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資料出現,《帛書易》對傳統的貢獻,將《周易》起源時期向前推之,《易》生「筮」,「筮」雖源于「數」的觀點,卻非「數」可以等于《易》。
「數因象而生,象不由數以見」。
歷代圣賢大師觀察天道、地理、人事之變,同是一機,總屬「陰、陽」之「象」,《易》之「陰、陽」互倚,剛柔之互伏,而后闡發「數」的觀點。歷代《周易》之學歷經累變,初止用于占筮,〈十翼〉而后闡發哲理,至西漢中葉,漢學言《易》多主象數(義理、象數之學),與宋學興起〈河圖洛書〉之說(圖書之學)。明《易》道之博大精深,《易》無所不貫、無所不包,《易》學之精深,淺進難入,畢生皓首乃無法深耕其奧秘,唯一一途只有「順天感應」而方遂通順、暢玄。
東青龍之房、心、尾,如下觀察:
二十八星宿東青龍之房、心、尾、箕及北玄武之斗、牛、女、虛、危,如下觀察:
仰觀星空,「天星二十八宿」非常的清楚可見,
識者驗證「天律行度」,仰觀俯察,一目了然!
《易經》真正的目的,是在于要了解宇宙森羅萬象無窮盡的大道,依自然規律的演化法則,解析宇宙之奧妙。
《易經》貫通天地自然之理,舉凡占卜、災祥、讖諱、老莊、儒理、史事、醫藥、丹道、堪輿、星相。尤以卜卦、命理(八字、姓名學)、術數(玄空、紫微斗數)、天文、卦象、風水、地理.....等,皆可連結而當做《易經》的一部份而已。
《易》之「陰陽變易」真正發源于乾坤、天地之間,而絕對不是「河圖、洛書」之數。
歷代學者皆認定《易經》旨在闡述自然和諧的天地哲學,《易經》才是真正「中華五術」的核心價值,而不是使用「河圖洛書」為基礎的「中華五術」 。
《易經》之淵源于「天文星象」,而四象二十八宿并不依照人文、太極、八卦之順序。
「河圖洛書」之數須依賴「九宮河洛數」為基礎,卻完全依照人文、太極、八卦之順序。
「中華五術」的「天星學」,就是誤用「貪狼九星」以「河洛易數」演繹,在「中華五術」之學界中歷經千古,至今還執迷不悟。這樣的貪狼九星(貪狼一、巨門二、祿存三、文曲四、五黃五、武曲六、破軍七、左輔八、右弼九。)被當做「天星學」?
在臺灣從事「中華五術」之學者,胡說此偽「天星學」,卻非彼真「天星學」?
從孔夫子在《易經、十翼》中一再提議的「仰觀、俯察」,因此:仰觀星空,「天星二十八宿」非常的清楚可見,識者驗證「天律行度」,仰觀俯察,一目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