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學說理論“以陰為體,以陽為用”,陽是從陰動所引發的。在陽剛和陰柔兩者之間,古人對陰柔的重視程度遠遠大干陽剛,因為陰柔雖柔弱卻猶天道一樣無為包容,所以說柔弱可以勝剛強。水滴石穿、鐵杵磨針等典故都是在強調“陰勝于陽”這一方面的性質。但是,在儒家的思想中,卻又是以男性作為社會的主體,在這一矛盾的現象之中,便生成了運動變化的道理。陽在表面上雖然是主,但通過不斷的變化后,終還是要歸根干陰。僅僅有陽剛不會繁衍,所以陽為用,僅僅有陰也不會產生運動,所以陰為體。陽剛和陰柔便是在這一體用合一的動靜運動中,使得社會表現為“有為”而世界本身卻“無為”。它們的關系也就是陰陽動靜相互依存和轉化的辯證關系。
陽剛與陰柔陽剛與陰柔的理論在諸多事物中都有體現,如中聞的建筑就是較為明顯的例子。自古以來,我國傳統建筑藝術可分為兩大體系:其一為正規的宮式建筑,一般來說,這類建筑具有規正、嚴謹、髙大的共同特點,體現的是陽剛之美;其二是位于邊遠村寨的各式民居,與上述宮式建筑不同,這一類建筑大多樣式多樣,不拘一格,且布局與裝飾也較靈活,與當地的自然環境相融,體現的是陰柔之美。
陰陽互根,又可以稱為“陰陽相成”,是指互為陰陽對立的雙方,又具有相互依存和化生,以及相互為用和吸引的性質,它們共同處在一個對立統一的整體之中。我們可以從下面幾點對其內涵和外延進行介紹:
1.陰陽互存
陰陽相互依存,是指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單獨存在,它們的存在都要以各自的對立面的存在為前提,即陽要依靠陰才能存在,陰也要依靠陽才能存在。例如上方和下方,提升和下降,寒冷和炎熱,明亮和黑暗,興奮和等陰陽兩面,都是需要相互依靠才能存在的。否則,沒有上方也就無所謂下方,沒有提升也就無所謂下降,沒有明亮也就無所謂黑暗,沒有寒冷也就無所謂炎熱,如此等等。這些都說明了陰陽之中的一方的存在必須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陰陽依存互根的觀念起源于我國古人對各種自然現象的觀察和理解,古人在觀察日光時便想到了月光,在觀察陽面時便想到了陰面,陽是由于陰才得以體現的,陰也是由于陽才得以體現的,如此長久則體悟出“陰陽相待而不可分”的道理。而這一道理也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規律,他和陰陽對立一樣,同樣具有誇遍性意義。
2.陰陽相互為用
《淮南子?天文訓》中說:“陽生于陰,陰生于陽。”陰陽的相互為用,即是指在陰陽互存的基礎之上,一些陰陽的范疇之間存在著相互化生、相互促進的關系。例如在四季的更替和變化中,陰陽二氣相互對立、相互制約但也相互促進。夏天陽盛天熱,但是代表陰寒的雨水卻相應增多,冬天雖然陰生氣寒,但是卻多見陽燥的天氣,如此才形成了相對穩定的氣候環境。《黃帝內經》中也說到:“陽生陰長,陽殺陰藏。”可見在人體中也存在著類似的現象。
如果陰陽的這種相互為用的關系遭到了破壞,就會導致陰陽雙方中的一方虛弱,使其對另一方的支持減弱,久而久之必然會出現陰陽互損的情況,這樣對雙方都會有不利。
3.陰陽相互吸引
陰陽的相互吸引是相對于陰陽互斥而言的,它指的是陰陽雙方相互吸引以使得雙方共同處于一個對立的統一體之中。
《易傳?系辭下》有所謂“近取諸身,遠取諸物”的記載。可見陰陽之間的吸引和排斥,都是我國古人在觀察自然和人體的過程中逐步體悟才獲得的知識,例如動物的雌雄,他們之間既有排斥,也有吸引,排斥才會有主次之分,吸引才會繁衍生息。《寓意草》也說:“陽欲上脫,陰下吸之,不能脫也;陰欲下脫,陽上吸之,不能脫也。”這便形象地說明了“陰陽的相互吸引使得雙方共同處在一個統一體中”的原理,即“陰陽互根”的道理。還有很多關于陰陽互相的關系的如陰陽互根、陰陽互損、陰陽互調等。
老陰屬性詳解“重陰”是不是很兇險的意思?
