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白露,氣溫會明顯降低,陰氣會逐漸加重,清晨的露水隨之加厚,凝結成一層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稱之為白露。俗語云:“處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處暑仍熱,每天須用一盆水洗澡,過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體了,以免著涼。
I露過后,經常會出現陰雨連綿的日子,兇此,民間在這一時期,要注意防護措施,稍有不慎,就會影響莊稼的收成。有句俗語:“白露白迷迷,秋分稻秀齊。”意思是說,白露前后如果有露水,晚稻將有一個好收成。
白露日忌風雨,民間農諺有“白露天氣晴,谷米白如銀”的說法。江蘇一帶有這樣的俗諺:“白露日雨,到一處壞一處。”“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
每年的陽歷9月7至9日為白露。白露是個典型的秋天節氣,從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成露而名。農歷言:“斗指癸為白露,陰氣漸重,凌而為露,故名白露i”此時太陽黃經為165。,于天氣已涼,空氣中的水汽每到夜晚常在樹木花草上凝結成白色的露珠,鳥類也開始做過冬準備。《禮記·月令》篇記載這個節氣的景象:“肓風至,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是說這個節氣正是鴻雁南飛避寒,百鳥開始貯存干果糧食以備過冬。可見,白露實際上是天氣轉涼的象征,
同為白露節氣,在我國的不同地區其景致也有所不同,北方已是水汽凝結,而南方有些地區仍是花香四溢,曾有“白露時分桂飄香”的說法。白露節氣還有忌風雨的說法,如“白露日東北風,十個鈴子(棉桃)九個膿;白露日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等等,在這條條諺語中,不難看出農民朋友們對節氣的重視。
處暑節氣在每年8月23日左右,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500。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熱的夏天馬上就要過去,氣溫下降會逐漸明顯。
江蘇一帶則恰恰相反,這一帶忌處暑日不下雨。有“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實也無收”這一說法。然而在河南鹿邑一帶忌處暑日下雨。有“處暑若逢天下雨,縱然結實也難留”這一說法。
處暑與養生處暑,這是二十四節氣巾的第十四個節氣。“處”含有躲藏、終止的意思,顧名思義,處暑即表中國民俗文化博覽明暑天宣告結束,氣溫已開始逐漸下降,加上斷斷續續的降雨,秋天已經來到了我們的身邊,,
處暑節氣正處在熱轉涼的交替時期,自然界的陽氣疏泄趨向收斂,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所以,此時人們的起居作息也要做相應的調整。
進入秋季,首先應當調整的是睡眠時間。早睡早起是人所周知的,但科學的養生保健更需要全面地掌握睡眠規律及方法。
同時,古人在睡眠養生法中還強調了子午覺的重要性(即每天于子時、午時入睡)。認為子午之時,陰陽交接,極盛極衰,體內氣血陰陽失衡,必欲靜臥,以候氣復。現代研究發現,夜間0時至4時,體內各器官的功能都降至最低點;而中午12時至13時,是人體交感神經最疲勞的時間。另有統計表明,老年人睡子午覺可降低心、腦血管病的發病率。
另外,處暑節氣宜食清熱安神之品。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干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及奶類等食品,都可起到調養身心的作用。
每年8月8日或9日是立秋日。“秋”就是指暑去涼來,意味著秋天的開始。立秋后,梧桐樹必定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而知秋”的說法。
立秋這天,古時候視為大節。古代立秋之日,皇帝會率領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將開始操練士兵,以保家衛國。另外,不論朝廷還是民問,在立秋收成之后,會挑選一個黃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謝上蒼與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則品嘗新收成的米谷,以慶祝五谷豐收。
立秋是農家的大節氣,民問十分重視,因而就產生了一些禁忌。
忌在田間行走
舊時在云南宣威農家,禁人在田間行走,否則秋收不佳。并要請人在紅紙條上寫出“今日立秋,百病俱休”八字貼于壁上。
忌洗澡
山東萊西一帶,禁忌立秋日洗澡,否則,身上會長秋狗子(即痱子);黃縣一帶則以為立秋日洗澡,秋后要拉痢疾。
忌雷、雨、風
河南、江蘇及湖北一帶,立秋日忌打雷、下雨、刮風,俗諺云:“(立秋日)一雷波萬頃”,“雷打秋,晚禾折半收”,“秋甲子忌雨,雨則多澇”,“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透底”等等。
立秋日與農事
立秋日對農民明友最得尤為重要,有農諺說:“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農夫不用力”。這是說立秋日這天,如果聽到雷聲,冬季時農作物就會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氣晴朗,必定可以風調雨順地過日子,農事不會有旱澇之憂,可以坐等豐收。此外,還有“七月秋樣樣收,六月秋樣樣丟”,“秋前北風秋后雨;秋后北風干河底”的說法。也就是說,農歷七月立秋,五谷可望豐收,如果立秋日在農歷六月,則五谷不熟還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風,立秋后必會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風,則當年冬天可能會發生-旱。
夏至足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確定的一個節氣。月7日(或8日)結束。夏至是農事很重要的節氣。因此農家在夏至里忌諱很多。每年的夏至從6月21日(或22日)開始,至7以為夏至天氣變壞會對農作物造成很大影響。
忌打雷下雨
夏至日最忌有雷雨。俗諺云:“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i伏熱”。河南一帶,還有夏至趕逢在五月前期、后期的占候禁忌。諺云:“夏至五月頭,不種芝麻也吃油;夏至五月終,十個油房九個空.”
忌火
夏至是一年巾白天最長的一天,陽極陰生,陰氣和陽氣互相斗爭,正是萬物生死的分界。《白
虎通》中指出,“至日所以休兵,不興事”。夏至日,“閉關,商旅不行”二因為夏至“陽盛”,所以“毋燒灰”、“毋舉大火”。
忌言行觸犯老天爺
《清嘉錄》云:“夏至日為交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據說這些禁事都是害怕會引起老天爺下雨。
夏至吃狗肉的習俗
廣西的部分地區夏至吃狗肉的習俗。
相傳源于戰國時期秦德公即位次年,六月酷熱,疫癘流行。秦德公便按“狗為陽畜,能辟不祥”之說,命令臣民殺狗避邪,后來形成夏至殺狗的習俗。
“立夏日,吃補食”的民謠,也說明補食從立夏就開始了。意謂夏天多流行性疾病,夏至適宜食狗肉,以增強抵抗力。。故在夏至食狗肉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民間也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稱夏至這天吃狗肉能祛邪補身,抵御瘟疫等。“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大意是人只要在夏至日這天吃了狗肉,其身體就能抵抗西風惡雨的入侵,少感冒,身體好。正是基于這一良好愿望,成就了“夏至狗肉”這一獨特的民問飲食文化。
每年的5月5日或6日,太陽到達黃經450,是農歷的立夏。此時,“斗指東南,維為立夏,萬物至此皆長大,故名立夏也。”立夏表示即將告別春天,是夏天的開始。人們習慣上都把立夏當作是溫度明顯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重要節氣。
在民間,人們為了促進作物的快速生長,這一天也有很多禁忌。
忌無雨
在貴州、云南、河南等地俗以為立夏日無雨,主旱。俗諺有“立夏不下,高田不耙”、“立夏不下,犁耙高掛”、“立夏無雨,碓頭無米”等說法。
忌不稱體重
立夏日又為夏季之始,民間畏忌夏季的酷熱,有稱人體重的習俗。,古詩云:“立夏秤人輕重數,秤懸梁上笑喧閨。”據說這一天稱了體重之后,夏天就會不怕熱,不會消瘦了。否則,夏季里人會畏夏怕熱,吃不好,睡不好,消瘦甚至有病災。
忌不飲立夏茶
在江西一帶有立夏日飲茶的習俗,如不飲立夏茶,會“一夏苦”的
忌不吃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
立夏這天的飲食,必吃煮雞蛋、全筍、帶殼豌豆等特色菜肴,民間相傳立夏吃蛋拄心,因為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吃竹筍拄腿,寓人雙腿也像春筍那樣健壯有力,能涉遠路;吃豌豆拄眼,帶殼豌豆形如眼睛,人們為了消除眼疾,以吃豌豆來祈禱一年眼睛像新鮮豌豆那樣清澈,無病無災。
忌小孩坐門檻
在江蘇東臺一帶,立夏日忌諱小孩坐門檻,有“立夏日坐門檻,容易打瞌睡”的說法、。如果孩童不小心坐到門檻了,就必須要坐滿七根門檻,才可解除這種禁忌。
忌不吃立夏糊
浙江一些地區,立夏日這天忌吃米飯之類散碎狀的食品,要吃用米、面粉煮的糊,叫“立夏糊”。吃了立夏糊,田地糊得牢。男人如果不吃立夏糊,下田就會出現四肢無力的情況。據說這天是“朝南風”,會把男人力氣刮跑。
立夏日這天,有很多的活動:
(l)斗蛋
俗話說“立夏胸掛蛋,孩子不疰夏”。疰夏是夏日常見的癥狀,患者多腹脹厭食,乏力消瘦,小孩子尤易疰夏。
立夏這日,人們煮好雞蛋,有的地方還特地用紅茶或核桃殼煮蛋,稱“立夏蛋”。將蛋放人用彩線編織的蛋套中,相互饋送。或掛在孩子胸前,或掛在帳子上。
小孩子們斗蛋為戲,以蛋殼堅而不碎為贏。
還有的地方,以五色絲線為孩子系手繩,稱“立夏繩”。
(2)吃蝦面
1日時,閩南地區立夏吃蝦面,把蝦摻人面條中煮食,蝦熟后變紅,為吉祥之色,而蝦與夏諧音,以此表達對夏季的祝愿。
(3)吃“光餅”
福建一些地區立夏有吃“光餅”習俗。
(4)“七家粥”
浙東農村立夏吃“七家粥”,“七家粥”是匯集了左鄰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鍋粥,南大家來分食。說是吃了這種粥,鄰里和睦,一心去夏耕夏種。
(5)穿耳朵眼
舊時,母親多選擇此日為女孩子穿耳朵眼,說法是此日穿通的耳朵眼不容易長回去。
穿耳朵眼時,母親一般不事先說明,免得孩子護疼。而是預先準備好用火消過毒的繡花針,并把孩子哄到自己懷里吃雞蛋,在孩子吃雞蛋張口咬蛋時,一針快速穿過孩子的耳垂。
每年4月19日—21日視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谷雨。谷雨,就是開始播谷,是播種移苗、栽瓜種豆的最佳時節。谷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類農作物的生長。
有炎谷雨時節的農諺、詩歌頗多,如:“谷雨前,好種棉”,“谷雨不種花,心頭像蟹爬”。自古以來.棉農把谷雨節作為棉花播種指標,編成諺語,世代相傳。
忌蝎子
民間有谷雨禁蝎這一習俗,舊時,山西臨汾一帶谷雨日畫張天師符貼在門上,名日“禁蝎”。陜西鳳翔一帶的禁蝎咒符,以木刻印制,可見需求量是很大的。其上印有:“谷雨三月中,蝎子逞威風。神雞叼一嘴,毒蟲化為水……”畫面中央雄雞銜蟲,爪下還有一只大蝎子。畫上印有咒符。清乾隆六年《夏津縣志》記:“谷雨,朱砂書符禁蝎。……禁蝎”的民俗反映了人們驅除害蟲及渴望豐收平安的美好愿望。
忌不下雨
谷雨這天忌諱不下雨。谷雨日不下雨是荒年之兆,民間很忌諱。邀
關于谷雨節氣的民間諺語
谷雨麥挑旗,立夏麥頭齊。
谷雨麥懷胎,立夏長胡須。
谷雨打苞,立夏齜牙,小滿半截仁,芒種見麥茬。
冰雹打麥不要怕,一棵麥子擴倆權;加肥加水勤松土,十八天上就趕母。
麥不封壟,松耪不停。
風生火龍(紅蜘蛛)霧生疸(銹病)。
三月多雨,四月多疸。
連續陰雨不停,小麥易生銹病。
鋤麥地皮干,麥子不上疸。
條銹成條葉銹亂,稈銹是個大紫斑。
谷雨種棉家家忙。
棉花種在谷雨前,開得利索苗兒全。
谷雨有雨棉花肥。
谷雨有雨好種棉。
谷雨種棉花,能長好疙瘩。
清明高粱谷雨花,立夏谷子小滿薯。
清明高粱接種谷,谷雨棉花再種薯。
清明麻,谷雨花,立夏栽稻點芝麻。
谷雨栽上紅薯秧,一棵能收一大筐。
忌天陰、下雨及刮風
清明忌諱陰天、下雨及刮風。俗以為清明不明,即為荒年之兆。清明有風,主旱。清明夜落雨,對麥子不利,諺語云:“麥子不怕四季水,只怕清明一夜雨。”浙江一帶的諺語則是:“清明日又清又明,種田人足有收成。”當地清明日忌全天休息,下午要下田,在田地頭插楊柳枝和杜鵑花,可免病蟲、鳥獸侵害農作物,有諺云:“清明半天就落田”。湖北一帶認為清明帶(戴)柳是與祭祖有關,不戴柳是不祭祖。所以世人咒罵不戴柳者“死了變豬狗”,言其不孝,豬狗不如。
漢族民間有清明日戴柳、捕柳的習俗。清明不戴柳已成為禁忌。諺云:“清明不帶柳,死后變黃狗”。
忌清明節前買鞋
于鞋與邪同音,故而通常不能在此時買鞋。
忌違背清明節拜祭次序
拜祭也要分先后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以此類推。拜祭完畢后,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
忌妻子去給丈夫掃墓
個別地區個別民族有一說法:丈夫去世前三年里,妻子都不能去掃墓。
忌外人陪同掃墓
如果不是自家人最好不要陪同前去掃墓拜祭,比如女朋友陪男朋友、下屬陪上司等。
忌掃墓時大聲喧嘩,談笑風生
墓地是故人的安居之所,掃墓的時候人們忌諱在墓地里大聲喧嘩,淡笑風生,出言不遜或者有不雅舉止,這樣做不單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且會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打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否則會被視之為褻瀆,重者會招致怨氣。
忌衣著不整或服裝鮮艷
在掃墓的時候,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清明節拜祭時忌穿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另外,不要佩戴紅色的配飾。
忌懷孕的婦女去拜山
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拜山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后參加清明拜山活動。
忌諱額頭有烏氣
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盡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如果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桃木等,以作化解。
忌吃東西
當動身開始掃墓時,就最好不要吃東西。
忌在先人墓地照相
在墓地最好不要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將其他墳墓拍進鏡頭。
忌探視朋友親人
清明節當日最好不要去探視親朋好友。因為清明節是祭奠的特殊時候,此時去探視親朋好友實在是讓人難堪,或者說是相當不吉利的。
家中有人清明節生日應適當禁忌
如果家中有人正好是清明節過生日,應盡量避開。比如陽歷生日恰巧是清明節,盡量過農歷生日,反之亦然。如果實在避不開,則當日不要接受鮮花,生日蛋糕也不可當天吃。
忌祭祀后回頭
祭祀回去的路上也不要回頭,民間傳說會把死者的魂魄帶回去
清明祭祀為何很重要
清明是祭祀逝者的一種活動一清明祭祀很重要。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清明時節雨紛紛,路L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f清明節的特殊氣氛。在中國,祭祖是和孝道綁定在一起的。若是不參加祭祖,就是一個不孝順的人,一個忘記祖先的人。
清明拜山指的是掃墓的意思,江南及南方諸多墓同在山上,故稱為拜山。北方通稱為掃墓或上墳。按照習俗,祭掃的順序是首先要先掃墓,就是將墓同打掃干凈。
其次是祭祀,這一程序很關鍵,一是寄托哀思,二是與先人相感,因為山有靈而無主,先人有主而無靈,與先人相感可以更好得到山川的靈氣。
掃墓時,人們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修整墳墓,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還要在上邊壓些紙錢,讓他人看了,知道此墳尚有后人,然后叩頭行禮祭拜。
春分這一天太陽光直射赤道,白天和黑夜相等,開始打雷,春分前三天,天子命人搖動木鐸警告天下萬民,要打雷了,防事不檢點的,生下孩子肢體不全,全家遭禍。
春分是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之一。中國古代習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開始。春分這天,地球各地的晝夜時間相等,所以古代春分秋分又稱為“日夜分”,民間有“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的諺語。
春分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華中有“春分麥起身,一刻值千金”的農諺。
在山東一帶,春分忌晴天。民間常于春分日栽樹,是日晴朗,則萬物不成。畬族春分日禁忌挑糞,禁忌到河里洗衣服,也禁忌曬衣服。
忌春分雷發時男女同房。這條禁忌出自后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雜說第三十》,書中記載:“春分中,雷乃發聲,先后各五日,寢別內外。”意思是說春分前后五天之內,男女不能行房事。
春分來
春分是從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開始至4月4日(或5日)結束。春分,每年公歷3月20或21日,太陽到達黃經0度(春分點)時開始。這天晝夜長短平均,正當春季九十日之半,故稱“春分”。
春分這一天陽光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其后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開始晝長夜短。春分是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它不僅有天文學上的意義:南北半球晝夜平分;在氣候上,也有比較明顯的特征,春分時節,我國除青藏高原、東北、西北和華北北部地區外都進入明媚的春天,在遼闊的大地上,楊柳青青、鶯飛草長、小麥拔節、油菜花香。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夏歷)二月中,分者半也,此當九十日之半,故謂之分。秋同義。”漢董仲舒《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至于中春之月,陽在正東,陰在正西,謂之春分。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
從古至今,人們依據二十四節氣安排農事生產活動、尤其在知識匱乏的遠古時代,人們非常重視二十四節氣。因此,在一些特殊重要的節氣中,產生了很多的禁忌。
立春,標志著一年農事的開始,人們對其給予了無限的希望。可以說,立春是舊時農民最為重視的節氣。
忌陰天
俗以為立春宜晴不宜陰晴則兆豐,陰則兆災。河南一帶民謠云:“立春清明又和暖,農人鼓腹皆翹天;倘若風陰與昏暗,五谷不登人不安”。又有“晴則諸事吉,陰乃萬事愁”的說法。
忌挑水和掏灰
山東萊陽立春忌挑水和掏灰,如果挑了水,一年當中精神不振光打瞌睡,掏了灰,一年的好運就被掏跑了。鄆城則忌小孩在家過節,要讓他們“躲春”,到鄰家去過節。
忌小孩之間相互辱罵
龍泉縣舊時立春日,家家要置春酒為歡,此時,忌諱小孩子之間相互辱罵。
打春牛的風俗
立春前,用泥塑一牛,稱為春牛。婦女們抱小孩繞春牛轉三圈,舊說可以不生病,今已成為娛樂。立春日,村里推選一位老者,用鞭子象征性地打春牛=i下,意味著一年的農事開始。然后眾村民將泥牛打爛,分土而回,灑在各自的農田。呂梁地區盛行用春牛土在門上寫“宜春”二字。晉東南地區習慣用春牛土涂耕牛角,傳說可以避免牛瘟。晉南地區講究用春牛土涂灶,據說可以祛蚍蜉。
立春節,民間藝人制作許多小泥牛,稱為“春牛”。送往各家,謂之“送春”。主人要給“送春”者以報酬。更實質上是一種佳節售貨活動,然而卻是皆大歡喜。也有的地方是在墻上貼一幅商有春牛的黃紙。黃色代表土地,春牛代表農事,俗稱“春牛圖”。
于各個地區的氣候、時令的不同,所以,在民間對風向的禁忌也是有所不同的。
