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臘八被認為是十二月最重要的節日,是我國漢族的傳統節日。古代稱為“臘日”,俗稱“臘八節”。從先秦起,臘八節都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臘八節除祭祖敬神的活動外,人們還要逐臘八節疫。這項活動來源于古代的儺(古代驅鬼避疫的儀式)。
臘八這一天有吃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也叫“七寶五味粥”。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凈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舍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獲,后經六年苦行,于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于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作紀念。
對于它的傳說眾說紛紜,在各地也形成了不同的臘八文化,其中以臘八粥為主。南北各地,只是臘八粥的材料不太一樣。
河南人吃臘八飯,是小米、綠豆、豇豆、麥仁、花生、紅棗、玉米等八種原料配合煮成,熟后加些紅糖、核桃仁,粥稠味香,寓意來年五谷豐登。
在民間,吃臘八粥時,有的地方要在太陽出山以前。吃飯時,端一碗粥,先用筷子往院內各棵樹上抹一些,然后用木棍敲打樹干三下。口中還要唱道,“管你結棗不結棗,年年打你三斧腦。”“看你結杏不結杏,年年打你三大棍”等等。習慣稱之為祭樹,卻有除蟲防蟲之效益。
民間相傳,臘八這天忌吃菜,說吃了菜莊稼地里雜草多。另外,在這一天,忌諱出嫁的女兒回娘家。否則,娘家一年不如意。俗諺云:“臘八不吃娘家米;吃了娘家米,一輩子還不起?”山東武城、沂南等地,新媳婦(結婚不滿三年)這天必須回娘家,否則,對婆家不利。
臘八節的地方風俗
(1)甘肅風俗
甘肅人傳統煮臘八粥用五谷、蔬菜,煮熟后除家人吃,還分送給鄰里,還要用來喂家畜:,在蘭州、白銀等地區,臘八粥煮得很講究,用大米、紅棗、白果、蓮子、葡萄干、杏干、瓜干、核桃仁、青紅絲、白糖、肉丁等煮成。煮熟后先用來敬門神、灶神、土神、財神,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再分給親鄰,最后一家人享用。甘肅武威地區講究過“素臘八”,吃大米稠飯、扁豆飯或是稠飯,煮熟后配炸馓子、麻花同吃,民俗叫作“扁豆粥泡散”。
(2)寧復風俗
寧夏人做臘八飯一般用扁豆、黃豆、紅豆、蠶豆、黑豆、大米、土豆煮粥,再加上用麥面或蕎麥面切成菱形柳葉片的“麥穗子”,或者是做成小圓蛋的“雀兒頭”,出鍋之前再人蔥花油。這天全家人只吃臘八飯,不吃菜。
(3)青海風俗
青海西寧,雖漢族人居多,可是臘八不吃粥,而是吃麥仁飯。將新碾的麥仁與牛羊肉同煮,加上青鹽、姜皮、花椒、草果、苗香等佐料,經一夜文火煮熬,肉、麥交融成乳糜狀,清晨揭鍋,異香撲鼻,食之可口?
(4)山東風俗
在山東“孔府食制”中,規定“臘八粥”分兩種,一種是用薏米仁、桂圓、蓮子、百合、栗子、紅棗、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還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種形狀的水果,是為點綴。這種粥專供孑L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種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給孔府里當差們喝的
(5)江蘇風俗
江蘇地區吃臘八粥分甜咸兩種,煮法一樣。只是咸粥是加青菜和油。蘇州人煮臘八粥要放入茨菇、荸薺、胡桃f-=、松子仁、芡實、紅棗、栗子、木耳、青菜、金針菇等。清代蘇州文人李福曾有詩云:“臘月八日粥,傳自梵王國,七寶美調和,五味香摻人。”
古老的《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并陽,兩九相重,故而叫重陽,也叫重九,古人認為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并且從很早就開始過此節日。
這一天的活動有登高、賞菊、飲酒、吃蟹。登高是這天的主要活動內容,后者是附加活動。登高,也就是到野外去登山,這就是躲避,離開平日生活的環境,躲避兇氣的捕捉。
還有的地方,現在還保留著一種傳統習俗,認為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不能回娘家過重陽節,否則死其婆婆。另外,重陽節這天,還忌諱不下雨,謂主有旱災。正如“重陽無雨一冬晴”、“重陽拗不過十三”等農諺說的那樣.,遼盛
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
相傳在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魔的蹂躪。一場瘟疫奪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點兒喪了命。病愈之后,他辭別了心愛的妻子和父老鄉親,決心出去訪仙學藝,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處訪師尋道,訪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終于打聽到在東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恒景不畏艱險和路途的遙遠,在仙鶴指引下,終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個有著神奇法力的仙長。仙長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終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給他降妖劍術,還贈他一把降妖寶劍,恒景廢寢忘食苦練,終于練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恒景叫到跟前說:“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應該回去為民除害了。”仙長送給恒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恒景騎著仙鶴趕回家去。恒景回到家鄉,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準備。中午時分,隨著幾聲怪叫,瘟魔沖出汝河,但是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聞到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便戛然止步,臉色突變,這時恒景手持降妖寶劍追下山來,幾個回合就把溫魔刺死劍下,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就年復一年地流傳了下來。
中秋節在中國是一個傳統的團圓大節,在中秋節賞月、吃月餅又是每年必須做的事,在舊時民間,這天有很多禁忌。
忌男性拜月
拜祭月亮時,男子最多在一旁看看,不得參與拜月活動,有的地方甚至要求男子回避,因為月亮是陰象之物,所以拜月純屬婦女之事俗語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禁忌,男子不得拜祭陰象之月,正如女子不能拜祭陽性之灶。
忌果餅不圓
當中秋的月亮掛上時,人們設壇燃香,陳烈月餅瓜果等拜月亮。,每家會向有月光之位在月H{之時供拜,拜祭完畢之后,焚燒月光紙,擺下供月食品,然后分給家人,中秋節全家應聚在一起吃月餅,月餅又稱為團圓餅,吃了能使全家不離散,為了團圓祭月的果餅必須是圓的,即使把瓜果月餅切開來也必須是月牙瓣的蓮花狀。
忌不燒香
無論是出門前還是回來后,都要及時燒香。出門前燒香可以確保出行平安,回家后燒香則是表示答謝,為今后一年的出行平安祈福。
忌吃亂了月餅
有一句俗語叫:“吃亂了月餅死公公。”這個禁忌主要是針對新媳婦而言的。新媳婦如果婚后第一年在婆家過中秋節的話,就要一連幾年都要在婆家過中秋節;如果婚后第一年是在娘家過中秋節的話,那就要一連幾年在娘家過巾秋節。這樣可以避免吃亂了月餅,避免“公公”發生意外。
忌沒有“鬧房”的人賞月
中秋節前剛剛搬家,而搬家后沒有“鬧房”,或者自己覺得搬家后身體、運勢等都不太好者,謹慎賞月。
忌身體弱、體質差的人賞月
中秋節這天,對于那些近段時間身體很弱的人不宜在外面賞月、拜月。若最近流過產或者生育過寶寶,那么,也不宜賞月,即使在家中的陽臺也最好不看月亮。
忌頭發遮額頭
中秋節晚上,女子務必將自己的額前頭發捋向后邊或者兩側,千萬不要讓額頭被頭發遮住,因為這是你的神燈所在,
吃月餅的禁忌
脾虛體熱不宜吃月餅。月餅性偏熱,脾胃虛弱的人吃月餅會加重腸胃負擔,導致消化不良,最多只能少吃一點豆沙餡的月餅。
冰淇淋月餅更是大忌。脾胃虛寒者,吃了會引起胃部不適;體質偏熱者,雖然吃了冰凍月餅后感到很爽,但物極必反,大寒反而會激發出大熱。有的病人食用冰淇淋月餅幾天后,就出現連續拉稀、渾身發燙、血熱等癥狀。
糖尿病人慎吃含糖月餅。月餅使用了過多糖分,會導致血糖增高,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病的人,多吃含糖月餅會導致腸胃負擔增加,從而使血液集中在胃部,身體的其他部位出現血供不足,導致頭暈等。
體內偏熱的人也不可多吃月餅,否則不易消化,還可能讓內火上升,出現長痘痘、便秘、牙齦浮腫等癥狀。巧克力餡月餅不要多吃:巧克力是大熱食物,食用會進一步加重內熱,影響消化功能,另外食物堆積在胃部,也會影響呼吸功能,導致胸口發悶、感到憋氣,使心肺機能受損。
農歷七月十五日,民間稱為“中元節”,也稱“盂蘭盆節”。這兩個名稱所以大不相同,中元節起源于道家,而盂蘭盆節卻屬于佛家。七月十五本是民間祭祖的日子,后定為地宮圣誕,而地宮掌管地獄之門,這一天地宮打開地獄之門,也是地獄開門之日,無數鬼魂涌到陽間度假,陽間便成為“它們”的散心地,可謂“陰氣沖天”。每年鬼節期間都會預備祭品來安慰鬼魂的,祈望“它們”吃飽食醉及收了衣錢財物之后,安守本分不要在陽間鬧事。假若“它們”安分守己固然是好,但當中有些帶著妒氣、戾氣、怨氣、霸氣、邪氣、殺氣等不祥之氣到來,而且更是冥頑不靈的那就麻煩了。
在中國習俗中,并不僅僅是七月十五這天需要避忌,農歷七月,被稱為鬼月,此月鬼門關大門常開不閉,眾鬼可以出游人間。雖然與清明、重陽一樣,同為冥節,但民間在鬼節期間的禁忌明顯比其他節日多。
忌外出
據說,這天鬼魂都出來了,人們不能到處亂走,更忌出遠門。如果碰到鬼,主一年不吉利。
傳說這一天的子夜時分,陰氣特別重,停留于荒郊野外會看到百鬼夜行的奇觀,所以在鬼節的時候大家要早點回家。,當走在荒郊野外或人煙稀少的地方時,覺得“好像”有人叫你,不要輕易回頭。
忌殺生
更不能殺生,以免被鬼視為惡徒而遭懲罰。因此,屠門一律罷市。
忌去水域戲水
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忌撿路邊的錢
不可撿路邊的錢,這些錢是用來買通牛頭馬面的,如果侵犯了他們的東西,就很容易被他們教訓。
忌晚上拍照
此舉動容易將靈界的朋友一起拍進來,然后帶回家。
忌熬夜
這天不要熬夜,人陽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陰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熬夜很容易致邪氣入侵,
忌靠墻
鬼喜歡依附在冰涼的墻上休息,此舉很容易引起鬼上身。
忌偷吃祭品
不要偷吃祭品,這些是屬于鬼魂的食物,未經過他們的同意就動用,只會替自己招來厄運。
忌拖鞋頭朝床的方向
鬼會看鞋頭的方向來判斷生人在哪里,如果鞋頭朝床頭擺,那么鬼就會上床和你一起睡。
忌把兩根筷子插在飯中間
不要把兩根筷子插在飯中間,這好比香插在香爐上,是祭拜的模式,鬼會以為是你在招他來分享食物。
盂蘭節
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10個徒弟,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于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就用了天眼通去察看母親在地府生活的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吃的、喝的都沒有,境況堪憐。
目連看了后覺得很心痛,于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看到這種情境后非常心痛,就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不少的罪孽,所以死后就墮入餓鬼當巾,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于是目連就連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度一眾的亡魂。
后來,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后世,逐漸形成一種民問習俗,每年到了農歷七月中旬,人們都會宰殺雞鴨,焚香燒衣,拜祭地府出來的餓鬼,以化解其怨氣,不至于貽害人間,久而久之,就有了盂蘭節這一節日。
農歷五月五日端午肖,是我國夏季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五月正是炎熱酷暑將臨之時,也是流行病、瘟瘴疫癘將發之際.古人認為這是一個惡月。《禮記·月令》云:“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j君子齋戒,處必掩身,毋躁,止聲色,毋或進,薄滋味,毋致和,節耆(嗜)欲,定心氣.百官靜事毋刑,以定晏陰之所成。”五月是陰氣與陽氣、死氣與生氣激烈爭斗的時節,人們在這一時段,要保持身心的安定,要禁絕各種情欲,尤其是色欲。行政事務亦應采取“無為”的治理方式。
既是惡月,自然會有很多禁忌。
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H,相傳這天邪佞當道,五毒并出。據《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欲、齋戒。《夏小正》中記:“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蓄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
五月禁忌的盛行始于漢代,表達了漢代人對五月人生的關注。我們在注意到五月自然氣候對人的生存狀態的影響時,更應該看到漢代人對五月的認識是基于一種文化觀念。在《夏小正》時代,五月并沒有被視作惡月,那時只有蓄藺、蓄藥保健身體的習俗。漢代是神秘思想流行的時代,人們以陰陽五行的觀念看待自然時空的變化。就陰陽五行的觀念看,五月是陽氣最盛的時刻,也是陽氣開始衰微的時刻,在這樣的時間關節點上,人們自然心存恐懼,五月也就被賦予惡的倫理意義
古代有關五月尤其是這月五日生下的孩子都是不吉利的。民間認為五月生子,各種毒氣、疫疾、鬼怪都會侵襲到嬰兒體內,對父母不利?《風俗通義》云:“俗說五月生子,男害父,女害母。”王充《論衡·四諱》也說:“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已舉之,父母禍死。”
《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于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淪衡》的作者王充電}己述:“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括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官外
劉歆《西京雜記》還記載:“王風以五月五日生,其父欲不舉,曰:‘俗諺舉五日子,長及戶則自害,不則害其父母?其叔父曰:‘昔田文以此日生,為薛公。以古事推之,非不祥也。遂舉之。”東漢有個以處世圓滑而永遠也不倒的大官僚八字節度貴人胡廣,歷事六帝,三登太傅。據《世說新語》記載,他也是生于五月五日的。其父母拘于禁忌的約束,將他放進葫蘆里扔進河中,幸而未被淹死。后被人收養,終成大器。因托葫蘆而生,故取名胡廣。《癸辛雜識》記載,宋徽宗趙估也是這一天生的,但為避俗忌把天寧節(皇帝的生日)改為十月十日。東晉名將王鎮惡也生自此日,家人為避俗忌,想把他過繼給遠房本家,但他祖父王猛很有見地,說:“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月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于是為孫兒取名“鎮惡”,借以避邪。
五月五日這天主要禁忌如下:祭祀之日禁忌端午節的一個最重要最普遍的內容,就是祭祀先人。不但祭祀投江自盡的詩人屈原,有的地方還祭祀忠臣伍子婿,祭祀孝女曹娥等,這天要包很多粽子,然后把粽子投入江中,就像給死人上墳一樣,而剩下的則自己享用,所以粽子實際上也是一種祭祀供品。而祭祀時難免產生悲傷,故此日也像清明節一樣,人為地制造出很強的陰氣,而這些陰氣,與陽氣一樣,也會傷害心理與身體比較弱質的人,如抑郁寡歡、心情不好、身體痛苦等等。故端午節這天,是諸事不宜的,最忌諱上任、搬家、動工、開業、結婚、慶典等喜慶活動;也不適合參加娛樂活動等,而歸寧父母,與家人團聚才是正確的選擇。
忌諱蓋屋
忌諱蓋屋,“五月蓋屋,令人頭禿”。
忌套被子
忌諱套被子,俗信“五月套被無人睡”,“添個里兒,死個女兒;添個面兒,死個漢兒;添一床,必死娘”。
忌給小兒剃頭
忌給小兒剃頭,否則,主小兒生癩、多病。
忌多雨
忌多雨,否則,主歉收。俗語云:“有錢難買五月早,六月連陰吃飽飯。五月連陰下大雨,玉皇大帝賣兒女。”
忌赴官
《風俗通》佚文不宜赴官,“五月到官,至免不遷”。
忌到陰氣重的地方
當天出行要遠離醫院、殯葬場所等地方,這些地方往往陰氣較重,陰氣重的地方的人便很容易生病,端午日多為忌諱。遼邀
端午節驅兇避邪日
在民間,端午節是個重要的日子,驅兇避邪是這個節日的重頭戲,在這個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日子,很多地區都會用一些傳統的方法為家人去病消災。
門上插艾草和菖蒲,八字節度貴人過去插艾草、菖蒲是為了避毒蟲,現在是避煞氣,為趨吉避兇.
