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古代封建思想里認為婦女不需要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女子無才便是德”是出自明代張岱的《公祭祁夫人文》:“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
明末陳繼儒說過:“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它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丑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就是解釋了封建社會對于女子普遍的一種要求,不贊成女子學習太多文化知識,能夠辨別是非,知曉大義就好,精通太多的文化知識,舞文弄墨,就會沉迷于戲曲小說,被挑撥出不安分的心思來。
“女子無才便是德”是一種封建統治的手段,剝奪女性受教育的權利,將女性的“德”與“無才”劃等號,用這種“德”為由,將女性培養地愚昧無知,也造成了中國女性在千年的時間里“女憧憧,婦空空”。中國古代不論未婚女子還是已婚婦人普遍不識字,頭腦空空,遵守著女子“三從四德”地信條。這樣就通過了對女性的壓迫與控制確保了男權的統治地位。
“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出處無從考證,但在西周時期《詩經·瞻卯》里就已經有了:“哲夫成城,哲婦傾城”、“懿厥哲婦,為梟為鴟”、“亂匪降自天,生自婦人”等句子。那時候人們就認為男人擁有聰明才智可以成就事業,而將女人有才能比喻成梟、鴟這樣極兇猛、狠毒的飛禽,認為這樣會攪亂天下、造成災難,是禍國殃民的源頭。
這句話所體現的是封建社會對女性的性別歧視,也包含了在男權社會下對男女兩性的雙重價值標準和雙重道德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