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年月轉八字:春節“壓歲錢”交好運的習俗

解夢佬 19 0

  說到壓歲錢大家一定不會陌生,我們知道壓歲錢是每年春節長輩送給晚輩的禮錢。但是,你是否知道壓歲錢的真實寓意呢?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害人。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除夕晚上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對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晚上,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陪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出道道火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都學著做,孩子就平安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是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圓,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愿孩子“連連高升”。

  可以說,壓歲錢的習俗源遠流長,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愿。

  壓歲錢,俗稱紅包。因紅色象征好運、活力和愉快。我們知道“歲”與“祟”諧音,壓歲錢的寓意就是壓住邪祟,給壓歲錢寄托著長輩的一種希望。希望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燕京歲時記》所記載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的壓歲錢;另一種是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清人吳曼云《壓歲錢》的詩中云:“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長輩們的一顆顆愛心。

  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后,長輩當眾賞給,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家長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這一點似乎和西方的圣誕節禮物有些相似。

  根據舊時習俗,用紅線穿好一百介銅錢裝在紅包里,寓意長命百歲。現代人沒有銅錢,可用紙幣代替。但錢一定要是偶數,以求大吉大利。孩子們得到壓歲錢后通常可用來購買圖書和學習用品。當然,現代人新的時尚也為壓歲錢賦予了新的內容。

  春節味道最濃的時候莫過于貼年畫和春聯了:家家戶戶在大門和院墻上張貼門神、對聯,貼大大的福字。

  門神,傳說是能捉鬼的神荼和郁壘兩兄弟。到了唐代,門神的位置便被秦叔寶和尉遲敬德所取代。門神的寓意自然是驅鬼辟邪,消災免禍。衛家宅,保平安,助功利,降吉祥等。

  春聯是從桃符發展而來的。起初,人們用桃木板畫神荼、郁壘畫像,掛在兩扇門上,因桃寓意多子多福。乃長壽象征。因而能夠驅災辟邪。但桃木板上書寫有限,人們覺得不過癮,便又在大門兩側再掛上兩塊桃木板來書寫,后改用紙,懂成了春聯。據說,我國最早的一對春聯是后蜀主孟昶寫的“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民間春聯講究有神必貼,每門必貼,每物必貼,所以春聯的數量非常多。內容也最為全面。常見的財神聯有“天上財源主,人間福祿神”。還有一些祈求財源滾滾的春聯如“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牛似南山虎,馬如北海”“米面如山厚,油鹽似海深”“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還有一些單聯,如旺火上貼“旺氣沖天”,院內貼“滿院生金”等等。

  除了門神、春聯外,貼福字也是深具招財意味的。“福”字現在意為“幸福”。但在過去,“福”字則指“福氣”“福運”等。“福”字倒過來貼意為福到了,財運到了。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這些圖案如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谷豐登、‘龍鳳呈祥等也都具有招財意味。

  春節是中華民族的一道獨特而又美好的風景。千百年來,來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華夏兒女在慶賀這一節日時,形成了他們各自固定的風俗習慣。風俗雖然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為來年祈福求財,希望來年有個好兆頭。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各地不同的旺財風俗吧。

  山東:寧陽縣元旦吃餛飩。稱為“填倉q。一些地區用芝麻秸燒火煮餃子,意為來年能像芝麻開花一樣。節節高升。吃完年夜飯后。人們在鍋內放上饅頭。意為有“余頭”。

  浙江:紹興人過年以“茶碗茶”待客時,要在茶里面加入金橘和橄欖,同時用茶葉蛋待客,意為“捧元寶”。

  福建:廈門人元旦有祭神習俗,祭神時早上用鮮花紊果,中午則用牲醴和一碗春飯。所謂春飯,就是在白飯上插上紅紙做的春花。因閩音“春”與“剩”諧音,所以春飯便意為“年年有余”。

  四川:因“飯”與“犯“同音,為避諱,成都人元旦時通常不吃飯。而是吃湯圓或掛面。寓意為合家團圓,福壽綿長。

  北方人蒸年糕:年糕因為諧音“年高”,加之制作年糕中的食材可以任意組合,做出多變的口味,幾乎成了家家必備的應景食品。年糕的式樣有圓形的自年糕、方塊狀的黃年糕,象征著白銀和黃金,寄寓新年發財的意思。

  迎財神、祭祀財神、接財神

  迎財神:

  迎財神是除夕之夜一項重要的民俗活動,全家人吃完年夜飯和餃子(象征財神爺給的元寶)后.便開始準備迎財神。“財神”就是用紅紙印刷而成的神像,神像的兩旁寫有“祈求平安”“添丁進財”等吉利詞語。有人迎財神,就有人送,那么誰來送呢?

  “送財神”的多是一些街頭小販,他們沿街穿巷,挨家挨戶叫賣:“送財神來嘍!”這時,戶主們大多笑臉相迎,賞幾個銅子,然后客氣地說一聲:“勞您駕,快接進來。”這時候,即使再窮的人家也不能說不要,壁少也得賞個黏豆包,換回一張“財神”。至今,這種習俗仍在中國民間一些地區延續著,人們迎財神大多是為了討個“財神到家,越過越發”的吉利。“送財神”的小販們在一些人家門上張貼“財神”時。口中還念念有詞,其詞曰:“財神貼得高,主家又蒸饅頭來又蒸糕;財神貼得低,主家開年好福氣;財神貼得勿高勿低,主人家里錢鋪地。”

  祭祀財神:

  迎來財神之后,人們就開始祭祀財神。在北方地區,人們請回財神后,先供奉財神像,然后正月初二清晨焚香上供品,祭祀財神。祭祀時,人們邊行禮邊誦祝詞:“香紅燈明,尊神駕臨,體察苦難,賜富百姓。窮魔遠離,財運亨通,日積月累。金滿門庭。”祭祀財神

  之所以選在正月初二,是為取新年進寶得財藝意。早上,人們必須要吃餛飩,即“元寶湯”,因為餛飩狀如元寶。吃餛飩寓意招財進寶,財源滾滾。

  與北方相比,南方敬祭財神的供品就顯得特別講究,供品多分三桌:第一桌為蘋果、廣橘等果品,寓意生意廣闊;第二桌為年糕等糕點,寓意“年年高”,糕上多插冬青枝,意為松柏常青;第三桌為正席,有全雞、全鴨、豬頭、全魚等,寄寓招財進寶,年年有余的吉意。祭祀時,戶主燃香燭,眾人頂禮膜拜,祈愿在新的一年里財源多多,大發大富。

  接財神:

  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趙公明的生日,接財神就是在財神生日到來之前,人們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因為財神趙公明只在這一天走下龍虎玄壇。且只到一戶人家去,所以人們在此日紛紛趕旱鳴放鞭炮,焚香獻牲,搶在前頭迎接他。

  因為趙公明麾下還有利市仙官、招財使者、招寶天尊、納珍天尊四員小將,人們習慣將他們合稱五路財神,于是在初五凌晨,人們爭先打開大門,分別到東西南北中五方接五路財神,每接一方財神,都要燃放一次鞭炮。以示歡迎慶賀。接完所有的財神后,大家聚在一起吃路頭酒。直吃到天亮為止。據說,這樣就可保一年“福到財到,財運亨通”。

  善財童子,是佛教菩薩名,其中善財是梵文的意譯,善者,多也,意指納瑞豐財、吉祥安康。

  《華嚴經·入法界品》記,在文殊菩薩所住過的福城中有位長者,生有五百童子。這五百童子中有一位童子出生時,家中突然有種種珍寶自然涌出,相師甚覺詫異,遂為其取名日善財。但是善財卻看破紅塵,視金錢如糞土,并決定潛修道行,成為菩薩。后來,他在福城城東莊嚴帷的婆羅林里遇到了文殊菩薩,他仰蕊文殊菩薩的道行,便向文殊請教佛法真諦,文殊指導他南行,依次向各位善知識求教。

  什么是“善知識"呢?原來,佛家稱朋友為知識,解為“我所知所識之人二善知識就是心懷善心,善良友好的朋友。其人譽,則為善友善知識;其人惡。則為惡人惡知識。善財童子在文殊菩薩的指示下,先后參拜了德云比丘、海云比丘、善住比丘、彌伽大士、解脫長者、海幢比丘、休舍優婆夷等五十三位善知識,最終證入法界。善財童子善根極為深厚,并具有堅定的信念,常常懷念諸佛的偉大,在文殊菩薩的教導下,發大乘心,遍歷各地,參訪名師,聽受種種法門,最后終于到達普賢菩薩的道場,證入無生法界,得以功成圓滿。

  善財共游歷了一百一十個城市,參訪了五十三位善知識,所以也被稱為“善財五+三參',佛經中也有“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佳話記載。觀音大士是善財童子歷參五十三知識中的第三十七位,善財童子去普陀洛枷山拜渴觀音菩薩,觀音為了驗證他的誠心,化身為船夫,并掀起大風大浪,勸善財回去,不要渡海,但善財意志堅定,信念絲毫沒有動搖,在他的執意堅持和一心參拜觀音的誠念下,觀音菩薩終于踢給他教化而使他示現成菩薩。

  最后,善財為輔助觀世音普度眾生,現童子身,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左近侍。

  財寶天王是佛教四大天王之一又稱護世者,以能護持世間聞于四方。財寶天王梵名為毗沙門,譯為“多聞”,表其福德之名。財寶天王是北方的保護神,又兼司財之職,是護持佛法、掌管財寶富貴的善神,他居住在須彌山之北,率月叉諸部。又依藏密中所述,藏傳佛教各大教派所供養的綠、白、紅、黃、黑五姓財神乃財寶天王周邊之部屬,常常協助財寶天王普度眾生,以回眾生之愿。

  財寶天王全身呈金黃色,頭戴五佛寶冠,身穿黃金鎧甲,佩戴各種金銀珠寶,右手持寶幢,用于制服各種妖魔鬼怪;左手捧著會口吐各種珍寶的寶鼠,保護民眾財富;以菩薩的如意坐姿態,坐于伏地白獅子上。

  于財寶天王是掌管財寶富貴、護持佛法的善神,而且八路財神均為其部屬,所以民間通常供奉財寶天王求財消災。

  財寶天王本是古印度教的一位天神,塬名“施財大”,也稱毗沙門,在中國就是名剮其實的財神爺,他有很多信徒,在四大天王中,名聲極高。財寶天王平時身穿甲胃,一身戎裝,右手持寶傘,左手握神鼠,意思是可以鎮邪制煞,治妖除魔,保護眾生權利不受侵犯。

  相傳,毗沙門來到中土以后,還幫助唐朝打敗了番兵的進攻,獲得了軍隊的極離贊賞。唐朝時,軍曹里都供有他的神像,還建有天王廟與天王堂。有些軍隊為了提振軍威,還在軍旗上繪上他的神像,表示不可戰勝,此,財寶天王毗沙門成了軍隊的保護神。相傳,后來出現的托塔天王,便是毗沙門的化身。

  蓮師財神又名蓮花生大士,藏名譯音:十萬金剛愷甲。公元八世紀,應吐蕃贊普赤松德贊之請,蓮師財神與寂護、蓮花戒二大士一同那爛陀寺入藏,并住在拉薩東南方桑耶寺。蓮花生大士在西藏翻譯經咒,弘揚密法,又降伏鬼神妖怪,示現種種神變奇跡等,為藏人所歸向。

  蓮花生大士為了消除眾生災難貧窮,將蓮師財神法傳授予佛母依喜措嘉和其眷屬。據說在西藏接受蓮師財神灌頂,修持蓮師祈請成就者無數,得一切心想之成就,事業順利財源廣進,相應迅速,受法者可得本尊財富和長壽的加持,令牲畜繁盛、衣食具足、獲大福利、一切所求無不如愿滿足,宛如獲得如意摩尼寶珠一般,所愿皆滿。

  蓮花生大士所傳之教為密教,他的25位弟子,長期從事梵漢佛典之譯述,最終編成西藏大藏經“甘珠爾”。

  蓮師財神神像分兩種,一種為普通的蓮師財神神像,他身穿天衣骨飾瓔絡,一身金黃色,顰眉憤怒威赫相,左手托摩尼寶之長壽瓶,瓶內盈滿甘露,右手商舉五色彩旗,以跏跌姿在遍滿虹光中安住。另一種為憤怒蓮師金剛愷甲尊,他身黑藍色如碎礦,一面二臂三目,貌半喜半僧,發眉如火,黃發上揚,以骨飾為身莊嚴。頭掛新鮮人首里,左手轉動天鐵普巴柞,右手高舉天鐵琳屏所制成的金剛柞,蛇飾為環釧,下著虎皮裙,左足蜷曲威立姿站于九面鐵豬身上。

  蓮師財神功德廣泛,主要掌管求財、調伏怨敵、欲速生禪定,守護回遮違緣了調治失眠、醒神、求壽、凈除時疫、治身瘡、回遮星宿沖煞、遮護雨電、解毒、護農作物蟲害、令鬼神損惱、往生凈土等,各有特殊修法。

  象頭王財神,也稱“象鼻天,或“障礙神”,是毀滅及再創之神濕婆《佛教稱為大自在天)和化身十六的雪山女神的長子,他原名俄尼沙,梵名為那缽底,譯作大圣歡喜天,簡稱為圣天。象頭王,顧名思義,象頭人形,鼻長目廣,寂靜相。奇怪的是,他有一面四臂、兩臂、十二臂等身像。其一面四臂身形,左二手持械斧與天妙果,右二手持數珠與蘿卜,足蜷右曲作,舞立姿踏于一只碩鼠之上。其十二肴身形,左肴分持骼催杖、盛血顱碗、盛人肉顱碗、桿、弓、三叉戟各種法器,右粉分持箭、鉤、斧、劍、金剛林、矛,左足蜷曲,也舞立姿踏于一只碩鼠之上。

  大名鼎鼎的象首頂髻財神(象頭王財神)是一切財神中歷史最悠久的財神,也是佛教里一位殊勝非凡的財神。在佛教沒有誕生之前就有對他的信仰存在,所以人們常稱他為上古財神。他掌管天庫,生性豁達慈悲,凡有人析求,無不使其得愿。后來,戰神大黑天怒其不分善惡,胡施亂舍,于是懲罰他,割掉了他的首級。后來,象王面壁懺悔,大黑天感念其心誠,遂將象首歸還給他,還收他為眷屬。

  象頭王財神掌管天庫,十分慈悲,凡有人祈求,無不令滿愿。后來,大黑天(戰神)怒其善惡不分胡施亂舍,割其首級。后象頭王懺悔,大黑天遂將象首歸還象頭王,收為眷屬。

  依密教的說法,若持誦大圣歡喜天的咒語,不論求升官發財,求民間珍惜財寶,求伴侶,都能如愿,而病惱,劫賊等之災難也可解脫,又得夫婦和合,求子必得,壽命長遠、福祿自在。

  五代時燕地廣陵(今屬河南)人,本名劉操,字玄英,道號“海蟾子”,故也稱劉海蟾。劉海原為遼朝進士,后事燕主劉守光,拜為丞相。劉海好進諫,但多次不為燕主所納,于是假稱疾病掛印而去。

  據說,劉海素習“黃老之學',辭官之后,他遍游訪道,拜鐘離權、呂洞賓為師,追隨他們通跡于道教全真派祖庭終南山下,在那里修道成仙,被道教全真道奉為北五祖之一。

  起初劉海與財神并無瓜葛,劉海成為財神也許是源于他的道號—海蟾子。蟾,即蟾蜍,相貌丑陋,分泌物有劇毒,對人體有害,被列為五毒之一但它的分泌物有強心、鎮痛、止血等作用,于是,人們將其當成了避五兵、鎮兇邪、助長生、主富貴的吉祥物。金蟾以金為食,傳說,劉海曾用一串金錢為誘餌收服了修行多年的金蟾,得道成仙。此后,民間就有了“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之說。于是,“劉海戲金蟾,便出現在大量的民間年畫和剪紙中,在這些作品中,劉海皆是喜笑顏開、手舞足蹈的頑童形象,其額前垂發,頭發蓬松,手舞錢串。劉海所戲金,并非一般蟾蜍,而是一只三足大金蟾,舉世罕見,于是這只金蟾就被看作一種靈物,古人認為得之可以致富。

  清孟籟甫的《豐暇筆談》中有關于“劉海戲金蟾”的敘述:劉海,汲井得三足大蟾蜍,以彩繩數尺系之,負諸肩上,喜躍告人曰:‘此物逃去,期年不能得,今得之矣。'于是鄉里傳述……爭往看之,至擁擠不得行。此外,清初《堅瓠集》中也有記載:劉海戲晚春,舉世無不知其名者。今畫蓬頭跌足嘻笑之人,即劉海也,持三足蟾弄之。除了民間年畫和剪紙外,民間舞中也出現過劉海以金錢戲三足蟾的表演,人們競相觀摩,金蟾吐金錢。傳說劉海走到哪里,就把錢撒到哪里,救濟過許多窮人,人們尊敬并感激他,于是稱他為“活神仙”。后世中,元世祖忽必烈曾封其為“海蟾明悟弘道真君”,武宗皇帝加封為‘海蟾明悟弘道純佑帝君'。此外,人們還為其修建了劉海廟,把他的故事編成戲劇,到處吟唱。

  和合二仙,亦稱“和合二圣,他們是中國民間神話中的和美團圓之神。在民間年畫中,我們經常能看到繪有和合二仙的財神像,他們一人持荷花,一人持寶盒,這代表和(荷)諧合(盒)好之意,寶盒中正飛出五只編蝠,因“蝠'諧音“福二所以五只編蝠便代表五福臨門。和合二仙最早是象征夫妻相愛的神明,一些人家舉行婚禮時會將其陳列懸掛于中堂,取,諧好吉利,之意,窩意夫妻恩愛團結,共同持家。

