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朱元思書第三段表達方式不同的句子

解夢佬 0

1. 《與朱元思書》第三段先描寫了什麼

首先以對偶句開篇,從天山相襯的大處(整體)著筆,寫登舟遠眺的總體感受,描寫了一幅清秋季節的廣闊景象,體現了作者開闊的視野和舒展的心情(景中含情)。

② 接著作者用兩句記敘性的語句點明自己是乘興游江,賞玩風景,故任憑小船隨意飄蕩,全不在意,明顯地流露出輕松愉快的心情,雖未直接描寫人物形象,但似乎可以想見作者江上放舟、對景陶醉的那種自由解脫的情態,并且從側面體現了自然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③ 雖說是“從流飄蕩”,但并非毫無目的,總寫部分的最后一句點明了舟行的路線,表明作者是溯江而上【富陽在富春江下游,桐廬在富春江上游】,并用“奇山異水,天下獨絕”來概括富春江這一段游程的特點,極盡其贊嘆、傾倒之情。“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本文的文眼,統領全篇,后面的全部文字由此引發。

(1)§2分兩個層次極力描寫富春江水的不同形態,說明水之“異”。

A. 第一層寫水的靜態,突出江水的清澈和深邃。

①“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是正面描寫水的清和深;“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是通過具體事物,用動靜結合的畫面從側面體現水的清。

②此處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是相輔相成的,惟有水清和水靜,才能知道水深,才能看到“游魚細石”;水中游魚,水底細石,歷歷可見,水之清澈亦不言而喻。

B. 第二層寫水的動態,突出江水的湍急。

通過對比和比喻的修辭,表現了江水迅急奔騰的氣勢。

C. 這一段前后兩個層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不僅反映出江水動靜變化的不同形態,而且全面展示了富春江水的特色【水勢多變:有的地方江面開闊,江岸平緩;有的地方江面狹窄,江岸陡峭】,體現了江上風光的豐富多彩。

D. (從寫作技巧上講,這樣寫能顯示出作者感情色彩的變化、場面氣氛的變化和文章節奏的變化。)

(2)§3分四個層次極力描寫兩岸群山和山中景物,說明山之“奇”。

A. 第一層寫仰視所見的山勢之高、之奇。

【兩岸的高山都長著耐寒的樹木,可見山色之青蔥;舟行江上,山形隨著遠近正側的位置不同而變化多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蘇軾《題西林壁》),仿佛是活動的,因而】作者運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靜態美轉化為動態美,不僅寫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賦予了它們生命的活力、非凡的氣勢。

B. 第二層分寫群峰中的泉水、百鳥、鳴蟬、山猿。

① 作者轉換角度,從視覺感受寫山之奇——奇妙的音樂世界。

② 作者這樣鋪寫山中的各種聲音,實際上是以鬧寫靜,顯示出山深無人的幽靜。

③ (工整的駢語本身具有的語言形式的韻律美,更加強了所描寫音響的天然韻律美。)

C. 第三層寫作者通過沿江見聞而產生的聯想,抒發了自己的心志。

① 作者觸景生情,由觀賞山水之美聯想到關于仕途進退的人生態度的變化,認為優美的山水,足以使熱心世務、啟盼仕途騰達的人也產生隱居之想。

② 這一層用大自然的幽靜安閑與世俗社會的喧鬧繁雜作對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會,表達了對大自然的向往。

③ 前面極力描寫山水景物之美,為這里的抒情(虛寫)作了鋪墊,提供了依據;這里的虛寫通過說明大自然對人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又進一步烘托出前面所寫的山水的誘人魅力。

D. 最后一層又回到寫景上,補寫(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

照應上文的“寒樹”,表現出山峰上樹木的枝繁葉茂,長勢蔥郁,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以景結情,讓人回味無窮。

本文通過抒寫行船游江的見聞感受,生動而簡練地描寫了富陽、桐廬一帶“天下獨絕”的“奇山異水”,表達了作者對富春江山水的喜愛、贊美之情,抒發了作者厭棄塵俗、向往自然的心態。(抒發了作者對政治的失意厭倦和期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緒。)

2. 賞析《與朱元思書》的第三段

第三段寫“奇山”。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山本是靜止的,而在作者筆下,卻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鳥和鳴,知了叫個不停,猿猴啼個不住,這些歡快的聲音,匯成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再次從色的角度寫山林中有日無光之奇。山外雖然晴光萬里,山中卻別有景象。作者筆鋒又從動到靜,寫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濃蔭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時見日”的幽暗的景象。這一段寫山之形之聲之色,都緊扣一個“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巧妙結合,為讀者描繪出一幅充滿生命力的山水圖,讓讀者充發享受到了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3. 《與朱元思書》的第三段描寫山奇,主要表現在那里

