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上偏官格跟正官格的取格條件基本一樣,月令的本氣是日元的七殺,只要符合者,無論其他干支如何,都是成月上偏官格了。然而,入了格也不能說明什么,實際到后來還是要審視七殺的強弱而定性為喜忌,才可以斷定走官運好是不好。那末,即使是以格局來論命,但壓根兒還是用了強弱平衡的論調。
【原文】: 喜身旺,怕沖多,為人性重,剛執不屈,時偏官多者亦然。喜見陽刃殺,月上偏官用地支,只要一位,要行偏官運。若有中了年時上又有之,卻不要行偏官旺運,亦不要行官鄉,歲君亦然,為太過而反成其禍,須要行制伏得地之運方發,與時偏官相似。
什么是「喜身旺」呢?身旺本來就是一個強弱平衡上的對比,太極點是日元,因此原文第一句已清楚表明了格局本來就不是一個獨立的論命法,必須結合或者說是依賴強弱平衡的理論來完成的。
怕沖多的原因,是沖偏官者必然是食神,或者是比肩。然實際上主要是怕偏官為忌時,食神混局而同時有機會沖旺了偏官,偏官的殺性被激起而反成禍。同樣是偏官為忌,比肩本為受剋之神,如果強沖偏官,亦會惹偏官反沖為害,惡果更甚。相反,在身旺的情況下,若偏官為喜,也就是第一句所述偏官格的理想結構,偏官遭食神連沖帶剋,變得喜亦無用。在醍山的命學理論中,既然偏官為喜而不為過,就表示偏官在原局中必然不是強者,起碼一定不是最強,不像為過為忌時有強大的力量作反沖,故一旦受沖剋就必容易傷,喜神受傷哪不堪憂?
第四個情況,是偏官為喜,但有比肩相沖。比肩本來就是受偏官所沖所剋的,理應相沖偏官,對喜神偏官為害不深。換個角度看,身旺喜用偏官,而偏官又連沖帶剋去作用旺神為忌的比肩,亦是一件美事。事實上,如果能夠清楚參詳到各個十神星的強旺度,懂得去拿捏把握的,就會發現在這個情況下,偏官受比肩沖也會成就好命。不過,這個成就的好命,只適用于偏官有足夠力量去制約忌神比肩的條件成立時,如果偏官雖為喜用,但力量跟比肩相較仍然遠遜于彼,比肩同樣亦會有反沖之力,就會出現犯旺添忌之憂。因此,結合四個情況來看,偏官受沖而能夠言吉的,恐怕機率還不到四分之一。
正官又怕沖,偏官又怕沖。按以上分析,那不是說任何一個十神受沖都怕嗎?實事求是地講,命局出現沖的情況,能夠言吉的本來就不多,大多都是以兇論,所以這論調本質上已先天成立。然而,事實情況是正官怕沖是因為怕正官之氣質受傷,而不能發揮正面,而偏官怕沖是因為怕偏官之氣被激氣,而只能發揮到負面。在本性上,不同十神的怕沖原因未必完全相同。再者,偏官為忌成七殺,沖起或反沖等,為害是遠較其他十神星要深要重,此處留待易友們自己參詳。況原文言怕沖多,單沖猶自不好,雙沖更是堪憂,尤其食神與比肩同時沖來月令時。
所謂「為人性重,剛執不屈」乃言偏官的心性。很多易友將推命跟心性分開來看待,以為偏官是這些心性,卻從不知這些心性而導致偏官成敗之根由。只道偏官格就會這樣那樣,而從不去理解什么是偏官格,又從不去明白為何偏官格會這樣那樣。實際上,偏官為喜或者為忌,是代表了其這方面心性的強弱程度,或者說是失衡程度。喜、忌、過、缺,在本質上本來就是指強弱程度而言,任何格局也會論所喜所忌,但有人認為格局可以談喜忌,卻跟強弱完全扯不上關系來,而出現了格局派和衰旺派、強弱派、扶抑派等的攻訐和矛盾。