  因為“和氣生財二“家和萬事興二所以和合二仙不僅被民間奉為婚姻之神,團圓之神,歡喜之神,也被奉為財富之神。人們相信財畜的積

  累有賴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據此以“和合”作為財神的名稱再合適不過了。

  那么,和合二仙到底是指誰呢?看完下面這個故事你就知道了。

  唐代時有兩名高僧,一個叫寒山,一個叫拾得。寒山是個詩僧,曾隱居在天臺山寒巖,因名寒山。拾得是個苦命人,剛出世便慘遭父母遺棄在荒郊,幸好,慈悲為懷的天臺山高僧豐干和尚化緣路過此處,將他帶至寺中撫養成人,并起名“拾得'。拾得長大后在天臺山國清寺受戒為僧,并被派到廚房干雜活。

  寒山還未到國清寺之前,就一直在寒巖過粉清貧的生活,好心的拾得經常將一些余掛剩菜送給未入寺的寒山吃,兩人貧賤之交,漸漸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這段友情后來被國清寺的豐干和尚發現了,慈悲的豐干和尚便讓寒山進寺和拾得一起當廚僧,從此,兩人更加親密無間。

  寒山的詩寫得妙極,但脾性卻非常怪異,他常常跑到各寺廟中望空噪罵,被寺里的和尚當作瘋子看待。拾得深知寒山的詩才,便不顧眾人哪夷的眼神,常與他一起吟詩答對,共同在佛學、文學上學習,達到了很深的造詣。后來,兩人于唐代貞觀年間天臺山至蘇州妙利普明塔院(后改名為蘇州寒山寺)任住持,后人將他們的詩匯編成《寒山子集》,廣傳于寺內。

  民間珍視他倆情同手足如高山流水般的情意,將二人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清代雍正皇帝曾封寒山為“和圣,,拾德為“合圣二和合二仙從此名揚天下。

  財帛星君也稱“增福相公”“增福財神”,財帛星君的繪像經常同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喜、財。傳說財帛星君姓李名詭祖,山東淄博人。魏孝文帝時任曲梁縣令,他在任時勤政愛民,深受人們的愛戴,去世后人們專門立祠建廟紀念他。唐武德二年,李詭祖被唐高祖賜封為“財帛星君”。傳說,財帛星君是玉皇大帝帳下的太白金星,在天庭的職銜是“都天致富財帛星君”。專管天下的金銀財帛。

  財帛星君因其相貌祥和、有福相,性情寬厚,樂善好旋而受到大眾的喜愛。他臉白發長,面似富家翁,通常是一襲錦衣,腰扎玉帶.左手捧著一只寫有“招財納福”四字的金元寶,右手拿著寫有“招財入寶”的卷軸,一身富貴,滿面春風。人們常常在過春節時將他的繪像掛于正廳,祈求一年內財運、福運亨通。

  有學者認為,我國的財神崇拜誕生于元明期間,但是齊地民間對于李詭祖的崇拜可能要追溯到隋代之前。因為齊地自古是富庶之地,從周代姜太公開,“通工商之業,便魚鹽之利”,生產水平逐年提高。

  到了漢代時,我國的商業已經十分發達。可以說南北朝到隋代的這段時間之間,齊地已經具備了產生財神崇拜的基礎。而將李詭祖傳為太白金星應該也和神話故事有關。

  在古代,太白金星是東方最容易觀察到的一個星體,民間賦予它無限的神性。在道教中稱太白金星為太白星君,是道教五星君之一,全稱“西方金德太白天皓星君”,是神仙中知名度最高的神之一,地位僅在三清之下。

  文財神李詭祖成道日是農歷七月二十二,因此那一天是財神節,全國人民都舉行各種形式的慶祝活動。

  財神的種類有很多,通常來說,有所謂“正財神”“偏財神”“準財神”之分。民間所謂的正財神主要是專司人間財富之神的武財神趙公明、公正無心的文財神比干、生財有道的文財神范蠡和忠誠信義的義財神關羽。

  一般而言,在眾多財神之中,人們普遍認為趙公明是正財神。

  其實,趙公明作為道教神,并非一開始便是財神。晉《搜神記》記載,他本是人間春夏秋冬四大瘟神之中的秋季瘟神,是個人們唯恐躲之不及的角色。但到了明朝,《歷代神仙通鑒》中卻介紹稱趙公明本是終南山人.秦時避亂修仙,后來被玉帝封為“神宵副帥”,正式職業是為張天師守護仙爐,鎮守龍虎山。但同時,誰要是想求財,他也能幫幫忙。后來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太公封神時,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職責是專司金銀財寶,迎祥納福,并為其配了招寶四天尊作為副手。從此,趙公明開始掌管天下財富。隨著小說的廣泛流傳,明代之后,民間開始廣泛供奉。

  至于其他幾位財神,比干本是商紂王時的大臣,因為犯言直諫被紂王挖了心。人們認為無心之人比較公平,將其拜為文財神;關公作為財神主要是商人之中流行。商人做生意最講究忠誠與信義,關公作為忠義精神的楷模,便被人們拜為財神,以維護商業世界的道德秩序。因其本是武將,成了武財神;范蠡本是一個商人,因善經營,人們也將他拜為財神。

  在正財神之外,還有偏財神,這是就財神所在的神像位置而言的。

  民間的偏財神通常是指利市仙官、財帛星君、福祿壽三星、五顯財神和富財神。

  在眾多財神中,還有一類被稱作準財神的財神,此類財神未得財神封號,但于他們能為人們帶來一定的財運和好運。承擔了一部分財神的職責,于是人們也將其作為財神看待。這類財神就是準財神。我們經常聽到的準財神有灶王爺、福德正神、和合二仙和劉海蟾。

  主管財源的神明共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道教賜封。一類是民間信仰。道教賜封為天官上神,民間信仰為天官天仙。道教賜封并不稱為財神。而是在所司官職上加封神明。道教賜封的財神主要有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范蠡,義財神關羽。民間普遍供奉的財神有利市仙官、福祿壽三星、財帛星君、五顯財神、富財神、灶神、福德正神、和合二仙和劉海蟾等。

  佛教也有財神,藏傳佛教中的財神主要有五姓財神、蓮師財神、象頭王財神、財寶天王及財源天母、善財童子等。

  現代為了迎合大家的心理,還推出了網絡財神和電子財神等。

  在民間習俗中的財神很多,總有七八個不止。既有手持青龍偃月大刀的赳赳武夫關公老爺,也有文縐縐的比干老爺,還有趙公明、姜子牙、利市仙官、五路神、七總管等。他們或者雄踞中堂神龕之中,或者蹲在門口墩子邊,盡情享受著商家的煙火,也盡心“保佑著”商家發財。人神相處甚為和諧融洽。人們在長期敬財神的過程中感悟到,財神送來的財富一定要經過一個中間使者。這使者不是別人,就是顧客。顧客代表著財神,就是財神的化身,善待顧客就是善待財神。這種邏輯被中國人精明地推演出來,并在現實生活中貫徹執行。比如說,顧客在餐館酒店用餐,從來就實行先吃后埋單的做法,這種信任與尊重,只有財神爺才體會得到吧。再就是從新年開市迎財神的活動也可以看出。

  按照舊規矩,店鋪新年開市的當天,老板要早早起來準備好三牲,對著家里供奉的財神像虔誠祭拜,請財神爺保佑自己新年里平安和發財。然后,打開店門,老板親自站在收銀臺,用手噼里啪啦地撥一通算盤珠子,寓意為開門大吉,財源滾滾而來。同時準備了一些散紙(零錢),用來迎財神。只要聽到“財神到!”就立刻趨向門口接駕。這送財神的并不是體面人物,而是討米要飯的乞丐,但他手上拿著的紅紙片上寫著“財神”兩字,老板就不敢怠慢,通常是恭敬接過“財神”,并賜以乞丐幾塊零錢作為利市。乞丐心中暗笑,揣著利市紅包得意地奔下一家發財去了。這家老板花小錢買了個好意頭,也想得通。

  再接著是真正的“財神”來了,這就是開門后的第一位顧客。對之老板是絕對要殷勤接待的。這時老板比平時要慷慨得多,讓利也最大,目的是要做成這第一筆交易。如果沒做成,老板會認為自己把財神趕跑了,不是好兆頭。如果做成了,則是帶來一年財運的好意頭。所以,這一天顧客買東西是最愜意的,因為體會到的不是虛無的上帝的威嚴,而是備受尊敬的世俗的“財神”的爽心。

  福德正神,也就是民間俗稱的土地公、伯公、福德爺等。福德正神原名張福德,自小聰穎、至孝。三十六歲時,成為朝廷的總稅官。他為人公正,為官清廉,極為體恤百姓之疾苦,一生為民做了許多善事,活到一百零二歲時辭世。張福德死后,接任的官吏,個個都是見錢眼開的人。他們橫征暴斂,無所不為。百姓因此苦不堪言。人們懷念張福德為政之好處,就在田野中風景最好的地方建廟祭祀,取其名而尊為福德正神,也就是守護土地的土地公。

  于大地孕育萬物,所以在人們心里,“土”之功德最為浩大,人們封土立社,祀五方之土神,以為祈福。“土能生白玉,地可產黃金”,隨著時代背景的變遷。土地公被賦予了新的意義,它不僅是農人祭拜的因他能使農人致富而成為“財神”。福德正神的造型幾乎都是地方員外打扮。白須、白發,笑容可掬,一手拿無寶。一手執如意或拐杖,充分表現出慈祥溫和的福相長者風范。

  土地公是最基層的神明,民間對土地公的信仰源自百姓對土地的崇拜,因感謝土地育萬物生五谷,供民所需,所以土地崇拜成為百姓共通的信仰。于民間相信“有土斯有財”這句話,因此土地公就被商家奉為守護神,在商人的心中是大財神,能帶來平安與生意興隆。

  土地公以能招財與守財而登上財神爺的寶座,管理世間財富,受廣大百姓奉祀。土地公神位兩邊的對聯“白發知公老,黃金賜福人”就顯示土地公兼理財務的特征,凡是求財之人,誠心祈求,心術方正,虔誠待人,行事得宜,土地公便賜予財寶。《福德正神真經》說:“福賜善人皆可得,德能護身財廣進。正氣參天福壽全,神庇有德子孫賢。”民間對土地公的信仰意識也是隨著時代社會的變遷而逐漸發生變化的,土地公不僅是農民祭拜的神,于他能使農民致富,而轉化為各行各業祭拜的財神,司掌土地之神而兼職財神成為現代社會各階層人士普遍祭拜的神明。

  土地公屬于民間信仰中的地方保護神,統理固定的轄區,主掌百姓的禍福,既可以保佑人間五谷豐收,人畜興旺;也可以保佑生意人經商順利,旅客旅途平安。所以無論鄉村、都市、農民、商家都祀奉土地公,是神靈崇拜中與百姓最為親近的神祗,凡是人煙所至之處,都有土地公的存在,可見土地公是老百姓最普遍的民間信仰。

  世人對財富有著極高的向往和追求,佛教也不例外,于佛法中有對于福德、財寶的深刻理解,佛教中也產生了許多重要的財神,以滿足那些虔誠的信徒求取福德財寶的愿望。佛教中的財神最著名的莫過于綠、白、紅、黃、黑這五姓財神了。而白財神,即白寶藏王又被看成觀世音菩薩的慈悲化身。

  傳說有一位名叫阿底峽的尊者,在朝禮觀世音菩薩圣地的途中,遇到了一個躺在路邊貧病交迫即將餓死的人。阿底峽很想幫助這個人,無奈自己囊中羞澀,身無分文,最后他想著用割自己的肉的方法來布施。然而。饑者寧愿餓死,也不忍心吃他的肉。阿底峽內心更加愧疚,他為自己眼睜睜地看著病人死去卻無力救助而感到遺憾萬分。不禁流下傷心的眼淚。

  這時一位路人不知從哪突然而至。他好心問明原委,然后竟幻化成觀世音菩薩。只見菩薩左眼淚化現為度母,右眼淚化現為白財神。菩薩施救了病人。并囑咐自財神親予阿底峽灌頂,教授經法,以普度眾生。

  此。觀音便成了財富與慈悲的象征。

  有些人不清楚屬性不同的神像是不能放在一起供奉的,就好比在供奉關帝的同時將觀音也放在一起,那是極為不妥的。

  關帝是武將,在血腥中建功立業,而觀音是佛教的菩薩,兩者擺在一起顯得格格不入。

  從方向上來說,觀音最宜“坐西朝東”,再加上觀音的形象清凈無瑕且不沾暈腥,在擺放時還要注意不向廁所、房門及飯桌這”三不向”。

  在供品上觀音只宜用鮮花和水果,如果和其他神像一起擺放,同樣不能用三牲拜祭,而且要主次分明,從高到低依次是佛、菩薩、財神。

  關羽本是三國時期的一名武將,因忠義仁勇而被后人尊稱“關公”,清代時又被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但是他和“財神”又有什么關系呢年月轉八字?

  關羽一生忠義勇武,忠貞不貳,自與劉備、張飛桃園三結義后便始終效忠于劉備,即使曹操、孫權等人以利相誘。以死相逼,關公始終如一,絕無二心,關公的這種忠、義、勇、武的品格操守,被歷代統治者所稱頌,也為佛、道、儒三門所推崇。歷代封建統治者都需要這樣的典型人物來作為維護其統治的守護神。希望有更多的文臣武將能像關公那樣盡忠義于君王,獻勇武于社稷。同時。越來越多的商人重視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于是尊奉之。如此,關公便被人視為義神、財神及保護商賈之神。人們遇有爭執時,便求他明見決斷。

  此外,因關公是河東解州(今山西運城)人,一些晉商便將關公作為出門在外的保護神,在全國各地建筑關廟,并仿照“桃園結義”與合作伙伴結成異姓兄弟聯盟,將關公忠誠和義氣的美德傳揚下去。后來,晉商富甲天下,其他生意人也紛紛仿效。關公也就成了公認的財神了。

  沈泓在《財神文化》一書中分析關公當財神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關公十分善于理財,長于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

  第二,商人談生意做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追求公平,為商人所尊奉。

  第三,傳說關公逝后真神常回助戰,助人取得勝利。

  第四,道教職系排列中,關公被規定為財神。

  第五,晉商為關公成為財神造勢。

  第六,哥老會、青洪幫等商人幫會都敬關公,人們把關公當做最高財神。

  第七,關公作為財神形象體現了追求誠信的商業倫理需求。

  第八,財神信仰自身具有傳承不息的生命力。

  全國關帝廟眾多,清乾隆時期僅北京就有二百多座。在民間,關公是位武財神,是保護商賈之神。民國時期有的地方將關羽與岳飛合祀于武廟。又說關帝廟里抽的簽最準、最靈驗,不少文人吟詩推波助瀾。現在關帝信仰又進入了新的階段,國內外出于市場經濟的需要,崇拜關財神的人越來越多。供神的場所除了道教宮觀,還有佛教場所,商業場所乃至家中都可以看到各色各樣的關公神像。據說臺灣有一百六十余座關帝廟。新竹后山普天宮的關羽神像連同臺座高達四五十米。海外有華僑的地方大多供有關帝,他是義氣的象征,更是保護神和財神。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年楚國三戶(今河南浙川縣)人,若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商業家,被后人稱稱為“商年月轉八字圣”。范蠡雖然出身貧踐,但飽讀典箱,博學多才,他胸懷大志,但又不滿于楚國的黑暗政治,于是憤世嫉俗,裝瘋賣傻,浪跡江湖,被人誤稱“狂人”。后受越國大夫文種拜訪,二人結為摯友,共同離楚赴越,成為越王勾踐的股肱大臣,輔佐越王富國強兵,終滅了吳國,幫助越王成就了霸業。

  就在越國發展鼎盛之際,懂得相面之術的范蠡,意識到勾踐只可同息難,不可共富貴,于是功成身退,辭宮歸陳。范蠡深諳經商之道,善于理財,棄越奔齊后,他全力耕作,致家產數十萬。齊人聞其賢能。想請他做國相,但他歸還了相印,并散發了自己全部的家財,悄悄離去。

  后來,范蠡行至內地陶,即現在山東省定陶縣,當地四通八達,是個物資染散和進行貿易的好地方。范蠡要試著運用白己的才智去經商,改姓名為陶朱公。他帶領兒子看時機收買、囤積貨物,再等候轉賣,追求十分之一的利潤,不久他經商賺錢而成巨富,人們都知道有位富商叫陶朱公,范蠡再一次名揚天下。范蠡以自己的才智去經商致富的自我實現,又圓滿地完成了。他因年事已高,把財產交給兒子去經營,后來他死在了陶地。

  范蠡一生三次聚財,富甲天下,但又豁達仁義,三散其財。范蠡在名利面前,始終保持著清醒的頭腦,進退自如,視功名富貴如浮云,有如此精神,民間崇其生財之智,贊其散財之義,尊其為文財神,也就理所當然了。

  杰出的人物為后人奉為神仙,也在情理之中,或者說就是“英雄回首即神仙”。可惜的是他僅被奉為財神,成了商人尊敬的祖師,因為他經商發了大財。他善于聚財,又慷慨散財,做到這一點也確是不容易。范盆的成就是輝煌而多方面的,他在政治、軍事方面的才智與風度,他那身在朝廷、志在歸隱于江湖的處世態度,是令人敬佩,光照千古的。

  財神有文武之分,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

  比干就是一位文財神。比干,沫邑人(今河南省衛輝市北),殷商貴族商王太丁的次子,帝乙的弟弟,帝辛(即紂王)的叔父。比干天資聰穎,又勤奮好學。所以二十歲就以少師(丞相)高位輔佐帝乙,帝乙死后,又受托孤忠心輔佐侄兒——幼主紂王。比干從政四十多年,鼓勵發展農牧業生產。主張減輕賦稅徭役,提倡冶煉鑄造,富國強兵,被譽為。亙古第一忠臣”。

  但商紂王暴虐荒淫,橫征暴斂,令敢于直諫的比干心痛不已,遂至摘星樓強諫三日不去。紂王因此怒殺比干,并剖視其心,比干死時六十四歲。

  比干生性耿直,公正無私,即使心被挖去,成了無心之人,仍然公平公正,辦事公道,后人敬仰比干的人品,尊其為無心財年月轉八字神,民間大加敬奉,其香火極盛。傳說,在比干蔭佑下做買賣的人,均能做到公平交易,無偏無向,互不坑騙。

