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來源于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它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祭祀節日,這個節日歷史悠久。
中國古代注重祭祀,而祭祀的內容一般是祭祀神靈和祖先。清明節就是祭拜祖先的日子,這一天正好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所以更加受到人們的重視。
清明節的前一天稱為寒食節,這一天禁止生火,大家都吃冷食,還要祭祀先人。在民間流傳中這一天還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晉國的忠臣介子推。
當年晉文公為了逼迫他出來為官,放火燒山,但是介子推寧愿燒死也沒出來。后來晉文公為了紀念這個臣子,就規定在這天不生火,來寄托自己的哀思。這就成了寒食節。
后來清明節吸收了這個節日,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寒食、禁火、郊游等習俗活動為一體的傳統節日。明清時期繼續繼承和發展了這個節日。到了現在清明還成為了一個國家法定節假日。
在清明時節,是仲春和暮春的交接點,天氣溫暖,氣候濕潤。因為正是一年中春光最好的時候,所以很多人會選擇在這時候外出踏青,祭祀和游玩兩不耽誤。
踏青是一項節令性的民俗活動,在先秦時期就已經成為了習俗,到了唐宋時期,踏青的習俗就已經非常興盛,文人眾多的宋代更是蔚然成風。在踏青的時候大家還會帶上春餅,卷上時令的青菜,舉行野餐。
除了踏青,清明節還有植樹的習俗,這時候氣候適宜,雨水充足,種下的樹苗成活率比較高。放風箏也是清明節受歡迎的活動,這時候春風和煦,放風箏老少皆宜,至今也是一項受歡迎的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