揖禮是古代漢民族的相見禮。
揖禮由來已久,武王伐紂之后建立周朝,周武王去世時,兒子周成王繼位,但年紀尚小。叔父周公攝政,輔佐周成王。周公實行了很多政策,鞏固周朝統治,制定了周朝的各項典章制度和禮樂制度,其中揖禮就是在這個時候確立的。
見面打招呼時行揖禮是漢民族表示尊重的一種方式,這種禮節問候不像跪拜禮那麼鄭重。揖禮分為土揖、時揖、天揖、特揖、旅揖、旁三揖。
土揖,也叫下揖,是對長輩或者上司還禮時用的,行禮時要身體站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微俯身,推手稍向下,然后緩緩起身,站直身體。這種禮還是日常常見的。
時揖,還可以叫拱手或者抱拳,在影視劇中經常見這個動作。時揖是同輩之間見面或者辭別時行的禮,身體肅立,雙手抱拳,也是左手在上,右手在下,然后手心向下,從胸前向外平推,微微俯身,再起身,然后自然垂手就可以了。
天揖,是在正式場合行的禮,比如祭祀、冠禮這些禮儀場合中,就要對長輩和同族中人行此禮。行禮時,身體要肅立,雙手合抱,左手在上,手心向內,俯身推手時,注意要雙手慢慢高舉到眉心處,俯身約60度表示鄭重,之后起身恢復站立姿態。
長揖,是將手高舉,自上而下向人行禮,這種行禮方式有時也表示倨傲,比如歷史上記載過酈對于漢高祖不滿,就“酈生不拜,長揖。”
特揖是指一個一個,依次行揖禮。旅揖,就是按照等級分別行禮,比方說若是祖父在場,你不能先向叔父行禮。旁三揖就是對眾人一次性拜三下,是一種若很多人在場,可以一次性行完禮的便捷方式。
揖禮是漢民族傳統的問候方式,比起現在流行的握手、貼面、鞠躬等問候方式,更有漢民族的文化特色。揖禮不需要接觸,避免了一些會通過皮膚接觸傳播細菌的可能性。在面對眾多需要行禮的人的情況,揖禮可以一次性拜完,比較省事。而且行揖禮可以保持身體肅立,更能表現一種優雅的形態。
揖禮雖然現在不是流行的行禮方式,但在漢族人民的潛意識里都還保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