  因比干死后被封為文曲星,北斗第四星,民間年畫中,比干的神像為文官打扮,五綹長須,身著蟒袍。頭戴宰相紗帽,手捧如意,足蹬元寶。所以比干也被稱為文財神。文財神的打扮與天官相似,但天官神情慈祥,笑容滿面;而文財神比干的神像面目嚴肅,臉龐清爍。

  民間還有傳說,說比干死后,精魂不死,陰靈不散,一道英氣沖破南天門,直貫玉皇大帝凌霄寶殿,天地為之感動。玉帝知比干含冤被害,感其被剖心,忠良義烈,遂期封他為“天官文財尊神”,掌管天下財庫。民間還以金色孔雀為比干座駕。

  民間俗語中有“財神無心”的說法.意指財神比干就是出現了財富分配上的偏差,也是無心之失。老百姓雖對現實生活中的貧富差距過大非常不滿,但覺得與比干無關,認為天意如此,或老天不公。因而敬其忠義依然對財神比干頂禮膜拜。老百年月轉八字姓中也有一種說法:敬比干的不一定能富,不敬他的也不一定就窮。所以舊社會人們常說:“富人發財的越發財,窮苦人越變越貧窮。”因此,人們敬財神比干,以求財運亨通,主要還是沖著他的人品而去的。

  財神是道教俗神,民間流傳著許多不同版本的說法,一般認為有所謂“正財神”“偏財神”“準財神”之分,就信仰的廣泛性來說,當屬“正財神”趙公明。

  趙公明,姓趙。名朗、玄朗。字公明,又稱趙公元帥、趙玄壇,終南山下周至趙代村人。秦時,趙公明隱居山中。精修至道,被玉帝封為神霄副使,指揮三界。巡察九州。漢代時,道教的張天師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公明護衛丹室,丹成,張天師分丹餌之,趙公明食丹之后,外形酷似張天師,于是,張天師命他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據說趙元帥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命救災,并掌管公平正義.凡買賣求財。只要向他祈禱。就沒有不稱心如意的。《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統領招寶天尊蕭升、招財使者陳九公、納珍天尊曹寶、利市仙官姚少司四位神仙,職司掌管天下四方財庫。所以,民間便奉其為財神。

  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趙公明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須,頭戴鐵冠,騎黑虎。執銀鞭,持元寶,全副戎裝,面目猙獰,所以趙公明也常被當為武財神,專司迎祥納福、商賈買賣。后來,日春神青帝和月財神趙公明合稱為“春福”,日月二神過年時常被貼在門上。

  傳說趙公明可以點土成金,指石成銀。關于他的故事,流傳甚廣。特別是有關他經商方面的故事;有關他積水成淵,集財成山的故事;有關他發財有方,致富有道方面的故事,更是眾口相傳,為人們所津津樂道。被人們視為楷模,奉為經典。

  除了普遍意義上認為趙公明是被人們虛構出的人物以外,也有一些確有其人的身世傳說。相傳趙公明是一位經商奇才,經商理念以信用為本,以聰穎勤勞而聚財有方;經以營得當,管理嚴密而理財有道年月轉八字;以慈善愛民、仗義濟困和疏財愛國而用財有義。古人在感悟趙公明的財富文化時,將趙公明逐步神化。

  為什么有的人一生財源滾滾,享盡榮華富貴,而有的人則終其一生窮困潦倒,無緣富貴?對于生活窘迫、知識匱乏的遠古人而言。這是一件百思不得其解的事,為此,他們只能將這一切歸于超自然的力量——神靈。

  相對于其他神祗,財神在民間出現得稍晚一些。這是因為我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時期比較長,物產并不豐富。人們的財富欲望并不強烈。直到宋代或稍早的時候,人們在新年的習俗中引入了祿馬和財馬。古代人重祿。得了功名,獲了官職。便有固定的俸祿,因祿而生財,祿馬便成為財神的雛形。至北宋時期。民間經濟的交流空前繁榮,以財神作為年畫的習俗開始流行于節慶中,作為民間信仰的財神此出現。財神信仰出現后,很快在社會上流傳開來。它不僅是生意人的偶像,更成為社會各階層的共同信仰。至此,敬財神的習俗儼然已經成為人們追求財富的一種精神保護和寄托。

  至明代時,財神的職司被固定在某一個或幾個神身上,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趙公明、范蠡、比干和關公等。

  舊時,商家的店堂供桌上,必有一位財神爺供在神龕內;再看神龕的兩側掛著一付對聯:上聯是“生意興隆通四海”,下聯是“財源茂盛達三江”。商家能否不蝕本,掙大錢,全靠財神爺了,這種求吉求財的心理,商家全有之。

  舊時的商人只有在沒有遇到任何災難的前提下,才能談得上做買賣掙錢。因而趙公元帥有時作為店鋪的門神出現,以阻擋妖魔鬼怪入內,以護佑店內平安。而“關圣”常常作為特殊行業以及幫會組織供奉“解兇難”的財神。如:鏢局、典當業、娛樂業和賭局等等。這些行業因常有麻煩事出現,幫供奉之。

  滿族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滿族的先民肅慎自公元前22世紀的舜禹時代便見諸史籍。《山海經》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成,有肅慎氏之國。”《竹書紀年》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肅慎來朝,貢弓矢。”今天。滿族人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地區,以散居為主,其中遼寧地區的滿族人算是最多的。

  滿族崇拜喜神。每逢新春佳節,都要貼春聯,內容多是吉祥、喜慶、富貴、發財、平安,彰示著人們的美好宿愿。比如,在迎門或抬頭易見的地方貼上豎批“出門見喜”或“抬頭見喜”。可以說,于“五福臨門”“福星高照”“高官厚祿”“金榜題名”“松鶴延年”“喜氣盈門”以及“財神到家”等字里行間中。寄寓著人們對福、祿、壽、喜、財等神明賜福的祈盼。

  而這里重點要提的是,滿族人心目中的喜神——喜鵲和烏鴉。

  喜神喜鵲:

  滿族人崇拜喜鵲,是因為喜鵲的外形美觀靚麗,體態輕盈敏捷,聲音響亮悅耳,于人畜無害,更重要的是喜鵲的警覺性給滿族人以靈感。滿族人認為喜鵲有先知先覺的能力,能預測出人類要找的東西在哪里。

  滿族民間故事《多龍格格》。講的就是多龍格格欲找個能制服妖鵬的人,正巧飛來一只黑白靚麗的喜鵲。它口吐人言,為多龍格格指點迷津,使其得償夙愿。《定水寶珠》故事里。完達、真女夫婦在喜鵲的引領下。歷經千難萬險找到了孽龍,英勇奮戰奪回被孽龍盜竊的定水寶珠,消除了水患。可見,喜鵲的靈性深入滿族人的心中。

  滿族人對喜鵲的崇拜,還因為喜鵲有促進兩性結合的民俗功能,黑龍江流域流傳著一個《喜鵲窩里找媳婦》的滿族故事。有個父親要給女兒選個好丈夫,對來提親的人幾番面試和考驗。一天,一個長相英俊、身體結實的小伙子來見女方的父親。這位父親就說:“后山坡上老榆樹和老柳樹上有三個喜鵲窩。你若能在喜鵲窩里找到我的女兒。那你就成了我的女婿。”小伙子來到后山坡,拾起土塊拋到三個喜鵲窩,細心觀察著哪個窩飛出了喜鵲,哪個窩里沒喜鵲。最終他發現第三窩里沒有喜鵲飛出來,就興沖沖地爬上樹,找到了女孩子。

  眾所周知。滿族人信奉薩滿教,認為神靈在天上。那誰來傳遞神靈的信息呢?自然是喜鵲。喜鵲是薩滿教的助手,它自地于天人之間飛來飛去。把吉祥帶給人間。黑龍江一帶流傳著《沙克沙》的神話,說天神派沙克沙下界報一切吉兇禍福。沙克沙投胎到一個獵戶家,成了半人半鵲的形象,并終日與喜鵲為伴,能及時預報洪水、瘟疫,使部落里的人幸免于難。于是,喜鵲就成了滿族人的喜神。

  滿族人崇拜祖先。并根據神話,認為神鵲銜來的朱果使滿族有了祖先,以至于現在能繁衍生息,代代相傳。《清太祖武皇帝實錄》載,長白山東北部有一美麗的布爾瑚里湖。某日,三位仙女在此沐浴。將要上岸時,三仙女佛古倫發現一只神鵲把嘴里銜的一顆朱果吐在了自己的衣裳上。朱果色彩鮮艷,氣味芳香。佛古倫愛不釋手。于是把朱果含在口中,不料朱果被咽入腹中。佛古倫即刻感覺自己已懷了身孕,無法隨兩位姐姐飛回天上。不久,佛古倫生下個兒子。這個孩子一生下來就會說話,相貌異常,據說就是清朝皇帝最早的祖先愛新覺羅·布庫里雍順。

  喜鵲也曾救過努爾哈赤的命。傳說努爾哈赤被明兵追趕。眼看就要被追上,此時飛來一群喜鵲落在他的頭上、肩上,以及周圍的樹權上。明兵只見喜鵲不見努爾哈赤,于是,改變了追趕的方向。在滿族人心里,喜鵲救了皇帝也是救了后人的祖先,后人自然敬奉喜鵲為喜神。

  喜神烏鴉:

  一般,大家都把烏鴉當作不祥之物,但滿族人卻把烏鴉尊崇為“神鳥”。為什么烏鴉會得到滿族人的敬重呢?這與滿族人與烏鴉的傳說有一定關系。

  一說,愛新覺羅的祖先布庫里雍順辭世多年后,他的子孫變得暴虐,被部眾推翻,全族中有一個小男孩逃了出來,被烏鴉和喜鵲救了性命。于是,愛新覺羅家族就有了在自己的院里立桿子,供碎肉,請喜鵲享用的習俗。沈陽故宮清寧宮前庭院里的木桿子,就是我們常說的索倫桿。是滿族傳統的祭天“神桿”。按滿族習俗。祭桿時,在錫斗里要放上碎米和切碎的豬下水、腸子等,供給烏鴉和喜鵲享用。

  另一說,講的是“烏鴉救駕”的故事。主人公是努爾哈赤。不過這次救人的變成了烏鴉。據說,努爾哈赤在建國稱“汗”之后,為了感謝烏鴉救命之恩,奉烏鴉為“神”,并設專門的鴉糧喂養。民國遺書《東北名勝古跡遺聞》載:在清代,每年的二月、八月,盛京內務府要派人,在沈陽故宮西院轎馬場,撒放糧谷,當時稱作“鴉糧”。那個時候,數以千計的烏鴉從四處飛來。飽食后翩然飛走。

  其實。滿族人把烏鴉奉為“神”,也可從滿族先民的生活環境、生產方式,鴉鵲的生物特性等方面來分析。

  滿族人生活在牡丹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為中心的地區,那里森林茂密。鳥類繁多,尤其是大嘴烏鴉生性機警,只要一只驚鳴,就一哄而散遠走高飛”。這為過著漁獵生活的滿族先民傳遞了信息。也正因此,鴉鵲便被賦予守衛地域的神圣職能,成為薩滿教地域的保護神,成為“林海女神”。保佑進山打獵的獵人平安,被奉為喜神。

  總而言之,喜鵲和烏鴉都是滿族人的喜神。滿族人相信,喜鵲和烏鴉能守護滿族人的平安,使他們避開災禍,獲得好運。

  苗族的族稱很古老。最早可見于甲骨文,而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在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經過歷史上的多次遷徙。苗族人最終在今天的湖南、貴州和云南等地聚居。

  苗族人信仰萬物有靈。崇拜自然,奉祀祖先,所以,苗族的喜神與其信仰有重大關聯。

  苗族人認為人死后靈魂不滅,仍時時刻刻庇佑和影響著后人,而子孫后代的吉兇禍福同祖先的“關照”有很大的關系。所以,苗族人把祖先當成至高無上的“善神”,對其的崇拜尤為虔誠。

  苗族人家家戶戶都要供奉祖先,據說若設神龕以供奉,可以造福家人。苗族祖先神位一般安放在堂屋正壁,用幾張錢紙貼在堂屋正壁中部,離地1.8米左右,再釘上竹釘,安放一塊小木板,木板上放香爐,即視為供奉的“家神”。

  不論逢年過節,迎親嫁女,或是修房造屋、喬遷新居,甚至每年的新糧成熟等,苗族人都會先以飯食先祭獻祖先,之后自己方可食用,否則就視為對祖先的無禮,將招致不幸。

  除夕或正月初一的早晨,苗族人會把糍粑或飯菜放在堂屋上方桌幾上,祭司坐在桌前,手掐糍粑或持湯勺,神情肅穆地念誦傳祭詞。祭詞的大致意思是。春節到了,我們打好了糍粑,做好了飯菜,要祭獻給列祖列宗。請祖宗吃了。然后保佑一切流言蜚語、一切病苦拋到云天外,保佑子孫安康如巖石,福貴延綿如流水;保佑你們的兒孫后輩人,五谷豐登,牛羊滿廄,有吃有穿,事事如意。然后,祭司就會依次呼請歷代祖人及亡故者同來饗嘗。

  男女成婚時。必須要祭祀祖先。新娘離家時,要祭請列祖列宗亡靈前來吃肉喝酒,并請祖先護送新娘一路平安到男家。到男家后,苗人還要祭祀祖先,意思是某女已經出嫁,感謝祖宗庇佑,現在請祖先盡情享用美食,然后回到住處,并保佑一對新人幸福美滿、家業興旺、白頭偕老。

  苗族信仰的鬼神,分為善神和惡神兩大類,其中“善神”算喜神,是正直、仁慈、聰慧、善良、法力無邊、樂于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神靈,如祖宗神、門神、天神、土地神等,須定期祭祀,求其保佑。春節期間,各種善神、喜神都會登臺露面。如水神、火神、灶神、瓢兒神、泥巴神、背篼神、扁擔神、猴兒神、麻娘神等。人們將這些神請回家中,祭祀或開展各種有趣的活動。

  苗族崇拜自然,認為古樹、大山、巨石等都能保佑人的和順安康,故而有許多將自己兒女“寄拜”與古樹、大山、巨石等作干兒干女的。這樣,自己的子女就能像古樹一樣長壽、枝繁葉茂,也能像大山、巨石一樣堅固、安穩。這也算是求喜的一種形式。

  此外,苗族人對狗和牛都有特殊的感情,尤其傳說中狗最先為人類帶來谷物,而沒有牛就沒有莊稼豐收。所以,每年玉米、稻谷成熟后,要舉行“吃新”儀式,除祭天外,須先將新糧食蒸熟,敬與狗吃,然后人才能食用。農歷十月初一是牛的生曰,人們會把打好的糍粑先敬與牛吃,并在牛兩只角上分別粘上一砣,以此來求取豐收和喜慶。

  翻閱西山靈山的仙佛表。我們發現,佛家的喜神代表是八菩薩之一的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之二的喜慶羅漢和布袋羅漢。

  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送喜的傳說來,我們已經在前文講過,現在著重說一說喜慶羅漢和布袋羅漢。

  喜慶羅漢,原本是古印度的一個富家公子。他對佛陀說法很傾心,一心修行,且對“喜慶”很有見解。有人問他什么叫做喜,他解釋說:聽覺、視覺、嗅覺、味覺和觸覺而感到快樂之喜。他在演說及辯論時,常帶笑容,又因論“喜慶”而名聞遐邇,故名“喜慶羅漢”。

  布袋羅漢,原本是印度一位捉蛇人,他捉蛇是為了避免行人被蛇咬死,且捉了蛇之后,他并不殺生,而是拔去蛇的毒牙,放生深山。所以。他最終因發善心而修成正果。更關鍵的是,布袋羅漢總是一副歡喜如意、其樂陶陶的樣子。非常受人喜歡。

  不過,人們一般并不單獨供奉上述二位羅漢求喜,而是在廟宇里一起供奉十八羅漢,求取保佑,祈求平安。

  為什么說布袋和尚就是歡喜佛?

  幾乎所有的寺院里都有一座笑瞇瞇、胖乎乎的彌勒佛雕像。他看上去無憂無慮。惹人歡喜,使人的煩惱不翼而飛。這就是人們根據布袋和尚的形象所塑造的笑口彌勒佛的塑像。

  布袋和尚。明州奉化人,號長汀子,世傳他是彌勒菩薩的應化身,身體胖。眉皺而腹大,出語無定。隨處寢臥。他隨身帶一布袋,見物就乞。別人供養的東西統統放進布袋,卻從來沒有人見他把東西倒出來。

  布袋和尚應化事跡不勝枚舉,此處略說一二。

  有人問和尚有法號否?布袋和尚以偈答:“我有一布袋.虛空無掛礙。打開遍十方,八時觀自在。”曾有一位居士恭請布袋和尚再留齋宿,以盡弟子恭敬之意。翌日一早,和尚復書一偈于居士之門上,云:“吾有一軀佛,世人皆不識。不塑亦不裝,不雕亦不刻。無一塊泥土,無一點彩色。工畫畫不成,賊偷偷不得。體相本自然,清凈常皎潔。雖然是一軀,分身千百億。”

  梁貞明三年(916年),布袋和尚于奉化岳林寺東廡下石凳上,留下一偈:“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偈畢安然而化。此世人認定布袋和尚是彌勒菩薩的化身,從此之后,人們才把彌勒菩薩的塑像雕成和藹慈祥、滿面笑容、豁達大度、坦胸露腹的慈愛形象。久而久之。彌勒佛也成了笑佛、歡喜佛。

  彌勒佛與喜事有什么關系?

  首先,彌勒佛代表的是歡喜法門。世間苦多樂少,愁多喜少,但是人心不可一日無喜神。若是日日能喜樂其心,就能養生,則也恰合了民諺所說的“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頭”。

  其次,彌勒佛有大肚,所謂量大的人福大。有此度量就能恬淡虛無,無所住滯,難容能容。所以,彌勒佛有詩云:開口便笑,笑古今,凡事付之一笑;大肚能容,容天容地,于人何所不容。

  最重要的是,彌勒佛常年面帶笑容,給人親切、和藹和寬容的感覺,且他“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形象更接近于喜神,會讓人們心情舒暢、吉祥如意。

  試想,有了彌勒佛這樣寬廣的胸懷和樂觀的態度,誰不能化解煩惱,獲得轉機,招來好運和喜事呢?