忌刮西北風
江蘇一帶正月初一有早起觀風向問農事的習俗,以為是時東北風則吉,西北風則兇。當地俗諺云:“歲朝東北風,五禾大熟豐;歲朝西北風,大水害農功。”
忌遇旋風
狂風、大風,自然是使人們害怕、恐懼的,而旋風,雖不一定造成什么災害,人們依然對它很恐懼。因為旋風的樣子奇怪,屬于一種怪異現象,所以人們害怕它。
俗信以為,旋風是鬼走路時帶起的風,人們遇之不吉。萬一碰上了,要用咒罵、吐唾沫、以鞋扣等物什投打的方式來破解災難。
浙江一帶忌行路時遇到旋風,俗叫“鬼頭風”,有鬼來侵害,要吐口水,或解小便禳解,鬼不敢近身。
忌特殊日期風向不對
江蘇中部一帶,二月二十八日,俗稱老和尚過江,必有風報;忌諱南風,俗以為南風主旱;又忌小暑日東南風,電謂之主旱。很多地方,忌諱白露日刮西北風或東北風,俗以為如此則會對棉花生長不利。諺云:“白露日刮西北風,十個鈴子九個空;白露日刮東北風,十個鈴子九個膿。”
火神
民間自古就認為火是神圣的,漢族及其他許多民族中,至今仍有火神爺的崇拜儀式。鄂溫克族認為火的主人是神,每戶的火主就是他們的祖先。各家各戶必須謹慎地保存好火種,即使搬遷時亦不得熄滅,否則,火種一滅,就意味著這一家要絕戶斷根。每年秋季要祭火,婦女主祭。祭火時,禁忌用鐵器、木棍弄火,禁忌掏灰、扔灰,禁忌打掃室內。新婦到男家時首先要拜丈夫家的火,只有先把自己介紹給火,然后才能成為這個家中的一員。平時,也禁忌用有刃的東西捅火、撥弄火。俗以為這樣會傷著火神,冒犯了火主。吃飯、喝酒時都要先往火里灑或滴上一點,說上幾句祝福的話。如果不這樣,也認為會得罪火神的。往火里潑水,更是忌諱。鄂倫春族、赫哲族也有這些禁忌。赫哲族人在必須用水澆滅火的時候,要說:“請火神爺把腳挪一挪。”以為如此提醒一下,火神就不會被傷著了。
火神不能被傷害,也不能褻瀆。污穢的東西禁忌扔入火中。鄂倫春族禁忌往火里吐痰、便溺、倒臟物。做飯時,如果不慎將飯湯灑到火上時,也要立即祈求火神不要發怒,甚至還要裝煙賠罪,赫哲族、鄂倫春族等還禁忌隨便從火上跨過,尤其是婦女,更不能跨過火堆。產婦甚至不能接近火,更不能撥弄火。平時婦女燒火做飯也禁忌正沖著灶門蹲著,火里也不得扔進蔥蒜等有氣味的東西。高山族還禁忌病人接近火堆。
雨水對狩獵、游牧、農耕等社會的人們影響很大,它直接關系到生產的豐歉。長久不下雨,大地會干裂,草木枯萎,莊稼無收成;天下暴雨或陰雨綿綿,則會發生水災,使人行動不便,更會影響生產。因此,雨神在民間是天象諸神中最為人重視的一位,為人們所崇信。
在一些農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人們忌諱下雨或不下雨。
忌三四月下雨
在河南鹿邑一帶,下雨俗說:“三月怕初七,四月怕初一,初一、十五都不怕,就怕四月二十下。四月二十濕了老鴉毛,麥從水里撈。”江蘇也有“小麥不怕人共鬼,只怕四月初八夜里雨”的說法此可知這些地方種小麥忌諱四月份多雨。
忌六月六下雨
對于六月六,人們更希望有一個好天氣,“六月云,曬谷花,曬了谷花好發家。”最忌六月六下大雨,否則,主必有水災。俗傳“六月六,下大雨,觀音老母披蓑衣”。
立夏忌無雨
在民俗中,一些農時節氣,也多是忌雨(或忌不雨)的重要日子二如河南立夏忌無雨,俗說:“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掛起。”意指立夏不雨兆兇年。
立秋夜忌雨。
江蘇忌處暑日不雨,諺云:“處暑若還天不雨,縱然結實也無收。”
忌白露下雨
江蘇忌白露下雨,諺云:“白露日雨,到一處壞一處。”又有“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的說法這類禁忌習俗很明顯是把偶然發生的事情當成一種必然,把個別當作一般加以想象的結果。
中國古代求雨習俗
求雨習俗并非中國所獨有,在世界上的很多地區,不同文明的民族中都曾有過求雨習俗。求雨是萬物有靈觀念的產物,也是人們使用某種類似巫術的方法祈求上蒼滿足自己愿望的古傳習俗。
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牧生產為主的國度,雨水是農牧生產的命脈,影響到糧食收成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國庫的收入與王朝的穩定。所以,求雨受到了歷代朝廷的重視,從皇帝到知縣,每遇天旱,都要設壇祭祀。祭祀時,貴為一朝之君的天子也要向龍王下跪并作為一種典章儀式,有專門的規范載于典籍。如山西,每逢歲旱,“設壇于城隍廟。先期,縣公行二跪六叩首禮畢,復跪拈鬮,請某處龍神取水。傳示鄉民灑掃街道,禁止屠殺活命,各鋪戶、家戶門首,供設龍神牌位、香案i僧眾、架鼓吹手,出城取水迎龍神。知縣率僚屬素服步行出城外,迎接入城,供奉雨壇,行二跪六叩首禮。每日辰、申二時,行香二次,鄉老、僧眾輪流跪香,諷經、典史監壇,利房照料香燭,如是者,三日,得雨,謝降撤壇,派鄉老送水;旱甚,率僚屬齋戒,出禱風去,雷雨,山川壇,進遍禱群廟。”
而在中國民間,農民普遍認為,天旱是因為得罪了龍王爺,為求得龍王爺開恩,賜雨人問,就舉行一系列形式各異的祭祀、祈禱儀式來求雨。求雨習俗在中國北方的河南、山東、河北、山西、東北、西北都流行甚廣,但尤其以山西為最。人們為求風調雨順,采用各種辦法求助于神靈,有以牲畜供獻的,有以人禱者,還有抬著神位神像游鄉展示以娛神的。此外,還有專門用于懲罰旱魃的象征性表演;有求雨神的,有扎泥龍、草龍揮舞,也有在大門垂柳插枝、還有的捕捉蛇、魚、蛙等戲水動物作祈雨生物。
在山西晉中一帶,習俗中有所謂“七女祈雨法”。在祁縣一帶,天旱時,村里挑選出七個聰明伶俐、品性兼優、家門興旺的年輕少女進行求雨。其辦法是:先把這七個少女家中所用的蠟燭搓配在一起,再以這七家的蠟和七家的爐灰用水調成稀泥,抹在村中一塊光亮的方塊石頭上,上面放一大罐,盛滿清水。之后,南七個少女扶著罐子的邊沿,一邊扶著一邊轉圈行走,嘴中念著求雨辭:“石頭姑姑起,上天把雨去,三天下,唱燈藝,五天下,蓮花大供。”村里所有人的愿望都這七個少女向龍神表述。
自古以來,民間對雷電存在著畏懼心理。每當打雷前閃電時隱時現,呈現出耀眼的光亮及形狀;響雷時隆隆巨響,滾落下地會使森林起火,人畜斃命。古人以為天上一定有什么神靈在起作用,因此產生雷電神崇拜。尤其在不該有雷電的時期里,有雷鳴電閃,人們更以為是將有災禍的預兆。
河南方城一帶,有俗語云:“正月打雷土谷堆,二月打雷糞谷堆,三月打雷麥谷堆,”土谷堆,既有“丘”的意思,又有“多”的意思,。土谷堆,即多土丘,多墳。即為疫病將臨,墳頭不斷增加的意思.、十月已進初冬,也不該再H向雷了,故而民間亦有忌十月響雷的俗語。如江蘇一帶有“十月雷,人尸拌來堆”的說法,河北一帶有“十月雷,閻王不得閑”,“十月雷,人死用耙推”的說法。意指-月內有雷電,主來年災疫。其意相同。
盡管雷公會焚毀房屋,擊死人畜,但受其害的只是個別的人。因此就其神性而言,雷神不是惡神,人們把它看成是替天執行刑罰,伸張人間正義,擊殺違禁之人的善神。《法苑珠林》記載:宋代荊南查氏之女吃餅,取餡而棄皮遭雷擊。雷擊者身上會留下類似于文字的“天記”,所謂“被雷擊者,如針灸處,狀似文字,人見之,謂天記”。近現代,人們則認為凡被雷擊死的人,脊背上會有回紋,記述其罪行。
漢代人們認為雷擊殺的是有陰過的人,尤其是給人吃不干凈食物的人,首當其沖。據《獨異志》卷上和《履園叢話》卷十七記載,唐代和清代都有一個不孝村婦,以狗屎和雞糞給卣姑吃,都在盲姑食后不久,蒼天忽發霹靂,一個腦袋變成狗,一個全身變成豬,,變狗者被官府牽著游行,人稱“狗頭新婦”;變豬者入廁食糞,圍觀者每天數千人。
在民間,盡管認為雷神就其神性而言屬善神,但人們對雷電的自然威力仍很恐懼。早在春秋之前《禮記·月令》記載,當時人們在雷將發聲的三日前要振奮木鐸預告民眾:“雷將發聲,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備,必有兇災。”就連孔圣人對此也深信不疑,并且身體力行,遇上打雷,“雖夜必興,衣服冠而坐,所以畏元威也。”至漢代時,人們仍害怕雷神作祟,要穿好衣服正坐,避免雷神懲罰自己。
于畏雷,布依族、水族等許多民族中還有雷天忌生產的習俗。從每年第一聲雷響開始,有規律地禁忌耕種,直到撒秧播種,或者水稻長到一定的高度時為止…忌雷期間,禁忌犁田、翻地、播種等等。
雷公電母
雷公司掌天庭雷電。雷公名始見《楚辭》,因雷為天庭陽氣,故稱“公”。,雷公長得像大力士,袒胸露腹,背上有兩個翅膀,臉像紅色的猴臉,足像鷹爪,左手執楔,右手持錐,身旁懸掛數鼓。擊鼓即為轟雷。
雷公電母之職,原來是管理雷電。但是自先秦兩漢起,民眾就賦予雷電以懲惡揚善的意義。認為雷公能辨人間善惡,代天執法,擊殺有罪之人,主持正義。
雨后出彩虹,本屬正常的自然現象。但在j日時一般迷信者眼里,卻認為這是天意的顯現,是神靈的兆示。民間對于雨后彩虹的禁忌,可謂來已久。《詩經》中指出,在天空的東方如果出現彩虹,人們不要用手指它,否則,大災將會降臨。
在民間,美麗的彩虹怎么會是不祥之兆呢?
虹,又叫霓,雌雄虹合稱虹霓,《山海經》說虹有雙頭,意為雌雄同體相交之意。因此,虹之出現,預示著不吉。《后漢書》還記載靈帝中平六年、獻帝初平元年兩次“白虹貫日”,注引《春秋感精符》:白虹貫日,“國多死孽,天子命絕,大臣為禍,主將見殺。”又《藝文類聚》引《烈士傳》:“荊何為燕太子謀刺秦王,白虹貫日。”所以,這顯然也是不祥的征兆。
在南陽民間,人們相信,如果彩虹出現在天空的南面和北面,那么就意味著災難要來臨,世人深以此為忌。而東方和西方如果出現彩虹,則預示著天氣不風則雨。流傳于宛地的俗諺日:“東虹呼雷西虹雨,南虹北虹漲大水。…南虹出來賣兒女,北虹出來大殺大砍。”
從這些流傳的有關虹的諺語中,我們不僅能夠了解到人們對于彩虹出現的不同方位對氣候的影響變化的歸納總結,同時也能夠從中清楚地看出廣大民眾對于彩虹的敬畏心理和頗覺神秘的態度。
彩虹彩虹,又稱天虹,簡稱虹,是氣象中的一種光學現象。當太陽光照射到空氣中的水滴,光線被折射及反射,在天空上形成拱形的七彩光譜,雨后常見.,形狀彎曲,色彩艷麗。
彩虹在神話中占有一席位,是因為它的美和它是個難以理解的神奇現象。在中國神話中,女媧煉五色石補天,彩虹即五色石發出的彩光。在中國,虹可以認為是雙頭蛇或龍,同時白虹經天等天象被認為是不吉的征兆。
在大象禁忌中,關于星宿的禁忌最多。許多星宿在漢族民間都有另外一個民俗化的名字,如彗星義叫妖星,或掃帚星;摩羯又叫充星;流星又叫亡星等。伴隨這些民俗化的名字,產生了大量的星宿禁忌。
忌“掃帚星”
在長期的使用過程當中,衍為惹事招禍者的代名詞。在民間常見罵那些闖禍者為“掃帚星”,而尤以罵婦女為掃帚星者為多。古代女人一旦生了一雙形如掃帚的眉毛,會被人貶為“掃帚星”,成為被人譏笑的一條“罪狀”?
《戰國策》記載,安陵國的大使唐雎對威脅他的秦王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閂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蒼鷹擊于殿上。……懷怒未發,休態降于天。”對于其中“休態”一詞,正確的解釋是兇兆、不祥的征兆。
正是因為民間有這種人星對應的思想,所以人們忌諱看見流星。
忌熒惑火星
民間還相信“熒惑為兇衰”之星,認為熒惑運行到某一星域位置,下方的國家就會有災難。有時熒惑還化成紅衣小兒下凡示警。《東周列國志》第一回載,周宣王時有紅衣小兒于市中教兒童童諺:“日將升,月將沒;妓弧其服,幾亡周國。”太宰仲山甫釋為周圍將有戰爭之禍,幾至亡國。太史伯陽父解道:“凡街市無根之語,謂之謠言。上天做戒人君,命熒惑星化為小兒,造作謠言,使群兒習之,謂之童謠。小則寓一人之吉兇,大則系國家之興敗。熒惑火星,是以色紅。今日亡國之謠,乃天所以儆王也。”對熒惑的忌諱,以及國君對此應有所警覺、戒備,說得十分明確。
忌彗星
星占的迷信形成后,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都與星相聯系起來,吉星高照,自然萬事可行,倘若|義J星臨頭,則必須設法忌避禍害。《占經》多有云:“彗星東出,有寇兵、旱。”彗星又叫孛星、拂星、掃星、掃帚星,總之是妖星。《唐開元占經》說:“其狀不同,為殃如一,期不過三月,必有破圍亂君,便死其辜,余殃不盡,當為饑旱疾疲之災。”《漢書·天文志》記載:“(秦)始皇之時,十五年問彗星四見。”結果是連年征戰,“死人如亂麻”,不久“秦遂以亡”。
彗星出現在不同的方位,還被認為預示著不同的災異。《春秋運斗樞》引《古微書》說:彗星在東方出現,將軍謀王(指造**);在西方出現,羌胡叛中國;在南方出現,天下兵起;在北方出現,夷狄內侵:彗星掃過某些主要的星空,也被認為是預示著災異。如《后漢書-天文志》記載:“彗星入太微,天下易主。”“彗星犯張(星宿名),為兵喪。”那么,“彗星襲月”,顯然更是不祥之兆。當彗星出現時,人間應該趕緊停止宮殿房屋的建造,中止行軍打仗的活動,取消歌舞娛樂的行為,甚至連賭博、裁衣、性事等都應暫停。如果有沖撞,那么大至社會動亂,小至個人病亡,都會隨即降臨。
忌星宿隕落
許慎《說文解字》說:“萬物之精,上為列星。”世界萬物,或善或惡,都可以天上的星宿來代表。民間以為天上的星星是和地上的人丁相對應的,所謂“天上一顆星,地上一口丁”。天上有一顆星星隕落,地上便有一人死亡。若隕落的是顆亮星,就以為將有大將、名人死亡,甚至兆示是皇帝駕崩,國家有難等等。
在浙江一帶,如果天上出現流星,忌用手指點,認為這是“星宿逃難”,要朝天吐一口唾沫,再念聲“阿彌陀佛”,才不會有禍。豫東一帶也有以吐唾液來祛除不祥的說法。《左傳》記載,人們見到紛紛墜落的流星,便判定魯國將有死喪之禍,所以,“星隕如雨”在古人看來,是極為可怕的。
二十八星宿
二十八星宿最早萌發于夏商時代,后來在春秋、戰同時期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在《尚書》、《左氏春秋》中都有記載。,早期的二十八星宿主要是用于觀測天文和氣象,這對于當時的農業有很大的幫助。另外,還可以劃分當時的時節,也就是當成現在的日歷使用,西方的歷法最早的記載就是占代巴比倫時期。我們可以從下面的詩歌巾來看看古人對一個星期的劃分:
四五六日一二三
角亢氐房心尾萁
斗午女虛危室壁
奎婁胃昂畢嘴參
井鬼柳星張翼軫
此可見,所謂的二十八星宿也就是古代的日歷而已。在嵩山有一座我國最早的天文臺——觀星臺,建于元初時期。郭守敬曾經在這里重新觀測了二十八星宿和其他一些恒星的位置,并編制了當時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
漢族民間認為天、地是有靈的,如果褻瀆它,天地就會震怒,并且垂禍降喪,霜雹旱澇、地震山搖便接踵而至。董仲舒把《春秋》中記的星變日食諸事都認為天意示警。因而,《河圖帝視萌》說:“侮天地者兇。”在古籍中,“仰而罵天”、“呼天地父母”、“哭天喊地”、“以杖擊地”、“指天畫地”、“罵天咒地”都被視為禁忌,犯者必遭兇禍。
忌“賓日”陰天
祭日是一種古老習俗。我國古代有迎送太陽的儀式,早在《尚書·堯典》中就有“賓日”于東,“餞日”于西的記錄。據《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講:河北寧津一帶也有接太陽的風俗.,“每年六月十八日晚,各村寺廟中,鑼鼓喧天,頗為熱鬧。村莊老年婦女,集成一會,于是晚住廟中,念經誦佛,直至天將明之時。排列供案,燃燭焚香,向東致祭,至太陽出來始止。如果正好趕上天晴,清晨放出陽光,大家歡喜;倘若是天陰,便云不吉,異常懊喪也。”此俗與遠古的“賓日”儀式一脈相承。人們最初未知天體運動規律,恐太陽落山后不再出來,所以要祭祀,要“接太陽”,并且忌諱接時天陰。
日食禁忌
《周禮》的注解認為日食是陰侵陽,即大臣冒犯國君所致,月食是陽侵陰,即國君暴虐大臣所致,所以當日、月食發生時,要用弓箭射太陰或太陽。《詩經》中已把日食看成是極其不幸的事情,并認為這是上天在向人類垂示的禍之兆。據《風俗通義》云:“日有蝕之,天子不舉樂”。日食為不祥之兆,此時不可舉樂,而應敲響器以驅食日之天狗,直至太陽復原為止。在日食的時候,人們嚴禁飲食,以示靜思己過,否則會“生噎病”。
從歷史上來看,日食出現的年份,總體上年景似乎都不太好。日食發生年前后,一般會有如大面積瘟疫、大規模騷亂、戰亂等意外的可怕事件發生。這或是巧合,或許是人們的思想受到宇宙未知物質的干擾所引起。如《詩經》里有明確記載的:公元前776年9月6日發生的一次日全食,當時社會便不太平,諸侯叛亂,邊疆不寧,危機四起。其時是周末代君主幽王當政,周幽王十分昏庸腐朽,為討得寵妃褒姒一笑,荒唐到竟然點燃烽火“戲諸侯”。等真正發生戰爭時,再點烽火已不起作用了,沒人前來救援。《詩經》便認為,“日有食之,亦孔之丑”(這天發生了日食,這很不好)、“此日而食,于何不臧”(這次日食又ffj現,將有大禍殃)。
因為日食發生年份常有意外事件發生,所以,萬一出現日食現象,占人會十分嚴肅地謹慎處理。
《左傳·昭公十七年》援引《夏書》說:“辰不集于房,替奏鼓,嗇夫馳,庶人走。”《夏書》雖非夏人所著,卻能反映夏代的風俗。所謂“辰不集于房”是說日月不安其位,這里特指日食而言。每當日食發生,音樂師一齊擂鼓,官吏駕車疾馳,庶人發瘋似地狂奔,鼓聲、馬蹄聲、腳步聲與震天動地的嘶喊聲匯成一片。這種救日方式是中國古代常見的鼓噪驅邪法的雛形,它試圖用各種聲音造成一種雄壯的氣勢,威逼天上惡魔把太陽吐還給人間。
另外,在日食時,人們忌穿艷麗的衣服,要穿“素服”,競視日食如“國喪”。
月食禁忌
月的禁忌同日的禁忌一樣古老,且因月的自然變化比日多得多,所以人類關于月的禁忌更為頻繁。《周禮》的注解認為月食是陽侵陰,即國君暴虐大臣所致,所以當月食發生時,要用弓箭射太陰或太陽。在天地晦瞑、月薄食的時候,忌夫妻交合,否則必有兇殃。《素女經》說:“夫合陰陽之時,必避九殃。三也……月食之子,與母俱兇,五也……”哈尼族人,在月食之日忌婚娶,認為犯忌必生六指兒、雙胞胎或缺嘴嬰。月食之夜出生的人,占人認為不能長壽。
古人認為,人的靈魂與人的身影是一回事,以為見不到影子,也就沒有了靈魂,沒有了靈魂,就成了死人。《列子·說符》:“身長則影長,身短則影短”,人接近死亡時,影子最短,人死之后,影子就沒有了。月食夜出生,看不到小孩的影子,便以為是短壽的。古人五月不上屋,就是因為此時太陽直射北半球,人的影子是最短的,最短的影子容易使人想到很短的壽命,故甚忌諱之。另外,在月食時,人們也忌穿艷麗的衣服,同出現日食一樣,要穿“素服”,競視月食如“國喪”。
忌用手指指月亮
在江西南昌及杭州等地,皓月當空的夜晚,婦女們總要告誡小孩不要用手指月亮:、因為月亮里有位月神,小孩如果用手指它,月神就會以為是一種侮辱,到夜深人靜時就會悄悄地割去該小孩的耳朵。小孩犯忌后恐它割耳的話,必得誓以至誠地向它唱道:“月光爺爺,莫怪,你拿耳朵還給我,我拿刀子還給你。”這種不能手指月亮的禁忌,表面上是因為月牙像一把彎刀,當月亮遭小孩侮辱時,就會割下小孩的耳朵,其實,這是遠古的月神崇拜的遺存。
稱謂禁忌亦即名諱方面的避忌。諱始于周,《左傳·桓公六年》云:“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孔穎達)[疏]:“自殷以往,未有諱法。諱始于周。”《禮記·檀弓》云:“死謚,周道也。”(孔穎達)[疏]:“以殷尚質,不諱名故也:又殷以上有生號仍為死后之稱,更無別謚。堯、舜、禹、湯之例是也一周則死后別立謚,故總云周道也。”可見,自周朝開始,人們有了諱避稱謂的習俗。
忌已故人稱其原名
在民間,人死后開始諱稱他的名字。《禮記·檀弓》云:“卒哭而諱。”如必稱死者的名字時,應稱其諱,即其神名。這種人死后稱其諱,而不稱其原名的習俗,是要將一個人的陽世與陰世區別開來,使得鬼神不能知曉他的原名,兇而不能危害與其原名有著許多聯系的陽世間的所有事物。
忌直稱父祖等尊長的名字
中國人向有尊祖敬宗的習俗,祖先的名字和長輩的名字都不能直呼不諱。漢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哈薩克族、布依族、藏族等許多民族的祖先崇拜習俗中都有這一類禁忌事項。不僅在言談中不能直稱父祖等尊長的名字,而且在甬牘中也不能直稱別人的父母姓名。不得已要提名時,也只能以字、以號代替;連平輩交往,也須稱字號而不名。因為按規矩,只有尊長才能直呼晚輩的名字。老一輩講究禮法的人到現在也還有人重視這類稱呼上的忌諱。
我同有的民族,不但自己忌說長輩名字,也不許別人說,鄂倫春族就忌諱別人說自己長輩的名字。甚至不能把長輩的名字告訴別人,否則,認為家中會生下沒有骨節的孩子來。布依族老人忌別人直呼其名,別人要借他兒孫的名字來稱呼他,如“某他”、“某他公”。如果有什么物件與長輩的名字相同,要把物件改一下名稱,改一個說法。否則,就要折壽早天。漢族不論說寫,都忌言及祖先、長輩的名字。司馬遷寫《史記》,岡其父名“談”,所以把“趙談”改為“趙同”,把“李談”改為“李同”。
直至今天,子女仍然禁忌直呼長輩的名字,更不能叫長輩的乳名,與長輩名字相同或者同音的字也有所避諱。尤其忌諱的是,晚輩的名字絕對不能與長輩的名字相同,或者有諧音字、同音字。否則,認為不尊長,是“欺祖”的行為。晚輩稱呼長輩時,一般應以輩分稱謂代替名字稱謂,如叫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爸爸、媽媽等等。這類稱謂可明示輩分關系,也含有尊敬的意思。不但家族內長幼輩之間是如此,師徒關系長幼輩之間也是如此,俗話說,“子不言父名,徒不言師諱”。
忌名字不吉利
于趨吉避兇的心理,沒有一個人愿意給自己子女起個不吉利不光彩的名字。給孩子起名取“長壽”之意的很多,名叫“短命”的絕無。富、貴、榮、華人人都喜歡用,卻都忌諱用窮、賤等字眼。
忌“軟弱”
軟弱,常跟眼淚一起做搭檔,祖先很早就給男人立下規定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壽外之意,女子可以豁免,啥時想彈都行。受此約束,很多男人不敢當眾哭泣,傷病委屈埋在心里不說,即使看電影感動得熱淚盈眶,也顧不得享受崇高情懷,趕緊于黑暗中掩飾。
忌“嫉妒”
跟小心眼是近親,人人知其含義,不說也罷。需要說的是,嫉妒這兩個字都帶女字旁,仿佛是女子的專利,一個男人,輕易是不會承認自己嫉妒別人的。
忌“吝嗇”
最通俗的意思就是小摳、小氣i小氣鬼很難跟堂堂男子漢的形象掛鉤。在中國的男人圈里,如果一個家伙被認定為一毛不拔,蹭吃蹭喝,那他就危險了,很有可能被列入黑名單,日后,誰也不愛“帶他玩”。女人小氣叫節儉,男人小氣叫不是東西。哪個男人愿意背上這個名聲呢?
