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壺是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是把箭向壺里投,投中多的為勝,在戰國時期較為盛行,到了唐朝得到了發揚光大。
投壺起源于射禮,在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子弟都要學習禮、樂、射、御、書、數,諸侯宴請賓客的時候,請客人射箭是禮儀之一。在那個時候如果成年男子不會射箭會被大家嘲笑,主人邀請大家射箭,也不能推辭。但后來確實是有客人不會,就用投壺的方法代替弓箭,也達到了娛樂賓客,遵循禮儀的效果。
到了戰國時期,很多文人講究內心修養,投壺這種從容安靜、講究禮節的活動,就很適合他們的要求。加上社會發展,中國民間投壺為樂的現象比較普遍。《禮記·投壺》說:“投壺者,主人與客燕飲講論才藝之禮也。”歷史上也記載過晉昭公大宴諸國國軍,大家舉行投壺游戲的事。
魏晉時期也流行投壺,還對使用的壺進行了改進,在壺口兩旁增添兩耳。所以投壺的花式上就多了許多名目,比如“依耳”、“貫耳”、“倒耳”等,娛樂性非常強。到了宋元時期一些以司馬光為首的大儒們,對于投壺這項原本是古禮的活動,現在趨于娛樂化感到不滿,就改動了投壺的名稱和計分規則。司馬光規定第一箭入壺者定為“有初”、第二箭連中的為“連中”、投入壺耳的叫“貫耳” 、箭箭都中者為“全壺”等等。增加了投壺的政治性和繁瑣性。
后來投壺因為繼續被歷代士大夫增加其政治性和禮節的繁瑣性,流傳的范圍變窄,逐漸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