  “八仙”是中國民間流傳的道家八位仙人,緣起于唐宋時期,民間當時已經有八仙圖。不過,“八仙”的成員有多種說法,并不固定,最終明朝人吳元泰在《八仙出處東游記》,即《東游記》一書中,正式將鐘離權、張果老、韓湘子、鐵拐李、呂洞賓、何仙姑、藍采和及曹國舅定為“八仙”。

  《歷代神仙通鑒》稱鐵拐李本是一俊偉丈夫,善道術。他行“元神出殼”法術去探望師父,回歸后卻發現自己的身體被徒弟誤焚,只好附在一個餓殍身上。變成了一個蓬頭卷須、黑臉巨眼,并且還跛了一只右腳的丑陋漢子。而鐘離權是東漢成陽人,得道成仙。張果老,本名張果,《唐書》中其自稱年齡有數百歲,因而被尊稱“張果老”。呂洞賓的故事流傳最多,傳他是唐末修道人,后來被人們神化成仙。何仙姑是“八仙”中唯一的女性,身世說法不一,宋人筆記中記載了她為人占卜的事情。藍采和是個玩世不恭的行乞道仙,個性癲狂,又好周濟窮人,深得人們喜愛而被神化成仙。韓湘子據傳是唐代文學家韓愈的侄子,能在七日內使牡丹花改變顏色開放。曹國舅排在“八仙”之末,《宋史》說他是宋仁宗曹皇后的弟弟,一生一帆風順。

  其實,這八位仙人分別代表男、女、老、幼、貧、賤、富、貴。再加上他們是凡人得道,與百姓較接近,所以是人們心中相當重要的神仙。因此。中國很多地方都建有八仙宮。

  “八仙報喜”之說,與八仙獻壽的傳說和八仙過海的故事有關。傳說,八仙曾經共赴瑤池,為西王母祝壽。另一傳說,說八仙游蓬萊、方丈、瀛洲三神山時,不坐船,而是借助自己的法器寶物來渡海。根據這些傳說,民間就把八仙與喜事聯系在一起,有了“八仙報喜”之說。

  閩人在劇院演出時。往往安排一場開場戲——群仙賀喜,又叫“拜八仙”。背景是說,王母娘娘壽誕。各路神仙去拜壽。于是。戲團的演員就裝扮成王母娘娘、玉皇大帝和各路神仙,然后大家拜了王母,就有一司儀把捐戲的人家的家庭成員念全,然后是神靈保佑和祝福的好話:“八仙八仙發財發丁,錢個錢個誰拾著了誰發財……”拜八仙之后,演員就向臺下拋稻谷、柚葉、硬幣等,臺下觀眾爭搶,都認為這是吉利辟邪的好物件。“拜八仙”的寓意是天上人間、花好月圓,八仙慶賀、平安吉祥。

  泰國人在農歷八月十五要“祈月”,祈月時。桌上供奉著中國民間傳說的“八洞神仙”。個個栩栩如生。在向祈禱者傳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據泰國傳說,中秋祈月。八仙會帶著壽桃到月宮給觀音祝壽,菩薩神仙們就會“降福生靈,壽半人間。”

  此外,今天婚禮的喜宴上,八個冷碟往往被稱為“八仙賀喜”,這也與八仙的故事有關。據傳,八仙曾在蓬萊閣上聚會飲酒,他們每人準備了一道菜,做了八個拼盤。拼盤是用各自的寶物拼成的圖案,造型生動別致,盤盤都有神話典故,不僅味道鮮美,還可觀賞助興。所以,今天的人們為了討好彩頭、謀好意頭,就把喜宴上的八道冷碟取名為“八仙賀喜”。

  道教神祗名錄中所記載的喜神就是之前我們提到的最早的喜神——一個蓄著長須的女神。雖然我們看不到她的具體形象,但她確實專司喜慶。

  除此之外,對于渴望愛情、向往婚姻的男男女女們來說,和合二仙、月下老人、天喜星神、紅鸞星神,也都是婚姻喜神。

  和合二仙、月下老人,我們之前都介紹過。天喜星神其實就是商紂王,因為他自焚于摘星樓后,被姜子牙封為。天喜星”,負責主持人間婚嫁等事宜。而且,根據輪值當日喜神表情的不同,喜神分成五種類型——笑喜神、愁喜神、睡喜神、醉喜神和坐喜神。相傳。喜神種類的不同。與商紂王愛美色的性格有關。東南巽方代表長女,紂王心喜,滿面笑容,是為笑喜神;西南坤位代表老母、上了年紀的婦女,年齡太大。紂王不喜,故緊皺雙眉,是為愁喜神。當然,最為大家喜愛的必定是笑喜神。

  現在我們來重點說說紅鸞星神。

  上古傳說里,紅鸞本是女媧娘娘的弟子。因為紅鸞沒有修煉得道,所以女媧飛升時,便把紅鸞托付給人王伏羲,所以后來她就成了人王伏羲的大弟子。

  而根據封神榜所記載,紅鸞星神是鳳凰山青鸞斗闕的龍吉公主。她本是蕊宮仙子,乃吳天大帝和西王母之女,因為思戀凡塵,被貶下凡,于鳳凰山青鸞斗闕修道。人們常見其頭戴魚尾冠,穿大紅色的絹衣,并乘青鸞代步。

  姜子牙討伐紂王時,龍吉公主下山相助,曾施雨救滅西歧大火焰,并生擒紂營大將洪錦。正巧,月下老人來說情,道出龍吉公主與洪錦有俗世姻緣,曾有綰紅絲之約,該有一世夫妻情分。龍吉公主被貶下凡,恰好可了卻這段俗緣,最終可返本歸元。天命不可違,于是龍吉公主與洪錦成親,共同效力于周營。龍吉公主死后被封為紅鸞星。

  不管傳說如何。紅鸞星最終成了喜氣的象征。據說大小仙遇紅鸞毖有喜慶之事。十二主星宿中記載,紅鸞星發動則“男逢財神女逢官,不單身男女使用。而且,對于已經結婚的男女來說,它能讓夫妻走得更長久。和和美美,甜蜜一生。

  “喜鵲鬧,喜事到”。人們一聽到“喳喳”聲,看到喜鵲在樹梢枝頭跳躍、歡叫,特別高興,因為有喜事就要來了。

  可能有人要問,喜鵲僅僅是一種鵲鳥,為什么能被奉為神鳥、喜鳥、吉祥鳥呢?

  其實,喜鵲,早期又稱神女,“神”能預報天氣的晴雨。古代《禽經》記載:“仰鳴則陰。俯鳴則雨,人聞其聲則喜。”在今天看來,這應該是喜鵲強大的警覺性所引發的預測功能。事實上,我們常說的“喜鵲報喜,烏鴉報喪”也跟喜鵲的敏感相關。據說喜鵲對鮮肉鮮果氣味敏感,誰家辦酒席。萊香果香寮繞,它們就會成群結隊來湊熱鬧,這就給人們留下了“喜鵲是吉祥的象征”這一印象。

  民間傳說中也有喜鵲報喜的故事。唐代張鶩的《朝野僉載-卷四·鵲噪獄樓》記載:貞觀末期。南唐黎景逸居住在空青山。家門前的樹上有個鵲巢,他常喂食巢里的鵲兒。時間一久,人鳥有了感情。后來,有人丟了布。誣告黎景逸是盜竊者,他被冤枉入獄,十分悲傷。一天,他喂食的那只鳥停在獄窗前歡叫不停。他想大約有好消息要來了。果然,三天后他被無罪釋放,原來是喜鵲變成人,假傳圣旨幫助恩人脫了困。

  對于相戀中的男男女女來說,喜鵲更是吉祥的象征。民間傳說的古籍《風俗通》云:“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據說,在牛郎織女的故事里,喜鵲是天宮中的仙鳥。每到農歷七月初七,喜鵲們就搭成橋,以便讓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所以,溝通男女姻緣也被稱為“架鵲橋”。

  現在,農村喜慶婚禮時最樂于用“喜鵲登枝頭”圖來裝飾新房。春節的窗花也常是喜鵲登梅,暗示著喜鵲送喜、喜在眉梢之意。

  這里也有一個相關的傳說,說是以前冬天沒有花,天宮中的鵲鳥偷了一株梅樹,并派一只鵲鳥送到人間,從此人間冬季有了梅花。這只鵲鳥因此得罪了王母娘娘。被關進籠子。天宮中管鳥類的三足鳥得知此事,便偷偷放了它。這只鵲烏飛到人間,看到梅花吐艷,在梅枝間跳躍,“喳喳”叫個不停。

  這一幕正好被一個當日恰要出嫁的姑娘看到,她一時高興。就取來剪刀和紅紙,照著鵲兒和梅花的樣子,很快便剪成了一幅窗花,并稱這只鵲鳥是喜鵲。姑娘上轎,嫁到了開染坊的商人之家。家主見新媳婦的這幅“喜鵲登梅”的窗花剪得好,就照著畫了,又加了只喜鵲,寓意成雙成對,雙喜臨門。最終做成了“喜鵲登梅”的印花布。

  此后,畫鵲兆喜的風俗大為流行。如兩只鵲兒面對面叫“喜相逢”;雙鵲中加一枚古錢叫“喜在眼前”;一只獾和一只鵲在樹上樹下對望叫“歡天喜地……”當然,流傳最廣的還是象征著好運與福氣的鵲登梅枝報喜圖。

  不管傳說到底如何,喜鵲送喜已經成為了人們的認知,喜鵲也自然被人們奉為吉祥鳥、喜鳥,為人們帶來喜氣和好運。

  觀音,又稱觀世音菩薩。從字面上講,就是“觀察世間民眾的聲音”的菩薩。據說,觀音相貌端莊,具有無量的智慧和神通,大慈大悲,普救人間疾苦。當人們遇到災難時,只要念其名號,觀音便手持凈瓶楊柳前往救度,所以他就成了人們心中永遠的信仰和希冀。

  觀音送喜的傳說可能跟兩方面有關:一是觀音救難,二是觀音送子。

  佛經中說,人們遇到困厄時,只要念觀音的名號,就能化解困厄,獲得好運。《高僧傳初集》記載:“宋朝元嘉初年,僧人曇無竭,與徒弟二十多人,前往佛國求經,一路備嘗艱險。到達天竺后,路上遭遇一群野象,他們便竭誠念誦觀音圣號。一會兒有一頭獅子從林中出來,嚇得野象奔逃而去。隨后,又有怪牛,群吼而到,行將加害時,僧眾又竭力念觀音圣號,此時天上忽然出現一只大鷲鳥,牛群受驚散開,僧眾一行人才得以免難。”

  在小說、影視劇中,我們經常看到觀音手持觀音瓶救苦救難的場景,關于觀音瓶也有一個傳說。某年,陽翟一帶大旱,大地龜裂,禾苗桔黃,觀音想取東海的水施法降甘霖以解決黎民百姓,但苦于沒有盛水的器皿。正巧陽翟成有一處窯場出產寶瓷,觀音便向窯戶彩虹求借她家的鈞瓷寶瓶,彩虹則非常心誠地將此寶瓶送給觀音菩薩。

  觀音菩薩用寶瓶在東海吸水,又返回陽翟上空行雨。于是,大雨不停,禾苗重新變綠。陽翟城的黎民百姓奔走相告,感謝觀音菩薩降下甘露。此后,民間有了手持寶瓶滴水的觀世音形象。而。觀音瓶”也成了吉祥物,又被叫做“豐收瓶”,有期盼豐收的寓意。

  觀音送喜,喜在哪里?在子嗣。舊時民眾,尤其是婦女,特別崇敬佛教中的觀音。很大程度就是因為觀音能夠送子。人們相信,只要婦女摸摸“送子觀音”的塑像,或是口中誦念和心中默念觀音,即可得子。

  《異祥記》記載,南朝宋代濟陰有一居士,名卞悅之,五十歲了,沒有兒女。他娶妾好多年了,妾也沒有懷孕,便向觀音菩薩祈求繼嗣,發愿頌《觀音經》一千遍,每天都念經。將滿一千遍的時候,他的妾懷孕了,十個月后就生下了一個兒子。

  其實,觀音剛傳人我國時,本身并不具備送子功能,這是人們根據傳說誤造的。傳說,有個道士煉長生丹,缺一百顆小兒的心做藥引。于是他翻遍方圓百里的村落,盜來了一百個男孩,準備剖膛取心。正巧,觀音菩薩路過道觀。察覺了道士的險惡用心,就把道士引出暗室。救走了這百個小孩。

  怎么把孩子送回去呢?觀音想來想去。想到貪贓枉法、膝下無子的原州官,決定順道治一治他,就把孩子都放在州府衙門。州官一得知大堂有一百個小兒。笑了,嚷嚷著要把這些孩子都養起來。州府夫人不同意。最后商定自己留下兩三個,其他的讓百姓領走。且領孩子的人必須交十兩銀子。誰知觀音偷偷改了布告,還化身為一個年輕女子,領著孩子們的父母把小兒都認領走了。州官很生氣,要抓住這個年輕女子,卻得知對方是住在南海普陀山的觀音,害怕極了。

  就這樣,觀音送子的消息就傳開了。七傳八傳。意思就變了,于是沒有兒子的夫婦便雙雙去求觀音給他們送個白白胖胖的兒子。

  今天來看,觀音送子是人們受封建倫理“多子多福”思想的影響,認為子孫滿堂、香火旺盛是最大的“福氣”。新婚夫妻若想早日生兒育女。可懸掛觀音送子圖或者跪拜觀音送子像。

  此外,民間在佩戴玉器、金銀飾品時還有“男戴觀音,女戴佛”的說法。這樣做的原因之一是男子性格比較暴躁,觀音菩薩的慈悲柔和可起調和作用,原因二是男子常出門在外,觀音可保平安喜樂。實際上,這是民間的一種祈愿。

  舊時。民間舉辦婚禮時,喜堂上臂懸掛一副吉祥圖:兩位笑容滿面的童子。分別著紅衣、綠衣。一位手持荷花。一位手捧飛著五只蝙蝠的圓盒,十分活潑可愛。這就是深受民間喜愛的和合二仙,也常被人們稱作“愛神”。圖中二仙所持的荷花有“并蒂蓮”之意,盒子象征“好合”,五只蝙蝠則寓意五福臨門,大吉大利。人們懸掛此圖,目的是祝賀新婚夫婦白頭偕老,永結同心。

  不過,最初“和合”神說的可不是兩個仙人,也不是象征婚姻和合、夫妻相諧的喜神,而是象征著家人團聚、平安幸福的歡喜神“萬回哥哥”。

  據唐人鄭綮《開天傳信記》載,唐朝有個僧人叫萬回。俗姓張。他有個哥哥在安話當兵。音信久絕,父母掛念以致常常哭泣。萬回看到這種情景.就說要去探望兄長。萬里之遙,他朝發夕返,還帶回了哥哥的一封平安書信,因此被稱為“萬回”。后來,萬回被看作是“團圓之神”,稱“和合”。

  在宋代,萬回被當作可以保護家庭和合、幸福平安的吉祥神。當時的老百姓每逢臘日就要祭祀萬回,以保佑萬里之外的親人回家團圓。

  不過。后來民間思量“和合”的含義。認為“和”是兩方和諧,“合”也是兩方的合好,所以,“和合”神也應當兩個人來擔當。于是,民間就將和合神一分為二,將其“萬回哥哥”變成了高僧寒山、拾得。鑒于“和合”之正解是《周禮·地宮·媒氏》所云的“使媒求婦,和合二姓”,所以,和合之神也家人團圓的象征變成了婚姻和美的代表。據說,清代雍正年問,雍正皇帝還欽奉寒山、拾得為“和合二圣”。

  寒山、拾得明明都是僧人。怎么會被當作和合二仙,還成為婚姻和諧的喜神呢?這與幾個民間傳說有關。

  一說,寒山、拾得都是隱居天臺山的僧人。兩個相見如故,情同手足,常一起吟詩唱偈。民間珍視二人的情意,把他們推崇為和睦友愛的民間愛神。今天,和合二仙的成仙之所——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里。還供奉著寒山、拾得的雕像。一人手持一荷。一人手捧一盒,栩栩如生。

  二說,寒山、拾得本是一個村子的人。親如兄弟。又愛上同一個女子。后來拾得要和女子成親,寒山得知就削發為僧。拾得弄清真相,也舍了姑娘,出來尋找寒山。兩個相見時,拾得手持盛開的荷花,寒山捧著飯盒,喜極而泣,最終拾得也出了家。后來他們被封為和合二圣,漸漸成了掌管婚姻的喜神。

  三說,寒山、拾得言行意趣,率性認真,常常哈哈大笑。人們認為寒山、拾得這種喜氣洋洋的形象代表一種“無邪”的精神。后來人們就把他們奉為和合二仙,寓意夫妻和睦則福祿無窮。

  但是,有的年畫中的和合二仙并非寒山、拾得。而是兩個小孩子,手里各拿著一個圓扣盒,里面微微露著一個綠色的蟾,或者從盒中冒出兩股氣,氣上托著兩個金錢。這是民間傳說中八仙里韓湘子的兩個兒子。

  此外,云南保山、南潤兩地的和合二仙。與其他地方不一樣。保山、南潤的和合二仙為一對男女,身體相和如一,旁邊立有兩個童子,設計得很別致。

  總而言之,隨著時間流逝,“和合之神”從歡喜神“萬回哥哥”,變成了寒山、拾得這一對“和合二圣”,其他地方也有把韓湘子的兩個兒子當成“和合二仙”繪入年畫的。在婚禮的喜堂懸掛和合二仙圖,寄寓著人們渴望家庭祥和、夫妻美滿的愿望。

  《紅樓夢》第五十七回“慧紫鵑情辭試忙玉,慈姨媽愛語慰癡顰”里,薛姨媽對黛玉、寶釵說:“自古道‘千里姻緣一線牽'。管姻緣的有一位月下老人。預先注定,暗里只用一根紅絲把這兩個人的腳絆住,憑你兩家隔著海。隔著國,有世仇的,也終究有機會作了夫婦。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憑父母本人都愿意了,或是年年在一處的。以為是定了的親事,若月下老人不用紅線拴的。再不能到一處。”

  這里提到的“月下老人”,就是中國民間專管婚姻的紅喜神。俗稱“月老”。在我國古代社會中。許多青年男女都相信月下老人能夠定世間的配偶,所以紛紛希望月下老人給他們美好的婚姻。這是千百年來很多人供奉月老的原因。

  那“月老”究竟長什么樣子?他又為何被人們當作媒神,奉為紅喜神的呢?