端午節這天,家中可以熏香,或可以佩戴一些香包,這樣可以避邪,在古代,也有帶避邪的符咒。
家中有病或災的人,可以選在此日去放生,端午節放生的效果較平常日子要明顯得多。
端午節這天可以用煎蒲、艾草等香草洗澡,或者祛邪的香葉等煮成藥水洗浴,這樣可以提升健康運,去邪氣。
在民間風俗中,也有吃五毒餅這一習俗,代表可以防小人,健康好運的兆頭。
對于小孩來講,可以五色絲結成繩索,可以戴脖頸,或者手臂,或者掛于小孩搖籃等處,代表了趨邪避災,長命百歲的意思。
端午節這天,是避邪的重要日子,如果之前運勢不順,健康不佳的人,可以在此日掛上桃木避邪,也可放上鏡子避邪等等。
三月三,俗謂“上巳節”、上古時代,上巳節為==月上旬第一個巳日。這天有很多禁忌和習俗。
忌不下河洗澡
這天,人們要到水邊舉行招魂禳災的儀式。《詩經》中所描寫的溱、洧水畔的男女狂歡正是這樣的節日集會。婦女下河沐浴,做浮素卵和浮絳棗的游戲,爭食漂浮的卵和棗。這樣就可以洗去不孕之災,求得子。否則就會不孕,即便能生孩子也不容易生男孩.
忌新出嫁女回娘家
忌諱當日新出嫁的媳婦回娘家,虞城縣一帶諺云:“在娘家過了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
忌螞蟻
湖南一帶,當日避忌螞蟻?民間將螞蟻草放置在桌上及鍋灶等處,說是可以驅避螞蟻。
忌不摘薺菜花
江蘇一帶,俗謂“薺菜花日”。鄉間婦女都摘薺菜花插于鬢旁,希望薺菜的生殖力量能互滲到自己身上。不摘者以為不吉。諺云:“三月三,薺菜花賽牡丹,女人不插無錢用,女人一插米滿倉。”認為這種野生植物不但對人,而且對于莊稼也有生殖感染力。
祭山節禁忌
布依族“三月j”是掃寨祭山節。祭祀時,廟里和寨中都忌任何響聲,不能說話。祭祀完后分吃祭品時,不能使湯、屑滴掉在衣褲上,否則以后上山砍柴做活,將受豺狼襲擊,牲口將受到虎豹傷害。祭山這天(有的是i天),嚴禁外寨人進寨。如果外人來“踩山”,祭山就不靈,預示遭災。要“踩山人”負全部責任,或出錢重新八字節度貴人祭山。
另外,近代,陜西、山西一帶,還有“曲水流觴”的活動,應屬古老的上巳遺風。河南一帶,三月三日民間有大集會。
三月三,情人節
三月三的情人節來已久。李白詩云:“嘯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成陽古道音塵絕。”這里的年年柳色,即指農歷三月三的情人節。透過這首詩,我們看到中國的情人節是多么的浪漫:一對有情人在春和景明的艷陽天漫步灞上,折柳相贈,嘯聲不斷,何等境界!不僅如此,我國在古代,親人相別、友人相離都有折柳相贈的習慣,有詩為證:“垂柳無端饋贈別”。
此可見,情即為柳,柳即為情已成定式。老百姓將多情人的浮浪叫作尋花問柳,即源于此。今天我們雖然已看不到古人的定情物和結情的場面,但是卻有著無數的情詩和情歌,足以讓我們享用不盡。另外,在一些少數民族中間,至今還保留著三月三賽歌會的習俗。云南的少數民族,在農歷三月三這一天,許許多多的靚男少女成群結隊對歌定情,互贈信物,幽會密林深處,這種場面和歐美國家的情人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農歷二月初二為“中和節”,據說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龍王抬頭的時間。民諺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這是我國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農諺,意指每年農歷二月二,是龍王露頭的日子,這一天要下雨,而且從此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龍出則百蟲伏藏,人們希望借助龍的聲威制伏百蟲百害,使其不能危害莊稼。因此,這一天又被稱為“春龍節”。春龍節的歷史源遠流長。
1800多年前,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在其著作《說文解字》中記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農歷二月初二,恰逢驚蟄、春分時期,春回大地,冬眠動物開始蘇醒,這大約就是對二月二龍抬頭這一節日的最早記錄。
忌動刀、剪、針線
二月二這天,忌動刀動剪動針線;否則,以為會傷著“龍目”,戳著“龍眼”。
忌水桶碰著井幫
忌擔水
山西《永和縣志》載:“早忌擔水,俗謂恐擔回龍子。”《中國志·山西篇》載:“把二月二這晚上說成龍出來活動,人們不要去井邊、河邊打水,也不要在水邊弄出大的聲響,以免驚動了龍,把好年景給破壞了。”如果不得不打水時,忌水桶碰著井幫;否則,以為會碰傷龍頭。
八字節度貴人 忌推磨
這一天忌推磨,怕壓了龍頭。
忌諱喝糊涂飯和疙瘩湯
二月二這天,忌諱喝糊涂飯和疙瘩湯;否則,以為會糊住龍眼,或者令天降冰雹。
忌吃面條
有的地方這天不吃小米、不吃面條。因為小米是龍子,面條是龍須,如果吃了小米和面條,怕影響龍的健康。
忌婦女回娘家
有的地方,忌婦女回娘家,據說是怕踩了娘家的糧倉,導致娘家減產。在有的地方還流傳著更為夸張的說法,婦女回娘家以為“二月二踩了娘家的倉,不主死公爹,必主死婆娘。”與此相反,在山東鄒縣等很多地方,這天卻要把女兒接回娘家來住幾天,說說知心話,就像俗語所說“二月二,龍抬頭,家家接女訴冤愁”。
二月二,龍抬頭
農歷二月初二,我國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的諺語,表示春季來臨,萬物復蘇,蟄龍開始活動,預示一年的農事活動即將開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龍抬頭日,亦稱春龍節。在南方叫踏青節,古稱挑菜節。大約從唐朝開始,中國人就有過“二月二”的習俗。據資料記載,這句話的來歷與占代天文學對星辰運行的認識和農業節氣有關。
中圍民間認為,龍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農歷“二月二”這天是龍欲升天的日子。從節氣上說,農歷二月初,正處在“雨水”、“驚蟄”和“春分”之間,我國很多地方已開始進入雨季。這是自然規律,但古人認為這是“龍”的功勞。而且,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有著極高的地位,不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龍抬頭”之說。
其實,所謂“龍抬頭”指的是經過冬眠,百蟲開始蘇醒。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蝎子、蜈蚣都露頭”之說,
“二月二,龍抬頭”還有古代天文學方面的解釋,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一個完整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分以后,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這時整個蒼龍的身子還隱沒在地平線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稱“龍抬頭”。
忌開倉河北一帶,稱正月十六為“耗磨日”,這天忌開倉,否則倉中所蓄將被耗磨掉,主一年饑荒。
忌洗漱
白族舊時過年,正月初一至十六,全家都忌洗臉、掃地、梳頭;否則,以為會失財,
抹黑臉禁忌
鄂倫春族、達斡爾族正月十六日為“黑灰日”,人們互相爭抹黑臉;否則,認為這一年會不吉利。但兒子、兒媳忌與父親互抹,哥哥與弟媳也忌互抹。年輕人給老年人抹黑臉時,須先磕頭,然后才八字節度貴人能抹。
忌燈熄油竭
湖北一帶,是日夜間,以灶燈占歲,燈熄而內有剩油,主雨水足,燈熄油竭,主歲旱。
送牛樁子
正月十六送牛樁的習俗來已久。那時,還不知道要計劃生育,好多人家,第一胎、第二胎生了女孩,總想再生個男孩,就邀請人家給自己送牛樁,以求生一帶把子的,很多時候,凡是送牛樁的,總能如愿以償。所以,當時送牛樁子比較盛行。
送牛樁要八個男人參加,最好是不同姓,其中一定要有一個年輕的小伙子。這八個人是白天就約好了,晚上先到邀請的人家吃晚飯,酒足飯飽后,等大部分人家都睡覺時,這八個人就去偷牛樁了。偷的物品有磚頭、碗、鞋子等。被偷的人家一定要男孩多,還要在莊上有勢力,有人緣。東西偷好了用紅紙包好,交給其中最年輕的一個小伙子拿,這叫抱樁子。然后就一起到主人家。到了以后,年長的就開始喊號,后面的人就應和,當然全部是恭喜主人早生貴子之類的。抱樁子的小伙子就抱著偷來的物品,爬上主人睡的床上,睡一會兒,最后還要撒一泡八字節度貴人尿在床上。再把樁子恭恭敬敬地交給主人保管。幾個人再次吃飯喝酒,一直到很晚才各白回家。各人要守口如瓶,在人家未生孩子之前,決不能提送樁子、偷樁子的事,否則就不靈驗了。
等到主人家生下男孩的時候,一定要到被偷物品的人家去報喜。雙方小孩互認對方為干爹、干娘,結成親戚,這就是為什么要偷有勢力、有人緣人家東西的原因。小孩的名字也十分有趣,偷什么叫什么。如偷的是碗就叫碗兒,偷的鞋子就叫鞋兒,直到長大了才改用大名。等到小孩一周歲時,偷樁子的人家要回報被偷的人家,偷什么還什么,一還十或一還百。如偷人家一塊磚頭,就還人家一百塊磚頭;偷的是一雙鞋,就還人家十雙鞋。
正月十五,俗謂“元宵節”,據說是天官大帝的誕辰祭日。為祈天宮賜福,民間多誦經持齋,不御葷酒。
忌在十五之前食豆腐
浙江海寧一帶在正月十五日以前,忌食豆腐。因為豆腐色白,當地人常于吊喪日食之,俗稱“吃豆腐飯”,為避不吉,所以忌食之。
忌在正月十五前曬衣服
畬族正月十五前忌曬衣服,否則,自家里會養不好雞,雞將被老鷹捉走。
忌打獵捕魚
壯族正月初一到十五,忌打獵、捕魚等野外活動,在家中要給水缸和灶燒香,對秤、碗櫥、鋤頭等也要燒香、供祭粽子等;否則,家中會有不吉利的事情發生。
忌新媳婦觀娘家燈
在民間,正月十五日夜晚會舉行燈會賞燈。、河南、山東一帶,普遍流行新媳婦忌觀娘家燈的習俗,俗語說:“看r娘家燈,要死老公公”。然而在有的地方,出嫁的女兒忌諱這天不回娘家,一定要回娘家住,謂之“躲燈”。
忌正月十五有風、雪、雨、霧
河南、湖北一帶,忌正月十五有風、雪、雨、霧等天氣。否則,則主年景不好。諺云:“雨打元宵燈,早稻一束蒿”、“元宵有燈光,人畜都安康;有風又有雪,人病牛亦折”。
元宵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元夜、燈節。中國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節。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八字節度貴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相傳,漢文帝(前179—前157年)為慶祝周勃于正月十五戡平諸呂之亂,每逢此夜,必出宮游玩,與民同樂,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就叫元宵。司馬遷創建《太初歷》,將元宵節列為重大節日。到了隋、唐、宋等朝代時,這個節日更是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日:“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內,綿亙八里,列戲為戲場”,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隨著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襄樊人歷來在元宵節有放孔明燈的習俗。
大年初九是一個特殊的日子。有這樣一句民俗:“上九辦事一大堆”。“上九”是指“農歷正月初九”,意思是說上九日這天辦事,會受到玉皇大帝的福庇,辦事不僅能辦成,還會辦得又多又利索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傳說玉皇大帝主宰天、地、人三界里的萬事萬物。每逢他的生日,人們都會舉行祭典以表慶賀,祈求他老人家保佑天下人風調雨順,萬事如意。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老少都要齋戒沐浴。在初九這一天,為了表示祭拜的虔誠,有些禁忌需要注意:禁止家人曬衣服,尤其是女褲、內衣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對玉皇大帝的尊敬;如果需要還愿,必須Hj全豬或全羊;祭品如果要剛牲畜,一定要用公雞,不能用母雞;未婚女子這天是絕對不能做針線的,說女孩子今天做針線要生9個女孩才能生男孩。
玉帝生日當天也有“安太歲”的儀式,當年生肖沖犯太歲的人便可以到廟中,寫上自己的姓名、年歲,再添一點香油錢,委南廟方負責供奉即可還有就是到六卜甲子星君殿里,找到當年的當令星君,比如,某年的太歲星君是辛卯范寧當令,給他敬香,以求得太歲星君的特別護佑常言道,太歲可敬不可沖,敬他一下,他會幫你平平安安地度過這一年。另有一個安太歲的方法:用一個方正的容器,在從你居住的太歲方向,取回“五行土”然后在上面立個牌位,寫八字節度貴人上“辛卯太歲范寧星君到此鎮”,放到一個特定的方位,供奉也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在民間,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會將難辦的事情放到這天來辦。這天辦事效果好,實際是人們長期以來形成的俗信,認為有皇天在上,不敢虛偽刁難,互相通情達理,辦事很容易成功。
正月初九鬧花燈
“正月初九鬧花燈”,這是河源市連平縣忠信、太湖、油溪、三角、繡緞、高莞等6個鄉鎮約定俗成的村民共同鬧花燈的大喜日子。
連平縣忠信墟鎮人山人海,車水馬龍,街道兩旁均懸掛著一盞盞絢麗多彩、爭奇斗艷的花燈,令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據史載,“忠信燈街鬧花燈”始于明末清初,白那時起,每年農歷正月初九日,粵北九連山重鎮“忠信街”都要舉行一項“鬧花燈”的文化娛樂活動沿街展銷的忠信花燈別具一格,顧客多數只顧挑花燈大小式樣,一般不討價還價,只要賣主說個“合適”價錢,顧客便樂意照付,因為顧客要的是“好彩頭”,賣主亦在成交后說一通恭喜之類的好話,聽的人自然皆大歡喜。
吊燈、賞燈是忠信地區特有的一種傳統習俗。忠信花燈設計新穎、造型美觀、制作精致,是忠信民間繪畫、美術、剪紙、書法、對聯、詩詞等方面綜合表現的藝術。
據說,古時候吊燈、賞燈一般以家中添了男丁才舉行鬧花燈儀式,現在當地老百姓家里不管生男生女,還是喜遷新居、修繕祖祠,總之,各地大凡有好事、喜事,家家都會沿襲吊燈、賞燈習俗,舉行隆重的鬧花燈儀式。
據說每人每年都有一位值年星宿,也叫“流年照命星宿”(日、月、水、火、木、金、土、羅候、計都九星輪流值年照命)、人一年的命運如何,完全操控在這位值年星宿手里,而每年正月初八日為諸星君聚會之期,又傳為“諸星下界”之日,故在這天祭祀星君,即順星,便有可能獲得星君的垂佑。
因此,正月初八這一天,忌諱不參加“放生”活動,就是把家里養的一些魚、鳥拿到外面,放歸野外。
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記載:“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籠禽雀、盆魚蝦、筐螺蚌,羅堂前,僧做梵語,數下相向,縱羽空飛,孽著落屋上,移時乃去,水之類投皇城金水河中網罟筍餌所希至。”
初八放生,體現了古人尊重自然萬物、和諧相處的品德,也表達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間各種生物興旺發達的美好愿望。
順星節
初八占爺,順星節i傳說這一天是諸星下界的日子,天空星斗出得最全,是長輩給兒孫認星星的時候正月天寒地凍,在院巾不能久站,真正認星星還是在夏天的晚上,這一天主要是從香蠟鋪中請來的“星神馬兒”上所列的星宿名號來了解“天文—r。順星節祭星儀式在夜里舉行,有錢人家擺108盞燈花,一般人家也可擺49盞,最少是9盞,代表日、月、水、火、木、金、土、羅侯和計都這九位流年照命星宿?燈碗形似小小高腳杯,有泥質的也有銅質的,內放豆油,燈捻用“燈花紙”捻成.祭拜“星神馬兒”后,主婦把這些燈花分別擺放在寢室、廚房、客廳的案頭、炕沿兒、箱柜以至院內臺階、角路、門洞等處,宛若一次燭光晚會,名日“散燈花”。這時,在這神秘的燈花群中,長輩要向兒孫講“一寸光陰一寸金”的道理,保持“慎獨”的重要性,因為“流年照命星宿”時刻在監視著每個人的一舉一動,“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散燈花極有浪漫色彩,任你企盼,想象,直至所有燈花燃盡,然后全家互道“星禧”后,燈光才得重亮,鞭炮才得點響,院中的“錢糧盆”內松木雜枝點燃,如同篝火一般使人聯想翩翩。