陰陽是一個事物的兩種主要屬性之中,老陰中,如果這兩種屬性都為陰性,那么便可稱其為“重陰”的事物。例如一天之中,夜晚的屬性為陰,而子夜時分又是“陰中之陰”,故可稱其為“重陰”。如果將人的疾病與自然環境結合起來,例如冬季的屬性為陰,寒的屬性也是陰,在冬季發生傷寒,則可稱之為“重陰”。
與前述“重陽”的理論相對,重陰則必陽,即“陰極生陽”,四季氣候的變遷中,當秋涼發展到冬寒之極點,會逐漸向溫熱轉化。人體內部寒極即會生熱亦是同樣的道理。
陰陽家多出于古代的方士,在《漢書?藝術志》中將陰陽家的術數分為天文、歷譜、五行、蓍龜、雜占、形法六種。
1.天文:
陰陽家對天文主要用干觀測天象,分天球為二十八宿,對五八字繼父星和日月的運行規律進行考察,以對應人事的吉兇禍福。
2.歷譜:
歷譜主要是指對四時和方位進行確定,將“二至二分”進行定位,并結合日月五行的運行規律來考察吉兇悔吝。
3.五行:
陰陽家對五行起源于“五德終始”之法,通過它便可以推測出萬事萬物的道理。
4.蓍龜:
這是中國古代占卜常用的方法。龜卜是渾天儀早在6世紀初.中國古人便發明了渾天儀.用以勘測太陽、月亮和太陽系內的行星,而陰陽家的陰陽五行理論在這一發明中起到了催化劑的作用。
五行理論創立“五德終始”之說,以此來解釋宇宙的演變與歷史的興衰,在這里,“五德”即五行的屬性: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則為“五德”轉移的結果;在政治倫理上,陰陽家提倡儒家學說,主張“止乎仁義節儉,君臣六親之施”,同時,還強調“因陰陽之大順”,這在天文、歷法、氣象和地理學方面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但后來漢武帝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策,陰陽家的部分內容融入儒學之中,還有一部分為原始道教所吸收,而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存在了。
指主掌占卜的巫吏,通過對光滑的龜甲或獸骨進行燒灼,其上便會出現很多的裂紋,依據這些裂紋的形態和屬性便能知曉所占事情的吉兇。蓍筮是指巫吏將蓍草按照一定的程序進行擺放,并得到一定數目的組合,通過查找《易經》的相應卦爻辭來進行解釋,以斷定吉兇。
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將“陰陽家”列為戰國陰陽、儒、墨、名、法、道德等六大家之首。在戰國時代,陰陽與五行的觀念不斷進行融合,便逐漸形成了一種新的對干世界的埋解模式,這種模式以“陰陽消息,五行轉移”作為其理論基礎,由此便形成了戰國時期的一個重要的學派:陰陽家學派。
陰陽家學派提倡陰陽五行學說,并借用這一學說來解釋自然、社會和人事的各種現象。這一學派的人物主要來自于古時期執掌天文歷數的人,所以也可以稱其為“陰陽五行學派”或者“陰陽五行家”。陰陽家在戰國時的八字繼父主要代表人物有公梼生、公孫發、南公等人,但以鄒衍為。陰陽家的主要著作有《陰陽二十一家》三百六十九篇、《公禱生終始》十四篇、《公孫發》二十二篇、《鄒子》四十九篇、《鄒子終始》五十六篇、《乘丘子》五篇、《杜文公》五篇、《黃帝泰素》二十篇,但其中亡佚的有很多。
陰陽家的思想主要源于孔子創立的儒家和儒家所推崇的“六經”。在自然觀上,陰陽家以陰陽學說為依據,提出了宇宙演化論;又區別干《尚書?禹貢》的“九州劃分”的方法,提出“大九州”說,認為中國內有小九州,外為“大九州”之一,這一說法曾得到胡適的贊嘆,在歷史觀上,陰陽家代表鄒衍運用陰陽五行理論創立“五德終始”之說,以此來解釋宇宙的演變與歷史的興衰,在這里,“五德”即五行的屬性:土德、木德、金德、水德、火德,人類歷史的發展進程則為“五德”轉移的結果;在政治倫理上,陰陽家提倡儒家學說,主張“止乎仁義節儉,君臣六親之施”,同時,還強調“因陰陽之大順”,這在天文、歷法、氣象和地理學方面有一定的科學價值。
漢初陰陽家還存在,但后來漢武帝實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政策,陰陽家的部分內容融入儒學之中,還有一部分為原始道教所吸收,而作為獨立學派的陰陽家便不存在了。
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
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栝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
陰陽對立指的是世間萬物都存在著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如上為陽,下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對立的雙方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存在都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基礎和條件,如動和靜,沒有動,便無所謂靜;沒有靜也無所謂動。陰陽之間的這種關系被稱為陰陽互根。互根性是陰陽本性的核心,以人體生理來說,機能活動屬陽,營養物質(津液、精血等)屬陰。各種營養物質是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有了足夠的營養物質,各種機能活動才能正常展開和進行,同時營養物質又需要功能活動來攝取補充,這即是陰陽互根關系的體現。
