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字天干五合中,十干合有合而無傷于合。所謂“合而無傷于合”,單從字面理解,就是四柱見天干有合,但討格局沒有形成傷害的意思。然而從原文分析,“合而無傷于合”,的解釋則應該是:四柱天干如有合,不僅不對格局形成破壞,而且能使格局取清,反成貴格,在格局取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如八字天干之十神中,官殺并透,稱為官殺混雜,是為破格,如果四柱見天干有合,或合官以留殺,或合殺以留官,格局由混雜而取清;如有一命例:丙寅、辛卯、甲申、庚午,甲木生于卯月,月辛、時庚,官殺并透,四柱見官殺混雜,為破格,但見年干丙火透出,與月干辛金作合,合一留一,合官留殺,殺刃成格,格局清純,見合反成貴造。或如丙寅、辛卯、甲子、辛未,月時兩辛并透,名為重官;或如丙寅、辛卯、乙酉、辛已,乙木生于卯月、寅年,但見月時辛金七殺兩透,是為重殺,皆為破局。然而有年干之丙與月干之辛合,合一留一,格局取清。
以上就是八字天干五合中格局取的辯證思維。
十干五合,有合而不合,關于合而不合有幾種情況,其中一種是天干隔合,即隔位太遠,雖有相合之意而又不能合者。十干之合,和自然界的任何一種物體一樣,都存在著同性相斤,異性相吸的本能,擾如磁場的N極和S極一樣,兩者距離越近,磁場的力量越強,而相合之力量就越大。如年千甲,月干己,兩者距離相近,中間無阻隔之物,其合力強,必然相合。但如年干甲,時干己,甲為陽干,己為陰千,必有相合之意。然兩者距離相遠,合力減弱,亦如有相愛的男女,一男一北,雖人相愛之意,終不能成為眷屬。
然而,天干隔合中,天干相合兩干之間距離相遠而不能合,和前面兩干中間有所制,有所隔而不能合,是有所區別的。由于相合的兩干,雖距離相遠,但中間沒有克制,所以五行之氣沒有收到損傷,所以相合之意依然存在,只是力量小了一些,僅有原來的兩成或三成,因而在禍福的顯現上,也僅僅有兩三成。但如果中間被所隔之五行克傷,則原有的五行之氣則不能存在,所以或為禍,禍為福,皆可全部顯示出來。如徐樂吾注中所列命例:丁卯、丙午、丙子、壬辰,壬水七殺得地支子辰為根,子辰半合水局,子為壬水帝旺之地,必要有制服方可為我所用,但四柱不見戊土制壬,本為殺旺無制之格。但年丁、時壬,丁壬相合,但相隔遙遠,雖有合意,但不能合,壬水七殺不失其用,反而因與丁火之合,減去其肅殺之氣,為我所用,所謂合殺為貴者,即此之意。又如一命例:乙亥、己丑、甲寅、庚午,甲以己土為財,但見乙木年干透出,通根亥水,必然爭甲木之財。雖時干有庚金透出,但相隔遙遠,雖有合意,終不能合,不能去其乙木忌神,但乙木有與庚金相合之意,其兇亦可減兩三成。
以上就是天干五合、天干隔合的幾種說明。
八字命理中天干五合是什么意思?天干五合為陰干合陽干,陽干合陰干,猶如男人、女人結婚一樣,為自然之理。十干五合中不能合的種情況,相合兩干之間有所隔而不能合。然又有所謂隔干不合,皆出于形勢所迫。如原文所列命例,甲己相合,中間隔以庚或乙,庚金能克甲木,甲木受庚之克,甲木屈服與庚金的壓力,不能與己相合;乙木能克己土,己土屈服與乙木的壓力,使己土不能與甲木相合。
天干五合中,但并不是所有因間隔而不能合者,都是有克制,如甲己合,甲己中間隔以癸,癸水既不克甲,也不克己,但甲己因有所隔,亦不能合。所以凡此種合而又不敢合者,或不能合者,即使見四柱有合,和無合一樣。命理同與事理,自然很好理解,但必須提及的是,能合不一定是吉,不能合也不一定就是兇,要根據格局需要,來甄別是合好,還是不合好。如甲生寅月而日支坐辰,又見己土透出,甲雖與己合,為財來就我,但必定身旺財弱,不能為吉。如果中間透一庚金,庚金亦不為旺,己土生庚金,格成假殺為權,反成貴造,此不合而反兇為吉。
如果甲木生于卯月而日支坐辰,年干透己,中間隔一乙木,使己土受乙木之克,不能與甲相合,而乙木為甲木之劫財,能劫甲木之財,本為己土財星就我,然遇劫,此財不能為日主所用,此不能合而反吉為忌為兇。前面所論合有宜與不宜,此則論不能合亦有宜與不宜。凡格局配合,全在需要。
以上就是天干五合的簡單解釋,以及天干五合在什么情況下相合,什么情況下不論合。
上一文論述了十天干合化反化的條件,本文繼續說明天干合化的各種情況。
合而不以合論:即本身之合,因六陽干逢合為財,六陰干逢合為官,都是作合,但本身十干之合,不能為合,如乙用庚金為官,日干之乙,本與庚合,但庚為我之官星,自我合之,怎能合去?所以合而不以合論。而如乙木日主用年干庚金為官,月干又見乙木,則月干之乙先合去庚金官星,而日干反不能合,是為官星被合去。
例一:己亥丁卯乙未庚辰
庚金居于時干,與乙作合,為我之官星,不為合去。
例二:庚午乙未乙卯辛亥
庚金居于年干,被月干之乙合去,不能與日干之乙作合,是為合去。
爭合妒合:所謂爭合妒合,即兩干合一干,擾如兩男戀一女,兩女戀一男,必有爭妒之意。如干透兩辛一丙,兩丁一壬之類。到底終有合意,但用情不專。但若中間有干相隔,則全無爭妒之意,不謂爭合妒合。
例一:甲子己已甲寅癸酉
例二:庚午乙酉甲子乙亥
命例一中,年日兩甲爭合一己,己土用情不專,無所適從;而命例二中時干之乙有甲木相隔,不能與月干之乙爭合庚金,不成爭合之勢,此高太尉之命,仍作合煞留官看,無損于富貴。書云:合殺為貴,合官不貴,本是至論。
以上就是天干爭合、妒合、大運原局天干合化的條件。
十干相合,根據其配合的不同,呈現不同的情況,概括起來,有如下幾種形式:
天干合化,天干合而反化:合則有所喜,亦有所忌,有喜神合而無用,有忌神合而反化,十干相合的結果,因向背而差別懸殊很大。
喜神合而無用。如甲用辛官,丙透作合,丙官非其官;甲用癸為印,戊透作合,而印非其印;甲用己為財,己又與別位之甲作合,其財非其財。如年己月甲,年上之己被月干甲合去,而日主之甲無分,則無財。再如年甲、月己,月上之財被年合去,而日主之甲與月干之甲爭合一己;甲用丙為食,與辛作合,而食非其食。此四喜神因合而無用。
例一:丙辰辛卯甲申癸酉
例二:戊戌癸亥甲辰庚午
天干合化的條件出現時,忌神合而反化。甲逢乙木劫財,乙與庚合,而乙木不劫甲木之財;甲逢丁火傷官,而丁火與壬作合,而丁不能傷甲木之官星;甲逢壬水裊神,而士水與丁作合,而壬不奪甲木之食神;甲用癸印,透己傷印,甲木透出合己己土不能傷癸水,此四忌神因合而反化。
例一:庚戌乙酉甲寅戊辰
例二:壬辰丁未甲寅辛未
以六親而論,如果以財為妻,被別干合而去財,妻不能親其夫。女以官為夫,被別干合去,而夫不能愛其妻。所以合既有所忌,又有所宜,逢吉不為吉,逢兇不為兇,其中奧妙,全在于細察。
合而不合:為什么能形成合而不合呢?主要是有所阻隔。其一,合而不敢合:如甲與己合,而甲與己中間有庚間隔,甲木則不能越克我之庚而合己;或以乙隔之,己土有豈能越克我之乙去合甲,此制于勢,合而不敢合也。
例一:己未庚午甲辰丙寅
例二:己未乙亥甲寅丁卯
其二,合而不能合:隔位太遠,如甲在年干,己在時干,猶如人生地北天難,不能相合一般。然與有制而不敢合者,亦有所差別。欲合而不能,其為禍為福,得之十之二三而已。
例:甲戌癸亥壬寅己酉
合而無傷于合:如甲得寅卯為根,月時兩透辛金官星,以年丙合辛,是合一留一,官星反得以取清。或甲生卯月,月逢羊刃,庚辛并透,四柱見丙合辛,是合官留煞,而煞刃成格,或月時兩透辛金,年于見丙作合,是官星合一留一,格局取清,此皆合無傷于合。
例一:丙午辛卯甲寅辛未
例二:丙申辛卯甲寅庚午
以上就是天干合化、天干反化條件等。
何為天干地支相合呢?合者,貴在得中而不偏,如甲己合,一甲得一己,各乘生旺,謂之得中而不偏。如甲太旺,己太柔,兩不相稱,是謂太過不及。若一己合兩甲,兩甲合一己,是謂陰陽偏枯,如婦多夫少,夫多婦少,相爭相妒,此皆為混亂之道。所謂偏則亂。《天元變化書》云:天干合,陽得陰,合福慢;陰得陽,合福緊。所以甲得己合為財,己得甲合為官。陽干遇陰干合,僅能得干合之福,而陰干遇陽干又合,又得正官合而相輔,為兩重福,故緊慢不同,此僅以甲己合為例,其余天干照此例推。
天干地支相合中,又有干合更得支合,如在一旬內如見甲戌見己卯,天干甲與己合,地支卯與戌合;甲辰見己酉,天千甲與己合,地支辰與酉合;凡此之類,謂之君臣慶會。或在兩旬內,如甲子見己丑,分別在甲子旬和甲申旬內,天干甲與己合,地支子與丑合;甲午見己未,分別在甲午和甲寅旬內,天干甲與己合,地支午與未合,凡此之類,謂之夫妻聚會。若見干支皆合,又見有貴神相助,方為有用。或內有沖破受傷,合中有刑殺,皆為不吉。所以《御制言談》云:“合中帶祿,定是公侯,合處相傷,反為無補是也。”
至于原文認為,十干之合即河圖之合,這種理解是錯誤的。河圖一六共宗為水,二七同道為金,三八為朋為木,四九為友為火,五十同途為土,是用于堪輿之學。以盤為體,根于河圖,以運為用,基于洛書,此與命理不同。命理十干之合,一與六共宗為土,二七同道為金,三八為朋為水,四九為友為木,五十同途為土,這與河圖之說是不同的。命理十干之合出于《內經·五運行大論》,在書中從古代天文學的角度,來解釋十干之相合,徐樂吾注中已有明文,但對于現代人來說,不易理解,也沒有深刻理解的必要,所以從略。
以上就是天干地支相合的簡單解釋。
天干相合分別為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那么這十天干相合有什么具體的代表意義和解釋呢?下面將詳細的為您解讀天干兩兩相合的意義:
甲己相合,為中正之合。甲,為陽木,其性仁,位處十干之首;己,為陰土,鎮靜淳篤,有生萬物之德,故甲己為中正之合。命中若帶此合,主人尊崇重大,寬厚平直,如帶煞而五行無氣,則多懊好怒,性耿介不可屈服。
乙庚相合,為仁義之合。乙,為陰木,其性仁而太柔;庚,為陽金,堅強不屈;故而乙庚相合,剛柔相濟,仁義兼資,主人果敢有守,不惑柔任,周旋惟仁,進退惟義。見五行生旺,則主人骨秀形清。若命中死絕帶煞,則使氣好勇,體貌不揚,自是非人。甲己、乙庚之合,婦人不忌。
丙辛相合,為威制之合?丙,為陽火,輝赫自盛;辛,為陰金,克刃喜殺。所以丙辛之合,為威制之合,主人儀表威肅,人多畏懼,生性嚴酷狠毒,好賄喜淫。若帶殺,或見五行死絕,則寡恩少義,為無情之人。婦人之命得之,再與天中、大耗、咸池等神殺相并,則主貌美聲卑;若地支再逢三合,則主夭冶而多淫。
丁壬相合,為淫昵之合。壬者,為純陰之水,三光不照;丁者,為藏陰之火,自昧不明,所以丁壬之合,為淫昵之合。主人眼明神嬌,多情易動,不事高潔,習下無志,耽歡昵色,于我則吝,于彼則貪。若命中五行死絕或帶殺,再見咸池大耗,天中自敗,有淫污家風之丑。親厚小人,侮慢君子,貪婪妄作,必勝而后已。婦人見之,則淫邪奸恩,易挑易誘,多招站辱。或年高而嫁少婚,或年幼而配老夫;或先賤而后良,或先良而后賤。
戊癸相合,為無情之合。戊,為陽土,是老丑之夫;癸,為陰水,是婆要之婦;老陽而少陰,猶老翁配少婦,雖婚而無情。命中逢之,則主人或美或丑,如若戊得癸合,則嬌媚有神,姿美得所,男子娶少婦,婦人嫁美夫。若癸得戊合,則形容古樸,老相俗塵,男子娶老妻,婦人嫁老夫。所以《經》云:戊得癸合,少長無情是也。
從以上十天干相合,甲一、乙二、丙三、丁四、戊五、己六、庚七、辛八、壬九、癸十,而以一二三四五配六七八九十而相合,那么為什么十干必隔六位而相合呢?天地之數,各不過五,上五位為生數,下五位為成數,生數與成數相遇,然后合。《經》云:“一六同宗,二七同道,三八為朋,四九為友,五十同途,闔辟奇偶,是也。”這就是天干兩兩相合的具體代表意義。
天干相合,是指四柱八字中的十天干丙丙相合,其中如甲己合、乙庚合、丙辛合、丁壬合、戊癸合,什么是合與化,乃陰陽相配而成,以行夫妻之道。合者,和諧之義。如陽見陽,二陽相競,則為克;陰見陰,二陰不足,亦為克。惟有陰見陽,陽見陰,方可為合,擾如男女相合,而成夫婦之道。《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偏陽偏陰之謂疾。原文云:“故始于太陰之水,終于沖氣之土,以氣而語其生之序也。何謂“沖氣”呢?五行之氣相沖克者互為“沖氣”。所以五行的產生,始于太陰之水,由于陰陽二氣的沖克激蕩,而成金木水火土。在五行沖克的運動中,而生成自然界的萬事萬物。原文又云:“以氣而語其生之序也”,它的意思是說以氣化育的順序,來生成五行,又生成大千世界。
那么十天干為什么要相合呢,天干相合有什么具體的代表意義嗎?這其中解釋有好多種,而比較權威的解釋是:東方甲乙木,畏西方庚辛金克。甲屬陽,為兄;乙屬陰,為妹。甲兄遂將乙妹嫁給金家,與庚為妻,庚夫乙妻,得陰陽和合,兩不相傷,所以乙與庚合。乙雖嫁與庚為妻,但春來木旺金囚,則木不怕金克,乙遂歸本家從兄甲木。
南方丙丁火,畏北方壬癸水克。丙屬陽,為兄;丁屬陰,為妹。丙兄遂將丁妹嫁于水家,與壬為妻,所以丁與壬合。丁雖嫁與壬為妻,但夏來火旺水囚,則火旺不怕水克,丁遂歸火家就丙。
中央戊己土,畏東方甲乙木克。戊屬陽,為兄;己屬陰,為妹。戊兄遂將己妹嫁于木家,與甲為妻,所以甲與己合。己雖嫁與甲為妻,六月土旺木囚,土不畏木克,己遂歸土家就戊。
西方庚辛金,畏南方丙丁火克。庚屬陽,為兄;辛屬陰,為妹。庚兄乃將辛妹嫁于火家,與丙為妻,所以丙與辛合。辛雖嫁與丙為妻,秋來金旺火囚,金不怕火克,辛乃歸金家就庚。
北方壬癸水,畏中央戊己土克。壬屬陽,為兄;癸屬陰,為妹。壬兄乃將癸妹嫁于土家,與戊為妻,所以戊與癸合。癸雖嫁與戊為妻,冬來水旺土囚,水不怕土克,癸遂歸水家就壬。
以上就是天干相合的具體解釋。
天干地支是從我國古代流傳至今,但是有很多人都認為天干地支是不存在的,其實不然,天干地支的存在是有據可依的。我國現存的古代典籍中絕含著大量的干支知識。我國古代圖書究竟有多少?真是恒河沙數,難以計起。若以現存的為限,倒也可知其概略。清朝乾隆年間編修,新中國成立后續編的《四庫全書》是我國的被珍藏、被利用。
后人若想從《四庫全書》等古籍中吸取營養,就必然會接觸與歷法、紀年紀月紀日法等有關的干一套叢書。它收有各類古籍10200多種,共17萬多卷。這些古籍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別列人四庫,所以稱這部叢書為《四庫全書》。作為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和驕傲,這部書必將永遠被珍藏、被利用。后人若想從《四庫全書》等古籍中吸取營養,就必然會接觸與歷法、紀年紀月紀日法等有關的干支知識。這是無法繞開的歷史課題。
古書上還記載著天干地支表、天干地支算法、天干地支圖以及天干地支換算等詳細內容。
天干地支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天干地支在古代是如何讓使用的呢?古代有,天干地支算命、天干地支紀年法、天干地支記月等等,現在天干地支還在廣泛應用,那么現代社會天干地支的用途有哪些呢?
