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會最初起源于遠古時代的宗廟社郊制度,先民們在宮殿或房舍里通過供奉和祭祀神的雕像或牌位,祈禱神靈保佑。在祭祀的日子里,為了渲染氣氛,人們還會表演一些精彩的歌舞,這樣逐漸發展下來就形成了廟會。
古代人相信神靈決定著世界的發展,自己如果誠心供奉神靈就會得到神靈的庇佑。所以人們會為神靈建造宮殿,鑄造塑像,然后燒香祭拜,并供奉水果、食物和鮮花。神靈的宮殿都比較大,所以一般在一個區域內會有專門的地方供奉。
《左轉·成公十三年》里記載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就是講祭祀和戰爭是一樣重大的事,所以古人會定期去祭祀。遠古時代的宗廟社郊制度形成了廟會的雛形,秦漢時期,商販們就定期在祭祀的地方前聚集,售賣一些香燭紙錢,或者小吃,逐漸形成了集會。
東漢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與道教競爭,這時期在寺廟與道觀經常舉辦宗教活動,廟會文化也發展起來。到了唐宋,佛教文化出現空前的大影響,加上國家經濟發展迅速,廟會也跟著興盛起來。直到今天,還有不少地方在過年時還會舉行廟會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