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馬午時馬烈如日中
嵩祖裔張氏族譜
(良公至小八郎公)
(注:因戰亂失譜,多譜從明代起修,后又殘缺和筆誤,譜系混亂,良祖至晁祖以參考料選修,按各地老譜序為主。沒有人能決定自己是百分之百正確。)
以下祖源資料 :《宰相世系表》《上杭族譜》《橋北張氏族譜》《張氏通譜》《茹古人物考》《萬石堂張氏祖譜》、《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白寨甲南山村張氏族譜 》《寧化秀篆土城張氏族譜》《高済坑草譜》《湖雷譜》《張家營譜》《張氏千五郎后裔族譜》《苗栗西湖張氏家譜》《客家張氏源流考》《張氏良-睦-晁-資支系族譜》《張姓起源及歷代本源世系》《平遠族譜》1997年版,《仲石譜》《清河百忍族譜》《通族紳士合序》《神岡社張氏族譜序》等。
第80世 良公(前265-前189),字子房,平公次子。良之祖及父,相韓五世君。良公住河南開封府禹州,五月初六辰時誕。始皇滅韓,良以萬金招募力士于始皇東游至博浪沙時,以鐵錘擊之,誤中副車,亡匿徐州下邳。后為漢高祖國師,輔漢定天下封留侯。辭印避谷,從赤松子學道。 子二:長不疑,次辟疆。
第81世 不疑公,字讓義,生于漢高祖乙未年,終于武帝丙午年(前206年—前135年),壽62。仕漢高皇帝為大夫,嗣留侯爵。孝文帝五年(前175)坐“輿門大夫旦殺故楚內史”罪待誅,贖為城旦,國除(削爵為民),家衰,百年不顯。妣王夫人(任、陳)。子二:典、高。
辟疆公,年十五官侍中。時惠帝崩,呂后哭而不泣。公建議丞相陳平迎合呂后拜外戚呂公、呂產為將軍、大臣,以免殺身之禍。
妣劉氏,子:釋之。
第82世 典公,字存敬,名敦九,號霸,生于漢惠帝乙卯年,終于漢帝丙辰年(前186年— 前125年),壽62。漢惠帝御史,文帝時遷清河縣太守遂居清河里仁鄉節孝坊。妣周夫人(宋),子四:默、黔、燃、鹿。
第83世 默公,字騫,號古右,生于漢文帝癸酉年,終于武帝丙寅年(前168年—前115年),壽54,襲公職為清河太守。妣李夫人(呂、趙)生二子:長道成、次道達。
第84世 金公,字道成,諱安世,生于(前134年—前62年)漢武帝乙未酉年,終于宜帝己未年,壽73,漢大司馬。妣李夫人(何)生一:萬雅。
第85世 萬雅公,字雍睦,諱千秋,號乘,生于漢武帝辛酉年,終于元帝戊寅年(前120年—前43年),壽78,班固功臣,漢宣帝元康四年(前62年)詔封為陽陵公,令復其家。妣陸夫人。子三:京(清、致和,)遷西安;嵩(明、貴和); 文敬(亮、玉和)遷許都。
第86世 明公,諱嵩,字貴和,號普輝。生于漢武帝庚辰年,終于成帝庚寅年(前101年—前31年),壽71。妣周氏(朱、 劉),子五:長國安(受益);次國祥(受職,遷江西廣信府貴溪縣上清官);三國瑞(受祿);四國器(受福);五國真(受恩)。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世族多遇害,為避仇害,公于元始元年(公元1年)九月十三日申時,率男女族人五百多口,自徐州潛渡揚子江,分往下塔衢州(在今浙江),托州(在今江西)、贛州等處。一祖遷往建州(在今福建)、一祖入湖州(在今浙江)、一祖入演州(在今越南),各成桑梓,四海散處。后世子孫皆是親生骨肉,不可棄也。。其中有的易姓羅(長子)、許(次子)、薛(四子),從此便有張羅許薛四姓不聯姻之說。屏東縣清河堂、寧化秀篆土城 清河堂利和公支系、苗栗西湖九份張氏、晁公——資公支系、長樂清河郡張氏、竹園頭張氏、四川鄰水張氏(張厚福)支系均應為嵩公三子國瑞(受祿)、五子國真(受恩)之后裔。
良公一世至十世見唐書《宰相世系表》,排序為:嵩—睦—況—歆—顯—紹—嘉—儼……。
第87世 國真公,字受恩,漢元帝時郡太守。生于漢獻帝乙卯年,終于平帝乙丑年(前66年—前5年),壽71,妣李、王氏。子二:順、箕。
第88世 箕公,字以淑。生于漢元帝乙亥年,終于東漢光武乙酉(前46年—25年),壽69。 妣李氏,生五子:長壯,名堪; 次贊,遷河北;三彭;四睦,遷江蘇蘇州;五述,遷江西沛縣。
