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梅止渴是一個成語,原意是梅子酸,大家在口渴的時候,一提到梅子嘴巴里就會不自覺地分泌出唾液,這樣就不口渴了。后來這個成語被拿來比喻愿望無法實現,只能用空想來安慰自己。
這個成語與三國時期的曹操有關,在《三國志·魏書·武帝傳》里記載建安十九年的七月,曹操去征討孫權,在十月的時候,曹操帶領兵馬從合肥返回,這是曹操在歷史上第三次討伐吳國。
七月的時候正是天氣最炎熱的時候,曹操行軍走到了安徽省含山縣梅山村。當時大軍為了減少負重,沒有專門帶著飲用水,而是在每天路過河流的時候進行補充水分。到達梅山村的時候,士兵們正口渴難熬,士氣低落。
曹操看著手下的士兵都被渴的神情倦怠,就站在山坡上,指著前面對大家說:“前面有一大片梅林!”
士兵們聽到之后,一下子來了精神,口中也不自覺分泌出了唾液,似乎沒有那麼干渴了。大家鼓足力氣繼續前進。但是曹操指的地方其實并沒有梅林,而是在行軍十幾里后到了濡須河的中游。
大軍找到了充足的水源進行補充,雖然被曹操騙了但依然很高興,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望梅止渴”成語的來源。
在歷史上,大家對曹操“望梅止渴”的做法褒貶不一,認可的人認為這是曹操的智慧,不認同的人認為曹操使用這樣討巧的方法對待士兵是他的奸詐。
在東漢末年,天下大亂,曹操控制了漢室的皇帝,以皇帝的名義為自己征討四方,并且使用計謀消滅了袁紹、呂布、劉表、馬超等在地方上自立為王的割據勢力,還收服了北方邊境的匈奴、烏桓、鮮卑等少數民族,統一了中國北方。
這樣的曹操在歷史上的評價分為兩個極端,有人夸他,也有人貶低他,所以望梅止渴的故事也是這樣,有了不一樣的評價。這個成語在后世被拿來比喻用空想來安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