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解夢佬 2 0

:中國建筑

建筑文化博覽(六)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苗族村寨的建筑文化特色集中體現在建筑風格上。從村寨的選址,到建筑的選材與建筑風格,都是苗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與自然環境相適應的結果。不管是運用了漢族文化中的“風水”來選址,或者是為適應自然環境而采用的干欄式建筑,還是各種建筑儀式,都蘊苗族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寄托,同時也展現了苗族同胞們的生存智慧。

一、苗族民居類型

苗族大多居住在山區,但各地居住環境不盡相同,其民居呈現出不同的風貌。歸納湘西苗族民居建筑形式,主要有茅屋、石頭屋、瓦屋、干欄式吊腳樓幾種。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1 湖南湘西鳳凰吉鎮

(一)茅屋

茅屋有兩種構成形式,一種是木架結構的,另一種是用石頭砌成的。茅屋有一棟一間的,也有一棟兩間或一棟三間的。木架結構的茅屋是用木頭搭架子,搭好架子之后,再扎茅草覆蓋在木架子上,這種房屋比較簡陋,目前少數偏遠地區仍然沿用茅屋的建筑形式,但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改進。比如在房屋四周夯以土墻,或在夾壁內用稻草、石灰,牛糞等混合物糊上,冬天可以防風避寒,夏天可以消暑。石頭砌成的茅草屋則是指四周墻壁用石頭泥土混合修建,蓋頂的時候扎茅草頂,覆于其上。

(二)石頭屋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2 湖南鳳凰縣苗寨石頭屋

湘西地區的部分苗族由于所處的地理條件比較惡劣,因此派生出一種奇特的建筑形式——石頭屋。所謂石頭屋是指用石頭砌墻,房頂蓋磚瓦或鋪稻草的房子。在湖南鳳凰縣的古南方長城腳下,有一個小屯堡就是這種石頭屋,不論房屋地處山坡平地,也不論房屋大小寬窄,一律都修建的是石頭房。因此,該寨又被人們稱為石板寨。

(三)瓦屋

瓦屋是當今湘西苗族地區流行的一種建筑形式。在湘西地區,分為古式瓦屋和現代式瓦屋兩種。清朝中葉改土歸流以后,取消了“七蠻平民”不許蓋瓦的禁令,經濟富裕的家庭逐步蓋上了瓦頂,但高度到屋脊處也不過4~5米。新中國成立以后,苗族民居受到漢族及土家族建筑的影響,房屋高度達到了7米左右,一律采用木質結構。經濟條件好的還在房屋四周砌上了土墻、磚墻。舊式苗屋多為三柱落地,有兩柱三棋、三柱三棋兩種。現代苗族房屋均為五柱,有四棋、五棋、六棋,甚至七棋、九棋多種形式,中柱高達8米左右。這樣的高度,房屋便可以分為上下兩層同時使用。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3 湖南里耶苗族瓦屋

(四)吊腳樓

吊腳樓是湘西建筑中最富特色的民居,屬于“干欄式”建筑。吊腳樓一般分三層,上層儲谷,中層住人,下層樓腳圍欄成圈,堆放雜物或關養性畜。

住人的中層,旁有木梯與樓上層和下層相接,并設有走廊通道,約1米寬。堂屋是迎客間,兩側各間則隔為兩三小間為臥室或廚房。房間寬敞明亮,門窗左右對稱。有的苗家還在側間設有火坑,冬天就在這里燒火取暖。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4 湖南花垣縣邊城鎮苗族吊腳樓

中堂前有大門,門是兩扇,兩邊各有一窗。中堂的前檐下,都裝有靠背欄桿,稱“美人靠”。在二樓寬敞明亮的走廊上設置的這種“美人靠”,是苗族姑娘做針線活和梳妝打扮的地方,據說在“美人靠”上靠一靠會越來越年輕漂亮。“美人靠”還是苗家姑娘傳情送意的場所。

堂屋通常是空著的。苗家許多重要活動,諸如結婚、喝滿月酒、辦喪事和架橋、立碑等紅白喜事宴請賓客時,多在二樓堂屋內舉辦“家庭舞會”,賓主共跳蘆笙舞、踩鼓舞,往往三五十人齊集在堂屋里“咚咚”起舞,聲震全寨。為適應此種民俗活動的需要,苗族民居采取了加密立柱、樓枕和加厚樓板的工藝來增強建筑物的堅固性。

二、苗族村寨的神空間

苗族民居不僅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地方,同時也是其文化集中表現的場所。苗族平時的生產勞動、親朋聚會、活動等都在這里進行。這些文化成分直接呈現在建筑形式的表層,或隱含在建筑形式之內。

