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測算
八字精批 紫微鬥數 八字合婚 終生運勢

八字五行查詢詳細分析

解夢佬 7 0

有學習過一些五術的讀者們看到此章標題,可能會想五行不就是木火土金水,還用得著瞭理嗎?如果是這樣想的話,就更要細閱一下。

五行是五種流行的氣,而所謂的氣,其實是一種意識的感知,比如喜氣、怒氣、怨氣、殺氣等等。在心理上和意識上會因為這種氣的場的出現,而令受體被體會到或者被影響了。然而,所謂的氣是無形的,五行這五種流行的氣也就是無形的,因此五行的本質并不是木火土金水。

那么我們一直學習的木火土金水不是五行,又是什么呢?它們只是五行的類象之一。準確點說,是五行各自的類象中,最容易被人類所理解和日常接觸得到的一個具體例子,是無限個例子中的一個例子而已。比如五行潤下表現之氣場,要舉一個最方便人類理解和認知的具體例子,古時就無外于「水」,所以就用了「水」來表達潤下表現的一種氣場。

或許有些讀者對此也有所感悟,因為五行中這種從一而類萬的手法,也可以很容易想出水火的道理來。可是其它的呢?尤其是一個一直被誤解了的「金」。

「五行」之「行」,一般解釋為天地萬物之基本元素,英文甚至譯為Element。古希臘認為天地萬物之基本元素 (element) 有四,謂之地 (Earth)、水 (Water)、火 (Fire)、風 (Air)。繼柏拉圖將此四元素附上四種原子正幾何多面體,后來的阿里士多德將「寒、熱、燥、濕」在中醫學理論中也有的概念,加諸到四元素上,分別土為燥寒、水為濕寒、火為燥熱、風為濕熱。而阿里士多德更加入了第五元素,用以組成虛空的宇宙,那就是我們現代很多學習電腦知識都認識的名詞「乙太」或「以太」(Ether)。阿里士多德本來是以aether稱之的,而ae是一個連寫的字母「æ」,不是兩個英文字母「a」與「e」。第五素越脫了前四元素的「寒熱燥濕」概念,成了地球以外、充斥宇宙的新元素,我們大可稱之為空 (Aether)。無巧不合,古印度對天地萬物亦有幾近一樣的看法,就真正謂之空、風、水、火、土,更成為了佛家法輪的五輪塔的各層結構。

古中國的五行分別為木、火、土、金、水。五行不像古希臘的五元素般各自獨立存在,也不像古印度的五元素般分了不同的層次,而是既獨立且共存,而且各行之間相互有密不可分的關系,而最基本的關系就是相生和相剋的原始互動作用,繼而有相乘和相侮的傾側作用。萬物既屬各五行,亦各含全五行。五行不單包含了萬物,而是每一行亦在萬物當中。因為五行是本源是四象,五行的「木、火、土、金、水」,跟四象同樣是個相對的概念,而非絕對的物質。更貼切地講,五行就是四象,只是四象的另一種體現。四象的本源是兩儀,兩儀的本源是太極,而太極是一,即五行本源于一。既然物物有太極,即物物有五行,也就是說海洋中的水,包含了「木、火、土、金、水」全部五行,而不是水只有水一行,也非水一行之氣而形成水之質。

