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家訓經典名句

解夢佬 0

1. 歷史上的家訓名篇佳句有哪些

顏氏家訓經典名句: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顏氏家訓名言語錄 見北朝·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

這兩句大意是:學習反而損害了自身,那還不如不學為好。顏子推《勉學》這一段話是:“夫學者,所以求益爾。

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chīxiāo吃消)。

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意思是:學習的人,目的是想要求得長進。

我見有人讀了幾十卷書便自高自大起來,凌侮長者,輕慢同輩。人們像憎惡仇敵一樣憎惡他,像討厭貓頭鷹一樣討厭他。

像這樣用學習來損害自已,不如不學。那些讀了幾本書就驕傲自大,瞧不起別人的人,除自身淺薄無知,學業難成外,還嚴重地損害了自身的形象,當引此名句作為鑒戒。

父母威嚴而有慧,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教于》。

這兩句大意是:父母在子女面前有威嚴而又能關懷愛撫他們,子女就會對父母敬畏、謹慎而孝順。講父母對待子女應有的態度時,此條可作參考。

父不慈則子不孝。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

慈:愛,指父母對子女的愛撫。本句大意是:父親不知道愛撫兒子,兒子就不知道孝敬父親。

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講父母對子女的影響作用時,可引此條。

婚姻勿貪勢家。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止足篇》。

本句大意是:婚姻不可貪圖高攀權勢之家。在階級社會,結婚往往不單純是男女雙方的情愛之事,在很大程度上又帶有政治或經濟上的因素。

為了結成有權有勢的親戚關系,有些人貪圖攀龍附風,光想往高枝兒上棲,殊不知在這樣的婚姻關系中常常使自己喪失家族的尊嚴,也給家庭生活帶來無窮的后患,既得不到幸福,也不會有真正的愛情。本句可用于告誡人們不可以婚姻作為高攀勢家的手段。

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 顏氏家訓好句摘抄 北朝·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歸心》。

這兩句大意是:住在山區的人,不相信竟有魚會像樹一樣大;生活在海上的人,不相信竟有樹會像魚一樣大。正如夏蟲不可與語冰雪一樣,由于生活環境、認識條件的局限,生活在深山老林的山民不相信魚竟會有參天大樹那樣大;生活在海邊的漁民也不相信樹竟會有勢可吞舟的海鯨那樣大。

~比喻人的認識受生括條件的限制,也說明客觀存在的事物不能因未被某些人所認識而否定其存在,告誡人們應開闊視野,力戒片面性。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雌黃:一種礦物,可做顏料或退色劑。

古人抄書、校書常用雌黃涂政文字,因此稱亂改文字、亂發議論為妄下雌黃。本句大意是:沒有讀遍天下書,不能隨便校改別人文章。

此條闡述一種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求實精神。校改文章或品評前人著作,一定要有一個堅實的前提——一遍觀天下之書,具有相當高的鑒別能力與分析能力,否則便有妄下雌黃之嫌。

~的觀點,對于形成我們民族的治學傳統產生過積極的作用,即使對于今人,也仍有其借鑒意義。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本句大意是:財物為身外之物,即使累積千千萬萬,也比不上讀書的價值。

此條采用對比手法,將財物與讀書進行一番比較,以反襯和突出讀書對于人生的重要價值。該名句告誡人們不要貪戀財物,而要注重讀書學習與提高自己做人的素質。

“讀書無用論”者當為之三思。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薄技:微不足道的技能、專長。

過兩句大意是:積蓄有千萬錢財,不如掌握一兩樣小小的技藝。錢財積蓄得再多,如果只出不進,早晚也會“坐吃山空”。

雖沒有萬貫家財,但會一些小小的手藝,也能憑著它掙錢得利,養家活身。這兩句可用于告誡青少年及時學習各種知識,掌握某些本領、技能,將來才能自立于世。

也可用于勸誡為人父母的:與其為子女積蓄錢財,不如讓子女及早學會立身的本領。自高自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

顏氏家訓名言語錄 北朝·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凌忽:欺凌輕視。

同列:同輩在一起共事的人。這幾句大意是:自以為很高大,隨意欺凌輕視老人長輩,輕忽怠慢跟自已一起共事的同輩人。

這幾句本是北齊文學家顏之推在其《顏氏家訓》中教育子弟切不可因為讀了幾卷書就自高自大、目中無人時說的話。原文是:“見人讀數十卷書,便~。”

