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仨佳句仿寫

解夢佬 0

1. 我們仨,仿寫福樓拜家的星期天800字

①《我家的星期天》

我家住在一幢單元樓的最上層,每到星期天,家中會來許多客人。

早上八點左右,我們剛吃完早飯。“當當當!”門鈴響了,不用猜,一定是媽媽的同事。媽媽連忙去開門,果然是郭冰阿姨,她和媽媽有相同的愛好——喜歡購物。看見自己的同事來了,媽媽麻利的收拾了一下后,扔下我和爸爸,說笑著和郭冰阿姨出去了。

媽媽走后,我和爸爸開始做自己的事。我打開書包,做家庭作業;爸爸呢,鉆進房間玩電腦去了。

大約在十一二點,門鈴又響了起來,爸爸高興地喊了一聲:“來嘍!”別以為是我的媽媽回來了,告訴你吧,媽媽這時候是不回來的,她還在商場東挑西揀呢。那麼,這快吃中飯的時候,又是誰來呢?爸爸又為什麼那麼高興呢?告訴你吧,這時候來的都是爸爸的朋友。不是嗎?進來的正是李伯伯和張叔叔,他倆是爸爸的好朋友,而且和爸爸一樣開朗,喜歡開玩笑,喜歡在一起談天。進門后,李伯伯就把眼鏡向上一推,似乎要看家里有人沒有,他那幅樣子,雖然近視,但是顯得很有精神。張叔叔個子不高,但腰圍超標。不過,他有一個聰明的腦袋,有什麼問題找他,一定能解決。每次來的時候,他的一大把胡子都剃得很干凈。

老爸也很有特點,長著一圈絡腮胡 。他總覺得剃胡子很麻煩,所以,相比之下,他更鐘愛頭發。每天都會對著鏡子梳理得干凈而整齊。一有空,就去理發店理發。盡管這樣,老爸的頭發還是有不干凈的時候——因為他每天有太多的活要干。當然,星期天里,他的頭發一定是油光閃亮的哩。

他們三人在一起,從新聞聯播談到焦點訪談,再從女兒聽話談到兒子貪玩。看見離吃飯時間已差不多,爸爸起身插上電飯煲,然后三人一起出門,不一會,就從超市購了些熟菜回來,再叫上我,四個人圍著桌子吃了起來。

正吃得熱鬧時,門鈴響了,是媽媽回來了,她買了一大堆東西,當然以衣服為主,我放下筷子就去幫忙——我知道,一定也少不了我的份,果然,媽媽又為我買了一件好看的裙子。看著大家在一起吃飯,媽媽也盛了飯坐在桌子上。不一會兒,大家散席。叔叔伯伯也告了辭。見他們走后,我連忙奔向房間,我還得抓緊休息一會兒呢。

下午兩三點鐘,我們家的門鈴響了,我高興地去開門,我知道,這是我的朋友們來了,我把他們迎進門,關在了我的小房間,這是屬于我和朋友們的天地。看書,下棋,談學習,談煩惱,述說著自己身邊有趣的故事。晚上五點左右,幾個同學才離開。

這一天,我們家來了好多客人。

2. 跪求《我們仨》的一些好句賞析,和讀后感

語句或片段賞析

“我們仨,卻不止三人。每個人搖身一變,可變成好幾個人。阿瑗(楊絳與錢鐘書先生之女)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阿瑗常說:”我和爸爸最”哥們”,我們是媽哈哈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我又變為最大的。鐘書是我們的老師,我和阿瑗都是好學生……他可高大了。但是他穿衣吃飯,都需我們母女把他當孩子般照顧,他又很弱小。……他們兩個會聯成一幫向我造反……他們得意地說”媽媽有點笨哦!”我的確是最笨的一個……我們會取笑鐘書的種種笨拙。也有時我們夫婦聯成一幫,說女兒是學究,是笨蛋,是傻瓜。”