第89世 睦公(公元15年),遷江蘇蘇州,曾任蜀郡太守。子:張況
第90世 張況,睦之子(69年-)。字叔明。大傅監,少卿。生二子:張歆、張協。
第91世 張歆,況之子(119年-)。廷尉,司空,生三子:長名顯、 次名愚、三名延。
第92世 張顯,歆之子(155年-)。廣陵太守,都奌檢。生一子:張紹。
第93世 張紹,顯之子(185年-);生二子:嘉、沖
第94世 張嘉,紹之子(218年-);子:張儼、張澄
第95世 張儼,字子節,嘉之長子(243年-)。仕吳為大鴻臚。生二子:長子名翰、次子名勃。
澄 字國明,嘉之次子,仕光祿大夫,本郡太守。善正書,卒年六十四歲。
第96世 張翰,字季鷹,儼之長子(258年-320),有清才善文,時人號為江東部兵。斉王冏大司馬東曹椽。生二子:長名茂、次名盎。
勃 儼次子,撰吳録三十卷。
第97世 張茂,翰之長子(308年-),少單貧,有志行,初起兵討賊陳斌,一郡用全,元帝辟為椽。卒贈太僕。生三子:張琠、張璞、張珪。
第98世 張璞,茂之次子(341年-),遷居建武,沈光反,公兄弟遇害。人皆惜之。生二子:萇年、文君。
第99世 張萇年,璞之長子(381年-),中書博士,出為寧遠將軍,汝南太守。生二子:張琛、張瑞。
第100世 張琛,字寶貴,萇年之長子(406年-),有孝行,武騎常侍,太子翊軍校尉。生二子:張略、張威。
第101世 張略,探之長子(437年-),光祿大夫,生一子:張元。
第102世 張元,字孝始,略之子(464年-)。寓居河北苪城,仍遷建武。生二子:張仲元、張胄元。
第103世 張仲元,字叔源,元之長子(494年-)。仕陳為左中部郎將,生子:張誠、張儀
第104世 張誠,字無忌,仲之子(529年-)。生一子:張劍(四川鄰水整理的是誠生斂)。
第105世 張劍(斂),誠之子(568年-)。仕隋為景城縣曹。生二子:張宣、張秩。
第106世 宣,劍(斂)之長子,遷居貝州武城。
張秩,劍(斂)之次子,(598年-);生子:張懷約。
第107世 張懷約,秩之子(628年-),幼名愽學疆記,文詞典麗,講三禮三傳,出諸儒之右。仕隋為學士,歸唐為溫州司馬,生三子:張鎮、張鋒、張釗。
第108世 張鎮,懷約長子,字必靜。
張鋒 懷約次子,字及誠。
張釗 懷約三子,字必靜(656年-),字思烈,生二子:張肪、張明。(四川鄰水整理的是釗生昉)
第109世 張昉,釗之長子(680年-);子:張聞過。
第110世 張聞過,昉之子(703年-);子:張師道、張師機(四川鄰水整理的是司道、司機)。
第111世 張師機,聞過次子(733-823),從王斛斯征遼東有功,拜淮南節度副使,以工部尚書致仕。生子名建。生子:、張巡。
第112世 ,字樹勳,師機之子(758年-),生二子:張監、張錄。
第113世 張監,建公長子(787年-)。為永昌令,不事威刑而治,遷御史中丞。生一子:張政
第114世 張政,監公之子,(817年-),歷左補關內,集賢修撰。起居舍人,遷禮部員外郎,生一子:張判
第115世 張判,政公之子(850年-),工文詞、舉明經宏詞二科。中書舍人。生二子:張云、張雷。
第116世 張云,字致雨,判之子(878年-),為泗州刺史,召起居舍人。著咸通解圍一卷。生一子:張義倫
第117世 張義倫,云之子(899年-);生子名文煥。
第118世 張文煥,義倫之子(926年-),潤州刺史,鎮海軍節度使。生一子:張西邦。
良公一世至十世見唐書《宰相世系表》和族譜,自顯公至文煥皆見《茹古人物考》,以系 各地族譜和稿。
第119世 張西邦,文煥之子,(958年-);年方十七北漢廣運二年拜相(北漢朝975年宰相)生子唐能。(西邦公以下參考高済坑草譜,玉山草譜。以中丞為煥之子疑誤。
第120世 張唐能,西邦之子(991年-);生一子:名宇
第121世 張宇,名肱,字周祚號質夫,唐能之子,(1019年-);生二子:晁(炳宗)、爵三。
炳宗,諱晁世系
《道光二十三年張氏族譜》載:(晁)炳宗~立圖~興業~文盛(中承)~用兼~中武~大一~六一~~景昌~子達~永興~永興公下長房文用(百一)。永興公下三房文義(百三)之后。