農歷正月初七被稱作“人口日”或“人慶節”、“人七日”、“人勝節”等。傳說女媧開始創世,在造出了雞狗豬牛馬等動物后,在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這一天是人類的誕辰日。漢朝開始有人日節俗,魏晉后加以重視。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風俗。人勝是一種頭飾,又稱彩勝、華勝,從晉朝起有剪彩為花、剪彩為人,或鏤金箔為人來貼屏風,也戴在頭發上。此外還有磴高作詩的習俗。唐朝之后,更注重這個節日。每到“人日”,皇帝賞給群臣彩縷人勝,又登高大宴群臣。
這一天,忌諱天氣陰雨。如果正月初七天氣晴好,則這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順利;如果陰雨,則會生疾病瘟疫。另外,此日又稱“七煞日”,許多事情都忌諱在這天進行,特別忌諱這天外出遠行。
“人啟日”或“人勝節”
“人日”起源于我國古老的神話傳說,相傳女媧創世、造人,但小泥人不會動,女媧便向神仙請教,神仙告訴女媧,人要有七竅才有生命,女媧按照此說在泥人身上一日鑿一竅,七日鑿好七竅,人便誕生了,所以七日為“人日”,是人類的生日,又稱“人啟日”或“人勝節”。
在民間,正月初六是“送財神”的日子,私人商鋪最好能在這天開始營業。店鋪門前擺上一盆大橘子,橘子必須要多,否則空多橘少(廣州話諧音“兇多吉少”)“意頭”不好。另外,按照“三六九,朝外走”的傳統習慣,農歷年初六忌諱待在家里,認為是不吉利的,這時候許多人都會到公共場所和旅游景點游玩。在游玩時,如果有目的地把行走線路定為一個圓周,據說可為實現在新的一年“行大運”,拿個好彩頭。
北京大年初六民俗
老北京民俗謂:這一天,家中的婦女偶爾要把節日積存的垃圾扔出去,謂之送窮鬼,門上的掛箋也可摘下來同時扔出去,叫作送窮神。這一天最受歡迎的是當年滿12歲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稱六六順。又傳說福神劉海是北京人,是個穿紅披綠的胖小子,民間流傳著“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的俗語,其形象很受市民歡迎。正值本命年的男孩,以劉海打扮,背著5個川白紙或彩紙剪成的小人上街,誰搶到就算誰搶到了財神,被搶者叫扔掉窮鬼。如果兩位都是本命年者相遇,誰先搶到對方背后的小人誰吉利。也有用布制小包當窮鬼向外扔的,雙方背后均要背個小筐,先把小包投入對方背后筐中者為先扔窮鬼,吉利。陔日小販上街,兇該日是馬日,家中應給“扔窮”的男孩買“驢打滾”吃。
有些地方把初五日叫作“圓年”,意思是說年結束了,初五前許多禁忌過此日皆可消除。又因為這天是財神爺的誕辰日,有些地方的人們在這天零時零分,在桌上供上羊頭和魚,打開大門和窗戶,燒香放爆竹、點煙花,向財神表示歡迎。接過財神,大家還要飲酒,常常吃到天亮。大家滿懷發財的愿望,但愿財神爺能把財富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招財進寶。
正月初五這天+許多地方還流行一種叫作趕“五窮”的風俗。“五窮”也叫“五鬼”,指“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等五種窮鬼。全家人一般會在黎明時就起床,放爆竹,打掃塵埃。爆竹從每間房屋里往外頭放,邊放邊往門外走。說是將所有不吉利的東西,一切妖魔鬼怪都驅趕出去,讓它們離我們遠遠的,越遠越好。
這天家家戶戶都要來一次徹底的大掃除。從每間房屋里把臟物掃出門外。,臘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之前,一般是不許可搞衛生的,雖然也掃掃地,但只能在屋內掃,垃圾只能先放在屋內的拐角處。,尤其在大年初一,那是一掃帚也不能動的,否則就將好運氣掃掉了。可到破五這一天,非要徹底地搞一回大掃除不可了。
把所有垃圾掃出門后,會堆在一個旮旯處,便將爆竹從屋里拿到了屋外,于是拿來一個極大的爆竹,放在那垃圾堆上,隨著轟隆一聲,所有窮氣、窮鬼都給趕得無影無蹤了。
五馬日
正月初五日,山東的一些地方稱為“五馬日”,并以這一天的陰晴來占卜當年騾馬的兇吉,如果這天晴空萬里則主騾馬興旺。據東方朔《占書》說,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犬、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八日為谷。不知山東如何訛牛日為馬日。這天又稱“破五”,有些地區在初五之前婦女不能出門串親,也不準動尺剪做針線活,還不準生米、生面和生菜下鍋,過了這天則不再忌諱。臨清一帶的“破五”,以家族為單位舉行送家堂的儀式。天還未亮,人們就都煮好餃子,上供、燒紙、叩頭,接著把神主牌位收存起來,只等三聲大炮一響,全族男人帶著香紙鞭炮集合一起,排著隊伍前去上墳,叫作送老祖宗回家。一路上,抬供的抬供,放鞭的放鞭,來到墳地再焚香紙叩頭,喊道:“爺爺奶奶,到家啦!”
大年初四,忌出遠門,這一天是諸神天界重臨人間之時。民間習俗有“迎灶神送火神”之說。年初四有“送神早,接神遲”之說,所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開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遲。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齊備,還要焚香點燭燒金衣。
因俗傳初五日是財神生日,人們恭迎財神回人間的時間,為爭個頭彩,初四晚進入子時(晚上十一點)就要開始接財神,名曰“搶路頭”。
按傳統風俗可在陽臺或神臺供奉魚和羊肉,供羊有“吉祥”之意,供魚是網“魚”與“余”諧音,討個好兆頭。人們深信只要能夠得到財神現身,便能發財致富。
接五路
本指接五路行神,后來演變成接五路財神。舊時商家春節休假后,一般都在初四晚上接請五路財神,初五開市,以圖吉利。
初四日下午三點,接五路儀式的準備工作就開始了,直到晚上九、十點鐘結束。先是擺案桌,一般用兩張八仙桌拼起來即可。頭桌是果品如廣橘、甘蔗,寓意財路廣闊,生活甜蜜;二桌是糕點,寓意高升、常青;三桌為正席,供全豬、全雞、全魚,并元寶湯等。半桌是飯、面、菜,一碗路頭飯中捅一根大蔥,蔥管內插一株千年紅,寓意興沖沖、年年紅。第三桌上的酒菜須等接上五路財神后方可奉上。大家滿懷發財的希望,但愿財神爺能把金銀財寶帶來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發大富。
接五路須主人帶上香燭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個方向的財神堂去請接,每接來一路財神,就在門前燃放一串百子炮。全部接完后,主人和伙計依次向財神禮拜,拜后將原供桌上的馬幛火化,表示恭送財神j此時,儀式才算結束。
正月初三的禁忌是較特殊的,也很有特色。大年初三俗稱為“赤狗日”。人們認為這是一個不吉利的日子?傳說中赤狗是“嫖怒之神”,會帶來不順利,因此農歷正月初三是兇日。
忌外出和拜年
“赤”字有“赤貧”之意,外出沖犯赤狗會招致貧窮。所以人們一般在這天足不出戶,留在家中,以免遇上兇煞,因此不宦外出也不宜拜年,不管是親戚還是朋友家都不可以。萬一以后這家出了什么不好的事情,會怪你一輩子的。如一定要外出拜年,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在身上,來化解口舌。
在中國南方,大年初j的早上要貼“赤口”(禁口)。所謂“赤口”,一般是用約長七八寸、寬一寸的紅紙條,上面寫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話(內容有一定格式,例如:“公元一九九四年歲次甲戍正月初三日當對神前香火前門釘斷四方男女赤口賊盜火星一切禍災歸天大吉大利”),貼在前門和后門的門頂上。總之,貼“赤口”,是使人們心理上覺得一年到頭都能出入平安,不與人發生口角或各種不幸的災難,家中多多招財進寶,萬事如意。
忌吃米飯
大年初三為谷子生日,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飯。
忌掃地、乞火、汲水
大年初三又稱為小年朝,即天慶節。在這一天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傳說宋代宮廷節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真宗下詔書,定正月初三日為天慶節,官員等休假五日j后來稱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相同。
忌打擾老鼠娶親
另外,傳說初i晚是“老鼠娶親”的時間,這一天不要開箱柜,并且一般人都會盡早睡覺,以免打擾鼠輩親事,俗稱“你打擾它一天,它就打擾你一年”。
忌不給老鼠“米妝”
當晚也會有“老鼠分錢”的習俗,即在家中角落撒鹽、米、糕餅供鼠輩們享受。這些給老鼠的食物叫作“米妝”,表示新一年里與老鼠共享收成。
大年初三稱為“豬日”又叫“小年朝”
農歷正月初三,又稱為“豬日”。自秦漢以來,傳統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為雞日,初二日為狗日,初i日為豬日,初四日為羊日,初五日為牛日,初六日為馬日,初七日為人日、傳說這是因為女媧創造萬物生靈的時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年初三,又叫“小年朝”。清顧祿《清嘉錄·小年朝》:“(正月)初三日為小年朝,不掃地,不乞火,不汲水,與歲朝同。”是日,凡宅旁有井之家,早晨拿香火、素菜供于井欄,并將井上除夕所封的紅紙條揭去,名日開井;有些地方,人們掃積塵于箕中,加上敝帚,倒在i岔路口,以示送窮。,
小年朝又為谷子生日,民間有忌食米飯的習俗,以為如有犯者,會導致谷物減產。
大年初二,出嫁的女兒都要帶女婿回娘家,稱為“回門”。民諺有“正月初二路上看,盡是小生和小旦”,這正與如今正月初二上午滿街巷攜夫牽兒回娘家的景象相映成趣、出嫁女回門有下列禁忌。
忌帶回的禮物是單數
出嫁的女兒在初二這天回娘家時攜帶的禮物必須是雙數,單數是晦氣的。在廣州,正月初二,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兒女回娘家拜年。女兒回娘家,必備辦一大袋的禮餅和糖果,母親分送鄰居及親友,一如過年的情景,此禮雖輕,但反映的情意卻甚濃,是真正的“禮輕情意重”,表達了外嫁女對娘家的殷切思念。
按傳統風俗,此日外嫁女及丈夫只是中午在娘家用餐,稱為“食日晝”。顧名思義,僅僅是吃中午飯而已,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吃開年飯。
忌不發紅包
出嫁的女兒回娘家還須娘家兄弟前來迎接,進家后要給小輩每人一個紅包。
“初二不逛門”的民俗
大年初二,按照福安的民俗慣例,基本上不去親朋好友家逛門,如果一定要去,初一那天就要先去報到一下,第二天才能再去許多外地的朋友不知道這個民俗,如果冒昧在初二這一天前往福安朋友的家里,雖不至于吃閉門羹,但是主人臉上卻少了過年應有的熱情和福安人好客的本性,這總會}卜外地朋友感覺怪怪的。
“初二不逛門”的民俗據說是從明朝末年傳下來的:
明朝年間,倭寇作亂,屢犯閩浙海疆,故有戚繼光抗倭等故事。有一年除夕夜,倭寇乘福安城關人過年,疏于防范之際,里應外合,攻人城中,大肆殺戮,死傷慘重,城中大多家中均有亡故。因為第二天是大年初一,按習俗本應該熱熱鬧鬧地過年,可家里死了人要辦喪事,怎么辦呢?大家相約,第二天(初一)先把喪事擱在一邊,等過了年第二日(也就是初二)再辦喪事。于是大年初一那天,大家仍舊按往常一樣,到親朋家逛門拜年,第二天(大年初二)就閉門辦喪事,家中沒有喪事的也不}Ⅲ],以免沖撞。三天后,也就是大年初五,尸體收斂,法事作畢,就上山埋葬。因此大年初二、初五福安人不互相逛門拜年的習俗就這樣形成并嚴格遵守下來了。
正月初一也是春節的最高峰,所以這一天的禁忌也是頗多的。
忌已出嫁的女兒回娘家
大年初一這天,已經出嫁的女兒不能回娘家。如果這天回娘家,預示著會把娘家吃窮,因此只能在初二或者初三田I娘家。這是主觀上的想法,客觀上的原因是嫁出去的女兒已經是別人家的媳婦了,過年婆家一定有許多人來拜年,媳婦要幫忙倒茶服侍,因此初一不能夠回娘家。
忌吃稀飯、葷食
舊時,窮人家才喝稀飯,所以在年初一的上午必須要吃干飯,表示家里整年度都會很富裕。而年初一的早晨叫作萬神盛會,所有的神都會出來拜年,因此為表尊重不吃葷,要吃素。
忌向人討債
大年初一,不論是被要債或者是跟人家要債的人,一整年都會很不幸,所以忌諱向人討債。
忌喚他人姓名催人起床
大年初一的上午不要喚人姓名催人起床,否則表示對方整年度都要人催促著干事情。
白天不可午睡
忌諱大年初一白天睡午覺。否則整年度都會很懶散。其實是因為過年期間有許多客人到家里拜年,如果睡午覺的話對客人很不禮貌。
忌跟正在睡覺的人拜年
大年初一時如果對方還在睡夢中切忌不要跟對方拜年,等對方起床再拜年,否則可能會讓對方一整年部在病床上。
忌做新飯
大年初一不煮新飯,要吃除夕留下的過年飯。寓意去年的東西吃不完,到今年還有剩余。
忌借錢
俗話說:“初一借了別人的錢,一年四季靠外援;初一借給別人錢,財產外流整一年。”
忌打碎餐具
人們認為打碎餐具,一年四季不吉利。不過在當今社會,當孩子們不小心打碎了餐具也沒關系,只要大人們趕快說上一句“歲(碎)來(了)好,歲來好,歲歲平安”,也就轉危為安了。
忌動刀子、剪子和針
民間有“初一動刀和剪,口舌是非全難免”、“初一動了針線,挑了龍筋長針眼(生下的小孩,眼睛就像針眼一樣小)”的習俗。
忌吃藥
據說是“初一吃藥整一年,而且啥病也治不好”,所以再重的病人初一也不能吃藥二
忌倒污水、垃圾、掃地
過年期間不要進行灑掃的工作,因為這樣容易把家中的財氣掃掉
忌用斧子劈木柴
俗語說:“初一斧子劈開柴(財),劈開再也回不來。”
忌洗衣
在民間,人們認為水有水神,水神的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這兩天不要洗衣服,避免打擾水神。
忌說不吉利的話
避免說出“破”、“死”、“病”、“輸”、“敗”等不吉利的字來.若不小心犯忌,要以吐唾沫、說“童言無忌”等方式去除可能發生的不祥后果。
忌被他人從口袋掏取物件
過年期間不要被人從自己口袋掏東西,這樣表示整年錢財都會被人家掏空。
除夕是一年最后的一天,為“月窮歲盡之日”,所以又叫除歲。在年節中,除夕是去舊迎新的時候。古代人很迷信,尤其懼怕疫癘與惡鬼,在年終到來時,一面歡度佳節,喜慶豐收,一面驅疫癘、除惡鬼,故而把這一夜稱為除夕:
忌外人
除夕宴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大餐,俗謂“年夜飯”。瓜果畢至,魚肉成集,舉家團坐,飲酒辭歲,,一般人家都要“大團圓”,常年在外,出遠門的親人也要趕回來跟家人一起吃三十晚上的團圓飯,哪怕是T_里迢迢,迎風冒雪。北方人食面,就吃餃子,餃子又稱“扁食”,民謠說:“三十,合家歡樂吃扁食。”
屋里燭火通明、熱氣騰騰。院內間或傳出陣陣鞭炮聲。家家享受著天倫之樂,喜氣洋洋。為7,保證一家人歡樂的大餐,一般不愿外人貿然闖入,不論外人是串門還是討債,都一樣會打擾一個家庭內部歡樂的團圓,所以除夕之夜,對“家”之外的人都一律不歡迎。
忌出嫁女大年三十看娘家燈
“三十晚上,出嫁的女兒不能看娘家燈,看娘家燈會死娘家人”,這一條夠狠的,但“師出有名”。舊時以為出嫁的女兒通常多“婆媳不和”,如果已成為“人婦”的女子(特別是有錢有勢出身的)老往娘家跑,那婆婆家就不能保證大團圓了。為了保證婆婆家一家團圓,所以流傳了這一條民俗。
忌打碎碗碟
忌打碎碗碟。除夕打破碗盞,次年必遭兇事?萬一打破了,就念叨“碎碎(歲歲)平安”化解:
忌留糨糊
貼窗花、對聯剩下的糨糊不能留,否則來年日子會越過越糊涂。
忌挑水
土家族人忌諱挑水,擔心驚動龍王,影響到來年的風調雨順。
忌燈油潑地
忌隨地潑燈油,“除夕將燈油潑地,家中必多疾病,或有不利之事”。
忌翻魚
吃年夜飯時,人們即使沒有食欲,也要吃一塊“魚頭”或“魚尾”,寓意是“頭尾都有余”。大多數地區吃魚不能翻過身來,不然新年出門會遭翻車、翻船之災。
忌用湯淘飯
吃飯時不能用湯淘飯,否則年內出門必逢風雨。
忌倒污水、垃圾雜物等
忌倒污水、倒垃圾、丟棄雜物、隨地便溺。據說這樣不小心就會濺灑到神靈身上,如果神靈惱怒就會降禍到人。
祭祖先禁忌
就餐前須要先祭祖先,請祖靈之前,家庭成員和物品必須齊全,否則就是人不團圓、財不完整。祖靈請來了以后,供桌兩旁的座位,任何人不得占用,否則就是與祖先爭座位;不得吵鬧,更不準罵人,否則就是對祖先不敬。
忌把茶水潑在地上
