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本樞
原文: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解讀:
“彖者,言乎象者也;”
彖本義是一種動物,有著鋒利的牙齒,可以咬斷堅硬的鐵,稱得上咬鐵如泥。以彖形容辭,可見彖辭的確定性非常強。《易經》卦每卦都有彖辭,這個彖辭都附在卦辭的后面,既是對卦辭的解釋,又是對卦象做出的斷語。也就是說,這個卦象包含內容,是福是禍,彖辭作出了明確的回答。
彖辭是誰寫的呢?共識的觀點認為是孔子所作,孔子學習易經的時候,也寫下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這個心得體會大了說是《十翼》,小了說是彖辭,象辭,因為彖辭和象辭可以明確是孔子所作,其它部分都認為是戰國末期后人所作但吸收了孔子的思想,所以,內容都有子曰。
為說爻者,言乎變者也呢?
爻是卦象的組成部件,爻分陽爻(?)和陰爻(?),每卦有六爻。陰爻和陽爻經過不同的組合形成64卦。從幾個方面可以說明爻是變化的根源。
一是八卦變成卦。
64卦的生成是建立在八卦的基礎上。現代人通常以伏羲八卦為基礎,演繹64卦。即按照乾一(?)、兌二(?)、離三(?)、震四(?)、巽五(?)、坎六(?)、艮七(?)、坤八(?)的順序,將八卦單卦兩兩組合,形成了64卦的重卦。重復一句,單卦是三條線組成,重卦是六條線組成。基礎八卦有單卦和重卦區別八字形法令紋,64卦只有重卦而無單卦。
八字形法令紋 歷代易學們潛心研究,也形成了卦的多八字形法令紋種不同的變化規律。以漢代易學京房演繹卦為例,詳細通過陰爻變陽爻,陽爻變陰爻后,八卦如何卦的。京房卦演變規律是經過一世,二世,三世,四世,五世,游魂,歸魂的變化之后,一個卦就變成了八個卦。
如乾卦(?),一世之變是初九爻(陽爻)變成初六爻(陰爻),這樣一變,乾卦就變成了姤卦(?);
二世之變是在一世變化的基礎上將九二爻(陽爻)變成六二爻(陰爻),這樣一變,乾卦就變成了遁卦(?);
三世之變是在二世變化的基礎上將九三爻(陽爻)變成六三爻(陰爻),這樣一變,乾卦就變成了否卦(?);
四世之變是在三世變化的基礎上將九四爻(陽爻)變成六四爻(陰爻),這樣一變,乾卦就變成了觀卦(?);
五世之變是在四世變化的基礎上將九五爻(陽爻)變成六五爻(陰爻),這樣一變,乾卦就變成了剝卦(?);
游魂之變是在剝卦的基礎上將六四爻(陰爻)變成九四爻(陰爻),這樣一變,乾卦就變成了晉卦(?);
歸魂之變是在晉卦的基礎上將下卦的坤卦再變回乾卦,上卦離卦不變,這樣一變,乾卦就變成了大有卦(?)。
八個基礎卦都可以按照這個規律進行變化,每卦可以七個卦,共計卦,加上基礎八卦,就形成了卦。
二是每卦經過互卦之后,最終走向乾卦、坤卦、既濟卦或者未濟卦。
是互卦呢?互卦是每卦上爻和初爻不變,二三四爻組成下卦,三四五爻組成上卦,形成新卦。筆者作過實驗發現,64卦經過一到兩次的互卦后,最終變化成乾卦,坤卦,既濟卦或者未濟卦,這四個卦無論怎么“互”都不會變成其它的卦了,屬于終結者。非常巧合的是,按照卦序排列順序,乾卦和坤卦排在第一和第二的位置,是開端;既濟卦和未濟卦排在第63和64的位置,是卦的結束,而未濟卦又暗示了一切都不當位,需要重新開始。這就預示著宇宙世界的萬事萬物演繹著從開端到結束的過程,再重新開始。這是發現,目前還沒有看到有提出相同的結論。
三是每卦自身具有錯綜復雜的變化。
八字形法令紋 易學術語有錯卦和綜卦,是八字形法令紋指卦的變化。錯卦指每卦的六爻都變成八字形法令紋相反的六爻,如乾卦(?)錯卦后變成坤卦(?八字形法令紋),六個陽爻變成六個陰爻。綜卦有兩種變化方式。一種是卦的上下卦調換位置,上卦變成下卦,下卦變成上卦 如泰卦(?)的綜卦是否卦(?)。另一種是卦完全顛倒,好比一個人,頭變成腳,腳變成頭,如兌卦(?)完全顛倒之后變成了巽卦(?)。
這就是“爻者,言乎變者也”所包含的變數。
“吉兇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無咎者,善補過者也。”
上文已經闡述了,同前幾講是一樣的,不明白的讀者朋友可以參閱前面幾講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