第122世晁祖,炳宗,字宏圖,張家營譜稱鼎公、湖雷譜稱攸公皆傳記之訛。宇公之子,生于宋仁宗慶歷七年(1047年-)。舊譜號二十二郎,原住潮州鳳凰山下,后遷福建南劍州石城高平鄉移蘭閣,北宋時遷福建汀州寧化縣攀龍里石壁堡。(大池抄譜晁公居寧化清平長樂里石壁村,按寧化縣志無長樂里,其石壁村宋時為攀龍里,今為龍上里)。終於南劍州將樂縣杜陵鄉,墳在南劍州將樂縣杜陵封山。后遷葬金骸于潮州鳳凰山棘坑口,坐壬向丙。妣廖氏、賴氏,葬在木窖方村(大埔縣楓朗鎮雙溪沐教村),今已失墳矣。子二:鴻、鳳。
《萬石堂張氏祖譜》、《潮州府大埔縣清遠都白寨甲南山村張氏族譜 》 載:晁公,原住潮州鳳凰山下,后遷南劍州石城高平鄉移蘭閣,再徙汀州寧化縣攀龍里石壁堡居住。配邱氏,(一作李氏)生一子鴻公。鴻公配田氏……一為我祖資公,徙中琴堡石螺坑安居。資公配周氏,,生二子:長承,次五郎。
……后為丞相,後移寧化縣石壁村中保安居,建築資地名寮坑住,生下三男,張中丞墓在水旗下,坐乙向辛,面前戌水長流。長次子孫住在水南東,三男張五郎墓在潮州竹洋,辛戌山乙辰向……《寧化秀篆土城張氏族譜》
第123世 鴻祖,立圖,大一公(晁公長子),生于宋神宗熙寧十年(1077年-),《高済坑草譜》稱鳴公,《湖雷譜》缺、《張家營譜》稱鴻公,舊譜四郎。公與其子寓汀州牛眠鄧地。妣田氏,一作周氏,生子五:一公后轉鄧地住,二公、三公、四公在寧化縣清平鄉長樂里住,五公諱資在南劍州石城高平鄉移蘭閣住,后移寧化縣中琴堡石寮坑住。生二子:長男墓在水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水長流,子孫住在水南;二男張五郎,墓在黃竹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二公在寧化石壁住,三公在龍巖永福里住,四公在漳州竹園頭住,六公在連城縣表席新泉景峰下住。
鳳公,大六公(晁公次子),妣劉氏,移大產后三饒,時單丁住牛皮山寨,后定趾丁墩。
《苗栗西湖張氏家譜》載:憑(鴻)公生一子,諱資為大一公,妣周氏。住寧化縣石壁鄉石寮坑。有墓在龍虧上下……長子諱承公,妣蔡氏。墓在水南旗山下,坐辛向乙。子孫住在水南。次子諱標公,妣邱氏,合葬黃竹洋,坐亥向巳。生下八子,當時兵賊交侵,共思避亂,至洪武二年九月十六日未時各兄弟(之后裔)各移他鄉。
第124世 一公,與父鴻公寓居汀州牛眠鄧地;
二公,徙臺州下里水口;
三公,徙南平樂和渡;
四公,住寧化縣清平鄉長樂里魚龍班竹;
第124世 資祖,興業,鴻公之五子,《湖雷譜》稱賢公、《張家營譜》缺名,舊譜號三十郎。生于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住在南劍州石城高平鄉移蘭閣,后移寧化縣中琴堡石寮坑;墳在寧化中琴堡石寮坑。生下二子張中承墓前水南旗山下坐乙辰山戌辛向面前戌水長流子孫住水南水東生下三男。張五郎墓前黃竹洋戌山辰向,以上摘自《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明代)、《竹園頭張氏歷代直系先祖世系圖(舊譜)-譜例》。五郎生下八男……
妣周氏,生子二:中承、榮。《湖雷譜》載:賢公妣廖氏,生子二:中丞、營。
第125世 中承公,文盛,資公長子,即承或曰六一郎,舊譜稱為文煥之子,疑誤。宋侍中。妣蔡氏,墓在將樂水南旗山下,坐乙辰山戌辛向面前戌水長流子孫住水南水東生下三男。(一稱妣)陳氏。公乃福建開基之始祖也,宋時封開國公;妣封賢德一品夫人。合葬福州省南旗山下,坐艮向坤。子孫在水東水南居住。漳州府龍巖州眾孫嗣立有祠堂,后分大池界立祠。《張氏千五郎后裔族譜資料》
第125世 榮祖,家榮(家營),資公次子。四川遂寧太和老譜稱營將五郎,《張家營譜》稱五郎、《湖雷譜》稱營公。生于南宋高宗建炎丁未年八月十五日(1127年-)。妣鄒氏(一作朱氏),合葬潮州高路里黃竹洋,戌山辰向。生子八:聖千、聖祥、聖雲、聖集、聖元、聖亨、聖利、聖珍。《客家張氏源流考》、《張氏良-睦-晁-資支系族譜》。兄弟八人,一徙漳州漳浦縣,一徙漳州竹園頭,一徙漳州南靖水西,一徙高巖永福,一原居石壁村,惟聖千、聖亨遷連城張家營。按大池抄譜:中承墓在寧化水南旗山下,營公墓在黃竹洋。而湖雷譜謂營公墓在寧化石壁大坑。比此不,未知孰是。