不得把喝剩的茶水潑在地上,否則就是混淆了澆奠與潑水。
忌喊小孩子的名、
大祭祖靈時不得高呼小孩的名字,以免大門外元主鬼魂聽到后,造成小孩夭折。
忌殺雞
地處東海之濱的舟山有個奇俗:大年除夕,家家戶戶殺豬宰羊,烹鵝烤鴨,禁忌殺雞,,這里有一則故事:
據傳,明朝末年,魯王兵敗逃到舟山。輔佐魯王的是舟山蘆花岙人張名振。張名振是東海抗清名將,一門五男,個個都是虎將。尤其是張名振,有岳飛之才,文韜武略,十分精通,海上作戰,更為驍勇。為此,清兵在東海進剿,屢遭重挫,清兵對張名振恨之入骨。
1651年除夕晚上,清兵趁張名振率兵遠出攻打松江之機,突然襲擊定海城。守城的安洋將軍劉世勛詐降失敗,清兵似潮水般涌進城來,逢人便殺,他們相約,一直要殺到雞叫為止。清兵殺了舟山百姓一萬多人,當殺到劉家岳時,忽然聽到了蘆花雄雞的叫聲,這才停止殺人。于這一聲嗚叫,總算把舟山的最后六戶人家六個姓——劉、趙、郭、朱、陳、王搭救了。舟山六姓也就這樣保存下來。
為了感謝雞的恩德,從此以后,舟山百姓互相約定,大年除夕,不許殺雞。、后來,就成了一種特有的海島風俗了。
守歲禁忌
守歲時,禁忌大聲喧嘩,以免驚醒惡魔;禁忌照鏡子,以免見“惡麾”。迅盛
除夕守歲
除夕守歲風習來已久。據周處《風土記》:“除夕達旦不眠,謂之守歲,、”這天晚上,全家歡聚一堂,同爐而坐,敘1日話新,暢談美好的祝愿,寄希望于新的一年,因而通宵不眠。關于守歲之來,浙江舟山群島、寧波、浙東一帶有這樣一則傳說:
很古以前,太白山上住著一個惡魔。發怒時常呼風喚雨造成水災;高興時催趕太陽,讓烈日暴曬人問,使田地寸草不生,百姓因此痛苦萬分。
一天,東海上來了一位清水道長,受盡折磨的貧民紛紛向他求救。法師知道惡魔喜愛喝酒,就采集了幾百九十九種仙草,八百八十八種泉水,煉了七七四十九天,終于制造出一種醇香四溢、濃烈無比的奇灑二誰知酒剛釀好,惡魔就來了,原來異常芬芳的酒味直沖云霄,惡魔聞到這從來沒有聞見過的灑香,垂涎三尺,急不可耐地追到煉酒處二清水法師哈哈大笑,恭恭敬敬將釀好的奇酒獻給了惡魔這酒鬼饞涎欲滴、張開血盆大口猛將一壇美酒全部喝下肚去。
霎時間,它渾身發熱,頭暈目眩,筋骨酥軟,天昏地暗。酒壇嘩啦一聲掉在地上跌得粉碎,惡魔從此也一醉不起。這天正好是年三十夜。人們慶祝惡魔酣醉昏迷,不能再興妖風作惡浪危害凡界,為此而感謝酒的奇功。除夕夜人人都要飲酒作樂,就是從不喝酒的婦女兒童,這時也會喝幾口以表示對灑的喜愛同時百姓為怕惡魔醒來,個個都警惕地通宵不眠,守歲直到黎明。
臘月二十八,許多地方要包大包子、“蒸餑餑”。餑餑的品種很多,有“圣雞”、“礅”、“刺猬”、“神蟲”、“棗餑餑”等,每一種餑餑又都有各自的講究。
“圣雞”常是留給上學的孩子們在開學的早晨吃的,寓意“升級”,盼望孩子學習好,不留級;“礅”,是仿照古代碾場院的一種工具樣式做的,寓意來年豐收,生活幸福;“刺猬”,在某些地方也是一種吉祥物,又被稱作“發家百刺猬”,那自然是取“招財進寶”的寓意了;“神蟲”是一種神秘的動物,據說是一種寄居在糧倉里會讓糧食越變越多的神秘動物;而“棗餑餑”就是取“甜甜蜜蜜”的美意了。另外,人們還會做一些大“桃餑餑”。五個大“桃餑餑”和五個小“棗餑餑”是用來祭祀的,供在自家正北的桌子上。
忌蒸餑餑有人“踩生”
蒸餑餑也是有講究的。通常到了臘月二十八,一般人不會輕易去串門,怕給人家“踩了生”;萬一有要事必須到別人家不可,又恰好趕上人家鍋里蒸餑餑,一般要彎腰幫人家鍋灶里面加把柴火,這樣就不會隨便給人家“踩”了餑餑。據說有的人好“踩生”,有的人就沒事,沒事的人哪怕不添柴火,餑餑也沒事,但是遇到好踩的人,蒸熟的餑餑當中會有一個大大的腳印j
忌餑餑不笑
民間認為蒸好的餑餑要全部從中間裂開了花,就像那種六月仙桃似的樣子才好,表示餑餑“全部笑了”,那么來年一定萬事如意;假如都“不笑”,就表示來年會有不順心的事情;最忌諱的是餑餑里面只有一個“笑”的,那就說明來年家里可能有什么災禍降臨,蒸餑餑的人就會掰開這個“笑”的餑餑吃掉或者至少咬一口就可以破災了。逸邀
臘月二十八習俗
臘月二十八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兒饃饃兩筐籮”;河北人則是“蒸棗花”預備除夕祭禮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饃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這天才“把面發”,等到二十九才“蒸饅頭”。
臘月二十八除了要發面以外,還要“貼花花”也就是貼年畫、貼春聯和貼窗花。其中貼春聯的習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避邪之木,《典術》日:“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壓伏邪氣者也。”到了五代時,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學,他每年都命人題寫桃符,成為后世春聯之濫觴,而題寫于桃符上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便成為有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副“春聯”。后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才出現了以紅棗花紙代替桃木的張貼春聯的習俗。
我國春節通常是從祭灶拉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就是每年臘月二十i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普通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進行祭灶。
過去,幾乎家家灶間都設有“灶王爺”的牌位。人們稱這尊神為“司命菩薩”或“灶君司命”,據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掌管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祭拜。在我國民間影響很大、流傳極廣的習俗就是祭灶。灶王爺龕大都擺在灶房的北面或東面,中間擺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也有把神像直接貼在墻上的。有的神像僅畫灶王爺一人,有的則有男女神兩人,女神被叫作“灶王奶奶”,這可能是模仿人間夫婦的形象吧。灶王爺像上多數還印有“人間監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身份。灶王爺兩旁貼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對聯,以祈求全家老小的平安。
有關祭灶這一活動,在我國有些地方是不許女人參與的。俗語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說法。據說,灶王爺長得小白臉,恐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因為女不祭灶,所以出嫁的女兒在這一天也不能回娘家。
春節的傳說
中國人過年的習慣大約從殷商時候就有了,正是因為歷史源遠流長,所以關于春節來歷的說法也就很多。
其中有一種說法是這樣的:
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物,頭長觸角,兇猛非常。“年”長年深藏海底,每年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日,村村寨寨的人們都扶老攜幼逃到深山,來躲避“年”獸的傷害。
有一年除夕,有一個乞討的老人從村外來了。鄉親們正在驚慌之中,沒有人去搭理這個討飯的老人,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婦人給了老人一些食物,并勸他趕緊上山躲避“年”獸。邶老人把胡子撩開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守一夜,我一定把‘年'獸趕跑。”老婦人不信,還是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答。老婆婆沒辦法,只好讓這位討飯的老人留在家里,自己上山了。
半夜,“年”獸闖進村子,它發現村里氣氛與往年不一樣:村東頭老婦人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顫,有了一絲恐懼,但是它沒有顧慮太多,大叫了一聲就朝老婦人家走去。當“年”獸快到門口時,院內突然傳出“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獸渾身戰栗,再不敢往前走這時,老婦人家的院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穿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獸驚慌失措,狼狽逃竄了。原來,“年”獸雖然看起來兇惡,卻害怕紅色、火光和炸響。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平安無事,十分奇怪。這時,老婦人才恍然大悟,連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話。
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子傳遍了,人們都知道了趕走“年”獸的辦法、從此每到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鞭炮;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互祝吉祥。這個習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漢族及其他一些民族中,都有關于屬相年的禁忌習俗。一般都是忌龍年、虎年。因為龍、虎是兇猛的動物,會傷害人的,所以多有禁忌。俗話說“龍年不順”。龍年的災害特別多,人們以為這是龍在發威。不過,也有說龍年大吉大利的。例如有“牛頭鼠尾嘆如何,轉過兔年樂呵呵”的諺語,也是說屬相年的年景好壞的。轉過兔年,即是龍年。這又從另一方面說明了人們對龍神的祈愿,同時也表明了屬相的禁忌的不一致性。
虎年(寅年)也有說是兇年。傳說虎年生人運氣不好,或者懔性兇狠,厲害得要命。有一種說法,是“牛馬年,好種田,防備雞、猴那二年”。大約是把生活中雞、猴愛糟踢莊稼的事實,搬移進屬相的禁忌中來了。這仍然是屬相,就是那一年“本命”的迷信思想。
忌龍年
在民間,有“龍年不順”的觀念,龍年的災害特別多,人們以為這是龍在發威。不過,河南一帶有“牛頭鼠尾嘆如何,轉過兔年樂呵呵”的諺語,轉過兔年,就是龍年。意思是說龍年大吉大利。
忌虎年
虎是兇猛的動物,會傷害人,所以認為虎年(寅年)是兇年。傳說虎年生人不運,或者秉性兇狠,厲害得要命。
忌雞、猴年
河南一帶有“羊馬年,廣收田,防備雞、猴那二年”的說法,大約是把生活中雞、猴愛糟蹋莊稼的事實搬移進了屬相年禁忌中來的緣故吧。
“本命年”陰陽學說
出生(陰)→6歲(陽)→12歲(陰)→18歲(陽)→24歲(陰)→30歲(陽)→36歲(陰)…即人的生理(陰陽)周期為12年一輪回,所以在本命年時為其太陰歲,身體的生理周期為低谷期,體弱、易患病。而新婚之時,性生活頻繁,會造成身體陰陽失調,故古人避諱本命年結婚。
中國的節氣是按照陽歷排列的,每月就會有兩個節氣,日期是相對固定的,而這些節氣在農歷中日期卻又不斷變動,從而造成了“雙春”或“無春”現象。
舊時,民間關于雙春年流行著很多俗語:山東、河北一帶,有“一年兩個春,豆子貴如金”的說法。認為一年兩春,不利于大豆的生長;湖北、河南一帶,有“一年兩頭春,黃牛貴似金”,“兩春夾一冬,十個牛欄九個空”的說法;也有忌在雙春年里結婚的,有俗話說“一年兩個舂,死了丈夫斷了根”。
在河南一帶,又因“春”代表吉祥,俗語有:“雙春兼閏月,結婚好時年”,所以民間有主張“雙春年里結婚大吉大利”的。有些人為避忌在無春年(即無立春日之年)里結婚,便有意提前婚期,趕在雙春年里辦喜事。如果實在無法提前辦理,便又會推遲婚期在下一年有春年里再辦喜事,以求大吉大利。
“雙春”年的來
雙春其實只是陽歷和陰歷之間的“陰差陽錯”造成的。
陽歷,是按照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規律制定的,地球公轉一周為一年,365.25天。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陽歷的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根據陽歷的日期,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陰歷是按月亮盈虧變化的規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一年為12個歷月的一種歷法。因為每月初一為新月,十五為圓月,易于辨識,使用方便,所以通常稱這種歷法為陰歷。12個陰歷月只有約354天。
中國的歷法自古就是一種陰陽歷。是結合太陽和月亮運行的周期制定的。一年按太陽的運行分為二十四節氣,又按照月亮的運行分為月。陰歷與陽歷相差約11天,為了解決陰歷和陽歷的時間差問題,古人就以增設閏月來解決這一問題,這樣若干年中就會有一年是13個月,所以每19年中就會有7年“雙春”。
俗諺:“閏四月兆年荒;閏六月不宜婚娶(該年為‘寡婦年');閏八月兆兵荒馬亂(俗稱之為‘殺年')。”在舊時,因為閏月為平常年份的異常情況,民間便將其與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異常現象相聯系在一起,得出一些驚人的俗見來,并引以為忌。
河南虞城一帶有“閏年忌種十月麥”的說法。黑龍江一帶有閏年里禁忌蓋房、禁忌種韭菜、禁忌孵鵝、鴨等習俗。否則,會對主人身體、事業不利。
閏月年
閏年有“公歷”和“農歷”之分,閏年在公歷和農歷中的概念是不一樣的。我們經常討論的閏年,其實是公歷閏年。公歷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農歷有閏月的年份叫閏年。公歷閏年與農歷閏年兩者并不重合,如1995年、2001年農歷是閏年,公歷并不是閏年;而2000年,公歷是閏年,農歷并不是閏年。
公歷閏年的判定,一般的常識是4年一閏,能被4整除的年即是閏年,其實這并不盡然。到底哪些年份是閏年?如何判斷閏年?在公歷紀年中,有閏日的年份叫閏年,一般年份365天,閏年為366天。于地球繞太陽運行周期為365天5小時48分46秒(合365.24219天)即一回歸年,公歷把一年定為365天。所余下的時間約4年累計一天,加在二月里并且固定在二月,所以平常年份每年365天,二月為28天,閏年為366天,二月為29天。每400年中有97個閏年。閏年通常的計算方法:公元紀年的年數可以被4整除,即為閏年;但是,被4整除的年份卻不一定就是閏年,如1700年、1900年,就不是閏年。世紀交替的年份,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的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為閏年。如公元2000年是閏年,而公元1000年、3000年不是。
農歷閏月的推算,農歷有閏月的一年稱為閏月年,但現在習慣上也稱為閏年(因此易于和公歷閏年混淆)。一般年份為12個月,354或355天,閏年則為13個月,383或384天。農歷沒有第十三月的稱謂,閏月按照歷法規則,排放在從二月到十月的過后重復同一個月,重復的這個月為閏月,如四月過后的閏月稱為閏四月。農歷閏年的規律是3年一閏、5年二閏、19年七閏。閏月具體加到哪個月,依照農歷歷法規則推斷,主要依照與農歷的二十四節氣相符合來確定,通常將只有一個節氣的月份(一般是小月)設置為閏月以進行彌補。農歷的閏月天數與正常月份天數一樣,為29或30天。農歷基本上19年為一周期對應于公歷同一時間。
天干地支,簡稱“干支”。在中國古代的歷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稱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西、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兩者按固定的順序互相配合,組成了干支紀法。