  清代人沈復曾在《浮生六記》一書里曾描述過月老的形象,云:“一手挽紅絲,一手攜杖懸婚姻簿,童顏鶴發,奔馳在非煙非霧中。”而沈復的這一描述。則來自于唐人李復言的小說《續幽怪錄》:

  唐太宗貞觀初年,年少未婚的韋固想早點成家,但是多處求婚都不成功。某一日他夜宿宋城,在旅店外遇到了一個老人,這個老人靠著一口布袋,在月下看著一本書。韋固瞧了半天也看不懂那是什么書,老人便說這是“天下人的婚姻簿子”。韋固聽了大喜,忙打聽自己的婚事,卻得知自己的妻子現在才三歲,長到十七歲才能嫁給自己,就很失望。

  韋固又問老人袋里裝的是什么,老人說:“紅繩子。用它來系該做夫婦的男女之足。當他們坐下時,我便悄悄地給他們系……只要這繩一系。誰也逃不脫。現在你的腳已經系上了,追求別人也沒用。”韋固便求老人帶他去看未來的妻子,誰知對方竟是旅店北邊賣菜的陳婆子的女兒。

  韋固走近一看。發現瞎了一只眼的陳婆子抱著一個大約三歲、模樣難看的小女孩。頓時大怒。回到旅店后,韋固讓家奴去把小女孩殺掉。家奴身藏小刀來到菜市場,刺了小女孩一刀,慌忙逃跑。此后,韋固雖然多次求婚,但還是沒有成。

  十四年后,任相州參軍的韋固蒙刺史王泰青睞,娶了王刺史的女兒。王小姐十七歲,容貌美麗,只是眉間常貼著塊花鈿,從不取下。韋固再三詢問緣,夫人才傷心說道:“我是刺史的侄女,并非親女。尚在襁褓時,我家家道中落,親人相繼亡故,只得和奶媽陳氏住在宋城南的一處莊田。賣菜為生。陳氏憐我幼小,常抱我上菜市。不料,一個狂徒突然刺了我一刀,正中眉心,刀痕難消,故而用花鈿蓋上。”

  韋固至此已明白。問:“陳氏是不是一只眼是瞎的?”夫人道是。韋固便坦誠說:“刺你的人。是我指使的。”于是將前面發生的事,全盤說出。夫妻倆得知此婚姻是天意,便更加相敬相愛。

  宋城的縣宰得知此事后,就把那家旅店稱為“定婚店”,將牽紅緒的老人稱為“月下老人”。

  現在我國不少地方都有“月老祠”,以便讓男男女女們求取姻緣。比較著名的是清代光緒年間著名的藏書家丁松生先生根據上述故事在杭州西湖孤山下建造的月老閣。月老閣大廳正中是月下老人的玉雕像。左右分別為麒麟送子和麒麟獻寶。一副膾炙人口的對聯“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屬;是前生注定事,莫錯過姻緣”說出了月下老人的夙愿。據說,在這里舉行婚禮,讓月老證婚,那夫妻就能天長地久,美滿幸福。

  此外,拴紅繩,牽紅巾這種種風俗都源于月下老人的故事。

  喜神沒有具體形象,人們往往會賦予某些對象以喜神的身份,喜神紂王就是如此。

  大家可能都很疑惑,商紂王驕奢淫逸,無惡不作,是個暴君,怎么會是喜神呢?這要從姜子牙封神說起。

  一種說法是。姜子牙奉元始天尊之命登壇點將封神時。把紂王封為了喜神,專管人間的婚姻,誰家結婚都得請他送喜。民間傳說認為,這是因為商紂王的一大愛好是辦喜事,甚至已達到成癮的地步。他的諸多妃子,按照我們今天的話說,都是他明媒正娶,大操大辦選進宮的。鑒于紂王這種嗜好,所以他被封為喜神。

  還有一種說法,說紂王原本被姜子牙封為武曲星。一日天庭觀看了紂王的前世。發現紂王鹿臺自焚而死時的表情是呲牙咧嘴很像是在笑,所以就把紂王改封為喜神了。

  不管傳說如何,紂王當了喜神是沒錯的。

  當時誰家娶親結婚的時候都要請紂王送喜,且紂王一請還準到。不幸的是,好色的紂王沒改掉惡習。只要他一看見這個姑娘長得漂亮,就一陣風給刮走了。自己先享用,過了子時,也就是午夜十二點,再送回來。

  這下百姓不愿意了,紛紛去姜子牙那里告狀。畢竟是姜子牙把紂王封為喜神的。姜子牙得知事情原委后,也很生氣,想出了一個主意——給新娘子蒙上紅頭巾,新娘子一進門就放鞭炮。這方法一經采用,喜神紂王就嚇得駕云而走。

  原來,武王伐紂時是打著大紅旗人都城的,紂王死后腦袋還被掛在紅旗上。而且紂王曾挨過姜子牙的神鞭。所以,他一見紅頭巾。一聽鞭炮響,就以為是姜子牙打著紅旗,用神鞭來打他了,自然趕緊跑。自此以后,民間就留下了新娘子蓋著紅頭巾,結婚時放鞭炮的習俗。

  總之,暴君紂王結婚時擔任送喜的角色,所以人們為了求結婚的順利喜氣,自然敬拜他。

  俞明先生在《五妹舊夢》一書里記載彭家lB事時,寫道:“二十四夜后,宅子里到處披紅掛彩,門廳里掛起四盞大紅燈籠,環形廳上掛著幾盞走馬燈。供桌上請出喜神,喜神就是祖宗神像,正中一幅大紅喜字,是咸豐帝賜給彭啟豐的御筆。”

  為什么祖先畫像會被當作喜神呢?這里面頗有一些文化淵源。

  在宋代,喜神是當時的俗語,指的是畫像。宋代著名的畫家宋伯仁生平愛畫梅花,曾將梅花從萌芽到開花、從盛放到凋零的各種形態繪成一本《梅花喜神譜》。在這本書里,每一副圖后都綴有一句五言絕句,題日《喜神》。可見,當時喜神就指畫像。

  宋代以后,喜神就多指祖先畫像。這是因為我們有祖先崇拜,會把祖先稱作“神祖”,祖宗牌位又稱“神主”,祖宗的遺像自然就被稱作“喜神”。

  清末作家吳趼人在《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一書里就載:

  到了正日的頭一天,便鋪設起壽堂來,伯明親自指揮督率。鋪設停妥后,他便向雅琴道:“此刻可請老伯母的喜神出來了。”

  雅琴道:“什么喜神?”

  伯明道:“就是真容。”

  雅琴道:“是什么樣的?”伯明道:“一個人死了,必要照著他的面龐,畫一個真容出來,到了

  過年.掛出來供奉,這拜陰壽更是必不可少的。”

  在受崇拜的祖先中,對家族肇基立業或者繁衍發展有突出貢獻的始祖,往往被稱為“至尊”,神格高,是所祭祀的血緣姓氏家族的保護神,常常獲得更多的敬拜。

  注意,喜神的服飾,也就是祖先在畫像里的衣著也是很有講究的。一般喜神的服飾按照其生時的品服而定,無官職的庶民百姓則穿著禮服。清代后期已經有照相了。不過未能代替寫像。即使在民國時,畫喜神、拜喜神仍然盛行,而且當時的喜神都穿著前朝服飾,男的紅頂藍袍、朝珠鶴補,手覆馬蹄袖,女的則鳳冠霞帔,朱紅大袖衫,腰束革帶。

  簡單來說,祖先崇拜使得人們總是想祈求祖先陰靈保護,降福于自己。所以。代表祖先的祖先畫像自然成了“喜神”。

  趨吉避兇,追求喜樂是人的本能。所以,先人們往往通過敬拜吉祥神來求取吉利和喜慶。所謂吉祥神就是我們今天說的喜神,而求喜敬神的活動可以追溯到上古時期。

  相傳,上古神話中有個吉神,名為泰逢。《山海經·中山經·和山》記載:“和山……吉神泰逢司之。其狀如人而虎尾,是好居于黃山之陽。出入有光。泰逢神動天地氣也。”意思是說,泰逢的形狀與人相似,但長著一條虎尾。它居住在黃山向陽的南坡,每當他出入于這座山時。都發出神奇的光彩。這是因為吉神泰逢,具有變化莫測的法力。可以動天地之氣。這位主吉的神靈和后世的喜神或多或少有些淵源。

  與福、祿、壽等神不同,喜神很神秘,無星宿之說。也無神形可辨,可以說形象是模糊的。但是,這并不妨礙敬奉喜神的人們描繪出心目中喜神的形象。

  查找年畫,我們就會發現,喜神有的像財神。有的像天官。年畫《雙喜臨門》就描繪著天官一手持朝笏,一手托“喜”字,后有童子持“雙喜臨門”旌幡的圖景。還有的年畫上畫著一個手持如意等物的神為喜神進行奉祀。河北內丘人非常崇拜喜神。他們把喜神具體化為一個高鼻大眼、梳著發髻、懷抱琵琶、笑容可掬的女子。并將它印在粉紙和黃紙上,貼在院落和房屋的各個地方。喜神旁邊還安放著一個木盒,插著幾炷香,寄托著人們趨吉避兇、喜事連連的希冀。

  不過。這些都不是最早的喜神偶像。

  其實,民間流傳最早的喜神是一個蓄著長須的女神。她原本是一個敬拜北斗星神的虔誠女子,修道成仙時,北斗星君因其虔誠顯形,詢問她有什么所求的,該女子以手抿口,笑而不答。北斗星君誤以為這個女子祈求胡須,就賜了她長須。同時,北斗星君觀其笑時呈喜相,就封她為喜神。喜神因有長須,不想再讓凡人看到她的樣子。因此就不再露面。所以。喜神雖然專司喜慶。卻一直不顯神形。

  漁家多是為了維持自己的生活,才出海捕魚,所以漁家在出海的時候不但希望自己能夠平安歸來,還希望自己能夠有大收獲。因此,對漁家的行為也有禁忌。

  忌穿涼鞋和露腳的鞋

  有些地區的漁民在漁船上打魚時,忌諱穿涼鞋和露腳的鞋。據說穿了露腳的鞋打魚,哪怕網住魚了,魚也會漏網逃脫。

  捕魚時第一網禁忌

  漁民捕魚時,撒下第一網撈到的魚,講究很多,如捕到了鯉魚,俗以為“鯉魚跳龍門”,是豐收的預兆;如果第一網捕到的是鱉類,特別是白鱉,就認為是兇兆。如果有白鱉主動跳進艙中,則是非常不吉的,漁民一般要迅速割下一個魚頭,來破解所帶來的“不吉”。

  忌在船上看見蛇類或讓帶蛇的人上船

  漁人很忌諱在船上看見蛇類或讓帶蛇的人上船,覺得蛇到了海里,就會變成惡龍,荼毒生靈,興風作浪。帶蛇上船的人通常會因此被趕下船來。

  返航禁忌

  捕魚的漁民如果要返航,一般是不能馬上掉頭往回走的。民間漁俗中有“好人不走回頭路”的說法,認為必須要繞道而返,否則就會有災禍降臨。落水者的禁忌有的地方漁民有不救落水之人的陋習,因為人們相信有討替身一說,認為如果救了落水的人,那么此人的災禍就要轉移到救人的人身上,因此沒人愿意搭救。

  然而,更多地方的漁民出海時,如果遇到遇難的船只或者落水者都會盡全力幫助。這既是出于人本善良的本性,也是漁民覺得救別人就是救自己的思想。

  忌打海鳥

  在海上,漁民忌諱打海鳥,傳說這是很早之前就立下來的規矩。漁家只捕海里游的東西,不能打天上飛的鳥。據說這是因為海鳥曾救過迷航人的命,出于對海鳥的報恩,所以有所禁忌。

  遇見死尸禁忌

  漁家在出海的時候,也難免遇見死尸,忌諱不打撈。據說如果有人出海的時候遇到尸體而不打撈的話,會受到老天的懲罰,也有的說會受到死者靈魂的追究。

  如遇到仰身女尸或伏身男尸一般是不能馬上撈的,一定要等海浪將尸體沖翻過來之后才能撈。在打撈尸體的時候,要用鑲邊篷布蒙住船眼避免邪氣。撈上的尸體忌諱直白說是“尸體”、“死尸”,而說是撈個寶兒。

  船上休息禁忌

  漁民在船上休息的時候,不管多么酷熱,也不許光著身子,俗以為這樣會冒犯海神娘娘,褻瀆神靈。睡覺也一定要仰著或側臥著身子,忌諱趴著睡,認為這是將要被淹死的預兆。

  出海前忌冼頭

  出海前忌冼頭。特別忌見婦女冼頭,覺得把頭發淋得落湯雞的樣子,就像翻船落水,所以禁忌。

  在船上作業,經常是處于危險的境地,俗話說“半寸板內是娘房,半寸板外是閻王”,因而禁忌很多,《海州民俗志》介紹漁家民俗時說:“從生產到生活,從海上到陸地,處處事事都圖吉利,凡是犯忌諱的事和話不做不說,即使有些非說不可的犯忌話,也一定要改變形式用好話來表示,這些好話稱之為彩話,漁家所以彩話多,實際上就是忌諱多……船出發前,如果有懷孕的婦女無意中從此經過,大家最高興,一齊高喊‘滿載滿載';如果有不是懷孕(俗叫空肚子)的婦女有意無意經過這里,特別是從船頭繞過或從網具上跨過去,這是最晦氣的了……如果當事人是聰明的婦女,馬上高聲說‘小腳踏踏網,馬鮫勒魚盡船裝',或說‘小腳攔攔路,這趟必定富',晦氣就被破掉了,船員們一起道好,十分高興地出海了……在行船時,如果見有漂著的尸體,這是最晦氣的,全船人必須一起喊‘元寶!元寶'!”

  一些大船戶,按社會通例可稱“老板”,但這是忌諱,“老板”諧音“撈板”,只有船在海上遭遇風暴,船被打碎成一塊塊的木板被別人“打撈”才叫“撈板”。稱“老板”這是船戶人家頭等的禁忌語言。船上最忌諱的是“翻、沉、破、住、離、散、倒、火”等等字眼。帆篷,只準說篷,不準說“帆”字,“帆”諧音“翻”。把低處的東西拉到高處,不能說扯或拉,而要說“起”、“提”、“起篷”、“提錨”。

  凡要翻個過或調頭的事,要改說“調一戧”,“翻”字明顯忌諱。“調頭”諧音“掉頭”,斧子、刀子、石刀、剪子等,統稱“快家伙”。魚死了改說“魚條了”。船靠岸或進港進口,改稱收岸收港收口,人在船上睡覺,改稱“楷覺”,“睡一會”改說“楷一會”。船上最忌諱說“撒手”,這是人落水無救的表現。若有人無知或不注意說了犯忌的話,就要遭到船老大狠狠一個耳光,被打的人不能反感,別人也覺得打得應該,打得越重越好。因為打耳光能去晦氣,打得越重,晦氣去得越干凈。

  舟山列島,古時處吳越海上交界之處。春秋戰國時,為越國東境句章縣海中洲屬;戰國后期,楚滅越置江東郡,為楚國江東郡句章縣地。這種獨特的地理環境,決定了海島漁民服飾,勢必要受吳越古風影響。吳越地處海濱,為謀生常年出沒風濤,誠是“乃處海垂之際,屏外蕃以為居,而蛟龍又與我爭焉。是以剪發文身,爛然成章,以像龍子者,將避水神也。”同時,吳越之地除了冬季稍冷,春夏秋均較暖熱,不僅于越先民,吳人也喜著緊身短衣,即為“短綣不結,短袂攘卷”。而且其衣襟一般都是朝左邊開,即為“左衽'。這種左衽衫袖口窄小,且腰間系絲帶或短裙。

  東海列島漁村,自古以來,在到清朝、民國時期,乃至20設紀50年代前期,漁民冬季穿的多為粗布大襟衫,開左襖,為夾衣,初春、秋末為單衣;就連棉襖,也是左托大襟式,棉背心,則是左托大襟無袖;而夏季,大多為對襟無領無袖衫。襟上以布質鈕攀。褲子則為褲腿肥大的龍褲。腰系布質“撩樵”,即為腰帶。而漁婦服飾,除也是左衽大襟衫和“兌褲”外,一般均在腰際系一條長及蓋膝或短至膝上的裙裾,俗呼“布襤”。這種服飾,十分明顯地展示出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先人服飾遺

  風。只是根據海洋生產的特點和生活的需要。做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征未變。

  東海漁民喜愛的十字檔龍褲,就是吳越古風在漁民服飾習俗上的集中體現與發展。清末民初,漁民中盛行用藍色或青色斜紋花其布料,制作十字擋龍褲。這種龍褲,褲腰兩邊有七彩絲線繡上“八仙過海”圖案,或是繡上現世音菩薩的蓮臺祥云,或是繡上青松白鶴,還有黃龍飛禽等圖樣;腰身前后褲子上,再分別繡上“順風得利”與“四海平安“等祈求平安豐收的字樣。明清兩代及民國早期,漁船上服飾穿著,還有等級分別。如春秋汛漁船上不管是船老大還是船員,都穿單褲,但到夏汛,船老大穿長的薄質布料褲,而船員則穿短褲。這是因為船老大一般只管操舵等,下網、拔網和起魚貨等活,都是船員承擔,海水、魚腥容易沾濕沾污衣褲,故而船員大都穿短褲。隨著時代變遷,漁民服飾習俗上的這種現象也漸漸消失。