~數語,使人想見那種自以為了不起的人的傲慢神態,足可引起人們警戒。草屩粗衣,蓬頭垢面。

北朝·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屩(juē撅):用麻、草做的鞋。

這兩句大意是:穿著草鞋和粗麻衣服,頭發蓬亂,臉面骯臟。《顏氏家訓》記載,南朝梁時,被彈劾而系于牢獄的人,他的子孫凡是做官的都要自請解職,他的兒子還要~,叩頭流血,申訴冤枉。

“蓬頭垢面”現已成日常成語,用來形容人頭發如蓬草一樣散亂,臉上非常骯臟的樣子。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和善人住在一起,就像進了開滿蘭花的房間,久而久之自己也滿身芳香。和惡。

2. 求,古人名言《家規》

也許是:

子孫毋習吏胥毋為僧道毋狎屠豎以壞亂心術當以仁義二字銘心鏤骨庶幾有成

家規輯畧

子孫入祠堂當正衣冠即如祖考之在上不得嬉笑對語疾步晨昏皆當致恭而退

撥常稔田五十畞別蓄其租專充祭祀之費其田劵印某郡某氏祭田六字字號步畞亦當勒石祠堂之左俾子孫永逺保守有言質鬻者以不孝論

子孫毋習吏胥毋為僧道毋狎屠豎以壞亂心術當以仁義二字銘心鏤骨庶幾有成

子孫不得修建異端祠宇妝塑土木形像

子孫年未三十者酒不許入唇壯者惟許少飲亦不宜沈酗杯酌喧呶鼓舞不顧尊長違者棰之若奉筵賔客惟務誠實不必強人以酒

子孫不得私造飲饌以徇口腹之欲違者姑誨之誨之不悛則責之產者病者不拘

增拓產業彼則出于不得已吾則欲為子孫悠久之計當體究果直幾緍盡數還足不可與駔儈交謀濳萌侵人利已之心否則天道好還縱得之必失之矣立劵極務分明不可以物貨逋負相凖或有欠者后當索償又不可以秋稅暗附他人之籍使人陪輸官府積禍非輕親婣饋送一年一度非常吊慶則不拘此切不可過奢又不可視貧而加薄視富而加厚

女子適人若有外孫彌月之禮唯首生者與之余并不許但令人以食徃慰問之

子孫年十二於正月朔出就外傅見燈不許入中門入者棰之

棊枰雙陸詞曲蟲鳥之類皆足以蠱惑心志廢事敗家子孫一切棄絕之

子弟未冠學業未成不得食肉古有是法非惟有以資於勤苦抑欲其識虀鹽之味

里黨癢疴疾痛吾子孫當深念之彼不自給況望其饋送我乎但有一毫相贈亦不可受違者必受天殃

展藥市一區收貯藥材鄰族疾病其癥章章可騐如瘧痢癰癤之類施藥與之更須診察寒熱虛實不可慢易此外不可妄與恐致悮人

橋圮路淖子孫倘有余資當助修治以便行客或遇隆暑又當於通衢設湯茗一二處以濟渇者自六月朔至八月朔止

立義塜一所鄉鄰死亡委無子孫者與給槥櫝埋之其鰥寡孤獨果無以自存者時周給之

拯救宗族里黨一應等物令監視寘推仁簿逐項書之歲終於家長前會算其或沽名失實及執文不肯支者天必絕之此吾拳拳真切之言不可不謹不可不慎

諸婦夫死有能持節守義而終身不愿再嫁者主父主母當厚恤養以全其志毋使失所違者必受天殃

女子有作非為犯淫狎者與之刀繩閉于牛驢房聽其自死其母不容者出之其父不容者陳于官而放絕之仍告于祠堂于宗圖上削其名死生不許入祠堂既放而悔改容死其女者復之

子弟年十六歲以上許行冠禮須能暗記四書一經正文講說大義方可行之否則直至二十一歲弟若先能則先冠以愧之

凡為童子以事長為事紒而不冠衣而不裳名而不字皆所以別成人教遜弟也

擇配必於男女十四五以上方見賢愚否則必有后悔葬埋之法當用趙忠敏公族葬之圖左昭右穆以世為列不可淆亂

牛之耕田狗之防寇有功于人深所當念吾家所畜牛狗有三年以上之功者死則埋之其調良異常者不拘三年之例

子弟切不可于山野放火延燒林木傷害蟲鳥有失仁心違者天必不佑

鄰里有遇水火賊盜當盡赴救不可坐視否則天必禍之

<;曹月川集>

3. 古代有哪些家訓家規

古代著名的家訓家規有很多,如:諸葛氏家訓、朱氏家訓、梁氏家訓、李氏家訓、司馬氏家訓等,具體如下: 諸葛氏家訓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 三國時期諸葛亮,官至丞相,被封為武鄉侯,死后追謚為忠武侯。雖然如此高官,但是諸葛亮依舊以“淡薄”、“寧靜”來要求自己,要求家人。