現帶社會天干地支的應用有,天干地支在評議等級、組合事項方面的應用。各級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群眾團體評選有關的先進單位和個人,各級各類學校評定學生的操行等等,廠礦企業評定產品質量,習慣于應用甲乙丙丁以示等級之分,訂立合同、協議書也習慣于分甲方、乙方甚至丙方。上述這些內容一般都付諸書面語言。至于講演報告、總結匯報、經驗介紹等,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組合排列內容事項百說屢見不鮮。比較起來,應用地支的卻很少。
再次是天干地支融人各種民俗書籍中以及歷書的歷注中。漫步書肆書攤便不難發現:我國每年都出版很多民俗書籍,這類書的內容諸如星命術、相命術、風水術、擇吉術等幾乎都是和天干地支知識有聯系的,只要閱讀這類書就會接觸到天干地支。每年民間發行的歷書大多附有豐富的歷注內容。歷注除注明日期的吉兇宜忌之外,總還會說明農歷當年是幾龍治水、幾牛耕田、幾人分餅、幾日得辛等,而這些無一不是以天干地支的有關文字作為確定依據的。若根本缺乏天干地支知識的人讀某些民俗書或歷書的一些歷注會像是墜人五里云霧之中。
天干地支是我國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不要認為天干地支屬傳統文化中的瑰寶而現今已不適用,也不要認為現今只有作學術研究,特別是從事古代文化研究的人才有必要了解天干地支。實際上,天干地支知識猶如構成物體的分子彌散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中,與人們的生產、工作、學習、生活均有所關聯。
首先是干支紀年法的應用。公歷實際是公元紀年。與月亮運行周期緊緊關聯的農歷歷來是民間樂于應用的。農歷紀年紀月紀日都應用干支法。公元2001年相當于農歷辛已年,2002年相當于農歷壬午年,2003年相當于癸未年。這在當年的日歷、月歷牌上都有標明的。至于紀月和紀日干支使用則局限于民間少部分從事與民俗有關的職業的人,至今仍如此。而干支用來紀時卻較為復雜,莫衷一說。茅
盾的小說《子夜》是很多人都了解的。天干地支換算,子夜就是半夜。因用十二地支把一晝夜劃為12時段.并從夜半計起,所以稱子夜。但也有稱之為午夜的。就天干而言.若將一夜分為5個更時,則子夜又可稱為丙夜了。不妨再換一種方法說若以天干地支相配合組成的60組復合名稱來計時,則在5天之內的子夜可以稱為甲子、丙子、戊子、庚子、壬子。其余時間依此類推。有的人說:“天都到了夜半子時還未見他回家來。”這是不期然而然地應用了地支計時法。
農歷應用天干地支紀法尚不止上述情況,很多雜節,像數伏、人梅、出梅、春社、秋社等都將天干地支作為確定的準則,天干地支紀年表記載的很詳細。
十天干相互之間存在生克的關系,比如天干相生、天干相克、天干五合、天干四沖等,那么它們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呢?下面就一起了解下
。
天干相生:甲乙木生丙丁火,丙丁火生戊己土,戊己土生庚辛金,庚辛金生壬癸水,壬癸水生甲乙木。
天干相克:甲乙木克戊己土,戊己土克壬癸水,壬癸水克丙丁火,丙丁火克庚辛金,庚辛金克甲乙木。
天干五合: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天干四沖:甲庚沖、乙辛沖、丙壬沖、丁癸沖。
天干還與人體有這密切的關系,天干與人體:甲為頭為膽,乙為肩為肝,丙為額為小腸,丁為齒舌為心,戊為鼻面為胃,己為鼻面為脾,庚為筋
為大腸,辛為胸為肺,壬為脛為膀胱為胞絡,癸為足為腎。
天干與六神:甲乙為青龍,主喜慶、吉利、酒色之事;丙丁為朱雀,主文書、口舌、官訟之事;戊為勾陳,主憂慮、田土、牢獄之事;己為騰蛇
,主虛驚、怪異、虛詐之事;庚辛為白虎,主血光、喪服、兇暴之事;壬癸為玄武,主匪盜、暗昧、狡詐之事。
什么是十二地支?十二地支的含義:支者如同樹之枝,其數共有十二個,故名十二地支。十二地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地支中的子、寅、辰、午、申、戌為陽;丑、卯、巳、未、酉、亥為陰。代入數字分別為1,3,5,7,9,11為陽;2,4、6、8、10、12為陰。
十二地支對應的時辰是什么呢?古人記時和現在不同,以兩個小時為一時辰,因此十二地支對應時辰時辰即:
子時(23-1)點丑時(1-3)點寅時(3-5)點
卯時(5-7)點辰時(7-9)點巳時(9-11)點
午時(11-13)點未時(13-15)點申時(15-17)點
酉時(17-19)點戌時(19-21)點亥時(21-23)點
通過上述內容,我們了解了什么是十二地支,十二地支對應的時辰分別是什么,其實十二地支不僅與時辰有一定的聯系,十二地支的應用范圍很廣,古代十二生肖與十二地支以及十二地支方位都是古代沿襲至今仍在使用的內容。
十天干分別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與十二地支合并成為天干地支,那么十天干與十二地支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呢?十天干是關于空間方位的解釋,十二地支的原始含義基本上只扣住陰陽和物候兩個方面。
天干與陰陽的關系:甲丙戊庚壬為陽,即陽干;乙丁己辛癸為陰,即陰干
天干與五行的關系: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
天干與方位的關系:甲乙東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央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天干與四季的關系:甲乙旺于春季,丙丁旺于夏季,庚辛旺于秋季,壬癸旺于冬季,戊己土旺于四季末。
天干、地支是八字組成的必要因素,任何一個八字的推斷,都離不開天干地支的運動,所以,凡有志于學八字命理,必須首先了解和掌握干支的特性,和它自身的運動規律,方能進入命理學的神圣殿堂。
傳說干支是太古軒轅時代大撓所作,十天干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用以名日,十二地支以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用以名月。當時古人還沒有抽象的數的概念,故每一日給它一個具體的名稱,即一個數字,數字不能太多,原始時代文明程度低,人類只能算到十,因為他們用手指來計數,手指只有十個,所以便有從甲到癸十個數字,日稱為甲日,次日為乙日,第三日便為丙日。十日過后,便再來一遍,從頭算起。至于月的名稱,不能和記日的名稱相混淆,要另起一套,即有了子、丑、寅、卯等名稱來稱月。或許初時還不足十二個字,但由于人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年年觀察季節的經驗,發現了每年十二個月,方才決定了十二個字來稱謂月。所以十二地支的產生,應遲于十天干的產生。
以上就是天干地支的來源。
十天干,為天之五行,以甲丙戊庚壬為陽干;以乙丁己辛葵為陰干。十二地支,為地之五行,以子寅午申為陽;卯已酉亥為陰。土居四維,旺在四季之末。土有四:辰戌為陽,丑未為陰。天干與地支相配合,十配十二,共成六十日,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即此之謂也。陳傳云:天干始于甲,而終于癸,此《河圖》生成之數;地支起于子,而終于亥,此(洛書)奇偶之數。干支配合之法,以陽千配陽支,陰干配陰支,猶如木有樹干,亦有樹枝。自甲子為首,順序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而盡于癸亥,以天干為十,地支為十二,組合有六十組。
地主靜,所以地支居而不動,寅必建正月,卯必建二月,辰必建三月,已必建四月,午必建五月,未必建六月,中必建七月,酉必建八月。戌必建九月,亥必建十月,子必建十一月,五必建十二月。天主動,所以天干動而不居,十天干左旋,易遞于十二地支之間,建寅之月,不一定建甲,而建卯之月,也不一定建乙。此以甲乙而論,其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亦同此推。流傳所謂以甲為大林之木,盛而宜用金以剪裁;而乙為微苗之木,見金則研伐,則不能用金,用金則傷,當為謬誤。木僅有陰陽之分,而無盛木、微木之別;亦無棟梁之質,花木之喻,在于性質之陽與陰,氣勢的剛與柔。
地支之用,不比天干,天干象天,地支象地,天干主動,地支主靜;天圓而地方,動靜不同,方圓各異,但五行所屬則一樣,而只是由于地支所處的方位不同,所主亦有所異。在年則有在年的說法,在月則有在月的說法,在日、在時,亦有在日在時的說法,其陰陽、輕重、剛柔各有所別,不可混為一談。在八字推命中,要以月令為主,看月令地支所藏,其所喜所忌,與四柱干支綜合評斷,究其輕重深淺較量,而看其所用。
天干地支的應用范圍很廣,常見的有陰陽五行天干地支、十二生肖天干地支、周易天干地支、天干地支與生辰八字、天干地支五行屬相以及天干地支與中醫學說等。通過陰陽五行天干地支我們可以論定陰陽宅風水等。天干地支與中醫學說的關系很多人都不了解,那么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
中醫學說是我國醫學界對傳統的醫學理論加以綜合、概括、總結而建立的系統理論。2000多年前編成的《皇帝內經》一書奠定了中醫學說理論的基礎。
一般認為產生和形成中醫理論體系的途徑或建立方式有內生型和外源型兩種。內生型是從醫學自身經驗中直接總結抽象出醫學概念、命題和理論。外源型是指將醫學之外的學科中某些既成的概念、命題或研究理論引人醫學理論之中,與醫學理論原有的醫學概念相結合而建立起相應的概念、命題和理論。很明顯,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天文、歷法、時間干支等學科知識溶人中醫醫學理論,其性
質都應屬外源型醫學理論。
在中醫學說的理論寶庫中,時間醫學部分占有很大比重。中醫基礎理論的核心是天人感應,《黃帝內經》一書的《靈樞·邪客》篇說:
天目地方,人頭閱足方以應也,天有日月,人有兩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竅;天有風雨,人有喜怒;天有雷電,人有聲音。……歲有三百六十五日,人有三百六十五節。
這就是天人相應的初理論。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大宇宙寒來暑往,歲序更疊,小宇宙也隨之使然。所以中醫重視人和自然的關系,重視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強調養防病、療疾強身都要考慮時間因素,這就形成了時間醫學。
天干地支八卦如何使用?天干地支八卦中的八卦在運用中又可以相互重登,兩兩相配,從而交叉構成六十四卦。這六十四卦中,每卦都是由6條橫線組合成。這6條線或直達兩端,或中斷,都共同稱為爻,也就是常說的“六爻“。六十四卦中,每卦有卦辭,每丈有交辭。卦形、卦辭、丈辭,共同組成《易》的“經“部分,并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三十卦,下篇三十四卦。
六十四卦內容豐富,涵蓋了很多方面。古人就是用它“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解釋天地間萬物的各種現象及變異。《周易》“傳”部分的解說者以及后來相繼研究《周易》的人們對八卦加以闡釋附會,增加了許多相關內容。如:認為八卦卦形的基本特征是:“乾三連、坤六斷、震仰盂、良復碗、離中虛、坎中滿、兌上缺、下斷”。八卦分別代表的自然現象是,“乾為天、坤為地、展為雷、R為風、坎為水、離為火、良為山、兌為澤。研究者還將八卦與時間、季節、方位、人體相對應,從而充實了八卦的解說內容。
下面根據上述內容綜合整理成“八卦與季節、時間、方位對應情況表”,并適當簡化表頭欄目有關說明文字,請能仔細閱讀。
關于干支與八卦結合應用情況,可分為《周易》以內與后期研究《周易》而出現的兩方面悄況來談。
經查得知:《周易》的卦辭、爻辭中有應用干支紀日的。如“蠱”卦中講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禩”卦中講到.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先甲三日”指逢甲紀日的前三日,即辛日;“后甲三日”即逢甲紀日之后第三日,即丁日。在天干紀日之外,又以天干或地支來解釋卦義的,在《周易》的“經”的部分沒有.在《周易》的“傳”的部分即“十翼”部分也很難找到。這就可以論定:除用天干紀日之外,《周易》中的八卦與天干地支并沒有對應、闡釋等方面的關系。
