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譚嗣同《獄中題壁》 大意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注釋】: 望門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狀。
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人們看重他的聲望品行,都冒著危險接納他。
這一句是設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救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杜根:東漢安帝時郎中,因要求臨朝聽政的鄧太后還政于皇帝,觸怒太后,被命摔死,因執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隱身酒肆,鄧太后死后,復官為侍御史。
去留肝膽兩昆侖-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象昆侖山一樣巍峨高大。去:出奔。
指康、梁;留:指自己。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兩昆侖。” 這是近代偉大的維新志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在戊戌變法的失敗后,被封建頑固派囚于獄中,行將就義前夕所寫的一首題壁詩,音調激,情懷壯烈,近一百年來傳遍了華夏大地,感染每一個懷有愛國熱情的中華兒女,激起人們對為改革中國而獻身的愛國志士們的無限的敬仰與懷念,也促使人們對中國近代改革的危難阻進行深入的思索。
張儉(115一198年),字元節,為東漢名士,鄒縣人。他出身于仕宦之家,其先祖張耳曾因有功于西漢王朝的建立而被漢高帝封為趙王。
父親張成官至江夏太守,頗具政績。 張儉青年時期即被舉為茂才(即秀才,為避光武帝劉秀之諱稱茂才),官府征辟他為官,則以病為由辭謝不就。
延熹八年(165年),張儉任職山陽郡東部督郵,輔佐郡守督察糾舉違法之事,履行訴訟捕亡之職。當時,大宦官侯覽的家就在他督察的轄區之內。
侯覽依仗權勢,大勢聚斂,強占民田,殘害百姓,侯覽的母親亦恃勢妄為,稱霸鄉里。職低位卑的張儉不畏權勢,毅然投書朝廷,揭發侯覽侵吞民田,暴虐不法的罪行,請求誅殺問罪。
張儉前兩次的書信均被侯覽同黨扣押,最后一次上書競落到被告之手,因此,兩相結仇愈深。張儉一不做,二不休,他又親自帶領屬下抄沒了侯覽的資產,給侯氏家族以沉重的打擊。
張儉敢于抗暴的舉動感動了受害的百姓,他的事跡被人們廣為傳頌,士大夫階層的不少人也紛紛來到他的門下,并予大力推崇,張儉遂“知名天下”。 侯覽與張儉結仇后,終日耿耿于懷,但沒有機會報復。
后遇“素性佞邪”的朱并。于是,唆使朱并上告張儉,誣稱張儉等人聚眾造反,圖謀社稷,“共為部黨”,并指名張儉“為之魁”。
漢靈帝不予明察,下詔捉拿“黨人”,此案中,百余人被殺,六、七百人遭“禁錮”,這就是東漢末年的第二次“黨錮”之禍。作為“黨魁”的張儉聞訊潛逃,凡他逃遁的地方,人們“莫不重其名行”,冒著抄家滅族的危險“破家相容”,加以收留,因庇護張儉而受牽連的有10余家。
后在東萊人李篤的掩護下逃往塞外。 東漢中平元年(184年),“黨錮”解除,“黨人”一律赦免,張儉返回故里。
朝中三公及大將軍均征辟他人宮,請他出山,他總是辭官不就。建安初年,不得已而被征拜為衛尉。
漢獻帝初年,旱蝗災害接連發生,百姓饑荒尤甚,張儉傾竭家產,賑濟邑之難民,。賴其存者以百數”。
張儉為官剛正不阿,同情民間疾苦,深受人們的擁戴,成為一代名士。為追念他的功績,《后漢書》專為他立有傳記,記述他的事績。
2. 《獄中題壁》的意思,譚嗣同的
望門投止思張儉,
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
去留肝膽連昆侖。
【注釋】:
望門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狀。
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人們看重他的聲望品行,都冒著危險接納他。
這一句是設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救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東漢安帝時郎中,因要求臨朝聽政的鄧太后還政于皇帝,觸怒太后,被命摔死,因執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隱身酒肆,鄧太后死后,復官為侍御史。
去留肝膽兩昆侖-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象昆侖山一樣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
變法失敗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大肆迫害維新派人士。譚嗣同不愿出逃避難,毅然決定以自己的熱血喚醒民眾。在獄中他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絕筆詩。一二句巧用典故,對流亡的戰友寄予厚望,表達變法事業終會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則抒發笑對死亡的滿腔豪情,同時為維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驕傲。可謂驚天地、泣鬼神。
3. 譚嗣同的獄中題壁這首詩的意思
