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
舊俗沿用木棺土葬。人過六十便為其準備棺木,俗謂“喜活”,并做好“送老衣”。在老人斷氣時,習俗為家人高聲呼喊亡人靈轉回謂之“”。老人停止呼吸,家人便給亡人穿“送老衣”(男單女雙)。此時嚴禁哭泣,以防眼淚落在上。然后將移至靈床上。靈床設在堂屋當門,頭向外,腳朝里,并用苘麻系住亡人的足尖,謂之“絆腳索”,以防“炸尸”。靈床前放一束用苘麻綁扎的谷草,俗謂“隱身草”。床后放一盞點燃的植物油燈,述信認為可驗死者靈行程的遠近。切就緒后,全家人從停尸之屋出來,將門閉上,并用苘麻系住門鼻,然后由嫡長子將門跺開,率領全家,燒化紙錢,放聲大哭,俗謂燒“倒頭紙”。如有事先扎好的紙轎,也在這時,名為燒“倒頭轎”。燒過后,死者的兒子、兒媳及女兒按男左女右分別守在靈床兩側,俗謂“守靈”。鄰人皆忙著孝帽、糊白鞋、做“衣仮”、搭靈棚、報喪等。
成殮
成殮時先在棺材內鋪上一層青灰,再鋪上俗謂“托背”的褥子,上擺七枚銅錢,然后將死者由靈床移進棺材內,死者頭枕布縫制的雄雞,“噙口錢”。“噙口錢”為銅錢、白銀或金錢,上系紅線,掛在死者的耳朵上。同時將用白面羼和頭發做的七枚小餅(名為“打狗餅”)臧于死者袖內,右手握一條手巾,左手握一束香,然后用紙蒙上死者的臉,將棺材輕輕蓋上,并留一條縫隙,俗謂“留口”。當死者兒女都在場,才能將棺材封死,俗謂“掛口”。掛口前用棉絮蘸盆內清水給死者洗臉,洗時還得低聲祝禱,要死者靈早升界。然后,再拿鏡子照一照,表示讓死者看看是否干凈,照后,遂將鏡子摔碎,此刻舉家嚎啕大哭,同時將棺材封死,再不得打開。棺材口壓一縷五彩絲線,男左女右。
亡人家的門戶均貼上白紙,大門旁掛簇用白紙剪成的“紙骨朵”,用紙多少,按死者年齡而定,一般是一歲一張。
棺材前通常掛一白色布幔,白紙條上寫著亡人姓氏,叫做“旌”。旌前靈棚下垂一竹簾,前置方桌擺供食香燭,兩側為死者侄兒、孫子跪棚處。
戴孝
死者家除三歲以下兒童外,不論男女均著白鞋,穿白孝衫,戴白孝帽,俗謂“持服”,服分五等,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時間分別是三年、一年、九個月、五個月、三個月。死者的子女為斬衰服,俗稱“重孝”,時間是三年。如嫡長子已去世,則長孫的服色與嫡長子同。死者的侄孫晚輩與親戚等,服色的輕重與時間的長短均有規定。舊男尊女卑,丈夫死后其妻子必須服三年的斬衰服。
吊唁
親鄰聞訊均攜帶紙、箔前往喪家吊唁。吊唁禮儀通常是行至靈棚下長揖而跪,伏地哀。近親吊通常是進死者的家門或進村便哭,直哭至死者的靈堂前。吊唁者如是男子,男孝子則至靈棚下長脆謝孝。如是女子,由女孝子出來謝孝。孝子謝客墾親。送殯必須持哀杖(即哭喪棒)。
燒紙骨朵
又稱“點紙”,于死者死后的第三日黃昏,一般是綁扎一車一馬一個司馬紙俑和二或四個死者的紙俑。是日近親都得到場,喪家將死者的衣帽納入冥車中,表示死者已登上車,冥車前面是吹奏哀樂的樂隊,樂隊后是人抬的供桌,上擺有供食,并罩一香樓,其后便是孝子,親戚多在孝子的兩側,孝子和親戚送死者至路口便不再送,隨之將冥車、紙俑和紙骨朵一起燒化。意思是使死者乘車早登界。
數七
自死者死日算起,以七日為期燒化紙錢,死者。安葬死者的日期,也多以“七”期計算,一般是一“七”或三“七”。小康多在五“七”,鄉紳有停棺十“七”或百日的。
冥物