陰陽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八字繼父是處在不斷的消長變化的過程中,通過不斷的消長變化,維持二者之間相對的平衡。但在一定的條件下,陰陽之間還會相互地轉化,即陽生于陰,陰生于陽,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極生陽,重陰必陽,如某些溫熱病,因體內極重的熱毒,損傷了機體元氣,而由熱證轉化為寒證,表現為體溫下降、四肢厥冷等癥狀,這即是陰陽相互轉化的表現。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人們思想智慧的結晶,陰陽在我國被廣泛引用,如陰陽學說、陰陽五行、陰陽八卦圖等等,陰陽是天地的產物,有關八字命理中是這樣記載的:天地初開,陰陽始生。這句話究竟是什么意思呢?下面八字顧問網為您詳細介紹下這句話的具體含義。
【原文】
清氣陽為天,杳杳而上沖乎陽,濁氣陰為地,冥冥而下從其物。
【四庫解】
太虛之先升寂,何有至精感微而真一生馬、真一運靈而元氣自化。自化元氣者,乃無中之有,有中之無,廣不可量,微不可察,氫漸著,混漠無倪,萬象之端、朕兆于此,于是有清通澄朗之氣,化而為天,濁滯煩珠之氣,積而為地,故清者自濁而澄,高者自下而上。天高而浮,地犀而沉。浮者有彰動之象故為陽;沉者有寂沒之理,故為陰。清者上騰,高而純陽,故充滿:濁者下沉,密而純陰,故冥寂而萬物從化之,故沖于上者為陽,而生萬物;沉于下者為陰,而成萬物,然而實始于一者也。
【白話提要】
上述是天地陰陽在古文中的具體內容,主要論述從太虛之初片寂靜,到太極形成,陰分開,再到萬物化屯的過程。地球剛形成的混沌之時,即太初之時,開始時不分陰陽。清輕之氣為陽,向上升成為天。陽氣悠遠輕逸地往上升。濁重之氣為陰,往下沉成為地。陰氣下落得很深,落到底后生成萬物。太虛之初,一片寂靜,從細小精微之處生出真一,即為太極,太極憑借及氣而自己形成元氣。再經過無中生有、有中生無的變化,這種元氣廣大難以測量,微小不能察覺。地球上的氣體逐漸云煙彌漫,混沌如同荒漠一般沒有頭緒,萬物的開端便發生于此時。于是清澈通透、澄潔爽朗之氣化為天,混濁遲滯、煩重的暗昧之氣,積落下八字繼父來成為地。
所以,清新干凈的氣是逐漸從混濁而澄淸的。髙髙在上的事物,也是漸漸下而升上的。天高渺地浮在上,地厚實地沉干下。浮在上面的天,有明晰翕動的樣子,因而稱之為“陽”、下沉的地有沉寂安靜的狀態,因此稱為“陰”。淸氣向上升騰,升得很髙而為至陽,因此陽氣彌漫干地球上。濁氣向下沉積,氣的密度很高而為至陰,因此陰氣是晦暗寂靜的。但是萬物從此而生出,所以往上升的氣為陽,萬物:往下沉的氣為陰,形成萬物。然而這兩種氣都是從真一太極生出的、因而稱“始干一”。
以上是天地陰陽的具體內容,想必您對陰陽已經有一定的了解,如您想了解更多陰陽的相關內容,請在站內進行查找。
八字命理學中陰陽五行是我們比較常見的,并且陰陽五行也是被廣泛應用的一種。陰陽五行學運用的范圍很廣泛,如:陰陽八卦圖、陰陽八卦算命、陰陽風水、中醫陰陽學說等等,雖然陰陽學在我國運用的很廣泛,但是還是有很多人對陰陽五行不是很了解,八字命理中是這樣記載的:陰陽五行中的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行具有五行屬性,如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等等。下面八字顧問網就為您詳細介紹下陰陽五行在古代命理書籍中的作用。
【原文】
夫天地未立,道本天地,天地既立,則太極之理散在萬事。由是而五行生焉!五行,一陰陽;五殊二,實無余分也。陰陽,一太極,精粗本末,無彼此也。五行質具于地而氣行于天,以質而語,其生之序,則曰水火木金土,而水木陽也,火金陰也,以氣而語其行之序,則曰木火土金水,而火木陽也,水金陰也。又統而言之,則氣陽而質陰也,又統而言之,則動陽而靜陰也,蓋五行之變,至不可窮,然無適而非陰陽之道,其所為陰陽者,則又無適而非太極之本然也。
柏齋何子曰: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周子固謂太極不外乎陰陽,陰陽不外乎五行矣。自今論之,水水也,火火也,金木水火土之交變也。土地也,天安在乎?有地而無天,謂造化全,可乎?若以謂天,即太極,故朱子以上天之載釋太極,天道流行釋陰陽。觀《易》曰: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八字繼父,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中有乾有坤,則天地皆太極之分體明矣。以天為太極之全體,而地為天之分體,豈不誤甚也哉?其說似有理也。
【白話提要】
上述是陰陽五行在古文中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太極生五行的情況。在天地未立的混沌狀態之下,道本天地而生,天地既然已經分立,則太極之理散在每一種物事之上,這樣,五行就產生了。五行,一陰陽,五殊二實,不相分離。這意思是五行異質,四時異氣,而都不能超脫陰陽之外,即物質世界是在陰陽二氣的推動下滋生、發展和變化的,木、火、土、金、水五種物質盡管性質形狀有異,但都是陰陽二氣所化。而陰陽,一太極,是精是粗,是本是末,不分彼此,意即陰陽異位,動靜異時,而都不離太極。五行的性質完備于地,而五行之氣則運行于天,以其性質來說,五行生的順序為水火木金土,而水木為陽,火金為陰。以氣來說,其運行的順序則為木火土金水,而火木為陽,水金為陰。又統而言之,則氣為陽而性為陰。總而言之,則動為陽而靜為陰。五行的變化,就算變至無窮,也依然是以太極為其本然。