但是,后人在研究《周易》運用八卦的漫長過程中,又加進了干支有關知識,并逐漸形成一些兩者之間相對應的關系。后來人們還總結出天干地支八卦圖等留后人使用。近年來,還有大量的關于天干地支算法、天干地支圖以及天干地支講座等相關內容,可見后人們對天干地支是有極大興趣的。
天干地支八卦早在中國古代就常被使用,其中天干地支簡稱為“天干”,在民間,隨著人們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隨著傳統文化的日益普及,人們都知道中國有一本《易經》,但對它的具體內容倒有些茫茫然,或者是語焉不詳。
《易經》的“易”,據新版《辭海》解釋:“有變易(窮究事物變化)、簡易(執簡馭繁)、不易(永恒不變)三種含義”。《易經》相傳是距今3000年的周朝人所作,所以又名為《周易》,因春秋戰國時的文人曾將它列為“五經”之一,所以又稱《易經》
《周易》全書的框架是由八卦構搭成的。天干地支八卦如何使用?現今流傳的《周易》已經不再是用以卜筮的原始形態的《周易》。它包括了“經”和“傳”兩大部分。其中“經”是主要的,較早出現;它的基本的東西就是以陰陽學說陰陽兩個符號(--和一)所組成的八個卦形。天干地支八卦的八個卦形又衍變而成64個卦形,再加上各卦的卦辭、又辭,就是“經”的全部內容。“傳”是對“經”的解釋,形成于后。它有7個部分,共10篇,又叫作“十翼”,意思是這10篇文字是“經”的羽翼。這10篇文字雖然都圍繞“經”中的卦辭、爻辭加以解說,但不再照舊描繪其卦形,也就是說“十翼”擺脫了《易經》的原始形態而自成體系。
《周易》中的八卦雖只是陰陽五行中陰陽兩個基本符號,但其變化非常奧妙。首先每一個卦形都由三條橫線組成,這三條線或全表示陽,或全表示陰,但更多的是由橫直線與橫斷線交合而成以示陰陽交感。天干地支八卦中的八卦就是由八種卦形綜合而成。這八種卦形的基本名稱是:乾、坤、震、翼、坎、離、良、兌。其中乾坤兩卦占特別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乾為天,坤為地,乾坤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現象的初根源。
《周易》是我國古老的典籍,曾被歷代文人公推為“群經之首”,歷史上曾有“五經”、“七經”、“九經”、“十三經”等說法,“經”之中,總是先述及《易經》的多。另一個方面,隨著對《易經》研究的人越來越多,八卦說在民間也日益擴散,更有一些研究者將八卦奉為“推天道以明人
事'的宗要之書,就以八卦比附、對應許多方面的事物。八卦可比附自然界現象以及季節、時間、方位等情況列表簡述,其實遠不止這些。有以八卦比附人倫的,分別為父、母、夫、姑、兄、女、男(兌卦缺),有以八卦比附社會地位的,如乾為君、坎為眾、離為公侯等;有比附于行為德性的,如剛健、柔順、險、明察、遠、遜、止、悅;有比附于禽獸的,如馬、牛、系、雄、龍、雞、狗、羊。還有的就器具、顏色、植物、生物狀態等方面,將其細目與八卦作較詳的比附的。比附往往形成較固定的對應關系,至于將天干地支比附于八卦的含義,則是另一種情況。
在古代,干支除用以紀日或紀月紀年之外(天干地支紀日、天干地支記年),可說不含實際的意義。大約到了東漢時期,隨著對《周易》的深人研究,誐語、玄談之風的興起,干支(天干地支)也不再是一種符號,而逐漸被賦予了時間和空間等方面的意義,并進一步與八卦的含義相結合,指代某些自然現象或社會現象。
八卦可以兩兩相重疊,再組合成六十四卦。其中有十二卦能夠合成完整系列,以反映出陰陽學說的陰陽相互轉化得過程。《周易》研究者稱這十二卦為辟卦。前面已說過,《周易》卦形中的橫直線代表陽,橫斷線代表陰。六十四卦中每一卦形都是由6條線組成,辟卦也如是。若6條全是直線就意味著陽性盈滿,再接下去就是陽消陰長。若6條全是橫斷線就意味著陰性盈滿,再接下去就是陰消陽
長的過程。十二辟卦中的乾卦是6條橫直線,接下去的卦形依次是5陽1陰、4陽2陰、3陽3陰、2陽4陰、1陽5陰,6陰,再接下去就是陰消陽長的過程,直至又回到乾卦的6陽。
在六十四卦中,十二辟卦并不是緊緊相連排列成序而是間隔性地混合在一起。《周易》研究者將它們摘錄在一起編排成序,是為了用來說明陰陽相互消長的過程。十二辟卦正好能和十二地支兩兩相對應,研究者就將十二地支用以代替十二辟卦的名稱,從而更通俗易懂,為更多的人所接受。久而久之,兩者之間形成了固定的對應關系。
也許有人會問,為什么對應子的是復卦,而不是乾卦或坤卦。這是因為復卦表示的是陰始消陽初長,是陽的始盛期,所以用來對應子。
十二辟卦和陰陽學說有密切關系,又和十二地支相對應,其應用范圍也就廣泛了。首先它可以表示一年中12個朔望月的月候,和傳統的十二辰紀月法相關聯,因此它又名“候卦“或“月卦“;其次它還可以和傳統的十二辰紀時法相關聯;再者它也可以指代不同的方位,如子所對應的復卦指代北方,午所對應的垢卦指代南方等等。
當然,與十二地支相對應的辟卦還可以用來闡釋很多事物的陰陽學說內容,這里不再多說。
天干地支在古代的應用是非常廣泛的,比如天干地支與八卦、天干地支與五行、天干地支與生肖、天干地支與古代天文學說等,下面我們就了解一下其中的一個,天干地支與古代天文學說的關系,那么天干地支在古代天文學說是如何運用的呢?
古代天文學所說的天象是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等出沒、運行、變化等現象,也包括了日月的交食和極光的出現等。這些現象的中間,星象是主要的天象。
在夜間觀察星辰及其變化是遠古人們經常要做的大事。早在上古蠻荒時期,部落中的祝巫就必須莊嚴肅穆地觀星象。祝巫有男有女,類似后來皇帝宮廷中掌管天文歷法的官員,他們負有溝通天上與人間意念的使命,從而向部落首領陳述觀星所得情況,解釋內涵意義并提出建議,或舉行相應的析禱、祭祀、慶祝等活動。
不僅祝巫們要觀測星象,先民們也都普遍關心星象,并將觀察得的情況加以解釋,使之融人生產實踐或社會生活實際中去。
《易經·系辭上》說:“天垂象,見吉兇”。古人認為天上所發生的一些自然現象都是和人間的吉兇禍福相聯系著的。星象就是“天垂象”中的一種主要現象,因此也就和人間的諸多社會現象緊密相連。古人根據星星的亮度、顏色、形狀、大小以及所發生的變化,建構了一套占卜人間率情的方法,后人給命名為星占學。上面所說的《開元占經)就是其中的主要者。星占學有分類,如行星占、恒星占、彗星占、流星占、怪星占等,每類下又分為小類。在古代,人間出現的咫風、龍卷風、冰雹、掛雨、水災、蝗災、地震、山崩等自然現象,幾乎都向星占學求得解釋。再如帝王的蒙塵或駕崩,奸臣的態橫當道、蠻夷的侵犯邊境、后妃及其親屬的專權及篡位、軍閥的割據爭雄等,都可以從星象上找到牽強附會的解釋。
在科學日益昌盛,人類已經登上月球,“勇氣'號探側器已經爬上火星的今天,星占學已失去其存在的思想基礎了。
星占學也好,與星占學有關的傳統文化的知識也好,其對于星座落分布、星體自身的變化、星座間的聯系、星的出沒運行規律等加以闡釋時,往往運用了天干地支知識,從實際情況看,較多應用的是地支知識。本章擇其主要者.如地支與星次、地支與月建、地支與二十八宿、地支與星野、地支與十二宮等加以簡述,以供讀者作一般性了解。
天干地支與中國古代很多學說都有著密切的聯系,比如陰陽五行學說、中醫陰陽學等。其中中醫陰陽學是我國中醫學說源遠流長的一類。若從《皇帝內經》計起,也有2500年左右的歷史。在中醫學說的基礎理論中,包含有五運六氣、天人感應、子午流注針灸法等,還有被古人稱之為導引、吐納的氣功。它們的理論中都融進了天干地支知識。例如《黃帝內經》的《素問·風論篇》云“以春甲乙傷于風者為肝風,夏丙丁傷于風者為心風,……”。氣功對中醫的時間醫學應用較為。關于一天中人體氣血運行的盛衰情況,一天中練功時間的選擇等都扣住十二地支,也就是十二時辰作論述。
民俗學包括內容相當廣泛,其中就有占卜術、風水術、星象術、擇吉術等。這每一種術數中又包含諸多方面的具體內容,并且大多和天干地支知識有關系,有的以干支作為判定吉兇宜忌的準則.例如占卜天氣的農諺就有“甲子雷鳴蝗蟲多”、“立冬之日怕逢壬”。前者是說甲子日打雷不吉利,后者是說交立冬節氣那天逢壬不吉利。當然這種說法是缺乏科學根據的。又如擇吉術多著眼于干支紀日,以認定建房、開業、遷居、旅游業的吉日。與擇吉術相對的是禁忌。根據敦煌石窟中有關典籍可知:唐朝以前,民間就以干支為準則確定一些禁忌之日。如以天干為準的就有“丁不剃頭”、“己不伐樹”、“癸不負履”等,以地支為準的就有“子不卜向”、“丑不負牛”、“午不蓋層”、“酉不會客”等。天干地支也應用于八字算命、四柱預測、奇門遁甲、六爻八卦中……
從上述各例也可看出,民俗學和干支的關系大多是間接的,即主要是通過干支紀日表現出來的,且其有一些迷信色彩,這是應該慎重對待的。但民俗學內容也有少數是和干支直接有關系,并不一定以紀日為媒介。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天干地支屬于天文、歷法、年代學的范疇,它早應用于歷法中,接著應用于年代學和天文,綿延至今3000多年。但并不局限于此。從春秋時期起,天干地支還被相繼應用到其他一些領域,特別是和陰陽五行學說、中醫學說、民俗學說有密切的關系。
春秋時期,我國興起了陰陽五行學說。該學說是我國古代人們通過長期實踐而總結出來的一套哲學理論,以之認識宇宙萬象和解釋宇宙萬物之間發展變化的相互關系。這種理論和天干地支知識相結合,就使得干支具有了陰陽屬性,也使五行和干支之間形成固定的對應關系,如甲乙對應木,壬癸對應水;申酉對應金,亥子對應水等。陰陽五行學說融人千支知識就更為豐富,更具有哲理性。以之解釋中醫學說和民俗學說等增強論辯力和說服力。
天干地支與陰陽五行學說有著緊密的聯系,這是有依據的,比如天干地支五行屬性、陰陽天干地支、天干地支五行表等著都說明天干地支與五行有著密切的聯系。
如果論定天干地支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文化遺產可能是不會有人持異議的。但若細加考究:什么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天干地支應歸屬于哪一個方面?對于這幾個間題恐怕不是一般人都能答得出來的,抑或是能有所答,也可能是語焉不詳了。
傳統文化是和現代文化相對而言的。一般說來,傳統文化是特定民族在歷史實踐活動中所創造和積累的文明成果。它或者表現于物質載體,如建筑、雕塑、生產工具、生活用品;或者表現于語言文字;或者表現于抽象的性格、能力、民族心理、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值標準;或者表現于各種知識、信息的積累貯存。
天干地支,分為十天干和十二地支,天干地支可以組合成六十甲子,一甲子六十年,不同的天干地支相配合形成六十甲子納音等一系列的衍生,可以說天干地支是易學的基礎,傳統文化是歷史地形成的。人們今天的創造活動、文明成果明天就會積淀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而形成層層堆積的傳統遺存。
但是,人類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事物一旦形成傳統,它就慢慢凝固起來,偏離日益發展的新生活,有時甚至和新生活發生沖突。因此擔負著現代斌予的生活和工作資任的人對于傳統文化的基本態度,總的來說應是:有所繼承,有所改造,有所革新。
天干地支屬于我國傳統文化中天文、歷法和年代學一類。作為文化遺產,天干地支至今還在當代的歷法中和年代學中被應用若。這就可衡量出它強且持久的效能。
天干地支為我國特有的文化遺產,它初作為符號而出現就顯示出其獨特性,隨著應用過程中的演變,其符號被融人漢字,但仍保留其特點。
十二地支也有陰陽之分,子、寅、辰、午、申、戌為陽,丑、卯、巳、未、酉、亥為陰。十二地支與五行相配,即寅卯屬木,寅為陽木,卯為陰木;巳午屬火,巳為陰火,午為陽火;申酉屬金,申為陽金,酉為陰金;亥子屬木亥為陰水,子為陽水;辰戌丑未屬土,辰戌為陽土,丑未為陰土。十二支與四方相配,寅卯辰屬東方,巳午未屬南方,申酉戌屬西方,亥子丑屬北方。
寅木:“萬物始生蜿然也”。蜿者,動也,陽氣初發而萬物始動也。故正月建之于寅。
卯木:“言萬物茂也”。生出。故二月建之于卯。
辰土:“萬物之娠也”。也。故三月建之于辰。
巳火:“陽氣之已盡”。卯者,冒也,言萬物冒地而出,開始娠者,動也,伸也,言萬物伸舒而出
巳有已之意,言陽氣盛極,萬物旺盛而壯。故四月建之于巳。
午火:“陰陽交曰午”。午者,交也,言陽極陰生而萬物成長繁盛至極。故五月建之于午。
未土:“萬物皆成有滋味也”。未有味之意,言萬物成熟有味也。故六月建之于末。
申金:“陰用事申賊萬物”。申者,申斥也,申賊也,言秋金之氣收斂萬物。故七月建之于申。
酉金:“言萬物之老也”。酉者,就也(成就也)、老也,言萬物成熟衰老也。故八月建之于酉。