也許正是因為諸葛亮這份淡薄之心,寧靜之情,才讓諸葛亮做到一生“鞠躬精粹,死而后已。”讓諸葛亮的美名得以傳遍天下。

朱氏家訓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朱柏廬《朱子家訓》 這句耳熟能詳的名句想必大家都很了解吧,流傳最廣的勤儉持家訓戒,成為中國傳統士子耕讀文化的標志。

朱伯廬的治家格言一直為世人所傳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宜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儉約;宴客切勿流連……短短幾百字的家訓從衣食起居到為人處世,朱氏家訓無不詳盡。朱氏家訓不僅規范著族人的生活習慣,更是思想道德的要求。

梁氏家訓 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梁燾《家庭談訓》 能夠傳承祖業,世代不熄的家族,必定是積善之家。

梁燾一生為官正直,心憂君王,愛憐百姓,盡到為官的責任。雖然最終因為卷入‘元祐朋黨之爭’而招致貶謫,而且一貶再貶,最終死于貶謫途中,但是梁氏家訓卻讓這位不幸的大臣流芳百世。

梁燾用其生命書寫了一部忠臣賢相的悲劇史。 李氏家訓 逆吾者是吾師,順吾者是吾賊。

——唐太宗李世民《戒皇屬》 和“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是一個意思,告誡后代要聽從不同意見。唐太宗本人虛懷納諫,也為李家做出了典范。

李世民為帝之后,積極聽取群臣的意見,對內以文治天下,虛心納諫,嚴行節約,勸課農桑,使百姓能夠休養生息,國泰民安,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貞觀之治。 司馬氏家訓 眾人皆以奢靡為榮,吾心獨以儉素為美。

——司馬光《訓儉示康》 不要被炫富的風潮所吸引,要物欲橫流的社會中要堅守自己的獨立意識。司馬光認為,有德行的人都是從簡樸中培養出來的,簡樸就會減少欲望,君子少欲就不會被外物役使,就可以正道直行;小人少欲就能自謹其身,節約費用,遠離罪過,使家庭豐裕。

縱觀歷史,越是富貴的大的家族,越是傳承百年的家族,越懂得細水長流,懂得勤儉節約,懂得獨善其身,低調簡樸。 歐陽氏家訓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學,不知道。——歐陽修《示子》 強調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畢竟國人最重視教育了。

歐陽修認為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學習,也就不會懂得道理。然而玉這種東西,有它永恒不變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器物,但也還是玉,它的特性不會受到損傷。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就會發生變化。因此,人們如果不學習,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而成平行惡劣的小人。

曾氏家訓 一曰慎獨則心安,二曰主敬則身強,三曰求仁則人悅,四曰習勞則神欽。——曾國藩《家書》 曾國藩的家書,堪稱最全家訓,能做到堪比圣人。

正國藩是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但其對子女的教育卻留給后人很多可借鑒的內容。勤奮、簡樸、求學、務實的家訓家風一直為曾家后人所傳承。

曾國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儉則興,人勤則健;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劉氏家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劉備《敕后主辭》 劉備告誡兒子的話,好事要從小做起,積小成大;壞事也要從小開始防范。這句箴言不僅是劉氏家訓,也被其他家族奉為圭臬。

“積善成德”是很多家族所世代奉行的箴言,劉氏家訓也同樣如此。 高氏家訓 你發憤立志做個君子,則不拘做官不做官,人家都敬重你,故吾要你第一立起志氣來。

——高攀龍《高氏家訓》 和明清之際的“官本位”崇拜形成鮮明對比,志氣是立身持家的第一要義。 高攀龍并不攀龍附鳳,給后世留下一個鐵骨錚錚的高家。

能夠真正傳承下來的不是高官厚祿,不是萬貫家財,而是做人的道理。 顏氏家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婦不順矣。

——顏之推《顏氏家訓》 很好的解釋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想要有和諧的家庭環境,自己要先達成親人的期望。《顏氏家訓》堪稱家庭關系的科學發展觀。

