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就是臘八節,在農歷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來年豐收的傳統,相傳這一天還是佛祖釋迦牟尼成道之日,是佛教盛大的節日之一,后來就融合成了今天我們過的臘八節。
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臘”的含義有三種:一是“臘者,接也”,新舊交替的意思;二是“臘者同獵”,指獵取動物,用肉“冬祭”,祭祖、祭神;三是“臘者,逐疫迎春”。這些意思都與祭祀有關,也驗證了中國古代會在農歷十二月進行盛大的祭祀的事實。
在《禮記·郊特牲》里記載,臘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夏代稱臘日為“嘉平”,商代說是“清祀”。到了周代就叫“大蠟”這也是農歷十二月稱為臘月的來源,在臘月祭祀的這一天也就有了“臘日”的叫法。到了先秦時期,就規定臘祭在冬至后的第三個戌日。《說文》里也記載過:“冬至后三戌日臘祭百神。”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佛教徒為了擴大佛教在中國的影響力,就把佛祖釋迦牟尼成道的日子也定在了臘祭這一天,后由于佛教介入,兩個節日融合,使臘日逐漸成了一個被大家重視的節日,在南北朝時期,就固定在臘月初八這一天為臘八節了。
在佛教說法里,佛祖釋迦牟尼在成佛以前,經過了六年的苦修,日食一麻一麥,身體漸漸變得極度瘦弱,后來覺悟一味的執著于苦行,只是肉體上受苦,是沒有辦法徹底證悟的,就調整了修行方法。河邊的牧牛女,看到佛祖起身,立馬將母牛擠取乳汁,蒸成乳糜,端給佛祖,禮拜奉獻。釋迦牟尼每日接受牧女供獻的乳糜,一月之后,恢復強健,在菩提樹下得道,這一日正好是臘月初八。
后來大家在臘八節喝的臘八粥就是從牧牛女供奉給佛祖的乳糜演化而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