戌土:“萬物盡滅”。戌有滅之意,言陽氣微而人地,萬物畢成。故九月建之于戌。
亥水:“陽氣藏于下也”。亥者,該閡也,言陽氣潛藏而萬物也閉藏也。故十月建之于亥。
子水:“萬物滋于下”。子有滋(草)之意,言陽氣始生,萬物單生萌芽。故十一月建之于子。
丑土:“紐芽于丑”。紐芽為結芽之意,言陰氣已盡陽氣已動,萬物幼芽即將解結而出。故十二月建之于丑。
以上,寅卯為正、二月屬春,木旺于春;巳午為四、五月屬夏,火旺于夏;申酉為七、八月屬秋,金旺于秋;亥子為十、十一月屬冬,水旺于冬。五行之中,以土為尊,四行均不能離土,辰為三月、未為六月、戌為九月、丑為十二月,故土旺于四季而位于四季之末。
天干也分陰陽,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陰。天干與五行相配,即甲乙屬木,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丁屬火,丙為陽火丁為陰火;戊己屬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庚辛屬金,庚為陽金,辛為陰金;壬癸屬水,壬為陽水,癸為陰水。
甲:“出甲于甲”。個“甲”為莢,嫩芽也;第二個“甲”為甲殼,種皮也。百果草木,皆浮甲開訴。
乙:“奮軋于乙”。奮軋,即抽軋,抽芽而生長,猶如“乙”狀,為屈扭上升之象。
丙:“明炳于丙”。炳者,明也,顯也陽氣充盛,生長顯著。
丁:“大盛于丁”。丁有壯的意思,幼苗不斷壯大成長。
戊:“豐林于戊”。林即茂,茂盛也,生長茂盛。
己:“理紀于己”。己有已之意言萬物已成熟而有條理也。
庚:“斂更于庚”。庚有更之意言果實收斂而生命從此更換也。
辛:“悉新于辛”。辛有新之意,言新的生機又開始醞釀。
壬:“懷任于壬”。壬有妊養之意,言新的生命又開始孕育。
癸:“陳挨于癸”。癸有撰度之意,言生命又將開始而宿根,可撰度而置。
天干與地支存在一定的聯系,天干與地支的關系是天干生地支。
天干地支是什么?十二地支又代表什么?干,為天干;支,為地支。天干始于甲,地支始于子,干支相合名曰甲子,即《素問?六微旨大論》說:“天氣始于甲地氣始于子,子甲相合,命曰歲立”。
天干,干者斡也,其數十,故又稱十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支者枝條也,其數十二,故又稱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古人以干紀日,日為陽,陽為天;以支紀月,月為陰,陰為地,故干屬天,支屬地。十日為一旬,即天干之一周;十二月為一年,即地支之一周。然而,天干地支除代表一定次序的數字符號外,他們還標志著四季陰陽轉化和萬物生長、壯大、衰亡而重新更始的發展過程。
生辰八字算命中,干支作用關系圖規律有五種。
1、干支月令關系作用
月令是衡量八字中任何字旺衰力量的標尺,它可以決定四個天干所處的狀態。當令者旺,令生者相,生令者休,克令者囚,令克者死。
年月日時
干干干干
氣個個尸
支
2、干支相鄰作用關系
即干與干、支與支相臨者直接作用,不相鄰者間接作用
年月日時
干干干干
支支支支
從箭頭可以看出:月干、時干直接與日干發生作用,年干若要與日干作用,必須通過月干來進行。地支藏干同樣遵守相鄰作用的規律。
3、同柱作用關系
地支作用天干,天干不作用地支。地支可以生扶或克制天干,使天干增力或減力。天干則不能作用地支,因天干是漂浮在上邊。
4、通根作用關系
地支為根,天干為苗。地支通過天干而發用,天干依托地支而發力。
通根作用實際上講的是不同柱如何作用。不同往作用,只能是以是否通根的方式發生作用,有根者有力,無根者無力。
也就是說,天干力量的大小要依附于地支的旺衰,地支力量的強弱要通過其透天干五行來表現。天干與地支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如果天干五行在地支中無根、無氣、又失令,那么這個天干就無力與其他天干論生克;反之,這個天干在地支中有強根又得令,那么這個天干就有力量與其他天干論生克。所以說,天千五行是依托地支而存在的。
例如,我們知道亥、子水是生甲、乙木的,但除了同柱關系和月令關系以外,其他狀況則不能直接用亥、子水生甲木、乙木來表現它們之間的關系。
如果某天干是甲、乙木,坐支和月令以外的地支有亥、子水,在天干沒有壬、癸水透出的情況下,此時的亥、子水是不能直接去生甲、乙木的;如果壬、癸水透出,那么亥、子水可以作為壬、癸水的強根,通過天干的壬、癸水去生天干的甲、乙木;在沒有壬、癸水透出天干的情況下,地支的亥、子水也可以通過地支的寅、卯木,去扶助天干的甲、乙木。其他五行同理。
5.順逆作用關系
干支作用關系圖中,以日柱為中心,向內作用為順作用,向外作用為逆作用。順作用力大,逆作用力小。順作用陰陽力量差別小,逆作用陰陽力量差別大。以上就是生辰八字算命干支作用關系圖規律。
自然界中的萬物都分陰陽,植物當然也不會例外。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能量,并把這些能量運送到地下,供給根部營養。植物根部負責吸收水分,然后把水分運送到地上的枝葉部分,進入到每個細胞里。這一個陰升陽降的過程維持了植物的生長和茂盛。因此,植物的陰陽屬性就可以從植物的植株和根部的對比來看。
如果該植物地面上的植株旺于地下的根部,就說明此植物陽旺于陰,也就是陰相對不足;如果該植物地下的根部旺于地面上的植株,就說明此植物陰旺于陽,也就是陽相對不足?前一種植物的根部陽氣貯存不足,很難挨得過寒冷的秋冬季節.可能是一年生植物;后一種植物根部陽氣貯存充足,到了秋冬,雖然地上部分會枯萎死去,但到了第二年依然還能萌發,很可能是多年生植物:
除此之外,有很多樹類植物植株和根部的差異不大,陰陽俱旺,不但可以貯存能量,還可以將能量發揮出來,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
不同陰陽屬性的植物對于生長環境的要求也不相同。喜陽的陽性植物栽種時宜在室外或者室內靠近窗戶的地方,需要接受足夠的光照。如果陽性植物長期處在陰濕的環境下,即使勤奮的澆水施肥,也會影響到它的生長狀態,使其開不了花結不了果,甚至會死亡。喜陰的陰性植物則適合擺放在陰暗的地方,接受較少的光照,可以長期擺放在室內。另外,還有一些植物屬于陰中陽,例如蘭花。但也有屬陽中陰的,例如含笑。
所謂算命要其四柱,排八字,并不是就八字干支的字面意義來進行測算,而是通過八字所包涵的陰陽五行的生克關系來判斷一命造的禍福窮通。因此,陰陽五行說是四柱推命術的基本的文化工具之一。
“陰陽五行”是古代中國獨特的思想理論,也是一個重要的哲學概念。這一概念可以施用于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和現象。“陰陽五行說”,塬本分為“陰陽說”和“五行說”,兩者起源很早,各自發展,逐漸兩說合流,構成陰陽五行說。
五行學說中重要的內容是五行的生、克變化。所謂“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中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具有促進作用,相生關系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所謂“五行相克也叫“五行相勝”),是指五行中一種物質對另一種物質具有克制約束的作用,相克關系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正因為自然界廣泛存在的五行有著這種相生相克的相互作用,自然萬物才可能保持它的運動和平衡。
《命理探塬》對五行相生塬由的解釋是木生火者,木性溫曖,火伏其中,鉆灼而生,故木生火;火生土者,火熱故能焚木,木焚而成灰,灰即土也,故火生土;土生金者,金居石依山,津潤而生,聚土成山,土必生石,故土生金;金生水者,少陰這氣溫潤流澤,銷金亦為水,故金生水;水生木者,因水潤而能出,故水生木也
《白虎通義》一書也探究過“五行相克”的道理。書云:“五行所以相害(克)者,天地之性,眾勝寡,故水勝火也;精勝堅,故火勝金;剛勝柔,故金勝木;專勝散,故木勝土;實勝虛,故土勝水也。”
一年之中,五行配合著氣候,在十二月中各有自己生旺的時候,并依此來確定用神。其中五行又分為陰陽兩股,在一年之中各有自己生旺的時候。比如,冬至到來后,陽氣上升,木有生任的趨勢。這是為什么呢?
以出生干甲乙日的人為例,冬至之前,陽氣沒有上升,木也處于死絕的狀態,此時的木是非常不吉利的。如果冬至到來后,陽氣上升,木就會借著溫暖的氣息生長。這代表著此人長壽,且享有福祿。
再以出生于丙丁日的人為例,在冬至之前,只要遇到水就有死滅的危險。但在冬至后則并不怕水,因為木能生火,即丙丁會借助木的生長而變得旺盛。
夏至到來后,陰氣上升,這其中蘊含著金生水的原理。正如歷法中所記載的,夏至到來后,遇到庚就為三伏。這是因為陰氣上升后,火的力量就在一定程度上被克制住了。庚辛生于夏至之后,金的力量已經逐漸萌發起來,所以也就不懼怕正在走向衰落的火。這是十分簡單明顯的道理,學者們一定要知道。
什么是陰陽?古代思想家認為,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由互相對立又互相依存的兩個方面構成的,這兩個方面就稱為陰陽。
一般說來,陽代表事物具有動的、活躍的、剛強的等屬性的一面,如動、活躍、積極、光亮、剛強、熱、增長、無形、外餺、生命活動等。
陰代表事物具有靜的、不活躍、柔和的等展性的一面,如靜、柔和、、消極、重的、減少、有形的、下降的等。
陰陽是構成宇宙萬事萬物的基本元素
所有的易學預測術的關鍵在于要把握事物陰陽(矛盾)對立和統一運動與變化的契機,把萬事萬物無不分成陰陽這兩大類。
術數推斷者務必跳出狹窄的五行與五行表面現象的圈子,領會五行歸陰陽的真正內涵。在術數推斷中務必透徹地理解好五行生克制化中的陰陽互換(例如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同性相斥、異性相吸等等),從而得出所預測的人和事物的結果。
另外,同時應該注意到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物極必反,強極必弱,弱極必強。當事物發展到旺盛或敗落的極點,就會朝著它相反的方向轉化。
其次,不同的干支組合、卦爻的強弱有不同的微妙的變化,有些地支僅相隔一支之差,看來十分相似,實則似是而非,真可謂“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后,必須指出:一個干支的屬性與卦爻的強弱并不是一世不變的,隨著不同的命局、大運、年月日時,強弱會轉化,喜忌性質會變化,有時甚至會走到另一個極端。
一般人往往一說到旺弱,就把注意力投入到日元與主事爻上。正確地說,強弱應該包括所有的五行之旺弱。不能僅看某一個五行,整體的組合和整體看待問題至關重要。“兵無常勢,水無常形”,用神是一種急迫的需要,在用神理論中不能把任何陰陽五行十神等草率地劃分為吉或兇。任何一種陰陽五行十神等都可能成吉或致兇。在用神理論中,需要生時,生就是吉,需要克時,克就是吉;不宜生時,生則成兇,不宜克時,克則為害。
“大匠誨人以規矩”。所有的預測術,氣不外四時陰陽消長,用不外天地人三才。術數中的生克沖合刑害等等的成立與否,全由陰陽變化的理氣進退與五行陰陽強弱來決定。簡簡單單,無玄無虛。所有推斷只不過是“太極、陰陽、四象”六字而無它。從中尋找關鍵點(糾纏點,失衡點,破敗點,致病點,致兇點,致命點),然后搬用通關、制衡、調候等理論和方法,準確地選取一兩個能致吉致喜,能有力平衡全局與卦爻的某一點(忌神位置與用神之間的臨界點),以此做為整個命局與卦爻局勢的中心展開“病藥”之間的系列分析并一路追蹤下去,尋求求測事件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和時間。實踐證明,若能準確無誤地選好選對用神并加以良好運用,不但可以快速準確地斷命,還可在一定程度上為求測者提供趨吉的策略。可見這個中心就是斷命測卦之契機。
《易傳》曰:“六爻相雜,唯其時物”。“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年月日時及行運稱之為四時,它與大運、流年、卦爻當視為一個天人合一的整體(全局),它們是一個同體的組合,如其影隨其形,好雪片片,皆不落別處。在一些命理、六爻書中提到:大運可以流年,卦爻不能克日月,只有日月才能克卦爻。這些論點不盡正確。四時可以說是八字、六爻的根源,運年、卦爻只是四時同體的演變,但并非運可以克年,年不可以克運,卦爻不能克制日月,日月與卦爻同功同權等等不完全的論點。當日月變遷,斗轉星移,四時循環,古今皆循環,山河皆變色,怎能說大運變化了,而用神不變呢?卦爻的旺衰不變呢?