望門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狀。
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人們看重他的聲望品行,都冒著危險接納他。
這一句是設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救護。忍死須臾待杜根-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杜根:東漢安帝時郎中,因要求臨朝聽政的鄧太后還政于皇帝,觸怒太后,被命摔死,因執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隱身酒肆,鄧太后死后,復官為侍御史。
去留肝膽兩昆侖-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象昆侖山一樣巍峨高大。去:出奔。
指康、梁;留:指自己。
4. 《獄中題壁》譚嗣同的,詩的意思每句話的意思,以及作者的簡介,
【作者】:譚嗣同 【作品】:獄中題壁 【內容】: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作者介紹】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瀏陽(今湖南省瀏陽縣)人.曾為候補知府、軍機章京.自幼隨父宦游,足跡遍大半個中國,較熟悉當時的社會情況.中日甲午戰爭后,他憤中國積弱不振,積極從事變法維新活動,嚴厲批判君主專制和封建倫理道德,成為資產階級改良派中的激進派.一八九八年參加戊戌變法運動,失敗被捕,慷慨就義.著有《譚嗣同全集》.【注釋】: 望門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狀. 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人們看重他的聲望品行,都冒著危險接納他. 這一句是設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救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東漢安帝時郎中,因要求臨朝聽政的鄧太后還政于皇帝,觸怒太后,被命摔死,因執行人手下留情,未死.隱身酒肆,鄧太后死后,復官為侍御史. 去留肝膽兩昆侖-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象昆侖山一樣巍峨高大.去:出奔.指康、梁;留:指自己.變法失敗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大肆迫害維新派人士.譚嗣同不愿出逃避難,毅然決定以自己的熱血喚醒民眾.在獄中他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絕筆詩.一二句巧用典故,對流亡的戰友寄予厚望,表達變法事業終會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則抒發笑對死亡的滿腔豪情,同時為維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驕傲.可謂驚天地、泣鬼神.《獄中題壁》別解首先,趙文的解釋使譚詩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義有所重復,這在絕句中是不大可能的.其次,這樣解使得整首詩尤其詩的后兩句的詩意表達總是不那麼暢快淋漓,不僅不甚吻合詩人寫作該詩時的悲壯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異于先對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說的絕句表達方式.再者,趙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觸.他一下子說“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為,一下子又說“去留”是指代出走與留下之行為的行為者,究竟指代什麼,文中含混不定.本人明確地認為:其一,“昆侖”不是指人,而是指橫空出世、莽然浩壯的昆侖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詩人的該詩句中,“去留”不是一個字義相對或相反的并列式動詞詞組,而是一個字義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動詞詞組;其三,“肝膽”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氣;其四,“去留肝膽兩昆侖”的總體詩義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之氣吧!也即是“留得肝膽若昆侖”的意思.—— 此詩頗近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我為什麼這樣解?因為本人認為,解詩不能僅著手于詞字,更要著手于詩的總體寓意,并且要尤其著手于詩人寫作該詩的特定歷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狀態.特別是對這樣一種反映重大歷史事件,表達正義呼聲和抒說自我胸懷的作品,更要從作者當時所處的背景、環境和心情、心境出發去仔細揣摩.大家知道,該詩是譚嗣同就義前題在獄中壁上的絕命詩.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并開始大肆搜捕和屠殺維新派人物.