《張姓起源及歷代本源世系》載:聖千、聖祥、聖雲、聖珍、聖元、聖亨、聖利、聖集。
《張家營譜》、《湖雷譜》載:聖百、聖福、聖千、聖祥、聖元、聖亨、聖利、聖貞。
張家營是人名還是地名:名后地名,最后人名地名皆有稱呼。
第126世 聖千公,字鴻澄,張二十六郎,號十三郎,營公長子,《湖雷譜》稱三子,作行―。生于宋高宗紹興二十二年壬申歲(1152年-)。南宋孝宗淳熙(湻熙)元年甲午歲與弟聖亨自汀州寧化縣中琴堡移漳州漳浦縣,遷居連城縣河源里張家營。后裔遷上杭小吳地。墓在小吳地坑口。
妣游氏(有曰戴氏),生子三:一郎張炳良、二十郎張炳淮生于(1175年)、五郎張炳昌。二十郎之子三十郎生于宋慶元丙辰年(1196年),居張家營,妣郭氏、繆氏、羅氏,生八子:一郎、二郎、三郎、四郎、五郎、六郎、七郎、八郎、九郎。一郎諱秀拔,三十郎長子,遷南團水西。
二郎諱秀仁,三十郎次子,遷南團水西,后移席湖營鯉江(今連城縣文亨鄉鯉江村)西山居住。
三郎諱仁發,三十郎三子,又名馬烈(約于西元1225?年出生),自張家營遷上杭小吳地,再卜居永定孔夫。后回小吳地娶吳氏生四子曰仲一郎、仲二郎、仲三郎、仲四郎。
四郎諱登發,三十郎四子,自張家營遷上杭縣白沙里磯頭鄉。
五郎諱堯建,三十郎五子,生于宋嘉靖(宣宗嘉定)十四年辛巳歲(1221年)。宋理宗開慶己未歲由張家營出獵上杭小吳地鄉居焉,代有獵神祀於石廣,后人立為灶神,通鄉祀之,無不靈效。卒葬水尾倒插杉之旁,生三子:萬二郎、萬四郎、萬八郎。萬二郎諱忠瑞(又福英),生七子:千一郎、千二郎、千三郎、千四郎、千五郎、千六郎、千七郎。此即上杭古田小吳地五郎公之祖源也。
六郎、七郎、八郎、九郎 不詳。
第126世 聖祥公,字鴻清,張二十七,號十四郎,營公次子(張仲二郎)。原在寧化縣石壁住,后徙居汀州武平縣巖前盈塘里。妣曹氏,子一:大四郎()。
(大四郎,妣溫氏四娘,子才祿。才祿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才祿子三:長 洪善,次 洪慶,三 洪恩。)
(此即五華大田約張氏之祖源也)
第126世 聖雲公,字鴻波,張二十八,營公三子,妣朱氏,移漳州浦尾居住。
第126世 聖集公,字鴻濤,張二十九,營公四子。妣鐘氏,移漳州官陂居住。
第126世 聖元公,字鴻江,張三十郎,營公五子。妣許氏,移南團水西居住。子四:大一郎公,諱元山,徙居上杭縣嵩田里;大二郎公,諱允山,徙居三饒石;大三郎公,諱兆山,居海陽縣神泉大埔,為大埔神泉祖。妣黃氏,生子念三郎。 大四郎公,諱利山,徙居興寧縣。
(此即饒平、南山張氏之祖源也)
第126世 聖亨公,字鴻洋,張三十一,營公六子。妣王氏,移漳州漳浦縣,后移連城張家營。
(此即連城張家營張氏之祖源也)
第126世 聖利公,字,張三十二,營公七子。妣黃氏,移武平縣清水塘居住。
第126世 聖珍公,字鴻深,號卜,張三十三,營公八子(小八郎)。由福建汀州寧化縣中琴堡遷廣東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都神岡社。
妣彭氏二娘(有記劉氏),子—: 十九郎。
(此即廣東蕉嶺神岡張氏之祖源也,后裔平遠、梅縣石扇)自小八郎六世孫中有張文德率家小遷梅縣石扇,神崗社張氏到清代還有遷居屏東縣的,今屏東《清河百忍族譜》記載了這況。
(八公親兄弟,當時兵賊交侵共思避亂,至洪武二年九月十六日未時兄弟各移他鄉)此處與小八郎生期有沖突,但族譜是這樣記載的,也許是時間有誤,或者是小八郎的下代才,看《平遠張氏族譜》作對照。
《平遠張氏族譜》(97年版)的66—67頁記載:“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中琴堡……賢~營~小八郎~十九郎六代都住在中琴堡”在十九郎下面寫了宋末陽季之秋(公元1228-1234年)廣寇作亂,惠、潮、嘉之民十無一二,田無業主,宅無人居……神崗社張氏就是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中琴堡遷來的,始祖小八郎,號卜,生子十九郎號積慶,生子念二、念八……”在《通族紳士合序》中說:“……知我祖始于張嵩公,其謂營公八男遷于古梅州后遠即小八郎無疑也”該譜中記載念二兄弟的地址……都是從神崗社遷出的。
