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子登科是用于結婚的吉祥語或祝福話,體現了自古至今家長們望子成龍的期盼。民間的“五子登科”的故事跟宋代竇禹鈞五個兒子金榜題名有關。也是一段佳話。
竇禹鈞出身于燕山一戶商賈之家。最初竇禹鈞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奸商,仗著自己的財勢常常在買賣中坑騙顧客,讓顧客遭受了很大損失。于是上天懲罰了竇禹鈞,讓他三十多歲還沒有兒子。
一天晚上,竇禹鈞夢到了死去的父親。父親對他說:“你品行不好,心術不正,就連上天也知道了你的惡名。因而你至今無子,并且壽命也不長了。你要是能夠改過自新,廣積陰德,興許還能改變你的命運。竇禹鈞醒來之后,決定聽從父親的話,多做善事。
一年元旦,竇禹鈞去廟里拜佛,在大殿的墊子旁,見到了二百兩銀子和三十兩金子。他想準是有人拜佛的時候不小心落下的,于是就在廟里靜等失主認領。過了半天,有一個人來到了寺廟里,顯得非常著急與悲傷。竇禹鈞問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那人告訴竇禹鈞說:“我丟了一筆錢,是救父親的贖金。我出了寺廟之后發現錢不見了,就趕緊回來找找。竇禹鈞確認他就是失主,便把錢還給他,還給了他一些路費。
竇禹鈞還做過其他許多好事。有的人家沒錢嫁女,竇禹鈞就出資幫助他們。有的人家沒錢辦喪事,他也出錢幫忙。他還出錢資助那些交不起學費的貧困子弟。就這樣,竇禹鈞積累了不少陰德。又一天晚上,竇禹鈞在夢中聽父親說:“上天已經知道你陰功浩大,所以會延長你的壽命。另外你還會有五個兒子,他們都能大福大貴。此后,竇禹鈞一如既往地做好事,積累陰功。后來,他真的有了五個兒子。竇禹鈞為了能讓兒子們成才,便嚴格要求他們,并為他們請了最好的老師。他的五個兒子也非常爭氣,全都考中了進士。
長子竇儀是宋初名臣,官至禮部尚書、翰林學士。次子竇儼歷任幾朝禮部侍郎。三子竇侃任起居郎。四子竇俱任左諫議大夫。五子竇倍任左補閱。竇禹鈞的五個兒子都當上了高官,為世人所羨慕,人們稱五子為“竇氏五龍”。
后來五子的事跡廣為流傳,民間對此事大為歌頌,并有了“五子登科,的說法。它寄托了百姓希望自家子弟都能和竇禹鈞五子一樣獲得功名利祿。
父母最大的心愿是“望子成龍”;學子們最后的歸宿是“跳登龍門”。自古至今,人們都渴望“一登龍門,聲價十倍”。
“鯉魚跳龍門”是廣泛流傳于中國大地的吉祥話語。是發生在黃河的一個神話故事,也是華夏人民寄寓祿愿的一種特別方式。
相傳在遠古洪荒時代。華夏九州大地經常遭受水災。天帝命令大禹治理洪水,以安定人間秩序。據說大禹疏導黃河水的時候,來到了一個叫龍門山的地方。這座山正好擋住了黃河水的去路,因而當地洪水泛濫成災,很多地方都被洪水吞噬了。大禹見狀,便運用法力把龍門山從中央劈開,黃河水得以順暢地流向東方。大禹還給這個地方取了一個名字——龍門。
大禹開辟出龍f可之后,要挑選一些人才看護龍門。海里的金背鯉魚、灰眼鯉魚、白肚鯉魚聽說之后,便決定結隊逆流而上,參加選拔。
半路上,灰眼鯉魚群于受不了黃河泥沙的阻撓,就掉頭順流游向大海。不幸的是。它們成了魚鱉海怪的食物。
金背鯉魚與白肚鯉魚則是團結互助。輪流與風浪斗爭。過了幾天幾夜,終于來到了龍門腳下。魚JLff]都十分欣喜。紛紛露出水面,一睹龍門的風采。只見龍門兩旁的漢白玉柱上的石龍活靈活現,龍身沿著百丈柱子盤旋而上。龍門之中的水珠更是與兩個龍頭構成了一幅“二龍戲珠”的美景。
鯉魚們看完美景。就向大禹表明來意。大禹聽了非常高興,對它們說:“魚和龍本來就是同一個種族所生。魚越過龍門就能變成龍。”鯉魚們受到大禹的鼓勵。都自信滿滿地用盡全身力氣向龍門躍去。然而。它們剛躍過水面一丈多高,就又回落到了水里。鯉魚們并沒有放棄,一直苦練跳躍的本領。七七四十九天之后,鯉魚們能躍出水面四十九丈了,可是龍門有百丈之高,根本不可能躍過去。
大禹見鯉魚們為了達到目的愿意付出努力,被它們這種精神感動,就
指點它們說:“好大的一群魚啊。”鯉魚們聽了大禹的話,頓時有所感悟:原來大禹是要我們靠集體的力量躍過龍門。于是,有的鯉魚先躍出水面四十九丈高,在半空中成為其他鯉魚的墊身,其他鯉魚再次一躍,又躍了四十九丈高。在還差兩丈的時候,大禹揮動手中的扇子,突然一陣清風吹過。鯉魚趕緊借助風力,一舉躍過。有一條做墊身的金背鯉魚。見同伴們都躍過了龍門。只剩自己還在龍門腳下。它心想:“沒有魚給我當墊身,我怎么躍過去呢?”就在他思考的時候,黃河水打在巨石之上,濺出的浪花高達幾十丈。這條金背鯉魚靈機一動。決定借助浪花的力量躍過龍門。于是它先是躍出水面,又乘勢躍上浪峰.雨用尾巴猛烈擊打浪尖,最后全力一躍,竟躍到了天上。過了一會兒才飄落到龍門之上。
大禹見這條魚不凡,就在它的頭上點了紅,剎那間金背鯉魚就變成了一條黃金龍。最后大禹命令黃金龍統率鯉魚。并把看護龍門的重任交給了它。
鯉魚躍過龍門就可以化龍升天,這無疑符合世人企盼顯貴發達名揚四海的心理。于是后世人們就用“鯉魚跳龍門”比喻中舉、升官等飛黃騰達之事。
民俗認為,家中的正中心點是整個家的重心之所在,也是家里錢財聚集的地方,所以住宅的中心點不可以是廚房、廁所、水。因為廚房有瓦斯爐,所以容易火燒財:廁所乃污穢之地,財神根本就留不住;財位忌水。如果是魚缸的話就是水流財,錢財都流光了。
另外,從大門進來不可看見廚房、廁所、金庫、鏡子和后門。廚房和廁所已經講過了,那么金庫、鏡子和后門呢?金庫、保險箱、首飾盒等象征著這家人的全部財產,如果一進門能直接看到,等于是錢財漏白;看到鏡子的話會阻擋財神;看到后門就是前門后門直接通,錢財一定留不住。
民俗還認為,印章代表本人和錢財,所以日常生活中,切記不要使印章破損、缺角或字面模糊。如果破損缺角的話很容易生車禍等意外災害;至于印章的字面模糊。則容易讓人做事情糊里糊涂,判斷不清楚,進而破財。
商家為免破財有什么禁忌?
一、商店選址:選址要取繁華避偏僻,盡量將商店選在在市鎮上人流密集的繁華地段。因為有人氣才有生氣,乘生氣就能帶來生意的興隆。另外。在選擇宅址時,講求屋前開闊,這樣才能接納八方生氣。所以店鋪的正前方最好不要有任何遮擋物,比如電線桿、圍墻、廣告牌和過大遮眼的樹木等。至于商店的朝向,要盡量取南向避東北,民俗認為,坐北朝南可避免夏季的暴曬和冬季的寒風。經商地址的選擇同樣如此,坐北朝南乃為最佳。
二、商店的外觀造型:外觀造型要盡量與區域景致協調,在設計商店的外觀的造型時,除了考慮建筑本身結構比例的協調性之外,還要注意使商店的外觀造型與所處的區域的自然景致相協調。
三、商店店門的設置:人靠衣裝,佛靠金裝。商店的門面對商店來說非常重要,門面是商店的咽喉,是顧客與商品出入與流通的黃金通道。因而,為了提升人氣。提高顧客接待量,店門不宜做得太小。
店門邇應避免正面對著一些民俗中認為不吉祥的建筑物,比如廁所、殯儀館、煙囪、醫院等,因為這些建筑常容易使人感到心理不適。假如實在無法避開,那么在開門時就要選擇在有上乘之氣的方向開門。從而避開這些不祥之物,而且在大門之后。最好再安放一架屏風。以對煞氣做些阻隔。
許愿與還愿是人們進行神靈信仰的重要實踐方式。許愿,是對佛、菩薩等各種保護神許以愿心,當如愿以償時即按許諾向佛、菩薩等還愿。愿心有多種,如求子、求婚、求財、求壽、求功名利祿等。許愿沒有時間的限制,隨時隨地都可以許愿,不需要擇吉H。許愿前,多
沐浴齋戒凈口,在神前敬三炷香,跪拜祈禱.默念心愿,祈求神靈保佑實現其心愿。許愿可大可小,不拘形式,最普通的是許齋飯,也有許香油、雄雞、紅綢、誦經、做佛事、獻神供品、重塑金身、捐資修廟及唱神戲的。
許愿和還愿同時也是人神之間的一種交換。人們一般是有事有難才會許愿,還愿則是因為許了愿,所以必須還。
還愿。也稱為“應點”“應典”或。踐諾”,是求神保佑的人實踐對神許下的諾言。人們拜完財神之后,求神保佑時許下的各種諾言,稱為許愿。所許的常為可以討神歡心的事,或者當時人所公認的善行,如。重禮祭祀”。重塑金身”“吃素”“唱戲”“放生”“送經”等。倘若日后所求之事得到滿足,這就意味著神已經對信徒施以保佑。此時,信徒會焚香再告神,并實踐原來許下的諾言,作為答謝,這就是還愿。
較為常見的還愿形式是進廟燒香,并上一些素供、果品等。于民間信徒對佛道二教的某些宗教規定甚至禁忌缺乏了解,有時難免也會以豬蹄、豬頭、雞等為供品,.雖然這并不符合宗教儀范,但于系民間的行為,所以也不以為怪。但是信徒仍要注意,道門中正宗的做法應是以香燭素供為要,切忌使用肉類供品。
敬奉黃財神時需注意:
黃財神適宜任何追求財富的信徒供奉,其中,五行缺土和餓土命的信徒,可供養黃財神;五行缺金和餓金命的信徒可供養金黃財神。黃財神可使信徒增長福法、壽命和智慧等。
至于供奉黃財神的方位,則需五行決定。五行方位中,黃色屬土屬中央,因而適宜擺放在客廳中央。八卦方位中,東北方屬陽土,西南方屬陰土,故亦可將黃財神擺放在屋宅的東北方或西南方。供奉黃財神的供品主要有蜜丸、紅酒和紅茶,當然,也可添加鮮花、香火之類的常規供品,如能配合使用黃財神心咒,則更為靈驗。供品在供養之后最好供養人服用。
敬奉紅財神時需注意:
紅財神尤其適合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士,紅財神能助人生意越做越大。財源廣進,最后名利雙收。因紅財神五行屬火1所以五行缺火和餓火命的信徒適合供養紅財神,而五行缺金和餓金命的信徒適合供養金紅財神。五行方位中,紅色屬南方。因此紅財神適宜擺放在南方。
供奉紅財神的供品可選用甜酒、紅茶和甜點,當然。也可添加鮮花、香火之類的常規供品,如能配合使用紅財神心咒,則更為靈驗。供品在供養之后最好供養人服用。
敬奉白財神時需注意:
白財神重智慧,所以白財神會為那些腦力勞動者、專業技術者等從事頭腦生財工作的人帶來好運。白色為五行屬金,所以五行缺金和餓金命的信徒適合供養白財神。屬金的方位有兩個,分別是西方和西北方,擺白財神時要首選這兩個方位。
供奉白財神的供品可選素菜、水果、鮮花等,供養人量力而為即可。
敬奉黑財神時需注意:
如果供養人想求偏財或橫財,則供養黑財神更為靈驗。黑色為五行屬水。所以五行缺水和餓水命的信徒可供養黑財神,而五行缺金和餓金命的信徒適合供養金黑財神。
八個方位中,屬水的方位只有一個,那就是北方,所以黑財神適宜擺放在家宅的北方位置。供奉黑財神的供品主要有蜜丸、紅酒和紅茶。當然,也可添加鮮花、香火之類的常規供品,如能配合使用黑財神心咒,則更為靈驗。供品在供養之后最好供養人服用。
敬奉綠財神時需注意:
綠財神是五姓財神中級別最高的一個。根據西藏密宗的傳統,只有先修完黃財神法、紅財神法、白財神法、黑財神法后才能修綠財神法,所以,綠財神適合大富大貴的人供奉,只要擺放得當。就能起到極佳的招財作用。
綠在五行中屬木,在方位上,東方是震卦.五行屬陽木。東南方是巽卦,五行是陰木,都和綠財神的綠色相應,所以,最好把財神安在這兩個方位上。