忌“娘娘腔”
對于男人來說,這個就比較厲害了,直接把女同胞拿來形容。類似的說法還有女里女氣、賤了吧唧、黏黏糊糊等,均系民間用語.,
忌“小心眼”
“小心眼”如果換一種說法,又叫小肚雞腸。大家可能會想到三國里的周瑜,多么出眾,年紀輕輕就擔當了大任,不料被諸葛亮活活奪去了生命。令人感到遺憾的是,千百年來,沒人說他是以身殉職,而是笑他心胸太小:
忌“吃軟飯”
“吃軟飯”是派生詞“小白臉”的意思。在民間人戲稱麻將里的白板為小白臉,每每摸到這張牌便念念有詞日:小白臉兒,沒好心眼兒。在中國,吃軟飯對男人來說歷來是不光彩的。受此觀念影響,一些掙錢比媳婦少,級別比夫人低的無辜男人,身上總是缺乏底氣,生怕被人說成“吃軟飯”。
佛教與口德
從佛教的角度來說,佛家主張五心法,分別為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應法、無為法。其中,心法排在五法之首,可見心法的重要性。心為口之主,心有所想,口方陳述。因此,佛教的口頭禪就是“阿彌陀佛”,意指無量吉祥、無量福祿,也是佛教徒發于善心的表示。心有善,心有真,內心才會清澈、祥和,時間一久就會形成良好的身體氣場。而當你經常三天兩頭地亂發誓、發毒誓,甚至把發誓當成口頭禪,就代表你的心中已經匯集了許多負面磁場,這是一種自毀前程與自招晦氣的行為,人們會逐漸遠離你,不信任你,你以后的行事也會舉步維艱。
不吉語言禁忌,是很富有方言(包括地域方言和社會方言)特色的語言風俗現象,就是在日常生活中避開那些污穢的和可能導致不祥的詞語。禁忌的原則,大體上不外乎是出于禮教、吉兇、功利、榮辱或保密的諸種考慮。忌言“死”人生最大的不測莫過于死亡,人們害怕死亡勝過害怕鬼神,所以“死”這個字是絕對不能提的。有些地方的人們就連與“死”字同音的字也都要避開。又有些地方的人們常常有意識地把姓施的“施”,念成“勝(生)”。
在舊時,人死了通常都不直接說“死”,特別是一些社會地位比較高的人。在封建社會皇帝死亡叫作“駕崩”;諸侯死亡叫作“薨”;而士大夫階層的人死亡叫作“疾終”、“溘逝”、“物故”、“棄堂帳”、“肩手足”、“遷神”、“厭世”、“棄養”、“捐館舍”、“遷化”等;普通百姓也把死亡稱作“卒”、“沒”、“謝世”、“逝世”、“升天”、“老了”、下世”、“不在了”、“走了”等。
現在,在民間人們還是忌諱說這個“死”字。通常人死了,人們都說“駕鶴西游了”、“見上帝去了”等;要是在戰場上為國家和民族而戰死的人,也被稱作是“捐軀”、“犧牲”、“光榮了”等。
在生活中,人們也忌諱說“死”字。比如廣州一帶,人們把“氣死我”說成“激生我”,把“笑死我”說成“笑生我”。
忌諱有意以死亡事罵人,如果無意中說出“死”、“喪”等字,要連吐幾口唾沫來化解。
對“死”等兇字的言諱不僅盛行民間,上層社會更是談“死”色變。《宋書·明帝紀》記載,六朝時的宋明帝,非常講究兇諱,“言語文書有禍、敗、兇、惡及疑似之言,應回避者數千百品”,有犯必加罪戮。當時的著名文士江謐,在他所寫的祭詞中,用了“白門”一詞(白門,宋都城金陵的某地名),宋明帝認為這個白字與喪事有關而很不吉利,于是大罵江謐說:“白汝家門!”意即“讓你們家死人!”這個江謐嚇得連忙叩頭認罪。宋明帝見他認罪態度較好,才予以寬大處理。
平日里與死亡、喪葬相關的事,也忌諱提及一些詞語,以免引起不好的聯想。比如民間忌諱說“棺材”,要說“壽材”、“壽器”等。
忌“苦”
為了防止兇禍發生,民間在語言方面還忌諱說出與兇禍直接或者間接有關的詞語。在廣州一帶,舊時把“苦瓜”稱“涼瓜”,是要避開苦難之“苦”字。
忌“財”字
在江浙一帶,逢年過節,要書寫“招財進寶”和“和氣生財”等字樣,貼在門首。因為“財”字的偏旁“貝”字諧音“違背”的“背”字,唯恐因此而“背運”、“失財”,所以就把“財”的偏旁“貝”字有意寫成“見”字.以為如此,便可時時處處見財,大吉大利了。
忌言破財詞語
俗話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們時時處處惦念著發財,也時時處處提防著破財。
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習慣拱手說“恭喜發財,恭喜發財”。因為財運好壞直接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
忌“舌”字
在四川一帶,舊時忌諱說“舌”字,因為“舌”諧音“蝕本”、“蝕財”的“蝕”字。為此,便把“豬舌”稱作“豬招財”,“牛舌”稱為“牛招財”了。
忌“炒”字
在香港地區,酒家飯館的伙計及掌勺師傅最忌諱說“炒菜”、“炒飯”,因為“炒”字在香港有“解雇”(炒魷魚)的意思,不吉利。當然香港的菜館、酒家也有許多帶“炒”字的菜飯,而菜譜上寫的則是“爆××”、“干煎××”、“炸x×”、“滑××”或“肉飯”、“叉燒飯”等,以此來忌“炒”字諱。
忌“支”字
廣州舊時商行里為了發財,為了賬目上多進少支,特別忌諱支出的“支”字。為此把長衣(長衫)的瀆音“長支”改稱為“艮進”,以求只“進”不“支”。
忌“確山”
在河南駐馬店一帶有一座山名叫確山,“確”在當地方言中有“坑”、“騙”的意思,因此,生意人都忌諱稱其為確山,而要改稱為“順山”,以求吉祥,避免破財j
忌說“買賣財神”
在春節期間,各家各戶要祭財神,若有賣財神畫像的童子挨門喊:“送財神爺來了。”一般人家,都趕緊出來,到門口回話:“好好,來,我們家請一張。”如不想買的,也不能說“不要”,更不能攆送財神,只說“已有了”。
忌“砰”字
放鞭炮擬聲也忌說“砰砰砰”,只能說“叭叭叭”,因為在河南方言中,“砰”青同“崩”,有“砸鍋”、“事情辦糟了”的意思。而“叭”音同“發”,則有“發財”或者“發家”的意思
忌“干”字
因為“干”犯了“輸得千干凈凈”的忌諱,所以便把“干”改為“潤”,“潤”取時時潤色之意,顯得有油水,所以是發財的象征。于是“豬肝”被說成了“豬潤”,“雞肝”被說成了“雞潤”,“豆腐_1二”被說成了“豆潤”。
關于語言禁忌的小故事
有個向老萬,臘月二十八打糍粑,小孫伢見大木粑糟擺在堂屋里,便說:“公公,你看,粑槽多像一副木頭(棺材)。”向老萬慌忙糾正:“這是粑槽!”孫伢說:“那以后就喊木頭為粑槽,你死了睡在粑槽里。可一暗沒得蓋蓋。”向老萬把他一巴掌打滾在堂屋角角里,說:“蓋蓋,小心你的腦殼蓋蓋。”
正月初一早晨“出行”(敬天王菩薩),向老萬叫孫伢幫忙拿酒杯,孫伢在后面說:“公公!我踩到一包屎(死)。”向老萬說:“莫作聲,不是的。”孫伢說:“當真啦,是屎,好臭喲~”向老萬說:“是狗屎。”孫伢說:“不是狗屎,是人屎.”
開年不久,向老萬的老婆死了,接來道士先生辦喪事。晚上,向老萬對道士說:“我曉得今年不好喲,去年我孫伢說了些不吉利的話。”道士說:“那怕么子,‘講破不準,道非不靈嘛'!你孫伢到底講了些么子呢?”向老萬說:“去年出行,我叫他幫忙拿東西,他在后面說:‘踩到一包屎(死)'我說是狗屎,他硬說是人屎,我曉得我老伴今年要死啊。”孫伢在旁邊聽到了,一H':說:“公公,要早曉得婆婆要死嘛,那就該說是狗屎(死)啦。”
忌36歲
36歲,是三同時期破曹操百萬大軍于赤壁的東吳大將周瑜的享年。所以一般人都比較忌諱。
忌45歲
這個忌諱大約是因為一個傳說。據說包公45歲時,陳州放糧中途遇盜,喬裝王八,才逃出險地,幸免于難。這個傳說雖不一定確切,然而從傳說中可以看出,忌言45歲,實際上是與遇險、當王八等兇禍不吉之事相關的。因而忌說45歲,多改稱44或46歲。
忌66歲
舊時民俗以為66歲是老年人的一個“坎”,“到了六十六,閻王要吃肉”,所以就形成了很多與此有關的習俗.
河南一帶,老人66歲生日時,閨女要送一塊肉來,大概是為了還上閻王的債。東北一帶老人66歲生日時,要南后輩給他包66個餃子,如果能一次吃完,就預示這個“坎兒”能平平安安地過去i
忌73和84歲
俗話說“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相傳是因為圣人孔子享年73歲,孟子則84歲去世二連圣人鄙難以逃避,一般人就更不用說了,所以人們認為這兩個數字是人生的一大關口。過T73歲,便闖過了一道難關,可以活到84歲;84歲又過一關,就可長壽百歲了。
忌100歲
忌言“百歲”。百歲常常用來指人壽之極限,如“百年之后”等都是暗指壽限之極的,所以若要問到某個人的歲數時,是忌諱說百歲的。就算是100歲整,也要只說是99歲,否則,不吉。如今百歲老人慶賀壽誕,不是提前1年,就是推后1年。
忌逢九
俗話說“九九八十一,財數算盡,后代窮敗”,所以很多地方忌諱說81歲。還有的地方則忌諱歲數逢九,認為9歲、19歲、29歲……99歲等等為厄關,恐有病災傷亡禍事發生。這是因為,在古代的數理觀念中,一、三、五、七、九為陽,二、四、六、八為陰;九為陽數之極,物極必反,故有盈而虧、盛轉衰的不吉寓意,所以民間忌諱歲數逢九。
中國人講究尊重當地的習俗,所謂“入境隨俗”。因而到某地某人家中做客,要明白當地的飲食習俗,r解當地飲食方式上有何禁忌,切莫犯了人家的忌諱。不然的話,就會鬧出笑話,或者發生誤會。舊時,在去親戚朋友家做客時,也有許多必須注意的風俗禮節禁忌。
拜訪他人時間禁忌
漢族舊時習慣于午前專程拜訪,若午后日夕前往或趁他事之便兼往則顯得不夠敬重,是謂“殘步”。尤其對尊貴人家,需特別忌避。
忌拜客時騎馬穿過羊群
到塔吉克族家中做客,忌諱騎馬穿過羊群,也不能接近主人的羊圈或用腳踢羊。否則,認為是對主人不敬,是欺主行為。
忌快馬至人家門口下馬
在柯爾克孜族、塔吉克族、哈薩克族、蒙古族等畜牧區牧民往來多騎馬。如去他人家中做客,忌諱快馬到人家門口才下馬,因為只有報喪或傳遞不吉祥的消息時才這樣。來訪者騎馬至寨門必須下馬而行,禁忌騎馬入寨。否則,是對主人的輕蔑,會觸怒主人的。
忌不經允許冒昧訪客
在德宏傣族中,來訪者想要進村寨,需對空嗚槍一響,通知主人如果村寨內主人也嗚槍一響,就表示歡迎,來訪者才可以進村寨。否則,私自闖進村寨是犯忌諱的。
忌戴狗皮帽子
滿族人禁忌殺狗,禁忌吃狗肉。去滿族家巾做客,忌戴狗皮帽子。,如戴著狗皮帽子,必須在進門前脫下夾在腋下。
忌破門而入
小羅的八字 俗話說:“不蹈無人之室,不入無人之門。”進入人家的房屋時,應先敲門,得到主人允許后才可以進入。通常是輕敲三下。如主人家門大開,也要先招呼一聲,室內有人應聲時再進入。否則,不禮貌,犯忌諱。
忌打主人家的狗
漢族及其他一些民族有養狗護院的習俗,來訪者不得隨便打主人家的狗。否則,以為是“打狗欺主”二
忌不主動與主人打招呼
到別人家做客的禁忌以尊重主人為原則。走進主人家,客人要主動向主人打招呼。,漢族普遍的習俗是客人應當向主婦打招呼。否則,以為無禮貌,輕視主人。湖北長陽一帶,進人家I、J時要高喊“送恭賀”,忌不聲不響。
忌入室后東張西望、翻箱倒柜
客人到主家后,忌諱東張西望,亂翻亂找。民間有“客不觀倉”、“客不觀灶”之說。如今仍沿此俗。若客人到主家隨便拉抽屜、翻衣柜、開冰箱是犯忌諱、討人嫌的。
忌在房內久站不坐
客人進房內,忌久站不坐,應按一定的位置就座。如果有人告辭離去,其他客人忌搶坐其位置。
忌諱亂坐位置
進屋后,客人要請老人先就座。在蒙古包里,總是長輩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坐西邊,女人坐東邊。
忌客人一人獨食雞心鴨心
如果到苗族家做客,吃飯時,家長會把雞心、鴨心夾給客人。但此時禁忌客人一人獨食之,必須與在座的老人們一起分享。否則,以為你不懂禮貌,不懂事,會被人看不起的。
忌就餐時先于主人飲食
在宴席上,客人要尊敬主人,忌諱先于主人飲食。俗說,“主不動,客不吃”。
忌宴客時客人拒而不受
主人宴客時,忌諱客人推讓或轉送給其他客人。最忌客人嫌主家臟。忌客說“我不要了,我不習慣吃這個”。假如去蒙古包做客,主人會立刻獻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奶茶,接著又端上來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當主人請你品嘗時不要拒絕,否則,要傷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遺憾。
小羅的八字
忌把闊葉倒用
景頗人喜歡上山采來闊葉供人吃喝時當碗碟。但飲食中,千萬不能把闊葉倒用。否則,會被誤以為有敵意而當成仇人的。
忌提到豬
到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地區做客,要尊重其宗教信仰,飲食時禁忌提及豬肉。
在維吾爾族家中做客時的禁忌
在維吾爾族家巾做客,吃飯時,禁忌隨便撥弄盤中食物,禁忌隨便到鍋灶前面去。如吃抓飯,食前要洗手,通常是洗三下,然后用手帕擦干,禁忌不擦手亂甩手上的水。俗以為這樣是對主人的不尊敬,共盤吃飯時,禁忌將自己抓起的飯粒再放進盤中。吃飯時忌讓飯粒掉落地上,如不慎掉落地上,要拾起放在自己近前的“飯布”上。吃飯時忌擤鼻涕、吐痰、放屁,否則,會被認為是失禮。
食用紅食禁忌
在品嘗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時,忌諱衣冠不整,除無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彈灑德吉;啃骨頭時忌諱殘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時,忌諱咬著吃,應該用刀或用手撕著吃;食用完的骨頭,忌諱用相互敲擊;平時的肉食品中,忌諱食用牛膽囊和狐貍肉、狗肉、貓肉。
到哈薩克族家中做客禁忌
哈薩克族禁忌用手背擦摸食物,不準亂丟食物,不準坐在裝有食物的箱子或其他用具上,絕對不準跨過吃飯用的餐巾,青年人不能當著老人的面飲酒。
總之,到人家家中做客,應處處尊重主人的風俗習慣,二否則,便要犯忌諱,傷感情的。
孔子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自古以來就熱情好客。俗話說:“有理不打上門的客。”既然人家來到自己門上,就是瞧得起自己,一定要禮貌待客,恭敬待客。
忌客人進門時不以禮相待
當客人進來時,要主動上前打招呼、讓坐,忌小羅的八字面無表情、不言不語,不理睬客人,或者只是站著說話不讓客人坐下。維吾爾族、柯爾克孜族兩人對面談話時,忌諱咳嗽、擤鼻涕、打呵欠等;否則,認為是對別人的不恭敬。
忌客人就座后不予理睬
客人坐下后,忌做抹桌子、掃地之類的事情。忌光口說請客人喝茶,實則并不馬上沏茶,或者說了半天話后,才沏茶讓客。這些都有“逐客”之嫌疑,是對客人不恭敬、不歡迎的表現。
忌單手向客人奉煙、酒、茶
如果是比較尊貴的客人,除了捧茶、遞煙外,還要以酒飯相款待。招待客人,一般是“淺茶、滿酒、整盒煙”。遞煙、酒、茶時,都要雙手,忌單手。在民間如用煙袋敬客,遞煙時應擦凈煙嘴,裝好煙絲,要主動給客人點煙,、點煙時忌用一根火柴連點三支煙。如需對火時,應將煙嘴(煙蒂)向客遞L,忌以煙頭直遞對方。
忌宴客時桌上無酒
待客忌無酒,佤族有“無酒不成禮,說話不算數”的說法。
忌不敬客人只顧自行飲酒
在酒席問,以敬客多飲酒為榮,飲酒時,忌自飲不敬客人。
忌宴客時女子上桌共餐
宴客時一般禁忌子女上桌共餐,尤忌媳婦、女兒。否則,以為待客不誠、不敬。
忌宴客菜數為單
待客一般菜忌單數,喜用雙數,取意“好事成雙”。
忌待客小羅的八字不周
如果待客不周,是要被街坊鄰居、親戚族人嘲笑、蔑視的。哈薩克族人對前來拜訪或過路的客人不論認識與否要竭誠招待,其諺云:“如果在太陽下山時放走了客人,就是跳到水里也洗不清這個恥辱。”佤族忌讓過路的陌生人睡在門外,一定要請進家來住。否則,這家人將被族人所指責。民間招待客人時還有“讓食不唾”、“尊客之前不狗”、“當眾不放響屁”、“客前勿動刀剪”等等禁忌規約,都是恐對客人不敬,而引起不吉的。
主人待客準備工作的禁忌
相對于待客來說,主人家平時做準備工作的時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時忌諱斷骨,應該斷開關節;忌諱在放肉食品時倒放頭尾;往鍋里下米時忌諱用袋子倒;搗碎茶葉時忌數數;烙餅和油炸食品時忌諱大聲喊叫、說不吉利的語言等。
逢年過節要送禮,生了孩子要送禮,孩子滿月、百歲、生日也要送禮,送禮的目的,自然是希望接收禮物的一方感受到自己的心意。但如果因為不懂送禮中的禁忌習俗,觸犯了某些忌諱,這可就適得其反了。
忌送菊花
菊花常用于紀念逝者,不可以作為禮物送出。
忌回拜時原物送還
漢族自古就有送禮的習俗。客人來訪時,必帶見面禮,即所謂“執贄”。回拜時,也應送還客人之所執。但回拜時是禁忌將原物送還的,只有在拒絕收受對方饋贈時才會這樣做。
忌送鞋
“鞋”與“邪”同音,而且鞋被踩在腳下,所以除了自己家人,一般不要給別人送鞋。但是也有一些例外,有些地方習俗認為,風水先生為自己家選擇風水寶地,就需要好好踩地,以便取其好彩頭的寓意,所以是要專門送給風水先生一雙“踩地鞋”的。
忌以辣椒、雞蛋為饋贈物
日常生活巾,禁忌以辣椒、雞蛋為饋贈物,因為舊時佤族部落間交戰常以送給雙方辣椒來表示宣戰,復仇則先送給對方雞蛋。
忌送帽子
俗話中有“愁帽子”之說,老人去世孝子要頭戴孝帽,所以忌諱將帽子送給別人。特別是綠色的帽子,更是送禮的大忌。戴綠帽子指的是妻子不貞,送人綠帽子是對人最大的侮辱。
忌饋贈手巾
民間饋贈,忌送手巾?俗說,“送巾,斷根”,這是因為舊時喪家常于喪事辦完后送手巾給吊喪者,用意在于讓吊喪者與死者斷絕來往。
忌送鐘表
“鐘”與“終”諧音,表與婊同音;特別是“送鐘”更會讓老人們聯想到“送終”,很不吉利。
忌以扇贈人
扇子,夏天用完之后,沒有什么使用價值,常被棄在一邊,所以有“送扇,無相見”的說法,也會引起絕交的猜疑。
忌送刀、劍等利器
刀劍等利器,容易傷人小羅的八字,且俗話有“一刀兩斷”之說,用于送人恐有割斷關系雙方的不好聯想,所以一般不作為禮品送人。
忌送雨傘
雨傘的“傘”字則與“散”字諧音,恐引起對方的誤解。
忌送甜果、粽子
甜果、粽子是喪家做的食品,若以此物贈人,人家會懷疑自己是暗指人家為喪。
忌送梨
水果是走親訪友時候的最常見的禮物之一。但有些水果卻不宜,尤其是梨,因為“梨”與“離”諧音,給夫妻、戀人送就很不適合。
忌送鏡子
“鏡子”與“禁子”諧音,且鏡子易破易碎,所以也屬于送禮的忌諱之物。
送禮顏色上的忌諱
傳統習俗中認為紅色寓意喜慶,卻將白色、黑色視為不吉利。在喜事中多用紅色,把白色、黑色用在喪事中。所以,禮物色彩的選擇上最好避開白色、黑色。遺邀
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在禮節上注重有來有往,借指用對方對待自己的態度和方式去對待對方。《禮記·曲禮上》:“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小羅的八字往,亦非禮也。”《唐詩紀事·李昂》:“權(李權)拱而前日:‘夫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鄙文不臧,既得而聞矣,而執事昔有雅什,嘗聞於道路,愚將切磋可乎?”'