明隆慶二年戊辰(公元568年)《神崗張氏族譜》序:
……桑梓二十五世之后有張西邦者漢王時年方十七歲通春秋五經拜官入相,傳至張鼎、鳴公,落驛寧化縣隱居遯跡不事王仆,乃生五女子一……居沙縣安化縣鄉后遷歸化中琴堡居焉,至張資所生二子,長之子孫居於汀洲水東水南,次子名曰張家營,乃生八子俱往廣東承田……。
張小八郎原籍福建寧縣中琴堡,張家營之子,也因宋元陽季之秋廣寇作亂,惠、潮之民十無一二,田無業主,宅無人居,小六郎兄弟八人來廣東,分別各虜承田居焉,我始祖張小八郎與妻彭氏二娘又在潮之古梅州,今為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都神崗下。
寧化開基祖世系與年號
各代世系 出生年號 公元年
寧化祖晁公 宋仁宗慶歷7年 1047
寧化祖鴻公 宋神宗熙寧10年 1077
寧化祖資公 宋徽宗崇寧2年 1103
寧化祖五郎公 宋高宗建炎元年 1127
家營祖千公 宋高宗紹興22年 1152
蕉嶺祖珍公 宋乾道8年 1172
二十郎公 宋孝宗淳熙2年 1175
水西祖三十郎公 水西祖三十郎公 1196
(以上福建大池譜所載)
神泉祖大三郎公 宋理宗端平3年 1236
大始祖念三郎公 宋理宗景定5年 1264
始祖翰清公 元世祖至元29年 1292
二世祖景翰公 元仁宗皇慶2年 1313
祖紹襄公 元順帝至 元2年 1336
祖垂裕公 元順帝至正17年 1357
五世祖肇基公 明太祖洪武12年 1379
各地舊譜上祖部分內容大致相同,唯有些有遺漏或上祖名諱不相同(轉輾抄寫之誤)耳!其中以吳地譜最詳明。
名諱不相同者如:
晁公 張家營譜作鼎公
鴻公 吳地譜作鳴公
資公 湖雷譜作賢公
榮公(即五郎公) 湖雷譜作營公
遺漏者如:
張家營譜缺資公一代。
湖雷譜缺鴻公一代 。
大埔譜缺千公及二十郎公兩代。
廣東大埔這支是大三郎公所傳下;張家營張氏是水西祖三十郎公祖父千公之弟亨公的后裔;
一、長樂清河郡張氏族譜序(明代)
本族清河郡張氏,上自殷湯時發源之祖張羅公,原在冀州務城縣明徳鄉歸仁里住,后子孫眾多,一祖張嵩公入北地住為汝南太守,中間移衢州等處住者各成桑梓……
張晁公生鴻公,鴻公生子兄弟五人:一公后轉鄧地住,四公在寧化縣清平鄉長樂里住,五公諱資在南劍州石城高平鄉移蘭閣住,后移寧化縣中琴堡石寮坑住,生二子: 長男墓在水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水長流,子孫住在水南,二男張五郎,墓在黃竹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二公在寧化石壁住,三公在龍巖永福里住,四公在漳州竹園頭住,(五公在連城縣南團水西住, )六公在連城縣表席新泉景峰下住。
以遠祖繼世不知凡矣!故難考其世代,亦難別其支派。但究原譜, 張五郎乃本族一派之祖,其所生次子住寧化石壁者張仲二郎也,妣邱氏四娘,后徙居福建汀州武平縣巖前盈塘里,生子大四郎,妣溫氏四娘,生子才祿,字勉學,號靜,大元時至奉訓大夫,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生三子: 長曰洪善,次曰洪慶,三曰洪恩。洪恩公國朝洪武初年攜侄移來長樂縣大田洞容村住,即為長樂開基一世祖也。才祿公居址.墳塋悉在盈塘里之處,還有糧田石種在彼,后撥張通. 張繼安父子看管祭掃。茲謹編錄以志不朽,尚冀之賢子肖孫以世繼世逐世編修毋墜,厥緒焉也。
二、《竹園頭張氏歷代直系先祖世系圖(舊譜)—譜例》