  船是捕撈業的重要工具。船就是漁戶的“生命線”。船是大板和釘子連結而成,漁諺說“是船三千釘,即指船身無處不著釘。但在船底的縱橫兩條中線上絕對不準釘釘子,說是這兩條中線上有了釘子,使船裊性(雄性)大,在海上會因雄性發作而失控,主動去追逐碰撞別人家的船,危及人船安全。

  另外,造船時有“頭不頂桑,腳不踩槐”之說,即是說造船時船頭不用桑木,腳下不用愧板。因為“桑“、“喪'諧音,犯忌諱。所以桑木絕不用在船頭上。槐木為福氣的象征,故不能探在腳下。

  東海漁民出海前,船上之物只準進,不準出。晚上漁民若誤將自己的鋪蓋或食品遞錯了船,則不能歸還,食物折價給錢,鋪蓋則返航后再歸還。漁民上船后,不穿鞋,不洗臉。無論

  冬天或夏天都穿單褲,春汛時船老大穿長褲,弟兄伙計穿短褲,據此你一眼就可看出誰是船老大了。

  船上吃飯有固定的座位,不得隨便亂坐。菜碗放在正中,各人只能吃自己一邊的菜,禁忌吃對面或兩邊的菜。船上不可擱腿坐。坐船板不可以把腿垂下。

  船與船之間在海上忌諱互借東西,如果是非借不可,則先以架送給對方,俗稱“撥紅頭”。

  舟山群島一帶忌諱同女人同坐一船,有俗語曰:“婦女乘船船要翻,婦女下海海要荒。”當地漁民還特別忌諱七男一女共乘一船出海。意思是七男一女乘船出海,類似“八仙過海”,恐惹惱了海龍王,會翻船的。

  黃海漁民上船出海時,不可赤腳。最起碼也要穿一雙蒲鞋。腰間要系用浪麻搓成的羅腰繩或束短圍裙,不準散頭,必須戴帽,就是下水把衣服脫光,也要戴帽下水。俗謂不戴帽子的頭在水里發亮,很遠的怪魚可以看到,會來吃人。看到怪魚、怪獸,不能問:“這東西吃人不吃人?”也不能問:“會不會掀大浪?”之類不吉利的話。起網抓魚時,俗規不準伸手抓魚尾巴,而要抓住魚頭,寓意拉頭兜住仇群。每條船上還有“老先生”,猶如“家堂菩薩“,平日伙頭端飯上供。修船時,要

  用艙板或別的東西在海灘上搭個臨時“廟堂”,此處即為船上的禁忌之所,平日之活動不得在這里進行。船修好下水時,要把“老先生”請上船。相傳“老先生”是船上過去的遇難者,因此他懂得教人們如何去格守禁忌,不再發生不幸的事情。

  中國2000多年前就有了養蠶的風習,自商周歷秦漢以迄明清,國家均將蠶神列入祭祀大典。民間對蠶神的祭祀就更是虔誠而不敢稍有怠慢。民間以為,蠶是極嬌嫩極神圣因而又是極有靈性的動物,稍有不慎就會使其受到損傷。清乾隆年間《湖州府志》轉引《吳興蠶書》就十分形象地指出了這一點:“蠶自小至老,須刻刻防其疾病。俗稱蠶為憂蟲,受一分病則歉收一分。”又引《農桑通訣》云:“蠶有十體,寒、熱、饑、飽、稀、密、眼、起、緊、慢,此十者,人所當體恤也。時時體恤,猶懼有失。”蠶體本身的這種種特性,要求蠶民在養蠶時應格外小心,恪守諸多禁忌。養蠶語言禁忌養蠶業中的語言禁忌是很突出很普遍的。蠶不能叫“蠶”,要叫“寶寶”或“蠶姑娘”;蠶爬不能說“爬”,要說“行”;喂蠶不能說“喂”,要說“撒葉子”;蠶長了不能說“長”,要說“高”;蠶不能數數,否則,會遭到減少的災禍;忌諱說“跑了”、“沒了”、“死了”等不吉語;連容易引起這些字詞聯想的詞語也禁忌說出。如忌說“伸”字,因蠶只有死了才是伸直的。所以說“筍”時,因“筍”與“伸”諧音,也要改為“蘿卜”。忌說“飯吃完了”,要說成“飯吃好了”。因為“完了”會令人想起“沒了”之災。

  與蠶病有關的字詞也禁忌。如“亮蠶”是蠶病的一種,所以忌說“亮”字。“天亮了”要說成“天開眼了”;“僵蠶”也是蠶病的一種,所以忌言“僵”字,說“姜”也要說成“辣烘”,說“醬油”要說成“顏色”或“罐頭”。“蔥”要說成“香火”,因為“蔥”與“沖”諧音,恐有沖犯,造成禍殃。當然,姜、醬、蔥等本身也是蠶室的禁物,所以說話中也應避忌。

  忌將鞋子放在床前

  養蠶時,孩子睡覺后,諱忌將鞋子放在床前,家里的大人都要將鞋子收藏起來。據說小鞋是招老鼠的。而蠶為老鼠喜食,蠶農都要養貓防鼠害。何以又牽扯到小孩子的鞋子呢?說來真是十分曲折。俗有“正月十八,老鼠嫁女”之說。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云:自十三日至十七日五天,謂之燈節,至十八日,則年節已過,無可作樂,故各家均早睡。俗傳十八日為耗子成家之日,其婚娶時常借人之鞋作花轎。古諺云“十七十八,耗子成家”,其用意蓋以哄騙幼童早睡也。舊時的年畫里,老鼠嫁女是一個常見的主題,的確有老鼠新婚坐在鞋子里的圖畫。因此,輾轉附會,把老鼠和小孩的鞋子聯系起來,也成了防鼠的忌諱。為免蠶被鼠害,連小孩子的鞋也不能隨意放置了。

  蠶房禁忌

  清人《幽風廣義》記載:“蠶室一切禁忌開列于后:蠶屬氣化,香能散氣,臭能結氣,故蠶聞香氣則腐爛,聞臭氣則結縮。凡一切麝、檀、零陵等諸香,并一切蔥、韭、薤、蒜、阿魏等臭,并有氣臭之物,皆不可人蠶室。忌西南風,忌燈火紙燃于室內,忌吹滅油煙之氣,忌敲擊門窗、箔槌及有聲之物;忌夜間燈火射人蠶室窗孔;忌酒醋人室并帶人喝酒之人;忌煎炒油肉;忌正熱忽著猛風暴寒;忌側近舂搗;忌蠶室內哭泣叫喚;忌穢語淫辭;忌正寒驟用大火;忌放刀于箔上;忌不吉凈人人蠶室;忌水潑火;忌燒皮毛豬骨臭物;忌當日迎風窗;忌一切腥臭之氣;忌燒石灰之氣;忌燒硫黃之氣;忌倉促開門;忌高拋遠擲;忌濕水葉;忌飼冷露濕葉及干葉;忌沙燠不除。以上諸忌,須宜慎之,否則蠶不安箔,多游走而死。”這些禁忌,雖籠罩在一種信仰的氣氛中,但許多都是有科學根據的,是古代勞動人民生產勞動的經驗結晶。

  在養蠶季節里,蠶房上則以紅紙書“育蠶”或“蠶月知禮”等字貼于門上,或在蠶房邊插上據說能避“沖克”的桃枝或山茶花,便宣布蠶房是禁區了。有的地方蠶家往往在廊下圍草簾子,隔一段插一條柳枝,以示蠶禁。以上均俗稱“關蠶門”。親鄰均不往來,只可在河埠頭洗衣、淘米時相互詢問蠶訊,只有到采繭時才開禁,俗稱“開蠶門”。

  許多民族有悠久的養羊歷史。有關養羊的禁忌也很多。

  忌產羔時外人入內觀看

  當母畜產羔時,塔吉克族忌諱外人人內觀看。牧民多在門口設立門標,嚴禁外人人內觀看,否則看的人會倒血霉,對牲口也很大不利。因為人的眼中含有某種毒氣,母畜幼羔血氣不足,身體虛弱,在外人“毒眼”的注視下,將有很大的危險。

  剪羊毛禁忌

  彝族禁忌殺過人或打死過狗的人剪羊毛,以為這樣的人剪羊毛后,羊不易長。

  怪異現象禁忌

  彝族還視母羊未下羔兒時生殖器流血為怪異現象,必將母羊殺死;在放牧時,如果羊脖頸上帶回樹權或草圈,便認為不吉利,必將此羊宰殺或出賣;第二年母羊下羊羔時,如第一年生的小羊還吃奶,也為怪異現象,要母仔齊殺,至少要賣掉。

  忌殺吃種羊

  鄂溫克族禁忌殺吃種羊。種羊具有更大的神秘性。如種羊在冬天用角往圈外頂,就表示羊群要擴大。羊的典故

  我國民間流傳了許多有關羊的典故。

  (1)養羊喻治民

  漢代河南人卜式,一心以養羊為樂事j后來,漢武帝召他為中郎,并對他說:“你既然喜歡養羊,我有羊在上林苑,就請你去牧羊吧。”卜式被拜為中郎后,仍然一心一意喂養羊群。一年后,羊兒養得只只膘肥肉滿,漢武帝見了稱贊不已。卜式說:“這些羊之所以養得這么好,完全是按時起居,定時喂料,再加上有‘惡羊'就及時除去的緣故。養羊是這樣,興國治民也是一樣的道理。”漢武帝覺得他的話很有理,就再提升他的官職,以試其治民之策。

  (2)亡羊得福祿

  晉代京兆人王育,小時候,父母就去世了,只得替人牧羊為生,不能入學。他就利用牧羊的空隙時間,折來蒲葉當紙練字。有一次,他因此而走失了一只羊,主人責令他賠償。于是,他只得賣身賠羊。有位叫許子章的人聽說此事很同情他,不僅出錢替他賠了羊,還把他接到家中供給衣食和讀書。后來王育終于博通經史,成了有學問的人,當朝的司徒王渾就召他為屬員。

  (3)瘦羊博士

  東漢光武帝時,每年歲末祭神之后,皇帝按例下詔賜給每個博士一只羊。于羊有大小肥瘦,搞分羊工作的博士總管甄長文很為難。于是,有人提議殺羊分肉,以保“一碗水端平”,或抓鬮,看誰的運氣好就得大羊肥羊,甄長文均反對。最后,他帶頭取了最瘦的一只羊,于他的帶頭,其他人也爭著分小羊、瘦羊。光武帝劉秀獲悉此事后,稱他為“瘦羊博士”。

  民諺說:“半個家業一頭牛,農家根本在牲口。”“農家致富愛耕牛,人畜兩旺無憂愁。”

  元代農學家王禎在《農書》中說“農為牛本,有功于世”,此可見,牛在農業生產中的功勞。對于靠農田吃飯的農民來說,選擇一頭牛作為家中的“勞力”是特別重要的,人們對這件事的重視程度一點兒不亞于嫁姑娘娶媳婦兒,必須要精挑細選,不得有一絲馬虎。因此形成了許多關于牛的民間習俗與禁忌。

  忌牛倒梳頭

  在民間,忌諱牛倒梳頭。牛頭上的毛向前撲被人們稱為倒梳頭。據說這樣的牛性格剛烈,不聽使喚,還愛傷人。俗語“買牛最怕倒梳頭,十人見了九人愁”就是這個意思。

  “牛旋”禁忌

  在民間,忌諱牛長拖尸旋、蜈蚣旋、落昌旋。因為這三個旋是主兇的。在民間有“四旋沒有前兩旋,丑名定為拖尸旋。此旋生來極不良,拖尸出人心慌張。養者主家不吉利,齊牙花齒犯牛娘”的俗諺。

  “蜈蚣旋”則有“不怕蜈蚣飛上天(長在牛頭上),只怕蜈蚣草上眠(長于牛腹下)”的說法。

  通過這些民諺,我們可以看出這幾種旋長在牛身上是非常不吉利的,不僅對牛本身不好,還會有害主人,如果有人養這種牛會使主人家道衰落。

  對于“落昌旋”在民間有“落昌旋生肚腌中,此旋生來有災殃。主人旺相壽花齒,否則齊牙命也產”的說法。

  出牛欄糞忌諱

  一般出牛欄糞忌諱即有即出,要擇吉日。如果牛糞積得太多,等不及吉日到來,農家就要到牛欄屋前,右腿跪地,左手掐掌,口里念咒,右手拿鋤挖地三下,謂之“掐無期掌”。俗信這樣做以后不會因出牛糞而犯“地煞”。有的地方則在牛欄門前掛一牛蓑衣,據說也有避邪作用。有的是在牛欄屋里掛一桿鉤子長秤,秤上掛一秤砣,俗謂“秤砣雖小壓千斤”,此法也可壓邪避煞,保護耕牛安然無恙。

  忌養青牛

  民間認為青牛會給主人家里帶來災難。還忌諱養前額有白色斑塊的黑牛,認為這樣的牛樣子仿佛穿黑戴孝,所以這種牛又俗稱“戴孝牛”。在民間,人們覺得飼養了這種牛,會對主人本身產生不良影響,也多有禁忌。甚至有些地區認為牛的前額有任何雜毛,都認為是“戴孝牛”而禁忌飼養。

  忌諱冷落牛

  有民謠唱道:“農家六畜自古有,其中最苦是耕牛。春夏秋冬出大力,四時耕種為豐收。忍辱負重勤勞作,運輸拉車忙不休。風里雨里埋頭干,任勞任怨無他求。”歌中唱出了農耕時代牛為農民做出的巨大貢獻,所以忌諱冷落牛。下雨的時候,人們會因為怕牛著雨而為其加蓋牛蓑衣;夏天還會采取熏煙的方式為牛驅蚊;在冬至,為表彰耕牛一年辛苦耕作,牛主人一般要用湯圓粘于牛頭牛尾,表示與牛一同慶祝。當牛得病的時候,人們也都非常關注,會請專門的獸醫看病。牛耕作一世,年老體弱的時候,人們也不忍殺牛,讓其自然老死,死后還要點香燭相敬,并用土掩埋。

  母牛發情交配時的禁忌

  給母牛配種時,忌母牛的主人不給公牛的主人紅包。據說如果不給公牛主人紅包,母牛就懷不了孕。如果在牛群中自交配,要送牧童紅包并送草料給公牛吃。

  云南一帶的一些少數民族認為黃牛與水牛交配,是不吉之兆,必須舉行驅邪的儀式來禳除災禍。

  忌不“破壓”。

  母牛生下小牛犢以后,忌不“破壓”。所謂“破壓”就是母牛生下牛犢之后不久,人們給母牛套上犁軛,在田地里轉上幾圈。據說母牛生小牛的時候骨頭疏松了,如果不給母牛“破壓”,母牛以后耕田就會不賣力。

  殺牛禁忌

  農家視耕牛為“寶”,耕牛禁止宰殺,覺得殺牛有罪。若要殺老弱病殘的耕牛,主人是不會自己動手的,得請人主刀,多“無后”之人為之。看殺牛的人均倒背雙手,表示自己并沒有參與。因此,“看殺牛”已成為世人對事觀望的代用語。據說耕牛也通人性,被宰殺之前會流下眼淚,所以要用麻袋蒙住牛頭,然后才用斧頭將其擊斃。

  忌兩牛打架

  東北、內蒙古一帶的少數民族如果看到兩頭牛在打架,牛角在一起拉不開,那么就認為是厄運之兆,會有禍事降臨。

  忌諱早起聽到牛叫

  安徽一帶,忌諱早起聽到牛叫,俗以為有人侵害。

  養豬,在農家是普遍被看重的一項副業,是窮人的一條“富路”、“財路”,養豬的許多禁忌也在民間約定俗成。

  建造豬圈有禁忌

  舊時,人們建豬圈的時候是十分謹慎的,首先要選擇吉日破土動工,有的甚至還要請“風水先生”來測算,以預定豬圈的方位并定吉日再動土。豬圈建成以后,還要在豬圈墻上貼一張上面寫有“六畜興旺”字樣的紙條,以祈禱豬能夠“夜大千斤,晝大八百”。

  有些地方,對于請來修建豬欄的工匠,要像貴客一樣對待他,在民俗中,要給建豬欄的工匠泡茶、上酒、送水送飯,并送紅包喜錢,但都不能出聲。尤其是在給工匠紅包時特別講究。

  紅包兩頭不能封口,紅包要放在豬圈墻上讓工匠們自己拿取,不能直接遞到手上,而工匠們在拿紅包的時候,也和主人一樣,是沉默的。據說這樣做是恐驚擾了將來會圈在豬圈里的豬,而使其不容易成長。

  修建豬欄的材料要選用楓樹來做木材,認為楓樹做的欄桿,豬就會“風吹夜長”。在修建豬欄的時候,無論是工匠還是主人,出入豬欄都忌諱從欄上跨過,只能從下面鉆過,否則就認為將來豬也會跨過豬欄而逃跑,是不吉利的。

  買賣豬仔禁忌

  舊時,農家把豬看作“聚寶盆”。所以那個時候幾乎家家都養豬。養豬買豬崽很關鍵,哭豬崽的時候要選好日子,人們往往喜歡在雙日去買豬崽,忌諱在單日去買,不吉利、俗以為“耳日”、“尾日”是好日子,說是“耳尾風吹長”;“口日”、“舌日”買豬就不利,說是“口舌必遭亡”,買豬要選吉慶日,喜雙忌單。買豬忌頭太大的豬,俗說這樣的豬不肯長。

  忌諱買“破頭豬”和“戴孝豬”。所謂破頭豬是指黑豬頭上夾雜一撮白毛或白豬頭上夾雜一撮黑毛,而“戴孝豬”則是指黑豬白頭或黑豬白尾。傳統認為這樣的豬不好養活,留在家晨也是不吉祥的。豬鬃毛的顏色忌淺,人們認為這樣的豬也活不長。