在綠財神堂位前,除了要供奉素菜、水果外,有一樣供品不可不放,那就是珠寶玉石。可用一個小杯子,在里面放入紅寶石、藍寶石、鉆石、翡翠、金飾等,如此即可起到催財運的作用。
敬奉灶神時需注意:
供奉灶神時,神像一定要面向室內,不可面向室外,供奉時要用銅質的香爐。祭品可多放甜點。臘月二十三祭灶之后。要將所有供品連同灶神畫像一同燒掉,新年時要更換新的畫像,迎接灶神歸來。
敬奉福德正神時需注意:
一、福德正神占據的空間是地下,所以擺放福德正神時切記不要懸空,否則將不能得到地利。如果擺放神明的神樓是多層的,那么將其安放在最下層即可。
二、福德正神必須當門而立,只有面向大門,才能招納四方財源,增強住宅的財運,而且土地神當門而立,可將牛鬼蛇神拒之門外。
三、為與附近的環境配合,福德正神神樓外部的顏色可隨意調配,只要與環境相協調即可,但內部需漆上金色的紅點。
敬奉和合二仙時需注意:
供奉和合二仙時,神像一定要面向室內,不可面向室外,懸掛于中堂也可以,供奉時要用銅質的香爐,祭品可多放甜點和鮮花。此外,和合二仙神像背后需要有托靠,否則祝福的力量就會減弱。
敬奉劉海蟾時需注意:
供奉劉海蟾時,畫像或塑像可置于家居客廳內,畫像前面需擺放三只杯子,且在杯內各放入一枚寶石,寶石的價值或名貴,或廉價均可,寶石類型可選用紅寶石、藍寶石、鉆石、紫水晶、白水晶、白玉、翠玉等。
敬奉福祿壽三星時需注意:
一、因福氣、長壽與財氣同等重要,所以三位神祗宜一起供奉。不宜分開供奉。
二、宜將三星財神安放在神樓或者靠墻壁的矮柜上,但不可讓三星財神背后無依托,否則三星財神就容易感到不安寧,效果就會減弱。
三、三星財神只可以面向室內,不可以面向門外。面向室內,才會招財,否則就會漏財。
四、福祿壽三星財神可以與財帛星君或一位武財神一起供奉,但不宜與兩位武財神一起供奉。
五、供奉福祿壽三星時,可不上香,就能招福引財;若上香,可供奉甜點、甜酒等食物。
敬奉財帛星君時需注意:
一、供奉財帛星君時一定要將其擺在青位。切勿將其供奉在兇方。否則破財兼有是非。
二、在沒有塑像供奉的時候,也可使用畫像。將畫像鑲在相框內,或掛在墻上,或安放在神龕上。然后在塑像前設一個香爐,早晚供香,只要一枝香火就可以。
三、供奉財帛星君時,塑像只可以面向室內,不可以面向門外。面向室內。才會招財,否則就會漏財。
四、在供奉財帛星君時要用銅制的香爐和長明燈。
五、財帛星君可以單獨供奉,也可以與福祿壽三星或一位武財神一起供奉,但不宜與二位武財神一起供奉。
六、供奉財帛星君不需要用貴重的物品,只要蘋果、橙子、密瓜、提子等水果,以及各式各樣的糕點和糖果就可以。
敬奉五避財神時需注意:
一、五顯財神可以單獨供奉,也可以與一位武財神一起供奉。但不宜與兩位武財神一起供奉。
二、供奉五顯財神時,塑像一定要面向室內,不可面向室外。以免主人破財遭災。
三、供奉五顯財神時用銅質的香爐和長明燈。
敬奉富財神時需注意:
一、供奉富財神時,塑像一定要面向室內,不能面向室外,否則主人就會破財。
二、供奉富財神時用銅質的香爐和長明燈。祭品用甜點即可。
三、富財神不宜與兩位武財神一起供奉。
正財神包括武財神趙公明、文財神比干和范蠡、義財神關公。于他們各有獨立的個性和特點,所以敬奉時需要注意的方面也有所差異。
首先,武財神趙公明有著極其深厚的法力,他不僅能降龍伏虎。還能驅邪斬妖。因此,對于那些當兵、做生意或從事武職的人來說,應該擺放或供奉武財神。有武財神在,妖魔和小人橫事不敢來犯,自會財源廣進。
在擺放武財神時應當注意:
一、武財神神像應面向屋外或面向大門。一可鎮守門戶,不讓外邪入侵,二可招財入屋。
二、神桌應向著大門。財神像的上方不可放置重壓物。此外。神位不能向著房門、廁所或飯桌。
三、不能同時供奉兩位武財神。
四、于武財神是人間的神,所以要用瓷制陶土的祭品供奉武財神。供奉時,應早晚一爐香。供品選用一般清淡的素菜即可,切記不要供奉肉食。
其次,文財神適宜擔任文職的或者受雇打工的人擺放或供奉。在敬奉文財神比干和范蠡時需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財神神像應向著屋內,而不是屋外,否則會向屋外送財。
二、神桌應向著大門,神位不能面向房門、廁所或飯桌。
三、于文財神是天上的神,所以供奉文財神用的香爐、長明燈一定要是銅質的。供品擺放一些鮮花、甜點和小飾品即可。
四、因祖先是家神。財神為天神,故不要將祖先與財神平排。應將祖先放在天神之下。
最后,義財神關公忠肝義膽。形象威武,可鎮宅辟邪,招財進寶,在敬奉時需注意:
一、義財神神像必須面對大門屋外。
二、神像不可以向東,供臺要經常清潔打掃。四季供奉,才能財源廣進。財運興隆。
三、關公也可算作武財神,但不能同時供奉兩位武財神。
四、于義財神是人間的神,所以要用瓷制陶土的祭品供奉武財神。
五、供奉時,應早晚一爐香。供品選用一般清淡的素菜即可,有加強財運的作用。
神龕是用來安放祖宗神櫝或是神靈塑像的小閣。神櫝就是祖宗的靈牌。往往沒有塑像的神靈也設有神犢。
關于神櫝的來。還有一個傳說故事。相傳在古時,桑浦山下有一戶人家,只有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兒子不孝順母親,經常打罵母親。有一天,兒子上山砍柴,看見了一個烏窩。鳥媽媽抓蟲子喂養小烏,于太過勞累而在鳥窩里昏倒了。小鳥們見狀都叫個不停,叫聲聽起來尤為可憐。兒子此想到了自己對待母親的態度,認為自己不應該打罵母親。于是決定以后好好孝敬母親。忽然間兒子見母親送飯來,急忙跑下山去迎接。然而母親誤認為兒子會毆打自己,于是扔下飯,朝著一棵樹撞了上去。兒子來到樹下,在母親尸體上痛哭。之后他砍倒了這棵樹,制作了一個木櫝,上面寫上母親姓名以及生辰忌日。每當忌日的時候,兒子都會祭拜木櫝。后來兒子辛勤勞作。漸漸過上了富裕的生活。人們后來也模仿他用木櫝祭祀祖先。
“供神龕”是華夏民族悠久的傳統習俗。據《合川縣志》記載:“士民家供神龕,大書‘天地君親師'。或書‘某昭穆香位'旁供文武夫子、觀音、文昌、財神。”
古代的家庭。無論是有錢人家。還是是貧苦人家。都會在屋里的正中供奉神龕。神龕中央是自己的祖先,旁邊則是神靈的牌位。合川縣家庭供奉的神龕。供奉了與官祿有關的神靈。古人把功名利祿看得很重,因而人們對祿神的信奉極為虔誠。士人不僅朝拜高居祠廟的文昌帝君。還供奉神龕上的文昌帝君。讓文昌帝君享用祖宗的香火與供品。祖宗能保佑家族平安吉祥,保佑子孫升官發財。無災無病。而文昌帝君則是祿神,一旦誠心叩拜,便可名上祿籍,加官晉祿。
“供神龕”這種習俗表明。祿神對民間的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迎祿求祿成了民俗活動中的重要內容。
元末時期的文人高明,著有《琵琶記》一書。書中寫道:書生蔡伯喈與新娘子趙五娘大婚之后不久,就趕上了朝廷開科取士。蔡伯喈的父親蔡公勸說他要抓緊時間讀書,以得到高官厚祿,并把兒子“脫白掛綠”這件事情看得比孝道還重要。他教育蔡伯喈說:“人生須要忠孝兩全,方是個丈夫。今年是大比之年,你就進京考試吧。如果你能脫白掛綠,濟世安民,就做到了忠孝兩全。”然而蔡伯喈以父母年事高為借口,想要留在家里照顧父母。蔡公聽了非常不高興,就當面呵斥了他一番。無奈之下。蔡伯喈告別父母與妻子,就去京城考試去了,沒想到竟高中狀元。
為什么蔡公會如此傾心于“脫白掛綠”呢?我們首先有必要了解一下“脫白掛綠”的真實含義。
“白”是一種如同雪花或乳汁那樣的顏色,既單調又少生動。古人常常用白丁指代平民百姓,意思就是沒有功名,沒有官祿之氣的平常人。劉禹錫在《陋室銘》中說:“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在祿官道上,白衣幾乎跟布衣等同,意味著低等級、低級別,代稱沒有官祿的人。白衣只有跟祿官結合,才是一種贊稱。唐代的布衣學子考中了進士,就會被士大夫稱為“一品白衫”或是“白衣公卿”。
而“綠”是春之色,本身具有生命的活力,是萬物勃發昌達的象征。古代官員身穿綠袍.就意味著金榜題名,飛黃騰達。清代四品以下的官員只能乘坐藍呢大轎,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乘坐綠呢大轎。不難看出“綠”代表了高官。此外。“綠”跟“祿”同音。從這個方面說,它有福祿富貴之意。
總的來說,白與綠兩種顏色,分別具有不同的含義。白意味著平常、低人一等;綠表示發達、顯貴、高人一等。因此,“脫白掛綠”就是改變平民百姓的身份,成為享有高官厚祿的貴人。蔡公讓兒子進京以求“脫白掛綠”.也正是因為這一點。蔡公的這種行為,放大了說,也正是天下父母對兒子深切的期盼。
在中國古代文化傳統中,“敬惜字紙”不僅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美德,表達了古人敬重文化與文字的思想。據說中國文字是上古的倉頡所發明,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以及平民百姓都非常敬重文化。認為應該尊敬與愛惜有文字的紙張。
“敬字惜紙”在中國具有悠久的傳統,在宋代就已經開始了。那時的傳統規定,不能隨便丟棄或是糟蹋帶字的廢紙,也不能用帶字的紙糊窗戶,或是與其他雜物放在一起。正確的做法是,應該把帶宇的廢紙放進字紙簍。專門收集后焚燒,當然字灰也不能隨便丟掉。每過一段時間之后,專門的人首先要祭拜倉頡。之后將字灰撒到江河或是大海之中。這就是“送字紙”。也稱為“送字灰”。
“敬惜字紙”的傳統與文昌帝君信仰有十分密切的關系。文昌帝君是民間敬奉的主管文運的神靈,寫字是文人必備的一種技能,所以文昌帝君也得負責敬惜宇紙的工作。民間出現了所謂的《文昌帝君惜字功律》,意在勸人敬惜字紙。
文昌帝君是怎樣規定人們“敬惜字紙”的呢?《惜字律》中的“敬字紙功例”“慢字紙功例”都是用“功過格”的形式,分別規定了對敬惜字紙或是侮慢字紙的獎罰措施。里面還有以“文昌帝君”口吻所寫的“勸惜字紙文”,還附有“敬字十凡例”,被看作是文昌帝君制定的天條圣律。《惜字律》以敬惜字紙為著眼點,勸導人們愛惜書籍,從這方面來說還是值得肯定的。
民間認為“敬惜字紙”的人能得到文昌的庇佑,獲得福報。
據說宋孝宗朝的宰相趙雄,在念私塾的時候,于胸無點墨,常常鬧出笑話。有一次,私塾先生讓他對對子。先生上聯說:“一雙征雁向南飛。”趙雄下聯說:“兩只燒鵝朝北走。”先生又出一上聯:“門前綠水流將去。”趙雄下聯說“屋里青山跳出來。”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沒有文才的人,卻因為敬重字紙。而受到了文昌帝君的賞識。文昌帝君認為他功德浩大,于是就保佑他踏入仕途,直至后來做到了宰相。
雖然這個故事帶有諷刺的意味,但同時也道出了敬惜字紙的重要性,倡導人們敬惜字紙。
在喝酒的時候,人們常常會劃拳行酒令,其中一句“五魁首,六六六”是人人都不陌生的酒令。那么“五魁首”到底有什么來歷呢?
