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新年時在門口放兩塊桃木板,寫上神靈的名字希望可以祈福避禍,這就被稱為桃符。現在人們以桃符代指春聯。
關于桃符最早的文字記錄是《風俗通義》:“上古之時,兄弟二人,曰荼,曰郁,住度朔山上桃樹下,簡百鬼,鬼妄入,援以葦索,執以食虎。于是,縣官以臘除夕,飾桃人垂葦索虎畫于門,效前事也。”
意思大概來說就是,神荼和郁壘兩個神靈住在朔山的桃樹下,他們掌管百鬼的善惡評斷,會懲罰作惡的鬼,百鬼都懼怕兩位神靈。所以人們把兩人的畫像畫在門前,來避鬼。用來畫神靈的圖像或者書寫神靈的名字的桃木板就被稱為桃符。
《后漢書》里也記載了:“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郁壘”二神。”也佐證了桃符的來歷。到了五代,人們就開始在桃符上書寫一些吉利話。
宋太祖時期,后蜀主孟昶讓手下官員書寫桃符慶賀新年,但不滿意官員寫的內容,就自己題書:“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這讓桃符首次拋開了驅鬼辟邪的本意,成了傳達祝福的聯語,所以被后人認為這是我國第一幅春聯。
到了明代桃符就從桃木板變成紙,內容也都是些新年祝福,這就是流傳到今天的春聯,所以桃符可以說是春聯的前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