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孔子關于他‘仁’的那一句話是什麼
孝弟也者 其為仁之本與 有子①曰:“其為人也孝弟②而好犯上者③,鮮④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君子務本⑤,本立而道⑥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⑦與⑧?” 注釋:①有子:孔子晚年的學生,名若。
《論語》里對孔子的學生一般都稱字,只有曾參、有若、冉求、閔子騫四人稱子。②孝弟:孔子和儒家提倡的兩個基本的道德規范。
孝規定了子女對父母應有的態度;弟,同悌,規定了弟弟對兄長應有的態度。古注: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長曰弟。
③好犯上者:好,讀hào號,喜愛。犯,冒犯,干犯。
上指在上位的人。④鮮:讀xiǎn險,少。
⑤務本:務,專心致力。本,根本。
⑥道:在中國古代思想里,道有多種不同的含義。這里的道是指孔子所提倡的仁道,即以仁為核心的整個道德思想體系及其在實際生活中的體現。
⑦為仁之本:仁,是孔子的最高道德范疇。為仁之本,是說孝悌是仁的根本。
另一種解釋說:為仁,行仁的意思。前者從仁的內容講,后者是從仁的實行上講。
也有人解釋,為仁的“仁”字就是“人”字,“為仁之本”就是“做人的根本”。⑧與:同歟。
語氣辭,表示疑問。古注:謙退不敢質言也。
巧言令色 鮮矣仁 子曰:“巧言令色①,鮮矣仁。” 注釋:①巧言令色: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古注:“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以說人。” 仁者安仁 知者利仁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①,不可以長處樂。
仁者安仁②,知者利仁。”? 注釋:①約:窮困。
②安仁、利仁:安仁,安于仁道。利仁,認為仁有利于己才去行仁,“有利則行,無利則止”。
唯仁者能好人 能惡人 子曰:“唯仁者能好①人,能惡②人。” 注釋:①好:去聲,音號。
喜愛。②惡:去聲,音wù誤。
憎恨;討厭。 茍志于仁矣 無惡也 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①也。”
注釋:①惡:有兩種解釋:一,善惡的惡,與上章惡字不同。二,好惡的惡,與上章惡字同義。
君子去仁 惡乎成名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能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①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②必于是,顛沛?③必于是。”
注釋:①惡乎:惡,音wū烏。何;怎麼。
②造次:急遽;倉卒。③顛沛:跌倒,用以形容人事困頓,社會動亂。
不知其仁 焉用佞 或曰:“雍①也仁而不佞②。”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給③,屢憎于人,不知其仁④。
焉用佞。” 注釋:①雍:孔子的學生,冉雍,字仲弓。
②佞:音nìng濘。能言善辯,有口才。
③口給:言語便捷。④不知其仁:有兩種解釋:一,指佞人,佞人遭人憎恨,因而不知其(佞人)有仁道;二,指冉雍,不知冉雍是否仁者。
仁者先難而后獲 可謂仁矣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①,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
曰:“仁者先難而后獲,可謂仁矣。”?注釋:①務民之義:《論語集注》:專用力于人道之所宜。
務:致力。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已欲達而達人 子貢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①其猶病諸。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②,可謂仁之方也已。
注釋:①堯舜:傳說中上古時代兩位天子,是孔子推崇的圣人。②譬:比喻。
志于道 據于德 依于仁 游于藝 子曰:“志于道,據于德①,依于仁,游于藝②。” 注釋:①德:古注:德者,得也。
能把道貫徹到自己心中而不失掉就叫德。②游于藝:藝指孔子教學生的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六藝都是日常所用。
游,有不同的解釋:一,藝不足以據守和依靠,所以說是游;二,游泳,習藝有游泳自如的樂趣;三,閑暇無事的時候就游憩于六藝之中,游是不匆忙急迫的意思。 仁以為己任 不亦重乎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①,任重而道遠。
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 注釋:①弘毅:弘大強毅。 知者不惑 仁者不憂 勇者不懼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顏淵問仁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①為仁。
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②。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③。”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曰:“回雖不敏,請事④斯語矣。”
注釋:①克己復禮:有不同的解釋:一,克,克制、約束;復,踐行。克制和約束自己來踐行禮。
二,克,勝;復,返回。戰勝自己離開了禮的言行回歸到禮的要求上來。
兩種解釋意思相近。②天下歸仁焉:有幾種解釋:一,歸是與、贊許的意思,一旦做到了克己復禮,便會得到天下人的贊許。
二,專指君主如果能克己復禮,天下人都會歸順這仁德之君。三,一旦做到克己復禮,天下的一切就都歸于仁了。
程子注:“克己復禮,則事事皆仁,故曰天下歸仁。”以第三種解釋較合理。
這里“克己復禮”的主語似不是指個人,而是泛指眾人。即如果大家都能做到克己復禮,天下就都歸于仁了。
③目:條目。④事:從事,實行。
仲弓問仁 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②。”
仲弓曰:“雍雖不敏,請事斯語矣。”注釋:①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
2. “論語”中孔子論“仁”的十句話是什麼
1“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2“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3“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4“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5“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6“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
7“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8“德不孤,必有鄰。”
9“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也。”
10“人之過也,各于其黨。觀過,斯知人也。”
全出自《里仁篇第四》
3. 孔子關于他‘仁’的那一句話是什麼