有很多人對于天干地支不理解。認為是很深奧的東西。于是便產生了很多禁忌。在古代,民俗上認為有些干支日是惡日、兇日。在烏丙安先生《中國民俗學》中就提及此禁忌:“按古代迷信說法,子卯惡日有三種解釋:一種說為貪狼,卯為陰賊;一種說以子卯相刑,為忌日;又一種是古代傳說夏桀死于乙卯日,殷紂死于甲子日,為國君忌日。”
忌子日、巳日、亥日行百事
張紫晨先生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一書中指出:“還忌子日(為狼藉)、巳日(為天剛)、亥日(為河魁),每月這幾日,不可為百事。嫁娶、埋葬尤忌。”
忌戊日動土、耕種
羌族、彝族有逢戊日禁忌動土,禁忌耕作的習俗。否則,以為會招致不可估量的災難。全年戊日共有38個,舊時,因迷信禁忌給農業生產帶來了很多損失。
忌丙日練習書法
民間有丙日忌練習書法一說,據說是因為倉頡死于丙日。
忌“寡婦年”結婚
山東、河北一帶有逢甲子為寡婦年,流年不利,不能結婚的俗信。
干支紀日法
古書相傳,黃帝時代有位大臣,名叫大撓,此人“深五行之情占年綱所建,于是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日謂之支,干支相配,以成六旬”,意思是說干支是大撓最先創作的。實際上,這只是傳說。從古代的史實看來,干支和干支紀法的產生也如同“火”的發現一樣,是廣大勞動者在生產和生活的長期實踐中形成并逐步發展起來的,它的產生并不能歸功于某一個人,也不能劃清于某個時代。從殷墟甲骨片中文字已有干支象形,殷代帝王也多用天干的名字,作為他的代號,所以殷朝已有干支毫無疑義。
干支紀日從商朝便已開始,但其順序到春秋時代有無間斷或錯亂過,尚待考證。截止2013年6月已確切知道:從春秋魯隱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起到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止,2600多年中從未間斷和錯亂過。1912年民國元年采用公元紀年后,民間仍沿用干支紀日法,百年來也未錯亂。干支紀日法是商朝歷法的最大成就,這是現今已知世界最長的紀日法,對于我國歷史學,尤其是科學技術發展史的考證和研究,都是極為重要的記時標志,是我國一份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
在古時,民間有忌“盈滿”、慎始終的俗信。因此,人們對朔日、望日、晦日是有所禁忌的。
朔、望、晦日禁忌是以月亮的盈虧為禁忌根據的。朔、晦之日,沒有月光,令人感到恐懼。俗以為會有精怪鬼魂群出作祟,所以要忌諱禁行。望日,夜晚月亮正圓,雖說這時鬼魂的活動會比朔、晦日要收斂一些,但民間認為盈滿之后,便是虧空,所以對望日也很忌諱。
忌晦日歌唱、啼哭
在古時候,漢族有忌晦日歌唱、啼哭的習俗。認為朔為始,有始哭是不吉利的事情;晦為終,又有終歌不敬的意思。忌洗衣民間因朔、晦相連,常不加區分,而只提朔、望之忌。在河南修武一帶有初一、十五不洗衣服的禁忌。否則一旦有紅白大事,就會遇上刮風下雨等不好的天氣。
忌殺生
在很多地區初一、十五日忌殺生,怕觸犯了神靈。
忌出工
在傣族有逢初一、十五日均不出工的習俗。
忌出賣牲盲
裕固族人有初一、十五日忌諱出賣牲畜的習俗;否則,將會禍事不斷。
忌會客
彝族有每月初一、十五早晨忌別人進家門,忌會客的習俗,該日內還忌吃葷、飲酒。
忌與人爭吵
有些地區的彝族人忌諱初一、十五日與人爭吵。
忌挑糞
湘西苗族有朔、望日忌諱挑糞的習俗,恐褻瀆神靈。
忌遠行
有些地區在初一、十五日禁忌遠行,擔心出門不順利,有意外發生。
“節氣”的來
早在春秋戰國時代,我國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日北至的概念。隨后人們根據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現象之間的關系,把一年平分為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每月兩個。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為“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為“中氣”,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現在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為“節氣”。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Hj了冬至,其時問在每年的陽歷12月21日至23日之間,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
冬至,不僅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長至節”、“冬節”、“亞歲”等。
自古以來,人們就非常重視冬至這一天。《唐書》載:“元正,歲之始;冬至,陽之復,二節并重。”
過冬至源于漢代,盛于唐宋,沿襲至今。《清嘉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中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
忌忘記吃餃子
冬至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民間有冬至日吃餃子的習俗,俗稱“安耳朵”。河南一帶忌冬至這天不吃餃子,認為如此則會凍掉耳朵,且對農事收獲不利。俗諺云:“冬至不過冬(指不吃餃子),揚場沒正風。”
忌吃白米飯
浙江一帶冬至日要吃赤豆粥或紅米飯以驅鬼,忌吃白米飯。這是相當古老的民俗,據說是驅趕神話中共工氏的一個最會作惡事的兒子。
忌無雨
冬至忌無雨。湖北一帶俗諺云:“立冬無雨看冬至,冬至無雨一冬晴。”意指來年將旱。
忌冬至前后五天內男女同房
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第三十》中記載:“冬至日先后各五日,寢別內外。”意思是說冬至前后五天之內,即便是已婚男女都不能同居一室,言外之意,就是不能行房事,、這是古人的習俗禁忌。來自陰陽五行學說。古人認為冬至日是陰陽二氣交爭之時,此時男女同房必致血氣耗散,以致衰竭,會嚴重損害健康。
忌出嫁女夜宿娘家
冬至日忌出嫁女人夜宿娘家,否則將克死夫家家長。俗諺有“娘家住個冬,夫家去個公”之訓誡。
立冬,有秋收冬藏之義,勞動了一年的人們,立冬這一天要好好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下全家人一年來的辛苦耕作。“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冬者,天地閉藏,水冰地坼。”自然界陰盛陽衰,各物都潛藏陽氣,以待來春。“寒”是冬季氣候變化的主要特點,冬季除了要注意防寒保暖外,飲食保健也很重要。
忌吃生冷食物
舊時忌諱在立冬日吃生冷食物,如蘿卜、水果等;否則,會損傷身體。
忌無雨
立冬日禁忌無雨。俗諺云:“重陽無雨,立冬晴,立冬無雨一冬晴。”
賀冬吃餃子的習俗
賀冬亦稱“拜冬”,存漢代即有此俗。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宋代每逢此日,人們更換新衣,慶賀往來,一如年節。清代至日為冬至朝,士大夫家拜賀尊長,又交相出謁。細民男女,亦必更鮮衣以相揖,謂之“拜冬。”(見顧祿《清嘉錄》卷十一)。民國以來,賀冬的傳統風俗,似有簡化的趨勢。但有些活動,逐漸固定化、程式化、更有普遍性。如辦冬學、拜師活動,都在冬季舉行。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么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霜降節氣在陽歷10月23日或24日。這時黃河流域一般出現初霜,大部分地區多忙于播種一^麥等作物。民諺有“霜降殺百草”這一說法。霜降過后,天氣轉寒,萬物失去生機,開始準備秋收。
忌霜降前下霜
民諺有“霜降前降霜,挑米如挑糠;霜降后降霜,稻谷打滿倉”的說法。
忌霜降日無霜
霜降日無霜,否則來年就會鬧饑荒。云南民諺有:“霜降無霜,碓頭沒糠。”
忌霜降日用牛犁田
彝族還忌霜降日用牛犁田,否則,會導致草木很快枯黃。
壯族霜降節
壯族霜降節以大新縣下雷鎮最具特色,其來源與下雷土司傳說和慶豐收有關。相傳土司第十四世許文英,其妻岑玉音為湖潤土司的女兒,曾和其夫于清末一道騎牛到閩越沿海抗倭。因為岑玉音是騎著牛去打仗的,所以被稱為“婭莫”,“婭”是壯語里對老年婦女的稱呼,“莫”即黃牛。岑玉音抗侵略凱旋之日正值霜降節,為紀念許文英及岑玉音,下雷人民建起玉音廟(廟婭莫),逢霜降日民眾扛著玉音的畫像舉行游神活動。
關于岑玉音的事跡有兩種不同的傳說,一說壯族婦女岑玉音箭術高超,勇敢過人,曾帶兵去廣東、福建沿海一帶抗擊倭寇。她用兵果斷,料事如神,多次打敗入侵的倭寇,得到皇帝的封賞,最后她解甲回鄉,直到去世。人們因她曾在霜降這一天大敗倭寇,所以在這一天舉行祭祀以示紀念,逐漸形成為霜降節。另一說是她和丈夫一起,為保衛壯族人民的安寧及財產,率兵抵御入侵之敵,于霜降之日大獲全勝,故當地百姓慶祝三天,定為節日。每逢霜降的前一天,各地壯胞都到下雷附近各村寨借宿,次日清晨到玉音廟進行拜祭。據說清代時,當地州官也要備辦供品前來參加祭祀。群眾祭祀完后歸來,就近表演舞獅、演唱壯劇、民歌等活動,歡度懷念民族英雄的節日;節慶此而來,已有幾百年歷史。
到了白露,氣溫會明顯降低,陰氣會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
I露過后,經常會出現陰雨連綿的日子,兇此,民間在這一時期,要注意防護措施,稍有不慎,就會影響莊稼的收成。有句俗語:“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后如果有露水,晚稻將有一個好收成。
白露日忌風雨,民間農諺有“白露天氣晴,谷米白如銀”的說法。江蘇一帶有這樣的俗諺:“白露日雨,到一處壞一處。”“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
每年的陽歷9月7至9日為白露。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農歷言:“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i”此時太陽黃經為165。,于天氣已涼,空氣中的水汽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鳥類也開始做過冬準備。《禮記·月令》篇記載這個節氣的景象:“肓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說這個節氣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
同為白露節氣,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結,而南方有些地區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白露節氣還有忌風雨的說法,如“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棉桃)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等等,在這條條諺語中,不難看出農民朋友們對節氣的重視。
處暑節氣在每年8月23日左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馬上就要過去,氣溫下降會逐漸明顯。
江蘇一帶則恰恰相反,這一帶忌處暑日不下雨。有“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實也無收”這一說法。然而在河南鹿邑一帶忌處暑日下雨。有“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這一說法。
處暑與養生處暑,這是二十四節氣巾的第十四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即表中國民俗文化博覽明暑天宣告結束,氣溫已開始逐漸下降,加上斷斷續續的降雨,秋天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處暑節氣正處在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此時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
進入秋季,首先應當調整的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人所周知的,但科學的養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規律及方法。
同時,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時、午時入睡)。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極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復。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時至4時,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而中午12時至13時,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另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另外,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等食品,都可起到調養身心的作用。
每年8月8日或9日是立秋日。“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后,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而知秋”的說法。
立秋這天,古時候視為大節。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問,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品嘗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五谷豐收。
立秋是農家的大節氣,民問十分重視,因而就產生了一些禁忌。
忌在田間行走
舊時在云南宣威農家,禁人在田間行走,否則秋收不佳。并要請人在紅紙條上寫出“今日立秋,百病俱休”八字貼于壁上。
忌洗澡
山東萊西一帶,禁忌立秋日洗澡,否則,身上會長秋狗子(即痱子);黃縣一帶則以為立秋日洗澡,秋后要拉痢疾。
忌雷、雨、風
河南、江蘇及湖北一帶,立秋日忌打雷、下雨、刮風,俗諺云:“(立秋日)一雷波萬頃”,“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甲子忌雨,雨則多澇”,“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透底”等等。
立秋日與農事
立秋日對農民明友最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這天,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地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生-旱。
夏至足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月7日(或8日)結束。夏至是農事很重要的節氣。因此農家在夏至里忌諱很多。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以為夏至天氣變壞會對農作物造成很大影響。
忌打雷下雨
夏至日最忌有雷雨。俗諺云:“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i伏熱”。河南一帶,還有夏至趕逢在五月前期、后期的占候禁忌。諺云:“夏至五月頭,不種芝麻也吃油;夏至五月終,十個油房九個空.”