原注:柏齋何子說:“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周敦頤固然是說太極不外乎陰陽,陰陽不外乎五行。但今天來看,五行中,水是水,火是火,金木水火土之間交互變化。土假如是地,那么天在哪里呢!有地而無天,可以說是造化全嗎?若是認為天即太極,所以朱子以上天之載來解太極,以天道流行來解釋陰陽。然而《易經》中又說:“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之中有乾有坤。”從這句話看來,天地皆為太極之分體。把天看做太極之全體,而地為天之分體,豈不是失誤太大了嗎?”柏齋何子的說法似乎更有道理。
以上是陰陽五行內容,其實每個人的八字都有自己的五行屬性,有些人是八字五行屬金、五行屬木等等,如您想知道您的生辰八字五行屬性,請找專業批八字大師算八字即可,知道自己五行屬性后,可知自己適合從事什么行業錢。
陰陽五行學說早在夏朝就已產生。《山海經》載云:“伏羲得河圖,夏人因之,曰《連山》;黃八字繼父帝得河圖,商人因之,日《歸藏》;列山氏得河圖,周人因之,曰《周易》。”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哲學概念,是古人通過對各種事物和現象的觀察,把宇宙間的萬物萬象分為陰與陽兩大類,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相互對立統一的唯物論和辯證法的思想,是古人認識自然的一種樸素的唯物觀點。
我們的古人在認識大自然的過程中,發現萬事萬物,都可根據其特性而一分為二,稱其為陰陽。例如:日為陽,月為陰;晝為陽,夜為陰;上為陽,下為陰;男為陽,女為陰;剛為陽,柔為陰;山為陽,溝為陰;好為伯,壞為陰;動為陽,靜為陰,等等。
陰陽的表現形式為: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陰陽轉化。
陰陽的實質是辯證法。現代辯證唯物主義中講的矛盾,實質就是陰陽,只不過名稱不同罷了。
凡代表光明、炎熱、正面、剛強等的事物都屬陽,凡代表黑暗、寒冷、反面、柔弱等的事物都屬陰。陰陽既是對立的,又是統一的,兩者之間的消長、轉化,成為宇宙萬物產生、發展、衰敗、消亡的動力。
《易》日:“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所謂“兩儀”就是陰陽,所以《易》又曰:“一陰一陽之謂道。”
萬事萬物都有陰陽兩面,都是由陰陽構成的。同時,萬事萬物又都可以分為陰陽。陰陽是我們祖先對物質世界抽象的分類和描述,它與唯物辯證法的“一分為二,對立統一”是完全一致的。中華民族的祖先在五千年前就有此認識,足見中華傳統文化的偉大。
陰陽對立
陰陽學說認為一切事物都有著相互對立的陰、陽兩個方面,如上與下、天與地、動與靜、升與降等等,其中上屬陽,下屬陰;天為陽,地為陰:動為陽,靜為陰,升屬陽,降屬陰。
陰陽對立,這兩個方面相互,并相互約束,以維持一個動態的平衡。例如,溫熱可以驅散寒涼,而寒涼則可降低溫熱。若沒有足夠的熱力,則會變得非常寒冷。又如人體的生理功能,興奮的機能(陽)與的機能(陰)經常處于相互制約的平衡狀態。如果失去了這動態的平衡,則其中一方會過盛,從而產生健康上的問題。
陰陽互根
八字繼父
陰與陽兩者均不能獨立存在,亦不能獨立脫離與另一方的關系。陰陽雙方均需依靠另一方作為其定義及存在的依據,如上為陽,下為陰,而沒有上也就無所謂下;熱為陽,冷為陰,而沒有冷同樣就無所謂熱。這種關系便是所謂“互根”的關系。陽依存于陰,陰依存于陽,每一方都以其相對的另一方的存在為自己存在的條件。陰陽互根從哲學的角度看,陰陽相互“創造”了對方,并不斷地促進對方,這就是互用的關系。按陰陽學說的理論.人體(整體)與生理功能(局部)有若密切的關系,一方面,人體的活動(陽)受著身體的物質(陰)所滋養,另一方面,物質形態(陰)造就了人體活動(陽),陰陽互根互用。
陰陽消長
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始終處于一種消長變化過程中的,陰陽在這種消長變化中達到動態的平衡。通過相互對立制約,陰陽維持著平衡狀態。這種平衡不是靜止和的,而是維持于一定的范圍及限度之內。換句話說,消長變化是的,動態平衡則是相對的。
某些時候,陰長(增長)而陽消(消退);其他時候,則陽長而陰消。四季的變化正好展示了這個概念,從冬至春,春至夏,氣候從寒冷逐漸轉暖變熱,這是陰(冷)消陽(熱)長的過程。從夏至秋,秋至冬,氣候由由炎熱逐漸轉涼變寒,而這是陽(熱)陰(冷)長的過程。
陰陽消長,白天陽盛,人體的生理功能也以興奮為主;而夜間陰盛,機體的生理功能相應地以為主。從子夜到中午,陽氣漸盛,人體的生理功能逐漸由轉向興奮,即陰消陽長.而從中午到子夜,陽氣漸衰,則人體的生理功能由興奮漸變為,這就是陽消陰長。
陰陽轉化
陰陽雙方在一定的條件下還可以互相轉化,即所謂物極必反。如果說陰陽消長是一個量變的過程,那么陰陽轉化則是質變的過程。陰陽消長是陰陽轉化的前提,而陰陽轉化則是陰陽消長發展的結果。
例如,陰陽轉化,當夏季經過炎熱(陽之極點)的一天后,天氣便會不再變熱而反為轉涼了。同樣地,當冬季經過寒冷(陰之極點)的一天后,天氣亦會不再變冷而反為轉暖。這種轉化是萬物轉變之始,而這轉變便是轉化及化生的動力。
陰陽接而變化起,陰陽學說是世界運動變化的動力,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陰陽對立、陰陽互根、陰陽消長和陰陽轉化四個方面。在這四種力量的作用下,世界不斷運動、變化、生成、更新。