五行不是固定的元素,所以直接將五行跟希臘和印度的五元素相提并論,直是將五行粗略化了。「行」并非元素,因為元素是獨立的,而「行」是運動的,具變化的。「行」指的是「流行」,是動態推進而不斷變化演進的。陰陽是在有極情況下之相對對立概念,而四象是分了陰陽后的細分相對對比概念,既然五行本身就是四象,源出兩儀,所以五行也必具備太極點,也就是說,五行也必然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不同的太極點下,木、火、土、金和水這五行就不是固定性的,而是隨太極點轉移而變化、流行。所以,五行在術數中分了不同的五行體系,如正五行、納音五行和玄空五行等,在不同體系中所論的五行都是「木、火、土、金、水」,這是基本不易之概念,只是對應的事物和象就有所不同。比如說,以正五行論十天干,甲乙為木、丙丁為火、戊己為土、庚辛為金、壬癸為水,以正五行論地支本氣,寅卯為木、巳午為火、丑未辰戌為土、申酉為金、亥子為水;然而,在納音五行的體系中,雖然還是木、火、土、金、水這五行不改,但就必須以一干一支的配合來論五行,比如甲子和乙丑的五行屬金,但單以甲木和子水來看,是說不出一個金來的,而乙丑也是如此,因為這個體系是以干支組合納五音宮、商、角、徵、羽配上五行概念,跟單純和割裂的天干與地支的正五行,是屬于兩個不同體系的概念,不可作比較。如果硬要比較,就像要比較填寫中文地址跟英文地址哪種寫法是對一樣,像要比較梅菜扣肉跟西冷肉眼排哪個滋味一樣,像要比較民謠歌曲跟碳筆素描哪樣有藝術性一樣。

周代關令尹喜在著作《文始真經》中對五行有一個很合度的見解﹕「一運之象,周乎太空。自中而升為天,自中而降為地。無有升而不降;無有降而不升。升者為火,降者為水。欲升而不能升者為木,欲降而不能降者為金。」從關尹子的解說可知,一運之象可以兩分陰陽,也可細分為四象,更可以流行的方向性分為五行。他認為事物不可能只有單方向的概念,也就是凡事物也有相對性或對比性,故此任何事物在相對升降的比喻概念中,是沒可能只有升而沒有降的,也不會只有降而沒有升的。凡自本體本位,即中央,上升的就屬火行,而下降的就屬水行。對于木和金的解說就更獨到,凡想向上升而不能升的就屬木行,而凡想向下降而不能降得成的,就屬金行。

以陰陽比作天和地,或者火和水,這樣來理解為何升者為火而降者為水,是很容易的。然而,何謂欲升而不能升,欲降而不能降呢?當中必先有個認知,就是既然欲升而又升得起的,那就屬火。亦因其已能升起,故在上者就是火;同樣地,既然欲降而又降得下而無可再下了,那就屬水。亦因其已能降落,故在下者就是水。可是,所謂欲升而不能升,就說明這部分是不在上方的,因為其欲向上而沒有在上面,所以其現在的狀態是在下方的;同理,欲降而不能降者,則是這部分是不在下方的,正因為其欲向下而無從走到下面去,所以其現狀是在上方的。簡而言之,火在上而勢仍向上,水在下而勢仍向下,木在下而勢欲向上,金在上而勢欲向下,而仍停留在本體本位,即中央部分的,就是土,即是土無方向性的,也可能是具四不同方向而力量均等的無方向性動態。

以五行的概念去重新理解四象。如果太極點放在「高低的位置」,兩儀以上為陽而以下為陰,四象中老陽就是在上而勢仍往上升,是陽中之陽;老陰是在下而勢仍往下降,是陰中之陰;少陰就是本性或本質乃在上之陽,但其因含陰之方向性,故其欲向下降,是陽中之陰,因為在上方的獨立觀察中,少陰有著向下降的壓力,跟一味只管向上升的拉力來對比,便有了相對的陰陽之別了;少陽就是本性或本質乃在下之陰,但其因含陽之方向性,故其欲向上升,是陰中之陽,因為在下方的獨立觀察中,少陽有著向上升的動力,跟一味只管向下降的壓力來對比,便有了相對的陰陽之別了。如果以天地之象來比如四象和五行,那末醍山會這樣去分辨﹕空中星體為老陽屬火配紅色,空中浮云凝聚而欲化雨而降為少陰屬金配白色,地面上的植物和生物 (包括云層以下的飛鳥,因為牠們無法飛得比云層高,也必須在固定有靠的物質上休息和繁殖) 發育長高為少陽屬木配青色,流水或液體為老陰屬水配黑色,靜止不動的大地為中央屬土配黃色。

