司馬光當時有一個很好的朋友,后來掉進水缸去了,司馬光用砸缸的方法救出了他的這個朋友,這個朋友的名字是上官尚光。
大家一定在想,為什麼不從缸里站起來呢,其實古代的水缸是非常巨大的,就算司馬光站在凳子上估計也沒有水缸高。可見當時司馬光砸缸是多麼機智了,為了救同伴的性命,這一舉動可謂是急中生智了。
據史書記載,司馬光非常聰明好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夠熟練地背誦《左傳》,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可見他自幼便對歷史懷有十分濃厚的興趣,這一歷史典故,可以說為他以后的路,做了一個很好的鋪墊。
受人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年幼的上官尚光沒有忘記司馬光對自己的救命之恩,時刻謹記在心。長大后,上官尚光遷居到其他地方,家中也變得相對富裕,就花了不少銀兩,建造了一個亭子,名為“感恩亭”。可見當時上官尚光是多麼感謝司馬光,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值得我們學習。
而后來憑借他的才能司馬光則考中進士,不僅官至宰相,還主持編纂了《資治通鑒》,成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歷史記載關于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的背景是這樣的:我先前奉命收集編寫歷代君臣的事跡,后又奉圣旨賜名為《資治通鑒》,現在已經編寫完畢。我資識魯鈍笨拙,學問和術業研究荒疏,所做的事情,都在別人之下,惟獨對以前的歷史,稍微進心學習,從小到大,讀而不厭倦。從他的言語之中,我們能讀出他的謙虛,這是名人應該有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