事物變化即陰陽變化,陰和陽是相關事物的相對屬性,存在著無限可分性。陰陽的相互作用是事物發生、發展和變化的根本原因;陰陽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和相互轉化,就是陰陽之間相互關系和相互作用的具體形成陰陽之間的相互作用是在陰陽雙方不斷的消長運動中實現的;若各種形式的陰陽消長運動處于一定限度、一定范圍、一定時間之內,表現為動態平衡,整個事物就處于正常狀態,反之,就往往陷于異常狀態。
自然界任何事物或現象都包含著既相互對立,又互根互用的陰陽兩個方面。陰陽是對相關事物或現象相對屬性或同一事物內部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陰陽之間的對立制約、互根互用,并不是處于靜止和不變的狀態,而是始終處于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
陰陽接而變化起,陰陽的交感或相互作用促進事物的變化。一般而言,各種事物具有一個共同規律,那就是同性相斥、異性相吸,因為陰陽是作為兩種性質的事物,陰陽接而變化起,具有相吸作用,陽長陰消,陰消陽長。當陰、陽的交感處于平衡時,事物處在“變”的階段;當陰、陽消長失去平衡時,達到物極必反的時候,事物處于“化”的階段,事物將發生質變。
陰陽是互相關聯的一對事物,如果兩個事物互不關聯,或不是統一體的兩個對立方面,就不能用陰陽來區分其相對屬性及其相互關系。事物的陰陽屬性具有以下五方面的特點:
陰陽的相對性
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的,而是相對的。這種相對性,一方面表現為在一定的條件下,陰和陽之間可以發生相互轉化,即陰可以轉化為陽,陽也可以轉化為陰。另一方面,體現于事物的無限可分性。
陰陽的相關性
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關的。用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應該是在同一范疇、同一層次或同一交點的,即相關的基礎上的。不相關的事物或現象不宜分陰陽。如:以天而言,則晝為陽,夜為陰。
陰陽的普遍性
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特殊的,而是普遍的。凡屬于相關的事物或現象,都可以用陰陽對其各自的屬性加以概括分析。如:水與火、動與靜.
陰陽的變化性
事物的陰陽屬性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相對的。各種事物或現象的陰陽屬性不是固定的,在一定條件下可轉化。如:中原十月份的氣候較之七月份的炎夏,屬陰。但較之十二月份的嚴冬,又屬陽。
陰陽的可分性
陰陽還具有可分性,陰陽之中可再分陰陽。如:以天而言,晝為陽,夜為陰;白晝又可再分,上午為陽中之陽,下午為陽中之陰;黑夜亦可再分,前半夜為陰中之陰,后半夜為陰中之陽。反對盲動,又鼓勵人們順應規律去活動。
什么是對立統一呢?在易經中,陽陰是具有普遍意義的范疇。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山為陽、水為陰。在動物中雄為陽、雌為陰。天道有陰陽,地道有剛柔,人道有仁義。在人類社會中,君為陽、臣為陰,君子為陽、小人為陰。總之,宇宙的一切,都是由相互對立的陰、陽所組成。爻有陰陽、卦有陰陽,這些都是對客觀世界中陰陽的描寫和反映,是陰陽對立統一規律的核心思想。
陰和陽,既可以表示相互對立的事物,又可用來分析一個事物內部所存在著的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一般來說,陰陽都有其對立的規律,凡是劇烈運動著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都屬于陽;相對靜止著的、內守的、下降的、寒冷、晦暗的,都屬于陰。以天地而言,天氣輕清為陽,地氣重濁為陰;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潤下屬陰,火性熱而炎上屬陽。
對立統一規律中世界是物質性的整體,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陰和陽相互對立的兩個方面,而對立的雙方又是相互統一的。陰陽的對立統一運動,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發生、發展、變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陰陽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規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運動變化固有的規律,世界本身就是陰陽二氣對立統一運動的結果。
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在易經中得到充分體現。易中的陰陽,《易經》八卦中的陰(--)爻和陽(一)爻,以陰陽二氣為中心,從千變萬化紛繁復雜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種基本物質形態,并以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命名,從而創造了八卦。八卦和六十四卦都由陰爻和陽爻組成,體現了每一卦中陰陽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純陽乾卦也有純陰坤卦相配。