春秋時期,孔子在家收弟子開壇講學,引起了魯定公的重視,經常到宮中講學。季府的總管陽虎特地去看望孔子,孔子借故不見他。一次特地給孔子留下一只烤乳豬,知道孔子最講究禮尚往來的,終于得到孔子的回訪。
中國人在持家時是講究禮法的,正所謂“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凡事要有一定的規矩,不能違反家規禁忌。
忌不祭祖先神靈
在民間,普遍存在虔誠敬祀祖先神靈的習俗。沒有一家敢怠慢自己的祖先神靈,否則就會被認為是不孝。
忌家庭沒有當家之人
俗以為,家有家長,族有族規。一家之內,總要有一個人當家做主。俗語有“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忌“十八口子亂當家”、“一百口人亂當家”。通常,當家做主的都是家里年長輩尊的男人,俗稱“當家的”、“掌柜的”;協助家長料理家務的家庭主婦,叫“內當家的”。
忌父母健在時子女當家
一般父母健在的時候,忌子女擅管家務,當家做主,正所謂“父在堂,子不能專”。不但“父在子不得自專,父在子不得留名”、“父在沒子財”,甚至有的忌父子同桌、同席;否則,以為“沒大沒小”,與禽獸無異。
忌內部鬧矛盾
俗話說:“斗氣不養家,養家不斗氣。”每個家庭成員都要為家庭和睦著想,因為和氣才能生財。如果整天鬧意見,爭爭吵吵,是會遭到家運破敗的報應的。在家族中同樣忌諱內部鬧矛盾,正如所謂“骨肉紛爭”。
忌不敬長者
在河南開封一帶,舊時有為使父母病愈而自刑“上錐”的習俗。所謂“上錐”就是拿錐子去刺穿胳膊的肌肉,在刺的時候忌喊疼痛,如果喊的話就被認為是不孝。俗話說:“抬手不打無娘子,開口不罵老年人。”漢族俗以為“叛父母,褻神明,則雷霆下擊之”。
忌無子嗣
孔子云:“不孝有三,無后為大。”最不孝的算是無子嗣。
忌亂倫
宗族中又特別忌諱亂倫,因而有許多禁約章法。“中國民族,一個人在其倫類中,有其前后左右上下之關系。此即所謂五品、三綱、六親、六紀、九族等關系是也”。這個倫秩不可變動混淆,民間深以亂倫為忌。
在民間,認為公媳應遠避,忌接近。民間咒語“扒灰”,即是指公媳間發生不正當性行為的。
中國人是愿意與人交往的,但出于世俗的偏見和自身利害的考慮,對于所交往的人又是有所選擇的,需要遵守一些禁忌習俗的。
俗話說“跟著好人學好人,跟著巫婆學下神”、“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舊時,與人交往是要遵循一些禁忌習俗的,對于所交往的人是有所選擇的:
忌與患疾病的人交往
于舊時醫療水平不發達,在人際交往中,如果一方有病災,那么,其他無病的人都有可能對他形成威脅;反過來說,他也可能對別人形成威脅。因此,在民間,病人需要停止或者盡量減少與人交往,以免相互間造成危害。過去,漢族、苗族、佤族、珞巴族、瑤族、普米族、藏族、彝族、侗族等都有“忌門”的習俗,就是在病人門上用樹枝、草、旗、鞋、紅布、竹笠等物件記號,設門標,禁忌他人進入。有些民族還常與鬼神信仰結合起來,以解釋“忌門”的必要性。
忌與壞人交往
在民間,與人交往時非常重視對方的道德品質,一般是禁忌與壞人交往的。民間所說的壞人,包括淫亂、偷盜、賭博、酗酒、吸毒、斗毆、凌弱、妒忌、不孝、貪婪等不好行為的人。
忌與和尚、尼姑交往
俗話說:“前門不進尼姑,后門不進和尚。”會交朋友,交些鐵匠、木匠;不會交朋友,交些道士、和尚,其中既有避嫌的意思,也有恐招來禍端的擔憂。
忌與有三風十愆的人交往
古時有所謂三風十愆的忌行。三風為:巫風、淫風、亂風。其中巫風有二:舞、歌;淫風有四:貨、色、游、畋;亂風有四:侮圣言、逆忠直、遠耆德、比頑童,合為十愆。這雖為懲治官吏,使其不敢陷于此類過錯的規定,然正如張亮采在《中國風俗史》中所說:“當時(商湯)此種風氣,必已傳染于民間,蓋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官刑之作,治官即所以治民也。”可見,民間亦以此等情事為禁忌。
忌“貧不串親,富不串鄰”
人與人的往來亦需有所選擇,俗話說“貧不串親,富不串鄰”,因為“貧串親,易遭白眼;富串鄰,易誣奸犯”。
忌狩獵、播種期間有客人來訪
崩龍族舊時在狩獵、播種期間,忌有客人來訪;否則,以為獵而無獲,種而不萌,獵物與種子會被外人的靈魂攝走。這也是歸罪于他人的一種俗信。所以在這些特殊情況下,忌諱與人交往。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講究“中庸之道”、“和為貴”、“互敬互讓”。為了與人和睦相處,在人際交往的過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禁忌,這些禁忌能夠起到利人利己、調節人際關系的作用。
中國人迷信相面術,從人的面相可以預卜貴賤、天壽。在舊時,據說人們從長相上可以看出人的賢愚邪正來,從而判定其人可不可以相交,此而形成一種交際上的忌諱。
忌與“橫眉豎目”之人交往
據一些迷信相面術者說這類人一派兇相,性格暴躁,不適宜交往。
忌與“獐頭鼠目”之人交往
據說這類人面目可憎,奸詐狡猾,凡是與此類長相的人交往時必須要小心謹慎。
忌與“斜眼”之人交往
俗諺稱“邪眼撇嘴,滿肚是鬼”。據說,心術邪正可以從瞳孔的清亮和渾濁看出來。人們認為與這樣的人打交道時要防他一手。
忌與“鷹鉤鼻”之人交往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越大夫范蠡在助勾踐滅吳后致同僚大夫文種書云: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以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文種不走.最后果然被越王迫而自殺。所謂“鳥喙”,即今人所謂鷹鉤鼻。1日俗通常以為鷹鉤鼻的人奸詐狠毒,不可交往。此說雖未必可靠,但不少人的確對鷹鉤鼻的人心存忌諱。
忌與“狼顧相”之人交往
《晉書·宣帝紀》云: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曹操)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后而身不動……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日:“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狼顧相”就是一種“目能自顧其耳”的異相,即身子不動而面7L能正向后成90度的異相。史稱司馬懿的長相就是如此。據傳有這種長相的也是大奸大惡之人,很可怕。
忌與“無常眉”之人交往
所謂“無常眉”,即眉毛倒八字形,尾端下垂者。據說這類人居心叵測,不宜與之交往。忌與“尖嘴猴腮”之人交往據說這種長相的人肚子里盡是壞水,因此忌諱與之交往。
關于房事禁忌,在民間,還有一些其他方面的房事禁忌。
忌與“白虎女”行房事
在我同一些地區的民俗中,將女性外陰部無陰毛者稱為“白虎女”。在這些地方的房事禁忌中,最忌諱男子與“白虎女”性交,認為女人成年后,應以陰部長毛為正常,反之則被視作異常,有兇災之象。如果與之性交,會遭災禍,故禁忌之。
忌男子“三氣”未至而行房事
古代醫學指出,男子的性興奮是人體精、氣、神的綜合反應:肝臟精氣至則陰莖充血豎起,心臟精氣至則陰莖粗大發熱,腎臟精氣至則陰莖堅硬持久。《廣嗣紀要·防期篇》記載:“肝氣未至而強合傷其筋;心氣未至而強合傷其血;腎氣未至而強合傷其骨。”“三氣”至最適宜行房事。反之,“三氣”未至而強行交合,就會導致疾病,
忌婚外性行為
所謂婚外性行為,主要指已結婚的人又與第三者發生的性關系?人們認為婚外性行為會給自己和他人帶來厄運、災難、故民諺日:“睹近盜,奸近殺”,“賭博場里出賊情,花柳巷里出人命”。婚外性行為將導致因果輪回報應,即民諺所說:“淫人妻女,吃谷還米。”意即淫人妻女的人,自己也會受到妻女被人淫亂的報應。這是我國大多數民族所嚴加禁忌的,因為它很容易引起人們對亂倫的恐懼。
忌男女行房事時喘息煩亂
兩情歡愛、兩性結合應神情專一,全身心投入。要平心靜氣,正氣不亂,如此才能獲得最佳效果。《天下至道談》中將此列為男女交合不當所致的“七損”之一,“七損……為之喘息中亂,曰煩。”凡因神思散亂而致的煩悶不安,因正氣不守而造成的喘息不止,都應當禁忌。否則不僅不會享受到性愛的歡愉,反而會帶來身心的損害。
忌勞倦汗出未干時行房亭
《玉房秘訣》中對因房事不當所導致的病理損害進行闡發時說:“四損日氣泄,氣泄者勞倦汗出未干而交接,令人腹熱唇焦。”意思是凡因勞作、運動渾身出汗,而汗未干時,應忌男女行房事。否則,將使人腹部灼熱難禁,唇焦口干舌燥,渾身不適。
忌妊娠期前后三月內行房事
古代醫學指出,婦女妊娠期間,既要保護母體健康,又要妊養胎兒健康成長,故孕期衛生保健非常重要。其中最應注意的,是妊娠期的房事。《萬氏婦人科·胎前章》所列妊娠期禁忌,即以房事居首:“婦人受胎之后,所當戒者,日房事,日飲食,日七情……不可少犯,以致傷胎難產,且子多疾,悔之無及。”
忌男女行房事大汗淋漓
兩性歡愛結合應心氣平和,神情怡然,需從容不迫,緩緩進行。凡因太急太猛、過于激動緊張等原因造成的大汗不止都應當禁忌。古人在竹簡《天下至道談》中將此列為男女交合不當所致的“七損”之一,“七損……為之出汗,曰外泄……”因為男女交合時大汗淋漓不止,在傷津的同時又損陽,傳統醫學稱之“外泄”。這對男女身心均有很大損害。
忌房事后飲冷飲、扇涼風
傳統醫學和養生學認為,男女在性交結束時,全身松懈,機體防御力最虛弱,故應休息;應忌飲涼水、涼茶,尤其忌吃冷飲、冰塊,也應忌扇涼風。即暑天性交后切不可貪涼,冬天更不可感寒。否則,圖一時官能的舒適,會造成終生的災難:男子縮陽,女子縮乳,四肢風濕冰冷,輕者成疾,重者死亡。
忌浴后立即同房
一些人以為沐浴后精神振奮,肌膚清爽衛生,適合立即行房事。、古籍《玉房秘訣》中記載:“新沐浴,皮膚未燥,以合陰陽,令人氣短。”沐浴后應忌立即行房事,尤其是高血壓、冠心病和貧血病患者,更應禁忌。否則會導致頭暈、心悸、惡心、乏力等癥,嚴重時會加重病情,危及生命。因為人體洗浴后即進入“休息狀態”,全身肌肉松弛,神經系統不活躍,不宜立即進行性生。
忌女子大勞大熱時行房事后沐浴
《巢氏諾病源候總論》卷十二中指出:“女勞疸之狀,身目皆黃,發熱惡寒,小腹滿急,小便難、大勞大熱而交接,交接競入水所致也。”女子在勞累、天熱時與男子房事后,切忌入水洗浴,否則將導致“女勞疸”疾病。
忌房事時忍大小便
傳統醫學及養生學認為,男女房事之前或中途,一定要排盡大便,切忌強忍大便進行房事.《玉房秘訣》中記載:“當大便不大便而交接,即病痔,大便難。”意思是忍大便進行性交,必將引起大便干燥、秘結、阻塞,進而導致病痔及其他肛腸病。《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十四中記載:“勿忍尿人房,令胞轉或胞落,并致死。”房事之前一定要將小便排泄盡,切忌強忍小便進行房事,否則將引起臍腹疼痛、小便痛澀滯阻,日久還會引起“胞轉”之疾,嚴重者四五日即致死。在《玉房秘訣》中亦告誡道:“當溺不溺以交接,則病淋,小腹氣急,小便難,莖中痛。”
忌剛解大小便后立即行房事
在《玉房秘訣》中對于性事不當所引起的病理損害進行闡發時說:“五損日機關厥傷,機關厥傷者,適新大小便,身體未定而強用之則傷肝……”在解完大小便后,應使身體稍事安定后才能行房事:否則,若剛解完大小便身體尚未安定即性交,將損傷人之肝臟。
忌平時引起性欲的事物
民間禁忌男女平日接近能夠引起性欲的事物。要求“多沐浴,少情欲”;“男勿看春,女勿看燈”,“美女不觀燈”。因為燈節上人群簇擁,男女混雜,摩肩擦背,難免引起茍且之事,所以干脆禁忌女子觀燈,也就防止了淫穢的事情發生。鄂溫克族還有禁忌寡婦參加群眾性的娛樂活動的習俗,也是防止有不名譽的事情發生的。漢族民間以為“寡婦門前是非多”,一般男子都要盡量少與寡婦來往,以免發生誤會,或者真的有不正當的性行為發生。這些除了對寡婦不公正的歧視態度以外,也都是房事禁忌的擴延。
自古禁忌白天交媾
夫妻白天同房交媾,背離了傳統的生活習慣,亦屬嚴重的禁忌。春秋戰國時期的《論語》便說,宰予“晝寢”,孑L子知道后,便厲聲責罵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圬也”。認為宰予實為不可救藥,已經沒辦法再說他了。《漢書》也記載了漢光武帝與董賢晝寢之事:“(董賢)常與上臥起。嘗晝寢,偏藉上袖÷上欲起,賢未覺,不欲動賢,乃斷袖而起。”白天夫妻同房交媾,一直為儒家所忌。《魏書·孝文王列傳》亦記述魏高祖想讓他的兒子吃完早飯后,就到內寢與妻子盡交媾之歡,漢族的人們竭力反對,以為不好,制止了事情的發生。舊時人們認為白天交媾乃淫邪之舉,必定要冒犯神靈,觸怒天地,神靈將降罪于造事人,或病或死,大禍必至。
受華夏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以及優生優育的影響,人們認為男女性生活的環境應隱秘安靜;認為男女交合需心氣平和,情緒自然。
忌在險惡、神圣等非常之處行房事
《婦人規·子嗣》中記載:“如寢室交會之所,亦最當知宜忌。凡神前廟社之側,井灶冢樞之旁,及日月火光照臨、沉陰危險之地,但覺神魂不安之處,皆不可犯,倘有不謹,則天枉殘疾,飛災橫禍,及不忠不孝之流,從而出矣。驗如影響,不可慎哉。”認為如果在神廟、荒冢、井灶等處交合,不僅會遭人譏笑嘲弄,也會因心緒不寧、神魂不安而招致身心疾患。又如《玉房秘訣》中記載:“山水神社,五谷寺廟井灶等地勢I糾險之處,不宦交接。是謂地忌。”
忌在鬼靈神明常居處行房事
傳統觀念認為,人們的性行為會褻瀆神明。于是在鬼神常在的地方,諸如在廟宇內、宮觀中、宗祠里、祖堂上、神龕下、棺柩處等位置都是嚴禁行房事的。這些地方都是鬼靈神明常居地或出入處,男女如在此行房事,勢必會褻瀆、觸犯鬼神精靈。如果惹得它們惱怒起來,是會給人類降下災禍的。
忌在陰冷場所行房事
古今醫學及養生學都指出,男女行房事需有適宜的天氣、安靜幽雅的環境,才會幸福美滿。忌中國民俗文化博覽諱在陰冷的場所行房事,尤忌秋涼冬寒時在竹席上行房事。,因竹子性寒冷,犯者易感寒氣,將會導致陰冷寒氣浸淫肌膚臟器,而患腰酸腿疼、風濕癱瘓之疾。
忌男女行房事被人撞見
男女行房事稱為“隱私”,是最忌諱被人撞見的。胡樸安《巾華全國風俗志》載:“(苗族)獠人夫妻異宿,唯于晴晝,牽臂人山為樂。于路口插松竹,以斷往來,謂之插青,見者即避.、如或誤人,刀斧相加。”據張紫晨《中國民俗與民俗學》載:“(真臘國)行房不欲令人見,此俗與中國同,。”“(苗族)夫婦野媾,插青路衢,以斷行路,不知誤人,張弩射之,媾精人地,是生短狐。”
忌男女露天交合
傳統習俗認為男女性交屬隱私,不沽,而天地是天神和地祗住的地方,是神圣不可褻瀆的,因而要避天地。男女性交時應該在房間內床上進行,因為這樣可避開天與地,故民俗稱男女行房事為“床笫之歡”。“野合”是指男女性交合在露天之野林山地。這樣自然會被視作污穢了天地,褻瀆了神明,故嚴禁野合。否則,惹怒天地神靈,會遭五雷轟頂,死無葬身之地,,
俗話說:“上床夫妻,下床君子。”“君子廳,小人房,”即是要求盡量使大妻之問的性行為、性生活不外露的,。
忌在鬼靈神明出沒的時間行房事
在鬼神出沒的時間里,或在與鬼神交往(遭遇)的場合下都是禁忌行房事的,否則,會褻瀆鬼神,使自己遭遇不幸。例如,在日食、月食、暴風、驟雨、地震、電閃、雷鳴、水災、旱災、雹災、蝗災、瘟疫等情況下應禁忌性行為。因為此時行房事是對天意的違背,是對天神的不敬,是對鬼神意志的褻瀆。或許那災厄正是于這種褻瀆才來臨的,或許還會因這種褻瀆而繼續發展下去,惡化下去。因此,人們在這些情況下禁忌房事,并幻想自己的節欲而能感動上蒼,感動神靈、鬼魅,使它們不再降下災難。
忌祭密枝活動期間行房事
云南彝族阿西(阿細)人有祭密枝活動,這期間,禁忌夫妻同床。
忌水神活動期間行房事
清代南方賽水神活動期問也禁忌夫妻同床。據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云,在賽水神活動中,曾經有一名當會首的舵工,兇“一夕犯不潔(即指房事),方跪致祝,有風刮灰撲其面,骨粟神悚,幾不成體。退而拂拭,則額上現一墨畫秘戲圖,神態生動,宛肖其夫婦,洗濯不去,轉更分明,故以膏藥掩之也”。大概意思是祭祀神明期間不得行房事,否則必會受到神的懲罰。
中國民間有性行為不沽的觀念。其不潔之來源,主要是婦女不清的觀念引起的
忌“血污”行房事
婦女來月經的時候,被視為“血污”,俗以為是不潔的;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女子陰類也,以血為主,其血上應太陰,下應海潮,月有盈虧,潮有朝夕,月事一月一行,與之相符,故謂之月水、月信、月經……女人人月,惡液腥穢,故君子遠之,為其不潔,能損陽生病也。”因此,民間男子以此鄙視女子,說女子是不潔的。忌在別人家行房事在民間也視一般房事為不潔的行為,常常小心避忌之。東北地區有“寧承喪,不承雙”的說法,意思是寧可把炕借給人辦喪事用,也不愿意借人結婚用,認為借給人結婚用,會臟了自己的炕,會遭晦氣的。如果夫妻外出借用人家的炕了,臨走時一定要扔下幾個錢,叫“買炕錢”,是對自己不潔行為的一種贖罪。漢族、布依族及其他一些民族中都有忌外來夫婦在自家同宿的習俗,包括自家女兒、女婿也是如……否則便于家不吉利,或者說會影響自家后代子嗣的續衍等等。