顏之推認為教育子女是作父母的嚴肅而重要的課題。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作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主張從胎教開始。

袁氏家訓 立志言為本,修身行乃先。——袁彩《袁氏世范》 《袁氏世范》共分三卷:即睦親、處己、治家。

內容多涉及讀書修身、敬業、重賢、尊老愛幼,治家理財、人倫之道、處世之道等多方面,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其目的是營造一種和睦安寧的家庭氛圍和社會氛圍。全書雖然以儒家之道為依據,卻也思想開明,富于哲理。

姚氏家訓 咬得菜根,百事可做。驕養太過的,好看不中用。

——姚舜牧《藥言》 窮養孩子的理論源頭,從小讓孩子吃苦有更高幾率可以鍛煉忍耐,磨礪上進。姚氏注重對日常生活、世俗人情經驗的總結,所以家訓也多事要求樸素、平易、實用。

方氏家訓 貧賤而不可無者,節也貞也;富貴而不可有者,意氣之盈也。——方孝孺《。

4. 中國古代十大經典家訓家規有哪些

運用家訓教誡家人、子弟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端蒙養、重家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在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家訓”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由于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倫理思想特別強調修身、齊家與治國、平天下的密切聯系,以“整齊門內,提撕子孫”為目的的家訓,歷來受到人們的重視,并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寶庫中最具特色的部分。

從先秦到明清,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可謂汗牛充棟。現遴選出十份家訓,既具有很廣泛的代表性,又是經典中的經典,與大家一起來賞析。

一、《誡伯禽書》 作者:周公旦(約公元前1100年),姓姬名旦,稱為周公。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被尊為儒學奠基人。

“一飯三吐哺” 周成王親政后,營造新都洛邑,大封諸侯。他將魯地封給周公之子伯禽。

周公告誡兒子說:“你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就怠慢、輕視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

可是,一次沐浴,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接待賓客,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聽說,德行寬裕卻恭敬待人,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65633965就會得到榮耀;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就沒有危險;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就能常保富貴;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就能常勝不敗;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就是明哲之士;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那是真正的聰明。

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貴為天子,之所以富有四海,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

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你怎能不慎重呢?” 伯禽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沒過幾年就把魯國治理成民風純樸、務本重農、崇教敬學的禮儀之邦。

有道是“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對兒子的諄諄教誨,可謂良苦用心。

二、《命子遷》 作者:司馬談(?—前110),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人,子司馬遷。漢武帝時任太史令。

“此孝之大者” 司馬談學富五車,所以他后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通稱太史公,掌管天時星歷,還職掌記錄,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獻。這個職位是武帝新設的官職,可以說是武帝為司馬談“量身定制”的。

因此,司馬談對武帝感恩戴德又盡職盡責。 由于責任心極強,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邊哭邊囑咐,這就是司馬談的《命子遷》。

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后,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并認為這是“大孝”,“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并,史記斷絕,當今海內一統,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跡,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內心十分惶懼不安。所以他熱切希望司馬遷能完成他未竟的大業。

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最終寫出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名垂青史。 有人說,沒有司馬談的《命子遷》,就沒有司馬遷的《史記》。

此話信然。 三、《誡子書》《誡外甥書》 作者:諸葛亮(181-234),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民間傳說中著名的智慧人物。

“非淡泊無以明志” 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他很喜歡這個兒子,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

諸葛亮有兩個姐姐,二姐所生子叫龐渙,深得諸葛亮喜愛。諸葛亮常年征戰,政務纏身,但仍不忘教誨兒輩。

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被稱為《誡子書》和《誡外甥書》。 《誡子書》曰:“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誡外甥書》曰:“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

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于美趣,何患于不濟。

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從兩封信中可以看出,他對兒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

《誡子書》和《誡外甥書》是古代家訓中的名篇,闡述修身養性、治學做人道理,讀來發人深省。 四、《顏氏家訓》 作者:顏之推(531—591),祖籍瑯琊臨沂,先世隨東晉渡江。

他經歷南北兩朝,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 “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顏之推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思想學識,寫成《顏氏家訓》一書訓誡子孫。

全書共有七卷計二十篇,各篇內容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但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 如他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應以讀書為主,又要注意工農商賈等方面的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等。

書中許多名句一直廣為流傳,如:“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幼而學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學者,如秉燭夜行,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

5. 歷史上的家訓名篇佳句有哪些

顏氏家訓經典名句:

1·是以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2·以學自損,不如無學。

3·夫學者,所以求益爾。見人讀數十卷書,便自高大,凌忽長者,輕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敵,惡之如鴟梟(chīxiāo吃消)。如此以學自損,不如無學也。

4·父母威嚴而有慧,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5·父不慈則子不孝。

6·上行下效,有其父必有其子。講父母對子女的影響作用時,可引此條。

婚姻勿貪勢家。

7·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

8·觀天下書未遍,不得妄下雌黃。

9·積財千萬,無過讀書。

10·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11·草屩粗衣,蓬頭垢面。

12·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自臭也。

13·夜覺曉非,今悔昨失。

14·千載一圣,猶旦暮也;五百年一賢,猶比髆也。

15·教婦初來,教兒嬰孩。

諸葛亮《誡子書》:

1·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2·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

1·諸葛亮《誡外甥書》

2·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欲,棄疑滯。

3·若志不強毅,意氣不慷慨,徒碌碌滯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竄伏不庸,不免于下流。

6. 古代簡短家訓

1、“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

一日,孔子站在庭院中,他的兒子孔鯉低著頭,很快地走過去。孔子攔住他問:“學詩了嗎?”孔鯉答:“沒有”。

孔子說:“沒學詩你怎麼說話?”孔鯉便回去學習詩文。第二日,孔鯉又碰上了站在庭院內的孔子。

孔子問:“學禮了嗎?”孔鯉答:“沒有。” 孔子說:“不學禮你怎麼做人。”

于是孔鯉回去習禮了。這個故事叫做“過庭訓”,后來古人將父親訓斥兒子稱為“過庭訓”。

2、且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司馬談認為自孔子過世后的四百多年間,諸侯兼并、史記斷絕,當今海內統一,有許多明主賢君、忠臣義士等的事跡。

然而作為一名太史令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內心十分不安,因此臨終時邊哭邊囑咐兒子司馬遷,希望它能子承父業,不要忘記撰寫史書。 司馬遷不負父命,最終寫出了被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

3、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夫學,欲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淫慢則不能研精,險躁則不能理性。 這是諸葛亮在晚年時寫給他八歲兒子的一封家書。

在這封家書中,諸葛亮要求兒子要勤學勵志,從淡泊和寧靜的自身修養上下功夫。切忌心浮氣躁,舉止荒唐。

文末又諄諄教誨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諸葛亮為了蜀漢之國事日夜操勞,無暇顧及兒子的教育問題,于是寫下這封書信告誡兒子。

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然玉之為物,有不變之常德,雖不琢以為器,而猶不害為玉也。

人之性,因物則遷,不學,則舍君子而為小人,可不念哉? 歐陽修勸戒子孫要努力學習,提升自身修養。告誡后代:人都要經過雕琢磨礪才能有所作為,人的習性是最容易受外面物質環境影響的,若不能時刻磨煉自己,提升學識修養與品德內涵,就會舍君子而為小人了。

5、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險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親戚,不讓大臣抱怨沒被任用。老臣故舊沒有發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個人求全責備。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小,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跑速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爭智慧高下。 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

土地廣闊富饒,以節儉的方式生活,便會永遠平安;官高位尊而以卑賤的方式自律,你便更顯尊貴;兵多人眾而用畏怯的心理堅守,你就必然勝利;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博聞強記而用膚淺自謙,你將見識更廣。

7. 中國古代有什麼經典家訓

《顏氏家訓》南北朝時期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顏之推撰。七卷,共二十篇。之推(531~591以后),字介。顏氏原籍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北),先世隨東晉渡江,寓居建康。侯景之亂,梁元帝蕭繹自立于江陵,之推任散騎侍郎。承圣三年(554),西魏破江陵,之推被俘西去。他為回江南,乘黃河水漲,從弘農(今河南三門峽西南)偷渡,經砥柱之險,先逃奔北齊。但南方陳朝代替了梁朝,之推南歸之愿未遂,即留居北齊,官至黃門侍郎。577年齊亡入周。隋代周后,又仕于隋。家訓一書在隋滅陳(589)以后完成。

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我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詩人、文學家,他是當時最博通、最有思想的學者,經歷南北兩朝,深知南北政治、俗尚的弊病,洞悉南學北學的短長,當時所有大小學問,他幾乎都鉆研過,并且提出自己的見解。他的理論和實踐對于后人頗有影響,《顏氏家訓》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后人譽為家教典范,影響很大。