在《易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關于陰陽的概念,把陰陽看成宇宙間一切事物運動變化根本的原因,《系辭傳》從哲學高度概括為“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陰陽是“道”的基本內涵。《易傳》這一思想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的重大飛躍。
陰陽學說在《易經》中得到充分體現,所謂太極生兩儀太極指的是宇宙原始的混沌狀態,是天地.乾坤、剛柔、陰陽等的混合體可不斷二分;兩儀指天地.引申代表一切可二分的、相對的事物。
太極與兩儀,萬物皆有陰陽,陰陽的特性,任何事物均可以陰陽的屬性來劃分,但必項是針付相互關聯的一時事物,或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這種劃分才有實際意義。以上就是易經中的陰陽學說解析。
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和提高,奠定了陰陽觀念形成的思維基礎。如前所述,由一占筮道具和方法的不同,筮辭在內容、形式和功能上都表現出了與卜辭大不相同的特點,人們在占筑活動中抽象思維能力得到了一定的發展,表現出思維水平的提高和理性的覺醒,而這正是陰陽觀念得以形成的思維基礎。因為陰陽觀念本就是對具體的兩極對待現象的抽象概括,本就是對兩極對待觀念的提煉升華,而無論是對兩極對待現象的抽象概括,還是對兩極對待觀念的提煉升華,都需要人們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和較高的思維水平。
另外,占笙象征符號的簡化、固定,也為陰陽觀念的形成提供了形式基礎。《易經》中的陰陽學說,陰陽學說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宇宙觀和方法論,在《易經》中得到充分體現。《易經》八卦中的陰(一)艾和陽(一)艾,以陰陽二氣為中心,從千變萬化紛繁復雜的事物中概括出八種基本物質形態,并以天、地、水、火、雷、風、山、澤命名,從而創造了八卦。八卦和六十四卦都由陰艾和陽艾組成,體現了每一卦中陰陽的互依和互制,即使純陽乾卦也有純陰坤卦相配。
在《易傳》中,我們可以看到不少關于陰陽的概念,把陰陽看成宇宙間一切事物運動變化根本的原因,《系辭傳》從哲學高度概括為“一陰一陽之謂道”,認為陰陽是“道”的基本內涵。《易傳》這一思想是中國哲學思想史上的重大飛躍。
陰陽概念的產生,本與八字無關,但作為中國哲學的一大核心觀念,它對八字命理學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四柱理論中與天干、地支及五行結合起來,共同完成時人命運的分析。
我們都知道陰陽學說是周易預測學的起點,我們也可以從另一個方向來思變陰陽學起的來源,在中國古代占筮結果的兩極化使人們在對待事物時,習慣地分出事物的兩極,吉與兇、好與壞、美與丑等,這種兩極對待觀念的形成正是陰陽觀念形成的內容基礎。筮占的目的主要是預測事情的結果是福還是禍,決定行為的方式是行還是止,而這主要是依據筮兆顯示的結果來推斷,筮兆的結果也無非是吉兇兩種。這種兩極化發展到后來便形成許多相對的概念:奇偶、吉兇、正反、福禍、行止、進退、攻守、喜悲、善惡、好壞、成敗、利害、得失等。這使得人們的兩極對待觀念不斷完善、強化和鞏固,而這正是陰陽觀念得以形成的內容基礎,因為陰陽的本質就是對種種兩極對待事物、現象或屬性的抽象概括。這不正是陰陽學說的一個體現形式嗎。
陰陽學說概念的提出和演變是一個不斷深化和完善的發展過程.其概念至遲在殷周之際已經見諸文字記載,并盛行于春秋戰國時期,其后千余年的發展使其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之一。
陰陽早的陰陽概念是十分樸素的,指的是日光的向背。
隨著認識的深化。古人逐漸把對陰陽的理解延伸.用陰陽來解釋某些當時難以解釋的自然現象。
陰陽學說成為一種標示兩種抽象屬性的哲學范疇,用以概括一具有這些屬性的矛盾拳物。
陰陽五行中“陰陽”是對自然界或社會中的事物或現象既相關聯又相對立的兩類屬性的概括,說明“陰陽”之間既存在著對立性,又存在著統一性兩個相互對立的屬性之間,如沒有統一性,就不存在“陰陽”的關系所以,“陰陽”的雙方只能存在于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之中只有當兩個事物或現象之間發生了具體的聯系,構成為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時,才能構成“陰陽“的關系。