按舊譜所紀謂本族清河郡張氏上自殷湯時發源之祖張羅公,原在冀洲務城縣,明徳鄉歸仁里住,后其子孫眾多,一祖高公,入北住為汝南太守,中間移衢州,衢州住者各成桑梓,中有一祖諱士和為徐州刺史。一祖諱:墳,在南劍州將樂縣,社杜陵封坐向丙。一祖諱:在潮州鳳凰山,坐丙向壬,鼎公生鳴公生子兄弟五人,一祖公后轉鄧地住,四公在寧化縣清平鄉、長樂里住、五公在南劍州石城縣高平鄉猗蘭閣住,后移寧化縣中琴堡石遼坑住,生二子,墓在南旗山下,坐乙向辛戌長流,子孫住在水南,二男南張五郎墓在黃洋戍山辰向,生六子,一公在漳州住,張仲二郎在寧化石壁住,三公在龍巖水西永福里住,四公在漳州竹茵頭住,五公在連城縣下表席新泉璟峰下住,以遠祖以繼世不知凡矣,故難考其世代,亦難別其支派,但究原譜,一祖張五郎是本族一派之祖,其所生次子住寧化石壁者張仲二郎,妣邱氏四娘,徙居福建省汀州武平縣巖前盈塘里,生子張大四郎妣溫氏四娘生子才祿祖,字勉學,號靜,大元時至奉訓大夫,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生三子長曰:洪善、次曰:洪慶、三曰:洪恩。恩公國朝洪武初年攜侄移來長樂縣住,即為長樂開居一世祖也,才祿公居址墳,悉在盈塘里之處,還有糧田石種,在彼后撥張通、張繼安父子看管,祭掃茲謹編錄以志不朽,尚冀之賢子肖孫以世繼世逐世編修母墜厥緒焉也。
洪善、洪慶、洪恩世系
第126世 聖祥公,張二十七,張仲二郎,營公次子,原在寧化縣石壁住,后徙居汀州武平縣巖前盈塘里。子一:大四郎()。
第127世 公,大四郎,聖祥公(仲二郎)子。二十四年中榜眼,官拜兵部侍郎,因征遼失先機充倉州軍。報效交趾有功,仍陞兵部尚書,在寧化縣住。妣溫氏四娘,子一 才祿。
第128世 才祿公,字勉學,號靜,大元時官至奉訓大夫,妣曾氏四娘,庶妣李氏五娘,子三:長 洪善,配劉氏,子原舉,武平縣巖前盈塘里居住;次 洪慶,字啟澤,號吉軒,才祿公次子,武平邑庠生,妣杜氏;三 洪恩。
才祿公居址、墳塋悉在盈塘里。
(按時間推算:從五郞1127年,洪恩1364年,相距237年,五代人平均每代47歲,有點不合理,但老譜是這樣記載的,也許是戰亂或結婚晚有關。)
長樂開基一世祖洪恩公譜系
一世(第129世): 洪恩公 字啟儀,號松軒,又字仕政,才祿公三子。元末甲辰歲(公元1364年)十二月初七日午時生于福建武平巖前盈塘里。終于(明成祖朱棣年號)十七年已亥歲(公元1419年)正月初十日午時,享年56歲。于大明洪武初年由福建武平巖前盈塘里只身移來長樂(廣東五華)大田洞容村開基,為長樂開基一世祖。任大田約里長。以子貴追贈御史大夫,以字易名改為仕政,卒謚,以子貴贈御史大夫,配徐氏三娘卒謚妙靜,合葬大田黃田村,庚山甲向,形喝“驪龍戲珠”,又名蛇形地,清明日祭繁盛。原公所配徐氏乃本鄉徐福興之女也,徐公良富無子。恩公經商到他家即招為婿,協力營家,財產日增,門風丕振,誠一基創業之祖也。卒於巳未年正月初十午時,享壽五十有六。徐妣生於元末庚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未時,終於大明宣德癸丑年十二月十六日戌時,享壽七十有四。生九子二女,九子:慎(宗榮)、爵(宗貴)、彌(宗全)、庸(宗恒)、斐(宗文)、頃(宗富)、瑩(宗玉)、善(宗寧)、毅(宗武)。生二女。
公之十世孫康熙巳酉舉人壬子舉人潛修率族人捐金買地建祠城西,十二月七日祭。始祖故居“長發其祥”喝“烏鴉落陽”座西向東,庚山兼申畢宿三度。
二世(第130世): 慎 公 字宗榮,號竹,洪恩長子(1391—1449)。起舉業,癸卯鄉試第九名,官至京都都察院山東巡案御史,卒于官舍,葬于大田大客黃田村岌子嶺,喝“雄鷹過崗”形。配吳氏、劉氏,吳氏(1390—1464)葬于大徑周坑口,喝“轎子夫人”,生子:繼祖、繼先、繼龍、繼虎(又曰繼鳳)。
爵 公 字宗貴,洪恩次子。配吳葉氏。生子:繼恭。分居華城湖田下村。
彌 公 字宗全,洪恩三子,配鐘氏、楊氏。生子:繼富、繼信,遷居華城鐵爐壩。
庸 公 字宗恒,洪恩四子。配周氏。生子:彪。遷居華城縣城郭東門外。
斐 公 字宗文,洪恩五子。富冠一邑,輸米千石。配黃氏、甘氏、鄒氏、馬氏。公與馬妣合葬塔崗下果子園,黃妣葬社背嶺側,喝“野豬落田”形;甘妣葬社側,獅形;鄒妣葬柯樹壢面側腦。生子:張仁、張倪、張佐、張偉、張僖、張侃。遷居華城城西門,后居果子園。
頃 公 字宗富,洪恩六子。配孫氏(妙緣)、吉氏(妙用),公與孫妣合葬湖田鯉魚嶺下,乾山巽向,喝“豬兜”形,吉妣葬汶水河黃竹坪,丙山壬向,喝“轉江海螺”形。生子:張綱、張紀、張維、張經、張綸。遷居華城湖田上村。
