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朋友們都聽說過這句話:一命二運三風水,四積陰德五讀書,六名七相八敬神,九交貴人十養生,十一擇業與擇偶,十二趨吉要避兇,十三逢苦要無怨,十四不固執善惡,十五榮光因緣來。
命運是宇宙中萬事萬物變化發展的全過程,是從生到滅的軌跡。命是命,運是運。“命”和“運”是兩個不同的東西,合在一起構成“命運”。命運把握的好,自然人生就幸福,今天就說說影響一生幸福的十五大件事。
【第一件事:命】
此處命指的就是先天之命。為什么有的人一帆風順,飛黃騰達,有的人劫窮困潦倒,落魄一生?為什么有時你不經意就能獲得很好的結果,有時你費盡心機卻落得一場空?蕓蕓眾生,各司其命:從文還是從武?做腦力工作還是體力工作?自己當老板還是給別人打工?要把握自己命運,首選要知命,弄懂八字命盤的原理,知曉天十地支,陰陽五行所隨載的信息。
每個人的先天造化不盡相同,時間和空間決定了人的命理,時間轉變,空間轉換,天體運轉。再加上碰場引力,光線射線、溫度濕度等因素的變化,人的生理狀況和命理走勢就會有潛移默化的改變。地球上不同的地區,不同時間出生的人們,其性格,命是不盡相同的。更不要說遺傳基因、民族特別等細微的差別。
世界上四大人種,五種社會,七塊大陸,富貴貧賤,氣散氣聚,運來運往,五行制化,陰陽推移,花開花落,萬物皆有定數!
【第二件事:運】
過去有句話“命好不如運好”。運氣猶如春夏秋冬,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人生經歷童年青年中年晚年四季。有一生旺,有一生衰;有早年旺、中年旺、晚年旺。甘羅十二為秦相,姜太公八十遇文王。孔明初出茅廬,范蠡泛舟西湖。花開花落,日出日落。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守得云開見日出。能進能退,能上能下;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旺運時積極奮進,衰運時退壁三舍。總之,要做到等待時機,抓住機遇,功成身退。 命是先天的,運是后天的。人的天命已定,惟一能好好把握的便是自己的“運”。命由天定,運由己生。表示命是與生俱來的,而運呢?則是一個人一生的行程。這句話也闡述了,自己把握的只能是運,就是自己的路怎樣去走,而與生俱來的天分和條件則是不可變更的,合而為一就是命運。對于后天之運,“順水者昌,逆之者亡”。
【第三件事:風水】
風水,本為相地之術,即臨場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稱堪輿術。 著名易學家羅李華老師說:所謂風水,就是藏風聚水,水動風生,風生水起。風是氣流,吉利方位流通的微風是生氣,人呼吸到生氣則精神氣爽;不利方位的強風是煞氣,人被吹到容易感冒生病;不流通的氣體是瘴氣,人呼吸到這樣的氣體,容易生病;風藏氣聚則生財,風大氣散則破財;生氣宜藏,濁氣宜排。水乃生命之源,在這個世界,所有生物都離不開水,好的水源是人益壽延年的條件之一,山管人丁水管財,在適合的方位設置魚池會起到旺財的效果。
【第四件事:積陰德】
“德不孤必有鄰”。“千夫所指,不病而死”。滴水可以穿巖,善亦如此惡亦如此。“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這句話表達的是一種因果循環、報應不爽的善惡法則。“因果”,“報應”等概念都是來源于佛教。用功德換取回報是天經地義的,不可違背的事。天與不受,反受其譴。對社會的貢獻叫功德;多做貢獻,多做好事叫積德;暗中做好事而不圖回報叫積陰德。如果你的本職工作正面作用大,功勞大,你做的好事多,相應的回報就越大,命運會因此越來越好。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滴水可以穿巖。千夫所指不病而死。命中劣根性者尤其要積德,否則有大難。積大功德一定要立大志許大愿。
【第五件事:讀書】
“萬般皆下呂,惟有讀書高。”古人把讀書看作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許多人一生都以讀書為樂事。古時讀“四書”,“五經”,讀《道德經》,《南華經》,讀《法華經》,《金剛經》,皆是讀書。到了今天,讀近現代名著,也是讀書。