在進行理論分析時,男和女就是一對“陰陽”關系因為男性和女性都是人,共同構成了人類社會,這就是他們之間的統一性;而男性和女性由于性別上的差異,在性情、心理和習慣上的不同,在社會分工中的不同,這就是他們之間的對立性。正因為這樣的原因,男性和女性構成了一對“陰陽”關系。但這并不是說,任何一個男性和任何一個女性都是“陰陽”的關系如果某一男性和另一女性,生死不相往來,從未發生過任何的聯系,那就不構成“陰陽”關系在具體生活中,不僅男女之間可以構成“陰陽”關系,而且在男性之間或女性之間都可以構成“陰陽”關系,只要在兩人之間發生了某種方式的聯系比如共同完成某一項工作,或對某一問題兩人持不同的意見,或兩人參加了同一項目的竟賽等,只要將兩人聯系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就構成了“陰陽”的關系當這樣聯系一旦中斷,這個相對獨立的整體不再存在,已構成的“陰陽”關系也隨之消失再如,在一般情況下,物體的硬度和運動的速度是兩個不同范疇的概念,二者互不相關因而就不能構成“陰陽”的關系。但是,二者均和物體的溫度有關,物體在進行高速運動的時刻,必然要引起它溫度的變化,溫度的改變又可以引起物體的硬度變化因此,研究物體在高速運動時的硬度變化,由于溫度把二者聯系在一起,其速度和硬度也就構成了一對“陰陽”關系。陰陽論也是很好的一個例子,再如陰陽風水學,它們都是有著相互關聯又對立的聯系。
所以,事物或現象之間是否存在著“陰陽”關系,是取決于它們之間是否存在著對立統一的關系,是否發生了具體的聯系能否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陰陽”的關系只存在于發生了具體聯系的事物或現象之間,只存在于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之中不發生具體聯系不存在于一個相對獨立的整休之中的事物或現象,是不存在著“陰陽”的關系這就是“陰陽”的整體性。
陰陽五行在我國古代就已存在,這是古書上都有記載的,那么陰陽五行學中陰陽是指什么呢?《山海經?南山經》說:“又東三百七十里日扭陽之山,其陽多赤金,其陰多白金”意思是說:再向東去三百七十里,有座山叫扭陽山,在它的陽坡面多產赤金(指銅),在它的陰坡面多產白金(即錫)。《呂氏春秋?重巳篇》說: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房室大了,太陽照不到的地方(陰)就多了;土也筑得高,得到太陽的照射(陽)就多了這里所談的“陰陽”都是就太陽的照射而言向著太陽,得到陽光照射的就稱為“陽”;背著太陽,陽光照射不到的地方即稱為“陰'。
可見“陰陽'的初涵義僅是指對太陽的向背而言。“陰陽”的涵義是具體的、明確的不是哲學上的抽象概念只要有山,就存在“山之陽”和“山之陰的區別。山沒有了,“山之陽”和“山之陰”也就不存在了,“山之陽”和“山之陰'是隨山的存在而存在隨山的消失而消失。因此,古人就把它們看作是兩種截然相反,但又存在于一山之中的山的屬性。
隨著人們生活和勞動的擴大,知識積累的增加,逐漸認識到在一個事物的內部。存在著截然相反的兩種屬性,是有普遍性的。如宇宙就是由天和地構成的,天是輕清向上,是無形的;地是重濁向下,是有形的。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正是由此而產生、而發展,并維持了世界的存在和延續這種既相關聯又相對立的兩種屬性,古人以“陰陽”來表示。
隨著人類的進步,陰陽學說也在不斷延續并被廣泛的應用,根據陰陽論的特點,陰陽學唄廣泛應用于中醫陰陽、八卦陰陽、陰陽風水學以及陰陽五行八卦算命等。
陰陽五行學說,早在我國古代就已經有了,現代學者將它稱為早的哲學思想,陰陽五行學說可謂是我國古代學者的智慧結晶。“陰陽”是對自然界或社會中的事物或現爭,既相關聯又相對立的兩類屬性的概括。《靈樞?陰陽系日月》說:“陰陽者,有名而無形。”即是說“陰陽”是有名稱和涵義的,而沒有具體形象和所指的,是抽象的概念。
任何事物的由來都是有依據的,“陰陽”的由來也不例外,在古代人們發現太陽一出來,一座山就有向著太陽的一面和背著太陽的一面,向著太陽的一面光亮而溫暖,背著太陽的一面陽暗而濕冷。這不是某一座山所特有的,而只要是山都存在著這種現象遠古的人們發現了這種現象,就把向著太陽一面的山坡稱為“山之陽”或“陽坡”把背著太陽的一面稱為“山之陰”或“陰坡',這就是早對陰陽的應用。
后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類的進步,“陰陽”從原來表示對陽光向背的具體概念,轉變為不再具有具休內容的抽象概念,而成為哲學范疇。
“陰陽”不僅屬于哲學范疇,也廣泛應用于醫學,中醫陰陽學說多用來認識和解釋醫學中的理論間題。這是有根據的,例如《左傳》就記載醫和以“六氣”作為致病的原因,他說:“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也。”他用“陰陽”表示“寒熱”,并作為致病因素。其實,“陰陽”還不僅現于此,比如陰陽風水、陰陽宅風水、陰陽八卦算命等。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原是我國古代兩種哲學理論,在戰國末期融合而為陰陽五行學說.中醫學理論引進的主要是融合后的陰陽五行學說。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已分別介紹于前.都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兩種學說既有相同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的共同點:
(1)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都是我國古代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
(2)二者都是研究一個相對獨立的整體及其內部穩定性的維持方式和方法。
(3)二者都采用類比的方法來對率物或現象進行歸類,用‘同構”的理論進行認識.