首先,四時及行運是日月變遷、天道輪回的存在,年月日時及行運是不同層次的天時的時空范疇,各操不同內容之權柄,各掌陰陽四象的不同強弱之分的生殺之機。年月日時行運皆有不同層次的信息時空象數的背景與能量源,它控制著八字命局中大運、流年,六爻中的卦爻動靜陰陽四象變遷而形成萬象紛紜的局面,它將影響著八字整體的旺衰變化與卦爻的活力、能量、作用方向、作用范圍等等。每一段時間與行運的出現都各有其出現的次序,每一段時與運都是有條不紊地出現的,并且,一是一、二是二,橋歸橋、路歸路,各主其事,它們之間的出現各有其意義并各有其作用,關于這一點,絕不可模棱兩可,否則就會混淆八字、六爻推斷的思路,無法下斷了。故曰:“言天下之至動而不可亂也!”
四時行運代表不同天時的特定能量。四時及行運臨何五行十神,何卦何爻,其五行陰陽如何,極有講究。四時及行運會聚之所,往往是分析人事變化術數測來意的重要窗口,往往是求事之主。四時行運臨命局中何五行,臨何卦爻,則該五行、卦爻則強,四時行運不臨,此五行、卦爻則弱。
在年月日時上值時的與有氣的五行與卦爻,它們有氣就等于擁有力量,這時它們就有能量來控制術數中的其他五行、卦。四時變遷,陰陽互換,如果仔細地去研究四時行運與卦爻的無形之中的關系,會發現四時行運與術數五行之間總是在作力量的對戰。四時變遷,陰陽互換,一切看似平平淡淡,有時卻會成為吉星高照,有時則是陰險而致命的埋伏。千萬不要忽視四時與行運是日月變遷、天道輪回的存在,它可以使你平步青云,也能使你坎坷無比。
陰陽學說,陰陽者,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也。《易經》說“一陰一陽謂之道”。
在術數的五行生克制化中,雖未直接言陰陽,但是作為母體的陰陽,無時無刻無所不在地體現在其中。八字中每一個五行,六爻的每一卦、每一爻,奇門的每一個宮位變化與飛星,六壬中的初、中、末三傳變化,都沒有脫離陰陽二氣的進退變化。五行源于陰陽,明陽演變成五行,五行學說是以陰陽理論為核心的,陰陽是五行內在的根本,五行只是陰陽的具體表現。五行中的旺相休囚、生克制化、沖合刑害等等,都是陰陽對立、統一、消長、轉化的外在表現,實質上也都是陰陽理論的體現和具體的應用。
一般來說,掌握五行干支的生克制化、沖合刑害。及卦爻局勢的規律組合,是開啟所有術數的金鑰匙。干支的生克制化、沖合刑害及卦爻局勢的規律組合是術數基本、本質的理論體系。但是,應該知道只有陰陽才是它們的根本。每個干支的生克制化、沖合刑害及卦爻局勢的規律組合都依照自身特有的五行陰陽規律在卦爻中生生不息地運動著,它們有序而不亂,并各自遵從自己特有的規律在爻中進行生克制化、沖合刑害及參與卦爻局勢的規律組合。
“一陰一陽謂之道”。《易經》中早就點明了這是萬物之規律,并說明了這是學易用易的無限玄機,這皆是術數決斷的真訣。
后來又進一步引申了陰陽學說,發現往往山的南邊就是水的北邊,所以水的北邊也叫陽,而水的南邊就屬陰。后來引申為太陽和月亮,太陽為陽,月亮為陰。又繼續引申為晝夜,晝:白天為陽;夜:晚上為陰。男的為陽,女的為陰。火為陽,水為陰。風為陽,雨為陰,因為雨就是水。雄為陽,雌為陰。氣為陽,血為陰。魂為陽,魄為陰。剛和柔,剛為陽,柔為陰。進和退,進為陽,退為陰。往和來,往就是去,離自己越來越遠,來就是離自己越來越近,往為陽,來為陰;對外的、外向型的、開放的為陽,內守的為陰。動和靜,動為陽,靜為陰。闔跟辟,闔就是關門,辟就是開門,關門為陰,開門為陽。寒跟暑,寒為陰,暑為陽。伸和屈,伸為陽,屈為陰。尊和卑,尊貴的為陽,卑賤的為陰。吉和兇,吉為陽,兇為陰。再比如正和邪,正為陽,邪為陰。貴和賤,貴為陽,賤為陰。險和易,險是艱險的,易就是平易的、平常的,險為陽,易為陰。陰陽后來升華為好的壞的,好的一般為陽,壞的一般為陰。健和順,一個人剛健,一個人柔順,剛健的為陽,柔順的為陰。
歸納而言,陰陽學說的屬性凡是屬于運動的、夕卜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反過來,凡是屬于靜止的,內守的或者叫內向的、下降的、寒冷的、灰暗的都屬于陰。陰陽又分重陰、重陽。
重陽指兩種屬于陽的性質同時出現在一個事物上。如一晝夜的日中(正午白晝為陽,日中為陽中之陽,故稱重陽;把自然氣候與人病變聯系起來,如夏屬陽,暑為陽邪,故夏月感受暑邪,也可稱為重陽。
重陰指兩種屬于陰的性質同時出現在一個事物上。如―晝夜的夜半,夜為陰,夜半為陰中之陰,故稱重陰;把自然氣候和病變聯系起來,如冬季屬陰,寒為陰邪,冬季感受寒邪,也可稱為重陰。
什么是陰陽學?陰陽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對范疇。
陰陽學認為,陰陽的涵義指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包括著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正如《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說,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陰陽為兩儀,由太極產生出來。《周易.系辭傳上》:“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陰陽這兩個字早不是現在這種寫法,后來才用日和月來替代。陰和陽都有一個左耳刀旁。我要告訴大家,凡是帶左耳刀旁的字都跟土堆有關。也就是說,只要左邊是耳刀旁,它的本意都是土堆,無一例外。凡是右耳刀旁,都跟城堡有關,是邑,邑就是城堡。所以陰陽早的意思就是以土堆為界限,陰就是土堆的北邊,背陰的地方;陽就是土堆的南邊,朝陽的地方。也就是在山的南邊就是陽,在山的北邊就是陰,這是早的意思。
陰陽屬性的劃分:
山北、水南、月、夜、地、女、水、雨、雌、血、魄屬于陰。
剛柔、進退、往來、動靜、闔辟、寒暑、伸屈、尊卑、吉兇、貴賤、險易、大小、得失、遠近、健順各分出陰陽。
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屬于陽。
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屬于陰。
偏陽型體質:偏于充奮、偏熱、偏燥、多動的體質。
偏陰型體質:偏于低沉、偏寒、偏濕、多靜的體質。
陰陽平和型體質:功能較協調的體質。
陰陽并存可以說是確定陰陽五行氣場旺衰的玄機所在。“夫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過于不及,皆為乖道。故高者抑之使平,下者舉之使崇。或益其不及,或損其太過。所以貴在折中,歸于中道。”以往大家只注重月令的本氣,而忽視了陰陽并存,負陰抱陽就是陰陽并存的意思。
命書言:從無取有,向實尋虛。在五行的氣場轉化中,實際是陰陽氣場同時并存,而不是只有月令之氣。月令卯木,一般只看到了木火的存在,而忽視了金水的存在,就出現了思維上的錯誤。試想卯月之時,太極在春分氣中,陽氣進而至卯,可是這時的金水之氣同時存在。為什么這樣講?卯木為少陽,何謂少陽?就是陽氣不足,陰氣還有。在陰陽氣場的轉化中,只有子午月為純陰純陽之氣,其他的月令,雖然是陰陽的偏重不同,可是陰陽是同時存在的。故命書言:春土何嘗不生萬物,冬日何嘗不照萬國乎?月令的陰陽并存,是確定五行旺衰的玄機所在。
五行是以陰陽為太極點衍生出來的,有四象而出五行,即春夏秋冬、暖燥濕寒是也。五行是何物?五行是春夏秋冬四時之氣的往復循環。五行是陰陽的細分,這里木火為陽,金水為陰,土為陰陽之間的平衡之氣。春季為少陽木氣主濕,夏季為老陽火氣主暖,秋季為少陰金氣主燥,冬季為老陰水氣主寒。少陽木氣的產生必然是由老陰水氣轉化而來,這也是春天氣寒的原因。當少陽木氣旺極時,老陽火氣自然產生。老陽火氣的產生必然是由少陽木氣轉化而來,夏天火旺,老陰氣絕,因為中間的少陽木氣已經轉化了老陰之氣。當老陽火氣旺時,少陰金氣巳經有氣。從物象上看,立夏之后,花草樹木的葉子出現潮氣;在進入立秋后,潮氣則變成小水珠,此時的少陰之氣已經轉旺。當少陰氣旺極時,老陰水氣自然產生,夏天的余熱經過少陰金氣的轉化,所以冬季寒冷。當寒冷到了極點,新的太極就會產生,新的一年又來了。
陰陽為本,五行為用。陰陽二氣太過籠統,是一個全程概念,不能細致地表示陰陽二氣的變化階段,就在二至上劃分二分,出現四相。把陰陽二氣劃分四個階段,用五行來表現。五行可以細致地表示出陰陽的變化過程,表現出陰陽變化過程中,每一個點位中陰陽二氣的強弱情況。冬至后一陽解凍,但并不是陽氣變旺,只不過是陰氣旺到極點,不能再向前發展。子中陰氣處在旺的狀態,那么陽氣就處在弱的狀態。丑月陽氣繼續向上發展,可是陰氣仍然旺于陽氣,故丑月氣寒。寅月冬至后45天,陽氣略有上升。在卦氣上則是地天泰,陽氣已從地心向外發散,但是沒有離開地,植物只是根部具有生機。故此時只是陽氣進,實際陰氣還是旺于陽氣。故命書言:初春氣寒,首用丙丁調候,便是此意。進入卯月,氣至春分,陰陽分離。此時卦氣雷天大壯,陽氣透出地面,陽氣繽放,春花簇簇。此時陰陽處在中分階段,二者氣場在伯仲之間不相上下。故二月白天陽和,晚上氣寒。因為此時是陰陽的剝離,也就有了子卯相刑,而寅木中陰氣盛于陽氣,子寅無刑之說。辰月時令陽春三月,陽氣更旺,此時陽氣大于陰氣,故陰氣壬癸之水,到此為墓地。也就是陰氣幾乎將要消失,辰月的藏干癸水,是水的后一點氣,只有在晚上亥子丑時,體現出來。進人巳月,陽氣更盛,此時老陰之氣全消,但是此時少陰有氣,晝夜氣場差還是較大。進入午月,陽氣旺極,陰氣死絕,此時晝夜溫差很小。夏至后,陰氣生,未月到來,陽氣仍旺,與丑月陰氣相似。七月后陰進氣,陽氣退,陽氣仍然旺于陰氣,……,又開始了新的循環。
陰陽互根,陰陽并存,負陰抱陽。不要只看到月令的字面,要看到月令后面的陰陽二氣,這才是根本。不然就永遠掌握不了旺衰的真機。
通過陰陽的辯證分析,可以知道,課卦預測實際是將不同的干支組合氣場(日柱)放在一個相對的時空中,看日干所代表的五行之氣所處的時間、空間中的旺衰情況。“形全者損其有余,形缺者補其不足”或者是“剛柔不一,順其勢”。然后看其后的時空變化對課局“形旺者與形缺者”的消長狀況。時空損課局中形旺者的有余,補形缺者的不足應吉;如果繼續加大形旺者的力量,形缺者則應兇。
陰陽轉化在易經以及五行中的作用,《易經》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也”。木一火一土一金一水,是五行循環永遠不能打破的時序循環規律。從四時上看,春天以后必是夏天,有了木必向火的方向發展。到大暑則陽氣旺極必會轉陰,就是秋天,秋天以后必會是冬天,金必會向水的方向發展。用五行來表示四時的轉化發展過程,就是易的順序。這也深刻寓意著自然與社會的發展規律。
一個人的運氣若適應自然及社會的發展規律,會得到很多的幫助,也就是把眾多的力量轉化為個人的力量就應吉;反之就會不利。八字扶抑格中的通關,從格中的日柱旺極喜泄,都是陰陽轉化的表現。
陰陽轉化在術數的演算過程中是經常遇到的,由于地支作用關系的變化,有時忌神會轉化成用神,而用神也會轉化成忌神。當五行流通,沒有堵塞、沒有偏旺的五行出現時,五行之間的力量相對平衡地轉化,就會呈現完美的太和狀態,課卦的各方面就會向有利的方向發展。五行轉化是時序的變化,而干支之間的轉化不是時序的轉化,已經上升到空間氣場的轉化,干支之間的轉化條件就比較嚴格。由于干支的陰陽屬性不同,因而它們遵循同氣相合、對立相克的轉化原則。
陰陽五行是八卦預測、周易預測中為重要的東西,其中陰陽五行學中,五行的對應關系,真的像現在書上寫的那樣,金、水、木、火、土能無條件地連續相生、相克嗎?那么,這個作用關系在這兒運用靈驗,到那兒再這么用時,為什么就不靈了呢?這些問題始終困擾著許多術數的學習者。問題出在哪兒呢?究其原因,就在于沒有追根溯源,沒有真正掌握《易》的本質。俗語說“萬法歸宗”。那么所有的術數都是以陰陽五行作為預測工具,為什么在各種術數上的應用會不同?一種術數有自己一套的說法,而且術數之間的應用出現相互矛盾。這是錯誤的,既然所有的術數都是以陰陽五行為工具,那么它們就必須遵循同一應用原理,只有這樣才能是“萬法歸一”,這個“一”就是陰陽。
萬事萬物真想搞懂,就必須知道其根本是什么?也就是它的先天是什么?不知道這一點,恐怕是學多少年,也都是迷迷糊糊,不得要領。
