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談人生句子賞析

解夢佬 0

1. 《人生》 季羨林 好詞好句 短的 十句

1、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2、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

3、時間是亳不留情的,它真使人在自己制造的鏡子里照見自己的真-相!

4、對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屬,還是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兩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實意相待,不允許弄虛作假;對待壞人,則另當別論。忍者,相互容忍也。

5、根據我的觀察,壞人,同一切有毒的動植物一樣,是并不知道自己是壞人的,是毒物的。我還發現,壞人是不會改好的。

6、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7、學者們常說:“真理愈辯愈明。”我也曾長期虔誠地相信這一句話。但是,最近我忽然大徹大悟,覺得事情正好相反,真理是愈辯愈糊涂。

8、歌頌我們的國家是愛國,對我們國家的不滿也是愛國,這是我的看法。

9、我的工作主要是爬格子。幾十年來,我已經爬出了上千萬的字。這些東西都值得爬嗎?我認為是值得的。我爬出的東西不見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醐,吃了能讓人飛升成仙;但是其中絕沒有毒藥,絕沒有假冒偽劣,讀了以后,至少能讓人獲得點享受,能讓人愛國、愛鄉、愛人類、愛自然、愛兒童,愛一切美好的東西。

10、任何一個人,包括我自己在內,以及任何一個生物,從本能上來看,總是趨吉避兇的。因此,我沒怪罪任何人,包括打過我的人。我沒有對任何人打擊報復,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別大,能容天下難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諸躬。假如我處在別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動不見得會比別人好。

2. 《季羨林談人生》簡介

這部書是季羨林先生談人生的雜文集。

季先生以自己對人生的深刻感悟,對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和道德觀念的理解,談了對人生的看法。季先生書中所談,涉及對人生意義與價值的認識,怎樣看待個人命運、怎樣做人與處世、什麼是成功、什麼是禮貌、怎樣交朋友、怎樣對待毀譽、怎樣對待壓力、什麼是孝道、怎樣認識老年、長壽之道、怎樣看待衣著款式、什麼是人的素質等問題,論說活潑、生動、道理深刻。

人生的意義與價值、緣分與命運、做人與處世、容忍、成功、知足、朋友、毀譽、壓力、長壽之道、倫理道德……學術大家季羨林先生結合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談對人生的感悟。“不完美才是人生”,這是先生從另一種意義上對人生的詮釋。

盡管人人都爭取一個完美的人生,然而每個人不可能始終一帆風順。通觀全書,先生講的最多的是倫理道德,一再強調要處理好人與大自然、人與人及人與自己的“三個關系”,亦從更深層面昭示了一個生活真理:這世界不屬于哪一個人,甚至也不僅僅專為人類所備。

人要感恩生活,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自然,用一顆慈善、平和的愛心來構建和諧。

3. 聽雨季羨林語句賞析

非常完整的 : 從一大早就下起雨來。

下雨,本來不是什麼稀罕事兒,但這是春雨,俗話說:"春雨貴似油。"而且又在罕見的大旱之中,其珍貴就可想而知了。

“潤物細無聲”,春雨本來是聲音極小極小的,小到了“無”的程度。但是,我現在坐在隔成了一間小房子的陽臺上,頂上有塊大鐵皮。

樓上滴下來的檐溜就打在這鐵皮上,打出聲音來,于是就不“細無聲”了。按常理說,我坐在那里,同一種死文字拼命,本來應該需要極靜極靜的環境,極靜極靜的心情,才能安下心來,進入角色,來解讀這天書般的玩意兒。

這種雨敲鐵皮的聲音應該是極為討厭的,是必欲去之而后快的。 然而,事實卻正相反。

我靜靜地坐在那里,聽到頭頂上的雨滴聲,此時有聲勝無聲,我心里感到無量的喜悅,仿佛飲了仙露,吸了醍醐②,大有飄飄欲仙之概了。這聲音時慢時急,時高時低,時響時沉,時斷時續,有時如金聲玉振,有時如黃鐘大呂,有時如大珠小珠落玉盤,有時如紅珊白瑚沉海里,有時如彈素琴,有時如舞霹靂,有時如百鳥爭鳴,有時如兔落鶻起,我浮想聯翩,不能自已,心花怒放,風生筆底。