孔子簡介 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兄弟排行第二,春秋后期魯國人,漢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歷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魯國陬邑昌平鄉(今山東省曲阜市東南的魯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歷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歲,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一。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上,孔子一直享有“至圣先師”的美譽,直到今天,還依然為世人所尊敬與推崇。
他的祖先是宋國貴族,大約在孔子前幾世就沒落了。孔子年輕時做過幾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時間是從事教育,相傳收弟子多達三千人,教出不少有知識有才能的學生。
孔子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學學派的創始人,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魯,專心執教。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
因父母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學說對后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論語》是儒家的經典著作,由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是一本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書。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呼吁全世界“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由此足可見孔子思想之偉大。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滅商后,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
自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之后,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了逃避宋國內亂,從宋國逃到了魯國。孔子的父親叔梁紇(叔梁為字,紇為名)是魯國出名的勇士,叔梁紇先娶施氏,生九女而無一子,其妾生一子孟皮,但有足疾。
在當時的情況下,女子和殘疾的兒子都不宜繼嗣。叔梁紇晚年與年輕女子顏氏生下孔子。
由于孔子剛出生時頭頂的中間凹下,像尼丘山;又因孔子的母親曾去尼丘山祈禱,然后懷下孔子,故起名為丘,字仲尼(仲為第二的意思,叔梁紇的長子為孟皮,孟為第一的意思)。孔子三歲時候,叔梁紇病逝,之后,孔子的家境相當貧寒。
孔子極為聰明好學,二十歲時候,就已經非常淵博,被當時人稱贊為“博學好禮”。同時,鮮為人知的是孔子繼承了父親叔梁紇的英勇,身高九尺三寸(今1.9米以上),膂力過人,遠非后世某些人認為的文弱書生的形象。
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據說從來沒有喝醉過。但孔子從不以武勇和酒量等為豪。
孔子青年時代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庫的小官)、“乘田”(管理牧場的小官),事無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學識,很快得到不斷提拔。
到孔子五十一歲的時候,被任命為中都宰(相當于現在的市長),政績非常顯著;一年后升任司空(相當于現在的建設部長),后又升任大司寇(相當于今天的公安局部局部長兼檢查部長兼職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五十六歲時,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務(由于孔子升遷過快,不符合當時官員晉升標準,因此為代理宰相)。孔子執政僅三個月,魯國內政外交等各個方面就均大有起色,國家實力大增,百姓安居樂業,各守禮法,社會秩序非常好(史書上稱“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奸佞之人和刁民紛紛出逃;同時,孔子還通過外交手段,逼迫齊國將在戰爭中侵略魯國的大片領地還給了魯國。
孔子杰出的執政能力讓齊國倍感威脅,于是設置送魯哀公美女良馬從而讓魯國國君沉溺與酒色中這樣卑鄙的計謀,以此擠走道德至圣的孔子。 孔子離開魯國后周游列國,雖然大多數時候都受到了國君的禮遇,但由于孔子堅持的政治理想與當時急功近利的“霸道”不相符合,歷經十四載不得重用。
于是孔子與公元前484年六十八歲時返回魯國。由于種種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沒有過大的作為,但在治理魯國的三個月中,足可見孔子無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稱號。
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的可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業上,孔子任魯國司寇;后攜弟子周游列國;最終返回魯國,專心執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壟斷,開創了私學先驅。
孔子弟子多達三千人,其中賢人72,其中有很多皆為各國高官棟梁。孔子對后世影響深遠,他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圣”、“天之木鐸”“千古圣人”,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萬世師表。
因母親曾為生子而禱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詩》、《書》,定《禮》 、《樂》,序《周易》,作《春秋》 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的祖先本是殷商后裔。周滅商后,周成王封商紂王的庶兄,商朝忠正的名臣微子啟于宋。
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一帶)。微子啟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即為孔子的先祖。
孔子的六代祖叫孔父嘉,是宋國的一位大夫,做過大司馬,在宮廷內亂中被殺,自孔父嘉之后,其后代子孫開始以孔為姓。其曾祖父孔防叔為。
4. 列舉出五句孔子和孟子表現仁思想的句子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人者仁也 仁者愛人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 觀過斯知仁矣 井有仁焉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體是仁禮學說,仁與禮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疇
1、關于仁
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們把尊親敬長、愛及民眾,忠于君主和儀文美德都稱為仁.孔子繼承了前人的觀念,并且把它發展成為系統的仁說.