前面提及過「金」這一行是一直被人誤解的,這里順便一道。「金」這一行是什么呢?為何是白色?為何會生水?為何怕火剋?為何會剋木?為何土會生金?從一般所學習到的五行知識中,我們都認定「金」就是金屬。但正如醍山開宗明義而說了,金屬只是這一行的億萬個類象中,最能被人類在日常生活中認知和理瞭,甚至是使用的其中一個具體類象物。其本質實際是欲降而不能的一個氣場。欲降而不能的氣場,在感知上和意識上,只要累積得夠凝厚,就像是肅殺威嚴的氣象,認知中像秋天既燥且陰之感覺,也像陰霾百里之愁云慘霧意象。然而,這股降而不能的氣場「金」(方便起見還是稱它「金」好了),在還沒有累積得夠厚重之前,本質的色調是類白色的,為什么呢?說到底了,其實所謂「金」的本來氣場,可以類比做「云」。云是欲降而下的,但因物理現象而使之欲降不能而浮在半空之中,這是其本性。云是白色的,這說明了五行中的「金」為何歸類于白色,這不是因為金屬是銀色而硬說成了白,更何況金屬實在不止銀色一種。當云積累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厚,嚴重影響陽光折射進入地表時,從地面看上去的云層就會由原來的白色變成了灰暗,形成了更濃厚的「陰」天,更強烈的肅殺和陰霾愁緒。

接續,「金」為何生水?云積蓄到了一定的量,就會化雨得降,解放了欲降而不能的狀況,因而也生了水。當然古人可能或未可能知道云的本質就是水,從外觀形態和浮在本空的特性來講,沒有現代科學常識的支持下,是比較難理解其本質的,而很有可能認為云是生水出來的。但對于五行相生的概念來講,不論是生成或者生旺,都是使受生者得旺的一個過程,所以無論云的本質是不是水,只要因云而得出了水而使水得旺,就是相生的表現。

為何說火剋金呢?如果到現在還認為五行的「火」就是火,那醍山很難再說下去了。有人以煉劍之爐火來喻火,而以火煉金屬而熔之,變成了液體,故言之謂金生水,但凡液體就看成了水。另一個金生水的生活體會,是在冬天清晨時,金屬表面會因空氣中的水蒸汽遇冷空氣凝結了一層水珠。然而,一般樹葉在清晨都一樣會舖蓋了一層露水,卻沒人去說木生水。如果以上的比喻說法是可以接受的,相信現在瞭解了五行的萬般類象和對比概念后,喻太陽的熱力、氣溫為「火」也不會為過。云量減少,萬里晴空,這時候的太陽的幅射量增加,而致地表氣溫上升,這是原本的因果關系。但從不具西方科學理論支持下,直觀的原因卻是太陽出來了,所以煙消與云散。這就是火剋了金的直觀結果。

當然,有人就會質疑了,五行的生剋中,惟獨火剋金的因果到今天發現是有顛倒的嫌疑?非也,其實這正是醍山所說的五行各行有五行,而五行本身是同有相互不具針對性的生剋關系,只不過最直觀和最突顯的相生關系,還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而水生木;最直觀和最突顯的相剋關系,還是木剋土、土剋水、水剋火、火剋金,而金剋木。可是,大家可曾想過木剋土的同時,木不是靠土而生嗎?其實生之過也等如剋,剋而損之不過,就是生。要學好易理或者命理,這個概念必須掌握。剋不是要傷害、誅滅,而是控制一個局部的過度發展和生長,使整體能維持更好的平衡。從前段云量「金」跟太陽「火」的相剋關系中,其實也可以進而推導出為何金的長生是火。古人從觀察中總結,日間太陽的勐烈日照而致溫度較高,云的形成更快速。當然這只是觀察結果,過程是海水或地表的水份蒸發因氣溫而加速,形成高層云。所以,古人為何認為金是長生于火?是太陽的溫度影響了云的形成。