古人將《詩》《書》《禮》《易》《春秋》稱為“五經”。明代時期。國家選拔人才就以“五經”取士。每一經的頭名稱為“經魁”。“魁”就是第一的意思。在鄉試考試中.前五名分別是每一經的經魁,因而就有了“五經魁”的說法。簡稱為“五魁”。“魁”字又是源于古人對魁星的崇拜。魁星,又稱奎星,是二十八星宿之一,主掌文運。讀書人十分信奉此星,據說“魁星點斗,獨占鰲頭”,許多考生都會到遍布全國的魁星樓、魁星殿去祈禱,考試時還會帶著泥塑的小魁星,或者在座位前貼上魁星的像,以期魁星保佑,金榜題名。
關于“五魁首”的來歷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故事。
相傳,在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自認為自己才華很高,于是就在一次科舉考試中,打扮成舉子參加科考。考試結束后,朱棣發現自己只得了第五名。因而心里非常不舒暢。氣惱的朱棣將主考官找來。問他是怎么回事。主考官說:“這位考生得到第五名已經非常幸運了。”朱棣告訴考官獲得第五名的考生就是他自己。朱棣說完之后,扭頭就離開了,而考官卻愣在那里,嚇得魂不附體。后來主考官見金榜已經發出。但又怕皇帝不高興,于是就在金榜上加了一行注解。上面寫著:“第五名為前四名之魁首。”
此事傳到民間,后來讀書人喝酒劃拳行令時,就將“五”稱為“五魁首”了。希望自己能夠高中五魁首之列。
狀元餅”產自茶圣陸羽的故鄉天門多寶古鎮,是獨一無二的民俗特產,是一種在民間傳承百年的,具有地方風味特色的食品。在民間“狀元餅”又被稱為“酥餅”或“花餅”,并且代代相傳。
關于“狀元餅”的來歷,民間有許多種說法,其中最經典的一個說法跟清代的一位狀元有關。
在乾隆初年,江漢平原數百里之內多是河流湖泊以及沼澤地。唯獨多寶灣這個地方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這里不但土壤肥沃,而且景色優美,環境宜人。然而這塊寶地百余年來卻沒有出過一位秀才,因此顯得美中不足。
多寶灣有一位少年。自幼聰明伶俐。機智過人。鎮子上的人都把他當成親人一樣,出錢供他讀書,希望他能出人頭地,為鎮子爭光。在進京考試之前,人們為他制造船只,整理行李,還為他準備食物。鎮子上的一位廚師花費三天時間制作了一個餅。他對書生說:“這是不同尋常的一個餅。你一定要隨身攜帶。只有到了萬不得已的時候,你才能吃它。切記,切記!”書生把廚師的話牢牢地記在了心里,選擇了一個吉日就起程了。然而在半路上,突然狂風暴雨襲來,書生無法前行,被困在了湖中。在被困的期間。書生帶的食物大多浸水發霉了,根本就不能吃。在饑寒交迫的時候.他想到了廚師的話。于是把餅拿出來吃了,保住了性命。暴風雨過后,天氣轉晴了,書生得以繼續趕路。書生對廚師非常感激,在考試之前用功讀書,最終奪得頭名狀元。
狀元郎沒有忘記廚師的大恩大德,返回到家鄉之時,還給廚師帶了一份禮物。廚師打開盒子一看,里面是紅花裝飾的酥餅,上面還有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狀元餅”三個金字。全鎮的人都明白了其中的意思,于是個個都拜謝了廚師。廚師做的酥餅也就被人們稱為“狀元餅”。
鎮子上的人為了感謝廚師。逢年過節時候,也都做“狀元餅”表達自己的敬意。后來這種美食也當作禮物甩來拜年或是孝敬老人。送“狀元餅”這種風俗一直沿襲到了今天。
古代鄉試所取的前五名為“五經魁”。俗稱“五魁”。“魁”之所以被古代的學子敬重,是因為它本身除了具有“第一“的含義外,還與魁星信仰的盛行有關。
“五魁首”在古代被人看得非常重。了解一下科舉考試填榜的情況,就能明白這一點。《官場現形記》中。寫了趙溫考試完后在旅店等待開榜的故事。那一天,趙溫無心茶飯,坐立不安,就像是熱鍋上的螞蟻一樣。下午的時候,有人到旅店中大喊誰誰中了。誰又中了。趙溫一直聽不到自己的名字,心里非常著急。直到晚上。街上人說榜都填完了,只剩下五魁沒有填。管家賀根知道趙溫沒有了希望。于是就想回旅店。趙溫見他眼睛里出火,罵了一聲“沒良心的東西”。賀根恨極。說道:“還有五魁沒出來。我再去打聽打聽。”
“填五魁”就是在榜上填寫考試前五名考生的名字。古代的鄉試還有會試。往往都從第六名開始填榜,依次填下去,直到錄滿為止。而前五名則是等全部名單填完之后才開始填寫。按照第五名到第一名的順序填寫,這就是填五魁。
“填五魁”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程序,不能隨便抄寫考生的名字,而是按照一定的禮儀來進行。一般在深夜時分,主考官、監考官以及學政、房官都要到聚奎堂或是公堂,進行填五魁。堂上堂下都點亮了燈燭,好像是白天一樣。到場人員的座次非常講究,主考官坐在正中央。監考官坐在左面,學政坐在右面,房官依次坐在兩側。坐定之后,就開始填五魁了。主考官先是審閱提前填好的草榜,之后交給書吏唱名:某府、某縣、某考生中第五名。按照這種唱名方式,一直唱到第一名。這個環節結束后,就開始填寫正榜了。五魁中的考生出自哪一個考室。就把一支紅蠟燭放在相應的房官的桌子上。填寫一名,更換一次堂上的全部燈燭。在唱名的時候,于人們鼓掌祝賀。因而顯得非常嘈雜。所以被稱為“鬧五魁”。
正月十五元宵節,花燈是必不可少的吉祥飾物。在我國民間。花燈也有關于“獨占鰲頭”的美好意蘊。
《水滸傳》第三十二回寫道:“且說這清風寨鎮上的居民商量放燈一事。準備慶賞元宵。料斂錢物,去土地大王廟前扎縛起一座小鰲山,上面結彩懸花。張掛五七百碗花燈。”
此處的“鰲山”指的就是元宵節上的一種傳統燈景。具體做法非常簡單,人們只需把各種各樣的彩燈堆放在一起,疊成傳說中巨鰲形狀的山。這就是所謂的“鰲山”,看起來不僅耀人眼目,而且華光燦爛。“鰲山”燈景其實就是寓意“獨占鰲頭”這種吉祥的意蘊,是民間藝術演化的產物。
一般人不能夠真正體驗“獨占鰲頭”的風光韻味,便通過扎縛鰲山、觀望鰲山來寄托自己的這份美好期冀,同時也對正在奔赴鰲頭的學士們表達良好的祝愿。到了今天,各地方元宵節的燈會中,鰲山燈景仍然是保留項目之一,說明“獨占鰲頭”在民間有著深刻而久遠的影響。
民間的一般人不能真正體味到“獨占鰲頭”的風光滋味,因此便通過堆積“鰲山”、觀望“鰲山”這樣的途徑,來寄托自己心中美好的希望。同時這也是對那些正在為了“獨占鰲頭”學子們表達良好的祝愿。
時至今日,在民間許多的元宵節燈會上,依舊可以看到鰲山燈景這種傳統的項目,說明“獨占鰲頭”在民間還有深刻與久遠的影響。
相傳孔子教授弟子的地方叫作杏壇。孔子教育思想一大特色是“有教無類”,即無論貧者富者、貴人賤人、老年少年,也無論是哪國人,都可以求學。有一天,孔子帶領一群學生用泥土筑成一個壇,并將一顆小銀杏樹移來栽在旁邊。孔子撫摸著銀杏樹說:“銀杏多果,象征著弟子滿天下。樹桿挺拔直立,絕不旁逸斜出,象征弟子們正直的品格。果仁既可食用,又可入藥治病,象征弟子們學成后可以有利于社稷民生。此講壇就取名杏壇吧!”此后,孔子每天部登壇講學,四方弟子紛紛前來聽講。后來,人們在曲阜孔廟大成杏壇講學殿前為之筑壇、建亭、書碑、植杏。北宋時,孔子后代又在曲阜祖廟筑壇植杏,名為“杏壇”。
《莊子·漁父篇》記載:孔子帶領弟子到各地去游學,來到了一處開滿杏花的地方。孔子讓弟子們在這里默默讀書,而他自己則登上山丘,鼓琴唱歌,一副悠然自得的樣子。據說當時有一位年齡非常大的漁翁在此聽孔子唱歌,直到孔子唱完。他才劃船離開。此后,民間便有了孔夫子杏壇教書弦歌的說法,杏壇自然也就成為了讀書人向往的圣地。
唐朝時期,詩人錢起曾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但都沒有考中。據說。他后來到“杏壇”拜師求學,學業終于有所長進。天寶九年,錢起又去參加科舉考試。最終高登科第。不管錢起是不是因為“杏壇”的原因而高中,“杏壇”講學教書已經成為文壇佳話美談。哪位讀書人不渴望得到孔子的指點。最終金榜題名呢?
宋代時期,孔子的后人重修了祖廟,并在講堂四周栽上了杏樹,名曰“杏壇”。于是“杏壇”成為教育圣地的代名詞,并且成為以后各個朝代讀書人頂禮膜拜的地方。
如今人們去孔廟“朝圣”。必到“杏壇”。有的人還會在杏壇前默默禱告,以求孔圣人保佑學業有成。及第有望。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與教育家。據說他有弟子三千,其中取得大成就的有七十二人。后人尊稱孔子為孔夫子、孔圣人。
孔子不僅傳授學生知識、為人處世之道和提高道德修養的方法。而且還教學生怎樣“求祿”。子張是七十二賢人之一。有一次,他問孔子求祿的方法。孔子對他說:“你首先要多傾聽,有拿不準的地方,就暫時保留,只把自信的地方謹慎地說出來,就能很少后悔。再者就是要多看,有懷疑的地方。就加以保留。只謹慎實行自信的部分。就能很少后悔。言語方面沒什么錯誤。行動方面不后悔,官祿就在這里邊。”孔子雖然在官祿仕途上并不順利。然而他的“求祿”水平卻非常之高。
后來孔子受到了人們普遍的敬仰和崇拜,于是人們就為他建了文廟。即專門祭祀孔子的祠廟。舊時的讀書人,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塾,首要做的就是要祭拜孔子。他們要在孔子像前擺上貢品,焚香燒紙,并且三拜九叩。目的就是祈求圣人孔子保佑學業有成。于是孔子就成為了世人心目中的文神。
舊時,祭孔是學校工作的一件大事。無論開學、升學還是考試。都要組織祭祀活動。舊歷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的生日,在這一天人們也要祭孔。古代考生相信,孔子的在天之靈,孔子的博大才識,會給他們帶來好運氣。主考官也希望孔子能保佑本屆科舉考試順利,選拔到國家需要的人才。所以。除了考生,官方和考試機構在開考前,也會有一系列祭拜孔廟活動。
舊時。祭孔的時候還有“搶廟”的風俗。意思就是說,祭孔儀式結束后,人們爭搶供品,通過供品看自己來年的學業是否有成。
據說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學評論家金圣嘆原本不叫這個名字,而是叫張采,字若采。“金圣嘆”這個名字是因為“搶廟”這種風俗而來的。有一次,張采和一些文人秀才到“文廟”祭拜孔子。在整個祭祀過程中,大家都彬彬有禮,互相謙讓,一派正人君子的風范。然而,就在祭祀結束的那一刻,在場的文人秀才一改君子風范,個個上前搶奪桌子上的饅頭和豬肉。爭搶的時候,誰也不管對方是不是同窗或是好友,一時間場面非常熱鬧。鈞什么會出現這種局面呢?這是因為當時讀書人都認為:供品被香熏染之后。已經沾上了孔子及其得意門生的靈氣。誰要是搶到了桌子上的大饅頭或是大塊肉,就能夠學業有成、科舉中第。享受高官厚祿。因而在功名利祿面前。許多人也就顧不上斯文了。
張采看不慣這種場面,也不相信這種說法,就沒有加入哄搶的行列。自此以后.張采改名金人瑞,字圣嘆。“金”就是孔子金身的金,“圣嘆”就是孔圣人的嘆息。
“搶廟”的風俗并沒有因為金圣嘆的諷刺而改變。學子們在文廟祭祀之后,依舊哄搶供品,意在搶奪文圣孔子賜給的吉祥祝福。
文昌帝君誕生日為二月初三。在清代,每當文昌帝君生日這天,各地都會舉行不同程度的祭祀活動,即“文昌會”。以此慶祝文昌圣誕。其中活動最為普遍與隆重的地區是四川的鄉間。
“文昌會”是民間自行發起的活動,大家湊錢買豬、羊、雞以及酒、香火等貢品,在文昌廟里舉行祭祀儀式。儀式舉行完畢后,大家肆意暢飲,相互說一些吉祥的話語。如。金榜題名、加官進祿”等。此外,大家還交流讀書經驗與科考的體會等,在喝酒過程中還行酒令,吆喝幾聲“五魁首”“三元中”。人們酒足飯飽,盡興之后才肯散去。
有的地方為了慶祝文昌生日。還要在當晚演戲。其場面更加熱鬧。這不但是為了敬拜文昌神,同時也是為了愉悅自己。在一些鄉村,幾個演滑稽戲的人會登臺表演“加官進祿”。其中一人扮演豬八戒,其余三人裝扮福祿壽三星。最先上場的是八戒。經過一番逗樂。福祿壽三星就上場了。此時。八戒就會上前扯住祿星,笑著對僦:。你個祿老者,這么長時間沒見,你還是不戴帽子。還是這么灑脫。”接著,八戒就把一個帽子戴在祿星頭上,說道:“好!這真是‘加官晉祿'啊!”祿星扯下帽子扔到地上,假裝生氣說:“你這個夯貨,連老少都分不清。”八戒說:“我才不是夯貨呢,你們才是奴才。”此時福星站出來說:“你就是個夯貨,反倒是罵別人是奴才。”八戒笑著說:“你們既然不是奴才,為什么人們叫你們‘添福'‘添祿'‘添壽'呢?”接著幾人一同笑了,又繼續打趣,唱道:“概乾坤,榮福祿,福壽無疆今喜得。常來世上送千祥.每向人間增百福。”最后。在觀眾的掌聲中,演員就下場了。戲的情節雖簡單.但生動有趣味。表演者在滑稽可笑的表演中,表達了加官晉祿的美好愿望。
文昌圣誕祭祀之所以普遍、隆重與熱鬧,是因為文昌信仰已經成為民間流行的一種風尚。雖然以后科舉制被廢除,但祭祀文昌圣誕的習俗卻還在延續。
道教經書也被稱為洞經,分為洞真、洞玄、洞神三洞。洞經音樂就是道家誦讀經書的樂章,因談演《文昌大洞仙經》而得名。在文昌祭祀中,它以音樂形式宣揚了文昌的宗旨,是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
我國古代早有“歌舞事鬼神”的傳統習俗,并在春秋戰國時期作為一項制度定了下來。我國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他的著作中。曾多次寫到楚國祭祀活動中用歌舞請神、歌頌神的內容。此后的朝代,在官方祭祀和民間祭祀中,用音樂祭神都開始趨向于規模化。期間,宗教音樂滲入,更加明確了祭祀音樂的等級,,豐富了祭祀音樂的內容,同時還提升了祭祀音樂的水平。
洞經音樂屬于宗教音樂,發源于四川省,其創始者為南宋的劉安勝,傳播者為元朝的衛琪。劉安勝于公元1168年。在四川蓬溪縣寶屏山玉虛壇撰寫了5卷《文昌大洞仙經》,并在民間廣泛流傳。后來他又談演《文昌大洞仙經》,開創了聞名于世的洞經音樂。
衛琪曾在蓬溪縣為劉安勝的《文昌大洞仙經》作注釋,寫成了《文昌大洞仙經注》。后來,此書在民間廣為流傳,成為川、滇等省洞經音樂的主經。洞經音樂的產生和傳播,其中衛琪功不可沒。
《文昌大洞仙經》的神祗來看,掌管祿籍的文昌帝君是人們崇奉的對象,就是因為他是古代文人、士大夫的理想與精神的寄托。在古代,取得功名的那些人都要祭祀文昌帝君。最初的洞經古樂,往往在科舉考試時的文昌宮演奏。隨后才因其曲調優美、音樂動聽而被民間廣為吸收,形成較為固定的表演形式。
古代在正式戲曲演出之前,會有一段外加的表演,即“加官”。也稱“跳加官”。這段表演多是一個人完成,表演者身穿大紅袍。頭戴白色面具,手拿大臣上朝時用的笏,在臺上擺出十足的官架子,繞著舞臺走幾圈,便下場。期間,表演者既不說,也不唱。只是一味傻笑。之后,表演者抱著作為道具的小孩再次出場。還是繞上幾圈就退場。最后。表演者手拿紅色條幅出場。邊跳邊向觀眾展示條幅上的吉祥頌詞:“天官賜福”“高官厚祿”“官祿吉昌”“加官進祿”等等。同樣也是繞舞臺幾圈。之后退場。接著開始正式的節目。
“跳加官”本是一種非常簡單的表演儀式。為什么臺下觀眾會不斷喝彩,百看不厭呢?原來,表演者扮演的角色就是祿星,也就是“司祿神”。“跳加官”這種表演意味著祿星高照,表示臺下的觀眾都加官進祿,事事如意。它具有祈愿祿神賜給官運的意義。