瑩 公 字宗玉,洪恩七子。配廖氏、方氏。公妣合葬西林壩沖天臘燭。生子:張鼎、張鼐。從大田遷入華城西林高松樹下。
善 公 字宗寧,洪恩八子。公葬大田福興新田嶺,“錦被盍孩兒”形,丁山癸向。配陳氏。妣葬汶水河湖洋崗,“兔子遊崗”形。生子:張元、張利、張端。
毅 公 字宗武,洪恩九子。配鐘氏。生女:小妹(配夫魏氏)。公早卒,葬龍川吖髻約跌馬圳面上“虎”形,辰山戌向。依須知冊中,其份下有壹拾壹石貳斗種仔土地,八大房分訖外,有宅聲場一所、鋪地拾間、魚塘兩只,均拔其女夫婦,逐年祭掃宗武公墳墓。另有座落士名吖髻楊射塘一口。原系張文錦管理,念毅公 嗣,取回交八大房管理及祭掃墳墓。
蕉嶺神崗社開基祖小八郎公譜系
第126世 一世祖聖珍(貞或集),小八郎,號卜,營公第八子,生於宋乾道八年壬辰歲(公元1172年),原籍建汀州寧化縣(古稱黃蓮縣,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更名寧化,原屬建州),中琴堡居焉,后遷入古梅州程鄉縣懷仁鄉石窟都神崗社(今蕉嶺縣興福鎮),妣彭氏,生一子:十九郎。夫婦合葬古閩武平象形(祖塋公元1982年重修,巽山干向,兼乙分金,軫宿九度)。
神崗社老譜載:始代小八郎公原籍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中琴保張家營之八子也,宋元陽季之秋遭兵火,廣東空虛,公兄弟八人前來廣東分別各處居焉,公與祖婆彭氏二娘落居鎮平縣懷仁鄉石窟都神崗社肇居田土,生卒未詳,塟於逕背南巖前東門外象形。生一子:十九郎。
此處有誤接化孫系騰玉號小八郎版本,清朝康熙年間修,按十九郎新老碑文、神崗老譜序、庭瑃風水學合并對照考證失真,為何修接化孫不知。因彼云生于南宋紹定戊子歲二月初二日子時,卒于元朝至大三年辛亥歲九月初一日辰時(1228.2.2-1311.9.1)享年84歲。騰玉是化孫之彼云七子,應生于1228十40歲以上,即1270年前后。河頭小八郎八世孫庭瑃生于1391年、庭海生于1393年,庭玉生于1398年,八代人隔121年左右,根本不能成為事實。
第127世 二世祖;十九郎公,名德裕,號積慶。小八郎公之子(生卒失考),葬於河頭珠坑長畬里龍形坑(福建武平小八郎公墳右側也有一穴十九郎公墳)。妣陳氏,生八子:長子公、念二公、念三公、念四公、念五公、念六公、念七公、念八公。其后裔分居各處:一派平遠河頭鄉,一派鎮平神光下田心等處,一派程鄉楊門石扇,一派定居今福建省武平縣象洞。
祖念八郎,十九郎公之子,生卒日時未詳,葬於塞虎咬尾穴,妣車氏十九娘。祖婆卒葬於小飯羅墩坐東向西,生子七,惟六八郎、六九郎承祀,余皆不記。
祖六八郎,念八郎之子,生卒未詳,葬於風吹羅帶,妣饒氏十三娘。 子一:七六郎。
五世祖七六郎,六八郎之子,生卒未詳,葬於仰天湖,妣劉氏九娘。子一:良善。
六世祖良善,七六郎之子,生於丙申歲(1416年)二月十六日申時,嫡妻湯氏生子二:政惠、謨惠;次配黃氏生子三:成惠、武惠、真惠(直惠);三配林氏生子二:永惠、容惠。
仲石開基祖 念字輩
念二公 十九郎之子,同兄弟從神崗社遷來程鄉仲石居焉,與兄丹竹樓鄰近置田立業。卒葬坳。公定居潮州府平遠縣仲石村,開基立業、置腴產、建屋宇象形(現念二祖祠),公太學生、誥授奉議大夫,公樂善不倦,清風高節,寄傲煙霞,時稱逸叟法刪書,斷自唐虞;妣邱氏,贈三品淑人,生一子:三十七郎。夫婦合葬今江西省丹溪坑塘尾“風吹羅帶形”,寅山兼艮,箕宿九度半,于公元2009年重修。
始祖伯公,生三子:三十一郎、三十二郎、三十三郎,裔孫后定居今之尋烏丹竹樓和澄崗鎮之黃崗。
始祖叔念三公,居石鎮(正)安寧(仁),置田三十頃,妣賴氏,生一子:賢,后裔由遷紫金和大埔。
始祖叔念四公,居石鎮(正)下雙(下豐)置田二十四頃,歿葬下雙徑黃母點兵形(公元2007年10月15日二十孫珍運實考),地形名依舊,被黎氏海如上祖占葬),妣黃氏,生一子:成信(后裔遷往現大埔縣,詳址);其余一派定居今福建省武平縣象洞、上赤(公元1981年祭祖有相會);一派梅縣楊門、石扇;一派定居今蕉岒廣福鎮田心,多次有相會;祖塋兩處,一塋于父墳右側,一塋葬河頭鎮唐畬里辰山兼巽,角宿二度。公元2006年8月4日,發現祖墳墓賊盜出金埕,骸骨完好,蓋上記下:明景泰二年,(公元1818年)戊寅歲十一月卯時重修記載。
