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歲要過關的說法
“人的生命太脆弱了!”當身邊有一個鮮活的生命,昨天還與你有說有笑,今天早晨起來時,突然傳來噩耗,說這個人沒了,你就會不由發出這樣的感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這種現象經常出現,不得不引起人們對生命的思考。
“三六九是關口,十二春是童關”這條農村俗語,把人的兩個年齡分成階段,即童年和成年。前一句,在的諸多解釋中,雖然大多屬于牽強附會,且帶有農耕時代的落后及愚昧的烙印,即濃厚的色彩。后一句,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兒童的身體健康和人身安全,都是家長最 的事情,從愛兒童和保護來說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我們另一個角度來看,舊時,由于醫學不發達,條件比較差,各種自然災害頻繁,流行,使人的生命變得特別脆弱,又沒有什麼辦法來很好解決。因此,古人通過觀察的,對高等生命體運行軌跡進行思考,作出各種猜測,并試圖從中找出生命運動的規律。古代人探索生命運動規律時,容易走向兩個極端,一是用樸素的科學觀來解釋各種現象,另一種則是用的方式來解釋各種現象。俗語“三六九是關口,十二春是童關”,既有古人對生命規律樸素的科學觀來解釋,又有唯心論方面的觀點,即方面的觀點。
1、“三六九是關口”的意思
這里先說“關口”的民俗含義。俗語中所謂的關口,認為,一個人達到一個特定的年齡歲數,又稱關鍵歲數,且這種歲數不只一個,有很多個。俗信認為,要渡過這些歲數,就像是通過險要的關隘一樣,會遇到各種困難和災難,甚至因為一點小意外,會跌入萬丈深淵。在人生的道路上,注定不會是一帆風順,穿越了一個關隘,又會新的關隘在前面等待著你。
民俗中通常把“關口”又稱為“關劫”,過“關口”又叫“過劫”。劫,即天劫, 于我國本土的術語,認為天劫就是一個劫數,即災難和困難。如果一個人做了違背天理之事后,上天就會懲罰他,或者降災難于他。成語在劫難逃也就是這個意思。
也就是因為如此,在農村,當一個人到了所謂“關口”年齡時,不論是說話,還是做事,抑或出門在外,都要小心翼翼,唯恐惹是生非,或者碰到意外的事情發生,給自己帶來災禍。
再說“三六九”的具體意思。舊時,在農村,“三六九”通常指歲數的尾數。普遍認為,“三”指三十三歲、七十三歲;“六”指三十六歲、六十六;九指十九、二十九、三十九、四十九、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八十九。除此以外,還有四十二、四十五、八十四等歲數為關口的說法。在“三六九”這三個數字中,“九”之數又有例外,既指歲數的尾數,也指含有“九”倍數的歲數,即通常所說的明九和暗九。上面帶九的數字就是明九。暗九,即十八、二十七、三十歲、四十五……,農村有一句俗話:“明九不算九,暗九大關口”,或者說:“明九不可怕,暗九大過天”。意思是說,逢明九的歲數時,因數字比較明顯,每個人都格外注意,但逢暗九時,往往為人們所忽略,不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容易發生意外之事。
舊時,一些農村的民俗之中,人們把“三六九”又分出“等級”來,俗信認為,“六”不算大關口,只出現一些小困難或災難;“三”是中等關口,困難或災難不大也不小;逢九的歲數時,困難或災難是更大的。
這些說法沒有任何科學依據,是舊時的一種帶有猜測性的說法,因此也被認為是一種說法,不足為信。然而,舊時以這種方式,在人們的年齡上設置諸多的關口,也是對人們在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為人處事的一種提醒。從所謂“三六九”中的年齡歲數來看,主要集中在三十三歲以后,這個年齡都已為人父母,有了一個穩定的家庭,在五十歲以前,都是家里的頂梁柱或內當家,表面上是壯年期,實際上,身體開始走下坡路。而五十歲以后,都進入了老年(舊時農村人的平均壽命低),進入了快速的衰老期。
因此,舊時農村,普遍人家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較低,而勞動強度比較大。人到中年(舊時農村通常三十歲以后為中年,五十歲以后為老年)之后,身體開始走坡路,這個時期就要注意身體保護,不能提前掏空身體。再說,人到中年,生活壓力比較大,上有父母要贍養,膝下有一大堆幼兒要撫養(過去結婚早,育兒也比較早),容不得出現任何意外,否則一個家就完全坍塌了。