“跳加官”這種表演形式,源于金元的院本。據嚴長明《秦云擷英小譜》記載:“金元間使有院本,一人場內坐唱,一人應節赴焉。今戲劇出場,必須扮天宮以導之,其遺意也。”不管怎么說,裝扮成官員的祿星一臉笑意,讓人看了就心情愉悅。因而這種表演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
民間有許多關于“跳加官”來的說法,大多都與唐代名臣狄仁杰有關系。
傳說皇帝有一次在梨園游玩的時候,看見狄仁杰的兒子狄光以父親為榮,頭戴面具,手捧朝冠。歌唱“唐朝一品”。這種舞就是后來的“跳加官”。民間又有一種說法,說狄仁杰為國家社稷立下了大功,皇帝賞賜給他許多寶物。年老的狄仁杰,每當朋友來訪的時候,便跳著跑進屋里。把皇帝賞賜的寶物送人,后人稱之為“跳加官”。還有一種說法是,有一年元旦,皇帝邀請文武百官到皇宮里慶祝新春。并讓他們表演節目。狄仁杰穿著紅色朝服,戴著面具,手拿笏板,隨著音樂起舞。據說這就是民間跳加官的來,具有加官進祿的含義。
我國早有在門柱子上貼對子的風俗。對子也稱對聯,起源于桃符。最早用文字寫成的對聯出現在五代時期。送子張仙的原型之一——后蜀后主孟昶曾書寫:“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這副對聯表達了吉祥之意。
對子的用途非常廣泛,我國民間每逢重大節日,或是婚喪嫁娶等日子都有貼對子的習俗。其中許多對聯是關于迎祿內容的。
古時。科舉是士人學子步入仕途,獲得官祿的主要途徑。關于這方面的對聯非常多。士子彭元瑞曾貼過這樣一副對聯:
何物動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誰催我,三更燈火五更雞。
杏花”和。桂花”分別指代二月的鄉試和八月的會試。同時杏花與桂花也是科舉及第的象征。彭元瑞為達到這一目標,深夜苦讀。刻苦用功。其進取精神令人佩服。
清代的大學者俞樾也寫下了關于“祿”的對聯。光緒二十四年。他的孫子俞陛云考得了探花。俞樾非常高興。便寫下了:
湖山戀我.我戀湖山,然老夫耄矣;
科第重人,人重科第,愿吾孫勉之。
俞樾作此聯。既闡明了自己的甘苦,也勉勵孫子繼續努力進取。
在大婚喜慶的日子里。貼的對聯除了連理并蒂、鴛鴦白頭、百年好合等內容外,也有關于官祿的吉祥語。如:
錦堂雙璧合,吹簫堪引風;
玉樹萬枝榮,攀桂喜乘龍。
其中后兩句表達了后人繁昌,顯責尊榮的愿望。
在一些壽聯。或是挽聯里也有關于官祿的內容。如:“官尊四品”“科連四世”。想共我享萬鐘祿,想共我披一品衣”等等。
迎祿的對聯成為家家戶戶具有審美意義的裝飾。讓人感到喜氣洋洋,滿門生輝。祿瑞祥光永遠照耀著家家戶戶的門庭。
中國古代的學子認為,科舉考試是受到神靈保佑的。因而古代的考生心目中都有所謂的“考神”。雖然各個地區的學子信仰的對象并宋完全相同,但“文昌帝君”無疑是大家公認的“考神”。
在古人看來,文昌星主持文運與功名利祿。這是因為它在演變過程中,與道教信奉的祿神合二為一,成為了。文昌帝君”。專管科舉考試,是士人學子敬奉的神靈。
古代學子除了祭拜文昌帝君之外。還會祭拜。魁星”。于北斗七星中的前四顆星星就是。魁星”,所以民間有“魁元”“魁首”的說法。魁星也是主宰文運與官運的星神。在古代的學子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因此,要想“高中魁首”,就得拜魁星。
根據清施鴻保《閩雜記》記載:福建龍巖的考生在應試之年的七夕那天,有買蛙放生的風俗,還有忌食青蛙的傳統。到了這一天,讀書人先是買大量的青蛙祭祀,完畢之后就把青蛙放生。這個獨特的習俗跟魁星崇拜的關系非常密切。因為在二十八星宿中,魁星也叫作“奎星”,而古時“奎”字與。蛙”字相近。因而讀書人自然不敢對青蛙不敬,反而對青蛙崇拜有加。實際上,這種方式就是讀書人對魁星崇拜的一種表現。
清人采蘅子在《蟲鳴漫錄》里說:“夫奎宿主文章,訛奎為魁,已不可解。又象形而為鬼,旁有斗,益失之誣。而世之見魁星者,往往作是狀,可謂緣心生象,信不謬也。”這段話說明了世人只是因奎、魁同音,而將奎星稱為魁星,而后再把它具象化為魁星爺之時,拆開“魁”字,以鬼象其形,故成了臉麻足跛、面目猙獰的樣子。此真可謂想像豐富。再以斗置其旁,將斗引申為墨斗,魁星爺左手持墨斗,右手拿筆,作成點批狀元的形狀,就更令天下的讀書人敬畏不已。
對于中國人來說,七月初七是一個具有豐厚文化積淀與富有詩意的節日。到了這一天。女子們都忙著拜織女乞巧,而男子們則忙著祭拜魁星。正所謂:七夕女兒祝織女,男士廟中拜魁星。佑我科舉登榜首,供神豬頭代三牲。
魁星有兩種含義,一是星名,指北斗七星中前四顆星,即天樞、天璇、天璣、天權的總稱。二是指中國古代神話中的主文運、文章的奎星。“奎星”是中國古代天文學中二十八宿之一。東漢緯書《孝經援神契》中有“奎主文章”之說,后世道教把他吸收進來,附會為神,建奎星閣并塑神像以崇祀之,視為主文章興衰之神。科舉考試興起后,又改“奎星”為“魁星”,參加考試的書生很敬重他。
在民間看來,農歷七月初七是魁星的圣誕日。魁星是星宿名,主管文運,因而古代人對魁星非常崇敬。于是。他們就在七夕這一天拜魁星,祈求魁星能夠保佑自己官運亨通。
對于封建社會的文人來說,科舉及第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既然魁星主管文運與考試,祈求他保佑自己高中,也就是非常合情理的。魁星的圣誕日到了。文人們自然非常重視,擺上貢品。以表達敬仰之情。在七夕晚上。讀書士子們聚集在一起舉行魁星宴,把酒言歡。還有的私塾先生領著弟子向魁星行祭拜禮。據說.狗頭是必不可少的祭品。一首祝七夕的詩說:今宵牛女度佳期,海外曾無鵲踏枝。屠狗祭魁成底事.結緣煮豆待何時。
我國閩東一帶的讀書人也非常崇敬魁星,在他們看來,魁星的地位緊隨文圣孔子之后。在人丁興旺的家庭里,七夕晚上,家里會擺上兩張香案,一個拜織女,一個拜魁星。男女被分成兩組,分別祭拜,那場面既有趣又熱鬧。
民間相傳宋代的范仲淹也是天上文曲星轉世。范仲淹兩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母親謝氏孤苦伶仃,就帶,兩歲的范仲淹改嫁到了朱文翰家里。此后,范仲淹改名朱說,并在朱家成長。
范仲淹自幼讀書就非常刻苦,為了磨煉自己,他常常去附近長白山的酸泉寺寄宿讀書。每天天一亮,他就開始誦讀詩書,直到很晚才睡覺。廟里的和尚都對他印象深刻。那時,范仲淹過特極為貧苦的生活。每天只煮一鍋粥,等粥涼了,就把粥劃分為四份兒,早晚各吃兩份,就特幾根腌菜下肚。吃完涼粥與腌菜,范仲淹就繼續讀書,一刻時光也不輕易浪費。雖然每天劃粥斷齏,但范淹絲毫不在意這種貧苦的生活,反而把全部精力放在了讀書上面。
三年時光很快就過去了,范仲淹幾乎把當地的所有書籍讀了一遍。后來,為了滿足求知欲望。范仲淹決定離開朱家,去遠方求學,等到有了成就的那一天,再回來對母親盡孝道。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范仲淹已年滿二十三歲。他來到了唯陽應天府書院。應天府書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書院之一校舍不僅規模大,而且藏書也多。后來宋仁宗下旨將應天府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與東京開封國子監、西京洛陽國子監并列成為北宋時全國最高學府。
此外,這里聚集了許多優秀的老師與學生。在這座書院讀書,既可以得到名師的指點,又可以與同學們相互文流。對范仲淹來說,這里還有一個優勢,那就是可以免費就學。范仲淹來到這所知識殿堂,每天不分晝夜發憤苦讀。他的一個同學,是南京留守的兒子,見他天天吃粥,便打算送一些美食給范仲淹。然而范仲淹一口也沒有吃,任美味佳肴發了霉。
同學責備他的時候,范仲淹才解釋說:“我已經習慣了吃冷粥、吃腌菜的生活。如果我只想著享受美味佳肴,那么我以后就吃不下冷粥與腌菜了。范仲淹的生活跟孔子的得意弟子顏回很相似,雖然只有一碗飯、一瓢水,住在陋巷,但依舊能從中找到讀書的樂趣。
有一次,宋真宗率領百官到毫州去朝拜太清宮,途中路過南京。一時間,南京城變得非常熱鬧,人們都爭相一睹龍順。然而范仲淹卻沒有去湊熱鬧,而是一個人閉門苦讀。有個同學對他說:“趕緊出去著若皇帝吧,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不要錯過啊。但范仲淹只說了一句:“將來見皇帝也不遲。“接著就繼續讀書去了。第二年,范仲淹通過科舉考試,中榜成為了一名進士。在崇政殿參加御試時,他第一次見到了宋真宗。后來還榮赴了御踢的宴席,并把母親接來贍養。從此開始了將近四十年的政治生涯。
文天祥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英雄,二十一歲那年考取進士第一,曾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因而在民間,文天樣也被認為是文曲星下凡。
文天樣小的時候,就非常仰慕那些英雄人物,還讀了不少忠臣列傳方面的書籍。有一次,他到吉州的學宮瞻仰先賢遺像,見到了歐陽修、楊邦又、胡栓的遺像。文天樣對他們既佩服又羨慕。希望將來能成為和他們一樣的人。
文天祥從小就受到了嚴格的家庭教育。他的父親文儀是個讀書人,一生沒有步入仕途,只是與書相伴。文儀學富五車,精通儒家的經史子集,并且還涉獵了天文、地理、中醫、占卜之書。文天樣之所以文辭出眾,與他父親文儀的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宋理宗寶佑四年,文天祥前往京師臨安參加科舉考試,順利通過了會
試。在殿試之前,文天樣染上了病,但仍然忍著病痛進了考場。進門的時候,于非常擁擠,文天祥出了一身汗。頓時覺褥舒服了許多,就連頭腦也不再香昏沉沉了。文天祥見到試卷上的考題,稍徽思考一下,就直接下筆成章。考試結束后,考官把他的卷子列為第七名。不過卷子還要經過理宗復審,才能定出最終的名次。
理宗親臨集英殿復審考生的卷子,當時參與復審考卷的還有一個著名學者,名叫王應麟。他見到文天樣的卷子,不禁發出了感嘆。理宗拆開試卷一看。考生姓名是文天祥,覺得很吉利,高興地說:“天祥,天祥,這是天降的吉樣,這是大宋朝有瑞氣的預兆啊。“于是就把文天樣的卷子列為第一。就這樣二十一歲的文天樣考取一甲進士第一名,是為狀元。
民間認為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文曲星,星宿名之一。中國神話傳說中,文曲星是主管文運的星宿,那些文章寫得好而被朝廷錄用為大官的人便是文曲星下凡。文曲星屬癸水,是北斗星,主科甲功名。文曲與文呂同屬為吉星,代表有文藝方面的才能或者愛好文學及藝術。文曲星不同于文昌星的是,此星帶有桃花,若女命再逢巨門同宮,自甘墮落,水性楊花。文曲星喜與文昌星同宮,可對照充分發揮其才藝,若再遇武曲星同宮,主博學多能。不過要兼顧到父母宮的好壞,配合判斷。
科舉考試中,考取狀元,對一般人來說都是可望不可即的事情。所以民俗認為,能考中狀元的都不是人間的凡人,如歷史上那些有幸考取狀元的或文采、武功非凡魄人的,比如孔子、范仲淹、包拯、文天祥等,都被民間視為天上的文曲星下凡,在民間中享有極高的地位。這種狀況的形成,與中國封建社會中后期的社會政治生活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因為在那個時代,只有讀書參加科舉考試,才能夠進入仕途。而且當官不僅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華,還可以獲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相應的財富,從而光宗耀祖。過去,社會上曾廣泛流傳的一句話“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就是那時社會生活的真實寫照。
民間有許多人被稱為“文曲星下凡”,《白蛇傳》中的許士林就是其中一個。
許士林是白素貞和許仙的兒子。最初許仙與白素貞開設藥鋪救人,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然而法海卻一直想要除去白素貞。在白素貞生下孩子許士林之后,法海趁著白素貞法力盡失,把白素貞鎮壓在了雷峰塔下。法海對白素貞說:“二十年之后,待文曲星高中狀元之時。就是你離開雷峰塔的時候。”許仙見白素貞被壓在塔下,悲痛不已。于是把許士林交給姐姐撫養,自己孤身前往金山寺出家。
二十年后。許士林長大成人。他從姑父、姑母那里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之后,決定發憤圖強,救出親生母親自素貞。后來許士林在大難臨頭的時候,白素貞為了救許士林強行沖出了雷峰塔。然而,卻遭到了更為嚴厲的刑罰。那就是“除非西湖水干。雷峰塔倒,否則永世不能出塔。”
后來,許士林全力以赴。并最終高中狀元。許士林去雷峰塔前祭拜,用孝心感動了上天,白素貞得以出塔:與家人團聚。
葫蘆是人類最早種植的植物之一。最初人們認為葫蘆來自非洲,但據資料顯示,早在一萬年前的石器時代,中國就已經有葫蘆了。我們的祖先對葫蘆很是鐘愛。從種植到食用,甚至后來做成使用器具,再后來將其制成各種各樣的藝術品。可謂愛之彌深。而葫蘆不僅具有上述的功能,還是非常好的祈福物品。那么在祈福的漫漫歷史長河中。葫蘆到底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上古時候。人煙稀少。每個人所能獲得的資源都十分豐富,但仍有人不知足,不斷地咒罵上天。—舉動惹怒了上天,便命令雷神、雨師以雷電和洪水罰世,打算滅絕不知好歹的人類。
留神和雨師一商量,認為凡事還是不要做絕比較好,便給了伏羲一顆神奇的種子。讓他種在泗水空桑之地。伏羲按照雷
神的叮囑,將種子種在了泗水空桑之地。這顆神奇的種子一入土。便立即扎根,一個時辰就發了芽,兩個時辰便抽出了枝條。三個時辰便開了花,四個時辰便結了果實。五個時辰時果實已經長得非常大了。原來是一個大葫蘆。六個時辰時,這個葫蘆已經長得比谷囤還要粗、大了。第七個時辰,這個葫蘆已經成熟了。伏羲見狀,馬上叫來女媧。二人在葫蘆上開了個洞。鉆了進去。
緊接著,便是雷聲隆隆。狂風怒號,暴雨傾盆。天雷一直持續了九天九夜,大雨一直下了九天九夜。然后,天晴了,一道彩虹出現在了天際,伏羲和女媧在葫蘆的幫助下成功活下來,成為了人類的鼻祖。而葫蘆也自此成為人們供養的對象。
葫蘆受到人們喜愛。除了上述原因之外,其諧音也非常吉祥。葫蘆諧音“福祿”,外形圓滾有曲線。看來相當福氣。加上入口小、肚量大的特色,仿佛能夠廣吸金銀珠寶。
葫蘆是天然的納福寶物,它能納福增祥、去除災厄,而且可以吸取空間中的穢煞之氣,使人身心愉悅。可謂用途廣泛。此外。葫蘆于外表滾圓,曲線玲瓏還能使家庭和睦,增進夫妻感情。
葫蘆一般擺放在家中的財位上,這樣葫蘆更容易納財,而納財后也不易外泄。守財聚福能力極強。
風鈴塔也是古往今來人們青睞有加的鎮宅祈福寶物。風鈴塔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又有什么作用呢?