作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典范教材,《顏氏家訓》直接開后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顏之推并無赫赫之功,也未列顯官之位,卻因一部《顏氏家訓》而享千秋盛名,由此可見其家訓的影響深遠。被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的《顏氏家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這不僅表現在該書“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的文章風格上,以及“兼論字畫音訓,并考正典故,品第文藝”的內容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現世精神上。因此,歷代學者對該書推崇備至,視之為垂訓子孫以及家庭教育的典范。縱觀歷史,顏氏子孫在操守與才學方面都有驚世表現,光以唐朝而言,像注解《漢書》的顏思古,書法為世楷模、籠罩千年的顏真卿,凜然大節震爍千古、以身殉國的顏杲卿等人,都令人對顏家有不同凡響的深刻印象,更足證其祖所立家訓之效用彰著。即使到了宋元兩朝,顏氏族人也仍然入仕不斷,尤其令以后明清兩代的人欽羨不已。

8. 征求經典的古代名句.

經典名句----中華傳統美德格言 :愛 國1.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

——《管子•牧民》2.臨患不忘國,忠也。——《左傳•昭公元年》3.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屈原《離騷》4.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禮記•儒行》5.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曹植《白馬篇》6.烈士之愛國也如家。——葛洪《抱樸子•外篇•廣譬》烈士:有抱負.有作為的人。

7.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岳陽樓記》8.位卑未敢忘憂國。

——-陸游《病起書懷》9.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10.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過零丁洋》11.精忠報國。——《宋史•岳飛列傳》1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麥孟華《論中國之存亡決定于今日》明 志13.朝聞道,夕死可矣。——《論語•里仁》14.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論語•里仁》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秦伯》16.志不強者智不達。

——《墨子•修身》17.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史記•陳涉世家》18.志當存高遠。——諸葛亮《誡外生書》1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諸葛亮《誡子書》20.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耿弇列傳》21.志小則易足,易足則無由進。

——張載《經學理窟•學大原下》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晁錯論》23.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

——石成金《傳家寶•俗諺牧民》持 節24.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25.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26.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論語•衛靈公》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論語•微子》28.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29.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孟子•盡心上》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司馬遷《報任安書》31.不為窮變節,不為賤易志。

——桓寬《鹽鐵論•地廣》32.寧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齊書•元景安列傳》33.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

——李世民《賜蕭瑀》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周敦頤《愛蓮說》35.時窮節乃見,一一垂丹青。

——文天祥《正氣歌》36.名節重泰山,利欲輕鴻毛。——于謙《無題》37.粉身碎骨渾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于謙《石灰吟》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南西北風。

——鄭燮(xiè)《題畫•竹石》自 強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乾•象》40.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老子》第三十三章41.不怨天,不尤人。——《論語•憲問》42.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孟子•告子下》43.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孟子•告子下》44.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屈原《離騷》45.以修身自強,則名配堯禹。——《荀子•修身》46.能勝強敵者,先自勝者也。

——《商君書•畫策》47.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龜雖壽》48.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49.眼前多少難甘事,自古男兒當自強。——李咸用《送人》50.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烏江》51.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朱熹《答鞏仲至》誠 信52.修辭立其誠。

——《周易•乾•文言》言語應該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53.不精不誠,不能動人。

——《莊子•魚父》54.失信不立。——《左傳•襄公二十二年》55.輕諾必寡信。

——《老子》第63章 輕易向別人承諾的人一定很少講信用。56.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57.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論語•學而》5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論語•為政》可:可以立身處世。

59.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60.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果:果斷61.一諾千金。——《史記•季布欒布列傳》知 恥62.記己有恥。

——《論語•子路》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63.無羞惡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孫丑上》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離婁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

65.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上》:不知羞恥的那種羞恥,才真的是不知羞恥啊!66.知恥近乎勇。

——《禮記•中庸》67.人必其自愛也,而后人愛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諸。——楊雄《法言•君子》68.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

——朱熹《朱子語類》倦十三69.五刑不如一恥。——呂坤《呻吟語•治道》70.士皆知有恥,則國家永無恥矣。

——龔自珍《明良論二》改 過71.見善則遷(學習),有過則改。——《周易•益•象》72.改過不吝。

——《尚書•仲虺(huǐ)之誥》73.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尚書•伊訓》74.人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傳•宣公二年》75.過而不改,是謂過矣。——《論語•衛靈公》:有了錯誤而不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