忌在船上行房事
浙江一帶,船家忌諱男女搭客在船上交媾。
忌孕婦、產婦行房事
鄂倫春族、漢族等許多民族中都有禁忌孕婦、產婦行房事的禁忌習俗。在懷孕期間,尤其是大月份(8—9個月)時,忌房事,是恐胎兒受損,怕早產。產后“過月子”期間,忌房事,是認為產婦身上不干凈,會使男女染上疾病。
不潔性行為補救措施
有些人發生不浩性行為后才思索如何防御,以求補救措施。如果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尿道流膿、白帶增多、生殖器疼痛或出現丘疹、疤疹、潰瘍等,必須如期去醫院檢查治療。
性交后一定要及時清洗陰莖、陰道、陰部以及手與口。用食醋或是稀釋成5%的醋精(乙酸)沖洗陰道、陰莖以及大約會沾上對方分泌物的部位。
這也是一種比較有用的解救措施,對于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和陰道炎、尖銳濕疣中用。啟用的時候要如期、留意和重復沖洗。順便指出,假設能在性交前先用食醋洗陰道效果會更好。
自古以來,民間對房事養生頗有講究,其中包括一些房事禁忌。一般來說,在禁忌的日子里同房,不但損害身體,還會影響運勢。
忌初一十五行房事
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是月廓虧空之時日,月屬陰,此為陰虛,民間也忌房事,唯恐陰陽不調。
忌“惡月”行房事
九毒日,指的是每年的農歷五月初五、初六、初七、十五、十六、十七以及二五、二六、二七,這九天為“天地交泰九毒日”;外加十四日為天地交泰日,一共十天。農歷五月在民俗節氣里稱“惡月”,據說五月初五日這天,陰陽之氣爭雄,陰勝陽,鬼魅、邪祟、瘟疫、毒氣猖獗一時i此時行房事自然危險,或謂會“倒陽”,或謂會“中毒”,所以要禁忌行房事。而毒月里是最傷身耗氣損精元的日子,忌行房,而且古人在這些日子里通常會喝雄黃酒、插艾草來驅邪、祛晦氣。
忌“重陽節”行房事
九月九日稱“重陽節”,或者是因陽盛陰衰,或者是因“重九”是陽數之巔峰,恐過后則一轉而為陰數了,所以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包括房事也在禁忌之列了。
忌頭七日行房事
在民間習俗中,人過世后的匕天里,過世的人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會在家里或生前喜歡的地方游蕩。而在宗教的說法上,男女之間的房事屬于不潔凈之事。在家族有人去世還在守靈的頭七天內忌諱行房事,以免沾惹去世者的靈體或污濁氣場,如不是自家親屬去世的除……
守宮砂
傳說,東方朔曾經告訴漢武帝守宮砂是檢驗女子貞否的驗方:另外,還有兩張不同方子的記述,主要的藥物,都是用于守宮,但和人的藥物卻各不相同,制法也大有出入,在中國古代甚至還有守宮涂臍,婦人“無子”的說法二:《淮南·萬畢術》載:“守宮飾女臂,有文章,取守宮新舍陰陽者各一,藏之甕中,陰干百日,以飾女臂,則生文章,與男子合陰陽,輒滅去,”
此藥方只需守宮各一頭,毋須別的藥物和人,似乎不能稱之日“守宮砂”。本書另記載:“取七月七日守宮,陰干之,治以井花水和,涂女人身,有文章,則以丹涂之,不去者不淫,去者有奸。”
除主藥守宮外,尚須“井花水”和“丹”。“丹”或和“朱砂”是同作用的東西,所不同者,是前者以“朱砂”食守宮,后者以“丹”涂女身,不過三者用以試驗女人貞淫的效用是一致的。
在舊時,人們對行房事的時間是有所禁忌的。
忌每天早晨和黃昏行房事
如果從傳統陰陽五行方面分析每天清晨和黃昏,正好是陰陽二氣轉換交接的時間,此時陰陽交替,最容易失調,而男女行房事就需陰陽和諧,平衡相守,故認為此時應忌行房事,否則,將因陰陽失調而招致災禍,引發一些疾病:如果從醫學、養生學的角度分析:經一天勞作,黃昏時已經筋疲力盡,自然不宜行房事;而早晨的時候精神末振,還要用充沛的體力迎接一天的勞作,因此不宜行房事。
忌每天虛損之時行房事
傳統醫學認為,一日之中,人體內的陰陽氣血呈現著規律性的更迭變化。對于男女交合,與陰陽氣血的盛衰有著極大關系。每日半夜子時,約23點至1點,正是人體陽氣開始生發的時候,即所謂“至于夜半生氣乘旺之時”,是男女性交的最佳時間。《廣嗣紀要·協期篇》中記載:“天地晦冥日月,此一日之虛電”,天地暗淡,日月無光,正是每日中的虛損之時,人體氣血亦極衰,此時也最忌男女行房事,
忌天氣物候變化異常時行房事
天氣物候變化與男女性生活關系非常密切。認為人與天地相參,與日月星辰相應,時刻都在進行信息傳遞,人總是在不斷吸引自然之靈氣為己之精氣。自然界的變化會導致人之氣血及臟腑功能的變化。當男女在風和日麗、氣候宜人、神清氣爽時行房事,情洽意美,兩心交暢,有益身心=反之,在嚴寒傷人陽氣,酷熱耗人陰津,地震雷電使人心神不寧時行房事不僅不和諧愉快,且會導致疾病正如《千金要方·房中補益》中所說的那樣:“若御女者,則損入神,不吉,損男百倍,令女得病,有事必癲癡頑愚,喑啞聾聵,攣跛肓眇,多病短壽,不壽不十二。”
古代注重“性前戲”
一般而言,性前戲主要包括擁抱、親吻、觸撫、情話等調情內容。
在中國古代房中術非常重視這些動作和措施,認為性交前務必先有舒緩輕柔和有序的相互愛撫嬉戲階段,使情緒和諧、性欲感動。如中國長沙馬王堆漢墓醫簡《合陰陽》中就曾認為性前戲是為了達到“男候四至”(即男子陰莖呈現充備、勃起、堅挺、久而發熱的四種征候);女子達到“五欲”(即親吻、擁抱、觸撫性敏感區、吮吸舌唇和緊貼緩搖,可使女方產生面頸紅暈發熱、乳房隆實、鼻出微汗、口津潤滑、女陰流液等五種性欲感動征象)。如雙方分別達到“四至”、“五欲”,則正式性交時定能氣血舒暢,性欲滿足。
另外,中國古代性典《玉房指要》中,也認為性前戲宜從容安詳,可先觸撫肘窩、腋旁、上肩胛、到頸項、環眼周、撫面頰,再下鎖骨上窩,揉撫乳房,經上腹、臍、丹田(臍下三寸處)、陰阜、大腿內側、外陰、陰蒂(或陰莖)等處,相互擁抱、親吻、吮吸口中津液,喚起對方的性興奮,其后才正式性交,二書中并指出,這種性前戲,即不違背人之常情,又可益壽延年,也可以說是一種性樂趣。
在舊時民間,人們對于行房事的年齡也是有所禁忌的。
忌年輕女子同衰老男子行房事
傳統醫學從養生學的角度出發,認為男女婚配交合應盡量做到陰陽平衡,不要使陰陽盛衰的差距過大,這樣性生活才會和諧美滿,有益于身心健康。《養生經》中對于性交不當所引起的對女子的損傷時說:“三者少陰而遇老陽,玉莖不堅,莖舉而易軟,雖人不得搖動,則女傷其目,必至于盲。”如果年輕女子與衰老男子成婚行房事,因女子年輕,氣血旺盛,性欲正茂,而男子衰老,陽事不舉,交合難成,將損傷女子眼睛,甚至引起失明。
忌少年行房事
傳統醫書《外臺秘要·虛勞陰疾候》也提到:“五勞七傷陰疾,十年陽不起,皆少小房多損陽。”指明了少年好色行房事會損傷腎陽,導致男子性障礙的最常見病癥—陽痰。
古今醫學指出,少年身心發育不他全,尤其性器官、性機能尚處發育中,此時應戒好色,嚴忌行房事。對此,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諄淳告誡人們:“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所以少年切勿好色,嚴禁房事。
忌老年放縱情欲
如(三元延壽參贊朽)誡之曰:“年高之時,血氣既弱,覺陽事輒盛,心慎而抑之,不可縱心竭意。一度不泄一度火滅,一度增油,若不制而縱情,則是青火將滅,更去其油……以致虛損之禍……”指出年老若不知節制房事,而縱情施泄,必動搖根本,使壽命縮短。古今醫學、養生學都認為:人至老年,年事已高。體質漸虛,尤其肝腎不足,精氣已衰,故應嚴禁放縱情欲,應節制房事。古人房事養生法
(1)以靜為強,心毋怵蕩。性愛貴在寧心靜氣,排除恐俱、慌亂、煩躁等情緒。這可謂是性愛的“心理準備“階段。
(2)先戲而樂,神合意感。古人明確認識到,前戲是一種樂趣,是性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激起春情,提高性欲。
(3)先腎后心,弗欲強之。任何一方未達到良好狀態時,均不可勉強。男子不可自力不勝而強舉妄為,更不可強迫女性。性愛要先有性的生理沖動,而后再根據心理沖動來實施,這就叫先腎
后心。
(4)講求法式,療病益身。古代房中術包括許多性愛姿勢,據說能治療某些疾病。但現代人更應該將之視為一種藝術。
(5)徐徐遲久,以和為貴。從容安徐、抽送和洽、不疾不暴、柔舒持久,這是古人定義的實質性愛的理想狀態和要求。
(6)乃觀八動,審察五音。古人一向強調,相愛雙方都應該獲得滿足。達到性高潮時,女性會有八種反應動作和五種呻吟聲,可供愛侶觀察。
(7)弱人強出,行氣補腦。性愛后,男性應該在生殖器還呈硬態(生態)時拔出,不能全部疲軟(死態)時才拔出。這是古人講究性養生的主要內容。
《千金要方·傷寒勞復》指出:“病新瘥未滿百日,氣力未平復,而以房室者,略無不死……近者有一士大大,小得傷寒,瘥已十余日,能乘馬行來,白謂平復,以房室,即小腹急痛。手足拘攣而死。”患病期間,人體正氣全力以赴與邪氣作斗爭,若病中行房,必然損傷正氣,加嗽病情,導致不良后果。病后康復階段,精虛氣弱,元氣未復,極需撲心休養。若反而行房耗精,使正氣更難復元,輕者舊疾復發,重者甚或喪命。
此可見,疾病未愈和大病初愈時,都是禁忌房事的。
忌女子傷口未愈時行房事
《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九記載:“婦人金瘡未瘥而交,會動于血氣,故令瘡敗壞。”認為婦女如果身有傷門未痊愈,則切忌行房事,否則血氣沖動必導致傷口破裂潰爛。
忌傷筋動骨者行房事
傳統醫學及養生學指出,筋骨受損傷,則要在養好傷后再禁欲兩個月才能過性生活。民諺曰“傷筋動骨一百天”,指的是筋骨損傷患者要一百天才能復原,而欲行房事,則還需斷欲七十天才行。否則,百日之內,即傷未康復時行房事,必死無疑,剛過百日,即傷剛愈合即行房事,則必然導致肢體殘廢。
忌癆病者行房事
俗以為疥病者,性行為的要求很強烈且頗策無克制,然而傷病者最忌行房事,雖已養好痊愈,看上去很強健了,仍要斷欲一年以上,否則,將無可救藥。
忌眼疾未愈或始愈行房事
眼疾未愈或始愈,不可行房事,否則眼會失明。
忌新病未愈行房事
古今慶學、養生學均認為:新感之病,未瘥(痊者,愈也)之前,應禁止同房。否則,必將引邪入內,感染其他疾病。因為新感之疾病在其表,病勢尚輕,但表氣不固,正氣已虛。倘若此時過性生活,則傷腎耗精,使虛衰更虛,邪毒自然會乘虛自表而入臟腑。
忌傷寒初愈行房事
傳統醫學指出,患傷寒病初愈而未復原者,不能行房事。《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八中指出:“男子病新瘥未平復而婦人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陽易,其婦人得病新瘥未平復而男子與之交接得病者名陰易……其得病之狀,身體熱沖胸、頭重不能舉。眼內生瞇,四肢拘急,小腹疼痛,手足拳,皆即死。”
忌患結核病者行房過頻
古今醫學及養生學均認為,身患結核病的人,往往性行為的要求比常人強烈,如果不能夠加以克制,就會有很領繁的性交。但從病理上看、從體質上講,患結核病者最忌行房事,尤其忌房事過于頻繁,否則,于身體有害,會加重病情。故應禁忌過頻行房事。即使病已初愈,體質看起來已較強健者,也應斷欲一年以上,否則,將無藥可救。
忌瘡痘未愈行房事
傳統醫學及養生學認為,如果在機體患疾、生瘡出痘、病未康復時,應忌房事。否則,強行房事將會導致毒氣進竄,而瘡破痘發,無可收拾。
婚后不育者勿房事過度
男女婚后多年不育,自然是件苦惱的事,不少夫婦于是采取增加性交次數,企圖以過度的房事來增大受孕生育的機會,殊不知,這是極不科學的,反而會得不償失。造成不育。
因為從正常生理功能來說,過度性交,每次精液內含的精子數量會大大降低,更難達到受孕目的。男子每次射精后要等待1-7天,體內精子才能再次發育成熟,如果在5-7天內連續性交,所射出精子未成熟自然無法受孕;因此,凡不育者應就醫檢查,如果夫妻雙方生理無其他病癥,就應適當節制,科學安排性生活,切勿盲目過度行房事。
忌男女性病患者行房事
古今醫學強調:男女凡患有諸如下疳、子癰、囊癰、淋病、尖銳濕疣,御毒等性病者,應嚴禁行房事,否則不僅會加重自身病情,危及性命,而且也會傳染他人,禍及社會。
忌溫熱病初愈行房事
《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十提到:“溫病雖篷,陰陽未和,因早房室,令人陰腫,縮人腹,腹疼痛,名為交接之勞復也。”認為春時溫病患者及夏時熱病患者,其病初愈時,身體衰弱,血氣未復,陰陽未和,若于此時性交,則必患敢病而難以治療。
忌婦女患病時同房
在婦女患病期間,應嚴禁同房。因為,婦女在生病期間,性欲會降低,男方應克制自已,不要同房,以免加爪病情。
忌受驚嚇后行房事
傳統醫學和養生學認為,男女行房事時應在心情愉快、情緒正常的情況下進行,這樣才能養生益體、幸福美滿,而在情緒不正常的狀態下行房事,則適得其反。尤其在人受到驚嚇、驚魂未定之時,情緒緊張,內部功能失調,應切忌行房事;否則,必遭受疾患,傷害身體。
古人云:“嗜食醇酒厚味,釀生濕熱,流注下焦,擾動精室,則遺精。嗜食辣肥甘,損傷脾胃,運化失常,濕熱下注致陽事不舉”,這里的遺精、陽事不舉均是飲食不當所產生的性功能障礙。所以,為了保護性功能的正常,一定要注意飲食的禁忌。
忌食太咸
成味先入腎,適度的咸味能夠起到養腎的作用,但食咸太多就會傷腎,不利助陽,因而飲食上。南:清淡,多吃點富有營養、補腎益精的清淡食品,如蔬菜、花生、植物油、禽蛋、魚類、豆類、芝麻、粗糧等,這對襤壽延年,避免'陸功能衰退有積極意義。
忌病初愈吃青菜后行房事
《備急下.金要方》中記載:“時病瘥未健,食青菜競,行房事,病更發,必死。”認為凡病初愈而身體尚衰弱苦,切忌在吃青菜后性交,否則將導致舊病復發,必死無疑。
忌肥甘厚昧
肥膩之物易傷脾胃,而脾胃運化失常,很容易引起精氣不足,精虧血少,體虛氣弱,可致性欲減退,、除此以外,過食油膩,脾胃運化艱難,釀生濕熱,能流注下焦,擾動精室;可造成遺精、早泄;如果流注宗筋還會導致陽痿。
忌飲酒醉酒后行房事
俗語云:“飽暖思淫欲,酒為色媒人,”現實生活中,不少醉酒者常習慣于失態中魯莽草率行房事,孫思邈在《備急干金要方》中告誡人們:“醉不可以接房,醉飽交接,小者面焦咳嗽,大者傷絕臟脈,損命。”認為醉酒之后切忌行房,否則導致百病,傷人身心,輕則面焦咳嗽,嚴重者傷臟絕脈,危及性命。
《素問·上古天真論》對飲酒醉酒后性交所導致的病理變化敘述得更為清楚:“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人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說明飲酒醉酒行房事,貪圖淫樂,耗散真元,損傷腎精,不僅是造成早衰的根源,還會帶來各種疾患。因為醉酒行房事,氣竭傷肝,女子則月經衰微,惡血淹留,患生惡瘡。男子會精液衰少,陽痿不舉;另外,酒性濕熱,亂性亂精,會造成不孕或生育畸形兒、弱智兒。
忌食寒涼
寒涼食品很容易導致腎陽不足,腎陽虛衰,命門火衰,可致精少陰冷,性功能衰退。中醫認為:“涼,多食損元陽、損房事。”《本草從新》中記載:“損男子陽道。”水獺肉,《日華子本草》說:“消男子陽氣,不宜多食。”《隨息居飲食譜》說:“多食消男子陽氣。”
菱角、海松子、貓肉、茭白、兔肉、豬腦、羊腦、粗棉籽油和水獺肉等,對性功能不利,常吃能出現性功能減退或精子減少、陽痿等。
忌行房后飲涼水
民間以為行房后,最忌飲涼水,尤其是剛從井中打上來的“井巴涼”(水)。喝涼茶,扇扇子也不行。行房后,暑天不可貪涼,冷天不可冒風雨,否則男縮陽,女縮乳,四腳冰冷,不是落疾病,便是會死亡、
忌病初愈食肉、蒜后行房事
《備急千金要方》告誡人們:“時病瘥后,食一切肉并蒜,食競行房,病發必死。”認為凡病初愈者在吃一切肉類及蒜后,切忌性交,否則很容易導致舊病復發,不治而死。
房事保健對人類健康長壽至關重要,正常的房事生活是人們幸福美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國古代養生家和醫家對房中保健做了比較系統的闡述,指出了一些理論原則和具體方法,以及有關禁忌。
忌壓抑性欲
性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是一切生物賴以繁衍的基礎。性與性欲是人類的一種本能,順應這一自然本能,就可使身心健康,延年益壽。否則,壓抑或戒絕性欲,就會導致疾病,甚至縮短壽命。故而在《備急千金要方》中誡之日:“男不可無女,女不可無男,無女則意動,意動則神勞,神勞則損壽……強抑郁閉之……以致鬼交之病,損一而百也。”可見違背人的正常生理需要,強行壓抑性欲是極有害的。
忌淫欲過度
夫妻間的性生活有許多禁忌,這多數是出于健康方面的考慮。俗以為淫欲過度,會損傷身體。人們對于精液的認識是很神秘的,以為那里面含有某種精氣、元神,一滴精水,萬滴血水,精液是比血液更珍貴的東西,因而房事過多會損神折壽的。俗話說,“色是刮骨鋼刀”,“貪花,不滿三十”就是這個意思。