要說風鈴塔,我們得先來說一下風鈴。
據唐代《開元天寶遺事》記載:邋王宮中竹林中。懸碎玉片子,每夜聞碎玉子相觸聲,即知有風。號為至占風鐸。”此可知,風鈴的出現應不晚于唐代,其最初的作用是作為預測風訊的工具。此外,于風鈴“風吹玉振”的聲音非常清脆優雅,適合靜心養性、祈福迎祥,因而風鈴又有了這么一重作用。
塔的前身是古印度的“萃堵波”。“萃堵波”的主要功能是供養佛骨舍利。因此。“萃堵波”具有極強的神秘感,且被認為是神圣而祥瑞之物。得到諸天神佛的護佑。“萃堵波”隨佛教傳入中國,古人便在接受佛教的同時接受了“萃堵波”.不僅接受了“萃堵波”的式樣,還同時吸收了“萃堵波”的象征意義。并將其稱為“塔”。因而,塔便被賦予鎮妖魔、鎮水災、鎮天災,或祭天神、祭地母、求福等意義。
后來,隨著人們對求福納吉需求的增加。“塔”便被要求發揮出求福迎祥、化煞增運的最大效能。如何才能讓“塔”發揮出其最大功效呢?古代先賢們以超凡的智慧。結合長期、大量的實踐。創造性地將具有養神、祈福作用的“占風鐸”(風鈴)與“塔”相結合。從而創造出了具有最強效的鎮宅、化煞‘、旺財、高升,可化解一切煞氣的風水用品——風鈴塔。自此。一件祈福納苔,兼具鎮宅、養神、祛邪、旺財、高升、化煞作用的祥瑞器物便應運而生了。
風鈴塔被稱為當今最強效的鎮宅、化煞、旺財、高升、祈福的器物。因五黃煞屬土,所以風鈴塔可泄土氣泄五黃土煞。
風鈴塔一般可擺在家中的閣樓、大廳位置。在家中請風鈴塔,一般不必請風水師看位置。只需根據自己的感覺.擺在認為合適的位置即可,風鈴塔自可化解一切煞氣。帶來平安、好運和福氣。
三足金蟾,聽備字就知道不普通,而在道教中,只有三腿的蛤蟆被稱為“蟾”。傳說三足金蟬本為妖物修煉成精,為禍四方。恰逢道士劉海云游至此。用計纏住金蟾,才使它不能為所欲為,但劉海也不能將它打敗。后來。劉海又先后得到了正陽子漢鐘離以及純陽子呂洞賓的點化,最終收服了金蟾。為民除害,而自己也得道成仙了。
金蟾生有三足,并非凡物,被劉海收服后,三足金蟬也一心向善,便來到民間,所過之處皆金錢聚集。福運橫生,成為了人們旺財祈福的瑞獸。而劉海收服金蟾的故事也被人們廣為傳頌,民間有言:劉海戲金蟾,步步釣金錢。
金蟾諧音為金錢。一般家中的擺件為“旺財金蟾”,即身上背著的一串“錢串子”,這樣錢財便能一串一串地進入家門。
一般的金蟾擺件嘴巴上都有一枚可以轉動的銅錢,應當經常用手去轉錢,也就是“賺錢”。在擺放的時候,要面向屋里。因為口中含錢分明是來送錢的。若是頭朝外,豈不是把錢都送到外面去了?還有一種金蟾口中不含錢,這種金蟾意為吸財。擺放時一定要使其頭朝外,這樣才能把外面。、的福氣、錢財吸進來。一般情況下,家中擺放一個金蟾為宜。
還有一種經常出現在家中的擺件是貔貅。
據說貔貅是真龍九子之一,因沒有繼承到真龍的本領,又食量驚人,真龍認為它是個飯桶。就把他流放到了西藏一帶。后來姜子牙助武王伐紂,在一次行軍途中發現了它,便引誘貔貅當了坐騎。后來,姜子牙騎著貔貅屢次獲得大勝。在封神是便封了它一個”云”官號。從此貔貅開始了作為神仙的生活。后來,貔貅觸犯天條。玉帝便罰它以四面八方之財為食,吞萬物而不瀉。此后,貔貅便有了招財聚寶、只進不出的特異功能。
在古代,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注重收藏和佩戴貔貅。貔貅除了招財、開運、辟邪、納福的功效之外,還有鎮宅、化太歲、促姻緣等作用。貔貅有這么多好處。那么在家中應如何供養貔貅呢?
貔貅為吸財的瑞獸,因而頭應該朝外擺放。這樣便能把四方的財運和福氣全都吸引到自家來!
鐘馗是中國古代神話中負責捉鬼的人物,人們普遍認為鐘馗能捉鬼、食鬼,因而家中經常懸掛鐘馗畫想鎮宅辟邪,祛惡納福。祛惡還是可以理解的。畢竟他能捉鬼。但納福又是從何說起呢?
唐代開元年間,唐玄宗從驪山巡守回來后便一直生病。有一天。玄宗夢見兩只小鬼正在偷盜他的玉笛以及楊貴妃的繡香囊。玄宗大怒,卻也對小鬼無可奈何,正無計可施之間,忽然一個更大的鬼奔進殿來。這鬼比先前那兩只更加兇惡,只見他蓬發虬髯。頭系巾帽,身著藍衫,皮革裹足,袒露一臂。伸手便抓住其中一只小鬼。剜出眼珠后一口吞了下
去。玄宗大駭,不能言語。而那大鬼卻向玄宗施禮,自報家門是終南山鐘馗,言高祖武德年問,在長安應武舉落榜。羞憤而觸殿前階石自殺。后來高祖賜綠袍葬之。銘記在心,發誓替大唐斬盡世間妖孽,說完便消失了。而后玄宗悠悠醒轉。病也不治而愈。
隨后,玄宗令吳道子依照其描述畫了一幅鐘馗圖,并在畫上批曰:“靈祗應夢,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實須稱獎;因圖異狀,頒顯有司。歲暮驅除。
可宜遍識,以祛邪魅。益靜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并將其鏤板印刷,賜予群臣,進而廣頒天下,讓世人皆知鐘馗的神威,從此,世人皆知鐘馗可驅鬼辟邪,都將其畫像貼在家門上。
后來,鐘馗被封神后。有一次前往人間斬殺妖邪,路過奈何橋時,被橋上的幾個小鬼攔住了去路。待問明白是位尊神后。小鬼便問:“尊神往哪里去?”鐘馗便道:“唐天子命俺斬盡天下妖邪,俺自然要行遍天下。”小鬼一聽。當即表示愿意追隨。鐘馗卻不樂意要他,便說道:“你有啥本事,敢來追隨我7”那小鬼便道:“我本田間鼴鼠。與鷦鷯打賭,飲了這橋下之水。自此便長了兩個翅膀。凡是有鬼的地方。我都能知道。”如此,鐘馗與蝙蝠這對捉鬼的黃金搭檔便相遇了,自從有了蝙蝠之后,鐘馗捉鬼的效率大大增加,鐘馗回首過去獨自尋鬼、捉鬼的難處。大有“恨蝠來遲”之感。
此后,鐘馗便不僅是捉鬼先鋒了,人們更將鐘馗與蝙蝠一起畫在紙上。名曰“恨福來遲”,以祛邪納福,而鐘馗也多了一個“賜福鎮宅圣君”的稱號。
古代人評價一個人五福齊全時經常說的一句話是:大富貴亦壽考。大富貴自不必多說,亦壽考的意思是高壽或者長壽,如此必然是五福齊全了。與之相關的還有兩幅畫,一幅是以前過年時家家都會貼的年畫,名字就是《大富貴亦壽考》,另外一幅叫作《免胄見酋》。這兩幅畫與福有什么關系呢?
首先。我們來說一下年畫《大富貴亦壽考》,該畫一般分兩幅,為仕女娃娃畫,于盛行于清代,因而畫中兩位仕女均著清代宮裝,各居于一張年畫的中央,身邊各有兩對子女繞膝。是為貴子貴婦。兩幅畫分別書有“大富貴”和“亦壽考”。那么。大富貴亦壽考”是怎么來的呢?
這就要說到《免胄見酋》了,這幅畫最早是清代人馬駘根據唐代郭子儀的傳說所畫,據說這句4大富貴亦壽考”是郭子儀所言。郭子儀于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居功至偉。被封為汾陽王。后來有一次回紇、吐蕃圍攻涇陽。朝廷來不及反應。已是兵臨城下。此時,郭子儀便率領數十名隨從,來到回紇營地,釋胄解甲,投槍于地,回紇首領早聽聞郭令公大名,見他膽略過人。而且如此有誠意,便退兵了。成功退兵之后,郭子儀來到銀州,此時正值七夕夜。郭子儀看見馬車中透出熒光。一位美女自車中出來,熠熠生輝。郭子儀知道是天上織女下凡,便立即拜倒祈福,織女一見郭子儀,便笑著說道:“大富貴亦壽考。”爾后飄然而去。
后來。郭子儀官至尚書令,唐朝德宗皇帝更尊其為“尚父”,其后代有八子七婿,均為當朝顯貴,孫子、孫女數十人,享壽九十歲。人間五福可謂都集審在了郭子儀一人身上。當時人們稱贊“子儀完名高節,爛然獨著,福祿永終,雖齊桓、晉文比之為褊”。
此。人們便將郭子儀看作五福齊全的楷模,后世衍生出許多相關的文學作品和畫作傳頌他。也同時作祈福之用。
清代以后也常有以“大富貴亦壽考”為題的畫作,主題不變。內容卻愈趨多樣化。多以牡丹、壽石、松柏、桃花構圖。齊白石先生曾作《大富貴亦壽考》畫作,其中以牡丹、壽桃和青花龍紋花瓶構圖。牡丹代表富貴,壽桃代表長壽,花瓶代表平安,表達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美好祝愿和向往。
蝙蝠,似禽似獸。又非禽非獸。渾身有毛,是哺乳動物,若說它是獸,它又有翅膀,會飛,雖然能飛。卻沒有羽毛。因而也不是禽。其實蝙蝠是唯一真正會飛的哺乳動物,這個身份使它在動物大家庭中顯得非常特殊。蝙蝠出現較哥:它們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五千五百萬年,蝙蝠共有一千多種,是哺乳動物當中最為龐大的家族。
蝙蝠于其特殊的身份和名稱的諧音,備受人們關注。古代的一批煉丹追求長生的人們認為吃蝙蝠能長壽,進而認為蝙蝠長壽,可活一千歲。因而蝙蝠在諧音之外又因“長壽”而名聲大噪。其實蝙蝠除卻諧音和訛傳之外,并無其他任何東西與“福”有實質性的聯系,但“福”本來就看不見也摸不著,又有誰能證明蝙蝠與“福”無關呢?因而,以蝙蝠象征“福”“富”便流傳開來,人們把蝙蝠當作吉祥的動物,在藝術作品中頻繁使用。而本身與美好不搭邊的蝙蝠形象。也因人們的喜愛而通過藝術性加工變成了飛翔于祥云之間,風度翩翩、多姿多彩、搖曳生輝的惹人憐愛的“藝術蝙蝠”。“化妝”完畢。蝙蝠也就正式進入了納福求吉的大軍當中。
在各種有蝙蝠的圖案當中,最常見到的是五只蝙蝠的形象。五只蝙蝠簡稱“五蝠”,它代表的“五福”是中國古代對福氣的五種最高境界的概括,包括:長壽、富貴、康寧、攸好德、考終命。因而“五蝠”圖案在古代極為盛行,到清代更甚,出現了大量的“五蝠”和蝙蝠的吉祥圖案。
五福獻壽:五只蝙蝠繞“壽”字飛翔,寓意五福全備,而尤重長壽,多用于祝壽。
五福和合:五只蝙蝠與荷花、圓盒組成圖案,蝙蝠仿佛剛從圓盒中飛出,荷、盒取諧音為“和合”,表示五福全備。幸福融洽。
平安五福自天來:圖案中上為天、下為地,地上站一童子。童子手執一盒。途中自上而下分布五只蝙蝠。有的在天空中飛翔,有的已進入童子手中的盒中,寓意福從天降。
以上這些都是人們對“五蝠”的創造性應用,是人們對福孜孜以求的體現。
兩個胖乎乎的小子,光屁股,穿花肚兜,手中拿個撥浪鼓,憨態可掬。活潑可愛。這兩個小胖子并非獨立存在的。而是分別以背部與對方的臀部互相連接在一起,這便是“四喜娃娃”。只有兩個娃娃,為什么叫“四喜”呢?