青年時讀科學,可以為將來打好基礎;中年時讀儒家,領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老年時讀道家,希望延年益壽;晚年進讀佛,觀世的繁華已無意義,明確靈魂去往何方。于自己,于他人,于社會,“讀書”都是件有意義的事。
【第六件事:名】
任何人離不開名字,名字是生命代號,信息密碼,終身廣告用語,要使用一生,當然很重要。坊間有句話:不怕生錯兒子,就怕起錯名字。賜子千金,不如賜子一名。
人的名字雖然只是簡單的幾個字,其中的學問卻相當大。根據命理學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來起名字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大特征。好名字要與生辰八字中的陰陽五行喜忌相協調,這樣才可以彌補人生先天不足,平平安安、生財旺運、婚姻幸福。
【第七件事:相】
相就是相學。世相紛紜,千人千面,各有不同。相有面相、手相、痣相、骨相、身相、動相、心相、衣相等。相學博大精深,從中國博大的相學來論:相學判定人一生之榮枯,氣色看行年之休囚。體態豐滿、紅光滿面、目光炯炯、吐詞清晰、聲如洪鐘,此為易得人緣的好相;印堂發黑、兩目無神、語無倫次、東倒西歪、尖嘴猴腮,此為討人嫌的霉相。
【第八件事:敬神】
《易經》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其中透露出古人對于天、地懷有一顆敬畏之心。后來各種宗教的發展中,又產生了許許多多、形形色色的神。特別提醒朋友們:“敬神”是強調人要對自然有一顆敬畏之心。感天地泣鬼神,頭上三尺有神靈。真神要用心感應,心誠則靈。阿彌佗佛!
【第九件事:交貴人】
每個人一生都希望自己貴人多多,小人少少,一個人能走多遠看你與誰同行。貴人是正能量,能給你無限的動力和能力。反之,你結交的都是酒肉朋友,甚至小人,那么,你自己的正能量也會日趨變少。
【第十件事:養生】
健康是生命之本,天有三寶日月星,人有三寶精氣神。身心健康是影響個人能力的前提,只有身心平衡、頭腦冷靜,才能產生正確的計劃與行為。咱們老祖宗說得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第一步,養生即是修身的基礎,身心健康才有快樂和福分。
【第十一件事:擇業擇偶】
選擇事業及配偶乃人生大事,如何選擇也是門大學問;選擇得宜才能興家立業,可改變命運,可安宅,可養生。否則,安宅不安或事業無用武之地,則難成大業或繁愆子孫。
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一項事業成功少則十年多則三十年,男人先立志從事最有希望成功的行業堅定不移地干下去。家和萬事興,夫妻協調,兩人同心其利如金。選到合適自己的工作行業,成就會更大。
【第十二件事:趨吉避兇】
趨利避害是人與動物都會的本能,所謂君子不立危墻就是這個意思。我們一生要先付就要懂得趨吉避兇對自身、事業、家庭、情感婚姻的重要性。窮兇極惡者兇,安定團結者吉,合乎規律者勝掌握天機者贏。
什么是吉?什么是兇?漫漫人生,會面對萬事萬物,需要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與選擇,要靠近吉人吉事吉物吉地吉方吉日,要遠離兇人兇事兇物兇地兇方兇日,保證健康安全,幸福快樂。
要掌握平衡:有進有出,有來有往,有上有下,有前有后;錢財,人情,官位,處事等都應如此。不進不出是死湖;只出不進是空湖;只進不出是崩湖;有進有出是好湖。存而不忘亡,安而不忘危。記住:趨利避害調理是硬道理、和氣才能旺運。
【第十三件事:逢苦要無怨】
人生在世有苦有憂有怨有恨是經常的事情,但是我們要積極面對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老話說做人沒有怨氣,就是說做事情不管結果怎樣都不怨別人,不后悔,人生的路是單程,沒有任何后悔藥可吃。
【第十四件事:不固執善惡】
我們年輕時候,總覺得這個世界上黑白分明:非白即黑。其實,大千世界,五彩繽紛,我們千萬不要總是拘泥于用簡單的善惡觀點來判斷一件事情或人。人無完人,再好的人、再優秀的人也會有缺點錯誤,反之,再壞的人也可能有其善的一面。我們要看主流看一件事情的時間地點是如何的,要站得高看得遠。
