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宵節掛燈可以營造喜慶的氣氛,紅燈籠是團圓吉祥的象征。
元宵節觀燈的習俗最早起源于漢朝初年。東漢明帝提倡佛法,佛教有正月十五點燈敬佛的做法,明帝就命這一天全國都掛燈。這個佛教節日就逐漸發展成了全國節日。漢文帝時期,就下令將正月十五確定為元宵節。
到了唐朝開元年間,為了慶祝國泰民安,大唐昌盛,皇宮、街道處處掛燈,還建造了高大的燈樓,燈數。人們觀燈的習慣已經蔚然成風,元宵節作為花燈節也被發展的極為興盛。
宋朝時期,元宵節也得到了極大的重視,賞燈的活動就要進行五天,燈的樣式很豐富。在宋詞里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描寫元宵節的句子,也證明這個節日確實對人們的影響很大。
明朝的元宵節賞燈達到了十天之久,清朝賞燈活動雖然縮減到三天,但規模很大,除了賞燈還有煙花助興。
燈籠在以前可以在夜里給人們照明,本身就是受人們歡迎的東西,后來這種可以給人帶來光明的東西在節日里有被賦予吉利熱鬧的含義,加上歷代的民間藝人,文人墨客不斷的藝術加持,燈籠更有了不一樣的意義。
現在元宵節被確定為國家法定節日,掛燈的做法也作為一種慶祝方式保存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