忌火
夏至是一年巾白天最長的一天,陽極陰生,陰氣和陽氣互相斗爭,正是萬物生死的分界。《白
虎通》中指出,“至日所以休兵,不興事”。夏至日,“閉關,商旅不行”二因為夏至“陽盛”,所以“毋燒灰”、“毋舉大火”。
忌言行觸犯老天爺
《清嘉錄》云:“夏至日為交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據說這些禁事都是害怕會引起老天爺下雨。
夏至吃狗肉的習俗
廣西的部分地區夏至吃狗肉的習俗。
相傳源于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后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
“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謠,也說明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意謂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適宜食狗肉,以增強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民間也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于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問飲食文化。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0,是農歷的立夏。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在民間,人們為了促進作物的快速生長,這一天也有很多禁忌。
忌無雨
在貴州、云南、河南等地俗以為立夏日無雨,主旱。俗諺有“立夏不下,高田不耙”、“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等說法。
忌不稱體重
立夏日又為夏季之始,民間畏忌夏季的酷熱,有稱人體重的習俗。,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夏天就會不怕熱,不會消瘦了。否則,夏季里人會畏夏怕熱,吃不好,睡不好,消瘦甚至有病災。
忌不飲立夏茶
在江西一帶有立夏日飲茶的習俗,如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的
忌不吃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
立夏這天的飲食,必吃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吃竹筍拄腿,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吃豌豆拄眼,帶殼豌豆形如眼睛,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忌小孩坐門檻
在江蘇東臺一帶,立夏日忌諱小孩坐門檻,有“立夏日坐門檻,容易打瞌睡”的說法、。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門檻了,就必須要坐滿七根門檻,才可解除這種禁忌。
忌不吃立夏糊
浙江一些地區,立夏日這天忌吃米飯之類散碎狀的食品,要吃用米、面粉煮的糊,叫“立夏糊”。吃了立夏糊,田地糊得牢。男人如果不吃立夏糊,下田就會出現四肢無力的情況。據說這天是“朝南風”,會把男人力氣刮跑。
立夏日這天,有很多的活動:
(l)斗蛋
俗話說“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癥狀,患者多腹脹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這日,人們煮好雞蛋,有的地方還特地用紅茶或核桃殼煮蛋,稱“立夏蛋”。將蛋放人用彩線編織的蛋套中,相互饋送。或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
小孩子們斗蛋為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
還有的地方,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
(2)吃蝦面
1日時,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把蝦摻人面條中煮食,蝦熟后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表達對夏季的祝愿。
(3)吃“光餅”
福建一些地區立夏有吃“光餅”習俗。
(4)“七家粥”
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鍋粥,南大家來分食。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5)穿耳朵眼
舊時,母親多選擇此日為女孩子穿耳朵眼,說法是此日穿通的耳朵眼不容易長回去。
穿耳朵眼時,母親一般不事先說明,免得孩子護疼。而是預先準備好用火消過毒的繡花針,并把孩子哄到自己懷里吃雞蛋,在孩子吃雞蛋張口咬蛋時,一針快速穿過孩子的耳垂。
每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谷雨。谷雨,就是開始播谷,是播種移苗、栽瓜種豆的最佳時節。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
有炎谷雨時節的農諺、詩歌頗多,如:“谷雨前,好種棉”,“谷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自古以來.棉農把谷雨節作為棉花播種指標,編成諺語,世代相傳。
忌蝎子
民間有谷雨禁蝎這一習俗,舊時,山西臨汾一帶谷雨日畫張天師符貼在門上,名日“禁蝎”。陜西鳳翔一帶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見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風。神雞叼一嘴,毒蟲化為水……”畫面中央雄雞銜蟲,爪下還有一只大蝎子。畫上印有咒符。清乾隆六年《夏津縣志》記:“谷雨,朱砂書符禁蝎。……禁蝎”的民俗反映了人們驅除害蟲及渴望豐收平安的美好愿望。
忌不下雨
谷雨這天忌諱不下雨。谷雨日不下雨是荒年之兆,民間很忌諱。邀
關于谷雨節氣的民間諺語
谷雨麥挑旗,立夏麥頭齊。
谷雨麥懷胎,立夏長胡須。
谷雨打苞,立夏齜牙,小滿半截仁,芒種見麥茬。
冰雹打麥不要怕,一棵麥子擴倆權;加肥加水勤松土,十八天上就趕母。
麥不封壟,松耪不停。
風生火龍(紅蜘蛛)霧生疸(銹病)。
三月多雨,四月多疸。
連續陰雨不停,小麥易生銹病。
鋤麥地皮干,麥子不上疸。
條銹成條葉銹亂,稈銹是個大紫斑。
谷雨種棉家家忙。
棉花種在谷雨前,開得利索苗兒全。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種棉。
谷雨種棉花,能長好疙瘩。
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滿薯。
清明高粱接種谷,谷雨棉花再種薯。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點芝麻。
谷雨栽上紅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忌天陰、下雨及刮風
清明忌諱陰天、下雨及刮風。俗以為清明不明,即為荒年之兆。清明有風,主旱。清明夜落雨,對麥子不利,諺語云:“麥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浙江一帶的諺語則是:“清明日又清又明,種田人足有收成。”當地清明日忌全天休息,下午要下田,在田地頭插楊柳枝和杜鵑花,可免病蟲、鳥獸侵害農作物,有諺云:“清明半天就落田”。湖北一帶認為清明帶(戴)柳是與祭祖有關,不戴柳是不祭祖。所以世人咒罵不戴柳者“死了變豬狗”,言其不孝,豬狗不如。
漢族民間有清明日戴柳、捕柳的習俗。清明不戴柳已成為禁忌。諺云:“清明不帶柳,死后變黃狗”。
忌清明節前買鞋
于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能在此時買鞋。
忌違背清明節拜祭次序
拜祭也要分先后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以此類推。拜祭完畢后,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
忌妻子去給丈夫掃墓
個別地區個別民族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三年里,妻子都不能去掃墓。
忌外人陪同掃墓
如果不是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掃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屬陪上司等。
忌掃墓時大聲喧嘩,談笑風生
墓地是故人的安居之所,掃墓的時候人們忌諱在墓地里大聲喧嘩,淡笑風生,出言不遜或者有不雅舉止,這樣做不單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且會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打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否則會被視之為褻瀆,重者會招致怨氣。
忌衣著不整或服裝鮮艷
在掃墓的時候,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清明節拜祭時忌穿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
忌懷孕的婦女去拜山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后參加清明拜山活動。
忌諱額頭有烏氣
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盡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如果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
忌吃東西
當動身開始掃墓時,就最好不要吃東西。
忌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
忌探視朋友親人
清明節當日最好不要去探視親朋好友。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實在是讓人難堪,或者說是相當不吉利的。
家中有人清明節生日應適當禁忌
如果家中有人正好是清明節過生日,應盡量避開。比如陽歷生日恰巧是清明節,盡量過農歷生日,反之亦然。如果實在避不開,則當日不要接受鮮花,生日蛋糕也不可當天吃。
忌祭祀后回頭
祭祀回去的路上也不要回頭,民間傳說會把死者的魂魄帶回去
清明祭祀為何很重要
清明是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一清明祭祀很重要。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L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f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同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同打掃干凈。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春分這一天太陽光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相等,開始打雷,春分前三天,天子命人搖動木鐸警告天下萬民,要打雷了,防事不檢點的,生下孩子肢體不全,全家遭禍。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這天,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春分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
在山東一帶,春分忌晴天。民間常于春分日栽樹,是日晴朗,則萬物不成。畬族春分日禁忌挑糞,禁忌到河里洗衣服,也禁忌曬衣服。
忌春分雷發時男女同房。這條禁忌出自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第三十》,書中記載:“春分中,雷乃發聲,先后各五日,寢別內外。”意思是說春分前后五天之內,男女不能行房事。
春分來
春分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每年公歷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歷)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從古至今,人們依據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生產活動、尤其在知識匱乏的遠古時代,人們非常重視二十四節氣。因此,在一些特殊重要的節氣中,產生了很多的禁忌。
立春,標志著一年農事的開始,人們對其給予了無限的希望。可以說,立春是舊時農民最為重視的節氣。
忌陰天
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晴則兆豐,陰則兆災。河南一帶民謠云:“立春清明又和暖,農人鼓腹皆翹天;倘若風陰與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說法。
忌挑水和掏灰
山東萊陽立春忌挑水和掏灰,如果挑了水,一年當中精神不振光打瞌睡,掏了灰,一年的好運就被掏跑了。鄆城則忌小孩在家過節,要讓他們“躲春”,到鄰家去過節。
忌小孩之間相互辱罵
龍泉縣舊時立春日,家家要置春酒為歡,此時,忌諱小孩子之間相互辱罵。
打春牛的風俗
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生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i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后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涂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涂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商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于各個地區的氣候、時令的不同,所以,在民間對風向的禁忌也是有所不同的。
忌刮西北風
江蘇一帶正月初一有早起觀風向問農事的習俗,以為是時東北風則吉,西北風則兇。當地俗諺云:“歲朝東北風,五禾大熟豐;歲朝西北風,大水害農功。”
忌遇旋風
狂風、大風,自然是使人們害怕、恐懼的,而旋風,雖不一定造成什么災害,人們依然對它很恐懼。因為旋風的樣子奇怪,屬于一種怪異現象,所以人們害怕它。
俗信以為,旋風是鬼走路時帶起的風,人們遇之不吉。萬一碰上了,要用咒罵、吐唾沫、以鞋扣等物什投打的方式來破解災難。
浙江一帶忌行路時遇到旋風,俗叫“鬼頭風”,有鬼來侵害,要吐口水,或解小便禳解,鬼不敢近身。
忌特殊日期風向不對
江蘇中部一帶,二月二十八日,俗稱老和尚過江,必有風報;忌諱南風,俗以為南風主旱;又忌小暑日東南風,電謂之主旱。很多地方,忌諱白露日刮西北風或東北風,俗以為如此則會對棉花生長不利。諺云:“白露日刮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白露日刮東北風,十個鈴子九個膿。”
火神
民間自古就認為火是神圣的,漢族及其他許多民族中,至今仍有火神爺的崇拜儀式。鄂溫克族認為火的主人是神,每戶的火主就是他們的祖先。各家各戶必須謹慎地保存好火種,即使搬遷時亦不得熄滅,否則,火種一滅,就意味著這一家要絕戶斷根。每年秋季要祭火,婦女主祭。祭火時,禁忌用鐵器、木棍弄火,禁忌掏灰、扔灰,禁忌打掃室內。新婦到男家時首先要拜丈夫家的火,只有先把自己介紹給火,然后才能成為這個家中的一員。平時,也禁忌用有刃的東西捅火、撥弄火。俗以為這樣會傷著火神,冒犯了火主。吃飯、喝酒時都要先往火里灑或滴上一點,說上幾句祝福的話。如果不這樣,也認為會得罪火神的。往火里潑水,更是忌諱。鄂倫春族、赫哲族也有這些禁忌。赫哲族人在必須用水澆滅火的時候,要說:“請火神爺把腳挪一挪。”以為如此提醒一下,火神就不會被傷著了。
火神不能被傷害,也不能褻瀆。污穢的東西禁忌扔入火中。鄂倫春族禁忌往火里吐痰、便溺、倒臟物。做飯時,如果不慎將飯湯灑到火上時,也要立即祈求火神不要發怒,甚至還要裝煙賠罪,赫哲族、鄂倫春族等還禁忌隨便從火上跨過,尤其是婦女,更不能跨過火堆。產婦甚至不能接近火,更不能撥弄火。平時婦女燒火做飯也禁忌正沖著灶門蹲著,火里也不得扔進蔥蒜等有氣味的東西。高山族還禁忌病人接近火堆。
雨水對狩獵、游牧、農耕等社會的人們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到生產的豐歉。長久不下雨,大地會干裂,草木枯萎,莊稼無收成;天下暴雨或陰雨綿綿,則會發生水災,使人行動不便,更會影響生產。因此,雨神在民間是天象諸神中最為人重視的一位,為人們所崇信。
在一些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人們忌諱下雨或不下雨。
忌三四月下雨
在河南鹿邑一帶,下雨俗說:“三月怕初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十五都不怕,就怕四月二十下。四月二十濕了老鴉毛,麥從水里撈。”江蘇也有“小麥不怕人共鬼,只怕四月初八夜里雨”的說法此可知這些地方種小麥忌諱四月份多雨。
忌六月六下雨
對于六月六,人們更希望有一個好天氣,“六月云,曬谷花,曬了谷花好發家。”最忌六月六下大雨,否則,主必有水災。俗傳“六月六,下大雨,觀音老母披蓑衣”。
立夏忌無雨
在民俗中,一些農時節氣,也多是忌雨(或忌不雨)的重要日子二如河南立夏忌無雨,俗說:“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意指立夏不雨兆兇年。
立秋夜忌雨。
江蘇忌處暑日不雨,諺云:“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實也無收。”
忌白露下雨
江蘇忌白露下雨,諺云:“白露日雨,到一處壞一處。”又有“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的說法這類禁忌習俗很明顯是把偶然發生的事情當成一種必然,把個別當作一般加以想象的結果。
中國古代求雨習俗
求雨習俗并非中國所獨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過求雨習俗。求雨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也是人們使用某種類似巫術的方法祈求上蒼滿足自己愿望的古傳習俗。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牧生產為主的國度,雨水是農牧生產的命脈,影響到糧食收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庫的收入與王朝的穩定。所以,求雨受到了歷代朝廷的重視,從皇帝到知縣,每遇天旱,都要設壇祭祀。祭祀時,貴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龍王下跪并作為一種典章儀式,有專門的規范載于典籍。如山西,每逢歲旱,“設壇于城隍廟。先期,縣公行二跪六叩首禮畢,復跪拈鬮,請某處龍神取水。傳示鄉民灑掃街道,禁止屠殺活命,各鋪戶、家戶門首,供設龍神牌位、香案i僧眾、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龍神。知縣率僚屬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壇,行二跪六叩首禮。每日辰、申二時,行香二次,鄉老、僧眾輪流跪香,諷經、典史監壇,利房照料香燭,如是者,三日,得雨,謝降撤壇,派鄉老送水;旱甚,率僚屬齋戒,出禱風去,雷雨,山川壇,進遍禱群廟。”
而在中國民間,農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得龍王爺開恩,賜雨人問,就舉行一系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求雨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其以山西為最。人們為求風調雨順,采用各種辦法求助于神靈,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著神位神像游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于懲罰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枝、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
在山西晉中一帶,習俗中有所謂“七女祈雨法”。在祁縣一帶,天旱時,村里挑選出七個聰明伶俐、品性兼優、家門興旺的年輕少女進行求雨。其辦法是:先把這七個少女家中所用的蠟燭搓配在一起,再以這七家的蠟和七家的爐灰用水調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塊光亮的方塊石頭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滿清水。之后,南七個少女扶著罐子的邊沿,一邊扶著一邊轉圈行走,嘴中念著求雨辭:“石頭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燈藝,五天下,蓮花大供。”村里所有人的愿望都這七個少女向龍神表述。
自古以來,民間對雷電存在著畏懼心理。每當打雷前閃電時隱時現,呈現出耀眼的光亮及形狀;響雷時隆隆巨響,滾落下地會使森林起火,人畜斃命。古人以為天上一定有什么神靈在起作用,因此產生雷電神崇拜。尤其在不該有雷電的時期里,有雷鳴電閃,人們更以為是將有災禍的預兆。
河南方城一帶,有俗語云:“正月打雷土谷堆,二月打雷糞谷堆,三月打雷麥谷堆,”土谷堆,既有“丘”的意思,又有“多”的意思,。土谷堆,即多土丘,多墳。即為疫病將臨,墳頭不斷增加的意思.、十月已進初冬,也不該再H向雷了,故而民間亦有忌十月響雷的俗語。如江蘇一帶有“十月雷,人尸拌來堆”的說法,河北一帶有“十月雷,閻王不得閑”,“十月雷,人死用耙推”的說法。意指-月內有雷電,主來年災疫。其意相同。
盡管雷公會焚毀房屋,擊死人畜,但受其害的只是個別的人。因此就其神性而言,雷神不是惡神,人們把它看成是替天執行刑罰,伸張人間正義,擊殺違禁之人的善神。《法苑珠林》記載:宋代荊南查氏之女吃餅,取餡而棄皮遭雷擊。雷擊者身上會留下類似于文字的“天記”,所謂“被雷擊者,如針灸處,狀似文字,人見之,謂天記”。近現代,人們則認為凡被雷擊死的人,脊背上會有回紋,記述其罪行。
漢代人們認為雷擊殺的是有陰過的人,尤其是給人吃不干凈食物的人,首當其沖。據《獨異志》卷上和《履園叢話》卷十七記載,唐代和清代都有一個不孝村婦,以狗屎和雞糞給卣姑吃,都在盲姑食后不久,蒼天忽發霹靂,一個腦袋變成狗,一個全身變成豬,,變狗者被官府牽著游行,人稱“狗頭新婦”;變豬者入廁食糞,圍觀者每天數千人。
在民間,盡管認為雷神就其神性而言屬善神,但人們對雷電的自然威力仍很恐懼。早在春秋之前《禮記·月令》記載,當時人們在雷將發聲的三日前要振奮木鐸預告民眾:“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兇災。”就連孔圣人對此也深信不疑,并且身體力行,遇上打雷,“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所以畏元威也。”至漢代時,人們仍害怕雷神作祟,要穿好衣服正坐,避免雷神懲罰自己。
于畏雷,布依族、水族等許多民族中還有雷天忌生產的習俗。從每年第一聲雷響開始,有規律地禁忌耕種,直到撒秧播種,或者水稻長到一定的高度時為止…忌雷期間,禁忌犁田、翻地、播種等等。
雷公電母
雷公司掌天庭雷電。雷公名始見《楚辭》,因雷為天庭陽氣,故稱“公”。,雷公長得像大力士,袒胸露腹,背上有兩個翅膀,臉像紅色的猴臉,足像鷹爪,左手執楔,右手持錐,身旁懸掛數鼓。擊鼓即為轟雷。
雷公電母之職,原來是管理雷電。但是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予雷電以懲惡揚善的意義。認為雷公能辨人間善惡,代天執法,擊殺有罪之人,主持正義。
雨后出彩虹,本屬正常的自然現象。但在j日時一般迷信者眼里,卻認為這是天意的顯現,是神靈的兆示。民間對于雨后彩虹的禁忌,可謂來已久。《詩經》中指出,在天空的東方如果出現彩虹,人們不要用手指它,否則,大災將會降臨。
在民間,美麗的彩虹怎么會是不祥之兆呢?
虹,又叫霓,雌雄虹合稱虹霓,《山海經》說虹有雙頭,意為雌雄同體相交之意。因此,虹之出現,預示著不吉。《后漢書》還記載靈帝中平六年、獻帝初平元年兩次“白虹貫日”,注引《春秋感精符》:白虹貫日,“國多死孽,天子命絕,大臣為禍,主將見殺。”又《藝文類聚》引《烈士傳》:“荊何為燕太子謀刺秦王,白虹貫日。”所以,這顯然也是不祥的征兆。
在南陽民間,人們相信,如果彩虹出現在天空的南面和北面,那么就意味著災難要來臨,世人深以此為忌。而東方和西方如果出現彩虹,則預示著天氣不風則雨。流傳于宛地的俗諺日:“東虹呼雷西虹雨,南虹北虹漲大水。…南虹出來賣兒女,北虹出來大殺大砍。”
從這些流傳的有關虹的諺語中,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到人們對于彩虹出現的不同方位對氣候的影響變化的歸納總結,同時也能夠從中清楚地看出廣大民眾對于彩虹的敬畏心理和頗覺神秘的態度。
彩虹彩虹,又稱天虹,簡稱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當太陽光照射到空氣中的水滴,光線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譜,雨后常見.,形狀彎曲,色彩艷麗。
彩虹在神話中占有一席位,是因為它的美和它是個難以理解的神奇現象。在中國神話中,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彩虹即五色石發出的彩光。在中國,虹可以認為是雙頭蛇或龍,同時白虹經天等天象被認為是不吉的征兆。
在大象禁忌中,關于星宿的禁忌最多。許多星宿在漢族民間都有另外一個民俗化的名字,如彗星義叫妖星,或掃帚星;摩羯又叫充星;流星又叫亡星等。伴隨這些民俗化的名字,產生了大量的星宿禁忌。
忌“掃帚星”
在長期的使用過程當中,衍為惹事招禍者的代名詞。在民間常見罵那些闖禍者為“掃帚星”,而尤以罵婦女為掃帚星者為多。古代女人一旦生了一雙形如掃帚的眉毛,會被人貶為“掃帚星”,成為被人譏笑的一條“罪狀”?