(一)房屋內的神空間

1.堂屋和居室

苗族的堂屋“曹北”,是苗族民居的中心,同時也是人們的主要活動場所。堂屋較其他房間寬大,是全家飲食、取暖、待客的地方。堂屋正中往往設有祖靈神龕,神莊嚴,一般不得隨意觸動。堂屋左面中柱腳置放枯角奉祀,有的還在中柱邊豎立一小竹子作“長命樹”。堂屋后小間只住男性老人,絕不許住已婚的兒子或女兒。

2.火塘

苗族的屋內布局以火塘為中心,塘內放鐵三腳架,苗家對于火塘有著特殊的感情。據《鳳凰廳志》記載:“當時苗民被迫,深山老林,無房居住,只好棲身巖穴,或者搭棚為屋,避風躲雨,因為窮得沒有鋪蓋,所以借助火坑燒火御寒。”因此各地苗居,不論哪種樣式的住宅,都設有火塘,而且是長年不熄。

火塘用青石板砌成,通常用條石鑲成之后,又用椿木在周圍圍成正方形,然后在火坑周圍用硬木鋪成離地面約30厘米左右的“地樓”,“地樓”’苗家稱之為“拉總”或“總
”,意為“床鋪”或“冷鋪”。中柱下方是安家神的位置,苗家將這個神龕稱為“夯告”,平時供祭時,向“夯告”燒香紙、敬酒。在圍著火塘烤火的時候,苗族人講究主賓有別,長幼有序,即:以中柱一邊為上方長者坐之,下方坐主家晚輩,其他兩方沒有嚴格要求。火塘旁邊的祖先靈位是象征神的地方,不準生人隨便上去。到苗家做客,如果沒有得到主人的邀請,是不能在火塘邊的凳子上坐的。當主人邀請就座時,必須到外面擦掉鞋子上的泥巴,才可以坐下。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5 苗族民居內的神龕

苗民還崇拜火塘上的三腳架,其中蘊涵著一套苗族的原始樸素的哲學思想。“從人類學意義上講,三腳架上邊的圓形鐵圈象征著天,下邊方形的火塘象征著地,這種觀念
于中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宇宙觀。三只著地的鐵腳象征三根撐天柱。‘天’之下,‘地’之上,天柱兩側分布著世俗的‘人’。這種上、中、下三角四方定五位的結構,反映了苗族先民的原始立體宇宙觀,從而構成了苗族哲學的初始。因此,三腳架的三腳就成了苗族的“神物’,是絕對不能的。”

(二)村寨的神空間

1.苗寨神樹林

苗族大多聚族而居,很少有雜姓,一般來說一個村寨十幾戶、幾十戶、幾百戶甚至上千戶不等。苗族聚居的村寨大多設有寨門,寨門是人們迎來送往的重要地方。寨內種植有風調雨順、寨泰民安的“保寨樹”。這種“保寨樹”也是“風水林”的一種。“保寨樹”一般都是常青樹,在黔東南地區多為楓樹,或單株或成林,青枝綠葉,非常壯觀。苗族視楓樹樹,是因為楓樹同苗族的生活息息相關。許多苗族寨子的村頭寨尾,路旁道邊,或離村寨不遠的埡口上,往往都能見到參天的大楓樹群。有的寨子四面八方都圍繞著高大的楓樹,整個寨子深在的楓樹林之中。這些楓樹,多半是寨子的開拓者一代又一代栽種培育并精心保護下來的。神樹林成為村寨的神空間,不允許亂砍濫伐。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6 湖南鳳凰縣山江鎮苗寨寨門

2.苗家橋

苗家人鐘愛橋,是因為在他們的巫教文化心理中,認為人從另外一個世界來到人間,統統是從橋上過來的。橋是幼兒的,傳說架橋立板凳是給來的靈以方便,板凳是供給的體休息,橋是供給的體行走,如果其走累了沒有板凳坐,遇河溝沒有橋過,“”過不來,就生不了小孩。因此,家家戶戶都有自己的橋或板凳。苗家橋也成了村寨的神空間。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7 苗家橋內部架構

每年農歷二月初二是“祭橋節”。傳說古代苗家美女仰阿莎與天上的美男子略那——月亮,結為夫妻卻多年沒有生育兒女。暗示他倆在二月初二去架橋便可懷孕生子。

這天,家家戶戶都不惜破費雞、鴨、魚、肉、酒等佳肴來供敬象征生育神和的村旁附近架設的舊橋(板凳),或用桃、李、杉樹架設新橋(板凳),隱含有兩性崇拜的意思。這天,可以說是苗家的“兒童節”。父母們把娃娃們打扮得分外漂亮,不許小孩。他們有什麼要求,只要父母能辦到的,盡量予以滿足。祭橋儀式在早上。去祭橋的娃娃至少要有兩個蛋吃,并且必須在頭上纏一絲麻線。表示命運之神已將后代牢牢地“纏”住,不會。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8 湖南省靖州地筍苗寨