譚嗣同當時拒絕了別人請他逃走的勸告(康有為經上海逃往香港,梁啟超經天津逃往日本),決心一死,愿以身殉法來喚醒和警策國人.他說:“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詩的前兩句,表達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門投止”地匆忙避難出走,使人想起高風亮節的張儉;一些人“忍死須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樣高風亮節的杜根那樣,出來堅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興亡大業.詩的后兩句,則意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揚;仰笑蒼天,凜然刑場!而留下的,將是那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去留”的“去”字,這里是指一種行為趨向,意為“去留下”,“去留得”,沒有很實在的意義.譚嗣同是湖南瀏陽人.據我所知,南方方言和現在的普通話一樣,下面這種用法是常有的:用“去”去輔助另一個動詞構成一個動詞詞組或動詞短語,而這個動詞詞組或動詞短語的含義大致就是后一個動詞的含義,如“去想一下”,“去死吧”,“明天去做什麼”等等.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間上的去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時間上的行為、事態之趨勢和傾向.也就是說,“去”可表空間意義上的位移,也可表時間意義上的發生. 從整首詩的意思來看,“去留肝膽兩昆侖”中的“去”,應是時間意義上的“去”,而不是空間意義上的“去”.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趙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當作空間意義上“去”.而我們所流行的各種解釋,都是這樣思維定勢.我想,那時的官話或北方話也應有這種用法吧?“去”字的這種重要語義,《現代漢語詞典》、《辭海》都有記載.當然,“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樣寫,是詩句表達的需要——包括平仄,全部的含義在于指代自己如莽莽昆侖一樣的浩然肝膽之氣.實際上,直接從字面上去解,去留下如昆侖一樣的“肝”(一昆侖)和如昆侖一樣的“膽”(一昆侖),。
5. 獄中題壁表達了譚嗣同什麼樣的決心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望門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狀. 張儉東漢末年高平人,因彈劾宦官侯覽,被反誣結黨營私,被迫逃亡.人們看重他的聲望品行,都冒著危險接納他. 這一句是設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會受到人們的救護. 忍死須臾待杜根這里作者以忍死的杜根自比.杜根:東漢安帝時郎中,因要求臨朝聽政的鄧太后還政于皇帝,觸怒太后,被命摔死,因執行人手下留情,鄧太后不放心,派人來檢查,杖根裝死達三天,眼中生蛆.太后相信他已死,不再檢查.杜根終于逃亡隱伏酒肆,鄧太后死后,復官為侍御史. 去留肝膽兩昆侖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膽相照,象昆侖山一樣巍峨高大.去:出奔.留:指自己.另一種說法是,去指自己以流血醒世人而去;留指康梁有為等人通過逃亡等辦法,留在人世作斗爭.(也有的人認為留指大刀王五.)。
6. 獄中題壁(譚嗣同)背景,時間,朝代.
獄中題壁譚嗣同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朝代:清代時間:1898年背景:戊戌變法(百日維新運動)失敗后,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大肆迫害維新派人士.譚嗣同不愿出逃避難,毅然決定以自己的熱血喚醒民眾.在獄中他寫下了這首氣壯山河的絕筆詩.賞析:一二句巧用典故,對流亡的戰友寄予厚望,表達變法事業終會成功的信念.后二句則抒發笑對死亡的滿腔豪情,同時為維新人士的崇高志向而感驕傲.可謂驚天地、泣鬼神.譚嗣同簡介:譚嗣同(公元1865-1898年)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他的父親譚繼洵,官至湖北巡撫,是一個大官僚.譚嗣同幼年時期,因家庭環境特殊,受了封建倫理道德的壓抑,養成了他的反抗思想.他不守封建家庭的常規,四出游歷,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新知識.他在瀏陽設立了一學會,講求新學,又設立了算學格致館,介紹一些西方的科學知識.他聽說康有為在北京辦強學會,進行維新活動,就趕赴北京去見康有為.他對康有為十分敬仰.1896年,譚嗣同的父親為他捐了一個知府的職位,叫他在南京候補.他趁此機會向住在南京的佛學大師楊文會學習佛學.湖南巡府陳寶箴在長沙辦南學會,宣傳新學,譚嗣同是一個主要參加者.1898年在康有為的推薦下,光緒帝召他進京,做一個軍機處的章京.章京是軍機處的下級人員,但康有為所安排的章京實際上等于他所擬訂的制度局的成員,是皇帝的智囊團,小內閣.才過了幾十天,戊戌維新就失敗了,譚嗣同也被頑固派殺害了.他的主要著作是《仁學》,他死后才在日本東京出版,連同他的其它著作,后人編為《譚嗣同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