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分析古代詩人在詩歌中寫~月~的作用
“月”在古典詩歌中的審美情趣(原) “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月亮里是因為有了嫦娥而變得凄美令人神往嗎?是因為寂寞嫦娥守月宮才使得人們筆下的月亮清涼凄婉嗎? 古往今來的詩人似乎特別鐘情于月亮,情到深處總會望月抒情。
張九齡的《望月懷遠》“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直接以“明月”為寄托抒發自己因為思念遠方的情人徹夜難眠只好望著一輪從海上生起的明月思念對方。“滅燭憐光滿…不堪盈手贈。”
作者因為愛月,把銀燭滅掉,而后又覺得月華雖好,不能拿來相贈,使讀詩的人也感到兩情相離兩地的思念之苦。這里的月亮最善解人意,它用充滿詩情的光輝撫慰詩人的心,為詩人傳遞思念之情。
自然萬物豐富多彩,詩人們為何對月情有獨鐘呢? 太陽是金黃的,富貴威嚴,一覽無余的金黃;月亮是無色的,濕潤而富于內涵,它總是謙和地若有若無像春雨潤物般地滲透進心的角落,古人也常以月亮自喻表達更深的內涵。“自君之出矣,不復理殘機,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
這首詩表面寫夫婦之情,實則寫君臣之義,把自己那顆皎潔得象明月的心,消瘦得象缺月的形,十分形象地表達出來。詩人不說思婦如何“為伊消得人憔悴,而說自己像一輪團圓的明月,逐日逐夜的減卻清輝,終于變成一輪缺月,可見無論是“圓月”還是“缺月”都最容易抒發詩人們的感情,月亮又在詩歌中不僅僅是月亮,它是一個變化的有思想的充滿審美情趣的意象。
“月兒如鉤,遙掛長天。清輝流瀉,下照無眠。”
在《貞觀盛事》中我們看到中國歷史上兩個偉大的男人,大唐天子李世民和一代名相魏征如何在陽光下爭執又如何在月光下和解。看到兩敗俱傷的偉大人格力量如何在陽光中激烈碰撞,又如何在月光下像溶溶春水交融,共鑄盛唐氣象的動人情景。
月亮的光輝是一縷清輝,最容易照軟了仇恨的心,最容易把心照亮,使人在月光下不知不覺打開心扉,就如清風掀動的一襲幽簾一扇柴門。難怪詩人們喜歡寫月亮,因為月亮會使詩歌透露的情更真。
月亮是婉約的詩篇。月亮之美乃是陰晴圓缺,悲歡離合,是疏影橫斜,暗香浮動,是撩撥心頭的情愫。
這種美是永恒的,而使詩人們感到人生是短暫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宇宙之永恒與人生之短暫,天道之有常與人事之難測充滿悲恨凄楚的感情色彩使薄命君王對月傷懷,愁緒恰似滿江春水勢不可擋,蘇軾把酒問青天,感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由遣懷上升為對人生理智的認識。
月亮是歲月的書簽,它給了詩人無盡的感慨,它是詩人筆尖的天使,跳躍在詩字里行間。月亮是夜里的神仙給許多迷茫的詩人去的意境。
月亮是那麼讓詩人鐘愛,為什麼在詩歌中很少出現“月亮”而單以“月”字出現呢?這絕不是詩人們文字洗練的緣故。因為碰到“月”的時候總是與“江月”、“秋月”、“冷月”、“明月”相配。
如:“春花秋月何時了”“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二十四橋仍在,波心蕩,冷月無聲”…如果我們把它們都換成“月亮”那會有什麼感覺呢?顯然“月亮”只會讓我們想起黑夜中空中發亮的銀盤而已,而“秋月”會讓我們想起瀟瑟的秋天的夜空懸著一輪孤寂的月亮還會使我們萌生一種凄涼。像“楊柳岸曉風殘月”我們想到的就不僅是“曉風殘月”的那份含蓄和余味,而是殘月下詩人別后心境的凄涼冷落。
這離別之恨,羈旅之愁僅一輪“殘月”便使人黯然銷魂,情不自己。可見詩歌語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概念,差一點就會差得很多。
從概念上說月亮只是宇宙中的客觀事物而已。可是到了詩歌的形象思維中“月亮”便顯得干枯,而滿月、明月、殘月則顯得意境雄渾,開闊,讓人充滿遐想。
這種境界使詩人“能盡情抒發望月懷遠對月傷懷和人生的眾多感概。”月亮構成的某種審情趣也使讀者的心靈在詩歌中成為不設防的天空盡情注入自己的感情。
月亮獨特的意象和審美情趣不僅緣于生就的自然美,還由于詩人的情感的感悟和在藝術領域的創造。 /blog/static/4773211820089179410895/ =============== 資料介紹] 中英抒情詩歌中都有大量描寫月亮的詩句。
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現象。中國歷代詩人寄情于描寫月亮的詩句。
使月亮逐漸成為集體類型化的情感載體。形成了華夏民族特有的月亮情結。
西方詩人寫月。表現的也是詩人個體的情感,但他們大都是將月亮視為具有獨立意義的審美客體。
通過月亮形象抒發單一的、直觀化的情感。擷取若干以月亮為描寫對象的中英抒情詩歌,從形象情境、情景關聯、情感投射3個方面進行闡釋。
探析中英詩人的文化差異。 [目錄] 1 形象情境的不同 2 情景關聯的有別 3 情感投射的差異 4 結束語 [原文] 月亮,高懸在天際,它那神秘的軀體發出清輝的光芒穿越了時空映照著不同地域的山川河流。
反映出不同的波光月影。這喚起了無數人心頭的下情思。
因此。月亮作為審美客體。
成為古今中外詩人的永恒素材。在我國。
從古至今,描寫月亮的詩人層出不窮。描寫月亮的詩句浩如煙海:從最早的“月出皎兮。
/佼人僚兮。/舒窈糾兮。
/勞心悄兮”({=詩經•陳風-月出》,。
2. 詩詞中描寫“月”的句子很多,品讀下列句子,說說自己的感悟
3水調歌頭 詞牌名,這首詞寫了中秋月下引起的人生感觸。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首詞雖有感傷情調,但并不使人感到難堪的壓抑。詞人的豁達胸襟仍處處可見。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全詞問天問月,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麗的境界。應當知道,詞人的問天問月,歸根結底是問人生。在經過一番認真探求之后,他終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啟迪。可見,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這首詞的一個顯著特點。