不過有趣的是,當低層云結集過量,卻會減少太陽幅射能量到達地表的總量,使氣溫下降了。這就是五行中各自相互能相生、相剋、相乘、相侮的奧妙關系。

或許也有人質問了,如果五行中的「金」能指代為云,而也能指代為秋,為何秋天的云量一般都較少呢?從五行的說法,是秋天的云已化為肅殺之氣場,籠罩著整個空間;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講,是北半球的秋天地球處于公道上的位置,日照氣溫不高,而氣候比較不夠潮濕,不構成云朵大量形成的條件。

欲降而不能是少陰金的表現 (還要留意少陰和少陽的關系在不同情境的互換使用),其實還有另一種自然可及的具象類比,就是電。電光是白色的,這是金的本色。電從云而出,解脫云欲降不能之困境,而下降擊至地面,表達著威嚴與肅殺之意象。實際上,十二地支中的申金的「申」字,本來就是「電」的本字,當然寫法是大陸簡體的「電」字。補充一點,所謂大陸簡體的「電」字,方是「電」的本字,并不是什么殘體字,而大陸使用的不少簡體字,其實是源出于草書,其本字出于更久遠的甲骨文或金文之古文字,反而后來出現的楷書繁體字為了區別太多的異義同字,才產生了化簡為繁。電字本于申,申是申明之意,因申而得明,就引伸出「申」字有明白、光明、申訴、伸張正義等肅殺和威嚴的意思。再補充一點,剛才寫出「引伸」的「伸」字,其本字也是「申」,所以本來就是電光伸延到大地。

順便又一提,天干的庚辛兩金,本意就是「更」和「新」,所以「庚辛」的讀音直是「更新」。再者,什么木曰曲直、火曰炎上的描述,其中金曰從革,這里的「從」是依循、跟從,而「革」不是指皮革,而是指革新,即更新之意。所以金的本質就是更新,像電擊下來,寓意上天施威改革,萬象更新。

如果要研究五行的任何一行,其實也足可花上很多筆墨和精力。其它跟金相關的生剋關系的類推,讀者可以逐一思索,比如如果金指代云,為何不是水生金,而是土生金?古人當時會否有水蒸氣凝結成云的知識和概念等?又比如金指代云,對于木的生長又如何呢?

光說金這一行,不單還沒能說完,還把話題岔了十萬八千里遠。其實當論及土這一行時,不光習命理者有誤解,比起其它四行在理解和運用上的難點更多。

為了讓研究更有深度性和細緻度,一般研究員派發的問卷中,關于意見的問題也多以程度選擇題型進行。從前多提供「十分同意、同意、中立、不同意、十分不同意」等五項意見選項的「五行式」,但因為我們多受儒道思想的教化,所以凡有「中立」可選擇的,普羅大眾總是比較喜歡選擇。或者受訪者本身傾側一方的立場不太明確,即使是同意也可能只有少部分同意,又不足以到了同意程度,就倒不如不表立場好了,也可能是不希望得失任何一方,一來可以有轉彎之余地,二來可能是事不關己的漠視。但是收回這種大多「中立」的問卷,研究者會感到很頭痛,因為幾乎等同白做一場。西方文化比較立場鮮明,故而又發展出四項選擇題,獨刪去了「中立」一項,也就是「四象式」。這是五行回歸四象的概念。

因為「土」是中央彷彿是沒方向性的一行,故而「土」就是「中立」。選擇中立的目的,就是「土」存在的意義,就是一般大眾最希望處身的選擇。「土」羅大眾的中立不旦成就了其他四個方向的執政者,也不得失任何一方,也就是最安全的處境。從世界各國而言,瑞士選擇當中立國的地位,就是選擇了「土」的中央,故而沒有哪個國家打算去侵略她或以任何政策攻擊她,所以在政治層面上,到瑞士最安全。

關于土的探究實在有另闢最少一長篇章的需要,故暫且擱下不再探討下去。回來總結的是,相比古希臘和古印度的地 (Earth)、水 (Water)、火 (Fire)、風 (Air)和空 (aether)來講,中國五行的土并非Earth,而大概應該是「空」,是充斥于一切,孕育一切,成就一切,包容一切的空空無慾無向的流行之炁。孔圣曰﹕「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土既為中,能走回居中的土行,其實是何奇難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