性生活與年齡的大小、體質的強弱也有關系,臺灣俗諺“驚死暝暝一,不驚死暝暝七”,是說怕死的一晚上只交合一次,不怕死的一晚上交合七次。誰不怕死呢?所以男女房事過度就成為一種禁忌了。還有一種說法是“二更更,三暝暝,四數錢,五燒香,六拜年”,意思是,20歲時每更可交合一次;30歲時一晚上可交合一次;40歲就要像一五一十數錢那樣,每五夜交合一次;50歲時就要像初一、十五燒香那樣,每半月一次;到了60歲就要像一年一度的拜年那樣,一年只能交合一次。這些規勸節欲的俗諺是有一定的養生健身的道理的。
在民間,也有許多禁忌淫欲過度的告誡,直至今日,社會中仍有不少事業心強,成就欲大的人,每每以禁約房事來逼促自我上進。甚至有禁欲、節欲可以直接影響到貨幣、糧食、物質增長的迷信思想存在,俗以為禁絕房事可以使精力得到儲存,并因此而影響到其他事物也產生類似的效應。
《素女經》中告誡人們:“人年二十者四日一泄;年三十者,八日一泄;年四十者,十六日一泄;年五十者,二十一日一泄;年六十者,畢,閉精勿復泄也。若體力猶壯者,一月一泄。凡人氣力,自相有強盛過人,亦不可抑忍.,久而不泄,至生癰疽,,若年過六十,而有數旬不得交接,意中平平者,可閉精勿泄也。”
忌房事時男女雙方不和諧
房事生活是男女雙方的事,其基礎就是男女雙方和諧,男唱而女和,女欲而男從,這樣的性生活才正常、愉快,才能達到養生、優生的目的。而不和諧的性生活是應禁忌的,《洞玄子》中記載:“若男搖而女不應,女動而男不從,非直損于男子,亦乃害于女人。”因而主張在“男欲接而女不樂,女欲接男不欲,二心不和,精氣不感”的情況下,應禁止房事。否則,必招致疾患。
忌身體勞累困乏時行房事
有時,房事雖不過多,也會損傷身體的。如在身體勞累困乏時是禁忌房事的。俗話說:“百里行房事者病,行房百里者死”。意思就是遠行前后禁忌行房事。走遠路后再行房事會生病的,而行房事后再走遠路就更危險。
忌男女房事時粗暴急促
古代醫學強調:男女性交應和緩溫柔、從容自然,方能養身益體。否則,若交媾時動作粗暴,急上急下,卒暴施泄,不僅危害身心,且會直接損傷性器官,導致性病。
古人在《千金方》巾告誡人們:男子性交卒暴施泄“其衰有五:一日精泄而出,此氣傷也;二日精清而少,此肉傷也;三日精變而臭,此筋傷也;四日精出不射,此骨傷也;五日陰衰不起,此體傷也。凡此眾傷,皆不徐交接而卒暴施泄之所致也。”
忌月經未盡同房
《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i十九引《養生方》中記載:“月水未絕,以合陰陽,精飛人內,令月水不節,內生積聚,令絕子不復產乳。”認為婦女月經未盡絕之時,切忌與男子行房事,否則將引發各種疾病,損害身心又禍及子孫。《千金要方·房中補益》也指出:“婦人月事未絕而與交合,令人成病。”《原病集》也說:“有婦人月經來時,交合陰陽,致傷血絡,多成經漏淋漓。”
忌情緒悶躁時行房事
一般心情郁悶、憤怒的時候是禁忌房事的,因為情緒悶躁、惱怒是肝火太盛的表現,此時行房事,會火上澆油,傷肝損脾的。另外,受到驚嚇之后,情緒緊張,也不能行房事。
忌諱吃得太飽或空腹行房事
吃得太飽或空肚腹時也不宜行房事。俗以為醉飽后行房事會損傷五臟,空腹時行房事會大傷元神。
忌女子房事后立即乳嬰
哺乳期婦女應少房事、即使可適當進行房事,也應注意房事前后的保健。乳婦在性交結束后,忌馬上給嬰兒喂奶,而應休息,待血氣體力精神恢復正常后才行。否則,不僅會使自身血氣受損害,對嬰幼兒也極為不利。
忌女子“五氣”未至行房事
古代醫學認為,女子的性興奮是人體精、氣、神的綜合反應:心臟精氣至則面部充JfIL,眉問唇頰紅暈;肝臟精氣至則兩眼濕潤,含情脈脈,頻送秋波;肺腑精氣至則低頭不語,氣深咽唾;脾臟精氣至則偎依男體,擁抱親吻;腎臟精氣至則陰戶張啟,玉液淫淫。五氣均至,性興奮已達較強程度,此時交合即可無限美滿,且于身心有益。反之,若“五氣”未至而強行性交,則必損傷男女身心健康,史無法優生優育。
《玉房秘訣》中七種房事禁忌
中國古代對于房事禁忌的說法數不勝數,最早提出的說法是“七種房事禁忌”,始見于《醫心方·卷二十八》。具體內容為:
第一之忌,晦朔弦望以合陰陽,損氣,以是求子,必刑殘(指被殺戮或致殘),宜深慎之。
第二之忌,雷風,天地感動,以合陰陽,血脈涌,以是生子,必癰腫。
第三之忌,新飲酒,飽食,爺氣未行,以合陰陽,腹中彭亨(指脹滿),小便白濁,以是生子,必癲狂。
第四之忌,新小便精氣竭,以合陰陽,經脈得澀,以是生子,必妖孽。
第五之忌,勞倦重擔,志氣未安,以合陰陽,筋腰苦痛,以是生子,必天殘。
第六之忌,新沐浴,發膚未燥,以合陰陽,令人短氣,以是生子,子必不全。
第七之忌,兵堅盛怒(指陰莖勃起狀)莖脈痛,當合不合,內傷有病,如此為七傷。
1.施舍愛情:有的女孩喜歡扮演圣母的形象,隨意地向喜歡自己的男孩子施舍愛情,給他人造成嚴重的心靈創傷還不以為然。
2.參與意識:有的人總喜歡打聽與已無關的事,熱衷于傳播小道消息,不尊重好朋友對自己的信任,以張揚他們秘密為樂事。這樣的人,會讓另一半感到很郁悶。
3.花錢似水:有些女孩子把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裝扮自己上,向父母伸手要錢仿佛要債一般。這樣的女孩子必然讓男孩子望而生畏,覺得自己沒有能力養活她。
4.冷漠自傲:有的人莫名其妙拒人于千里之外,一副無一友可與之交心、無一人可與之相比的架勢,這樣的人也不會得到另一半的關心。
5.自以為是:凡事強調個人觀點、妄自尊大,不懂裝懂的人,都不會受人歡迎。
6.無同情心:女性的同情心使女性獨具魅力,如果對弱者和受欺負的小孩、小動物沒有一點憐憫和同情,很容易使人想到狠、辣,也就不敢靠近了。
7.淚水漣漣:女人的眼淚是男性心腸的柔化劑,可增強男性的責任感,但如果總是一遇不順就大哭特哭,任何一個男人都會感到厭煩的。
8.無責任感:有的人處理事情很少考慮他人,只求自己痛快,盲目追求時髦、浪漫,不顧對方的感受,這樣的人往往會使另一半很受傷。
9.無分寸感:有的女孩不分場合嘻嘻哈哈,或是出拳動腳鬧作一團,讓另一半覺得很不自在。女孩子笑得太多太濫,會讓人覺得浮淺。
10.濃妝艷抹:女孩的年齡就是最好的化妝品,清純自然才是女孩應該追求的,濃妝艷抹難免讓人感到可怕和俗氣。
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不同群”的說法。過去一直主張男女之間互相避忌。
忌男子向少女贈送東西
男女之間一般不互贈禮品,以防被人猜疑有不正當行為發生。普米族忌諱男子向少女贈送手鐲和腰帶,以防被人猜疑有曖昧行為的發生。
忌男女互相看視、調笑
據《中華全國風俗志》中記載,山西有“男女不貿易”的說法。男女間說話很講究分寸,通常不互相開玩笑。男女間禁忌互相看視,禁忌互相調笑,民間有“人浪笑,馬浪叫”的俗語流傳。維吾爾族的婦女一般不外出,必須外出時,要戴面紗或蓋頭。
土家族禁忌男人跟姑娘開玩笑。
忌男女同坐
土家族禁忌外人和姑娘坐在同一條凳子上。漢族民間有“男女七歲不同席”的俗諺。《中國禮俗學綱要》說:“男女之嫌疑,如何辨之,則如男女不同坐。”
“男女不同坐”,不但互不相識的男女如此,即便是親兄弟姐妹之間也是如此。舊時,姑、姊妹、女兒回娘家以后,一般吃飯時不和侄子、兄弟、父親同席,都是分席而吃。不但私下里這樣,在公開場合也是如此。、直到清末民初,在戲院還分男席、女席,男女看客是分開來坐的。即使夫妻也不破例。
忌男女衣飾曬在同一根竹竿上
男女“不共巾欖”,人體性別的區分聯系到衣物性別的區分,男女衣飾不能晾曬到同一根竹竿上。這樣做的目的,以為男女衣飾的接觸即等于男女之間的接觸;或者是擔心男女在晾衣、收衣時會使相遇和接觸的機會增多,從而發生茍且的事情?
忌叔嫂密切來往
叔嫂是一個門內的非夫妻關系的男女,平時接觸較多,嫌疑最重,因而要求也更嚴。“叔嫂不通問,不相為服”、“嫂不撫叔,叔不撫嫂”,這是漢族的古俗。
中國人似乎很重視男人和女人的區分,新生兒出生,人們往往要先問是男孩還是女孩;不管是在婦女為主導的母系氏族社會,還是在男尊女卑的1日社會,或者在大力提倡女人能頂半邊天的新社會,區分一個人的性別,似乎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人們認為,如果不分男女,好像人類的一切行為都會喪失依據,所謂“陰陽不分世理亂”。陰陽可指男女,陽表示男性,陰表示女性。人們對于兩性區分的這種觀念,使得人們在男女性別上也要弄出些禁忌來。
忌在穿衣打扮上男女不分
每個朝代的男女服飾都有顯著的區別。例如在宋朝時期,大多數男性穿交領或圓領的長袍,干活的時候就把衣服往上塞在腰帶上,衣服是黑白兩種色彩;女性則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長裙,經常在上農外面再穿一件對襟的長袖小褙子,款式很像現在的馬甲,褙子的領口和前襟,都繡上美麗的花邊。
舊時講究男人穿男裝,女人穿女裝。禁忌男人穿女人的衣服,說如果男人穿女人的衣服,這個男人會變得女性化,沒有男子漢氣概。還有傳說如果男人穿了女人的衣服,在那天晚上神靈就會把他變成女人,因為他穿女性的衣服就是給神靈暴露了他的女性傾向。如果女人穿男人的衣服,神靈不會將她變成男人,而是讓她不斷懷孕。
忌男女勞動不分
在生產勞動方面,男人有男人做的活兒,女人有女人做的活兒,忌諱男人做女人的活兒或者女人做男人的活兒。民間有“男做女工,越做越窮”、“男做女工,一世命窮”等俗諺流傳。舊時,男人一般干田里的活兒,參與社交交往;女人往往干家里的活兒,不參加社交活動。如果一個男人干家務會被人笑話,人們會認為這個男人“沒出息”;如果女人參與社交交往,就會被人們指責為“不守婦道”。有些地區,男人禁止接觸女人專用的小鋤、農具、織機和豬圈;女人禁止接觸男人的武器、獵具,不能進入男人的會所。
握手禮
握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禮節,來源于原始社會。早在遠古時代,人們以狩獵為生,如果遇到素不相識的人,為了表示友好,就趕緊扔掉手里的打獵工具,并且攤開手掌讓對方看看,示意手里沒有藏武器。后來,這個動作被武士們學到了,他們為了表示友誼,不再互相爭斗,就互相摸一下對方的手掌,表示手中沒有武器。隨著時代的變遷,這個動作就逐漸形成了現在的握手禮。
在飲食方式方面的禁忌對自家人也是相同的。而且從這類飲食禁忌的形式上看,主要還是出于當地人自家日常飲食風俗之上的。
忌煮夾生飯
壯族忌煮夾生飯,特別是周隔熟,中問有一團口盅大或雞蛋般大的米不熟,就認定是一種不祥的預兆,不久必有災難或橫禍。因而,要出門遠行的改期,在一段時間里,處處小心謹慎?與人交往,也多加小心,言行舉動都比較克制,有些還要求神拜佛,請師公道公來消災。
包餃子禁忌
中原一帶包餃子忌諱數數,據說一數數就少了。忌諱說“夠了”、“不夠”、“多了”、“少了”。怕被神靈聽去了整治人。據說有的人家因為說了這類話,餃子一下鍋里就不見了,東北一帶又有忌包餃子不捏褶的,說是捏光邊像“和尚頭”,不吉利。其俗又忌包好了餃子擺成圈。據說擺圈表明日子越過越死門子。而要擺得橫豎成行,這樣才顯得財路通達。
忌燒被風刮倒的樹木
壯族做飯時,忌燒被風刮倒的樹木。壯族傳說,古代柴草的枝葉為腳,與各種動物一樣走路,其根部是頭,根須是頭發,后來柴草走到人家里,連人走動的地方都擠滿了,人們去向始祖神布洛陀告狀,布洛陀命倒生神把樹木顛倒過來,將其頭部插入土里,不許走動。從此,柴草要人去砍割,才能進家。過去,壯家村邊被風刮倒的大樹,人們不敢用,生怕倒生神見怪,遭受禍殃。
忌有外人時吃飯
有外人時不要吃飯。否則視為不敬。
忌吃新糧時有人提起未回的家人
吃新糧食,又稱“嘗新”。在嘗新的餐桌上,一定是團圓的時候,如果家中有人沒有趕回來嘗新,則民問忌諱提起。如果提到的話,這個人可能會在外面遭遇不幸。
忌吃飯時端著碗站在別人背后
土家族禁忌吃飯時端著碗站在別人背后。俗以為在別人背后吃飯是吃別人的背,別人會因此而“背時(食)”的。
忌快吃飯時串門
到了開飯的時候,一般是禁忌串門的。小孩子吃飯時仍待在人家家中玩耍,父母也是要訓斥教訓的。忌將奶制品灑在地上鄂溫克族忌將奶制品灑在地上,如灑了就等于灑掉了自己的福氣。不慎灑掉時,常以所灑之奶類涂在額前少許,以保福氣不失。
忌男女同桌
舊時,吃飯時又有男女不同桌,尤其兒媳不能與老公公同桌的習俗。主要是對婦女的輕賤和男女性隔離的觀念使然。
忌從窗口遞進食物
盛飯時,漢族有忌從窗口遞進食物的習俗,據說吃了會得噎食病。
忌用芭蕉葉盛飯
佤族人忌諱用芭蕉葉盛飯。俗以為芭蕉葉是做鬼用的,恐其中藏有鬼魂。
忌穿一只鞋吃飯
鄂溫克族吃飯時最忌穿一只鞋吃飯,俗以為如此則兒媳會變成小偷。
吃飯忌無冠
哈薩克人食忌無冠,如果事急來不及戴帽子或者忘記戴帽子,也必須用一根草莖捕在頭上,才敢就食,否則以為不敬。
忌吃飯時坐在門檻和邊走邊吃
達斡爾族人禁忌吃飯時坐在門檻和窗臺上,或者邊走邊吃。俗以為如此,則會長粗脖子,或者會導致乳牛立著下犢。漢族也忌吃飯時以足踐椅欄上,俗謂如此則食必噎。又忌吃飯脫鞋、摸腳趾。還忌吃飯伸懶腰,俗謂“吃飯伸腰,天打勿饒”。
忌吃飯時說話
蒙古人吃魚時忌說話,因魚有刺,易傷喉,相戒臨食不語,并稱熟魚肉為“啞口菜”。食不語除了衛生的功用外,還有防止說出不吉語的作用。吃飯時說出不吉語是更遭人忌的。俗以為飯時忌提到傷、亡、病、災、禍等兇事,否則,不吉。
忌吃飯時不專心
吃飯是人的一大樂事,也是一件正事,俗忌心不在焉,精神不集中。忌諱邊吃飯邊做活兒,忌諱吃飯時照鏡子,或者邊吃飯邊玩耍,認為是對家神的不敬。俗謂“吃飯不要鬧,吃飽不要跑”。
忌扣飯碗
吃飯時忌諱扣飯碗,恐易生病將不能進食。河北一帶禁忌吃飯時把碗扣在桌上,據說扣碗會得噎食病。還有一些地區忌飯時扣碗是因與吃藥相類。吃湯藥時,喝完后常將藥碗扣于桌上,以示今后不再生病服藥。忌把香油瓶弄倒白族(勒墨人)吃飯時忌把香油瓶弄倒了。如倒了香油瓶,俗以為是鬧鬼,要死人。
飯后禁忌
吃完飯后,俗忌躺臥不動,所謂“飯后不動,定要生病”。以為最好是走走步,活動活動。所謂“飯后百步走,能活九十九”。飯后又忌洗澡、剃頭。民間有“飯飽不洗澡,酒醉不剃腦”、“肚飽不剃頭”的說法。
蒸饃饃和年糕忌外人串門
在蒸饃饃和年糕時,一般是禁忌外人串門的。在門口,有的插把剪刀,有的放碗冷水,還有干脆關門閉戶,以防人來。有人串門趕上正在蒸饃、炸油條時,必須先到火灶旁幫助燒把火,以為破解。
忌做豆醬時偷看
舊時,于做豆醬和釀酒一樣,成敗很難掌握,不是發酸便是發霉。于是民間就怨天尤人,亂找原因。《風俗通義》云:“雷不作醬,俗說令人腹內雷聲。”民間則又有忌諱做醬時不潔女人、戴孝者近前偷看的說法。俗以為經這些不潔凈的人一看,豆醬必壞無疑。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有熱情好客的傳統,他們很樂意在自己家中款待親朋好友,尤其是來自遠方的客人。在如何待客飲食方面,也有一些禁忌。
忌飯前不請客人洗手
漢族人講究敬賓客,在吃飯前要主動請客人洗臉擦手,并遞上毛巾表示尊敬。否則就會給客人一種不夠尊重自己的感覺。
待客忌三盤菜、八盤菜
當主人把客人讓到首席座位上后,就開始上菜。河南鄲城一帶待客忌三盤菜、八盤菜,民間有“三個盤子待鱉,八個盤子待王八”的說法。一般是菜多為好,豫北一帶有“七個碟子八個碗”的說法,表明菜肴豐盛,待客心誠。
忌第一頓飯吃水餃
山東一帶,客人進門的第一頓飯忌吃水餃,因為水餃是送行的食品,俗稱“滾蛋包”,意味著客人不受歡迎。
忌茶壺、酒壺壺口向人
酒宴席上,忌茶壺、酒壺壺口向人。否則,以為會有口舌。《禮記·少儀》云:“尊壺者面鼻。”鼻者,柄也。口柄前后相對;柄之所向主施惠、為尊;口之所向,主受惠,為卑。不以口向人,實為敬客的意思。
忌勺子往外翻
豫北一帶在吃飯時,主人要親自給客人盛飯。盛飯時忌勺子往外翻。認為這是犯人牢食的舀法;也是為了避免財水外流。
忌用白雞
拉祜族待客常用雞肉稀飯,但忌用白雞。若用白雞之肉熬稀飯待客,即表示主人要與來客絕交。
忌有“趕客”的舉動
在客人還沒有吃完飯時,忌諱將空碗空碟收走,忌諱席未散抹桌掃地,俗以為這是“趕客”的舉動。
忌問客人“吃不吃醋”
河南一帶,宴客忌問客人“吃不吃醋”,因諱“醋”字,要稱醋為“忌諱”。
忌蓮菜盤放首席前
酒席上,蓮菜盤忌放首席前,要放遠離客人的“席口”處,因蓮菜俗稱“眼子菜”。如果放客前,恐有“捉眼子”之嫌,“捉眼子”具有貶義,是一種侮辱人的俗語。
忌打兩個雞蛋
家中來客,打荷包蛋時,忌打兩個雞蛋,恐犯“二蛋”的忌諱,“二蛋”俗謂“傻瓜”之意。一般都是打六七個雞蛋,顯得熱情。
另外,在鄂西土家族待客要篩一碗雞蛋茶,即在油茶湯里打幾個荷包蛋。其俗雞蛋茶內常用i個或四個雞蛋。俗說,一個為獨吞,兩個為罵人,五個是銷五谷,六個是賞祿,七個八個九個又應了“七死八亡幾埋”的不吉語。所以忌諱打一、二、五、六、七、八、九等數目的雞蛋待客。
忌主動翻魚
吃魚時,要將魚頭敬獻給客人。將一邊魚肉吃光之后要吃另一邊時,忌諱說“翻過來”,要說“劃過來”。主人要主動把魚翻轉過來,俗謂“客不翻魚”。在有些地區的宴席上,主人上菜時,要將魚頭魚尾分別對著客人,俗話說“頭三尾四”,意思是魚頭對著哪位客人,客人就要喝三杯酒,魚尾對著的客人,就要喝四杯酒。
其他民族中也有這類待客飲食習俗。其禁忌事項或略有差異,然敬客之心大體如此。
“茶”原本是中國特有的飲品,與國外的一些飲料相比更為健康,茶作為中國百姓不可缺少的一種常用飲品有著其不可撼動的地位。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記載,茶有清頭目、醒昏睡、化痰消食下氣和利尿止瀉的作用,現代科學研究喝茶還有消脂減肥的功用。但是,關于茶也是有很多禁忌的?