《內經》言:法于陰陽,合于術數。所有的預測術,都是由易理作為基礎衍生出來的。那么,也就是說,只要是用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作為演算工具的預測術,都是同宗。既然是同宗,它們就應該具有相同性。那么它們的相同性在哪兒?它們的相同性在于:它們原始的理論模式是相同的,都是以陰陽五行作為演算的工具。既然是這樣,它們的運算模式就是相同的。也就是說,陰陽五行只有一個,雖然預測術有多種,但它們的運算法則必須是統一的。不會出現一套預測術一套理論,如果出現就會產生出幾個不同的陰陽五行,這就違反了“道”。只有抓住這一點,我們才有可能將所有的預測術觸類旁通。也就是說將所有預測術聯系在一體的就是“陰陽”。只有回歸到陰陽中,才能真正地掌握所有預測術的真諦。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里的一二三不是數的概念,是表示陰陽的變化。陰陽學說把陰陽劃分成三陰三陽,就是中醫的少陽、陽明、老陽,少陰、厥陰、老陰六氣,這也是五運六氣的實質所在。那么陰陽是事物的本質,三陰三陽的六氣就是陰陽的細化,五行的表現。客觀地講,世間萬物不管是什么,都是陰陽二氣的一種存在狀態。這個狀態就可以用陰陽二氣的盈虧表現出來,然后看時空變化對陰陽二氣盈虧的影響,來決定事物的吉兇結果。
所有預測術的原則在于陰陽平衡。何為“陰陽平衡”?就是“天之道,損有余,補不足”。要想真正地明白“損有余,補不足”,就必須從陰陽入手,通過干支對陰陽二氣的旺衰狀態進行釐化,通過陰陽的四種狀態(寒暖燥濕)將陰陽損益描述出來。只有這樣才能知道“損有余,補不足”的真義。總之,只有回到先天的陰陽里面才有可能學好術數是不可置疑的。
形而上道與形而下器:談到形而上與形而下,這本來出自于《易經?系傳》。原話為: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這兩句話談的是認識上的層次,學習術數也是同樣的,想學“道”就必須形而上。可是我們目前的所有預測術,都是停留在形而下,只注重形式上的公式,不去深究理論上的至善,想把千變萬化的陰陽辯證,用數學的模式表現出來,這就把“道”變成了“器”。那么何為陰陽學說的“道”?這就是陰陽學說的根本所在。我們預測的工具是天干、地支,是為器。而天干、地支背后的陰陽氣變才是真正的“道”。故言:形而上為氣,形而下為行。這一點后面將進一步闡述。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相生》中說:“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行者行也,其行不同,故謂之五行。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是以天地之道實在于陰陽五行。
首先是陰陽。董仲舒在次對武帝的對策中就強調:“天道之大者在陰陽。”
(《漢書》本傳)在《春秋繁露?陰陽義》中又講:“天地之常,一陰一陽。”即是強調天道中以陰陽為主。陰陽在天地這個體系中似乎是兩個氣團。《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中說:“天之道,初薄大冬,陰陽各從一方來,而移于后。陰由東方來西,陽由西方來東,至于中冬之月相遇北方,合而為一,謂之曰至。別而相去,陰適右,陽適左。適左者,其道順;適右者,其道逆。逆氣左上,順氣右下,故下暖而上寒。以此見天之冬,右陰而左陽也,上所右而下所左也。”對于這一段,如果把陰陽看作兩個氣團,就好理解了。即開始進人冬季,陰陽兩個氣團各從一方來北邊(例如說子位),即來到觀測的后邊。在中冬之月正好兩氣團同時到達子位(天的北邊或觀測者的后邊),兩個氣團在此合而為一,就叫做至。至后兩氣團相別而去,陰氣團往右(西)行,陽氣團往左(東)行。往左行的為順行,往右行的叫逆行。而這時,陽氣團在上面,所以暖而上寒。然后這兩個氣團各自運行。“冬月盡,而陰陽俱南還。陽南還出于寅,陰南還入于戌。此陰陽所始出地入地之見處也。”陰陽二氣團會于子位,而后分行。陽氣團至丑而后至寅位,開始由地下出地平;陰氣團至亥而后至戌位,本來在地平之上而到戌位開始沒入地平。接著“至于仲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仲春之月,斗建卯,即農歷之二月。公歷每年三月二十一日左右交春分,正是其時。董仲舒認為此時陽氣團在卯位(正東)而陰氣團在酉位(正西而陽氣團應已在地平之下。接著又說:“初得大夏之月,相遇南方。合而為一,謂之日至。別而相去,陽適右,陰適左。適左由下,適右由上,上暑而下寒。”大夏之月當是五月,此時陽氣團由卯位至辰、巳二辰而至于午,陰氣團由酉位歷申、未二辰而至于午,故二者相遇南方,合而為一,是為夏至。這時陽氣團在地平之上,而陰氣團在地平之下。然后就是這兩個氣團在夏至后又別而相去,陽氣團向西,陰氣團向東。接著又說:“夏月盡,陰陽俱北還。陽北還而入于申,陰北還而出于辰。此陰陽之所始出地人地之見也。至于仲秋之月,陽在正西,陰在正東,謂之秋分,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陰陽均而寒暑平,故晝夜均而寒暑平。”陽氣團過夏至后往西至申位,開始降至地平;陰氣團過夏至后往東至辰位,開始升出地平。陽氣團到酉位降人地平一半;而陰氣團到卯位也出地平一半,這時是秋分。秋分之后,陽氣團繼續北行到戌位,全部到地平之下;陰氣團繼續北行寅位,全部出地平之上。而后又回到冬至。由此可見二氣團都有一定的體積。
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天體物理學與地球物理學是陰陽學說的本源。天體與地球的本性是不變的,這些都是物理學的范疇。只有這樣才能對干支的本質與作用有一個深刻的認識。《易經》言: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陰陽四相、四時交替是天體與地球運動形成的終結果。不管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天體與地球終的變化只有四時。這也是《易經》所言: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我們只有抓住這個不變的規律,才能學好陰陽易理。宇宙的物理現象是命理理論形成的根本:以十神表示社會、家庭之間的對應關系;以時間、空間的變化,來演示命運的軌跡;以氣場的旺衰確定喜忌;以十神喜忌確定人在社會中的吉兇得失。這些人生現象都是社會現象的本性,都是自然的。道法自然,自然就是人生。
漢代易學在中國易學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當時是以象數應用為基礎。而當時的易學家基本是以卦氣演變來解釋《周易》。卦氣的實質就是講一年四季中陰陽二氣的升降變化,其代表人物有京房、虞翻、鄭玄等人。
京房看來,易道以變易為主,而變易無非就是陰陽變易。陰陽二氣相互升降消長,而卦爻的排列就是陰陽消長、盈虛進退的實相記錄,萬物都在陰陽的變易之中生化消亡,人即如此。《系傳》“法象莫大乎于天地,變通莫大乎于四時”,陰陽二氣變化不止,生生不息,永無止境,此謂易道。陰陽二氣相變相承,陰中伏陽,陽中伏陰,若是陰而無陽,或者陽而無陰,或者只長不消,只消不長,事物必然失去生機,造成失敗或者死亡。
后來京房將陰陽五行納入卦爻之中,成為一套五行相互生克的系統,以生克關系來解釋萬物之間的運行關系,促進了六十四卦的應用與發展。
鄭玄易學思想的特色是以象與數解釋《周易》。他認為天地之數與五行之數相同,是按五行木火土金水的順序排列而成,其中一二三四五為生數,六七八九十為成數。同時天地之數表示天地之氣的進退消長與陰陽的量變。奇數為陽為天之數,偶數為陰為地之數,有陽數無陰數,則天地不成,萬物不生。從《河圖》排列來看,天五為不變的恒數,一六相交,二七相交,三八相交,四九相交,分別表示四季的陰陽之數與陰陽之氣,陰陽之氣相交相和,負陰抱陽或負陽抱陰,故《系辭》說“五位相得而各有合”。
易學發展到宋了宋朝,可以說進人一個發展的高潮,這個時代,易學人物層出不窮,從道家易學的陳摶開始,到后來的邵雍,從周敦頤、張載、二程到朱熹,易學思想進一步完善,到達歷史的頂峰階段。陳持到邵雍,出現了先天圖與后天圖以及周敦頤的太極圖說等一些的易學思想。
其中張載是以陰陽二氣的運動變化解釋道。他所說的道,既是一陰一陽相互推移變化的過程。所說的神,既是陰陽變易的神妙莫測。就其變化無窮盡說,稱謂易。一陰一陽四季相互推移的過程永不停止,此消彼長,而卦爻象與天地萬物都是依據陰陽的變易法則在運動消亡,此既是《系辭》所說的“一陰一陽謂之道”。
以張載的思想來看,乾卦純陽,坤卦純陰,六十四卦即是乾坤兩卦的陰陽之爻相互交易而成。沒有乾坤兩卦,就沒有變易。天地是以陰陽二氣為實體,而乾坤則為其發用。因此,易道的變易即是天地陰陽生化萬物的過程。此過程有其規律性,即陰陽二氣的對立及其相互推移,是一切事物的變易根源。此理即是“萬物雖多,其實一物無陰陽者,是以知天地變化,二端而已”。二端即指陰陽二氣的相互推移。
張載依據陰陽相互變易的法則,來解釋天地萬物的生化過程。陰陽二氣充滿于太虛之中,升降飛揚,永不停息,其中陽氣輕浮而上升,陰氣重濁而下降,二氣相互交感而形成四季、山川河流、風霜雨雪,陰陽二氣的推移是一切的自然現象生成變化的基本法則。陰陽二氣則處在一個永恒的變化中,在推移變化中,二者的升降量化是成比例的消長,陽消陰長,陽長陽陰。
朱熹承載二程的易學思想,提出“易是一陰一陽”的命題,強調陰陽變易是《周易》的基本法則,認為一切事物的存在及其變化,都是一陰一陽的相互退役變化的結果。從八卦到六十四卦都是陰陽之爻相互交易變化而成,卦爻之象就是在陰陽交易之下形成而對應萬物的變化現象。
朱熹深化研究事物的變易法則,特別注重陰陽二氣的法則。他認為:“一是流行,即推移,如陰變陽、陽變陰,動變為靜,靜變為動,晝夜寒暑,屈伸往來。二是對待,即交錯,如天地定位,雷風相搏,山澤通氣,水火不相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前者陰陽對立并相互轉化,后者陰陽對立并相互滲透。陰陽各得其位,相互交錯,而后的實際結果就是陰陽同為一氣。
朱熹認為陰陽轉化推移實為一氣,長時為陽,消時為陰。物極必變,陽的一面發展到極點便開始消退,就轉化為陰氣,不是陽盡了,又出來個陰氣代替它。就像人的呼吸一樣是一氣之呼吸,呼時為陽,吸時為陰。是一氣自身的轉化來解釋事物的盈虛旺衰,突破了漢唐易學的二氣輪替說。此種觀點意味著一個事物的本身在變化過程中具有矛盾的同一性,所謂流轉,不是二物更替而是一物之分化,是對對立轉化學說的新闡發。朱熹又認為,陰陽流行的過程,總是陽了陰,陰了陽,循環不止,沒有開始也沒有終結。整個物質世界的變化既是如此。陰陽二氣作為構成物質的要素,不被創造也不會消滅,陰陽流行具有兩種形式,即漸化和頓變^
總起來說,朱熹的陰陽流行和陰陽對待說,對事物的變易過程和形式作了許多有價值的概括,豐富發展了前人的陰陽觀點,閃爍著辯證思維的光芒。
到了明末王夫之的陰陽實體說,繼承氣學派的傳統,以陰陽二氣解釋卦爻象,即以陰陽二氣為萬物的本體,以氣的性能及其變化規律解釋萬物的變化法則。將“一陰一陽謂之道”納人氣本論系統。
首先,王夫之以陰陽二氣解釋卦爻象,認為卦爻之象之所以有剛柔之分,有吉兇悔吝的不同,完全是基于陰陽二氣及其變化法則。陰陽為體,剛柔為卦爻象之用,陰陽二氣是客觀存在的物質。陰陽未凝聚時,無形可見;其凝聚結形成象之時,則各有其象其形其性;就其本質陰陽交合不可分離說,則渾淪為一。就其性能、清濁、虛實、進退等差別說,則為二不為一體;就其性情功能來說,則統稱剛柔;由此陰陽之體,則有剛柔爻象之用。總之,王夫之以陰陽二氣為解易的原則。其對乾坤兩卦的解釋,陽氣舒暢,主運動,貫穿一切有形的物體,故其性剛健。陰氣凝結,為堅固的形體,但其變化追隨陽氣的運動,故其性柔順。乾坤兩卦具體地體現了陰陽二氣的德行,即陰陽為體,乾坤為用。
王夫之認為,陰陽二氣不但是天地萬物的本體,還是卦爻象的個體。陰陽二氣彼此消長,各具產物,各有性能,所以天地萬物性能與功能各具差異。
其一,陰陽實體。王夫之提出“實有”說,論證了陰陽二氣的客觀實在性。
其二,陰陽無增減。王夫之重新解釋了張載以來的氣無生滅論,闡發了陰陽二氣無損益說。