只要偏官在命局中佔有一定比重,就說明命主在偏官的心性上會有突出的表現。為人性重和剛執不屈是相較的,是偏官心性跟其他十神心性比較所定,亦是偏官心性本身不同強弱程度的比較。驟眼看上去,這組心性的形容似乎實在正面,原因是格局之正論,旨在抽取命主在命局中該格作為主要或者是足夠強度的、一種具代表性的十神心性,去表現這個人的道法,而同時這個道法又要在社會的中道標準上符合正面水平。可惜的是,實際的命局情況,即使是因為月上見偏官而入了偏官格的,也不見得就是為人性重和/或剛執不屈,這恐怕是不少有心精研格局的易友們遇到過的實況。有的偏官格命主為人性戾,且剛愎自用。當然,如果本身不是剛執不屈,也就剛愎自用不起來了,所以這只是一體兩面,喜忌正反的形容罷了。有的偏官格命主更加遑論為人性重或者剛執不屈,甚至是見利忘義、看風轉舵、陰險詭詐。那易友們又是如何對待這些八字呢?最容易的處理方法是找個理由變成了破格,比如生辰有誤之類。
真正的處理方法實須以下兩種并用,其一是先要理解所謂格局的取格目的有二,第一是取命主其最突出的、最具代表性的心性,而不是單單一個十神名稱,第二是這個心性特質能讓命主發揮到社會上,讓自己安身立命,即所以可以「用」。所以能「用」,除了配合五行生剋之要素外,在醍山的命學理論中就是喜或者過而不忌,亦可能「用」。但不幸的是,即使本身是扶抑派的支持者,也會將過視之為忌,所以醍山也只好將就一下只壁壘分明地兩分不喜即忌了 (這里不包括閑神的概念)。因此,古書所歸納的格局,其實是包含這兩個目的條件。易友可以這么想: 如果遷就古書上有部分格局不嚴謹的取格條件,就不能相信其心性的評價必然真確;如果認定某一格局的命主必然是書上所述的心性特質,就只好相信其實那些格局的取格條件還有修正的空間。
下面是原書的幾個月上偏官格命例 (年月日時柱依國內現代從左至右排的格式):
丙子 甲午 辛亥 辛卯。沈郎中造。辛金日元,月令丁火偏官。
丙寅 戊戌 壬戌 辛丑。何參政造。壬水日元,月令戊土偏官。
丙寅 庚寅 戊申 庚申。馬將士造。戊土日元,月令甲木偏官。
癸卯 丁巳 壬寅 甲辰。岳總制造。壬水日元,月令戊土偏官。本造巳火為丙之祿根,亦同時是戊土之祿根,巳內藏丙也藏戊,故此巳火即是丙,巳火即是戊,此與盲派火土同源之論一致。
癸卯 乙卯 己巳 乙丑。蔣狀元造。己土日元,月令乙木偏官。
戊寅 癸亥 丙申 戊子。王鎮撫造。丙火日元,月令壬木偏官。
丙辰 癸巳 壬戌 壬寅。濮玉造。月令戊土偏官。
丙午 丙申 甲寅 丁卯。趙侍郎造。月令庚金偏官。
甲申 乙亥 丙戌 庚寅。劉運使造。月令壬水偏官。
丁亥 辛亥 丙申 庚寅。黃侍郎造。月令壬水偏官。
戊申 辛酉 丙申 庚寅。帖木丞相造。月令壬水偏官。
戊辰 辛酉 乙巳 丁丑。樊使命造。月令辛金偏官。
瞧!月上偏官格的取格就是這么簡單。
又言「喜見陽刃殺,月上偏官用地支,只要一位,要行偏官運。」此所謂經云:「殺無刃不威,刃無殺不顯」,因此偏官喜見羊刃。單此句「經云」便輕易解釋了《淵海子平》的說話,可是又有誰去質疑過這句經典之云呢?為何七殺無刃會不夠威,而羊刃沒有殺又會不顯見呢?一般來講,我們都會襯以現實想像去幻想出一個殺氣凜然的大將軍,但手上什么兵刃都沒有,赤手空拳的,就不夠威風八面了。試想想曹操手邊的保鑣典韋都是因為手上有趁手的短戟,才讓張繡和賈詡憂慮其存在。雖然典韋沒有武器還是很威風地救出了曹操,但自己就賠上了性命。事實上,呂布沒有了方天畫戟,關云長丟了青龍偃月刀,都會大減威風的。反過來講,青龍偃月刀這柄利刃如落到了一個三流的將領手上,這柄寶刀跟普通的樸刀也沒有多大的區別,這也是刃無殺不顯之故。