死文字仿佛活了起來,我也仿佛又溢滿了青春活力。我平生很少有這樣的精神境界,更難為外人道也。

在中國,聽雨本來是雅人的事。我雖然自認還不是完全的俗人,但能否就算是雅人,卻還很難說。

我大概是介乎雅俗之間的一種動物吧。中國古代詩詞中,關于聽雨的作品是頗有一些的。

順便說上一句:外國詩詞中似乎少見。我的朋友章用回憶表弟的詩中有:“頻夢春池添秀句,每聞夜雨憶聯床。”

是頗有一點詩意的。連《紅樓夢》中的林妹妹都喜歡李義山的“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

最有名的一首聽雨的詞當然是宋蔣捷的“虞美人”,詞不長,我索性抄它一下: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云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蔣捷聽雨時的心情,是頗為復雜的。他是用聽雨這一件事來概括自己的一生的,從少年、壯年一直到老年,達到了“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

但是,古今對老的概念,有相當大的懸殊。他是“鬢已星星也”,有一些白發,看來最老也不過五十歲左右。

用今天的眼光看,他不過是介乎中老之間,用我自己比起來,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鬢邊早已不是“星星也”,頂上已是“童山濯濯”了。要講達到“悲歡離合總無情”的境界,我比他有資格。

我已經能夠“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③了。 可我為什麼今天聽雨竟也興高采烈呢?這里面并沒有多少雅味,我在這里完全是一個“俗人”。

我想到的主要是麥子,是那遼闊原野上的青春的麥苗。我生在鄉下,雖然六歲就離開,談不上干什麼農活,但是我拾過麥子,撿過豆子,割過青草,劈過高粱葉。

我血管里流的是農民的血,一直到今天垂暮之年,畢生對農民和農村懷著深厚的感情。農民最高希望是多打糧食。

天一旱,就威脅著莊稼的成長。即使我長期住在城里,下雨一少,我就望云霓,自謂焦急之情,決不下于農民。

北方春天,十年九旱。今年似乎又旱得邪行。

我天天聽天氣預報,時時觀察天上的云氣。憂心如焚,徒喚奈何。

在夢中也看到的是細雨蒙蒙。 今天早晨,我的夢竟實現了。

我坐在這長寬不過幾尺的陽臺上,聽到頭頂上的雨聲,不禁神馳千里,心曠神怡。在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方正有的歪斜的麥田里,每一個葉片都仿佛張開了小嘴,盡情地吮吸著甜甜的雨滴,有如天降甘露,本來有點黃萎的,現在變青了。

本來是青的,現在更青了。宇宙間憑空添了一片溫馨,一片祥和。

我的心又收了回來,收回到了燕園,收回到了我樓旁的小山上,收回到了門前的荷塘內。我最愛的二月蘭正在開著花。

它們拼命從泥土中掙扎出來,頂住了干旱,無可奈何地開出了紅色的白色的小花,顏色如故,而鮮亮無蹤,看了給人以孤苦伶仃的感覺。在荷塘中,冬眠剛醒的荷花,正準備力量向水面沖擊。

水當然是不缺的。但是,細雨滴在水面上,畫成了一個個的小圓圈,方逝方生,方生方逝。

這本來是人類中的詩人所欣賞的東西,小荷花看了也高興起來,勁頭更大了,肯定會很快地鉆出水面。 我的心又收近了一層,收到了這個陽臺上,收到了自己的腔子里,頭頂上叮當如故,我的心情怡悅有加。

但我時時擔心,它會突然停下來。我潛心默禱,祝愿雨聲長久響下去,響下去,永遠也不停。

(1995年4月13日) [注釋:①季羨林:1911年出征于山東臨清縣。北大教授,著名學者。

精通多國語言文字。文中“死文字”指已失傳的吐火羅文。

②醍醐(tí hú):古時指從牛奶中提煉出來的精華。③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指對生死的通達看法。

] 14、從文中選擇一個恰當的成語填在下面橫線上。(1分) 詩句中豐富的顏色給生活涂上了絢麗的色彩:“紅紫芳菲”,“橙黃橘綠”,“黃鸝鳴翠柳”,“白鷺上青天”,令人眼花繚亂, ,腦海里常常浮現五彩繽紛的世界…… 15、為什麼本來極為討厭的雨敲鐵皮的聲音卻使作者有了平生少有的精神境界?(2分) 16、“聽雨”是中國文化人的一件雅事,蔣捷的“聽雨”詞表現了怎樣的境界?作者怎樣看待蔣捷的這種。