其三,陰陽協于一。王夫之認為,陰陽二氣性情功效各有不同,因此萬物個體方有剛柔、清濁、輕重、男女、文武、蠢靈等區別。二氣雖有差異,但并不相舍相離,相毀相滅,而是相合相濟,相因相通,和協為一。所以天地萬物方各得其宜。任何有形象的東西,包括卦爻象,都含有陰陽兩個方面,即使整體上屬于陽性或陰性的事物,也含有對立的一方。即負陰抱陽或者負陽抱陰。孤陽不生孤陰不成,陰陽總是融合為一體,不可分離。陰陽二氣既相互排斥,相反相敵,又相互吸引,相資相濟,細緄交會,協和為一,從而構成萬物的本體,推動事物的變化。
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二者之間相輔相成,并不是單獨存在。我們以往的易學著作把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相分離,這是不正確的。易學發展史是一部人類認識自然事物的思想進化史。陰陽與五行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二者的性質表達是統一的,不是單獨存在的。
陰陽學說在易學建立的時候就同時產生了。《河圖》的出現就已經把陰陽二氣的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河圖》:
在河圖中,空心的圓圈表示陽,實心的圓圈表示陰。河圖真實地反映了陰陽二氣運動過程與狀態,它揭示了天體運動的氣變形式。《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道”是一個稱呼,而陰陽才是道的本質。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河圖則將“道”生的過程與萬物的形態表現得至善完備。老子講的一、二、三,并不是數的概念,而是“道”化的形態。道生一,這里的“一”,指的是一陰一陽之一。而此處的“生”,不是生長之生,而是“化”的意思。《內經》曰:“物化為生,物極為變”。一陰一陽是從太極混濁狀態認識出的印象。而隨著人類對陰陽的認識進一步加深,對自然認識的思想進化,清晰地識悟到陰陽各自有三種狀態:三陰三陽。三陰為少陰、厥陰、老陰;三陽為少陽、陽明、老陽。三陰三陽把事物的變化狀態全部表現出來,三陰三陽是陰陽的變化,這樣萬事萬物就逃不出三陰三陽的范疇。故老子曰:“三生萬物”,三者三陰三陽也。八卦的符號就是以三陰三陽的狀態表現出來的。八卦進一步變化,就是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則是陰陽的組合變化,萬物變化都在其中,故《易傳》曰:“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易傳》的出現已經將原本以巫術文化為背景的象數,變為以陰陽哲學為基礎的易道,這樣從原本的神學轉為天人同一的陰陽哲學。《易傳》的作者綜合先秦文化之大成,形成自己不同于諸家的陰陽學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陰陽不測之謂神”。《易傳》的主體思想沒有離開陰陽二字。陰陽則是易道的主題。而易學借用產生的《河圖》更是陰陽學說成立的源本。
我們看《河圖》,上下左右中都是由空心點與實心點組成,這將“萬物負陰而抱陽,或負陽而抱陰”的狀態表現得清楚無比。下方的一個空心點中表示冬至的一陽生,可冬至的陽生,生于陰中,故外圍為陰。左方的三個空心圓點表示陽進到春季,外圍的實心點則表示陰氣。陽生陰,故下方、左方都是負陰抱陽。到《河圖》上方,陽極陰生,此時兩個實心圓點表示陰生,外圍則表示陽存。到右方四個實心圓點則表示陰氣更進,外圍則表示陽存。上方與右方,陽是陽極轉化,為負陽抱陰,故陰在內而陽上下左右時動氣變,由陰陽而生成四相,四相者春夏秋冬也。四季的形成與三陰三陽相匹配,少陽對應春季,老陽對應夏季,少陰對應秋季,老陰對應冬季,陽明對應孟春,厥陰對應孟秋。一上一下,一左一右,陰陽二氣相輔相成,對立統一。陰陽二氣的進一步劃分則為四相之氣,四相之氣老少是運動的量化,少陽者,少并非老少之“少”,而是多少之“少”,少陽者多陰也,少陰者則多陽,老者則極靜極動之時,由此形成對應四季的體表之氣“濕暖燥寒”。濕為春季少陽之氣,濕由冬寒之氣而化生,故其性多陰少陽。暖為夏季陽之氣,由少陽進氣而化生,以陽進而轉陽,故以陽重而現^燥為秋季少陰之氣,燥氣是由夏季陽極而生,其性多陽少陰。寒為冬季純陰之氣,是由秋少陰之氣進化而生,以陰進而轉陰,故以陰重而現。實際四季四氣的形成就已經為后來的干支出現打下深層的基礎,并與五行之間相互并存。五行的出現是將四氣更進一步劃分,將原本四種氣場狀態劃分為十二種,更深一步的是六十種氣場,可以說陰陽是五行的父母,五行是陰陽二氣的細化分解,但二者之間關系緊密,不可分割。
陰陽之間存在著對立統一的復雜關系。陰陽之間的關系,在陰陽學說理論系統中可以概括為兩條公理和兩條定理。
陰陽之間的關系條公理:陰陽對立。
陰與陽在本質上是相反的、矛盾的、對立的。事物存在著陰陽屬性,因此擁有不同陰陽屬性的事物也是對立的。比如乾陽與坤陰,再比如向下的、柔軟的水和向上的、明亮的火。
陰陽之間的關系第二條公理:陰陽交感互根。
陰與陽之間存在著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關系。“孤陽不生,孤陰不長”,只有存在陽氣,就必然存在陰氣,不存在的陽,也不存在的陰。陽氣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幫助陰氣,陰氣在一定條件下也能夠幫助陽氣。陰陽化生萬物的本質就是這條定理。
陰陽之間的關系條定理:陰陽平衡。
萬事萬物都處于運動的狀態。宇宙中的陰陽兩氣也在不斷地變化。根據陰陽對立,在陽氣和陰氣總愛不變的前提下,就會出現陰氣和陽氣此消彼長的情況。而再根據陰陽交感互根,陰氣和陽氣互相幫助互相消耗,也會出現陰氣和陽氣同時消長的情況。陰陽兩氣的共同變化,在本質上為了達到陰陽之間的動態平衡。
陰陽之間的關系第二條定理:陰陽轉化。
在一定條件下,陰氣和陽氣也能夠互相進!行轉化。根據陰陽交感互根,我們知道萬事萬物都由陰氣和陽氣組成,事物內部也存在陰氣!和陽氣。當陰氣占上風時,事物就表現為陰屬!性,當陽氣占上風時,事物就表現為陽屬性。
陰氣和陽氣處于動態平衡的狀態,因此彼此之間不斷發生著消長變化。當這種消長變化達到一定界限時,就會導致原本居于次位的陰陽之氣成為主位,使得亊物的陰陽屬性發生變化。這就是“物極必反”。黑夜白晝、四季交替無不體現出這一點。
早在夏朝,陰陽學說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論。《連山》一書中就出現了陰爻和陽爻這兩個基本的爻。陰陽學說將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根據陰陽來進行劃分。明亮的、炎熱的、向上的、稀薄的、剛強的、運動的都屬于陽的范疇,具有以下特點的萬物主要由陽氣組成,與之相反,黑暗的、寒冷的、向下的、濃稠的、柔軟的、安靜的都屬于陰的范疇,具有以上特點的萬物主要由陰氣組成。
因此,陰氣和陽氣之間的相互運動和相互影響,是一切事物形成、變化和發展的實質。
這樣看來,陰陽變化是大自然的基本規律。陰陽學說也是世界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古先民發現了大自然中的明陽規律,并將其理論化、系統化,形成了陰陽學說,后應用于傳統文化的各個方面。陰陽學說不僅僅是算命術的理論基礎,在哲學、中醫學、建筑學中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是《易經》的總體哲學思想,也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思想之一,它認為整個世界是在陰陽兩種相反相成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不斷運動、變化、生成、更新的。它把許多具體的事物都賦予了陰陽的涵義
早在中國古代,陰陽五行就被應用在中醫學中,根據陰陽五行與中醫陰陽學的關系,在批八字算命過程中可根據生辰八字以及陰陽五行等內容看命主一生的疾病。
在中國傳統的醫學觀念中,健康和疾病,跟個人的體質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在很早的時候,我們的先人就注意到個體的內在差異性,并且認為,這種差異性是人體健康和疾病的內在條件。當然,這種差異性是歷史形成的。有先天遺傳的稟賦,更有地理環境的因素。我們知道《內經》中《靈樞?陰陽二十五人》,就是對不同地域、不同的水土性質、氣候類型、生活條件長期影響下形成的人的體質類型的歸類和描寫。由于中醫學強調內因在發病學上的主導地位,也就是說,疾病的發生,是以人體內部陰陽矛盾的傾向性,亦即體質的特殊性為主要依據的,因此,個體體質的強弱決定著“外邪”(致病因素)能否侵人,而具體的個體體質條件,又進一步決定著發病的類型。這就為傳統命理學關于疾病的推測提供了基本的理論前提。
誠然,陰陽五行學說是傳統中醫學和傳統命理學共同遵循的思維模式和推理工具,因此,在大的理論框架上,比如,人體的臟腑功能與陰陽五行生克關系的對應,命理學跟中醫學是一致的。但是,命理學要對健康和疾病作出自己的描寫和推測,還要進一步對生理和病理信息作出干支符號的編碼。在蕭吉的《五行大義》就有這方面的嘗試:
其配人身:甲乙為頭,丙丁為胸脅,戌己為心腹,庚辛為股,壬癸為手足;則子為頭,丑、亥為胸臂,寅戌為手,卯商為腰脅,辰申為尻肱,巳未為脛,午為足。此皆初為手,末為足。
配五藏也:干以甲乙為肝,丙丁為心,戊己為脾,庚辛為肺,壬癸為腎也。支以寅卯為肝,巳午為心,辰戌丑未為脾,申酉為肺,亥子為腎。此皆從五行配之。
又干以甲乙為皮毛,丙丁為爪筋,戊己為肉,庚辛為骨,壬癸為血脈也。支以寅卯為皮毛,巳午為爪筋,辰戌丑未為肉,申百為骨,玄子為血脈也。木生在地,故為皮毛;火有猛毅,故為爪筋;土有持栽,故為肉;金性堅剛,故為骨;水本流潤,故是為血脈。
鄒衍創立的五德終始說,把陰陽五行引入了歷史哲學的領域,形成一種循環論、目的論和天人感應的歷史理論,在當時有很大影響。它的出現是適應了從戰國紛爭走向秦、漢統一的時代要求,但也由此把陰陽五行推向神秘主義的歧途。
然而,五行說并沒有因神秘主義方面的泛濫而裹足不前。成書于戰國末、西漢初的《黃帝內經》集中地體現了五行說在科學認識方面的新發展。除了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勝(相克)之外,《內經》還增加了五行相乘和五行相侮的循環序列。相乘跟相克的序列是一致的,但含義不同:相克是正常的制約關系,是使系統平衡運轉的前提條件。而相乘,即亢盛欺弱,則使制約失度,發生“太過”,是異常的制約關系,是使系統運轉失衡的原因。比如,火太過,便會對金發生超過正常限度的克制,使金完全銷溶,從而使系統的運轉出毛病。如果這個系統是人的生理系統,那么人就會生病。相侮跟相克的序列正好相反。相侮的含義是:當一行過于旺盛時,它會倒過來影響原來勝己的那一行。例如,火太過,它會反過來克制水(這里的克制含有反作用、反制約的意思這樣的辯證關系在當吋的現實生活中已經被認識。所以“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顯然,相乘和相侮是異常情況,是對相克和相生狀態的補充。于是,把相生、相克、相乘、相侮四種循環序列放在一起,便構成了一個立體的復雜的網絡系統。
鄒衍創立陰陽五行學說,五行網絡序的建立,使人們能夠比較地認識和把握事物的各種主要關系,既能從內部去認識事物的聯系方式和結構關系,又可以從綜合內、外各部分的復雜關系,去發現事物的總體特征,發現一個系統的維持條件和運轉機制。“這就使五行說終上升為樸素的普通系統論。”
可見,五行從原始的分類觀念開始,經過認識事物的差異關系,到認識事物的對立和矛盾關系,逐漸建立起比較完整的具有復雜網絡序的邏輯關系系統,這充分表現了我們先人在思辨上的高度智慧。戰國是五行說成熟的時期,也是古代文化的大融合時期。事實上,五行說的成熟跟它在這個時期與陰陽說相互影響、相互融合是分不開的。
那么,五行說又是怎么跟陰陽說結合起來的呢?
