噤若寒蟬原本指像冬天的蟬一樣一聲不吭,后來比喻因害怕有所顧慮而不敢說話。
成語典故的出處是關于東漢名臣杜密的。杜密為人質樸,性格沉穩,自出仕就選賢舉能,為官正直清廉,由于得罪權臣被免職回家過。
杜密離職回家的時候,同鄉劉勝也辭官回家。杜密在家也不閑著,關心國家大事,會舉薦身邊有才能的人才,經常有太守縣令來拜訪,但劉勝恰恰相反,關起家門掃凈門口,不和任何人有來往。
這天太守來杜密家對杜密說:“劉勝是個不慕名利的人呀,好多人都舉薦他呢。”意思是可以讓杜密也舉薦一下劉勝,杜密卻說:“劉勝身居大夫的職位,受著上賓的待遇,知道有賢能的人卻不舉薦,聽到有人做了惡事也不檢舉,整天像只受了驚嚇的蟬一樣,一聲不發保全自己,這是個有罪的人!現如今,有志向的做好事的仁義之人我會舉薦他,違背了仁義道德的人我得糾正他。”這番話讓太守心悅誠服,也有了“噤若寒蟬”這個成語。
噤若寒蟬作為一個成語被廣泛使用,含有貶義色彩,但它背后是一個正直的古代官員稱職、敬業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