小派 三字輩
三十七郎 念二公之子,誥賜奉議大夫,公生而仁智,卒以令終,歿葬仲石嶺背,脫鞭形,辰山戍向,角宿,丙辰、丙戍分金,1999年正月十四日未時起工重修。妣鐘氏,生四子:子剛、子陵、子旭、子良。
小派五世 子字輩
子旭公 三十七郎次子,為人忠良正直,勤儉治家,廣置腴田,卒于高壽,金殖寄仲石石巖,因山羊觸倒,孫庭海收取;夫婦合葬中行壩子里“渴猿飲水形”,辛山已向,每年限春分前二日,公元1993年癸酉歲三月十一日重修,妣何氏,生二子:文貴、文真。
小派六世 文字輩
文貴公 子旭公長子,公為人樂善好施,讀詩書,積,合天理,傳授腴產,督樸勤耕。明洪武年間上授公以監統把總領兵討賊。妻劉氏送至義化司,與妻訣曰:我奉令討賊,惟知有國,不知有家,誓不與賊俱生。汝芳姿茂年,大軍或至與守無人將何以自全乎?劉氏艷然不悅曰:君可勇往,安保無辱。遂入室以帛。時衣棺不備,兵士促行。公號泣付大事與舅氏代終,幸天鑒其夫忠婦節,沉困七日而復生,回生雙子傳今六房。有道之長也!不然何懷孕縊死得七日之后而子母無羌乎?惜公竟死于賊。劉氏得以壽終。公葬中行坑子尾,猛虎跳墻形(據說墳中葬的是公之衣冠)。
文貴公真骸葬于江西贛州贛縣,地名黃岡水口,有石牛、石馬、獅子、石鼓,今之贛縣及吉安泰和盧陵等處縣,有公之后裔,吾鄉中坑村之猛虎跳墻墳,係銀牌位。妣劉氏,壩頭人,歿葬于壩頭程北,即壩頭鄉司衙前程公祠門首大間,呼卒子過河形。后被毀。夫遠行討賊后,妣生雙子:漢榮、漢夫。
小派七世 漢字輩
漢榮公 文貴長子,諱向華,字治翼,例貢生,公為人天生,孝順著聞,督樸勤耕,義方教子,鄉邑推重,生平好行其德,利物濟民。娶曾氏,貞靜純良,芳心織維,助夫益子,由舉案和丸之風,夫婦生歿失考,合葬于河頭黃沙溪,黃龍滾浪形,辛山巳向,公元1971年平整土地,行跡不存,2002年以銀牌遷葬河頭珠坑長畬里龍形坑,辰山兼巽角宿,每年春分日;生六子:庭瑃、庭海、庭玉、庭瑞、庭瑛、庭珪。
漢夫公 文貴公次子,幼知孝弟,不求聞達,卒葬于仲石村水口,插壁金釵形,妣林氏未育,抱胞兄次子庭海立嗣,受其田業,終奉,卒葬柞樹徑蛇形。
仲石村至今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庭海后裔,沒有房裔。房中:一、三、四房三兄弟,被瑃公帶到河頭鎮開基,分別是田心村草坪里,山角里,共同發展,后各居一地,長房瑃公裔在田心老屋,三房庭玉在田心草坪山角里,后又快湖村,四房居住田心柏樹塘。五房瑛公居中行村,六房裔居儒地村。
小派八世 庭字輩
庭瑃公 漢榮長子,生于1391年,妣李氏,歿合葬柏樹塘橫當(斷)嶺黃龍露爪形,生子二:瓊、瑤。
明瓊,庭瑃長子,妣姚氏,合葬柏樹塘橫當(斷)嶺左邊虎眼穴形,生子三:隆、峻、偉。
明瑤,庭瑃次子,生于明宣德丁未歲(1427年)五月十三日,歿于明弘治庚申歲(1500年)五月初八,妣劉氏,生一子:奎。
庭海公 漢榮次子,漢夫嗣子,號竹林先生,生于明洪武26年癸酉歲(公元1393年),重道尊賢,得趣山水,景泰間與長子聰命匠于仲石監造屋宇(現今象形)歿葬坳,壁上掛燈形,坐西。妣劉氏,歿葬水口逆水虎形坐東,又名七面碑。生子四:長明聰、次明明、三明睿、四明智;繼娶曾妣,歿葬宮子前逆水獅形,生一子:雄(失考)。
庭玉公 漢榮公三子,字藍田,生于明朝洪武三十一年戊寅歲1398年,公龍鳳豐姿,金玉德性,隆師親友,弄月吟風,創置膄產六百石。先充里長,后為耆英,美德外聞,巡案龔爺,授冠帶義民,委署石窟司印二年,折獄釋冤,時盜賊四起,劫掠甚慘,公以救民為己任,糾集義民以奇計殲賊,民事為安。歿不詳,葬古木塘蝦戲水形坐東(原叫落井形),1994年集資重修。妣李孺人,生四子:明禮、明義、明道、明德。這里有一個老輩流傳下來的故事,庭玉夫人“蛙形下葬”,與譜記不一。
以上就是與屬馬午時馬烈如日中相關內容,是關于寧化的分享。看完馬年午時生何命后,希望這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