苗鄉架橋,一是有意架橋,二是無意架橋。前者為婚后,刻意求子祈求兒童健康無恙;后者指為來往交通方便而別無他求的架橋。橋需要經常維修,但求子護兒之橋只能由橋主自家來修,其他人是絕對不能代勞的。任何一座橋,只準維修、不得拆除。如果是因為交通條件改變了,可能不要原橋了,也必須在原地象征性地平鋪三塊木板或三塊石頭,用材通常用三,只能單不能雙,以供祀祭。民俗認為,若不這麼做,就會導致橋毀家破,斷子絕孫。架橋與祭橋習俗相輔相成,互為促進,這是苗鄉橋多的原因。

三、苗族村寨的空間

在苗族的建筑中,除了私用民居外,還有許多公用的設施,如吹笙踩鼓的蘆笙場、銅鼓堂;青年社交的跳花坡、游方坪。苗族的鼓樓,既具有寶塔式的建筑藝術,又有苗族吊腳樓的建筑藝術,是個名副其實的樓閣形式,只有在節慶的時候才能使用。又由于鼓樓內部可以存放蘆笙,因此也可以稱作“蘆笙樓”。鼓樓一般都建于寨子的,呈多柱多邊形立體尖頂寶塔形。鼓樓一般分為三節樓閣結構,的一節里面存放著銅鼓。苗族鼓樓,玲瓏俊秀,獨具風格,是苗族審美意識和智慧的結晶。

在黔西的六枝,黔中云霧山等一些地方還擇期建造“姊妹棚”、“公棚”、“游方房”、“坐花房”、“坐茶棚”等臨時建筑物,還有方便行人過往的各類橋梁。比如“茶棚”就是苗族每個村寨中一個專供青年男女自由社交的場所,是由本寨的苗族姑娘們親手用竹木搭建的簡易棚子,每逢農歷“戊日”(初五、十五、二十五),苗家姑娘便穿金戴銀,成群結隊在寨邊等待外寨小伙子來茶棚對歌。茶棚成為苗族青年男女相識相知的地方。

此外,在湘西還有專門進行“跳香”的“跳香堂”、“跳香”,安放龍舟的船廓等。這些建筑雖然比較簡陋,但其特殊功能是別的建筑所不能替代的,并且蘊著苗族深厚的風俗文化內涵。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9 湘西苗寨的苗鼓堂

四、苗族建筑飾物

苗族建筑藝術同苗族其他藝術一樣,積淀有深厚的苗族文化成分。苗族民居的裝飾,與苗家的獨特風俗息息相關。苗家的吊腳樓飛檐翹角,三面有走廊,懸出木質欄桿。欄桿雕有萬字格、喜字格、亞字格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圖案。懸柱有八棱形、四方形,下垂底端,常雕繡球、金瓜等形體。二樓門上連楹是一對威嚴的木制水牛角,腰門的上門斗,也著意做成牛角形。苗俗認為,世上水牛最大,有其把門,安然無恙。

許多人家,在板壁上貼有用白紙剪成的太陽、月亮與若干小山神圖案,人們稱之為“保爺”,為禳災祛禍之靈物。

在堂屋東側的中柱旁,或東次間的中柱旁,多見“花竹”、“花樹”之類物品。這是過“栽花竹”、“栽花樹”活動所留下的。婚后多年,或有女無子,或子女多病,請來“栽花竹”、“栽花樹”,以求如愿。到孩子長大后,才能拆除被視為靈物的“花樹”或“花竹”。

有的人家,在大門門楣上掛有竹簽、刺條、破
、廢鐵等物件,認為是可以起到避的作用。窗欞花形千姿百態,有雙鳳朝陽,喜鵲鬧梅、獅子滾球等。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10 苗族民居裝飾

五、苗族建筑儀式及程序

苗族對于起房造屋非常重視,建房在苗族的生活中是一件很莊嚴的事情。苗族一般是村寨聚居,宅地的選擇避陰向陽。根據地形,有的選在周圍綿延起伏的峰巒中,有的選擇在蒼松翠柏下或山巒層疊的高山上,有的選擇在群山懷抱之中。大部分人家都要請“風水”先生勘察之后才能確定地基。宅基擇好后,選日子至關重要。首先要從上輩的年庚八字推測:有無屬相相克,如無相克,即是吉兆。一般是定在當年的秋冬,苗家喜歡丑、亥、已、未、酉、卯等日子,視為吉日良辰。