更使險峻的山勢活靈活現,仿佛要脫離人間,直上天空;然而終歸拋棄不了這生長它的土地。結果“千百成峰”,呈現出千姿百態的奇異美景。在這里,作者不僅賦予高山以奮發向上的無窮的生命力,把靜止的山峰描繪成了活動的畫面,同時,也寫出了舟行中遠視兩岸的感受。

以上六句實際上是寫作者所見,下面緊接著的六句則是寫所“聞”。“泠泠作響”是泉水擊石的聲音;“嚶嚶成韻”是婉轉悅耳的鳥叫,“千轉不窮”是形容連續不絕的蟬鳴;“百叫無絕”是狀寫凄厲蒼涼的猿啼。這真是天籟和鳴,空谷清音,把人們帶進了大自然的音樂世界!兩組對偶句寫出的泉響、鳥鳴、蟬轉、猿叫,表面上是寫大自然的交響樂和諧動聽,實則反襯山之幽靜。

“鳶飛”四句是寫作者所感。意思是說:即使有大鳥高翔之志,只要看見這直指藍天的雄奇山峰也就“息心”了,何必去熱衷于追求功名利祿呢!即使是有志于經營一番政務的人,也會沉醉于這樣的幽谷之中而留連忘返了。作者在描述之中,間以這組抒情短論,一方面自然是在贊嘆山之高、林之深、谷之幽,極力突出這山水奇景的美麗;

奇在 :山高 樹茂 聲音多

我們老師才講的

4. 與朱元思書文章的三個文段分別寫了什麼與朱元思書 文章是如何抓住"

第一段:總敘富春江水的奇山異水.第二段:描寫富春江“異水”的特點.第三段:描寫富春江“奇山”的特點.

(1)首先從形的角度寫山勢本身之奇,奇在“負勢競上”“爭高直指”,仿佛有無窮的奮發向上的生命力,它們仿佛要掙脫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層巒迭嶂.

(2)其次從聲的角度寫空山天籟之奇,從泉聲、鳥聲、蟬聲、猿聲中,你聽到的是歡快的聲音,它們匯成了一曲對生命的頌歌,把這寂靜的山谷,變成一個熱鬧、和諧、歡樂、詳和的世界.山包容了這些生命,這些生命給這山以無限生氣.

5. 結合與朱元思書第三段寫著評論性語言

原文: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譯文:(空中的)煙霧都消散盡凈,天和山是一樣的顏色。原文:從流飄蕩,任意東西。

譯文:(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蕩,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原文: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字詞:絕:獨特譯文:從富陽到桐廬,大約一百多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原文: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

字詞:縹(piǎo)碧:青綠色。譯文: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水底。

原文:游魚細石,直視無礙。譯文:水底的游魚和細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原文:急湍(tuān)甚箭,猛浪若奔。字詞:甚箭:“甚于箭”,比箭還快。

奔:(馬一般)飛奔。譯文:急流的水比箭還要快,洶涌的波濤像飛奔的馬。

原文:夾(jiā)岸高山,皆生寒樹。字詞:寒樹:耐寒常綠的樹注:例如松樹等冬天不落葉,四季都保持綠色的喬木均可理解為“寒樹”。

譯文:江兩岸的高山上,全都生長著蒼翠的樹。原文: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爭高直指,千百(bǎi)成峰。

字詞:軒邈(miǎo):高遠,這里用作動詞,比高遠,意思是這些高山仿佛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軒,高,這里用作動詞,比高。

邈,遠。譯文:山巒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好像都在互相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

它們爭相筆直地向上,直插云天,形成了無數的山峰。原文:泉水激石,泠泠(líng)作響;好鳥相鳴,嚶嚶(yīng)成韻。

字詞:泠(líng)泠作響:泠泠地發出聲響。泠泠,擬聲詞,形容水聲的清越。

相鳴,相向和鳴。嚶(yīng)嚶成韻:鳴聲嚶嚶,和諧動聽。

嚶嚶,鳥鳴聲。韻,和諧的聲音。

譯文:(山間)的泉水沖擊著巖石,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彼此嚶嚶的叫著,十分和諧。原文:蟬則千轉(zhuàn)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字詞:千轉:長久不斷地叫。千表示多。

絕:停止。譯文:蟬不停地叫著,猿不停地啼著。

原文:鳶(yuān)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譯文:那些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熱衷于功名利祿的心。原文:經綸(lún)世務者,窺(kuī)谷忘反。

譯文:治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原文:橫柯(kē)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是在白天,也像黃昏那樣昏暗;稀疏的樹條互相掩映,有時還能看到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