《戰國策》記載,安陵國的大使唐雎對威脅他的秦王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閂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于殿上。……懷怒未發,休態降于天。”對于其中“休態”一詞,正確的解釋是兇兆、不祥的征兆。
正是因為民間有這種人星對應的思想,所以人們忌諱看見流星。
忌熒惑火星
民間還相信“熒惑為兇衰”之星,認為熒惑運行到某一星域位置,下方的國家就會有災難。有時熒惑還化成紅衣小兒下凡示警。《東周列國志》第一回載,周宣王時有紅衣小兒于市中教兒童童諺:“日將升,月將沒;妓弧其服,幾亡周國。”太宰仲山甫釋為周圍將有戰爭之禍,幾至亡國。太史伯陽父解道:“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上天做戒人君,命熒惑星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小則寓一人之吉兇,大則系國家之興敗。熒惑火星,是以色紅。今日亡國之謠,乃天所以儆王也。”對熒惑的忌諱,以及國君對此應有所警覺、戒備,說得十分明確。
忌彗星
星占的迷信形成后,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都與星相聯系起來,吉星高照,自然萬事可行,倘若|義J星臨頭,則必須設法忌避禍害。《占經》多有云:“彗星東出,有寇兵、旱。”彗星又叫孛星、拂星、掃星、掃帚星,總之是妖星。《唐開元占經》說:“其狀不同,為殃如一,期不過三月,必有破圍亂君,便死其辜,余殃不盡,當為饑旱疾疲之災。”《漢書·天文志》記載:“(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問彗星四見。”結果是連年征戰,“死人如亂麻”,不久“秦遂以亡”。
彗星出現在不同的方位,還被認為預示著不同的災異。《春秋運斗樞》引《古微書》說:彗星在東方出現,將軍謀王(指造**);在西方出現,羌胡叛中國;在南方出現,天下兵起;在北方出現,夷狄內侵:彗星掃過某些主要的星空,也被認為是預示著災異。如《后漢書-天文志》記載:“彗星入太微,天下易主。”“彗星犯張(星宿名),為兵喪。”那么,“彗星襲月”,顯然更是不祥之兆。當彗星出現時,人間應該趕緊停止宮殿房屋的建造,中止行軍打仗的活動,取消歌舞娛樂的行為,甚至連賭博、裁衣、性事等都應暫停。如果有沖撞,那么大至社會動亂,小至個人病亡,都會隨即降臨。
忌星宿隕落
許慎《說文解字》說:“萬物之精,上為列星。”世界萬物,或善或惡,都可以天上的星宿來代表。民間以為天上的星星是和地上的人丁相對應的,所謂“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口丁”。天上有一顆星星隕落,地上便有一人死亡。若隕落的是顆亮星,就以為將有大將、名人死亡,甚至兆示是皇帝駕崩,國家有難等等。
在浙江一帶,如果天上出現流星,忌用手指點,認為這是“星宿逃難”,要朝天吐一口唾沫,再念聲“阿彌陀佛”,才不會有禍。豫東一帶也有以吐唾液來祛除不祥的說法。《左傳》記載,人們見到紛紛墜落的流星,便判定魯國將有死喪之禍,所以,“星隕如雨”在古人看來,是極為可怕的。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最早萌發于夏商時代,后來在春秋、戰同時期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尚書》、《左氏春秋》中都有記載。,早期的二十八星宿主要是用于觀測天文和氣象,這對于當時的農業有很大的幫助。另外,還可以劃分當時的時節,也就是當成現在的日歷使用,西方的歷法最早的記載就是占代巴比倫時期。我們可以從下面的詩歌巾來看看古人對一個星期的劃分:
四五六日一二三
角亢氐房心尾萁
斗午女虛危室壁
奎婁胃昂畢嘴參
井鬼柳星張翼軫
此可見,所謂的二十八星宿也就是古代的日歷而已。在嵩山有一座我國最早的天文臺——觀星臺,建于元初時期。郭守敬曾經在這里重新觀測了二十八星宿和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并編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
漢族民間認為天、地是有靈的,如果褻瀆它,天地就會震怒,并且垂禍降喪,霜雹旱澇、地震山搖便接踵而至。董仲舒把《春秋》中記的星變日食諸事都認為天意示警。因而,《河圖帝視萌》說:“侮天地者兇。”在古籍中,“仰而罵天”、“呼天地父母”、“哭天喊地”、“以杖擊地”、“指天畫地”、“罵天咒地”都被視為禁忌,犯者必遭兇禍。
忌“賓日”陰天
祭日是一種古老習俗。我國古代有迎送太陽的儀式,早在《尚書·堯典》中就有“賓日”于東,“餞日”于西的記錄。據《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講:河北寧津一帶也有接太陽的風俗.,“每年六月十八日晚,各村寺廟中,鑼鼓喧天,頗為熱鬧。村莊老年婦女,集成一會,于是晚住廟中,念經誦佛,直至天將明之時。排列供案,燃燭焚香,向東致祭,至太陽出來始止。如果正好趕上天晴,清晨放出陽光,大家歡喜;倘若是天陰,便云不吉,異常懊喪也。”此俗與遠古的“賓日”儀式一脈相承。人們最初未知天體運動規律,恐太陽落山后不再出來,所以要祭祀,要“接太陽”,并且忌諱接時天陰。
日食禁忌
《周禮》的注解認為日食是陰侵陽,即大臣冒犯國君所致,月食是陽侵陰,即國君暴虐大臣所致,所以當日、月食發生時,要用弓箭射太陰或太陽。《詩經》中已把日食看成是極其不幸的事情,并認為這是上天在向人類垂示的禍之兆。據《風俗通義》云:“日有蝕之,天子不舉樂”。日食為不祥之兆,此時不可舉樂,而應敲響器以驅食日之天狗,直至太陽復原為止。在日食的時候,人們嚴禁飲食,以示靜思己過,否則會“生噎病”。
從歷史上來看,日食出現的年份,總體上年景似乎都不太好。日食發生年前后,一般會有如大面積瘟疫、大規模騷亂、戰亂等意外的可怕事件發生。這或是巧合,或許是人們的思想受到宇宙未知物質的干擾所引起。如《詩經》里有明確記載的: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的一次日全食,當時社會便不太平,諸侯叛亂,邊疆不寧,危機四起。其時是周末代君主幽王當政,周幽王十分昏庸腐朽,為討得寵妃褒姒一笑,荒唐到竟然點燃烽火“戲諸侯”。等真正發生戰爭時,再點烽火已不起作用了,沒人前來救援。《詩經》便認為,“日有食之,亦孔之丑”(這天發生了日食,這很不好)、“此日而食,于何不臧”(這次日食又ffj現,將有大禍殃)。
因為日食發生年份常有意外事件發生,所以,萬一出現日食現象,占人會十分嚴肅地謹慎處理。
《左傳·昭公十七年》援引《夏書》說:“辰不集于房,替奏鼓,嗇夫馳,庶人走。”《夏書》雖非夏人所著,卻能反映夏代的風俗。所謂“辰不集于房”是說日月不安其位,這里特指日食而言。每當日食發生,音樂師一齊擂鼓,官吏駕車疾馳,庶人發瘋似地狂奔,鼓聲、馬蹄聲、腳步聲與震天動地的嘶喊聲匯成一片。這種救日方式是中國古代常見的鼓噪驅邪法的雛形,它試圖用各種聲音造成一種雄壯的氣勢,威逼天上惡魔把太陽吐還給人間。
另外,在日食時,人們忌穿艷麗的衣服,要穿“素服”,競視日食如“國喪”。
月食禁忌
月的禁忌同日的禁忌一樣古老,且因月的自然變化比日多得多,所以人類關于月的禁忌更為頻繁。《周禮》的注解認為月食是陽侵陰,即國君暴虐大臣所致,所以當月食發生時,要用弓箭射太陰或太陽。在天地晦瞑、月薄食的時候,忌夫妻交合,否則必有兇殃。《素女經》說:“夫合陰陽之時,必避九殃。三也……月食之子,與母俱兇,五也……”哈尼族人,在月食之日忌婚娶,認為犯忌必生六指兒、雙胞胎或缺嘴嬰。月食之夜出生的人,占人認為不能長壽。
古人認為,人的靈魂與人的身影是一回事,以為見不到影子,也就沒有了靈魂,沒有了靈魂,就成了死人。《列子·說符》:“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人接近死亡時,影子最短,人死之后,影子就沒有了。月食夜出生,看不到小孩的影子,便以為是短壽的。古人五月不上屋,就是因為此時太陽直射北半球,人的影子是最短的,最短的影子容易使人想到很短的壽命,故甚忌諱之。另外,在月食時,人們也忌穿艷麗的衣服,同出現日食一樣,要穿“素服”,競視月食如“國喪”。
忌用手指指月亮
在江西南昌及杭州等地,皓月當空的夜晚,婦女們總要告誡小孩不要用手指月亮:、因為月亮里有位月神,小孩如果用手指它,月神就會以為是一種侮辱,到夜深人靜時就會悄悄地割去該小孩的耳朵。小孩犯忌后恐它割耳的話,必得誓以至誠地向它唱道:“月光爺爺,莫怪,你拿耳朵還給我,我拿刀子還給你。”這種不能手指月亮的禁忌,表面上是因為月牙像一把彎刀,當月亮遭小孩侮辱時,就會割下小孩的耳朵,其實,這是遠古的月神崇拜的遺存。
稱謂禁忌亦即名諱方面的避忌。諱始于周,《左傳·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孔穎達)[疏]:“自殷以往,未有諱法。諱始于周。”《禮記·檀弓》云:“死謚,周道也。”(孔穎達)[疏]:“以殷尚質,不諱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號仍為死后之稱,更無別謚。堯、舜、禹、湯之例是也一周則死后別立謚,故總云周道也。”可見,自周朝開始,人們有了諱避稱謂的習俗。
忌已故人稱其原名
在民間,人死后開始諱稱他的名字。《禮記·檀弓》云:“卒哭而諱。”如必稱死者的名字時,應稱其諱,即其神名。這種人死后稱其諱,而不稱其原名的習俗,是要將一個人的陽世與陰世區別開來,使得鬼神不能知曉他的原名,兇而不能危害與其原名有著許多聯系的陽世間的所有事物。
忌直稱父祖等尊長的名字
中國人向有尊祖敬宗的習俗,祖先的名字和長輩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諱。漢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哈薩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許多民族的祖先崇拜習俗中都有這一類禁忌事項。不僅在言談中不能直稱父祖等尊長的名字,而且在甬牘中也不能直稱別人的父母姓名。不得已要提名時,也只能以字、以號代替;連平輩交往,也須稱字號而不名。因為按規矩,只有尊長才能直呼晚輩的名字。老一輩講究禮法的人到現在也還有人重視這類稱呼上的忌諱。
我同有的民族,不但自己忌說長輩名字,也不許別人說,鄂倫春族就忌諱別人說自己長輩的名字。甚至不能把長輩的名字告訴別人,否則,認為家中會生下沒有骨節的孩子來。布依族老人忌別人直呼其名,別人要借他兒孫的名字來稱呼他,如“某他”、“某他公”。如果有什么物件與長輩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稱,改一個說法。否則,就要折壽早天。漢族不論說寫,都忌言及祖先、長輩的名字。司馬遷寫《史記》,岡其父名“談”,所以把“趙談”改為“趙同”,把“李談”改為“李同”。
直至今天,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長輩的名字,更不能叫長輩的乳名,與長輩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諱。尤其忌諱的是,晚輩的名字絕對不能與長輩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諧音字、同音字。否則,認為不尊長,是“欺祖”的行為。晚輩稱呼長輩時,一般應以輩分稱謂代替名字稱謂,如叫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等等。這類稱謂可明示輩分關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內長幼輩之間是如此,師徒關系長幼輩之間也是如此,俗話說,“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
忌名字不吉利
于趨吉避兇的心理,沒有一個人愿意給自己子女起個不吉利不光彩的名字。給孩子起名取“長壽”之意的很多,名叫“短命”的絕無。富、貴、榮、華人人都喜歡用,卻都忌諱用窮、賤等字眼。
忌“軟弱”
軟弱,常跟眼淚一起做搭檔,祖先很早就給男人立下規定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壽外之意,女子可以豁免,啥時想彈都行。受此約束,很多男人不敢當眾哭泣,傷病委屈埋在心里不說,即使看電影感動得熱淚盈眶,也顧不得享受崇高情懷,趕緊于黑暗中掩飾。
忌“嫉妒”
跟小心眼是近親,人人知其含義,不說也罷。需要說的是,嫉妒這兩個字都帶女字旁,仿佛是女子的專利,一個男人,輕易是不會承認自己嫉妒別人的。
忌“吝嗇”
最通俗的意思就是小摳、小氣i小氣鬼很難跟堂堂男子漢的形象掛鉤。在中國的男人圈里,如果一個家伙被認定為一毛不拔,蹭吃蹭喝,那他就危險了,很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單,日后,誰也不愛“帶他玩”。女人小氣叫節儉,男人小氣叫不是東西。哪個男人愿意背上這個名聲呢?
忌“娘娘腔”
對于男人來說,這個就比較厲害了,直接把女同胞拿來形容。類似的說法還有女里女氣、賤了吧唧、黏黏糊糊等,均系民間用語.,
忌“小心眼”
“小心眼”如果換一種說法,又叫小肚雞腸。大家可能會想到三國里的周瑜,多么出眾,年紀輕輕就擔當了大任,不料被諸葛亮活活奪去了生命。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千百年來,沒人說他是以身殉職,而是笑他心胸太小:
忌“吃軟飯”
“吃軟飯”是派生詞“小白臉”的意思。在民間人戲稱麻將里的白板為小白臉,每每摸到這張牌便念念有詞日:小白臉兒,沒好心眼兒。在中國,吃軟飯對男人來說歷來是不光彩的。受此觀念影響,一些掙錢比媳婦少,級別比夫人低的無辜男人,身上總是缺乏底氣,生怕被人說成“吃軟飯”。
佛教與口德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佛家主張五心法,分別為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法、無為法。其中,心法排在五法之首,可見心法的重要性。心為口之主,心有所想,口方陳述。因此,佛教的口頭禪就是“阿彌陀佛”,意指無量吉祥、無量福祿,也是佛教徒發于善心的表示。心有善,心有真,內心才會清澈、祥和,時間一久就會形成良好的身體氣場。而當你經常三天兩頭地亂發誓、發毒誓,甚至把發誓當成口頭禪,就代表你的心中已經匯集了許多負面磁場,這是一種自毀前程與自招晦氣的行為,人們會逐漸遠離你,不信任你,你以后的行事也會舉步維艱。
不吉語言禁忌,是很富有方言(包括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特色的語言風俗現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避開那些污穢的和可能導致不祥的詞語。禁忌的原則,大體上不外乎是出于禮教、吉兇、功利、榮辱或保密的諸種考慮。忌言“死”人生最大的不測莫過于死亡,人們害怕死亡勝過害怕鬼神,所以“死”這個字是絕對不能提的。有些地方的人們就連與“死”字同音的字也都要避開。又有些地方的人們常常有意識地把姓施的“施”,念成“勝(生)”。
在舊時,人死了通常都不直接說“死”,特別是一些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在封建社會皇帝死亡叫作“駕崩”;諸侯死亡叫作“薨”;而士大夫階層的人死亡叫作“疾終”、“溘逝”、“物故”、“棄堂帳”、“肩手足”、“遷神”、“厭世”、“棄養”、“捐館舍”、“遷化”等;普通百姓也把死亡稱作“卒”、“沒”、“謝世”、“逝世”、“升天”、“老了”、下世”、“不在了”、“走了”等。
現在,在民間人們還是忌諱說這個“死”字。通常人死了,人們都說“駕鶴西游了”、“見上帝去了”等;要是在戰場上為國家和民族而戰死的人,也被稱作是“捐軀”、“犧牲”、“光榮了”等。
在生活中,人們也忌諱說“死”字。比如廣州一帶,人們把“氣死我”說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說成“笑生我”。
忌諱有意以死亡事罵人,如果無意中說出“死”、“喪”等字,要連吐幾口唾沫來化解。
對“死”等兇字的言諱不僅盛行民間,上層社會更是談“死”色變。《宋書·明帝紀》記載,六朝時的宋明帝,非常講究兇諱,“言語文書有禍、敗、兇、惡及疑似之言,應回避者數千百品”,有犯必加罪戮。當時的著名文士江謐,在他所寫的祭詞中,用了“白門”一詞(白門,宋都城金陵的某地名),宋明帝認為這個白字與喪事有關而很不吉利,于是大罵江謐說:“白汝家門!”意即“讓你們家死人!”這個江謐嚇得連忙叩頭認罪。宋明帝見他認罪態度較好,才予以寬大處理。
平日里與死亡、喪葬相關的事,也忌諱提及一些詞語,以免引起不好的聯想。比如民間忌諱說“棺材”,要說“壽材”、“壽器”等。
忌“苦”
為了防止兇禍發生,民間在語言方面還忌諱說出與兇禍直接或者間接有關的詞語。在廣州一帶,舊時把“苦瓜”稱“涼瓜”,是要避開苦難之“苦”字。
忌“財”字
在江浙一帶,逢年過節,要書寫“招財進寶”和“和氣生財”等字樣,貼在門首。因為“財”字的偏旁“貝”字諧音“違背”的“背”字,唯恐因此而“背運”、“失財”,所以就把“財”的偏旁“貝”字有意寫成“見”字.以為如此,便可時時處處見財,大吉大利了。
忌言破財詞語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們時時處處惦念著發財,也時時處處提防著破財。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習慣拱手說“恭喜發財,恭喜發財”。因為財運好壞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
忌“舌”字
在四川一帶,舊時忌諱說“舌”字,因為“舌”諧音“蝕本”、“蝕財”的“蝕”字。為此,便把“豬舌”稱作“豬招財”,“牛舌”稱為“牛招財”了。
忌“炒”字
在香港地區,酒家飯館的伙計及掌勺師傅最忌諱說“炒菜”、“炒飯”,因為“炒”字在香港有“解雇”(炒魷魚)的意思,不吉利。當然香港的菜館、酒家也有許多帶“炒”字的菜飯,而菜譜上寫的則是“爆××”、“干煎××”、“炸x×”、“滑××”或“肉飯”、“叉燒飯”等,以此來忌“炒”字諱。
忌“支”字
廣州舊時商行里為了發財,為了賬目上多進少支,特別忌諱支出的“支”字。為此把長衣(長衫)的瀆音“長支”改稱為“艮進”,以求只“進”不“支”。
忌“確山”
在河南駐馬店一帶有一座山名叫確山,“確”在當地方言中有“坑”、“騙”的意思,因此,生意人都忌諱稱其為確山,而要改稱為“順山”,以求吉祥,避免破財j
忌說“買賣財神”
在春節期間,各家各戶要祭財神,若有賣財神畫像的童子挨門喊:“送財神爺來了。”一般人家,都趕緊出來,到門口回話:“好好,來,我們家請一張。”如不想買的,也不能說“不要”,更不能攆送財神,只說“已有了”。
忌“砰”字
放鞭炮擬聲也忌說“砰砰砰”,只能說“叭叭叭”,因為在河南方言中,“砰”青同“崩”,有“砸鍋”、“事情辦糟了”的意思。而“叭”音同“發”,則有“發財”或者“發家”的意思
忌“干”字
因為“干”犯了“輸得千干凈凈”的忌諱,所以便把“干”改為“潤”,“潤”取時時潤色之意,顯得有油水,所以是發財的象征。于是“豬肝”被說成了“豬潤”,“雞肝”被說成了“雞潤”,“豆腐_1二”被說成了“豆潤”。
關于語言禁忌的小故事
有個向老萬,臘月二十八打糍粑,小孫伢見大木粑糟擺在堂屋里,便說:“公公,你看,粑槽多像一副木頭(棺材)。”向老萬慌忙糾正:“這是粑槽!”孫伢說:“那以后就喊木頭為粑槽,你死了睡在粑槽里。可一暗沒得蓋蓋。”向老萬把他一巴掌打滾在堂屋角角里,說:“蓋蓋,小心你的腦殼蓋蓋。”
正月初一早晨“出行”(敬天王菩薩),向老萬叫孫伢幫忙拿酒杯,孫伢在后面說:“公公!我踩到一包屎(死)。”向老萬說:“莫作聲,不是的。”孫伢說:“當真啦,是屎,好臭喲~”向老萬說:“是狗屎。”孫伢說:“不是狗屎,是人屎.”
