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子肉的由來

解夢佬 0

傳說把子肉與東漢末年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拜把子的事情有關,所以被命名為“把子肉”。

把子肉的制作,要選擇大約一斤的豬肉,有肥有瘦,將肉切成長約15cm,厚約1.5cm的肉條,用蒲草或者棉線捆好。清洗干凈后放在壇子,加入醬油調味,再放干紅椒、蔥段、姜、精鹽等調料,先大火煮,再使用文火燉。做好的把子肉肥瘦相宜、不膩也不柴,燉到酥爛的時候,用筷子一夾就斷,掉在地上,會像豆腐一樣摔的稀碎。

把子肉的名字相傳是起源于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的時候,劉備、關羽、張飛三個人,因為志同道合,就決定桃園結義,拜了“把子”。張飛是一個殺豬的屠戶,在兄弟幾人拜完把子之后,就在家里招待兩個哥哥,他把豬肉和豆腐放在一個鍋里煮,做了一鍋肉給兄弟們吃。

后來山東的廚師們改進了這個做法,選用肥瘦相間的豬肉,經過醬油調味后,在壇子里文火慢燉,做出來的肉肥而不膩,十分下飯,因為做法和用料也不是特別復雜,所以價格也不貴,得到了老百姓的喜愛,成了風靡的食物,加上人們對三國演義的熱愛,這道菜就一直流傳了下來,成為了魯菜里的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