4. 季羨林的人生格言

1、人民的靈魂,百姓的脊梁,中華民族大有前途。——季羨林

2、說話要注意兩點,第一假話不說,第二真話不全說。——季羨林

3、就是不一定把所有的話都說出來,但說出來的話一定是真話。——季羨林

4、對什麼事情都不嘀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吃也吃得下,睡也睡得著,有問題則設法解決之,有困難則努力克服之,決不視芝麻綠豆大的窘境如蘇迷廬山般大,也決不毫無原則隨遇而安,決不玩世不恭。——季羨林

5、走運時,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過了頭;倒霉時,要想到走運,不必垂頭喪氣。心態始終保持平衡,情緒始終保持穩定,此亦長壽之道也。——季羨林

6、好多年來,我曾有過一個“良好”的愿望:我對每個人都好,也希望每個人都對我好。只望有譽,不能有毀。最近我恍然大悟,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季羨林

7、生活上要知足,學習上要不知足,工作上要知不足。只要積極進取,努力工作,人民不會虧待,社會不會忘記。——季羨林

8、時光流逝,一轉眼,我已經到了望九之年,活得遠遠超過了自己的預算。——季羨林

9、一個人活在世界上,必須處理好三個關系:第一,人與大自然的關系;第二,人與人的關系,包括家庭關系在內;第三,個人心中思想與感情矛盾與平衡的關系。這三個關系,如果能處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則,生活就有苦惱。——季羨林

10、根據我個人的觀察,對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來說,人生一無意義,二無價值。——季羨林

5. 季羨林寫的《尋夢》句子怎麼賞析

讀《季羨林散文精粹》——尋夢有感

母親是一個很偉大的人,母親給了我們每個人很大的鼓勵和支持。這是我讀季羨林寫的《尋夢》最大的收獲。

母親剛剛去世不久,夜里總是夢到母親。夢里總是夢到一些小時候發生的事情。可是夢醒來時,夢早已不知飛到什麼地方去了,永遠都抓不住。夢里夢見母親,只是一些零碎的記憶,太模糊了,但母親做的那些事卻還是記憶猶新,永遠都忘不掉。母親對我的愛和幫助至今還歷歷在目。

這讓我想起了莫言曾寫過一篇文章。那篇文章是莫言的母親對他的愛、支持和幫助。在莫言最害怕的時候,母親都能給他安慰。他的母親雖然不識字,但卻很支持莫言讀書、學習。他的母親給了他很大的支持與關愛。

母親,她把我們送到了這個世界上,給予了我們生命與關愛,又慢慢把我們撫養大,直到我們成人。而就在我們成長的道路上,在我們遇到困難時,是母親給了我們勇氣,是母親給了我們關愛,是母親給了我們鼓勵。而在關鍵時刻,母親會挺身而出保護我們。我們要好好珍惜母愛,孝敬母親,不要等到失去時再懊悔!