4第一節,詩人由“思念是圓的”聯想到最亮最圓的中秋月亮。月亮只有中秋圓,言外之意是說其他時候的不圓,在這樣的夜晚,人應該由不圓到圓。
第二節,由西瓜和蘋果都是圓的聯想到團聚的歡樂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此時,詩意頓覺顯豁,渴望祖國統一、親人團聚之情躍然紙上。惟其如此,在這中秋之夜,望著明月,“誰能把月餅咽下”就變成了沉痛的責問了。
總的來說 詩人常常借助“月”這個意象,表達思鄉懷人之情。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只希望人人能平平安安,即使遠隔千里也能共對這美好的月光。(只要寫得合情合理即可)
3. 【月在詩句中起什麼作用】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抒發了作者思鄉之情.古代詩歌中月的作用 “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看不厭的 永恒 題材.像晉代: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唐代:李白《靜夜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雖然同是寫月,但月在詩中的功能卻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詩歌中大概可以分為三種.一、表時間.《詩經`君子于役》中寫“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歸?”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被國君征去服役,將外出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與他重聚.”這里的“不日不月”的意思是“不可以用時間計算”表時間長久.同樣,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這里指夜晚.二、月還有烘托氣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兩句寫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鉤,低頭桐蔭深鎖,寫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寫作者夜泊秦淮河時所見景色.即寒冷的秦淮河上彌漫著朦朧的水霧,清冷的月色籠罩著沙灘,景物顯得凄迷而冷寂.詩人先把人帶到一種特定的環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了作者凄涼感傷的心境.三、另外月還有達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發感情是常用的一種手法,但縱橫千古,我最欣賞的還是李白對月的描寫.月亮本是無情物,并不能表達任何感情,但是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便用的是直抒胸臆.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懸,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見面,但都可以看見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這一顆關注你的愁心寄給明月,讓它時刻陪伴著你,隨你直到偏僻的異鄉.這里四處漫游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種問候之情.李白在這首詩中,對月的構思新奇,對月的形象描寫也非常美妙.這種浪漫主義創作方法,體現了李白詩歌清新、飄逸的風格特點.應該指出,寫月亮只是一種表達手法,達意才是目的.前面李白的例子,無不說明了這一點.為寫月亮而寫月亮,簡直不可設想.然而,這種現象卻在我們有些同學的作文中屢見不鮮:為寫景而寫景,景色離于主題之外,這樣的文章無異于拙劣的拼圖.我們應該通過景物本身,進行更深層次的構思與內容融為一體,以寫出它的新意,寫出它的美。
4. 詩中云和月的意象有什麼表達效果
云:游子 飄泊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月亮:人生的圓滿、缺憾 思鄉 思親 “望月懷遠”、“傷春悲秋”、“見流水則思年華易逝”、“梧桐細雨則凄楚悲涼”。月亮的別稱:蟾宮、玉盤、銀鉤、嬋娟、桂宮;“玉盤”、“玉輪”、“玉環”、“玉鉤”、“玉弓”、“玉鏡”、“天鏡”、“明鏡”、“玉兔”、“嫦娥”、“蟾蜍”。
在我國古代詩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筆法。一般說來,古詩中的月亮是思鄉的代名詞。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詩表現了李白的思鄉之情。詩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純客觀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詩人感情的意象了。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詩句以委婉的疑問點出了這月圓之夜人間普遍的懷人心緒,含蓄地表現了詩人對故鄉朋友的深切思念。
此外“月”還有以下意象
( 1)明月蘊涵邊人的悲愁。如:“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的悲亢幽怨;“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雄渾。