  買豬成交的禁忌很有趣。賣主絕不把豬送到買主家,忌被人笑說是“嫁女送親”但有的買主買的多或年老體弱,需要賣主送回家,則可按俗規請賣主幫忙。賣主將豬送到家后,買主要辦酒飯接待,除豬款外,“腳力錢”以紅包形式支付,以示辦喜事湖南農民買小豬成交后,賣主常常要說“喂豬娘子不埔糠,一盆清水兌米湯”、“恭喜風吹夜夜長,豬財年年滾進來”等好話。買主聽后連忙道謝說“難為主家貴言”。等到買主挑起豬籠走到快要看不見的地方,賣主要大呼“落……落落落”,象征性地把豬“招”回來,俗謂此可使買主家喂豬興旺,浙江農民買小豬時,賣主要贈少量稻草給買主,謂之‘娘家草',以示小豬同在娘家一樣健康成長。回家路上,忌用石塊做沉頭,以避石頭不化,豬養不大,到家后,有的要用吹火筒扛豬簍,以示小豬快長大。

  母豬配種禁忌

  民間在母豬配完種后,還有配種員用竹子鞭打母豬臀部的習俗,而且嘴里要說“順順十二只”,希望母豬可以平安地生出許多小豬,

  母豬喂養小豬禁忌

  母豬喂養小豬時,因為民間有“豬虎相忌諱”的說法,所以屬虎的人不能瞧。

  小豬喂藥禁忌

  小豬牛病時,要給母豬吃藥,并通過乳汁使藥力傳達到小豬的體內。而拌有藥物的飼料,要盛在盆里,放在地上,男主人從盆上邁過去,然后再女主人喂食。

  趕豬進圈禁忌

  民間,在趕豬進罔時,主人一般要左手拿著兩塊石頭,右手端茶,先把一塊石頭扔到豬欄中的干燥處,并鄭重其事地“告訴”豬群,這就是你們睡覺的地方;再將另一塊石頭扔在地眼處,并同樣“告知”這里是大小便的地方,其表情好似真的可以和豬群交流一般。接著,主人要連喝三口茶,然后轉身離去,不得回頭。趕豬的時候,不論豬是否順利進到欄中,都忌諱開口大罵,民間認為這樣會冒犯“豬欄菩薩”,必定會影響豬的生長。

  “出欄”禁忌

  在潮州一帶,大豬出欄,主婦會在大豬的脖子處拔幾條鬃毛丟回豬圈。這時候,買豬者要笑著說:亞嫂手頭紅紅,養豬大大只。賣豬的人第二天早上,要把豬紅(豬血制作的一種食品)、豬肉拌咸菜一塊煮熟后,送給鄰居,而鄰居收到禮物時要說“財氣,又賣大豬了”等吉祥話。

  殺豬禁忌

  豬肉是漢族人的主要食物之一,在過節的時候,民間多有殺豬置辦酒席的風俗,稱為“殺年豬”一在這個時候是最有講究的一殺年豬時,最忌諱豬沒有抓住而跑到別人家里。在舊時,人們多數迷信“豬來窮,狗來富”的說法,岡此如果這時豬跑進別人的家中,往往會因此而冒犯鄰居。

  殺年豬時為了避諱年節中的口頭禁忌,人們忌諱說“殺”,而是說“出欄”。

  殺豬的時候,時間也有忌諱,逢亥日忌殺豬,忌在子時殺豬,殺豬通常選在丑時,大概是出于將來養的豬可“大如丑牛”,而不會“小似子鼠”的愿望。在殺豬的時候,禁忌小孩和婦女在旁邊觀看,據說這樣不吉祥。

  如果殺了一刀,出了血,摔倒地下豬沒有死,甚至跑了,要補一刀;或血呈黑紅色,泡沫紅不紅、白不白;或刮豬毛時豬嘴里還冒氣和有輕微的叫聲,謂之豬在嘆氣,均為不吉利之兆,主家既擔心來年養豬難興,又擔心如果是靈官豬,一般是不殺的。真要殺時,因其為“神物”,必須避防不測。殺時要“化身”(化裝),用鍋底灰、墨汁等涂個大花臉,衣衫罩頭,戴斗笠殼,倒背蓑衣倒穿鞋,殺一刀轉身就跑。靈官豬禁忌在室內殺,要到大路口殺二血不能敬神,人也不吃,讓其流走。殺死后至少要過半個時辰才能運回屋里來。

  藥鋪行業與人的生死有很大的關系,所以藥鋪行業的禁忌要比其他商業的禁忌多得多。

  購藥時禁忌

  通常,藥鋪在年初開張的時候都要進新貨。藥鋪在進新藥的時候一般要先購進胖大海、大蓮子,盼望能夠“大發大利”。

  忌冷清

  在所有的商業當中,藥鋪也許是最忌冷清的,所以在藥鋪里常常是“三響”備齊。這“三響”一般是指算盤響、沖臼響、碾槽響。沖臼和碾槽是藥鋪搗碎藥品的工具。在從前,如果藥鋪里沒有顧客的話,伙計往往都會利用沖臼和碾槽碾藥,其主要目的可能就是為了防止店里太過冷清。

  學徒禁忌

  藥鋪的學徒進店后,師傅一般要先教他識別“萬金枝”、“金銀花”和“金斗”。這些藥名取黃金銀子之意,這很大程度上是寓意以后藥鋪的生意買賣興隆、日進斗金.有的是教學徒揀“柏子仁”,因“柏子仁”長得頗似米粒,師傅先教學徒揀這個,是教育學徒以后辦事要細心。

  老板的語言禁忌

  經營藥鋪的老板在平時說話的時候常常以藥名討彩頭。如:“陳皮”稱“頭紅”,“連翹”稱“彩合”,“橘絡”稱“福祿”,“貝母”稱“元寶貝”,“橘紅”稱“大紅袍”,“藥凳”稱“青龍”,“切藥”稱“老虎尾巴”,春以“冬木”開刀,冬以“丹皮”收刀。

  抓藥禁忌

  伙計在賣藥的時候也忌說賣藥,而是說送補藥。藥鋪要想再贏得顧客,必須把握好抓藥這個環節。伙計在抓藥的時候,每一味藥都要獨立包成小包,而且在每小包藥內一定要放人一張相對應的小畫片。該畫片印著該味藥的藥名和圖形,作用是讓顧客在煎藥前對著小紙片再復查一遍,以防出錯。

  在抓藥的時候忌諱伙計聞藥。據說聞過的藥就失去了效果,即使這種藥是對癥的藥,患者吃了也不會見效。

  用戥子稱好藥后,伙計并不著急包包兒,而是要請另一位師傅按藥方依次核對,無誤后點頭應允才可包上這個帶小畫片的小藥包。小藥包兒并不捆扎,而要將三劑藥的小包兒并成三個大包。三個大包的尺寸和形狀完全相同,每一劑藥都包成平頂的金字塔形。

  “三不撿”的禁忌

  在藥鋪里還有“三不撿”的禁忌。“撿”實際上就是賣的意思,“三不撿”就是“三不賣”,也就是說藥鋪在遇到處方不明時不賣,分量不準時不賣,藥名不符時不賣。

  忌藥鋪里臟亂

  通常,藥從口人,假如藥鋪臟亂的話,病人在吃藥的時候會把其他的病菌帶到體內,病情不但不會消除,反而會加重。因此,忌諱藥鋪臟亂,不講究衛生。

  在舊時,醫生被稱為“大夫”、“郎中”。作為一個醫生,決定著人的生死。傳統的中醫先生和經營中藥行業的藥鋪有很多民俗禁忌,也是司空見慣的。

  忌諱叩門行醫

  醫生平常出診,忌敲患者的門,俗有“醫不叩門,有請才行”說法。在民間,叩門無異于找上門去給人家看病,對病家和醫家都不利。

  忌諱醫生主動詢問病情

  醫生在沒有得到患者允許的情況下,是不能主動詢問患者病情的。據說醫生主動詢問不但不會使患者的病情好轉,反而會加重。

  忌諱直接入患者房間

  舊時,醫生到了患者的家中,一般先是隨便和患者的家人聊聊天,初步問明病人的病情,然后才會問是否可以進入病人的房中進行診治。經過主人的許可,才可以進入。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在跟患者家人談天的時候,通過家人介紹患者的病情從而斷定病人的基本情況,以決定從哪個方面人手。同時也可以給患者充足的心理準備時間。

  忌諱直接為女病人診脈

  在封建社會,于有“男女授受不親”的禮教約束,醫生給宮內婦女看病,大都不能夠接近左右,只能根據別人的口述,診治處方。古代有“懸絲診脈”一說。據說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孫皇后懷胎已十多個月而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一病不起。當時的醫生孫思邈為了更多地了解皇后的病情,就取出一條紅線,叫宮女把線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從竹簾拉出來,孫思邈捏著線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引線診脈”。雖然“懸絲診脈”解決了男女授受不親的難題,但是畢竟診脈的誤差很大,所以到最后醫生給婦女看病診脈的時候會將醫生與病人之間隔一層帳子,診脈時,病人從帳子里伸出手來。,

  忌諱施藥方

  舊時,醫生是通過“望、聞、問、切”了解病情的,然后給病人對癥下藥。醫生為了保守職業技術的秘密,民間又有郎中“施藥不施方”的說法。所謂“施藥不施方”,就是醫生一般只給病人用藥,有些醫德高尚的甚至會免費送給病人藥物,但下藥的方子卻絕不能輕易示人。因為醫藥行業認為如果將寫著治療方法的藥方傳給別人,就是將自己的醫術或是賴以生存的本領交給了別人,會保不住自己的飯碗。

  忌諱開雙數藥方

  醫生給病人開藥方的時候講究“開單不開雙”。即醫生在開藥的時候只開三、五、七服而避免二、四、六等雙數。因為醫藥行業里認為開藥開雙數,病人家里會禍事不斷,是不吉利的。

  忌諱在看病時談診金

  醫生在給病人看完病以后,要收取診金。醫生忌諱在看病前談價錢。通常情況,都是在醫生給病人做出明確的診斷并開出藥方之后,主人才將診金用紅紙封好,交給醫生。而醫生會當著患者家屬的面打開紅包。如果是給富人看病,診金給的少了,醫生就會將診金退回,并且還要雙份收取;如果是給窮人看病,有些醫德高尚的醫生往往會少收診金,甚至分文不取。

  忌諱春節出診

  醫生忌諱過年的時候出診,怕“觸霉頭”,除非給雙份診金消災才行。所以普通患者如果在過年的時候生病了,請醫生看病的時候要付給醫生雙倍的診金,以避兇求吉。

  漢王充《論衡·讖日》中記載:“九錫之禮,一曰車馬,二曰裁衣,作車不求良辰,裁衣獨求吉日。”可見,在中古時期,就有“裁衣求吉”的民俗觀。裁縫行業禁忌也有很多。

  古代對裁衣時間有明確規定。據敦煌文獻載:春三月中的申日不裁衣,夏三月中的酉日裁衣兇,秋裁衣大忌,血忌日不裁衣,凡八月六日、十六日、廿二日不裁衣,兇。以十月十日裁衣,大忌,晦三月裁衣,被虎食,大兇。“以十月十日裁衣,大忌。”這是因為這天為唐代皇帝文宗李昴的生日,此日動剪裁衣便認為是不忠舉動,象征著“動刀”謀反,故裁衣便列入禁忌。“凡八月六日、十六日、廿二日不裁衣,兇。”八月六日不動剪刀裁衣,是因為這天為南北朝武帝蕭衍的生日。八月十六日為觀音顯圣,故不得動剪刀裁衣。佛經云:八月十六日南無清凈寶揚惠德觀世音菩薩示現。八月二十二日于神仙下凡亦不得動剪刀。

  民間至今還盛行“正月不動針”的習俗。俗話說:初一不忌針,當年國庫空;初二不忌針,天下百姓窮;初三不忌針,三孤三寡興;初四不忌針,朝中軼事生;初五不忌針,五月五雷轟。從初一至三十,都有犯禁的劫數。相傳此俗始于北宋末年,為張天師解救刺繡宮娥而提倡的。

  最早的裁縫

  當地球經過最后一次嚴寒的冰期——大理冰期之后,迎來了全新世冰后期溫暖的氣候環境,中華祖先繼承了漫長的舊石器時代積累的經驗,開始了農耕畜牧,改變被動向大自然覓取食物為主動生產繁殖生活資源,他們營造房屋,改變穴居野外的居住方式,男子出外狩獵、打制石器、琢玉;女子從事采集、制陶、發明紡麻、養蠶繅絲、紡織毛、麻、絲布、縫制衣服。改變了原始的裸態生活,進步為戴冠穿衣、佩戴首飾的文明生活。在我國已公布的全國7000余處較大規模的新石器遺址中均有石紡輪出土,如山西芮城縣西王村仰韶文化遺址晚期地層原始工具石紡輪、陶紡輪的發現,湖北天門石家河發現的大量陶紡輪,形式不下10種,多數還繪有花紋。在河姆渡文化遺址及龍山文化遺址都發現過織布的工具骨梭、木機刀及機具卷布軸等。

  在所有的行業中,采礦是最危險的行業之一。因此有很多忌諱。

  忌說“死”、“憋死”等詞語

  礦工在井上、井下時,忌說“死”、“憋死”之類的話,忌用臟話罵人。不但自己不能說,也不許別人說,兩口子吵架時都不許說。礦工覺著心里煩悶,或與人吵了架,這一天就不下井了。

  忌別人打他的帽斗

  礦工禁忌別人打他的帽斗,不許把帽子扔到地上。因為帽子是保護頭部的,也就是頭的象征或同體。頭是不能被人敲打或玩摸的,更不能掉在地上。

  忌在井口燒紙

  任何一個礦工都忌諱在井口燒紙,因為只有死了才燒紙。

  忌在礦井中捕捉老鼠

  礦井里有動物是吉祥的象征,東北煤礦工人忌諱在礦井中捕捉老鼠。礦工在井下,敬鼠如神,他們在井下吃飯時,總要分點飯菜喂老鼠,吃不下的剩飯也從不帶回家,倒在井下宴請老鼠。這是因為井下有瓦斯、沼氣和煤氣,這i種氣對人極有危害。鼠類對這三種氣體極為敏感,只有在沒有毒氣的地方,它們才出現,所以礦工見了老鼠就有一種安全感。

  關于礦井通風

  礦井通風分為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兩種。

  (1)自然通風,指在有兩個標高不等井口的礦井,于兩個井口處存在溫差,氣流從一個井口進風并經過井下巷道、工作面后而流向另一個井口。

  (2)機械通風,指利用通風機使空氣獲得能量,并沿井巷流動。它能增大流經井巷的風量,有效地克服礦井阻力,防止瓦斯積聚,排出有毒有害氣體,保證安全生產。機械通風的礦井,至少必須有兩個出口通至地面,形成通風系統,使工作地點有貫通風流,給離開工作面的乏風提供排出通路j機械通風是產生機械風壓的動力源。機械通風按通風機工作方式不同,分壓入式通風和抽出式通風。

  舊時,農村泥瓦匠大部分是用田里的土磚砌土磚屋,有的泥瓦匠還為人打灶、修豬牛欄、廁所等。泥瓦匠也有頗多忌諱。

  忌別人碰自己的工具

  泥瓦匠也十分在意自己的工具,特別忌諱瓦刀被人跨過,如果有人從瓦刀上跨過,會給瓦匠本人和主家招來晦氣,甚至會引起建造的屋舍倒塌,出現人命。瓦匠還忌諱校正豎直線的吊錘被人跨過,覺得如果有人從這條直線上跨過,會影響豎直線的精度。因為人在直線上跨越的時候,可能會碰彎了線,如果線被碰彎了,一定會影響直線的精確度。

  忌諱砌灶時不祭灶王爺

  泥瓦匠在到主家給人家砌灶的時候,通常要先擺開一些小的陣勢,祭祀灶王爺一頓。一來可以求灶王爺保佑主家,二來也求灶王爺保佑自己以后在給主家砌灶的時候順利。

  灶王爺

  有一個張郎,不好好種地,出門去做生意,一去之后音信杳然。家里的生活重擔落到了他的妻子丁香身上。丁香拼命地干活養家,并殯葬了先后去世的公婆。有一天,成了富翁的張郎回家來,休了丁香,娶了海棠。老牛(或老馬)拉著車,毫無目的地把丁香拉到山中一問茅屋前,停下腳步不再向前走了。這地方就是丁香的歸宿。這家里老婆婆和靠砍柴為生的青年相依為命,收留了她,她與青年成婚。后來他們成了富家。過了多年,突然有一個討飯的來到門下討吃,丁香發現他就是拋棄了自己的前夫張郎。張郎從前妻遞給他的面條里吃出了他們結婚時的簪子和荷葉首飾,知道這個女人便是被他休掉的妻子,于是羞愧難當,一頭鉆進灶火塘里給憋死了。張郎死后,大廟不留,小廟不收,魂魄到處游蕩。玉皇大帝下界視察,恰遇張郎,于他們同姓,便封了他個灶王官的名號。

  窯匠,在民間又叫作“燒窯的”,他們主要以制作各種磚、瓦、瓷及各種器具為生。關于窯匠也宵有一些禁忌。

  忌不祭拜太上老君

  據說窯吒的訊帥爺和鐵匠的祖師爺都是太上老君。這可能和太上老君的煉丹爐有很大的關系。所以一到每年的農歷二月十五,太上老君誕辰這天,所有的窯匠都會到太上老君廟里祭拜,祈禱在以后的燒窯過程中順利。據說如果有人不祭拜的話,就會觸怒太上老君,令其燒不出好窯來。

  入窯禁忌

  窯匠住人窯I天要祭祀神靈!據說假如不在這天祭祀神靈,窯就會坍塌。在民間,窯匠不僅要住建窯和入窯前祭祀窯神,還要在每月的初二和十六祭祀窯神。

  忌燒窯時亂講話

  陶瓷I匿燒窯時,窯門旁要擺放一張小桌子,桌上點一盞長明燈,桌旁擺一張太師椅,這椅子只許大師傅坐。大師傅按照窯火的情況指揮窯工加柴薪。燒窯時,禁忌亂講話,特別忌諱講污言穢語,避免觸犯窯神,不然,燒的陶瓷器會開裂或變形。