6. 季羨林寫的<<尋夢>>句子賞析

一片長的,一片短的,自己抉擇.長:情感在“幻”中積蓄,思念在“糊”中交織——我讀季羨林的《懷念母親》我愿意去爬未爬過的山,愿意去淌未淌過的河,縱使風月隱匿,長空浩存的心怡也不枉是一種幸福.——題記季老文章雋永,初讀似蠟,澀;含之如肉,味也.《懷念母親》讓我一遍又一遍地吟之,嘆之,每吟一次嘆一次,心中就漾起一圈又一圈的漣漪,那深情的“幻”,那濃濃的“糊”,一刀又一刀地如刮骨一樣,現出血色淋漓的懷念感覺,我就喜歡這樣.愛歸愛,怎麼上這一課,倒是讓我挺傷腦筋的,因為它“散”,思母和念國交織在文字中,無法剝離.讀著讀著,似乎又有了些頭緒.“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在我讀大學二年級的時候,母親棄養,只活了四十多歲.”六歲至大學二年級,有多長時間沒有見到母親?雖然“中間曾回故鄉兩次,卻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待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季老哪個時間段回到母親身邊的?孩提時對母親的印象能在這幾天里得到清晰地描摩嗎?可能不會,因為作者在《尋夢》中提到“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母親的“面影”在一次又一次地找尋中無法清晰,所以對母親的“棄養”,季老悲痛萬分——“痛哭了好幾天,食不下咽,寢不安席.”以至于“懷著不全的靈魂抱終天之恨”——他沒能實現立志“迎養”生母的誓愿(見《賦得永久的悔》),所以“一想到母親,就淚流不止,數十年如一日.”季老深情“尋夢”的結果,最終以最大限度最大的努力,獲得無奈的結果,只有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字——幻,“幻出母親的面影”,是何等的深情,何等的真摯和崇高,致使作者在日記中寫房東太太等兒子回來而“高興不得了”時,觸景生情,聞而含淚,望之心痛,想到自己撒手人寰的母親,在世時,是怎樣的苦心等待自己的歸來,是否也像房東太太一樣,在高興與沮喪中重復著天下慈母一樣心情的故事?然而,無論怎樣,終究無法尋到母親清晰的面龐,悲傷,喜悅,憔悴,在季老的淚光里,只有在虛幻的世界里浮現,那樣的恍恍惚惚,始終不離不棄——“她總是頻來入夢”,對生身母親的懷念至深啊!于是,我設想,如果抓住“幻”字教學,就不枉此讀了,它可以刪繁就簡,提領而頓,百毛皆順.可以這樣出示:“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讀這一句,試想,若讀不出味兒來咋辦?情感的生成,需要一番引導與醞釀,用什麼來醞釀?引入《尋夢》文章,但這麼雋永的文章,無法在一時半會兒的課堂中領會,讓學生在課前閱讀,雖然可行,但唯恐讀透的可能性有所局限,不如來個擷取整理?“夜里夢到母親,我哭著醒來……眼前剩下的就只有母親依稀的面影……母親仿佛從云堆里走下來,臉上的表情有點兒同平常不一樣,像笑,又像哭,但終于向我走來了 ……然而,我的眼前一閃,立刻閃出一片蘆葦.這是故鄉里屋后面的大葦坑……母親的面影也是在這葦坑的邊上向我走來了 ……但隨著這葦坑閃出的卻是一枝白色燈籠似的小花 ……想來想去,眼前的影子漸漸亂了起來……我終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麼地方看到母親了……我向外悵望,希望發現母親的足跡……但我的夢卻早飛得連影都沒有了……眼前只是一片空,什麼東西也看不到了.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這是《尋夢》中的相關內容.可以來這樣一番引讀.生讀:“夜里夢到母親”,師讀:“母親仿佛從云堆里……向我走來了 ……然而,我的眼前一閃,立刻閃出一片蘆葦.”生接著讀“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這是一個讀的環節.再來一環,生再讀:“夜里夢到母親”,師引讀:“母親的面影也是在這葦坑的邊上向我走來了 ……但隨著這葦坑閃出的卻是一枝白色燈籠似的小花 ……”,生接讀:“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師生再來一次讀,生讀:“夜里夢到母親”.師引讀:“想來想去,眼前的影子漸漸亂了起來……眼前只是一片空……”,生再接讀:“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如此復沓,味出來了,母親面影是那樣的模糊,“來了”卻“一閃”,“閃出”卻“亂了”,“亂了”變“空了”,如泡影,如曇花,深深地懷思,淡淡的感傷,不盡地依戀,竟化成了一個“幻”字,讀書就把書讀成薄紙,教學也應把文本化為情感,情感更應隨著教學石子雀躍般掠過湖面,撩起粼粼的波光,在湖心激蕩、回旋.“幻”字只是教學的“聚”點,就如散文一樣,“形散”中凝結著“神聚”的味道.教學它,還應從散落星辰的散文本身拾零起來,才可能進行輻射.“天哪!連一個清清楚楚的夢都不給我嗎?我悵望灰天,在淚光里,幻出母親的面影.”作者心中的悲痛是源自對母親的懷念,為什麼能產生如此錐心之痛?文章可以解釋——“我六歲離開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間曾回故鄉兩次,都是奔喪,只在母親身邊呆了幾天,仍然回到城里.最后一別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