在春秋時代,當人們開始把五材的考察納入與天相對立的地的范疇時,就孕育了陰陽加入的潛在可能性。《左傳》記載著這樣的議論:
物生有兩,有三,有五,有陪貳。故天有三辰,地有五行,體有左右,各有妃耦。《國語》中也有:
夫祀,國之大節也。及前哲令德之人,所以為明質也;及天之三辰,民所
以瞻仰也;及地之五行,所以生殖也;及九州名山川澤,所以出財用也。自然是屬于地、屬于有形體的東西。那么屬于天和無形體的東西就必須另求說明了。因此,用三辰來配五行,是對五材說的一種簡單的補充。
當時,還有以六氣配五行的,證之《左傳》:
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性,生其六氣,用其五行。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生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分為四時,序為五節。
這里跟氣聯系上了。由天之六氣(陰、陽、風、雨、晦、明)降生和散發,導致了地上五個元素的不同屬性。并且,六氣的流轉,形成了四時五節。而早期的陰陽又正是這六氣中為首的二氣。
到戰國初年,當氣和陰陽在哲學的殿堂里逐漸獲得抽象的意蘊后,它們重新回到四時五節的序列中,跟當時的五行說發生了融合。這時,陰陽已儼然是宇宙萬物生成和消長的原動力了。《管子》是早期談陰陽五行融合并粗具系統的著作。在《管子》里,陰陽是宇宙的本源和規律:
陰陽者,天地之大理也。四時者,陰陽之大經也。
作為本源,陰陽仍然是氣。在氣的基礎上,由陰陽互相作用,派生出四時、五行、日月星辰來:
東方曰星,其時曰春,其氣曰風,風生木與骨。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南方曰日,其時曰夏,其氣曰陽,陽生火與氣。
中央曰土,德實輔四時入出,以風雨節土益力,土生皮肌跌。
西方曰辰,其時曰秋,其氣曰陰,陰生金與甲。
北方曰月,其時曰冬,其氣曰寒,寒生水與血。
如果說在《管子》中,已經透露了東方的五行文化跟南方的陰陽文化的初的融合,那么,到了戰國后期,陰陽五行理論已經融合發展成一種哲學流派,盛行于當時的燕齊,成了與儒、墨、道、法、名并駕齊驅的六大學派之一。這就是漢人所稱的陰陽五行家,或陰陽家,或五行家。司馬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中把陰陽家列為六家之首,可見當時它的影響之大。
這點可以從陰陽與五行的關系演變中看出來。陰陽與五行思想從源頭上說本為兩種思想。功用上也各有不同。五行側重于證明事物的組成要素,陰陽側重于說明事物的變化動力與過程。《易經》一開始只是用陰爻和陽爻兩個范疇來表示和判斷自然界和社會人事的發展變化,它可以限度地概括說明萬事萬物的組成與變化,可以說達到了程度的抽象。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在占筮活動中可供參考的要素太少,這祥就不得不使一個爻或一個卦象征眾多的事物,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未能照顧到各類事物性質的特殊性,包含的事物多了,當然就難以做到具體化。
又如卦辭和爻辭往往只能提供事物發展趨勢的吉與兇兩種可能性,這對于測算政治和軍事斗爭尚可,對于測算日常生活中豐富多彩的事物,如天氣、身體、求婚、求學、農業、生意等等,顯然是不夠用的。在很多情況下,解卦之人不得不借助于直覺、聯想、日常經驗、“外應”(把外界事物也作為卦象的組成部分)等等。導致一個相同的卦象往往可以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這就使得術士本人和卜筮活動帶上了神秘色彩,從而也殃及陰陽五行思想應有的理性性質。例如《系辭》就說:“神無方而易無體”,又說:“極數知來之謂占,通變之謂事,陰陽不測之謂神。”并由此而感嘆道:“知其變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為乎?”認為能知曉“變化之道”的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知道“神”的行為,跟"神”相近的人了。
顯然,這種情況對陰陽五行、天人合一的思想的普及,對于人類實踐活動本身的發展等等都是不利的,所以后來漢代孟喜、焦輓、京房等人就對卦象、數與自然界的關系作了進一步深人的研究,如以卦象與季節相連而提出“卦氣”、“月卦”,以天干地支代人八卦成為二十四方位之象,等等。其中作出較大貢獻的是京房,他對《易經》六十四卦的筮法作了改進,世稱納甲之法。主要的改進就是把五行代人六十四卦當中,將五行與陰陽相結合。又定出世爻、應爻,世爻為主事之人,應爻為他人。又根據其余各爻與世爻的五行生克關系,定出父母、子孫、官鬼、妻財,等等。這樣對卦中要素和關系作了大幅度的增加,測算的方法純以陰陽五行的生克制化為主,比較理性化。測算的結果更為多樣化,滿足了不同社會層次、不同生活方面的要求。之后,京房易成為以《易》占筮活動的主流。唐宋以后,以易占筮幾乎都采用以五行代入卦中的方法,即“火珠林法”。傳統以《易經》卦辭和爻辭判斷吉兇的做法反而退居到次要地位。
京房占筮方法的改進使得陰陽與五行思想出現了進一步的結合。五行不再僅僅作為方位、季節,而是進一步作為事物本身的組成部分。繼京房易以后,唐代出現了以八字推命,也是以五行與陰陽結合。認為天地萬物皆為陰陽五行所組成,唯人得五行之全,故為秀。再如相術早認為人秉陰陽五行之氣,形成人與人外形和內在命運、性格及道德品質的不同。在陰陽五行成為一種社會思潮、測算方法也更為理性的情況下,經過思想家們的概括、提煉,終于在宋代形成了理學的“二氣五行”的本體論。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太極圖說》)
周敦頤提出這個二氣五行本體論之后,幾乎沒有遇到什么反對。個中原因,值得深思。陰陽與五行思想終能結合到一起,我以為其主要的推動力仍在于社會實踐的發展,其中術數起了很大作用。如果僅僅是個別哲學家思辨的結果,它是不能得到社會公認的。
陰陽五行術數學在古代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很不發達的情況下,人們要把握事物運動規律,預見事物的發展趨勢,不得不主要借助于術數。因此,術數在古代也被作為一種經驗的實證活動。明代的方以智把整個學術分為“質測”、“宰理”和“通幾”三大類,其中“質測”是研究“物理”(事物規律)的。而術數就在“物理”之列,還排在首位:“考測天地之象,象數、律歷、音聲、醫藥之說,皆質之通者也,皆物理也。”(《通雅?文章薪火》)這“象數”指的就是術數。馮友蘭先生對中國古代的術數在思想史上的作用曾有一個總的評價:
陰陽五行術數學本身是以迷信為基礎的,但是也往往是科學的起源。術數與科學有一個共同的愿望,就是以積極的態度解釋自然。通過征服自然使之為人類服務。術數在放棄了對干超自然力的信仰并且試圖只用自然力解釋宇宙的時候,就變成了科學。這些自然力是什么,其概念在初可能很筒單,很粗糙,可是在這些概念中卻有科學的開端。
中西方哲學的起源是不同的。亞里士多德說,古希臘哲學起源于對天地萬物的“驚異”,所以哲學是自由、閑情逸致的產物。古希臘人以數學、幾何學作為思考、解釋世界本原的基礎;但中國哲學卻并非自由和閑暇的產物。中國哲學產生于社會激烈動蕩的年代,起源于對“天命”的思考與探索。從孔子開始就講“命”,甚至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論語?堯曰》)后來儒、道、釋諸家,在這個問題是驚人的一致,幾乎沒有否定命的。對“命”的探索,是與對“道”的把握緊密相連的。人們通過“命”去理解、把握“道”;又通過對“道”的理解與把握去探索“命”。術數,作為自古以來以來人們預測命運的T.具,理所當然地受到思想家們的軍視,并且順理成章地成為中國哲學的一個重要基礎,一個發展動力。以上就是陰陽五行術數學是古代中國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
關于陰陽五行,有關八字命理的古書籍中記載:陰陽五行要以“中和”為貴。那么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八字顧問網為您詳細介紹下這句話的具體含義。
【原文】
大抵五行用法,總無真實,生死表旺,亦假名耳。直向源頭,明其出處,如五陽為剛,五陰為柔。若失令身表,不遇資扶而頻泄氣,則剛者失其為剛;若得令身強,用事有助,則柔者不失之柔。中間又分木火為陽,金水為陰,皆喜生扶資助,要以中和為賁。
【白話提要】
陰陽五行要以“中和”為貴。五行所屬,并非都有實在的東西,五行的生死衰旺,也不過是借五行來說明而已。我們所做的事,只是說明五行屬性的初含義和出處,比如五陽為剛、五陰為柔之類。假如過了節令,身體衰弱,且得不到救補,仍不斷地泄漏元氣,那么剛者將失其剛,假如正逢節令,身體強壯,遇事有他物相助,那么柔者也還不失其柔。這其中又分木火為陽,金水為陰,它們都喜歡別物相助,但總以“中和”為貴,太過或者不及都不太好。
陰陽學說認為,一切事物的形成變化和發展,完全在于陰陽二氣的運動。天地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分成陰陽兩大類,它們一一相對著、運動著和互相斗爭轉化著。這其實就是哲學中矛盾的對立和統一。陰陽學說不僅用于命理學,而且應用到各門學科領域里,成為我國自然科學和唯物主義理論的基礎。
《易經》說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就是陰陽二氣。在陰陽二氣相生相克、互相轉化的過程中,誕生了宇宙間萬事萬物。很早以前,陰陽只是作為陽光向背的意義而出現的,向著太陽一面叫“陽”,背著太陽一面叫“陰”,后來又轉化解釋為氣候寒與暖。隨著人們認識的不斷提高,把陰陽作為一種哲學概念,用來廣泛解釋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兩種互相對立規律。例如日月、晝夜、明暗、動靜、男女、內外、寒熱、剛柔、遲速等等。它們都可分成陰陽對立兩個方面。而這兩個方面又是互相轉化的,所以《易經》有一陰一陽謂之“道”的說法。這個“道”就是天地變化發展的自然規律。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陰陽,“陰陽”代表事物對立與統一的兩個方面。陰陽現象是無所不在的,就拿一個筆記本來說,封面是陽,底面是陰,表面是陽,里面是陰。陰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可以隨著外界條件的變化而變化。所以老子說萬物負陰而抱陽。”
陰陽轉化是物極必反的自然規律。任何事物發展到峰的時候,就會走向反面。例如,白天到中午就是頂峰的時候,這時候就開始低落了,慢慢地走向黑夜,而黑夜到了半夜子時為極限,也勢不可抗拒地開始轉化,慢慢地又走向白天。一天如此,一年也是如此,春去夏來,秋復冬往,循環不已。生命的盡頭是死亡,死亡的反面是新生。物極必變,物生謂之化,生死變化,是自然界變化不可抗拒的法則,任你有多大本事也不能改變這些自然規律。
物質世界是不斷運動著的,在這個世界中,一方面是生命物質不斷誕生,另一方面是生命物質不斷消亡,就這樣生生滅滅地變化著,而其中的原動力不外乎是陰陽五行生克制化,相生相克,形影不離,對立而又統一的相互作用。
中國古代先哲們對字宙萬事萬物進行觀察,將事物分成陰陽兩大類。即陰陽學說,陰陽五行包含了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一切事物認識的辨證思想,是研究八字的理論基石。生辰八字算命預測就是運用陰陽五行和天干地支的生克制化,來推測人世間萬事萬物的發展和變化。通過對一個人出生年、月、日、時的生命密碼綜合分析,然后設計出一整套趨吉的生存方式。所以,研究八字首先要注重陰陽五行的內在規律,用它來推斷八字平衡與不平衡的運程變化,以及推測人生的過去和未來。(參看圖1)
陰陽五行說圖解
天干地支是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聯合組成,對于天干地支很多人不是很了解,有關八字命理的古書籍中記載:陰陽天干地支相合:年為夫,日為妻,這句話有著怎樣的含義呢?下面八字顧問網為您詳細介紹下這句話的具體含義。
【原文】
甲子己丑是天地合,輕重自分、丁亥壬辰清潔會.支干尤亨。
【四庫解】
彼我往來,皆在囚死,故雖有貴者不能拔萃,猶不若己丑見甲子是也。丁亥地貴符,壬辰祿清潔,丁壬合,氣為木生于亥,而更辰與亥為秀德合,貴氣互換,乃清潔也。若壬辰生而得丁亥,未為盡善,
【白話提要】
本段闡述了“大地合”與“淸潔會”的具體含義,及其在命理中所主行運。甲子、己丑是天干、地支皆合,為天地合,旺弱輕重自然就分出來了。丁亥、壬辰,有丁壬相合為木,辰為夭德,月德貴人在壬,因而稱其“支干尤亨”壬辰祿清潔,和丁亥為清潔會。雖然干支相合,但都在休囚死絕之地,所以雖有貴人,但不能出類拔萃,還不如己丑見甲子較好。丁亥有地貴符,壬辰是祿清潔,丁壬相合,其木氣為木,在亥長生,而又有辰與亥為秀德合,貴氣互換,是清潔之意。假如壬辰為生年,得丁亥,就不是盡善了。
【原文】
寅中有甲,得陰土以為妻,方知甲與已合.丑寅未會。
【四庫解】
甲乙寅未相合、甲寅同體,丑未同己,故寅見丑未為合。
【白話提要】
本段概述了陰陽干支相合的情況。
寅中有甲木,得陰土以為妻(年為夫、口為妻),因而年支為寅,日為陰土,這樣才知道甲與己合,丑、寅、未相會合。甲、乙、寅未相合,甲與寅同體性,丑未相同,因而寅見丑末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