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三十歲稱而立之年。
這個說法出自孔子的《論語.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就是:“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就可以有所成就,四十歲遇到事情可以好好處理,不再感到棘手,五十歲就可以看透世事,知道哪些事情是不能強求的,而樂知天命,六十歲時能聽得進各種不同的意見,心態可以寬闊容納不同的見解,七十歲可以隨心所欲卻又不做超出規矩的事。”
孔子當時說這句話的情景是在帶領弟子們周游列國后,屢屢碰壁,和弟子們在蔡國閑居時,他感慨自己的經歷說自己三十歲開始弘道,到現在也沒實現目標。雖然孔子說這些話時恰逢碰壁,但孔子的人生規劃是被歷代人奉為榜樣的。
這是一個人生境界的成長,十五歲開始學習,三十歲有所成。十五年的學習才能說是有所成績。換算一下現代的學制,九年義務教育,三年高中,四年大學,十六年剛好符合孔夫子的要求。
現在“而立之年”的用法經過發展引申,解釋為一個人到了三十歲應該是人格獨立、學識自立、事業自立的年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