其實并沒有什么玄機,只要仔細觀察一下就會發現。連接兩個娃娃的背部和臀部的其實也是一段穿著花肚兜的“身體”,這樣看起來,四喜娃娃的四個邊都分別是一個完整的娃娃,當其中兩個側臥時。另外兩個則是站立行走的姿勢。四個娃娃,兩個腦袋,四只手,四只腳,組成有趣的“四子爭頭”的畫面。四喜娃娃寓意吉祥代表福氣,是我們祖先智慧的結晶和追求美好愿望的體現,那么。四喜娃娃是怎么來的,又代表哪些福氣呢?
明代有三大才子,解縉、楊慎和徐渭,主持編纂《永樂大典》的解縉被稱為明代博學第一a解縉是年少成名,自幼年時便以聰敏聞名鄉里,據說“四喜娃娃”就是他發明創造的。
解縉老家江西。他五歲時便熟讀四書五經,能文能畫,出口成章,于江西與當時的首都南京距離較近,解縉神童的名頭很快便傳到了京城。而且還得到了當時的皇帝朱元璋的親自接見和考核,事后特許其回鄉與秀才一起在縣學中學習。
解縉來到縣學后,縣學里的教諭認為解縉名過其實。便打算為難他一下。正好這年大豐收,可謂是五谷豐登,教諭便出題讓解縉以。風調雨順出嘉禾”為主題作畫歌頌豐收。解縉信手而畫。連畫兩幅畫,不是被批太俗,便是被說平庸,沒有特色。此時。謝晉已經明白這是教諭要給他下馬威了。略一思考,便畫了一幅雙頭八肢的連體娃娃圖,教諭看了。認為是個怪物。便要罰解縉。解縉不慌不忙,從容解釋這是四喜娃娃:“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教諭聽后,心服口服。
此后。四喜娃娃便成為代表福氣、喜慶的特殊圖案,很快風靡大江南北。并一直流傳至今,成為不可多得的祥瑞圖案。再后來,人們不只滿足于四喜娃娃圖案。更根據圖畫將其制成實物模型。金、銀、銅、確、瓷、玉各種質地層出不窮。人們紛紛收藏,以添福氣。
每到過年時,家家戶戶都貼上倒“福”字,門上。窗戶上、映門上、墻壁上都有。因“福”倒與“福到”諧音。福到了便是福臨門,這可是大好事啊,因此。這是年節時祈福的一個重要習俗。那么,倒貼“福”字的習俗是怎么來的呢?
有關倒貼“福”字的來,有三個說法。
一個是說明代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經過多年征戰登基稱帝后,冊封其原配夫人馬氏為皇后,史稱馬皇后。這年冬天,農歷臘月三十。正是辭舊迎新的大好日子,朱元璋微服來到南京城的街上。走著走著,朱元璋發現一戶人家門口的燈籠上有一張畫,畫上是一個大腳婦女騎著馬,懷里抱個西瓜。朱元璋怒從心頭起,當即動了殺心。為了方便報復,他便走到門前將上面的“福”字旋了半圈,氣呼呼地走了。原來,馬皇后腳大。懷抱西瓜諧音為“淮西”意指馬皇后家鄉,這張畫是嘲笑馬皇后。朱元璋回宮后把事情告訴了馬皇后,馬皇后為人善良,便命人連夜將街上所有人家門上的“福”字全都顛倒過來。第二天。朱元璋看到這種情況。知道是馬皇后的主意,也就消氣了。
第二個故事說的清代的恭親王。據說有一年春節前夕,恭親王府中安排貼。福”字迎新年。但在貼“福”的眾人中有個人不識字,便把宇貼倒了,好巧不巧,這個“福”還是大門上的。于是就有看熱鬧的人喧嘩:“恭親王府福倒了。”恭親王聽了非常生氣。便要殺人。這時。被嚇壞了的仆人靈姐一動,便跪下說:“恭親王福大造化大,福不用請,自己就過來了,所以是‘福到了'。”恭親王聽了覺得有理,不罰反賞,從此,恭親王府的“福”便都是倒著貼了。
第三個故事也與恭親王有關。某一年的除夕,清宮中要賜“福”宇,而受賜的大臣們依例要謝恩。恭親王因有心事。在跪謝時,竟然把“福”字拿倒了。眾大臣都嚇了一跳,而太監李蓮英因經常受恭親王的恩惠,便馬上說:“老佛爺福如東海,壽比南山,新春迎福。這回福可真正到了。”慈禧一聽,臉上馬上陰轉晴。又加賞了恭親王和李蓮英,并且命,人重新貼上倒“福”宇。后來民間都效法此舉,倒貼“福”字成為了春節祈福的重要習俗之一。
我們看電視的時候,經常見到古裝劇中的新娘子都蓋著紅蓋頭。坐在花轎中,喜慶且充滿神秘感,待到新郎在洞房中為新娘子掀開蓋頭的那一刻,四目相對。即使是電視機前的局外人,內心也不禁怦然一動,那若是真正結婚的新人又會有著怎樣強烈的幸福感?一方紅蓋頭,怎么就能讓人心動如斯?這充滿魔力的紅蓋頭到底是怎么來的?
相傳,天地混沌未開之時,有盤古沉睡其中,后來盤古醒來,找來一把巨斧開天辟地,爾后身隕。后來。天地問出現了一對兄妹。即伏羲與女媧。二人共同生活了多年。并沒有出現其他任何生靈。為了繁衍人類。兄妹倆便商議著結為夫妻。但兄妹結合畢竟有違倫常,兩人都有所顧慮,但天地之間沒有生靈也頗為不妥。于是二人到山頂上向上天禱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為夫妻,就讓空中的幾個云團聚合起來;若不讓,就叫它們散開吧。”話一落音。那幾個云團冉冉移近,終于聚合為一。于是,女媧就與兄成婚,為了遮蓋羞顏,“乃結草為扇,以障其面,今時人娶婦執扇,象其事也”。女媧的后代們也效仿女媧,在女子婚嫁時以蓋頭遮面,因新娘舊身份的喪失和新身份的開始,容易被邪魔乘虛侵入,故用此以避邪惡、求平安。再后來,因結婚是人類四大喜之一,蓋頭便成了喜慶和福澤的象征。
這便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紅蓋頭的來及其代表福氣的緣。
真正最早的蓋頭約出現于南北朝時的北齊時期。于地處北方,比較寒冷,當時北齊的婦女為避風御寒經常使用一頂小方巾遮蓋頭頂。到唐朝時,唐玄宗李隆基為開創開元新氣象。便突破舊習,令宮女以“透額羅”罩頭,即帷幗上蓋一塊薄紗遮住面額,作為一種裝飾物。后來傳到民間。婦女們成天戴著“透額羅”勞作不便,便只在結婚時戴,為了表示喜慶,只用紅色,紅蓋頭便成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慶裝飾。
紅蓋頭的紅色象征喜慶。極為鮮艷,蓋頭則表示遮蓋住過去,轉變身份。從頭開始。而在掀起紅蓋頭時,新人夫妻內心中的悸動和那微妙的幸福感,那種對新生活的憧憬,那相視而脈脈含情的情愫。總是讓人動心,令人難忘,這種美妙的體驗,怎能不說是一種極致的幸福呢?
古人看來,一個好名字能帶來福氣,人人都這般認為,在這種社會心理下,好名字也就確實能帶來福氣了。
自從隋煬帝開創科舉制度后,平民便有了上升的通道,于是,金榜題名便成了眾多寒門學子孜孜以求的目標。也被人們認為是人生四大喜事之一,正所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當然,金榜題名確實是莫大的福氣,更大的福氣莫過于高中狀元了,歷史上確實有幾個人是因為名字的原因而被點為狀元的。
唐代為李氏王朝,本著名正言順的原則。唐朝的皇帝們給自己的祖宗認了個祖先——李耳,也就是道教的祖師爺老子。既然如此。那信奉道教就不可避免了。唐睿宗景云三年。這一年有三年一次的會試,會試完了是殿試。照理說成績出來后。皇帝按照名次欽點狀元就行了,但這回皇帝一看花名冊,立即被一個名字吸引住了——常無名。《道德經》開片便講:“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后面又說:“道常無名。樸。”于是,常無名便一下子成了新科狀元。
若說這常無名的名字還是費了一番心思的,那明代洪武十八年的狀元丁顯就是純粹的有福氣了。這天,殿試完了。閱卷官員們擬定了一甲三名,送呈太祖皇帝朱元璋御審。朱元璋一看就不高興了。本來就成天陰沉的臉這回更陰了。原來,官員們擬定的第一名叫花倫,但朱元璋做了個夢,夢見宮殿前面出現了一根巨大的釘子,散發著瑞氣。環繞著祥云,慢慢瞎下,給大明王朝帶來福運,所以他認為狀元應該姓丁。于是,諸位閱卷官員們便回去努力尋找,也是巧了,終于在參加殿試的試卷中找到了丁顯的卷子,于是,官員們高興了——腦袋保住了,皇帝也高興了——狀元姓丁,丁顯就更不用說了——飛來橫福,高中狀元,一派皆大歡喜的場面。
有了無意中靠名字中狀元的先例。便會有人有意而為之。還真有成功的。清代成豐元年,也是三年一次的會試。參加會試的有個叫孫山麓的會稽人。當時適逢新皇帝登基,改元咸豐,孫山麓福至心靈,便把名字改成了孫慶成,意思是“慶賀咸豐登基”。這一記馬屁拍得極為精彩,可說是深得拍馬屁之精髓。等到放榜,孫慶成果然高居榜首。
過年時貼“福”字。“福”畫祈福的傳統來已久,但各地的具體風俗還是有些大同小異。廣東番禺的人在清代時就流行春節家家戶戶在門楣上張貼“五福臨門”。后來。番禺來了個縣令,不讓大家貼“五福臨門”了,這是為什么昵7原來這個縣令的名字就叫“五福”,他認為當地的人們在門楣上公然張貼自己的“大名”就是對自己的不敬。于是下令,不準百姓貼“五福臨門”的春聯。命令傳下去后,還是有幾戶人家沒理他,自顧自地貼上了“五福臨門”。好巧不巧。五福縣令為表示親民,大年初一就去微服私訪了,而其中一戶貼“五福臨門”的人家這回正好被五福縣令抓了個正著。五福縣令見狀大怒,就派人將這戶人家捉拿到縣衙大堂上一通亂打,差點把人打死。此后,番禺的人別說張貼“五福臨門”,就是祈福的時候也不敢說“五福l臨門”了,五福若真來了。他們躲都躲不及昵!