佛家認為:善惡到頭終有報,不要固執一時的現眼報,自己也不要以為沒有報應而莽為。善惡是宇宙原有的矛盾對立統一,善永遠是對的,惡永遠是錯的,就算道德標準顛覆——對的變成惡,錯的邊成善。其本身只是換了個詞,壞還是惡,好還是善。不固執善惡,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
【第十五件事:榮光因緣來】
人生幸福,有很多含義,過去年代希望一個人能事業有成、光宗耀祖。榮光即榮華富貴,光宗耀祖的含義;因緣來,就是說只問耕耘,莫問收獲,因緣條件成熟了,一切就會到來。
做人有德有品有名有貴人,自能有日能事成而留芳。即使不能榮光,但是能一生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為社會、為家人付出哪怕一點點貢獻,你也能心安理得了。人生的幸福何嘗不是如此呢?
其它與 易經 風水 面向 讀書 交 運 命 起名 敬神 養生 積陰德相關文章
2013生肖蛇“本命年”,紅色不再流行
2013年蛇年,生肖蛇的本命年,這讓無數屬相為蛇的人開始為這一年準備起來。紅頭繩,紅腰帶,紅衣服……讓這些給自己帶來好運。豈知,這些紅色不但不會化災去難,更是會添災加難...
最新八字工具讓你陰歷生日測命運
陽歷誕生介紹 生辰八字術又稱為“子平術”,是徐子同等諸多先賢,在繼承鬼谷子,李虛中等先輩的納音論命,神煞論命的古論命理論的基礎上創建的八字月令格局論命體系。...
甲辰日男女命性格詳解,一生好嗎
甲辰日誕生人的性情 甲辰日柱的人,坐下偏財、正印、劫財。慷慨風流人多情,喜歡看書看新聞,家中多有書籍報刊。甲辰日主的人也愛交朋友,常常也喜歡管人,尤其是身旺者,管對...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一章。道:宗旨,綱領。明:第一個明動詞,彰明,顯發。德:德行。親:更新。止:有達成和維持之意。至善:最完善圓滿的境界。定,心志的定向。本:原指樹根,末:原指樹梢。
【譯文】
大學的宗旨,就在于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更新民風,在于達到德才完美的最高境界。知道所要達到的境界,然后志向就能有所確定。志向確定以后就能靜下心來,心靜以后就能安閑舒適,安閑舒適以后就能認真考慮,認真考慮以后就能有所收獲。任何事物都有根本和枝節,任何事情都有終了和開始,知道什么在先,什么在后,就接近于合理了。
【賞析】
在《大學》的開頭,便闡明它的宗旨,在于彰明人類天賦的光明純瑩的心靈,光明正大的德行;在于以身作則,樹立榜樣再通過禮樂教化,以啟迪人們的自覺,去除物欲,不斷更新自己的德行,而達到至善至美的最高境界。對大學的綱領有所體會,自然便會立定人生志向,以此為生命的理想方向。確定了心中志向,便不會輕易為外物所干擾,就會至死不渝的去追求。不論面對何事何物,都能認真思考,由此得到至善之理,明白明明德和親民的關系如同根本和末梢的關系。“知止”是開端,“能得”是結果,對大學綱領有深切的認識和體會,自然距離大學之道的實現不遠。
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注釋】
選自《大學》第二章。齊:管理。修:修養。正:端正。致:推極,獲取。格物:研究事物的原理。
【譯文】
古時候想要使天下人都發揚光明正大的德行,就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想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想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就先要修養自己的身心;想要修養自己的身心,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心志;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志,就先要證實自己的誠意;想要證實自己的誠意,就要豐富自己的知識;豐富知識就在于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