吉日定好之后,就要選擇好的梁木和中柱。主人請來手藝高超的木匠師傅,帶著酒、肉、糯米飯、香紙等和斧子、鋸子、尺子,上山物色一棵、、挺直的杉木作新房的中柱,稱為“架馬”。砍樹前,主人須備紅布一丈二尺,青麻一根,米酒、肉、糯米飯、香紙、鞭炮等若干,到樹下敬祭一番,并將麻絲放在被砍伐的樹枝上,纏在伐木人的頭上。這時木匠師傅向杉樹的根捋酒、奉肉以示,并念道:“哪棵樹最大?哪棵樹?這棵樹最大!這棵樹!人有九抱九,高到九云霄,今天把你砍,造房萬年牢。”吉語念完后,木匠師傅用斧子在樹上砍三斧,遞給主人砍三斧,再將斧子交給幫忙的人將樹砍倒。樹倒的方向也很有講究,一定設法將樹倒向東方,以示吉利。再將砍倒的樹按中柱尺寸鋸斷、剝皮、刨光,運到家中。木匠還要燒香點燭,殺雞敬魯班師祖,在柱頭上認真彈上一條中墨線,稱作“發墨”,表示新房動工。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11 湖南城步苗族自治縣大寨村

苗族民居落成,通常要傳統的“接龍”儀式辟災祈福。這是這個古老的對黃河故土的眷戀和向往。“接龍”是苗族祈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無災無難的,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也有同村的人在秋收時聯合起來“接龍”,共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因此“接龍”有家庭和村寨兩種形式。這兩種形式僅是規模大小而已,其過程基本相同,先祭龍,然后接龍,最后安龍。一般來說這些要做三天。苗族叫接龍為“然戎”,即邀請龍到其家中。亦稱“希戎”,即敬龍,是共工的儀式。相傳共工是我國第一個降龍的人,所以苗族稱共工為仡戎或濮戎(意為龍神或龍王),是公認的吉祥之物,可家道興旺發達。如果哪家的家道好,苗人會說他家“出龍”了。“接龍”就是要到河邊或水邊把龍接回來,祈求共工帶來吉祥。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12 苗族新居

新房裝神龕是一件很嚴肅的大事,裝神龕講究高于大門框架,俗話說“神龕高過堂屋門,子孫發在自家門。神龕低于屋口,榮華富貴往外走”。新房裝大門也十分講究,需擇定吉日,木匠將大門裝上,親朋好友都來祝賀。

六、苗族傳統民居的變遷

苗族居住建筑文化的形成是苗族適應自然的結果,是物質文化的形象載體。苗族建筑文化,特別是吊腳樓文化是苗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經驗的積累和智慧升華的產物。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苗族物質文化的進步,是生產力不斷發展的生動寫照。

由于生活方式的變化,苗族人的房屋空間利用方式,也在隨之發生變化,這種變化所表現出的是每個方言區對時代潮流的自覺追求。以中部方言區苗族建筑為例,過去的吊腳樓,樓下一層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用于做飼養牲畜的空間,現在則有了很大的變化,許多位于城鎮的郊區或公路旁邊的苗族房屋,雖然樣式沒有變,但是,人們已經把樓下一層用磚石包圍,構造成為家人的主要活動空間了,有的甚至把這一層裝點成了門面,擺上日用商品進行交易。有些經濟富裕的人家,已經放棄過去的房屋樣式,直接建造磚混結構的小洋房,或是一層,或是兩三層。在這種洋房里面,原本的空間功能基本上被改變,取而代之的是比較具有“城里人味道”的新式安排。比如不再設置“美人靠”和火塘,火塘的功能被四方形的火桶(或叫火柜)代替了。為了使居住空間既融入現代元素又傳統,一些人家把洋房的部分外形建成吊腳樓的樣子。無論怎樣,原本吊腳樓的空間功能概念,已經發生了改變。

古歷1990年正月十五生人屬相

圖 13 夾雜在傳統苗寨中的現代磚混結構民居

隨著的發展,人們對居住條件和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傳統民居建筑亦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進一步改善。如安全防火問題,由于苗族木樓過于集中,加之木樓年久干燥,極易著火。近年來,一些苗族地區根據山區木樓火災隱患大的特點,用鋼筋水泥,對傳統木樓進行更新改建,但在造型、結構上仍保留一定的苗族特色。

傳統苗族民居的改變,是苗族融入經濟文化發展的適應性調整結果。

(中國建筑研究會信息宣傳部整理、編輯,更多精彩內容敬請期待下期)

本文
【中國建筑】,僅代表
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