說完這個故事,我們就有必要講一講所謂的“避諱”,這也是中國特有的東西,外國人有時祖孫三代都用同一個名字,這在中國可不行。中國人講究長幼尊卑,禮不廢也”。早在西周時期,人們在遇到君王的名字時就要避免直接稱呼或書寫,稱之為避國諱,一個家族的人,在遇到祖先的名字時,也要避免直接稱呼或書寫。稱為避家諱。
歷朝歷代的皇帝的名字在當朝都是避諱的,比如李世民,自從他當了皇帝之后,民便不是。民”了,只能稱為“人”,在現代人看來頗為可笑,而從古人的角度看也非常不方便,各朝代因為避諱的問題在科舉中名落孫山大有人在。后來皇帝們學聰明了,在給自己的兒子起名時,便多用冷僻字,不得不說是一項利民的措施。
凡事總有例外,清朝入關后的第一位皇帝便是例外之一。這位民間傳說極多的清世祖順治皇帝,名福臨。據說他的母親,當時的莊妃,現在人們口中的孝莊文太后在生他之前夢見一個披霞光、踩祥云的神人將一個男嬰放到她的懷里,并告訴她這將是統一天下的君主。后來,莊妃將這個夢告訴了皇太極。次日,莊妃便順利誕下一名男嬰。皇太極認為這是天降大福于大清國,便為自己的九兒子取名“福臨”。
后來,福臨登基為帝,但卻并不避諱御名,每當有人提議避諱之事。他都會說:怎能因為自己一人,而使天下人無福呢?僅此一舉,人們便對這位皇帝稱道至今,直到今天,有關順治皇帝的記載中都會有“不令天下避諱”的字樣,以示人們對這位皇帝的尊敬。
舊時北京有一種門神,專門鎮宅子的后門,貼在家宅后門單扇門上,貼的就是魏征。魏征為后門的門神。人稱其為“鎮宅福神”。應該說這一風俗緣起吳承恩的《西游記》。
熟悉《西游記》的朋友都知道,第十回寫的是:唐太宗夢中被涇河老龍的鬼魂纏繞,寢宮門外。入夜但聽鬼魂呼號。拋磚弄瓦。秦瓊與尉遲恭二人,戎裝徹夜把守在寢宮門外,這才一夜無事,不見一點邪崇。唐太宗是位仁君,見這二將守夜辛苦。心里很是不忍。以后該怎么辦呢?他便招來丹青巧手畫了兩幅畫像。畫面上二將全副武裝、手執武器,威風凜凜。唐太宗命人將畫像貼于宮門。從此邪崇全消。后世沿襲。就以尉遲恭、秦瓊為門神。
前門既有秦瓊、尉遲恭二將把守,鬼魂邪崇便轉移到后宰門鬧事。唐太宗非常苦惱,徹夜不寧。這后門又該誰來把守呢?吳承恩把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
如此二三日,又聽得后宰門,乒乓乒乓,磚瓦亂響,曉來急宣眾臣日:“連日前門幸喜無事,今夜后門又響,卻不又驚殺寡人也!”茂功進前奏道:“前門不安,是敬德、叔寶護衛;后門不安,該著魏征護衛。”太宗準奏,又宣魏征今夜把守后門。征領旨,當夜結束整齊,提著那誅龍的寶劍,侍立在后宰門前,真個好英雄也!他怎生打扮:熟絹青巾抹額,錦袍玉帶垂腰,兜風氅袖采霜飄,壓賽壘荼神貌。腳踏鳥靴坐折,手持利刀兇驍。圃睜兩眼四邊瞧,那個邪神敢到?一夜通明,也無鬼魅……
民間根據《西游記》中這一段描寫。就畫魏征像作為后門的門神。我們都知道。魏征是大唐開國之初的著名文臣,但在年畫藝人的筆下。就徹底走了樣?他威了怎樣的形象昵?一身戎裝,仗劍怒目,端的威武無比!這哪里還是一個文人,活脫脫一個沙場英雄!就這樣。他就成為了鎮宅福神。清代北京門畫《鎮宅福神》,又作《福神魏征》。就是根據吳承恩的描寫而繪畫的。
有道是。無災無病就是福”,正因魏征是門神。惡魔邪崇見之紛紛逃散,所以民間將魏征奉祀為“鎮宅福神”,沒有什么好奇怪的。自此后,百姓家門貼上魏征像。既驅鬼祛崇,又祈福納吉。演義小說對民眾心理的影響可見一斑。
自唐代以來,人們就習慣把木星當作福神。在占星家看來。五星之牢,木星是吉星;木星運行到某個地區上空。地面上與之相對應的州縣,就會國泰民安,五谷豐登。
唐僖宗年問。王鋒為荊南節度使,封晉國公。這天王鋒觀星象,問知星象之人吉兇如何。大家都說金星火星土星犯斗是災難,只有木星犯斗是福。大家都以為是吉兆,但是近岡不這么看。近岡是當時有名的占星術士,此人通曉天文,精通歷法。說木星入斗,乃帝王征兆。木星在斗中,是一個“朱”字。近岡作了一個預言。說朱溫將要當皇帝。公元907年,朱溫果然登上帝位。便是后梁太祖。
舊時民間曾有一本擇吉書盛行一時,叫作《玉匣記》,書中有《九曜星君值男女命根圖》。九曜指太陽、太陰(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再加上計都星、羅侯星。中國的星命家就把九曜跟人間的年歲相配合,用以推斷禍福吉兇。
其中,木星圖注中講,“每月二十五下界。用青紙牌位寫‘東方甲乙木德星君'。燈二十盞,正西祭之。大吉”。一些星命家還后告訴人們。木星人命喜燃燈,保汝平安福壽增”。凡人生命行年,值。東方甲乙木德星君”,按下界日期。虔誠齋戒,燃燈祭之,會怎樣呢?于士人而言。加官晉爵;于商賈而言。則利增百倍;對婦人來說。則求子得子。
總而言之,木星為福神,祭拜木星。福神當降大福于人。《玉匣記》中又有《九星所屬陰陽兇吉》+,認為貪狼木星。屬陽,上吉,主生氣。何為生氣?就是使萬物生長發育之氣。主生氣的吉星當為福神,所以說“吉星顯耀多福慶”。
世間萬物,無論是有生命的還是沒有生命的。古人認為都是有“靈”的,樹可以成為精怪,牛可以成妖成為牛魔王。蛇可以成蛟、成龍。就連石頭,保不齊哪天都能蹦出個“齊天大圣”來,更不用說一些人們認為天生就是。靈物”的東西了。人們產生了“萬物有靈”的想法后。便開始對世間萬物有了一種奇妙的敬畏。似乎所有事物都蘊含著一種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人們認為它有靈氣,觸摸便能獲得福運,此便產生了“摸物祈福”的風俗。
“摸物祈福”中的。物”,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自然界中產生了不被人們理解的現象的一些事物。人生一世不過百年,有時一株不能移動的樹卻能生存上千年而不朽,古人不能理解,但又需要一個合理的解釋,于是這棵樹便被稱為“有靈”。“有靈”的東西總是能帶來好運。更何況長壽本就是人們一直追求而不得的“五福”之一。于是,人們便會去觸摸、感受這“有靈”之物,若正好有人摸完之后有了不錯的效果。比如一位老人經常觸摸這棵古樹,活了一百歲,那么,這棵古樹便被篤定地認為是有“福廬之物。以至于人們都來“一親芳澤”,期望沾點兒福氣。
另一種是人們在生活中自己創造出來的,比如一些寺觀里的年代比較久遠的石雕,人們會爭相觸摸它以期給自己帶來好運。摸福字也是廟會時人們最喜歡的習俗之一。
人們會在寺廟當中的一處照壁上貼上“福“字,讓祈福之人站在距離照壁大約二十步的地方。蒙上眼睛。伸著手一直往前走。走到照壁跟前,若一下就摸到“福”了,那定是有福之人,一年之中都會有好福氣;若能摸到“福”字的正中,那更是天大的福氣。
以前,家家戶戶的灶頭上。都貼有一張神像。誰的神像?灶王爺的。尤其在農村,家里在砌灶的時候.總是特意留出灶王龕的位置。在灶神的神像上面,有的寫“東廚司命主”,有的寫。人間監察神”,等等,不一而足。灶神的左右兩側.往往還貼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灶君是管一家飲食的司命之主,所以民間對灶王爺十分尊敬。另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是說每到農歷臘月二十三這天,灶君便要升天,以便向玉皇大帝做匯報。匯報這戶人家平素的所作所為是好是歹,是善是惡。從這個角度看。人們將灶神稱作。人間監察神“也是不無道理的。在老百姓心中,灶王爺具有保護與檢查的雙重身份。
灶王爺要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這一年來的不光彩之事,該如何是好呢?為了讓灶王爺向玉帝多說好話,民間臘月二十三祭灶,在敬香時供糖瓜等食品,并且“以酒糖涂于灶上使司命(灶君)醉酒”。
祭灶時用糖瓜,后世也有用牙糖的,這是為什么呢?有一種說法很有意思,說是灶君吃了,好粘住他的牙齒,讓他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亂說話。魯迅在《送灶日漫筆》中曾提到這種說法。
接下來的程序,便是揭下貼在灶上的灶君神像,將其與事先備好的紙馬等燒掉。一邊燒,一邊叩頭禱告:
今年又到二十三,
敬送灶君您上天。
有壯馬,有草料,
一路順風平安到。
供的瓜糖甜又甜,
請對玉皇進好言。
直到清末民初,我國祭灶的風氣依舊相當盛行。于祭灶送灶事關來年一家的福祉與吉祥。所以儀式非常隆重.絲毫不敢怠慢。祭灶以后,經過一個星期,也就是到了大年三十那天,灶王爺重返人間。他帶回來了一家人新一年的吉兇禍福。
所以在大年三十這天,老百姓家家戶戶要重新在廚房或灶龕上面貼上新的灶君神像,并且同時還要換上新的灶燈,這叫作。接灶。臘祭之外.還有正月、四月、五月擇日而祭的習俗。
五顯財神廟位于北京廣安門外,廟內供奉著五路財神,每年過年時到廟內祈福求財是老北京人的一項很重要的傳統。廟會的時間從正月初二開始。可以一直持續到正月十六。
據記載,五顯財神廟的香火自乾隆年間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期的幾百年里都一直非常旺盛。每到上香求拜的日子,京城的一些香客和商人都會在凌晨一大早聚集在廣安門城門外,殷切地等待城門的開啟。人們心懷虔誠,所以衣著也極為典雅講究,這些人大多身著各種綢緞的棉袍,外罩馬褂或坎肩。頭戴細氈禮帽。顯得莊嚴而肅穆。城門打開的剎那,人們都魚貫而出,爭相燒頭一柱“請財”香,上香請財的信奉者們一邊磕頭,一邊念念有詞,心中祈盼著新的一年能發大財,走財運,生意興隆,財源廣進。其時場面頗為壯觀,便有了后來為人稱道的“南有金山寺,北有財神廟”之說。
入廟,只見殿內香煙繚繞,燈燭通明,一派祥和的節日氣氛。雖然人潮喧嘩,但也能時時聽到鐘磬悠揚之聲。敬神已畢,人們會在廟隨逛街賞景,品嘗一些北京的風味小吃。當然,最重要的是。敬香結束后,香客和商人們還要從財神廟里請一些大小不等的寫有“福”“壽”字樣的紅絨花、剪金紙花和金元寶等回家,意思就是說把“財福壽”請回家了。
大多數的香客都是騎自行車來的,返程時,香客們在自行車前的燈叉上插著一只或大或小的風車,這種風車有單一的。也有四個以至十幾個連在一起的。車把上掛滿了紅紙金鱗魚和成串兒的金銀元寶。頭上戴著氈帽,在氈帽緞帶的隙縫中插滿了紅絨花、孔雀翎和金“福”“壽”。他們所佩戴的這些東西雖然五花八門,但只有一個寓意,那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中能收獲更多的福和財。一路行來,那卜碌碌亂響的風車和撲棱棱隨風招展的紙魚仿佛真的在訴說,他們從財神那里得來了無盡財源。回到家后,香客們將風車高掛在院中的棗樹上,將紅絨花和剪金紙花分贈給家人。將孔雀翎和金銀元寶插在神桌上的撣瓶里,這充耳的風車聲,滿眼的財喜氣,讓人心中頓生富足感。
時代在變。如今我們早已無福看到五顯財神廟會的廟會盛況,廣安門外也不再有熙熙攘攘祭財神的隊伍,但無論怎么變。有一樣東西是永恒不變的。那就是老百姓對“明天會更好”的期待。
說起白云觀廟會,相信許多人都不陌生,這是北京傳統的廟會之一,傳說正月十九日這天丘處機要下凡超度有緣者-因此這天廟會嗽人甚多。白云觀是道教全真龍門派的祖庭。坐落在北京西便門外,是北京最大的道觀。
白云觀廟會于每年正月初一開廟。十九日下午閉門。這里除了一般廟會共有的舞獅子,踩高蹺、劃旱船等進香表演外,還有“摸石猴”和“打金錢眼”兩項極富特色的活動。香客和游人們未曾進山口卻都要先去摸石猴。
山門內右下方有一尊石猴浮雕,傳說,人們摸了它便能驅病辟邪,而且香客哪個部位有病。就摸石猴的哪個部位,病癥就能治好。白云觀內共有5個類似的石猴浮雕,據說右下方的那尊最靈,游人至此必要摸之而后慰。日久,石猴幾乎被磨平了。
那么,什么是“打金錢眼”昵?原來是以真錢來打假錢的項目。進了院門,院內第一座石橋名“窩風橋”,橋下無水,橋洞中正襟危坐一鶴發童顏閉目養神的道士。在其頭前腦后各吊懸一枚硬紙做的大錢造型,錢的方孔內掛一銅鈴,香客游人們可在橋畔換取銅錢,用銅板投擊孔內銅鈴,謂“打金錢眼”,擊中者。會一年順利。
除了“摸石猴”和“打金錢眼”這兩項祈福求財的活動外,還有許多有意思的活動。比如正月初八的順星日。在該廟的元辰殿中,香客們都來祭祀自己本命年的星主,謂之“祭星”;正月初九為玉皇大帝誕辰,廟內香火之盛前所未有;正月十五花燈節期間,有色彩斑斕的花燈展覽,游人如織。當然,最著名的莫過于“會神仙”,也就是在正月十九邱真人的生日前夜。許多善男善女們會在此地徹夜不眠,專等與神仙結緣。次日上午。有。宴邱會”,又稱“燕九會”。是為邱真人過生日的專門慶典,人們在此舉辦多檔花會表演。求得來年的好彩頭。
中元鬼節有什么旺財的講究?
民間俗信農歷七月為鬼月。七月初一是地藏王打開自己管轄的地獄門的日子,稱“開鬼門”,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又重新“關鬼門”。在這30天里,冥府的孤魂游鬼涌向人間,徘徊陽世,到處尋找好吃好喝的。如果所供的酒菜不夠豐盛,餓鬼不能吃飽,那么他們就會在人間作祟。因此從七月初一下午起,家家戶戶檐下都懸掛圓形的紙燈,并在門前供奉祭品,燒紙錢,從而揭開普渡的序幕。
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日,俗稱七月半,就是中元節。傳說,在這一天,閻王會打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里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暫時的釋放。人們認為這個月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卻在晚上普遍進行祭祀鬼魂的活動。
在民間。農歷的七月已有若干農作物成熟。人們認為七月是小秋。所以按例要祭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八說:“中元前一日。即賣練葉(同楝葉。一種植物的葉子,有香氣),享祀時鋪襯卓面,又賣麻谷窠兒,亦是系在卓子腳上,乃告祖先秋成之意。”
中國人一向講究孝道。而傳說“鬼節”也正是“目連救母”的孝心而起,所以當七月份一部分秋作物成熟時。講究孝道的中國人就要先祭祖,向先祖報告,并且請老祖宗嘗新。人們會事先在街日、村前搭起法師座和施孤臺。法師座跟前供著超度。地獄”鬼魂的地藏王菩薩,下面供著一盤盤面制桃子和大米,施孤臺上擺滿全豬、全羊、雞、鴨、鵝及各式發糕、瓜果等食物。儀式開始時,法師敲響引鐘,眾僧一面誦念各種咒語和真言。一面將一盤盤面桃子和大米撤向四方,這種儀式叫“放焰口”。
在北方,人們通常用燒紙錢的方式祭奠離去的先人,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
中元的民俗活動雖然眾多,但均圍繞著祭祖、祭野鬼等活動開展,比如城隍出巡祭厲(橫死鬼魂),道觀和佛寺舉辦普度會,超度亡靈,民間則多上新墳。
河北:端午節這天有避井毒的習俗,所以忌打井水,往往于節前預汲。此外,河北人還有端午節吃櫻桃桑葚和五毒餅的習俗,據說吃了后可全年不誤食蒼蠅。
山西:在山西解州,端午節有戴艾葉的習俗,稱為“去疾”。隰州端午,各村有祭龍王的習俗,并在田間掛紙。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山東:在山東鄒平縣,端午節早起飲酒一杯可以辟邪。在臨清縣,端午時,七歲以下的男孩要帶符(麥穗做的項鏈),女孩要帶石榴花,并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布鞋。而且,黃布鞋鞋面上還要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為借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驅邪除煞。
談西:在陜西同官縣,端午時要以蒲艾、紙牛貼門,用來除魔擋災,稱為“鎮病”。
江蘇:在江蘇各縣,端午時有“當褲子、買黃魚”的俗諺,不論貧富,必買石首魚(俗稱鰉魚)煮食。而在南京,端午時各家皆汲清水一盒,在清水中加入兩枚鵝眼錢,少許雄黃.然后全家老少均用此水洗眼,稱為“破火眼”,據說可保一年沒有眼疾。
臺灣:在臺灣,端午時有打“午時水”的習俗,午時水,顧名思義,指的就是端午節中午打上來的井水。據說午時水生飲時具有治病的奇效。可用來泡茶釀酒。有諺語道:“午時洗目啁(眼睛),明到若烏鷲”,又說“午時水飲一嘴,較好補藥吃三年”。此外,據說端午時吃桃、菜豆及茄子,可以健康、長壽。俗話說:“食茄吃到會搖,吃豆吃到老老。”
在臺灣,劃龍舟稱為“扒龍船”。據《民俗臺灣》記載,臺灣的端午龍舟的習俗如下:自五月初一起,就先到水邊“迎水神”。初五正午,鑼鼓震天。龍舟入河岸,人們在廟里燒香禮拜表示歡迎,稱為“接龍船”。俗語說:“五月五,龍船鼓,滿街路。”賽過龍舟,還要于初十“送水神”,并舉行“謝江”儀式。
眾所周知。二月二是龍抬頭的日子,在古代,這是百姓們比較關心的一個節日,因為這個節日與農民的農業生產有重大關系。正如一首民謠所云:“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二月是農作物播種的季節,這時節萬物復蘇,萬象更新,人們心情愉悅,舉辦各種紀念活動,盼望這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但是,這和炒。金豆!又有什么關系呢?