【賞析】
治國、齊家、平天下都是怎樣做人的問題,要做一個有道德修養的人,就是修身的問題。有道德的理想人格具體表現在行為、節操之中,可行為節操由意念志向所決定,如果意念志向夾雜著私情物欲。表現在行為節操不符合道德規范。所以只要思想志向真誠,心靈自然能夠體現在各種行為事物之中,心志不為物欲所誘惑,道德人格就由此建立。其實道德的修養前提是通過學習,獲得知識,掌握做人道理。由此在推到這段話的前部分,要平治天下,開創一個道德的世界,就必須有一個道德的國家,國家由家組成,家由個體的人組成;最終歸結到人的德行和道德人格。
3.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齊家,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注釋】
選自《大學》第二章。
【譯文】
對事物深入研究以后,知識就能豐富,知識豐富以后,誠意就能證實,誠意證實以后,心志就能端正,心志端正以后,身心就能修養,身心修養以后,家庭就能管理好,家庭管好以后,國家就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以后,天下就能太平。
【賞析】
這段話是對上一段話相對的復述。上一段話說明要明明德平天下,最終推到人要學習掌握知識,明白事理,修身養性,培養道德情操。而這段話強調通過學習,修養學問道德,建立自己的道德人格,有仁德修養的人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也是關鍵。兩段話在說理邏輯上只是修辭手法上的先后而已都闡述的是治國平天下的道理。
4.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三章。止:達到。敬:恭敬。慈:慈愛。信:信義,誠信。
【譯文】
作為君主,就要達到仁愛;作為臣下,就要達到恭敬;作為兒子,就要達到孝順;作為父親,就要達到慈愛;與國民交往,就要達到誠信。
【賞析】
《大學》在首章就闡述了明明德、親民與止于至善三綱領和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條目。強調通過學習,豐富自己知識,知書明理,通曉人生之道,修養品德,建立自己理想的道德人格。以“止于至善”為方向或目標,使自己無時無刻不在為仁行善之途上前進。所以至善之地表現在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事事物物中,像君主的仁,臣子的恭,兒子的孝、父親的慈,國民之交的信等都可以往更好的方向去努力,永遠不止息。要想“止于至善”,就需要發揮知、情、意,全力以赴,不可懈怠,然后會有較好的成效。
5.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三章。毋:不要。惡:前一個厭惡,后一個污濁。好:前一個喜歡,后一個美麗。
【譯文】
所說的證實自己的誠意,就是要不要自我欺騙,如同厭惡奇異的臭味,如同喜歡美好的色彩,這叫做自我滿足。
【賞析】
這段話主要是對誠意的含義論述。《朱子語類》卷第十五中說:“格物者知之始也;誠意者行之始也。”即對事物能明白其理,以達到致知的境地,然后對于道理無所不明,可是,有豐富的知識并不一定能守仁,明白事理并不一定能切實依理而行,唯意念誠實不欺的人,才能真正地為善去惡。這也是修身、正心的前提。所以說,讓意念真實而無妄地依理而發,如同厭惡污穢的臭味,如同喜愛美好的色彩,不虛偽,不自欺,每個人應當以此自勉。
6.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三章。潤:潤澤,潤飾。廣:寬平。胖:安舒。
【譯文】
有錢的人能夠光彩他的房屋,有仁德的人,會修養他的身心,心里寬暢,身體自然也安舒了。所以君子一定要證實自己的誠意。
【賞析】
作為君子,一定要有誠意,在意念將發未發的瞬間要告誡自己,使意念真實無妄。由于意念是非,必然表現在各種言行上,而意念真誠又是美好道德品質的表現。所以有仁德的君子,做事光明正大,內心毫無愧疚,自然心胸坦然開朗,身體舒適健壯全歸于誠意的結果。
7. 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
