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妝的歷史由來已久,具體起源于什麼時候已經無從考證,在詩經《氓》中有:“以爾車來,以我賄遷”,描述了當時的衛國女子出嫁時要帶著嫁妝,也就是說早在春秋時期以前已經形成了陪送嫁妝的習俗。
根據歷史記載,古代女子的嫁妝一般十分豐厚,不論家境如何,父母都會在女兒出嫁的時候為其備上一份體面的陪嫁。
在古代女子不能出仕為官,也不能經商務農,所以沒有經濟來源,在家里的時候由父母養,出嫁以后由丈夫養。因此父母在女兒出嫁時給她的這份嫁妝對女子來說是一份非常重要的財產,在另一個角度來說就是父母分給女兒的家產。
女子在丈夫家如果全靠向丈夫伸手要錢,會在夫家抬不起頭。而且如果丈夫家哪天遇到困難,女子拿出自己的嫁妝補貼夫家,會被大家夸賢惠,什麼都拿不出的女人只能遭到白眼。
為了讓女兒在嫁人之后能生活的好一點,在夫家有地位,古代的父母會在女兒降生的時候就開始著手準備嫁妝,家境不好的話甚至會借債或者抵押房產湊夠嫁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