讀后感

很喜歡這本書。微微泛黃的紙,簡單,卻散發著一種很清透的氣息。看著它,突然會有一種遠離城市的寧靜,安逸的怡人。

書上方。是用淡淡的白色所寫的“Mom.Pop.圓O”。這樣的三個稱呼,聽上去很親切。

錢鐘書先生的文字很有理性美,而楊絳先生的文筆卻很樸實,平淡。

從一開始便猜到了這本書是會令人感動的,畢竟楊絳先生把太多的感情已經注入了其中。

她并沒有用悲傷來懷念她所深愛著的兩個人,筆觸是很平淡的,溫暖的,洋溢著淡然的味道。像是傍晚的夕陽,那樣的柔軟,綿長,可是卻又透出種種的厚實感。

六十年間的緣起緣滅,因為離合,因而成就了一段美的令人窒息的回憶。

一個九十二歲老人,靜思追憶往事。偶爾帶著些許的迷茫,哀而不傷,令人心生溫暖,淚中帶笑。平平淡淡,卻又是如此的真實。

這是一部回憶錄。記載了一個尋尋覓覓的萬里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家庭的相聚相守相失的人生旅途。沒有悲痛欲絕的語句,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喊。有的只是無法斷絕的深深思念。原來活在回憶之中,也可以是如此的美好。只是文字中甜蜜之余透出的絲絲傷感,也足夠讓人心痛不已。

細心看來,《我們仨》這本書竟然是沒有前言的。取而代之的,僅是三張三人的合照與一些書信罷了。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沒有山盟海誓的愛情,沒有生死離別的愁緒。只是一種干凈而純透的溫暖與真實,一種對于生活的澄凈。楊絳先生的心,早已經是一片空白,僅存的,是對我們仨的思念,最深的思念。無論樸素的,亦或是華麗的詞藻,都無法去形容的思念。

“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人間沒有永遠,也不會有小說和童話中那樣的結局。”

3. 《我們仨》好句和點評

讀后感

整本書的開始是一個“夢”,一個“長達萬年的夢”,夢的主要內容是作者與她的家人在一條古棧道上的離離合合、聚聚散散。一開始看的時候,我看不懂她的那個夢是要說明什麼,只是看字面的意思,就當看一篇小說。但當我看到后面的內容時,我才明白,這個夢是她們一家在一起走過的最后一段人生路的寫照。她欲揚先抑,開篇就抓住了我的心,激起了我閱讀的興趣。 楊絳的寫作風格和我以往見到的許多作家的風格不同,前一段時間我看余秋雨的文章比較多,他的文章總是在表象中尋找內涵,尋找風景之后的文化,尋找大背景、大道理的。他追求的是“大”,還有許多作家群起效之,結果卻都丟了自己的風格,又學不到他的“大”,所以余秋雨得以聞名。而楊絳不一樣,她注重細節,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下筆,看似零散的點點滴滴,都可以成為她文章中的亮點。而這些點點滴滴,正是我們平時覺得不足掛齒的那些片斷,但楊絳卻可以把它們串在一起,就像把散落的珍珠串起來,就變成了一條項鏈。她不直接抒發感情,不直接議論人事、闡述道理,她只是從容地敘述,將那些她家里的小事娓娓道來,變成一篇篇的文章。但就是這樣細致的、不動聲色的講述,使讀者有了更多理解、想象的空間,她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在這樣的講述中慢慢地浮上水面。

這本書的內容我也比較喜歡,字里行間滿滿的全是要溢出來的親情。我很珍惜親情,很愛我的爸爸媽媽,很喜歡幸福的家庭生活。所以這本書的內容也算是配合了我的心情,所以特別喜歡。

楊絳的書我還在找著看,她的作品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風格。我從她的書中也學到了很多。的確,珍珠每個人都有,但是項鏈卻是珍貴的。因為許多人都對自己的珍珠視而不見,任它們散落,卻不會將他們串起來。所以我正在學,學會了串珍珠,就擁有了項鏈。

滿意請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