【注釋】
選自《大學》第三章。賢:前一個賢是尊敬,后一個,所尊敬的賢人。親:前一個親近,后一個所親近的親族。樂:前一個以此為樂,享受之義,后一個喜樂,快樂。利:前一個以此為利益,得到之義,后一個利益。
【譯文】
后代君子尊敬所應尊敬的賢人,親近所應親近的親族,普通一般人享受所得到快樂,利用所得到的利益,所以才終生不忘記前代圣王。
【賞析】
這句話是對此之前半部分總結,前部分論述前代圣君止于至善的德行,人民敬仰,不能忘懷。形容更新民風的效果,以證明明德的作用,所以后世有德之賢士,有感先王德行的宏大,自然敬而仰之。后代君子繼承前王的宏德基業,自然懷念感激,百姓享受安居樂業的快樂,所以才終生不忘前代圣王。說理充分,證明了“止于至善”的巨大作用。
8.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已而后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一章。不恕:不能推己及人。喻:使人明了,使人接受。
【譯文】
君子對于優點,要自己身上擁有以后再去要求別人;對于缺點,要自己身上沒有以后再去批評別人。自己身上所擁有的不是恕道,卻能夠去教導別人的,是從來沒有的。
【賞析】
要治國,先齊家;不修身,不可以齊家。從修身到齊家,再到治理國家,是最自然的事,所以《大學》里說:“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家之長修身與否,是家人的榜樣,國君的修身,同樣對人民起著表率作用,治國者的舉止最能引起人民的注意,容易上行下效。治國者必須謹言慎行,務求言行一致,凡是推行的禮樂政令,自己能身體力行,并能慈愛人民,體貼民心,考慮養民教民之道,使人民在物質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滿足。人民才會心悅誠服接接受其禮義教化、信守政令法制,才能要求別人。所以對君子而言,自己具備道德修養否則會適得其反。
9.所謂平天下在治其國者,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二章。上:國君。老老:第一個老指敬重,后一個老指老人。長長:第一個長指尊重,第二個長指長輩。弟:悌,孝悌。恤:憐惜,救助。孤:沒有父親。倍:即背,違背,背棄。
【譯文】
所說的平定天下在于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就是國君敬重老人,人民就會崇尚孝道;國君尊敬長者,人民就會崇尚恭順;國君憐撫孤兒,人民就不會背棄。
【賞析】
言傳不如身教。齊家的關鍵是修身,身修才能教育家人。治國之道除了教化之外,還需政令,但畢竟以教化為本。這段話就是強調國君在治國中的表率作用。只要在上者有敬老尊長、憐恤孤苦的行為,則人民自會興起孝、慈、不背之志。這只不過是能推己及人,人心比,都一理而已。為人君者若能潔身自好,修養仁德,實行仁政,自然會得到人民的擁護而保有天下。這就是國君有道,不令自行,治國之道便是此理。
10. 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四章。道:言說之意,指治國的道理。
【譯文】
就是說得到人民的心,就能得到整個國家;喪失民眾的心,就會喪失整個國家。
【賞析】
儒家治國思想是為政以德,以禮治國,以民為本。這句話所闡述的道理和孟子的“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同出一轍。在上位者,要重視民眾的力量,把人民做為立國之本,因為民眾的向背,決定著國家的存亡。有仁德的君主,應順應民心,以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原則,寬以待民,善待民眾,關心民眾疾苦,讓民眾安居樂業。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自然保有天下。這種治國思想對后世產生深遠的影響。
11.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
【注釋】
先自《大學》第十四章。
【譯文】
財富積聚了,民眾就會離散,財富分散了,民眾就會集聚。