  忌褻瀆火神

  陶瓷匠生火燒窯或起窯時,不能讓婦女及服孝者或家中有產婦的男人參加,以免褻瀆火神,損壞窯中成品的質量。

  忌放鞭炮

  自封窯到開窯期間,哪怕遇到大節日,也只能點香燭、燒紙錢,禁忌放鞭炮,避免使窯里的陶瓦破裂或成色降低。

  窯匠與“紅”色

  在過去的磚窯中,窯匠燒的磚為青藍色時,是磚質量好的表現,而如果把磚燒成紅色的話,就成為次品。所以磚窯匠十分忌諱別人在窯場里提到“紅”字。在平常不能說,在燒窯點火的時候就更不能講了。

  木匠是一種傳統的行業。木匠以木頭為原材料,他們伸展繩墨,用筆刪線,后拿刨子刨平,再用量具丈量,制作成各式各樣的家具和工藝品在鄉間,每個木匠基本上都是多面手,不但在蓋房建屋、上梁架椽中起主要作用,就是修理農具和日用器具等雜活也離不開他們,因為木匠在人們生活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所以關于木匠的禁忌也就多了起來。

  工具禁忌

  木匠的工具包括斧子、刨子、錛、鋸、鑿、銼、木鉆、墨斗、曲尺等。木匠對于自己的工具,有一種特殊的感情。木匠的斧頭每次使用過后都要用紅布包起來以示珍重。民間有俗諺“師傅斧,恰惜某”,意思是珍惜工具的程度甚至要超過愛護自己的妻子。

  木匠忌諱別人觸摸他的斧子、墨斗和曲尺。在民間有俗語說:“木匠的斧子,大姑娘的腰,獨行人的行李包。”這三樣東西別人是不能動的。據說如果其他人動了這些工具,這些工具就會沾上霉氣,使木匠干不出好活兒來。如果有人碰了,木匠就會用咒符點著火繞工具一圈,稱為“焚凈”,以祛除晦氣。

  在外睡覺禁忌

  木匠大部分時間是到別人家里做工。如果工作量大,一般是要住在主家的。木匠在主家睡覺的時候,通常都會把自己的鞋子在床前一只正放一只鞋底朝上放,表示和邪鬼互不侵犯,如果這樣做還不安寧,就將墨斗繩繞床沿一周,并把瓦灰刀、鐵鉗子放在枕邊,把木尺子置于床沿,來鎮邪物。

  出工日期禁忌

  木匠行業認為孟月逢酉、仲月逢巳、季月逢丑的日子是“紅煞”日。在一些特別的日子里,木匠是不做工的。所謂孟月、仲月、季月是指農歷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每季中三個月,第一個月稱“孟”,第二個月稱“仲”,第三個月稱“季”,所以在每季第一個月逢酉的日子,第二個月逢巳的日子,第三個月逢丑的日子,木匠忌出工。在春子日、夏卯日、秋午日、冬酉日是“魯班煞”日,木匠也忌出工。

  忌諱慢待木匠

  通常請木匠干活活,主人都會好吃好喝地招待,除了感謝木匠的手藝以外,還于一種“木公厭勝”的心理禁忌。

  在舊時,民間存在著這樣一種說法:請木匠蓋房屋的時候,一定要好酒好肉熱情款待,以免得罪他們而偷偷在房子中做了手腳,引鬼祟進屋,使主家病喪人口、破財敗家或遭遇官司等劫難。

  所以木匠到主家去做活,無論包工、雇工,戶主都要設宴招待,并要以紅包相送,在河南鄭州一帶,當工作完成之后,戶主還要準備一包饅頭和肉讓木匠帶走,俗稱“捎個包”。

  忌干活不留尾巴

  木匠干活有“留尾巴”的習慣,完工以后要留一些刨花讓東家自己打掃,表示今后還有活干。

  但為人做精材時,刨花、木屑一定要親自打掃干凈,不得留給東家打掃,免得被視為不吉利。一般做捎材的木匠不得制作家具,也是認為棺材有“晦氣”,免得把這種“晦氣”帶到家具上。

  忌諱說“雙”

  普通木匠在說話的時候忌諱說“雙”,因為木匠的祖師爺魯班的乳名叫“雙”,所以木匠在平時往往會把“艤”稱為“對”、“副”。

  舊時,各地鐵匠多是開鋪子坐地經營,主要制作菜刀、剪刀、火鉗、鋤頭、鐵鍬、鐮刀、鍋鏟、鐵鍋等生活用品。鐵匠也有很多禁忌。

  忌諱不供奉太上老君

  鐵匠把太上老君作為祖師爺,而且在煉鐵爐上供奉太上老君的神像。據說太上老君有一手打鐵的好手藝,他鍛打的農具特別耐用,鍛打的兵器鋒利無比。因此,鐵匠想打出好鐵器,就要供上太上老君。在民間,鐵匠供奉太上老君時,要用嘴把大公雞的雞冠咬破,把雞血滴進煉鐵爐,稱為“割花”。然后宰殺這只雞來奉祀太上老君,祈求祖師保佑。

  忌諱別人碰自己的風箱

  鐵匠最忌諱別人碰自己的風箱。無論是開鐵匠鋪的鐵匠,還是走街串巷打鐵的鐵匠,都視風箱為吃飯的根本,特別小心愛護,如同珍惜自己的手藝一樣。所以,鐵匠忌諱別人動自己的風箱。據說鐵匠認為別人動了自己的風箱以后會倒霉。

  忌諱旁人觀看及言語

  鐵匠干活時,忌諱旁觀者大聲吵鬧,特別忌諱人說“小心別打到手”之類不吉祥的話。一來會使鐵匠分心,二來人們怕說什么有什么,說小心傷到手,沒準真的會傷到手。

  忌諱打空錘

  鐵匠忌諱鐵錘直接打在砧子上,叫“打空錘”,認為這預示當日會發生事故,要立即停工。

  安鏟

  在造船時,首先進行的一件事是“安鏟”。鏟,就是安裝在船體中間那根最長最大的木梁,相當于房子的大梁。安鏟前,先要“選好日”。“好日”的標準是:一必須是良辰吉日,二不能和船主的生辰對沖,三要到神明前卜卦征得神明的恩準。安鏟的時辰到了,先負責造船的“師傅頭”(相當于總工程師)用斧頭在“鏟”上削一塊木片,叫“開斧”,相當于建房時的“動土”。這時候,船主要為開斧的師傅頭送上“紅包”,以酬辛勞,安鏟工作才可繼續進行。

  安鏟時,要用二尺四寸紅布包著十二張供鬼神用的粘有錫箔的紙錢,外加一丈二尺紅絲線,在鏟的接合處底下墊好。墊放過程中師傅頭要說四句吉祥語,如“順風得利,萬事如意”等,船主要送上紅包。

  接著,師傅頭要用圓鑿在鏟的接合處上方鑿一個淺淺的小圓洞,把一個預先準備好的大龍銀元按龍頭和船頭相對的方向放好,抹上桐油灰把銀元固定住,蓋上小木塊,再用桐油灰封閉圓洞。這時候,安鏟儀式順利完成,船主擺上牲禮紅圓祭拜,燃放鞭炮慶賀。祭品中紅圓的數量講究越多越好,祭拜后,不但要請參加的人吃紅圓,連過路的人也要禮貌地清來吃紅吲。被請來吃紅圓的人越多,表明人氣越旺,大吉。

  石匠信奉“石頭神”。山東境內的石匠們則以三月十七為“石頭神”生阻這一天,人們絕對不允許和石頭有任何接觸;否則,都會遭受災難。農歷二月初二俗以為是“龍抬頭”的日子,因此,匠人這一天也是絕對禁忌做一切與石有聯系的事情。否則,會樂了龍頭,震壞龍體,傷損坨目,龍王也會降災于石匠或與石頭有接觸行為的人。

  還有的地方以正月初一為“石頭神”的生日。這一天,禁忌敲打石頭;否則,會得罪“石頭神”,“石頭神”則會降災難于匠人,使石匠不出成品,毀壞材料,甚至會長期臥病在床,不能痊愈。

  忌手持鞭子

  舊時,石匠鑿得最多的屬水磨。在水磨房理供奉老君、河神及財神,每年正月初二、三日都要點燈、燒香、上供,祈求神靈保平安,多磨糧。因為所供奉的老君騎的是青牛,所以石匠在刻鑿水磨時,凡人是不能手持鞭子在一旁觀看的;否則,會驚跑了老君的坐騎,水磨無法完工。

  忌鑿石時說話

  有的地方在鑿石時,任何人不準開口講話,認為開口講話容易出現傷亡事故,俗規誰開口講話出了事故就誰負責。有的地方則不許大聲說話。

  方言禁忌

  浙江青田忌“洗”字,因為“洗”與“死”諧音,故石匠連鍋碗都不洗,一般用布揩凈;忌“洞”字,進礦洞叫“進財”;忌“回家”一詞,回家俗稱“拔草鞋”。

  五彩石的傳說

  關于五彩石和五彩翡翠,有一個美麗動人的神化傳說:

  相傳很早很早以前,天地間突然發生了一場大災難,天柱折斷,大地開裂,天空中出現了一個大洞,地面上洪水滔滔。

  女媧看到這般情景,立刻斬斷了大龜的腿腳,豎立在大地四方,把天撐起,又殺死了興風作浪的黑龍,用蘆葦灰堵住了滔天的洪水,同時煉出了五彩石補住了天洞。從此女媧成了創世女神,五彩石也成了人們夢寐以求的珍寶。為了紀念女媧,人們一直在尋找女媧補天時散落到地面的五彩石塊,然而,這種石塊太罕見、太珍貴、太難得了。

  因此,人們就把具有觀賞價值和有紀念意義的石頭揀回家收藏起來,稱之為五彩石。

  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有很多禁忌需要遵守。

  傈僳族、彝族下地種田時,忌將鋤頭等掘土農具扛在肩上,因其只有埋葬死人時才如此,故以為不祥。

  忌吹口哨

  毛南族人種田時忌諱吹口哨,因為口哨聲與說話聲相比屬于怪異之聲,故以為口哨聲能引來惡鬼作祟,致使農作物歉收。毛南族種田時還忌諱談論鳥獸。以為此時談論鳥獸,會導致鳥獸糟蹋、危害莊稼,使莊稼減產。

  忌在稻子、谷子揚花時在旁邊洗衣、剝麻

  傈僳族、彝族,在稻子、谷子揚花時,禁在其旁洗衣、剝麻。如有犯,則會使其花受驚而導致減產。

  忌抬水淋秧

  水族在天旱時禁忌抬水淋秧,否則認為是違反天意,莊稼長不好。

  稻桶禁忌

  在浙江西南廣大鄉村,收谷時,忌女人坐稻桶歇力,說是褻瀆五谷神,來年要歉收。忌用鐮刀敲稻桶,說是驚動五谷神,罰你收谷時割破手指。

  田間喝生水禁忌

  浙江一些地區,在田間勞動喝生水時,忌立即入口,要先吐一口唾沫在水中,見唾沫未化散的,表示鬼未投過毒,此水可以喝;如唾沫在水中化散開,說明鬼已在水中放了毒,喝了會肚疼、生病。

  潮州一帶在“打秧”甩秧時,忌甩在種田人身上,如果被甩中,俗稱“中秧”,即為遭殃。解忌的辦法是,中秧者不開口,打秧者高喊討彩話,同田十活的人也跟著說些吉利話:在插秧中也有許多俗規。嘉興一帶在插秧時,人與人之間禁忌隨便傳遞秧把,俗謂這樣做會使兩個人成為冤家,必須把秧丟在水田中再揀起。

  民間在農業上的禁忌不僅數量多,而且有其特色。舊時,農業生產力低下,主要是“靠天吃飯”,順從自然,一方面要不誤農時;另一方面要定期祭祀,以求助神靈的護佑。祭祀期間,不得從事農事活動,否則,神靈以為祭祀者不專心和少虔誠。“禁日”的時間,各地不一,且有長有短。

  忌節日期間耕作

  漢族農歷正月初一至十五為“過年”時間,忌耕作,以為耕作沖犯神靈,一年百事不順。漢族及一些以農耕為主的民族,都敬奉雷神,有聞雷輟耕的習俗。每年以第一次響雷為信息標志,確定春耕春種的起始時間。忌雷主要是針對每年頭次雷聲而言。忌雷期間,不能犁田、耕地、播種,如果違犯,以為雨水不宜,莊稼歉收。瑤族人就于每年正月初十和二十日“禁風”。在這兩天不許下地鋤耕,以為這樣就可以在一年內免受風災。土家族每月初五、十五、二十五日忌下田。逢“五”而耕作謂之破五,破則不吉,是以為忌。

  傣族冬至日忌勞動,否則,以為牛馬會死掉?畬族、白族等忌在春分、清明、大暑、小暑、立秋等時日下田耕作,據說是恐挖著地脈龍神,莊稼長不好。白族、畬族、彝族等還忌二月初八、三月三、火把節(農歷六月二十四、二十五)、分龍日(夏至前后)期間下地勞動。據說這期間下地會挖著龍神,切斷水路,莊稼長不好,或者會遭受蟲災,所以要禁忌下田;畬族又忌七月七日下田抬水,說是此日下田抬水會招惹水鬼,使稻田壞掉。

  忌耕日殺生

  藏歷四月十五日和六月四日是門巴族忌耕日。這天,戒殺生,禁下地耕作,以為有犯則沖犯天神,招致冰雹等災異。貴州布依族于農歷正月初一至初三和每月的初四、十四日不許耕種。湘西苗族在陰歷每月初一、十五忌挑糞,逢“戊日”不動土、不下田。裕固族以為六月和臘月動土不吉。

  忌日不耕作

  黎族人家有人去世,其親屬在j年內逢忌日均不得下田耕作,忌日即死者去世之日。黎族以十二屬相計日月,因此每十二天即有一個忌日。這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隨著迷信觀念的逐步破除,現已基本革除。

  彝族、羌族、苗族及湖南、貴州部分地區的漢族都廣為流行“戊日忌動土”的習俗戊為天十的第五位,古代以天干(甲、乙、丙……)地支(子、丑、寅……)循環相配,表示年月的次序。干支再與五行(金、木、水、火、土)對應,則可推算出戊屬土。每月有三個戊日,四月十六、十月十八兩日為“大戊日”,全年大小戊日共三十八天,均不事耕作。漢族在立春后禁五戊,禁戊前一天,各村鳴鑼通知戊日不準動土。俗謂這日動土會觸怒土神,使農作物遭災。苗族傳說,戊日是該族歷史_:大遷徙中不幸的一天,故視為忌日。

  漢代代田耕作

  耕種公元前1世紀初期,在趙過的提倡下,一種稱為“代田”的耕種方式受到了漢王朝關注。班固在《漢書》中概述了這一農耕方式。

  采用代田法,一畝農田要被劃分為若干條圳,溝中犁起的土壤則被堆在一旁形成一尺高的壘種子播種在圳中,在其生長過程中不斷將壟上的土推人圳內苗根上。最終,壟上的土全部被推同溝內。次年,則在原來觀之間的土地上開挖新的圳。趙過還改進r農具來適應這一新耕種方式的需要,并在政府公田上進行了實驗。結果其產量要遠遠高于不做圳的農田。

  舊時,商業界流行一套大體相同的禁忌語,稱作“八大塊”或“十八塊”。這些詞語說出口,一定要按規矩改成其他說詞,否則會帶來厄運,并受到同行人的懲罰。如:凡店鋪門市都總稱朝陽,書店為冊子朝陽,扇店為半月朝陽,線店為方皮朝陽,磚瓦店為火上朝陽,典當為興朝陽,染坊店為浸潤朝陽,衣店為皮子朝陽,布店為稀朝陽,蠟燭店為紅耀朝陽,鞋店為踢土朝陽,肉店為流官朝陽,面店為千條朝陽,米店為碾朝陽等等,可見分行有巨細并且應有盡有。

  舊時,除各行有各自的行禁忌語之外,至清末民初又形成若干商人通用切口。例如:主人為點王,賬房為龍頭,店東的兒子為小開,經理為阿大,協理為阿二,伙計為猢猻,學徒為i壺,交易的中問介紹人為掮客,好買主為糯米戶頭,壞買主為餿飯戶頭,賬房作弊為桂龍,店中雜役為出店,店員倚柜臺而立為石獅子,學徒遭辭退義經調停留用為還場,賬外作弊為飛過海,店員優惠熟人親友為賣小蛇,不收錢支貨為丟飛包,洋行買辦為康白大,洋行收賬者為式老夫,店主為伙計加薪為串頭,店主不滿伙計欲辭之為待幫,硬索回扣為除帽子,盤賬為點元寶,以惡劣的物品賣高價為賣野人頭,等等。使用當行禁忌語,成為一種頗具民族民間文化特征的商業習俗。

  忌直呼財神名諱

  商人多敬財神,所以首先忌諱褻瀆神靈,不能直呼財神名諱。如:管利市財神叫關羽,管增福財神叫比十等均屬犯忌。商人必須尊重本行業的祖師爺,不得直呼其名諱。

  忌不用敬辭

  店鋪招幌、標記就是“招財進寶”的表示,在商人心曰中最為神圣二每天掛幌子,一定要說“請幌子”,忌諱說“掛”,忌諱掛不結實而墜地。舊京香蠟鋪賣財神像,還有其他神像,忌諱說賣,必須說“送”,孕i則便視為對神不敬,營業必賠無疑。

  忌說整數

  四川兩部的農村集市交易巾,在商量買賣豬或牛的價格時,人們一般忌說整數,認為整數有盡頭的含義,這樣不利,買回去的牲畜難以飼養。

  忌不要回繩索

  在四川的一些地方,賣豬時經常用繩捆縛牽出,但出賣時,賣主一定會要回繩索,認為連繩子一起出賣,如同連運氣一同流走,以后養豬不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