文人雅士的品茶禁忌
明清之際,曾有文人雅士總結為七條禁忌。日:一不如法,二惡具,三主客不韻,四冠裳苛禮,五葷肴雜陳,六忙冗,七壁間案頭多惡趣。亦是文人雅士自視清高的品茶戒旨。
清代蘇州官方還有過禁民家婢女及女仆人茶肆的地方法規,因而,曾一度出現茶肆無婦人人內的現象。
飲茶的俗信禁忌
民間飲茶習俗已久,終不能禁。民間尚有一些關于飲茶的俗信禁忌,俗以為飲真茶令人少眠,吃茶多,腹脹(可以醋解之)。故禁忌晚間飲茶和飲茶太多。
忌飲用隔夜茶
民俗諺語日:“隔夜茶,毒如蛇。”是一條老幼皆知的禁忌。關于忌飲用隔夜茶的記載頗多,清代《閑居雜錄》中記載:“驚蟄后至九月,凡茶水在幾上經宿者不可飲?因守宮(壁虎)之性,見水則淫,每于水內相交,余瀝遺人,為性最毒。如誤飲時,急覓地漿水解之,或吐或瀉,尚可救一二。掘地以冷水攪之,令濁,少頃取飲,謂之地漿。”
忌吃茶泡
有的地方,辦喜事時,新娘要吃“卵茶”。是時,新娘只低頭飲茶,不吃卵,如吃卵,就被視為不穩重,日后不會受到丈夫和鄰居的敬重。浙江一帶新年互賀時,要飲紅糖泡棗的茶。據說溫州一帶光飲茶水不吃棗,俗說,“無家教,吃茶泡”;而閩南一帶飲紅糖棗茶卻要吃掉茶泡,謂之“吃紅棗,年年好”。這也是與不吃茶泡相類似的習俗禁忌,其取意為“不貪婪,懂禮節”。
忌用茶托
宋代,居喪時飲茶,或以茶待客,忌用茶托。《齊東野語》“有喪不舉茶托”,專門記載了這種俗禮。據說是因為“托必有朱,故有所嫌而然”。乃是恐茶托為朱紅色漆器,犯喪諱。
孕婦忌喝茶
懷孕的準媽媽們通常會在飲食上有很多的注意,不能吃這個不能吃那個,但是,卻沒注意茶這個很普通的飲品,于茶葉中含有的茶堿有興奮作用,這對胎兒的發育是有一定的影響的。而且我們常喝的大部分茶葉,大多數都是寒涼性的,這也對胎兒的發育很不利。因此要特別注意,
冬季不適合喝茶的人
千百年來,人們飲茶品茶,甚至用茶來治病,因而,這種略帶苦味的小葉子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東西,殊不知,茶水雖好,但在冬季,于溫度和濕度的大幅度變化,因而還是有一些人群是不適宜喝茶的。
冬天,天氣寒冷,一些女性喜歡通過喝茶來保持身體的熱度,但是如果是在經期中本身失血過多,如果再喝茶的話,就會造成體內的鐵流失,形成缺鐵性貧血。同時,醫學專家研究發現,與不喝茶者相比,有喝茶習慣發生經期緊張癥概率高出2.4倍,每天喝茶超過4杯者,增加3倍。
在寒冷的冬季,有些對茶葉偏愛的老年人對于茶葉的攝人量不減反增。這樣的做法有些不妥,因為,一些老年人到了冬季,抵抗力會下降,手腳容易出現冰涼的現象,如果此時再喝上一杯茶,那只會更加重寒氣,從而導致疾病的入侵。因此,在冬天,不建議老年人喝大量茶水、最好是少喝或者不喝。
我圍是酒的故鄉,也是酒文化的發源地,是世界上釀酒最早的圍家之一。飲酒,是民間一大快事。往往在酒興正濃之時,猜拳行令,以為勸酒之方。勝者不飲為樂,輸者喝酒受罰,占俗或亦有賭酒獲勝者得飲的風習,如“畫蛇添足”之傳說,即是說“諸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而如今民間酒場上的博戲則大都以能使對方多飲為幸事,實則亦是敬酒的另一種方式,所謂“敬酒不吃吃罰酒”。在傳統飲食文化中,酒歷來被用于祭祀、宴饗、酬賓,或用于醫療、解乏、養生,,因此,人們在喝酒時的俗規禁忌也不少。
忌諱不懂酒席上的規則
隔席不說話,隔席不問酒;酒令大似軍令,在場人均不得違犯;交架腿不坐席,歪戴帽子不坐席,忌遲到,遲到者,罰酒三杯;罰酒必喝干,滴一滴,罰三杯;忌用小指表示“一”,俗以為小指是比喻“小人”的,常用大拇指表示“一”,劃拳伸手指時忌用食指和中指表示“二”,俗以為像“挖眼”等等,這些都是尊重對方的意思。總之,這類規約很多,更有一些是因地因時因人而異的。
忌喝瓶子底下的殘酒
山東一帶,沒有孩子的人忌喝瓶子底下的殘酒,俗說喝瓶子底生閨女。
忌燒酒與生姜一起食用
我國的傳統飲食習俗認為燒酒和生姜都屬陽性食物,都屬燥熱類食品,其物性相同,如果同時食用,對人體腸胃的刺激會很大,會引起腸胃和消化系統疾病,即如古人所曉:“食之壞心肺。”
忌飲酒時食龜肉和菰白菜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飲酒食龜肉并菰白菜,令人生寒熱。”菰白菜,一種蔬菜名,又名“蔣”,俗稱“茭白”。飲酒時不能吃烏龜肉和菰白菜,否則將會使人生發寒熱之疾。
忌飲酒時食生蒼耳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記載:“飲酒食生蒼耳令人心痛,”飲酒時不可吃涼拌生蒼耳。否則必損傷腸胃,引發胃疼病。
忌飲酒時食涼拌生韭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記載:“飲白酒食生韭令人增病。”
古今人們在飲酒時都愛食涼拌生菜,傳統醫學指出,飲白酒的時候不要吃生韭菜,否則將會使有病者病更加重,無疾者患疾。
忌勉強飲酒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莫強食,莫強酒……皆損壽命。”饑餐渴飲,人之本能,當順其自然。若不饑不渴,或已進飲食和厭倦飲食,則不能勉強進之,否則必導致疾病,有損身心
忌暴飲狂飲
古今飲食衛生和養生學都曾指出,少飲酒對身體有益,暴飲狂飲則對身體有嚴重損害。
一是又寸人體肝臟的損傷;二是會使高血壓患者、冠心病患者全身血管擴張,心跳加快,血壓驟然升高從而導致心絞痛或腦血管破裂和心肌梗死;三是導致急性心肌梗死而危及生命;四是引發急性酒精中毒……因此,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善于克制自己,切忌暴飲狂飲。
忌飲酒過量
故民問禁忌俗諺曰:“氣大傷人,酒多傷身”,“飯要少吃,酒要少飲”,“不貪意外財,不飲過量酒”,適量飲酒可消除勞累,舒筋活血,強身健體,好處搬多但如果嗜酒成性,飲酒過量則適得其反,不僅傷人身體,也亂人情志,否則會導致“酒極作亂”而“樂極生悲”。
忌醉后飽食
張機撰、徐彬注《金匿要略淪注》卷二十四中指出:“醉后勿飽食,發寒熱”飲酒大醉之后,應少吃飯菜及其他食物,切忌飽食,否則將引發寒熱之病,損傷身體。
忌卯時飲酒
卯時指的是清晨5~7點鐘,古今習俗部認為卯時不能喝酒,否則對人對己都不利。人如果在這時飲酒,自然會整天醉意蒙蒙,既傷害自己身體,影響耽誤整天的工作,也會因醉酒而對他人和社會造成傷害和影響。故俗語誡曰:“莫吃卯時酒,昏昏醉到酉。”
忌月晦大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善攝生者無犯日月之忌,無失歲時之和,須知一月之忌。晦勿入。”傳統養生習俗認為,善養生的人應不要觸犯日月歲時的忌諱如農歷每月的最后一天稱為“晦”,應忌飲灑大醉,否則必導致災禍。
忌飲酒后過量飲茶或飲濃茶
傳統醫學及食俗指出,人在飲酒后N口渴常嗜飲茶水,少量飲用尚可,切忌過多飲用,否則將使人患疾病,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淪》卷二十說:“飲酒后飲水多,水汽停留于胸膈之間而不宜散。乃令人脅下痛,短氣而竭。”又云:“飲酒后飲水多。水汽停留于脾胃之間。脾得濕氣則不能消食,令人噫氣酸臭,腹脹滿,吞酸。”
酒醉后適量飲點淡茶可起到解酒的作用,但酒醉后不宜喝濃茶,因為茶葉中的咖啡因與酒精結合后不但不解酒,反而會加深醉酒的痛苦。
忌醉酒后睡臥在黍穰秸稈之中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說:“醉不可臥黍穰中,發癩瘡,”人在醉酒之后,常隨處睡臥,傳統醫學認為:醉酒之后應忌臥于黍穰秸稈之中,否則將導致皮膚疾病,引發癩……
忌醉酒后露天睡臥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曰:“醉酒露臥,不幸生癩。”傳統醫學及養生學認為,飲酒醉后不要露天臥憩。否則,將引起遍體生瘡,腫痛入骨,或眼目流腫,小便赤黃以至眉睫墮落,鼻柱崩倒等癩疾。
中藥俗稱“草藥”,實則不僅包括植物,而且包括動物和一些礦物在內。除了一些外敷的藥物外,大多數是煎服食用的,所以義稱“湯藥”,湯藥入腹,事關人命,所以是較他事更為慎重的,所謂“醫不_二世,不服其藥”,現僅就民間廣為人知的一些藥物飲食禁忌略述幾項,加以說明。
忌吃狗肉和其他五個爪子的各種獸肉
土家族不但對病人吃藥有所禁忌,就連農村草醫本人也要忌吃狗肉和其他五個爪子的各種獸肉,否則,他的藥物就不靈了。這與其俗禁忌用狗和其他五爪獸肉、死肉祭神,認為是對神靈的侮辱有關。在民間也相信草醫吃了狗肉和其他五爪獸肉,其降病祛魔的神力也會削弱甚至消失。
忌食本身有毒的藥物
民間俗以為有些東西,本身有毒,故而食之病亡。據《博物志》云:“《神農經》日,藥物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殺人。一同鉤吻。”又云:“黃帝問天老日‘天地所生,豈有食之令人不死者乎。天老日:‘太陽之草,名日黃精,餌而食之,可以長生。太陰之草,名曰鉤吻,不可食,入口立死,'人信鉤吻之殺人,不信黃精之益壽,不亦惑乎。”可見古人便信一種叫作鉤吻的草為毒物。
民間還以為“啖榆則眠不欲覺”、“巴豆(據清《壺天錄》:‘臘梅花結實如豆,即藥部中巴豆也。')食之令人瀉而死”、“食燕麥令人骨節斷解”、“蘑菇有毒不可食”、“蝎子胡蜂皆極毒之物”等。
忌用藥不對癥
有些藥物雖然本身無毒,也無相克之虞,但用藥不對癥也會造成災患。比如人參、鹿茸,本為補品,治血寒;但如果用于熱毒,就會導致吐血、尿血、流鼻血、腐腸而死等嚴重后果。還有痧癥腹痛忌服生姜湯;骨蒸似怯癥忌服生地黃,疔瘡忌服火麻花等等。
忌服藥后不忌口
有時治病服藥后還要特別忌食某種食物食品,謂之“忌口”,又稱“忌嘴”。俗話說,“吃藥不忌嘴,大夫跑斷腿”,“吃藥不忌口,醫生跟著走”。比如治膿瘡時忌食魚肉發物;治痢疾時忌食油腥物,等等。
總之,俗以為飲食某種食物會使人中毒生病甚至死亡,所以對于有毒性的食物(藥物)必須禁忌食用。
舊時,人們在生病的過程中,在飲食上是極其注意的,唯恐食物與藥效相克,加大病情。
忌患寒熱病的人吃扁豆
漢代張機《金匱要略》卷二十四中指出,患寒熱病的人,不應再吃扁豆,否則將使病情加重。
忌服茯摹時飲醋
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七中指出,在服用中草藥茯苓時,不能食醋,否則會降低藥效或有傷身體。
忌服黃連、桔梗時吃豬肉
葛洪《肘后備急方》卷七中指出:“黃連、桔梗忌豬肉。”在服用中草藥黃連、桔梗時,不要吃豬肉,否則會降低藥性或有害身體。
忌熱病患者吃羊肉
羊肉在傳統飲食文化中被視作陽性大補食物,食后補氣增熱。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記載:“羊肉其有宿熱者不可食。”注日“宿熱者,謂舊有熱病人也,羊肉補氣,得補而熱,故不可食。”認為患有熱疾的病人應忌吃羊肉,以免熱毒旺盛,其病難治。
忌病后體弱吃生菜
夏秋之季,人們喜吃涼拌生菜。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指Ⅲ:“時病差未健,食生菜,手足必腫。”認為久病而體質衰弱者應忌食生菜,否則將導致手足四肢水腫、病情惡化.病后吃生菜雖說不一定導致手足水腫,確實會影響身體,今人也須避忌。
忌傷寒初愈食豬肉等肥膩食物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中記載:“傷寒病新瘥,脾胃尚虛,谷氣未復,若食豬肉腸血肥魚及久膩物,必大不利,醫所不能治也,必至于死……”認為傷寒初愈,人的脾胃虛弱,消化功能還沒恢復正常,這時應稍食流汁類食物,應少食勿飽,切忌食豬肉等肥膩難消化的食物,否則必再次結熱犯病以致死。
忌蛇瘡未愈食熱食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j十六中記載:“凡蛇瘡未愈,禁熱食,熱食便發。”認為人被毒蛇所咬,其傷未愈之時,切忌不要吃太熱的食物,否則毒性復發,其病難愈,
忌婦女月經期吃蓼與蒜
蓼,草本植物,古人用作調味品。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婦女月事來,不用食蓼及蒜,喜為血淋帶下。”認為蓼與蒜味皆辛烈,婦人月經來潮時切忌食)制,否則將導致血淋帶下之疾。
在古時,人們在飲食上很有講究,在不同的時令、節日,都是有所禁忌的。
忌丙午日食雞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丙午日食雞雉肉,丈夫燒死,目盲;女人血死、妄見。”認為在“丙午日”(古時十支計時稱謂之一)切忌吃一切雞肉(包括野雞);否則,男子吃后會被燒死或者雙目失明;婦女食后會精神紊亂、妄見鬼怪,或血崩而亡。
忌食春天的鯽魚
食俗認為鯽魚在春天不能食用,而夏秋冬是可以食用的。并認為春天的鯽魚頭中生有蟲子,人如果食之會誘發或加重腳氣病。這是人們從陰陽五行、春夏秋冬四季變化的觀念中總結歸納出來的同一食物在不同季節便會有不同禁忌。當然這只是一種飲食禁忌信仰,而事實上是沒有科學根據的、
忌春天吃酸醋
我同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曾在著作中指出:“春日宜省酸增甘,以養脾氣。”認為春季不要吃過多的酸味食品;否則會使肝氣太旺,在春季時肝氣過旺就會侵犯脾胃,導致脾胃之氣衰弱。
忌春天吃動物肝臟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中指出:“春不食肝者,為肝氣王,脾氣敗。若食肝則又補肝,脾氣敗尤甚,不可救。”認為,春天萬物復蘇,人的肝氣旺盛而脾氣虛弱,此時食肝則肝氣更旺,而脾氣則更加虛弱,因此在春天忌吃動物肝臟。
忌在正月里吃豹、貍、虎等野獸的肉
孫思邈在《備急于金要方》中告誡人們:“黃帝云:正月勿食虎豹貍肉,傷人神損壽。”認為每年農歷正月,應忌食虎肉、豹肉和貍肉,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減少人的壽命。此說法雖然沒有科學依據,但從保護國家珍稀動物角度出發,是應該提倡禁止的。
忌在正月里食老鼠吃剩下的食物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四引《養生方》中記載:“正月勿食鼠殘食,作鼠瘺,發于頸項,或毒入腹,下血不止,或口生瘡如有蟲食。”認為老鼠吃剩下的食物多已被毒素污染,不可以再食用,尤其每年農歷正月忌食用;否則很容易中毒,使人頸上、口中生毒瘡,如果毒入腹胃,則將使人便血不止。
忌在正月里吃未熟的水果
傳統醫學及養生學指H{,在農歷正月時,不要吃那些沒有熟透的水果,否則很容易引發癰疽毒瘡及寒熱痢疾。
忌二月庚寅日吃魚
孫思邈《備急于金要方》中指出:“二月庚寅日勿食魚,大惡。”認為每年農歷二月的庚寅日(古天干地支記日)切忌食魚,否則將會招致大災禍。
忌二月不能吃蓼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記載:“二月勿食蓼,傷人腎。”蓼為草本植物,其葉味辛香,古人常用作調味品。傳統醫學認為,每年農歷二月應忌食蓼,否則必損傷人之腎臟。
忌二月吃兔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二月勿食兔肉,傷人神氣。”認為每年農歷二月應忌食兔子
忌二月吃雞蛋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二月勿食雞子,令人常惡心。”認為每年農歷二月應忌食雞蛋,否則會使人常感惡心。
忌三月吃魚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三月勿食一切魚肉,令人飲食不化,發宿病,傷人神氣”認為每年農歷三月應忌食一切魚肉;否則,必將使人飲食不消化而導致1日病復發,損害人的精神元氣。
忌三月三日吃鳥獸五臟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每年農歷的三月三日應忌食鳥獸五臟,否則將遭受災禍。此禁忌主要是因為三月三日為祓除之日,人們到水邊去凈身以除邪穢,這天吃鳥獸五臟恐遭神靈的懲罰。
忌三月至五月吃牛肺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中記載:“牛肺從三月至五月,其中有蟲如馬尾,割去勿食,食則損人。”認為,牛從i月至五月,其肺中易生一種形如馬尾的寄生蟲,吃的時候應小心謹慎,將病蟲割棄勿吃,否則吃后必損傷身體,遭受疾患。
忌三月三日吃果菜五辛等物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三月三日這天為祓除之日,應忌吃一切水果瓜菜及姜蒜及五辛等食物,否則必招致災禍。
忌四月吃爆炒雞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巾記載:“四月勿食爆雞肉,作內疽,在胸腋下出瘺孔,丈夫少陽,婦人絕孕,虛勞乏氣。”認為每年農歷四月間,應忌吃爆炒雞肉;否則,食后會引發內疽,導致胸脯、腋下潰爛成瘺孔,男子因之而損陽氣,婦女困之而虛弱不孕。
忌四季食生葵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指出:“四季勿食生葵,令人飲食不化,發百病。”認為葵菜在任何時候都不可生吃,否則將使人飲食消化不良而導致多種疾病這里所說的葵不是指向日葵,而是一種蔬菜。
忌四月吃鱔魚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黃帝云:四月勿食鱔魚,損神害氣”認為,每年農歷四月應忌吃鱔魚;否則,必將損害人的精神元氣。
忌四月吃螺肉
隋代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三引《養生方》中記載:“四月勿食螺肉,作內癰,在胸腋下出瘺也。”認為,每年農歷四月不要吃螺肉,否則會使人中毒生毒瘡癰疽。
忌四月吃蛇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告誡人們:“黃帝云:四月勿食蛇肉,損神害氣”認為,每年農歷四月應忌食蛇肉,否則,必將損害人的精神元氣。蛇肉在民間一直是忌諱吃的,吃蛇肉有很多禁忌。
忌四月、八月食大蒜
大蒜古又稱“葫”,因其味辛具除風殺蟲之功效,故人多愛食之。但在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四月八月,勿食葫,傷人神,損膽氣,令人喘悸,脅肋氣急。”認為,每年農歷四月和八月,不要吃大蒜,否則,將損傷人的精神膽氣,導致哮喘、心悸、肋間氣急等疾病。
忌四月、八月吃胡荽
胡荽,一種香菜名,四川等地又稱作“芫荽”。其味清香,古今人均喜用以佐食。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淪注》卷二十四中記載:“四月八月勿食胡荽,傷人神。”認為,每年農歷四月和八月應忌食胡荽;否則將損傷人的精神。
忌五月食鹿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五月勿食鹿肉,傷人神氣。”認為每年農歷五月應忌食鹿肉;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元氣。
忌五月食馬肉
孫思邈《備急于金要方》中指出:“五月勿食馬肉,傷人神氣。”認為每年農歷五月,應忌吃一切馬肉,否則,很容易損傷人的精神元氣。
忌五月五日將鯉魚子和豬肝一起食用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五月五日勿以鯉魚子共豬肝食,必不消化成惡病。”
認為每年農歷五月五日,應忌把鯉魚蛋和豬肝一道烹制食用;否則,食后必引起腸胃不消化而導致惡病。
忌五月食不成熟核果及桃棗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二引《養生方》中記載:“五月勿食不成熟核果及桃棗,發癰癤,不爾,發寒熱,變為黃疽,又為泄利。,”認為每年農歷五月,不要吃還沒成熟的核果及桃棗;否則,將引發癰癤毒瘡,或導致寒熱痢疾等疾病。
忌五月五日食韭菜
韭菜,又名“豐本”,其味鮮香適口,營養豐富,古今人們均愛食之。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記載:“五月勿食韭,令人乏氣力。”認為每年農歷五月應忌食韭菜,否則將使人體軟無力。
忌五月五日食生菜
農歷五月五日為端午節,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指出:“五月五日勿食一切生菜,發百病。”認為這一天應忌食一切生菜,否則,將導致百病發生。
忌六月食水鴨肉
“水鴨子”古稱“鶩”,一名“舒鳧”,,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黃帝云:六月勿食鶩肉,傷人神氣。”認為,每年農歷六月應忌食鶩肉;否則,會損傷人的精神元氣。
忌六月嘗新時食雞