【賞析】
治理國家,財用之源來自人民的辛勤勞動。國君若能從愛民出發,節約用度,使人民能生活充裕,以達到愛民、善民、富民的目的,人民自然而然會人心歸向,辛勤耕作,貢獻國家。如果國君只求自己聚斂財物,滿足奢侈荒淫的享樂,那么,所屬臣下就會爭財逐利,中飽私囊,造成內亂四起。既然不能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當然不會努力耕作,導致人心渙散,人人見利輕義,上下都會陷于禍亂,最后招致國家敗亡。所以,《大學》強調為上者要修養道德,公正無私,廉潔自律,與民同樂,擁有了人民,才是正真的擁有財富。
12.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六章。拂:違反的意思。菑:古“災”字。逮:及至。
【譯文】
喜好人們所厭惡的,厭惡人們所喜好的,這就叫做違背人的本性,災害必定會落到他的身上。
【賞析】
荀子在《哀公》中說:“傳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以舟水比喻君王與百姓的關系,把君比做舟,把民比做水,水可載舟達到彼岸,亦可將舟掀翻沉沒。可謂精辟至極。所以說:若為君者為一己的私欲,他的好惡有悖人民的好惡,以至失去民心,得不到人民的擁護,必將是引禍至身,自取滅亡。由此可見,為君者要親賢臣,遠小人,以人民的好惡為好惡,符合人民利益的事便做,以民為本,此可謂為治國之道。使人人各得其所,以此獲得民心。
13.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六章。君子:指為君上者。道:修已治人之術。忠信:盡已之心而不違地物。驕恭:驕橫放縱。
【譯文】
君子有個大原則,就是必須采用忠誠信義來爭得民心,驕橫奢侈就會失去民心。
【賞析】
在儒家的德政思想中,立信于民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孔子在《論語子路》里說: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即為君上者講信用,人民就會以實情相告。為上者做到言出即行,表里如一,以實際行動取信于人民,得到人民的信服,就會得到民心,獲得人民的支持和擁護,國家政權也因此而得到鞏固。所以說,治國的大原則就是必須忠誠守信來爭取人民的擁戴,驕橫放縱,奢侈荒淫就會失去民心,危害國家。
14.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
【注釋】
選自《大學》第十七章。道:規律。生:生產。食之者:坐食俸祿不干活的人。為:創造。疾:迅速。舒;舒緩。財:物資貨財。恒:時常,長久。
【譯文】
增殖財富有個大原則,就是生產的人多,消費的人少,創造得迅速,使用得舒緩,這就會使財富長久充足了。
【賞析】
這段看似論述蓄積財富的道理。實則以蓄積財富的普遍規律說明治國之理和修養個人仁德。在上者有仁德修養,能謹慎持守,不受私欲誘惑,推己及人,自然會得到人民的擁戴而保有土地,擁有土地,人民又樂于耕作,不言而喻,財物必然富足。加之為君上者能知人善任,摒棄只會坐食俸祿、不會辦事的鄙薄小人。這樣,有賢德的人大公無私,能造福人民,創造財富迅速,用度節約,財富就會蓄積國庫。當然,為了財富于道德廉恥而不顧,那便是不義之財,不義之財來得容易,失得快。
其它與 大學 賞析 國學 文化相關文章
我們可否控制自己做的夢?
我們經常做夢,常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那么我們是否也可以像控制思想一樣來控制自己所做的夢呢?...
做什么樣的夢暗示衰運呢?
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多時候,在惡運來臨之前總會有所預兆與暗示。夢就是最能表現的。那什么樣的夢暗示衰運可能來臨呢?...
住宅風水學 住宅的文化價值在回歸
大國方興,九鼎待衡。國人必然也必須面對的,不是追逐豐厚物質的狂熱,而是一次精神層面的冷沐與變革。 不論經濟增長是否遭遇瓶頸,不論社會發展是否亟待轉型,中國已然成為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