聽老年人講:二月二,一般都到了驚蟄,天開始打雷,百草發芽,開春要開始干活啦。種地、種地,有種才能種。到了這時節,莊戶人家就把收的種糧拿出來,看看有沒有讓蟲子蛀了,是不是潮濕霉爛了。有個農夫,用手捧起他的豆種一看,壞了,全讓蟲子給蛀了!咳,氣死人,“餓死老娘,留著種糧。”這辛辛苦苦收留的一點豆種哪里還能發芽?他氣得像發了瘋似的,把豆種倒進鍋里炒,一心想把蟲子炒死。
他炒死了蟲子之后,心想,這回保險出全苗了,準會有個好收成。家里糧食摺子少,他就用木锨端著青灰在院內畫了一個,準備秋后就把糧食堆在院內。誰知,這個農夫的舉動感動了土地神,土地神便差小鬼一夜之間把炒過的豆子都換成了好豆子。到了秋后,豆子真的豐收了。
其實,關于炒“金豆”還有這么一個動人的傳說。
傳說,武則天當上皇帝后,惹怒了玉皇大帝,于是,為了懲處人間,玉皇大帝就傳諭四海龍王,三年內不得向人間降雨。不久。人間大早,生靈涂炭。餓殍遍野,司管天河的龍王不忍心人間生路斷絕,便違抗玉帝的意旨。為人間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后,將龍王打下凡間,壓在一座山下,立碑曰:
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
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百姓得知救命恩人慘遭受罰。于是到處想辦法營救,后來,人們想到玉米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開始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設案焚香。供上開了花的“金豆”。玉帝看到人間到處金豆開花,只好放了龍王,讓他回天庭繼續為人問興云布雨。
從此,每年的二月二便有了炒“金豆”——爆玉米花的風俗,祈龍賜福,祈盼百業興旺。
農歷正月廿五是填倉日,俗稱“填倉節”,也叫“天倉節”,它是舊歷正月最后的一個節日。人們之所以慶賀它,是因為它寄托著人們祈求來年五谷豐登的愿望。所以。如果我們將“臘八”看作春節的序幕的話,那么。填倉節”就是春節的尾聲了。
那么。“填倉節”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節日呢?
于城市和農村的生活內容不同,“填倉”的含意也就不同。清富察敦崇《燕京歲廣記》引明陸啟法《北京歲廣記》說“二十五日,人家市豕牛羊肉,恣餐競日。客至苦留,必盡飽而去,謂之填倉。”意思是說,到了這一天,人們準備好了一大桌豐盛的宴席,呼朋喚友,佳菜盛餐,醉飽方歸。當然。這是城里人過的“填倉節”。
《武定府志》載:“二十五日為填倉日,黎明羅灰末于院中,畫地作囤。置諸谷少許于內,為豐登兆,名日打囤。”填倉節是民間祭祀倉神,祈望來年五谷豐收的古老節日。相傳,在很久以前,連年大旱,地里顆粒無收,可是朝廷不管百姓死活,照樣催稅收租,惡霸地主乘機橫行,老百姓民不聊生。這時有個給皇家看糧倉的倉官,看到父老鄉親的悲慘情景,毅然開倉放糧救濟一方百姓。人們得了救命的糧食,非常感謝這個倉官。皇上知道后要派人來拿他問罪:他放火燒了空糧倉,自己也投入火中而死,這一天正是正月二十五,為紀念這位糧倉官吏,人們自發地模仿糧同的形式以示紀念。
每逢這一天,人們都早早起床,用簸箕盛上草木灰,一手拿小木棒敲打簸箕邊撤灰,在院子里畫一個圓罔形,并在中間畫個十字,囤邊再畫個梯子狀的圖。在每個格里撒些麥粒、高粱粒、谷子、豆子或玉米粒等糧食,為豐登之兆,名謂之“打囤”。然后用磚將糧食壓住,比喻壓倉壓囤。后任雞啄食,名“雞生日”。然后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再在院外畫個糧囤,謂“補倉”,以示對倉官的懷念。
這一天,武定民間習慣煎年糕食用,稱“可避蠅蟲”。新嫁女于十六日回娘家的,今日必歸婆家。否則與婆家不利。
在農村。到了填倉日這天,人們趁天不亮就起床,各家早早地來到打谷場,用簸箕或木鏟鏟上篩過的炭灰、柴草細灰在打谷場上撒成許多圓圈。象征糧倉。有的還鑲上花邊、吉慶字樣。并在圓圈中放入雜糧五谷,象征新的一年五谷豐登。
過了填倉日。一切都要恢復正常,人們又開始一年的忙碌生活。
民以食為天,食以灶為源。每年的臘月二十三日,即小年,是祭灶的日子,也是人們最為看重的節日之一,人們所要祭祀的這位財神就是灶君。
傳說。臘月二十三日這天。灶王爺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讓玉皇大帝賞罰,人們為了討好灶君,就用一塊黏稠的糖瓜或者糕粘在他的嘴上,以使其嘴甜,保證“上天言好事”,“好話多說。壞話少講”,同時舉行送灶君的儀式。稱為“送灶”或“辭灶”。
祭灶儀式大多選在晚上(通常為一更左右黃昏入夜的時候)進行。據說雞是灶爺升天所騎之馬,所以祭灶人在祭灶時會先斟好酒,然后懷抱公雞。跪在灶王爺像前一邊叩頭,一邊嘴里念念有詞。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聲“領”,然后舉酒澆雞頭。若雞頭“撲棱”有聲。說明灶爺已經領情。若雞頭紋絲不動。還需再澆。
祭灶的供品主要有關東糖、糖瓜、南糖及涼水、草料(為灶王爺之馬而備)等。祭灶結束后,祭灶人將紙馬連同草料一起點火焚燒。然后一家人圍著火叩頭,邊燒邊禱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您上天。有壯馬。有草料,一路順風平安到。供的糖瓜甜又甜。請對玉皇進好言。
在一些地方。送灶君時,還會有數名喬裝打扮的乞丐,挨家挨戶唱送灶君歌。跳送灶君舞。名為“送灶神”,實則是借此向戶主換取食物。
總之,祭灶儀式雖然眾多,但均表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晉北地區到現在仍舊流傳著“臘月二十三。灶君爺爺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餳板。玉皇面前免開言,回到咱家過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的民歌。
眾所周知,每年的農歷臘月初八就是臘八節,而且人們都有在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慣,但是這和旺財又有什么關系呢?
在說臘八節的旺財意義之前,我們先來說一下臘八節的來歷。相傳釋迦牟尼成佛之前,絕欲苦行,餓倒在地,被一牧羊女發現,牧羊女找來一些雜糧和野果,用清泉煮粥將他救醒。釋迦牟尼體力恢復后,便在菩提樹下靜坐深思,于十二月八日得道成佛,每逢這天。寺廟便熬制黍粥,念經敬佛,以示紀念。
寺廟臘八煮粥的消息逐漸傳播到民間。后來,家家戶戶都會在臘八這天煮避粥來。臘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然后再贈送親友,并且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全家人再來一起食用。臘八粥如果沒有吃完。吃了幾天還有剩下來的,不但不要緊。而且是好兆頭,因為此乃“年年有余”之意。
在青海民間。除了吃臘八粥外,年輕人還要挎上背斗,扛上镢頭,到河邊搶打“臘八冰”。因為冰象征著充足豐沛的雨水。他們將搶到的臘八冰運到家里.祭在佛前,祈求新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在北方還有泡臘八蒜的風俗,即在臘八節這天,人們將剝了皮的蒜瓣放到罐子或瓶子等容器里,倒入醋,密封起來。至除夕時啟封。就可吃到湛青翠綠,如同翡翠碧玉的臘八蒜了。因“蒜”與“算”同音。年關近了,各家商戶都會在臘八這天把一年的收支算出來,倘若有外欠或外債。出于面子和彩頭,收債的就會泡上一些臘八蒜送人,欠債的收到后自然心照不宣,所以用臘八蒜來作催債提示,倒也算是難得的苦心。
一年之計在于春,春季是一年的初始.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時節,而春節又是春季的肇始,所以人們往往將它看成新的一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人們希望在過年的時候,所有的事情都是安詳無虞的,而不會發生各種各樣的糗事。于是,便產生了許多“禁忌”。這些禁忌主要表現在語言、行為和飲食方面。
語言方面:
春節期間,為討個好彩頭,人們忌諱說一些諸如死、光、破、壞、沒、病、痛、鬼、殺、輸、窮等不吉利的字眼。因為人們將啼哭也當作一件“沒頭彩”的事,認為它兆示疾病、兇禍等,所以也忌嬰兒啼哭。故這一天即使小孩惹了禍,也不能打他或呵斥他。以免他啼哭不休。
行為方面:
于人們將物品破碎的聲音當作不吉利的聲音,所以在端碗、碟、杯、盤等易碎品時要格外小心,不能打壞。倘若不慎打碎時,在場的人就得馬上說上兩句吉祥的順口溜,如“缶(瓷器)開嘴,大富貴”等來化解尷尬。
“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乃維持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樣樣充裕乃財富豐盈的象征。所以春節期間,米缸、油罐、面倉一定、不能空著,以免一年之中有斷炊之虞。于人們將水、土視作“財氣”,將垃圾、糞便視為“肥水”,如果灑掃、傾倒垃圾。則會將“財氣”“肥水”掃走、倒掉,所以春節時忌灑水、掃地、倒垃圾。這叫作“聚財”。潮汕人往往將水視作財水,除夕時。他們會將大小水缸裝滿,并舉行封井儀式,即用一個大的簸箕將井面蓋住,然后祭拜井神,初一日不能揭開簸箕,以免財氣外流。至初二時才可開井用水。如今,禁掃地這一習俗正在慢慢被淘汰,因為春節期間人來客往,燃放鞭炮等會帶來許多紙屑和垃所以這一天忌上門討債,也忌諱從別人口袋里掏東西。因為在人們看來,正月初一的天口袋讓人掏了,可能一年都有被“掏空”的危險。
此外,春節時忌死人,也忌辦喪事,因為人們認這將給家里帶來不祥。同時。這一天忌理發,忌殺生,因為人們容易將理發同辦喪事聯系起來,并認為殺生可導致血災、刀災、兵災等災禍的發生。然而,隨著現代人生活條件的改善,這些禁忌也在逐漸被淡忘。
飲食方面:
于吃藥、打針、輸液被認為是疾病纏身的預兆。所以即使生病,這一天也嚴禁吃藥、打針和輸液,否則會被認為一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初一早飯忌吃葷,有兩種說法:一種是暗喻勤儉治家,不可鋪張浪費;一種是這一頓吃齋,其功德等于一年。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上元節”“春燈節”,因這天的夜晚是新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它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也是我國獨具風采的一個傳統節日。元宵節活動內容相當豐富,我們最為熟悉的是吃元宵、賞花燈、猜燈謎。
說到元宵節吃湯圓,就不得不提這樣一個故事。
漢武帝時宮中有一位名叫元宵的宮女,于長期幽閉在宮中,無法和父母相見,所以終日因四面八方父母而以淚洗面。漢武帝有位寵臣名叫東方朔,風趣而善良。某天,元宵因思念至極準備投井自盡,恰好被路過的東方朔撞見,東方朔問明原因后,決心幫助她。他對漢武帝謊稱“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即正月十五,火神將奉玉帝之命火燒長安,長安城難逃劫難啊。漢武帝慌忙問有何辦法可躲過此劫,東方朔假意思考后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囑湯圓,并全體臣民張燈供奉,到時全城燃放煙花鞭炮,便可瞞過玉帝,度過此劫。”武帝啪,連連稱贊,便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這樣,元宵姑娘終于在正月十五晚上見到了自己的父母。
元宵節吃湯圓,不僅是一家人團圓和睦在一起的象征,而且因為元宵也象征著元寶,財富,所以,元宵節囑湯圓也飽含著人們期望來年財源滾滾的愿望。
據傳,漢武帝時有祭祀“泰一”神的習俗,“泰一”也稱“太一”是天神中的最尊貴者,即上帝之名位。祭祀“太一”神時宮中有放燈火之俗,后來便逐漸發展成觀燈盛舉,也就是賞花燈。賞花燈習俗在唐代上元時達到一個高潮,本來平時宵禁,不許夜行,而上元佳節卻例外,為的是讓百姓觀燈游玩。后來,花燈的制作技術也漸有提高,出現了“燈樹”“燈樓”等花樣。宋代時又出現了“鰲山燈”“無骨燈”等奇巧制品。
元宵節放花燈寓意財富像花燈一樣高升,同時也飽含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上元佳節期間,除了賞花燈、吃元宵外。還有一項雅舉。即“打燈謎”,此舉始于宋代。制作花燈的人將謎語貼在花燈上,或貼在各花燈之間的繩子上,這樣人們一邊觀燈,一邊就可以猜燈謎。猜燈謎既是雅俗共賞的活動。也是一種健康有益的活動,它能夠增長知識、鍛煉人的思維能力。而且也渲染了節日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