在我國的湖北一帶地區,人們認為在六月嘗剛收獲的糧食瓜果蔬菜(又稱“嘗新”)時,忌諱食用雞,否則,會使來年逢災害,歉收挨餓。這是因為“雞”與“饑”同音。
忌六月食羊肉
孫思邈《備急干金要方》中記載:“六月勿食羊肉,傷人神氣。”認為六月天氣炎熱,宜吃清淡食載:“十月勿食椒,損人心,傷心脈。,”認為,每年農歷十月應忌食之,否則將損傷人的心身和氣脈。
忌十一月食燕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黃帝云:十一月勿食燕肉,損人神氣。”認為每年農歷十一月應忌食燕肉;否則,必將損傷人的精神元氣。
忌十一月食鼠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黃帝云,十一月勿食鼠肉,損人神氣。”認為,每年農歷十一月應忌食老鼠肉,否則,必將損傷人的精神元氣。
忌十一月、十二月食薤
薤,草本植物,其莖名薤白,可食。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指出:“十一月、十二月勿食薤,令人多涕唾。”認為,每年農歷十一月和十二月不要食薤,否則將使人垂涕流唾。
忌十一月、十二月食蝦蚌等帶甲的動物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指出每年農歷十一月和十二月,應忌食蝦蚌龜鱉等帶甲的動物,否則很容易招致災禍。
忌十二月食牛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記載:“十二月勿食牛肉,傷人神氣。”認為,每年農歷十二月應忌食牛肉。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元氣。
忌十二月食螃蟹和鱉肉
唐代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十二月勿食蟹鱉,損人神氣。”認為,每年農歷十二月應忌食螃蟹和鱉肉。否則,必損傷人的精神和元氣。
鄂溫克族的飲食習俗
鄂溫克族打到鹿、犴、孢子,當日不能吃其舌,也不能切斷其食道。宰殺時忌切斷或弄破野獸的陰物。內臟忌食,只吃肉。吃肉時要舉行祭火、祭神的儀式活動,喝酒時也必須先獻祭佛神和“白納查”(山神爺);藏族、佤族等民族喝酒時要用小拇指從杯里蘸一點,灑向空中或地上,表示敬獻神靈,然后才能白飲。這些都是為飲食而舉行的祭神活動和敬神的禮儀,以表示酬謝敬奉神明的心意。否則,不敢擅自飲食,如果擅自飲食后,神靈將不再保佑,將來不能獲得新的、更多的食物,會遭受饑荒災禍。
孔子曾經提出:“君子有二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樂,仁者壽”。這就表明孔子已經提出相應的養生之道,而這其巾的種種禁忌就表現在日常的行為中。
忌飽食后忍小便
巢元方在《巢氏諸病源候總淪》卷十四中指出:“飽食訖,應小便而忍之,令胞轉或胞落并致死。”認為飽食之后,腹內充實,若此時欲小便,應馬上排出,切忌強忍,否則將引起臍下急痛,小便不通,導致“胞轉”之疾,嚴重者發病四五日即死。
忌熱食汗出吹風
巢元方在《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七中引《養生方》記載:“熱食汗出勿湯風,發墮落。”意思是天熱飲食,往往大汗淋漓,此時宜擦干汗液,切忌迎風吹涼,否則會導致風寒,令人落發。
忌熱食汗出露乳
巢元方在《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四十中引《養生方》告誡女性:“熱食汗出露乳傷風,喜發乳腫,名吹乳,兇喜作癰,,”我國民間婦女常愛露乳喂嬰兒,但是,傳統醫學及養生學認為,婦女在吃熱食小汗時,不要露出乳房,否則傷風將引發乳腫、毒癰等疾病。
忌飽食后騎馬奔跑
傳統醫學及養生學指出,飽食之后,肚腹充盈而壓迫膀胱,此時如果騎馬奔跑,必將損傷小腹,引起臍下疼痛,小便不利,久之會導致“胞轉”之疾,嚴重者四五日可致死。
忌飽食桃后入水浴
孫思邈在《備急干金要方》中記載:“……其實昧酸無毒,多食令人有熱,黃帝云,飽食桃入水浴成淋病。”桃味酸,多吃使人生熱。飽吃桃后切忌入水沐浴,否則必成淋病而難治。
忌飽食后洗發
《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中記載:“飽食沐發作頭風。”意思是飽食之后,不要馬上洗頭沐發,否則將引起頭痛目眩、發燒畏寒之“頭風”疾病。
忌醉酒后安臥不動
傳統醫學認為,凡飲酒大醉者,切忌安臥不動,必須使人不停搖動,否則對身體有損。
忌單純進補
傳統中醫認為,人因虛弱而進補,進補旨在調整臟腑機能,增強臟腑功能,以達到機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這一目的后,就必須進食營養豐富、易于消化的食品。這樣,人體有藥補調節功能,又有食補補充營養,人體即會變虛弱為強壯,進補的目的就達到了。如果只是一味單純進補藥物而不配以營養食物,則進補的效果就不會大。另外,補藥往往偏于滋膩,如果單純進補,很容易導致六腑不通而引起便秘口臭、腹脹胸悶、食欲減退等副作用。
忌飽食后安坐
巢元方在《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七中引《養生方》中記載:“飽食而坐,不行步有所作務,不但無益,乃使人得積聚不消之病及手足痹,面目黧黑。”意思是人在飽食之后,宜緩步行動,切忌靜坐安臥,否則將導致消化不良和手腳麻痹、面曰青黑蒼老。
忌病后勞累飽食
巢元方在《巢氏諸病源候總淪》卷八中指出,大病久病之后,體質衰弱,經絡尚虛,氣未實,宜節勞節食;反之,如果操勞過度,飲食不節,則必舊病復發而難以治療。
水生動物多種多樣、千奇百怪。最常見的是魚,此外,還有海葵、珊瑚蟲等腔腸動物,烏賊、章魚等軟體動物,蝦、蟹等甲殼動物。哺乳動物海豚、爬行動物龜等水生動物。在遠古時代,人們覺得水生動物奇形怪狀,恐食之會對身體不利、危及生命,因而許多有宜于身體健康的水生動物,人類是不敢食用的。不僅如此,還衍生出很多禁忌。
忌食河豚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十六記載:“緱鮐魚肝及蝮內子有大毒,不可食,食之,往往致死。”河豚古稱為“蠹侯鮐魚”。傳統醫學及食俗指出,河豚的肝和腹肉、魚卵含有劇毒,切不可食,否則將致人死命。
忌食鰓呈金色的魚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三十二中指出:“魚金鰓食發疽也。”認為魚的鰓若呈金色,禁忌食用,否則將使人中毒發毒瘡癰疽。
忌食眼睛閉著的魚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指出:“魚目合者不可食之。”認為,魚的眼睛閉上了,此魚一定腐而不鮮,食后易中毒傷身。
忌食雙眼呈紅色的魚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十九引《養生方》中指出:“魚赤目作膾食之生瘕。”認為,雙眼呈紅色的魚不能膾制烹食,否則食后必中毒,招致惡疾。
忌食沒有腸膽的魚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中指出:“魚無腸膽者不可食之,三年陰不起,女子絕生。”魚應有其腸膽,如果無則被視為怪異,故傳統醫學及飲食習俗認為,這種無腸膽之魚不可食用,否則將損傷女子陰氣,致陰虛經絕,不能生育。
忌食從頭至脊生白珠的魚
張機撰、徐彬注《金匱要略論注》卷二十四說:“魚頭正白如連珠至脊上,食之殺人。”認為魚頭正中到背脊若長著有成串的白色圓形物,是為有毒之魚,不能食,否則將中毒傷身。
忌食沒有鰓的魚
巢元方《巢氏諸病源候總論》卷二說:“魚無鰓不可食,食之令人五月發癩。.”認為,食魚時應察其是否有鰓,若無鰓則不可吃,否則將使人五月生發癩疾
忌食身有黑點的魚
傳統醫學及食俗認為,魚的身體上若長有黑色斑點,此魚有毒,切忌食用。否則,必將危害身體。
忌食有角的魚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記載:“魚有角,食之發心驚,害人:”認為,魚如果頭上長角,其肉切忌食用。否則,必將引發恐懼驚駭之疾而危害身心。
忌食三足鱉
孫思邈《備急于金要方》中指出:“鱉三足,食之害人。”這是對怪異之物恐懼而產生的一種禁忌。認為,鱉當四足,若僅三足則為怪異,其肉應忌食用。否則必危害人體。
忌食腹下成王字的鱉肉
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認為,凡足鱉肚腹下呈現王字形者,其肉切忌食用,否則將招致災禍。
忌食黿鱉
在我國南昌、甌江地區的人們,有著忌諱吃黿肉鱉肉的習俗,據《清稗類鈔》所載:“南昌人畏黿與鱉,呼之為老爺。南康府附近有老爺廟,所祀為黿老爺,相傳明太祖與陳友諒戰時,曾救御舟脫險。贛人祀之甚虔,且相誡不食黿鱉,恐犯老爺之怒也。”這是說南昌人是為感恩才忌食黿鱉的。
各族各地在忌食的對象和忌食原因方面是多種多樣的。漢民族在飲食上的自我限制或禁忌是很少的,可以說一切可食的東西,都能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找到。不過,盡管飲食對象禁忌不多,但并非沒有,一些古老的信仰觀念仍對飲食習俗有制約作用。
忌婦女吃食熊前半身的肉
有些動植物會引發人們恐懼的聯想,亦忌食之。如鄂倫春族人禁忌婦女吃食熊前半身的肉,否則,以為會被熊抓住。
忌吃掉在地上的飛魚
臺灣高山族美雅人是漁業族群,他們以飛魚為主食。但他們忌吃掉在地上的飛魚,以免上山有摔死的危險。
忌吃牛肉
對農耕民族來說,牛是必不可少的生產工具,有時顯得比人本身還重要、、因其有助于人,終年勞苦,又通人性,所以人們不忍心殺食。食者,良心受譴責,便想到會遭受神鬼的報應。
忌食馬肉
漢族民間至今除極端困苦的時候否則不食馬肉,認為馬也與牛一樣,有功于人,所以殺食之于心不忍。
忌吃豬蹄叉
布依、苗族禁未婚男女(包括兒童)食豬蹄叉,認為吃了后找不到對象;即便找到,也會被那個叉叉開,而常常鬧離婚。
忌將鍋鏟上的菜直接塞進孩子嘴里
鍋鏟上的菜,不能直接塞進孩子嘴里,否則,孩子會不懂禮貌,大人在講話,孩子會搶嘴。
小孩忌吃山豬和山羊肉
布依人在打牙祭時,小孩忌吃山豬和山羊肉,他們認為吃山豬肉,打獵時會懼怕山豬;吃山羊肉,則會傳染山羊的野性,喜歡攀登懸崖峭壁,有墜崖喪命的危險。
忌食豆腐
在浙江嘉善一帶,孩子在周歲內,忌食豆腐,據說是為了防止口臭。
忌食悶蛋和悶仔
家禽竄殺后,開膛出來的蛋稱悶蛋,孩子忌食悶蛋,吃了會腦子不開竅,變成笨蛋。魚肚里的魚仔塊稱為悶仔,孩子忌食之,吃了會愚笨,不靈活,不聰明
忌食任何新熟的莊稼和瓜果
過去,人們在獲得豐收或捕獵到食物后常常是先祭祀祖先神靈,感謝神明的保佑,然后再自己食用,佤族習俗,不舉行迎谷神、棉神、小米神和瓜神的儀式,則禁食任何新熟的莊稼和瓜果;景頗族認為谷子是有靈魂的,打谷時谷魂被嚇跑了,必須舉行叫谷魂的宗教儀式把谷魂再叫回來,這樣谷子才能吃。
忌吃飯時拋撒米粒或吃完飯后碗底有殘飯
出于迷信的考慮,舊時漢族忌吃飯時拋撒米粒或吃完飯后碗底有殘飯,否則要遭雷擊;如果小孩吃不完飯,將來便會要娶麻臉妻子或嫁給麻臉丈夫。
忌吃飯時說“捧飯”
忌吃飯時說“捧飯”,因為只有在人死后“做七”期間,祭靈請亡靈吃飯時才“捧飯”。平時說“捧飯來吃”,“來捧飯吃”,則與祭亡靈有聯系。
忌吃未成熟的棗
山東人不讓小孩吃未成熟的棗,怕生癤子,要吃則先掐去其尖,
忌吃豬肉
《古t蘭經》說:“人們啊!你們應食地面上合義的、清潔的食物。”又說:“惟禁爾等食死物、血、豬肉與未經高呼安拉之名而宰割之動物。”所以,回民嚴格禁食豬肉、死物和血。伊斯蘭教教徒不僅不能食豬肉、養豬、用豬油炒菜,甚至忌講“豬”字,把豬肉和豬油叫作葷菜葷油。
猶太教徒也禁食豬肉。事實上,禁食豬肉是阿拉伯半島諸民族普遍遵守的一項歷史悠久的飲食禁忌一公元前6世紀,在阿拉伯半島西北的西奈沙漠地區,產生了猶太教。公元7世紀初,在阿拉伯半島的麥加又產生了,伊斯蘭教。
這兩個宗教在創立時,都適應了當地人們早已存在著的忌食豬肉的習俗,作為宗教戒律,寫入《舊約》和《古蘭經》之中。
民間不僅在服飾的顏色、款式、穿戴上有許多禁忌,就連衣服的置放也有禁忌。
婦女和小孩的衣物禁忌
舊時民間忌諱將婦女和小孩的衣物在夜間晾置在室外,恐怕落到衣物上賊星或沾染上鬼祟邪氣。小孩的衣服還忌搭在高處,俗稱三尺以上有神仙,恐傷害著小兒。
忌從自己的衣物上跨過和踩踏
達斡爾族等忌諱別人從自己的衣物上跨過,以為不吉。如果衣物放置不當,被牲畜踏踩了,鄂溫克族人認為是兇兆,非死即病,必須請薩滿跳神破解之。
忌帽子隨意擺放
民間忌諱帽子亂放,恐別人從自己放在或掉在地上的帽子上跨過,更忌諱別人哪怕是小孩子坐在自己的帽子上,以為如此則等同于被人從自己的頭頂上跨過,自己受到了胯下之辱,是很不占利的。
忌在竹竿尾晾掛衣服
忌在竹竿尾晾掛衣服,兇這與喪事所舉旗幡相似。
忌女人的衣服、鞋襪放置在男人的衣物上面
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忌諱女人的衣服、鞋襪放置在男人的衣物上邊。以為女人的衣物在上是對男人的侮辱,男人們會因此而“失運”,阿昌族男子甚至不走曬著婦女統裙的地方,以免沾染不沽,招致不吉結婚時忌新娘鞋子放在男鞋之上,恐日后女壓男。
“被列為朝廷貢品”的黎族服飾
黎族家庭手工紡織技術歷史悠久,唐宋時其棉紡織就領先于中原。黎族的紡織技術高超,姑娘們用并不復雜的紡織工具,親手織出最精美的服飾。顯示她們的聰明智慧和勤勞本質,寄托她們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時,于質地細膩,色澤艷麗,被列為朝廷貢品。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稱,民俗中,在服飾上講求得體大方.,如果服飾穿戴不妥的話,會給自己帶來災難。人們認為服飾附著自己的魂靈,因此,人們對服飾的穿戴有很多忌諱。
忌反穿衣
在穿戴上,舊時漢族忌反穿衣,因為喪禮中接舅家時的桌布反結,河南沁陽一帶有“反穿羅裙,另嫁男人”的說法。孀婦改嫁時才反穿羅裙,若平時女人反穿羅裙,自然是不吉祥的,所以忌諱。舊時,有人死后反戴帽子的習俗。據熊伯龍《無何集》中記載:“毋反懸冠,為似死人服。”可見反懸冠也是兇相,所以禁忌之。
忌穿別人穿過的衣服
民間忌諱穿別人穿過的衣服。在衣服與本人有著同一性的思想觀念下,或者認為衣服上會附著本人的魂靈,那么穿上別人穿過的衣服自己的靈魂就要不得安寧了。青海藏民特別忌諱這一點。漢族等其他民族中也都有類似的習俗。
忌衣服晾干后直接穿
在南方沿海一帶忌諱晾曬干的衣服不收下,直接穿在身上。民俗以為這樣人會變成“竹竿鬼”。因為過去當地人晾曬衣服是用竹竿把衣服撐起來,看上去像是一個竹竿人穿著衣服似的。如取下衣服來直接穿在自己身上,怕自己也受到那竹竿人靈魂的侵擾而成為一個“竹竿鬼”。而收下衣服,再折疊一下,放一段時間后,就起到了化解的作用,不會再有什么不吉利的事了。
男人忌穿女人的鞋
浙江南方農村,男人忌穿女人的鞋,穿了女人的鞋會被鬼戲笑,走路傷腳趾頭;忌戴拾到的帽子,戴了會有壞運。
忌服飾不整齊
在民間,人們還忌諱服飾穿戴不整齊。舊時山西一帶習俗最重帽子,俗以露頂為羞恥,忌諱不戴帽子。漢族民間忌諱帽子戴歪,俗語稱,“歪戴帽,狗材料”;忌諱衣扣不系,或系錯;忌諱不穿鞋襪,或只穿一只鞋襪。塔吉克族忌諱隨便脫下帽子,一般進屋談話時雙方見面都不脫帽。一旦脫帽談話,那問題就很嚴重了。在封建社會,忌婦女裹腳帶松弛拖地,認為這樣的女人必犯酒色。
祭祀的場合,衣著穿戴更要整潔,恐怕冒犯神靈。舊時,苗族人甚至平日居家人寢時也不解裙,唯恐衣飾不整,冒犯了神靈。
忌穿戴時被人觸動、摸碰
有些民族的某些服飾帶有神圣性,禁忌穿戴時被人觸動、摸碰。例如景頗族禁忌幼輩人亂動亂翻長輩人的包頭;彝族男子頭上的“天菩薩”禁忌他人觸動。漢族禁忌男性觸摸女性的服飾、衣物,否則,視為“有邪念”。羌族小孩平時多掛銅鏡,帽上釘海螺殼,用以避邪,忌生人觸動。否則,以為會冒犯神靈,招致不吉。
佩戴飾物禁忌
在民間,有一些飾物,佩戴時有所忌諱或者佩戴本身便是某種避忌的符號。例如民問婦女的首飾——戒指,傳說古代曾是嬪妃禁戒“御幸”的標記。據《清稗類鈔》云:“紂作寶干指環。.漢宮人御幸,賜銀指環。蓋古宮禁中本用以為嬪妃進御或有所避忌之符號,后世遂用為普通之指飾,故日戒指。”現在,民間仍有以戒指為聘定禮物的。有些地方,以戴戒指標志已婚,少女則禁忌佩戴,傣族人掛刀時忌刀口向內;否則,認為居心不良,是“刺客”。
本命年穿紅色內衣
本命年的紅色講究應該是源于中國漢民族傳統文化對于紅色的崇拜.在漢族的舊式婚禮中,紅花轎、紅色穿戴的新娘、紅燈籠、紅地毯、紅蠟燭,一片紅光籠罩。在古代,軍隊打了勝仗,要派專人手執紅旗報捷,學子們考取了功名要披紅戴花,京劇中紅色臉譜只有忠勇之神關云長才有權享用。漢民族把紅色視為喜慶、成功、忠勇和正義的象征,尤其認為紅色有驅邪護身的作用。因此在大年三十,人們便早早地穿上紅色內衣,或系上紅色腰帶,有的隨身佩戴的飾物也用紅絲繩系掛,來迎接自己的本命年。認為這樣才能趨占避兇,消災免禍。
服飾款式禁忌,主要是指一般普通民眾的衣冠制作式樣中有關信仰的禁忌。我同的服飾,遵循的基本上是“寬袍大袖”的保守傳統,從過去時代的褐衣蟒袍、長衫馬褂到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中山服、“四開袋”,都無不如此。近二十多年來,雖然各種緊身衣、無袖衫、牛仔褲、超短裙等逐漸在青年人中流行起來,但人們總認為那是從西方傳進來的東西。
總之,與衣冠款式有關的禁忌原則,有兩點是中國人最具特色的:一是裸露的禁忌原則,二是“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的禁忌原則。
忌衣服款式短小
西北地區的漢民在穿衣方面禁忌短小,上衣一般都要過膝,褲腳達到腳面。這可能是生活地區風沙大、氣候冷而形成的穿衣禁忌習俗。
至今有些地區的回族還禁忌穿著短袖衣、短褲和裙子。維吾爾族也禁忌衣服款式短小,上衣一般都要過膝,褲腿達到腳面。忌諱穿短褲在戶外活動,舊時甚至婦女外出還必須蒙面紗,否則會受到民眾輿論的譴責。云南有些地區的婦女外出,也必手執一傘。傘有布罔,借以遮首,不欲使人見其面目,且最忌人揭開布圍看。這些都是禁忌裸露的習俗所致。
忌衣服的下擺有毛邊
山東一帶禁忌衣服的下擺有毛邊,認為那是喪服的樣式,恐不吉利,.
忌諱衣服的扣子為雙數
山東一帶禁忌衣服的扣子為雙數,俗說“四六不成材”,以為扣子雙數會影響到穿衣人的事業成功。
忌婦女穿衣短小
我國民間婦女穿衣忌短小。上衣要蓋住屁股,衣袖不露手腕;褲子褲腳要遮住腳面,這才顯得文雅。否則,則是有傷風化。
忌男女服飾款式不分
民間忌諱男女服飾款式不分,婚否不分。舊時,四川西部一些落后地區,未嫁女子無裙褲,出嫁后才有。貴州布依族未婚男子在衣襟或衣扣上拴紅線一縷,已婚男子禁用紅線系襟扣;未婚女子腰間絲帶和胸前的圍兜上都繡著紅花,已婚女子則禁用繡紅花的絲帶和嗣兜。
忌不分等級
清代,龍褂為貴式服裝,用于皇室,且有皇帝、皇后、皇太子、太子福晉等差別,民間禁服。蟒袍亦貴,用于大臣,且有品位等級的差別,民間禁服。補服,俗稱補子,是一般官吏的服裝。作為徽識,所補之物,又分等級。文職以鳥,武職以獸,民間禁服。
這些禁忌都必須嚴格遵守。這些都說明服飾款式是有象征意義的,如果不遵守服飾款式方面的禁忌,就會破壞社會業已存在的秩序,造成混亂,導致災禍發生,所以必須有這方面的禁忌俗存在。
中山裝
中山裝是中國現代服裝中的一個大類品種。其上衣的左右上下各有一個帶蓋子和扣子的口袋,下身是西褲,它是在辛亥革命這一社會劇變中誕生的,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做臨時大總統時穿用而流行于世,故稱中山裝。
這里所說的材料主要是就服飾的用料質地而言。距相關歷史記載,中國自周代以來,不同等級的人,在服飾材料匕也是有所區別的。
忌用車帷帳做衣服
古時有禁忌用車帷帳做衣服的習俗j據《風俗通義》中記載:“俗說帷帳車不可作衣,令人病癘”如果用現代觀點來分析,主要是因為車帷帳整日風吹日曬,乘車人員復雜,很容易滋生一些細菌、病毒,作為衣服的確非常不合適。
忌穿著亮紗做的服裝
清代,在莊重的場合下,忌穿著亮紗做的服裝。據《清稗類鈔》中記載:“夏不得服亮紗,惡其見膚也,以實地紗代之,致敬也。”
紅布是一種服飾禁忌信號
在豫北一帶,如果身體某處生瘡化膿了,就會在外衣該處綴一紅布塊,禁忌碰撞;小孩種牛痘以后,會在外衣胳膊袖上縫制一個紅色“小公雞”或“紅布條”以為禁忌觸碰的標志;有人鬧眼病時,也會在眼鏡上系一紅布條,以防傳染j遼盛
上衣下裳
最初的衣服是用樹葉與獸皮連在一起的“圍裙”。后來傳說黃帝創上衣下裳,即是上下連在一起的服飾。故后人稱上衣為“衣”,下衣為“裳”。
到有文字記載的時代,我國的服裝樣式早巳形成。如殷商時上衣下裳連在一起的“深衣式”服裝一到春秋戰圍時,這種上衣下裳開始變化,女子的“裳”(裙)已比男子的“裳”長了一些,就是說這一時期男女還都穿裙子。《詩經》中多處提及有“麻”(衣領)的新式服裝,以及“袍”(一種行軍者日以當衣,夜以做被的長式衣服)、“裼”、“裘”等兒童褓表和皮衣,可見,當時人們的衣著已十分可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