人到中年后,應該是走進了性情穩定的時候,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意氣用事,更不可招惹是非。舊時,農村人最怕惹上是非,尤其怕惹上官司,輕則贏了官司輸了錢,心理上還倍受煎熬,重則家破人亡。人們通常也把是非和官司比較多的年齡歲數稱為“關口”,稱之為“是非關口”或“是非災禍”。
舊時,人到中年后,在家務農時,要警惕勞作中的危險性,比如,野外的蛇,山中的豺狼虎豹等;給村鄰幫忙時,有的事務也具有危險性,也需要警惕,比如幫人伐木扛木、建房豎屋等;外出謀生時,有很多高危職業,比如,放排的排古佬、走水路的船夫,走陸路的挑夫、開礦的礦工、采石的采石工以及建筑工,等等。這些勞作,一次小小的意外,非死即傷。這些自然也是農村勞動的一道道必須穿越的關口。
舊時,人到老年,由于體質衰弱,再加上農療技術和條件差,一點小毛病,或者失足跌倒,就會造成嚴重的后果。事實上,過去,農村老人年紀越大,就越如同樹上的果子, 成熟了后容易從樹上掉下來,而熟透了的果子,只要稍有風吹草動,就會掉下來,這是自然規律。因此,老人每生一次病,每出現一次意外,都像是在闖關口。
2、“十二春是童關”的意思
“十二春”就是十二年。春,原本指每年四季中的之一季,也就是春季,我國古代習慣用“春”和“春秋”來代表一年。比如,唐朝高適在《人日寄杜二拾遺》中有“一臥東山三十春,豈知書劍老風塵”,句中的“三十春”就是三十年。
“十二春是童關”的意思就非常清楚了。這一句緊接前一句的意思,就是說,十二歲以內的兒童,不像十二歲以上的少年人和成年人,兒童每成長一歲,就要過一個關口,十二歲就要過十二道關口。而滿了十二歲的兒童就變成了少年,兒童所有的關口都過完了,進入了人生的另一個階段,即少年時期。在兒童時候,父母看護他們,按照農村的說法,肩膀上就像挑了一擔油,行走在路上需要小心翼翼,稍不留神,油就會濺出桶外,再不留,摔一跟頭,或直接摔倒,一擔油全部給潑在地上了。
現在一些常見的疾病,在鄉村衛生院就能夠治好,稍嚴重一點的癥狀,醫院也能及時治好,讓孩子的父母少操好多心。
舊時,由于醫學不發達,一些小毛病就會奪去孩子的生命。比如,舊時,農村孩子“出麻子”和“出豆子”就被認為是兒童成長過程中兩道更大的“關口”。尤其是“出豆子”,兒童的死亡率特別高。有一些農村,把的兒童稱為“豆子”,把埋兒童的墳地稱“豆子墳”或者“豆子山”。那時農村,在孩子“出麻子”和“出豆子”時,除了用一些土辦法醫治外,孩子自身的抵御能力。束手無策時,只能用求助于,比如,家里有孩子“出豆子”時,家里人忌諱說帶“豆”的字,也不能吃豆類食品和菜蔬,一家人在“豆子婆婆”的神像前跪求、祈禱。
還有,舊時一些常見疾病,如急性肺炎,還有一些流行性感冒、流行性疾病,因為兒童身體抵抗能力差,小病變大病,毫無辦法,最后父母只能眼睜睜看著孩子。
舊時,我村兒童的成活率是比較低的,人們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認為只要越過了十二歲這條線,進入少年后,相對來說死亡率也就得很低了。因此,舊時農村民眾就把十二歲看成是兒童,從危險年齡走入安全年齡的一個重要關口。也有一些農村把十二歲內的每年生日,稱之為“橋”,過生日也叫“過橋”,而過十二個生日就叫過十二座橋。過去農村都是用木材架橋,人走在橋上搖搖晃晃,膽子小的人還不敢過,小孩子過橋時容易掉落到河里,通常由大人背著,或牽著手過。過完橋也就安全了。
不管是“過關”也好,還是“過橋”也好,都非常形象而生動地形容了舊時兒童不易。也就因為如此,舊時,父母或外公外婆在孩子出生后,特別是男孩子,大多在脖子上給他們掛一把“長命鎖”。
南方的很多農村,為了使自己的孩子順利成長,民眾有為孩子“積德”的風俗,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架橋,方便人來人往,并在所家的木橋上寫上“長命富貴,易養”;二是為了不使行人迷路,在叉路口立一碑,有錢的人家立石碑,沒錢的人家立木牌,上面除了寫有“左走某地,右走某地”,或者“上走某地,下走某地”外,也書有“長命富貴,易養”等內容。其目的就是祈禱孩子能夠平安度過童年,越過十二歲這條生命安全線。
舊時,農村民眾的這種,主觀上肯定是一種的方式,但在客觀上,確實給路人提供了方便,同時也形成了農村的與人方便、與人為善的傳統美德和純樸鄉風民俗。
兒童健康和安全問題,依然是現在農村是每個家長都不容忽視的問題,依然是孩子的“童關”。如今的農村對于孩子來說,到處充滿了安全隱患。為了保證孩子的健康和安全,現在依然提倡,保證孩子在家長視線之內,但是,我們做不到與孩子寸步不離,總有一些情況下要讓孩子單獨面對,這就要求既要 孩子視線內的安全,也要多 孩子視線之外的安全問題,要與孩子多溝通,不能存有僥幸心理。
以上就是與33歲要過關的說關內容,是關于年齡的分享。看完女的進33歲能過生日嗎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