(4)二者都建立在“平衡論'的基礎上,都以‘平衡'和“協調”來說明率物的穩定狀態,以“互生”和“互制‘兩種方式來說明事物間的聯系方式.并以這兩種聯系方式構
成的“自調系統'來維持事物內部的“平衡”和“協調',
以及事物的運動、發展和變化。
(5)“陰陽”和“五行”都是抽象的、相對的概念,都不是指特定的事物或現象,但在屬性上都具有規定性。
(6)二者都以超越正常的“生”。“制”作用作為異常或病理現象。
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具有相通性,因此,現在人們常將兩者用于算命,比如五行八卦算命、陰陽八卦圖以及陰陽五行八卦等。
陰陽五行學說的基本內容包括五行歸類法、五行生克制化和五行乘侮。五行歸類法是以五行所代表的屬性為依據,把自然界的事物或現象的某一屬性和它類比,從而歸屬于木、火、土、金、水五大類之中,形成五個大系統那么“陰陽五行學說”中“五行”的特性分別是什么?
五行所代表的屬性,是從木、火、土、金、水五種具體物質中提取出來的。
木的特性:木,包括所有的草木在內它生長的特點是枝干曲直,盡量向上向外舒展,以爭取獲得更多的陽光,為生存取得良好的條件;它枝條柔軟,極易彎曲,又易復原;它有很強的生命能力,只要有一定的條件,它就能頑強地生存下去古人把木的特性歸納為:、柔和、曲直、舒展等
火的特性:火在洪燒時的特點是溫熱、光亮、火苗向上,并能引起空氣向上流動。古人把火的特性歸納為:炎上、陽熱、升騰等。
土的特性:土承受了萬物,萬物皆生于土,這說明土中包含有萬物生長的必要因素萬物埋于土中,能被腐爛而消失古人把土的特性歸納為:長養、生化、受納、變化等
金的特性:人類早發現的金屬是錫,而后是銅。說金色自,是根據錫而言。金屬的特點,一是導熱性良,所以給人以清涼的感覺;二是不易被污染,即便有污染,一擦一洗即去;三是金屬的比重大,給人以沉重之感:四是金屬堅硬而富有韌性;五是金屬得火之煉則化,可以任意鑄形古人把金的特性歸納為:清涼、潔凈、肅降、收效等
水的特性:水為液體,總向下流水能濕物,使之潤澤而不燥水性本寒,其能滅火,即使炎熱的署天,井中之水也寒冷刺骨。古人把水的特性歸納為:寒濕。下行、滋潤等。
五行之間的關系既有五行相生的關系又有五行相克的關系,根據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從自己的生辰八字中可以了解生辰八字五行屬性,是五行相克還是五行相生,只有發現問題,我們才能解決問題,五行相沖相克是有挽救措施的。下一篇為您介紹五行相克的關系。
陰陽五行學說和陰陽學說一樣,也是我國古代具有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思想的哲學理論,它曾經在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陰陽五行學在我國很早時期就存在,陰陽五行學中“五行”概念的形成至少在商周之時已經產生。
“五行”概念是古人在生活中形成的古人發現,木、火、土、金,水這五種物質,是人們生活所不可缺少的于是產生了“五材”的概念。《左傳》說:“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廢一不可”自然界給我們產生了五種材料,老百姓都加以應用,缺少一樣也是不行的《尚書》也說:“水火者,百姓之所飲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興作也;土者,萬物之所資生也,是為人用。”水、火,是百姓飲食之所必需的;金、木,是百姓勞動、興建所依賴的;土,是百姓賴以生存的,萬物都靠土來生長,這些都是被人們所利用的。
人們從這從五種具體物質中抽出它們的特性,作為木、火、土、金、水的涵義,這樣,“五行”就由具體的物質變成只表示這五種屬性的抽象概念。“五”是指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屬性;“行”是這五種屬性間運動變化的規律性。“五行學說”認為,世界上的事物或現象,其內部都包含有木、火、土、金、水這五種屬性,這五種屬性間的相互關系(即相互的聯系方式和運動狀態)決定了事物或現象的發生和發展;事物或現象之間的差異性,就是由這五種屬性間的運動狀態所規定的。到了戰國末期,經過鄒衍“推演五行”,把精氣學說,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揉合為一休,創立了陰陽五行學說,這才使五行學說的理論更為完善。
“五行”之間的關系,既存在五行相生又存在五行相克的關系,那么什么叫五行相生呢?下一篇為您介紹五行相生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