(2)明月蘊涵情感的無奈。如謝莊“美人邁兮音塵闕,隔千里兮共明月。”的祈禱和祝福;張九齡“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希冀和渴盼。
(3)明月蘊涵時空的永恒。“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時間對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時間面前的無奈表現得淋漓盡致。
5. 月在詩句中起什麼作用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抒發了作者思鄉之情。
古代詩歌中月的作用
“月亮”是歷代詩人寫不完看不厭的 永恒 題材。
像晉代:陶潛《歸園田居》“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唐代:李白《靜夜詩》“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宋代: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雖然同是寫月,但月在詩中的功能卻不同。月究竟有多少功能?在古詩歌中大概可以分為三種。
一、表時間。《詩經`君子于役》中寫“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歸?”這句詩的意思是“丈夫被國君征去服役,將外出很久,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與他重聚。”這里的“不日不月”
的意思是“不可以用時間計算”表時間長久。同樣,陶潛的《歸園田居》中有這樣一句“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帶月”是“披星戴月”的意思,這里指夜晚。
二、月還有烘托氣氛的功能。李煜的《相見歡》中“月如鉤”兩句寫登樓所見的景色,抬頭新月如鉤,低頭桐蔭深鎖,寫景逼真而凄情尤甚。杜牧的《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先寫作者夜泊秦淮河時所見景色。即寒冷的秦淮河上彌漫著朦朧的水霧,清冷的月色籠罩著沙灘,景物顯得凄迷而冷寂。詩人先把人帶到一種特定的環境氣氛中,給人以強烈得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時,這暮色迷茫的景物描寫也映襯出了作者凄涼感傷的心境。
三、另外月還有達意抒情的功能。借明月抒發感情是常用的一種手法,但縱橫千古,我最欣賞的還是李白對月的描寫。月亮本是無情物,并不能表達任何感情,但是李白卻賦予明月以生命,使之人格化,把它看成富有同情心,善解人意,能傳達友情的友好使者。如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寫到“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便用的是直抒胸臆。看看天空上明月高懸,光照大地,你和我天南地北各居一方,不能見面,但都可以看見天上的明月,那我就把這一顆關注你的愁心寄給明月,讓它時刻陪伴著你,隨你直到偏僻的異鄉。這里四處漫游的李白沒有忘記貶謫途中的友人,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顆誠摯之心,借明月來表達自己對友人的一種問候之情。李白在這首詩中,對月的構思新奇,對月的形象描寫也非常美妙。這種浪漫主義創作方法,體現了李白詩歌清新、飄逸的風格特點。
應該指出,寫月亮只是一種表達手法,達意才是目的。前面李白的例子,無不說明了這一點。為寫月亮而寫月亮,簡直不可設想。然而,這種現象卻在我們有些同學的作文中屢見不鮮:為寫景而寫景,景色離于主題之外,這樣的文章無異于拙劣的拼圖。我們應該通過景物本身,進行更深層次的構思與內容融為一體,以寫出它的新意,寫出它的美
6. 【詩句中的煉字找一首詩,分析其中哪些字用的好,并說明其表達效
“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林升《題臨安邸》)這兩句表面上是說那些宴樂西湖流連光景的游人,陶醉于香風而逍遙自得.實際上這一“醉”字表明了那些忘懷故國的可恥嘴臉.這些人不但志氣喪失,甚至連骨氣也沒有了,詩句凝聚了作者的感慨和激憤.“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前一句寫詩人所見:朗照的秋月,在松林間仿佛被過濾了似的,分外皎潔,投下了斑駁陸離的光影,境界顯得更加寧靜.后一句寫詩人所聞:山泉格外清澈明凈,它在山石上潺潺流淌,似乎還能聽到它的叮咚的流水聲.用清泉流淌反襯“空山”的清幽.“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盡:都.著一“盡”字,寫出了征人思鄉的普遍,佇立盼望的時間之長.“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宋祁《木蘭花》)“春意”是只可感知,不可聽聞的.春天來了,紅色的杏花擠滿枝頭,詩人就在這幅春景圖上著一“鬧”字,用擬人手法,把它寫活了.這一“鬧”字既是繪景,又是寫情,它不僅描繪了杏花盛開的艷麗景色,還寫出了在春風吹拂下,杏枝搖曳,花兒微動的活潑神情.“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來花弄影.”(張先《天仙子》)月本是相對靜止的,但因為有了云的飄動,將“月”也寫得動起來了.著一“破”字,寫出明月沖破云層的動感.“花”本也是相對靜止的,但著一“弄”字,便將它寫得搖曳多姿起來.“弄”字意在點明:從云縫中探出頭來的月亮,把月光灑在嬌花上,像給嬌花蒙上了一層輕柔的白紗,晚風輕輕地撩撥著含羞帶嬌的花.花在月光的映照下擺弄著嬌羞柔美的倩影.“破”、“弄”兩詞,將云、月、花三種景物都人格化了,富有生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