開年不久,向老萬的老婆死了,接來道士先生辦喪事。晚上,向老萬對道士說:“我曉得今年不好喲,去年我孫伢說了些不吉利的話。”道士說:“那怕么子,‘講破不準,道非不靈嘛'!你孫伢到底講了些么子呢?”向老萬說:“去年出行,我叫他幫忙拿東西,他在后面說:‘踩到一包屎(死)'我說是狗屎,他硬說是人屎,我曉得我老伴今年要死啊。”孫伢在旁邊聽到了,一H':說:“公公,要早曉得婆婆要死嘛,那就該說是狗屎(死)啦。”
忌36歲
36歲,是三同時期破曹操百萬大軍于赤壁的東吳大將周瑜的享年。所以一般人都比較忌諱。
忌45歲
這個忌諱大約是因為一個傳說。據說包公45歲時,陳州放糧中途遇盜,喬裝王八,才逃出險地,幸免于難。這個傳說雖不一定確切,然而從傳說中可以看出,忌言45歲,實際上是與遇險、當王八等兇禍不吉之事相關的。因而忌說45歲,多改稱44或46歲。
忌66歲
舊時民俗以為66歲是老年人的一個“坎”,“到了六十六,閻王要吃肉”,所以就形成了很多與此有關的習俗.
河南一帶,老人66歲生日時,閨女要送一塊肉來,大概是為了還上閻王的債。東北一帶老人66歲生日時,要南后輩給他包66個餃子,如果能一次吃完,就預示這個“坎兒”能平平安安地過去i
忌73和84歲
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相傳是因為圣人孔子享年73歲,孟子則84歲去世二連圣人鄙難以逃避,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人們認為這兩個數字是人生的一大關口。過T73歲,便闖過了一道難關,可以活到84歲;84歲又過一關,就可長壽百歲了。
忌100歲
忌言“百歲”。百歲常常用來指人壽之極限,如“百年之后”等都是暗指壽限之極的,所以若要問到某個人的歲數時,是忌諱說百歲的。就算是100歲整,也要只說是99歲,否則,不吉。如今百歲老人慶賀壽誕,不是提前1年,就是推后1年。
忌逢九
俗話說“九九八十一,財數算盡,后代窮敗”,所以很多地方忌諱說81歲。還有的地方則忌諱歲數逢九,認為9歲、19歲、29歲……99歲等等為厄關,恐有病災傷亡禍事發生。這是因為,在古代的數理觀念中,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九為陽數之極,物極必反,故有盈而虧、盛轉衰的不吉寓意,所以民間忌諱歲數逢九。
中國人講究尊重當地的習俗,所謂“入境隨俗”。因而到某地某人家中做客,要明白當地的飲食習俗,r解當地飲食方式上有何禁忌,切莫犯了人家的忌諱。不然的話,就會鬧出笑話,或者發生誤會。舊時,在去親戚朋友家做客時,也有許多必須注意的風俗禮節禁忌。
拜訪他人時間禁忌
漢族舊時習慣于午前專程拜訪,若午后日夕前往或趁他事之便兼往則顯得不夠敬重,是謂“殘步”。尤其對尊貴人家,需特別忌避。
忌拜客時騎馬穿過羊群
到塔吉克族家中做客,忌諱騎馬穿過羊群,也不能接近主人的羊圈或用腳踢羊。否則,認為是對主人不敬,是欺主行為。
忌快馬至人家門口下馬
在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畜牧區牧民往來多騎馬。如去他人家中做客,忌諱快馬到人家門口才下馬,因為只有報喪或傳遞不吉祥的消息時才這樣。來訪者騎馬至寨門必須下馬而行,禁忌騎馬入寨。否則,是對主人的輕蔑,會觸怒主人的。
忌不經允許冒昧訪客
在德宏傣族中,來訪者想要進村寨,需對空嗚槍一響,通知主人如果村寨內主人也嗚槍一響,就表示歡迎,來訪者才可以進村寨。否則,私自闖進村寨是犯忌諱的。
忌戴狗皮帽子
滿族人禁忌殺狗,禁忌吃狗肉。去滿族家巾做客,忌戴狗皮帽子。,如戴著狗皮帽子,必須在進門前脫下夾在腋下。
忌破門而入
俗話說:“不蹈無人之室,不入無人之門。”進入人家的房屋時,應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后才可以進入。通常是輕敲三下。如主人家門大開,也要先招呼一聲,室內有人應聲時再進入。否則,不禮貌,犯忌諱。
忌打主人家的狗
漢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養狗護院的習俗,來訪者不得隨便打主人家的狗。否則,以為是“打狗欺主”二
忌不主動與主人打招呼
到別人家做客的禁忌以尊重主人為原則。走進主人家,客人要主動向主人打招呼。,漢族普遍的習俗是客人應當向主婦打招呼。否則,以為無禮貌,輕視主人。湖北長陽一帶,進人家I、J時要高喊“送恭賀”,忌不聲不響。
忌入室后東張西望、翻箱倒柜
客人到主家后,忌諱東張西望,亂翻亂找。民間有“客不觀倉”、“客不觀灶”之說。如今仍沿此俗。若客人到主家隨便拉抽屜、翻衣柜、開冰箱是犯忌諱、討人嫌的。
忌在房內久站不坐
客人進房內,忌久站不坐,應按一定的位置就座。如果有人告辭離去,其他客人忌搶坐其位置。
忌諱亂坐位置
進屋后,客人要請老人先就座。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坐西邊,女人坐東邊。
忌客人一人獨食雞心鴨心
如果到苗族家做客,吃飯時,家長會把雞心、鴨心夾給客人。但此時禁忌客人一人獨食之,必須與在座的老人們一起分享。否則,以為你不懂禮貌,不懂事,會被人看不起的。
忌就餐時先于主人飲食
在宴席上,客人要尊敬主人,忌諱先于主人飲食。俗說,“主不動,客不吃”。
忌宴客時客人拒而不受
主人宴客時,忌諱客人推讓或轉送給其他客人。最忌客人嫌主家臟。忌客說“我不要了,我不習慣吃這個”。假如去蒙古包做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
忌把闊葉倒用
景頗人喜歡上山采來闊葉供人吃喝時當碗碟。但飲食中,千萬不能把闊葉倒用。否則,會被誤以為有敵意而當成仇人的。
忌提到豬
到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地區做客,要尊重其宗教信仰,飲食時禁忌提及豬肉。
在維吾爾族家中做客時的禁忌
在維吾爾族家巾做客,吃飯時,禁忌隨便撥弄盤中食物,禁忌隨便到鍋灶前面去。如吃抓飯,食前要洗手,通常是洗三下,然后用手帕擦干,禁忌不擦手亂甩手上的水。俗以為這樣是對主人的不尊敬,共盤吃飯時,禁忌將自己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吃飯時忌讓飯粒掉落地上,如不慎掉落地上,要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飯布”上。吃飯時忌擤鼻涕、吐痰、放屁,否則,會被認為是失禮。
食用紅食禁忌
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德吉;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貍肉、狗肉、貓肉。
到哈薩克族家中做客禁忌
哈薩克族禁忌用手背擦摸食物,不準亂丟食物,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絕對不準跨過吃飯用的餐巾,青年人不能當著老人的面飲酒。
總之,到人家家中做客,應處處尊重主人的風俗習慣,二否則,便要犯忌諱,傷感情的。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以來就熱情好客。俗話說:“有理不打上門的客。”既然人家來到自己門上,就是瞧得起自己,一定要禮貌待客,恭敬待客。
忌客人進門時不以禮相待
當客人進來時,要主動上前打招呼、讓坐,忌面無表情、不言不語,不理睬客人,或者只是站著說話不讓客人坐下。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兩人對面談話時,忌諱咳嗽、擤鼻涕、打呵欠等;否則,認為是對別人的不恭敬。
忌客人就座后不予理睬
客人坐下后,忌做抹桌子、掃地之類的事情。忌光口說請客人喝茶,實則并不馬上沏茶,或者說了半天話后,才沏茶讓客。這些都有“逐客”之嫌疑,是對客人不恭敬、不歡迎的表現。
忌單手向客人奉煙、酒、茶
如果是比較尊貴的客人,除了捧茶、遞煙外,還要以酒飯相款待。招待客人,一般是“淺茶、滿酒、整盒煙”。遞煙、酒、茶時,都要雙手,忌單手。在民間如用煙袋敬客,遞煙時應擦凈煙嘴,裝好煙絲,要主動給客人點煙,、點煙時忌用一根火柴連點三支煙。如需對火時,應將煙嘴(煙蒂)向客遞L,忌以煙頭直遞對方。
忌宴客時桌上無酒
待客忌無酒,佤族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
忌不敬客人只顧自行飲酒
在酒席問,以敬客多飲酒為榮,飲酒時,忌自飲不敬客人。
忌宴客時女子上桌共餐
宴客時一般禁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忌媳婦、女兒。否則,以為待客不誠、不敬。
忌宴客菜數為單
待客一般菜忌單數,喜用雙數,取意“好事成雙”。
忌待客不周
如果待客不周,是要被街坊鄰居、親戚族人嘲笑、蔑視的。哈薩克族人對前來拜訪或過路的客人不論認識與否要竭誠招待,其諺云:“如果在太陽下山時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這個恥辱。”佤族忌讓過路的陌生人睡在門外,一定要請進家來住。否則,這家人將被族人所指責。民間招待客人時還有“讓食不唾”、“尊客之前不狗”、“當眾不放響屁”、“客前勿動刀剪”等等禁忌規約,都是恐對客人不敬,而引起不吉的。
主人待客準備工作的禁忌
相對于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準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逢年過節要送禮,生了孩子要送禮,孩子滿月、百歲、生日也要送禮,送禮的目的,自然是希望接收禮物的一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但如果因為不懂送禮中的禁忌習俗,觸犯了某些忌諱,這可就適得其反了。
忌送菊花
菊花常用于紀念逝者,不可以作為禮物送出。
忌回拜時原物送還
漢族自古就有送禮的習俗。客人來訪時,必帶見面禮,即所謂“執贄”。回拜時,也應送還客人之所執。但回拜時是禁忌將原物送還的,只有在拒絕收受對方饋贈時才會這樣做。
忌送鞋
“鞋”與“邪”同音,而且鞋被踩在腳下,所以除了自己家人,一般不要給別人送鞋。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有些地方習俗認為,風水先生為自己家選擇風水寶地,就需要好好踩地,以便取其好彩頭的寓意,所以是要專門送給風水先生一雙“踩地鞋”的。
忌以辣椒、雞蛋為饋贈物
日常生活巾,禁忌以辣椒、雞蛋為饋贈物,因為舊時佤族部落間交戰常以送給雙方辣椒來表示宣戰,復仇則先送給對方雞蛋。
忌送帽子
俗話中有“愁帽子”之說,老人去世孝子要頭戴孝帽,所以忌諱將帽子送給別人。特別是綠色的帽子,更是送禮的大忌。戴綠帽子指的是妻子不貞,送人綠帽子是對人最大的侮辱。
忌饋贈手巾
民間饋贈,忌送手巾?俗說,“送巾,斷根”,這是因為舊時喪家常于喪事辦完后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于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來往。
忌送鐘表
“鐘”與“終”諧音,表與婊同音;特別是“送鐘”更會讓老人們聯想到“送終”,很不吉利。
忌以扇贈人
扇子,夏天用完之后,沒有什么使用價值,常被棄在一邊,所以有“送扇,無相見”的說法,也會引起絕交的猜疑。
忌送刀、劍等利器
刀劍等利器,容易傷人,且俗話有“一刀兩斷”之說,用于送人恐有割斷關系雙方的不好聯想,所以一般不作為禮品送人。
忌送雨傘
雨傘的“傘”字則與“散”字諧音,恐引起對方的誤解。
忌送甜果、粽子
甜果、粽子是喪家做的食品,若以此物贈人,人家會懷疑自己是暗指人家為喪。
忌送梨
水果是走親訪友時候的最常見的禮物之一。但有些水果卻不宜,尤其是梨,因為“梨”與“離”諧音,給夫妻、戀人送就很不適合。
忌送鏡子
“鏡子”與“禁子”諧音,且鏡子易破易碎,所以也屬于送禮的忌諱之物。
送禮顏色上的忌諱
傳統習俗中認為紅色寓意喜慶,卻將白色、黑色視為不吉利。在喜事中多用紅色,把白色、黑色用在喪事中。所以,禮物色彩的選擇上最好避開白色、黑色。遺邀
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在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借指用對方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對方。《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唐詩紀事·李昂》:“權(李權)拱而前日:‘夫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鄙文不臧,既得而聞矣,而執事昔有雅什,嘗聞於道路,愚將切磋可乎?”'
春秋時期,孔子在家收弟子開壇講學,引起了魯定公的重視,經常到宮中講學。季府的總管陽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借故不見他。一次特地給孔子留下一只烤乳豬,知道孔子最講究禮尚往來的,終于得到孔子的回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