什麼是仁?孔子在《論語》提到仁有一百余處,涵義甚廣,但其基本涵義有二:一是愛人.他的弟子樊遲問孔子什麼是仁,孔子問答說:"愛人".《說文》有個解釋:"仁,親也,從二人",甚合孔子思想.仁,就是人與人的關系,要友善相親,相互幫助.愛有差等.按孟子的說法是:"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是先愛自己的親,然后普及到民,再推廣到物;是先已后人,先內后外,既有次第又有厚薄.這是一種從人"自然本性"出發的"仁愛差別".
2、關于禮
仁的第二個涵義是克己復禮.在答復弟子顏淵時,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顏淵》)."克己"是自覺地約束自己."復禮"是一切言行要納于禮.這里強調的是人的道德自覺,人們通過克制自己,達到自覺守禮的境界,達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合于禮,這也就是仁的境界.
"禮"也是一個古老的概念,周公就制定周禮.不過,孔子則是從多方面進行論述的第一人.什麼是禮?禮的含義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屬于根本政治制度方面的規定.《左傳》隱公十一年載:"禮,務國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者也."這是說,禮是治理和安定國家,鞏固國家的制度和維護社會所需要的秩序.孔子又說禮是"王之大經也"(《左傳》昭公十五年),是進行統治的根本法規,治國之綱.因此,"壞國喪家亡人必失去其禮"
“仁政”是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 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 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為此,孟子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 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 以推翻他。孟子反對兼并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 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恒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 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志。
5. 孔子關于"仁"的名言
人生態度 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
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
賢哉,回也! 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
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
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見利思義,見危授命。
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君于疾沒世而名不稱焉。
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易事而難說(悅),說(悅)之不以道,不說(悅)也。
君子之仕也,行其義也。 子謂于產。
“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 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放于利而行,多怨。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6. “論語”中孔子論“仁”的十句話是什麼
1、子曰:“里仁為美。
擇不處仁,焉得知?”——春秋戰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譯文】孔子說:“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好的。
如果你選擇的住處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麼能說你是明智的呢?” 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春秋戰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譯文】孔子說:“一個沒有道德修養的人,不能長久過窮困的生活,也不能長久過安樂的生活。
一個天生有仁德的人,以仁德為他生活中最大的快樂。一個聰明的人,把仁德當做最有利的生活規范。”
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春秋戰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譯文】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4、子曰:“茍志于仁矣,無惡也。”
——春秋戰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譯文】孔子說:“如果立志于仁,就不會做壞事了。”
5、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于是,顛沛必于是。”——春秋戰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譯文】孔子說:“富裕和顯貴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得到它,就不會去享受的;貧窮與低賤是人人都厭惡的,但不用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就不會擺脫的。君子如果離開了仁德,又怎麼能叫君子呢? 君子沒有一頓飯的時間背離仁德的,就是在最緊迫的時刻也必須按照仁德辦事,就是在顛沛流離的時候,也一定會按仁德去辦事的。”
6、子曰:“我未見好仁者,惡不仁者。好仁者,無以尚之;惡不仁者,其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春秋戰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譯文】孔子說:“我沒有見過愛好仁德的人,也沒有見過厭惡不仁的人。
愛好仁德的人,是不能再好的了;厭惡不仁的人,在實行仁德的時候,不讓不仁德的人影響自己。有能一天把自己的力量用在實行仁德上嗎?我還沒有看見力量不夠的。
這種人可能還是有的,但我沒見過。” 7、子曰:“人之過也,各于其黨。
觀過,斯知仁矣。”——春秋戰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譯文】 孔子說:“人們的錯誤,總是與他那個集團的人所犯錯誤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考察一個人所犯的錯誤,就可以知道他有沒有仁德了。”
8、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春秋戰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譯文】孔子說:“早晨得知了道,就是當天晚上死去也心甘。” 9、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春秋戰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譯文】 孔子說:“士有志于(學習和實行圣人的)道理,但又以自己吃穿得不好為恥辱,對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談論道的。”
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春秋戰國孔子弟子《論語·里仁篇》。
【譯文】孔子說:“君子對待天下人,無妄加抵觸之念,也無貪慕之心,只是親近仁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