以上都是以可想像的情境比類出來的活例,但并非真解。原因是七殺跟羊刃是十神星之其中兩個,是跟日元有著相對作用關系的五行指代,也可以是六親,甚至是命主的心性,而不是七殺代表將領,而羊刃也非兵刃。將七殺幻想成將領,是因為將領一般都帶殺氣,而心性也要具備一點七殺的特質,即是偏官特質。因為是在外的戰將,而非朝中大員,故不是居正坐堂的正官,而是偏野沙場的偏官。而羊刃被想像成兵刃,全因為刃字的片面字意。羊刃之名本來只是用以形容這個與日元同行異性的特質,只是一個假借形容,可現在又將這個假借的名詞二重假借其中一個單字來類出一物,就更非本義了。因此,上述的想像比喻,充其量只能說是一個例子,卻不能夠憑此作為理論,去解釋出「月上偏官格喜見陽刃殺」的一句。故此,要真正去解釋這句話,也必須從命理中五行十神的本源,即心性的源頭去作出推論方可為據。由于本篇的目的不是要談這些,故此略過,請自行思索。醍山只能說的是,只有當偏官不過也不缺的情況下,方喜見刃。回頭去說,前面的想像情境也能說明吾人所說的話。請自行想想,華容道上,落荒的曹孟德是愿意看到義薄云天的關云長手持偃月刀,還是反覆無常的呂奉先掄舞方天戟呢?長板橋上,逃命的趙子龍是欣喜看見燕人張益德提著丈八蛇矛,抑或是皇叔劉玄德拿起如意金箍棒?「不過也不缺」才是「喜見陽刃殺」的先決條件,才是其玄機奧義啊!
「月上偏官用地支,只要一位,要行偏官運。」這也是指偏官格的情況下,偏官不過也不能缺時方能算數。
可以這么講,《淵海子平》的命例里羅例了大部分達官顯貴的命造,可惜我們準不能相信但凡入了書中的任一格,都可以做達官顯貴,因為我們都能找到更大部分的實際尋常百姓的八字,是屬于那些命格的。作者羅列那些命造是因為他們出名了,就像現在不少命師都愛談論和分析名人的命造一樣。因此,書中原文指出的后加條件,是因應該命格能有理想發揮,更重要的是,作者明示取該格的十神為用,卻隱含了這種取用是「不過也不缺」的前提。當然,一般這種月令取格法要讓其缺是比較難的,所以不缺的條件基本也會成立,只是不過而取用的條件,其實也暗示了強弱對比上,用神是要屬于弱的一方。這思路不單符合了醍山一向說「忌神是強者」的論調,同時也明白地襯托出格局理論的本質其實就是強弱的理論。
「若有中了年時上又有之,卻不要行偏官旺運,亦不要行官鄉,歲君亦然,為太過而反成其禍,須要行制伏得地之運方發,與時偏官相似。」這里補充的是指如偏官多,即偏官很可能是過多了,就不要遇官殺 (正官與偏官) 的年運,因這是過多而為禍了。這時需要偏官被制伏,與時上偏官格之法相似。
最后補充的部分,豈不正正是醍山要說明的重點?所謂格局,其本質根本離不開強弱,又何須分什么格局派、強弱派、衰旺派、扶抑派之類呢?格局是例,強弱是理。何謂本,何謂末?何謂重,何謂次?通一理,當能舉百例;記百例,能否證一理?
學會《蠢子數》不必理會其原理,只管用就行了,所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通曉了《蠢子數》之原理,那就一個例式也不用記,自能應用于無限個實例上。初小時要求學生背熟了《九因歌》就好,就能計算出乘數了,可是到了初中,恐怕同學們還沒搞明白《九因歌》原來不是一首歌,而是一個理的話,什么數也計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