也稱“舍火”,是給死者準備冥界用的屋宇、車轎、人馬。一般是只扎一紙罩,或附加男女兩俑。豪紳地主,棺材罩子多用木雕成,上張錦緞,滿載金花,前后左右都插著戲劇紙俑,高約兩丈余,紙扎冥物更不計期數,樓臺亭榭、車馬轎輿、牛羊鹿駝,搴旗開路、執鞭追鐙的紙俑等。
殯葬死者俗稱“出殯”,其時喪家常請有經驗且富有聲望的人來殯葬、收禮等事宜。總負責的稱為“大執事”。大執事管理庫房、禮房、行禮、發喪。庫房負責酒菜;禮房負責收禮。禮有錢禮、紙禮、饗糖等。如死者為官宦,或在地方上有一定權勢,常是吊祭者擁塞靈前,自早至午絡繹不絕,哀嚎和鼓樂之聲不絕于耳,挽聯挽幛滿院懸掛,紙箔饗糖滿屋堆積。劣紳惡棍污吏,往往派禮、索禮,借死去爹娘而大賺其錢。
饗糖
饗糖
饗糖
供品五小碗
出殯前,棺材上撒些紅高粱,然后將“旌簾”搭在棺材上。死者的嫡長子執招領喪,諸孝子在后。孝子前有個抱斗的,斗內放有用柳棍兒、秫秸莛做的、隱身草和備燒化的紙錢及買路錢。棺材抬出門外,置于喪架上,然后罩上紙罩。抬棺的有16人、24人、32人之分。棺材抬起,長子摔老盆子,打紙幡,開始。一人喊路指引,抱斗的隨走隨撒買路錢。途中路祭儀式,親友按一定關系分成幾班,逐一進行行禮時,均有“響班”吹奏哀樂。棺材抬至放入挖好的墓坑中,然后將招幡、哀杖分別放在棺材的前頭和兩側一起埋葬。封土時,將孝子和所有的“舍火”一齊。墳封好后,嫡長子媳婦(有的地方是亡人所有的兒媳)必須在新墳上抓幾把土用衣襟包回家去。
出殯
出殯
吹手奏哀樂,迎著逝者的,徐徐前行。而逝者親屬中的女性,則停靠在路邊,不能夠到現場。
墳坑一般都是早上,由村里的知事安排,讓人挖好,根據家屬的需要,確定方位。
在棺材還沒有放置好之前,逝者的子孫要在墳地前長跪不起。
前來幫忙的鄉鄰們,根據實際情況,挖了幾個方便抬棺人下去臺階。
眾人同心協力,準備抬棺入坑。
這個過程,要有體力較好的男人參與,一般需要10多個人。
幾經調試,終于放置完畢。
村里懂行的老人負責擺正棺材,并讓長子看看是否正,按照習俗進行擺放相關的物件。上放木弓木箭,箭頭所指的方向也有一定的說法。
的上面還要放一些泥土,然后再蓋一塊小瓦。
棺材的前面,放著一團面粉之類的東西。
長媳四角抓過土。村里前來幫忙的鄉鄰開始填土,把墳大致的堆一下,無需太精細,最后兩人拿木掀杠收攏墳堆。墳堆差不多后,所有前來的人,再行“告墳”禮,同時除孝子以外的縞帽等隨即,表示不再戴孝,此事完畢。最后在墳前將花圈、轎子之類的燒盡。并放鞭炮。于是,大家各自離去。
圓墳
殯埋死者的第三天,由嫡長子率眾孝子到新墳上去燒化紙錢,修整墳墓俗謂“圓墳”。圓墳后,五“七”、十“七”及百天者墳前燒紙。死者家中三年內不貼紅門對。
從死者去世到下葬,多選用放三、五、七天,年輕的或有老人在的一般三天。多數放五或七天,三天圓墳后,姑娘才能回婆家,兒子才能出門。如果你有工作,家中有老人去世,至少得有十天假期。有
友吐槽“喪假1-5天”,確實沒考慮現實,沒體現以人為本。
周年
是日近親摯友均攜帶供品、紙箔者墳前擺供燒紙,哭奠死者,喪家備簡單的筵席招待親朋。三周年時,死者子女將孝服,俗謂“脫孝”。過三周年時,比前兩次隆重,死者的女兒多在三周年為死者扎陰宅,使“響”奏樂,有的大動賓客,設宴很多。富戶人家常借三周年行禮成主(木主牌位)。
建國后,對殯葬進行。50年代,主要是殯葬禮儀,提倡節約辦喪事。60年代,主要改變亂埋亂葬占用耕地的現象,并平掉老墳,新墳實行深埋,有的生產隊或自然村利用荒地建公墓。70年代,開始推行火化。火化日親朋向遺體告別,致悼詞,奏哀樂,靜默致哀等。
參考資料《曹縣志》,
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