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珍惜某個事物,是低價值感的外在體現

解夢佬 21 0

今天往小區舊衣回收箱里扔了兩套舊衣服。這個決定是在平靜狀態下進行的,對于自己穿過的衣物,我十分愛惜,但今天,當我把這些衣服整理干凈并折好裝袋后,心里好像突然空了一角,有點豁然開

今天往小區舊衣回收箱里扔了兩套舊衣服。

這個決定是在平靜狀態下進行的,對于自己穿過的衣物,我十分愛惜,但今天,當我把這些衣服整理干凈并折好裝袋后,心里好像突然空了一角,有點豁然開朗的感覺,感到舒適和輕松,仿佛身體里一些老舊的部分也隨著這些衣服一起“離我而去”,這樣的“拋棄”,我是開心的。

在前兩個月,我就想過要整理一下自己的房間,把不常用的東西都清理掉,讓房間變得清爽些。但心里始終有一個聲音在勸說:這些衣服又沒破,還挺好的,干嘛要扔掉,就算外出不能穿,待在家里也可以穿的啊。它似乎說的很有道理,讓我沒有反對的理由和動力。但看見抽屜里那些沒有穿過的新衣服,覺得有些可惜,夏天都快過完了,我還沒有機會“臨幸”它們。

回想那個聲音,似曾相識,追根溯源,卻不知道它是什麼時候住進我心里的。對于它的規勸,我感到有些羞愧,同時感到憤怒,這些情緒疊加在一起,就是我對媽媽的總體感受。是的,這個聲音是媽媽經常在我耳邊嘮叨的話語,傳遞著她的關心,也把傷人的內疚一并贈送于我。

談到內疚,它是所有情緒感受中懲罰人最厲害的一個,沒有之一。

從不敢丟東西這件事來看,大致分析得出以下幾個內因。

1、對于扔東西,我怕受到懲罰。

父母和老師從小教育我要學會勤儉節約,這個詞組就像眼保健操的術語一樣每天出現在我的學習和生活里。父母身體力行的向我展示什麼是節約,例如把洗澡水留下來沖廁所、把淘米水留下來洗蔬菜、房間亮著的燈不能超過兩盞、洗手不能超過半分鐘,等等,這些舉動都很好的傳達了他們的價值觀,我也深深的認同了他們。

對于節約,我沒有反對意思,也很贊成這樣的觀念,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但有時父母或老師似乎不知道什麼叫做限度或尺度,一味讓我們遵循他們的教導,卻很少在乎我們的感受。適當的節約當然有利于資源的高效利用,但過度的節約則很有可能會產生變異的結果。

當我試著去阻抗他們的命令時,很有可能會得到他們軀體上的“關懷”。幼年的我無力為我的需求承擔,就算心里有一百萬個怨恨,但我還是選擇屈服于他們,這是現實的部分,沒有選擇的余地,就這樣,他們強加給我的信念在掙扎徘徊間刻進了骨子里。

現在,看見母親還會從外面拿回或接受親戚送來所謂“有用”的東西時,我就很厭煩,從心底里排斥。人生或許是一場重復多次的戲劇,愈是對母親的厭煩、不接納,愈是代表著對自己相應部分的不接納,回過頭發現,我也變成了和母親一樣的人,盡管我使勁全力去掙脫也難以分離。

2、扔掉“有用”的東西,會內疚自責。

我的父母是五零后,他們經歷過新中國的貧困時期,深知現在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有時,聽他們講述當年的那些艱苦日子,也會感到心酸,心疼。但這些經歷似乎演變成了一個魔咒,把我牢牢套住,動彈不得。對于他們,珍惜仍有用的東西是為了向過往的自己致敬,不敢壞了“規矩”,似乎一旦開始浪費,就會遭到懲罰,失去現在所擁有的一切。

而我,是他們的孩子,遵循他們的觀念是我愛他們的表現。一旦我開始不這麼做了,內在升起的內疚足以把我淹沒,痛苦難耐,這或許是“背叛”的下場,這樣的結果我無力承擔,于是幾經掙扎過后又回到當初,責怪自己不忠誠于父母,怎能如此不孝順。

3、保留舊的,意味著我不配擁有新的。

小時候過年,最期待的事情就是穿新衣服。但有一年,這份期待卻落空了,父母要求我把校服當做新衣服。當時的我特別沮喪,回老家見人都不敢抬起頭,瞅著別人家的小孩穿著爸爸媽媽買的新衣服,在空地上玩著煙花,令我好生羨慕。但那份快樂與我無關,我待在自己的世界里,默默祈禱這個年能快點過完。

類似于這樣的事情在我身上發生過很多次。這里我無意向父母聲討他們的過失,只是把內在積壓的情緒言語化,讓我自己聽到看到,也讓內在缺失許久關愛的小孩能重獲溫暖,這是我能做的,僅此而已。

過度珍惜某個事物,是低價值感的外在體現。保留舊的,就算它不合適了,殘破不堪也難以舍棄,就好像我的父母,把東西塞滿房間的角落,就好像能填滿內在缺失的空洞一樣。當那個洞沒能被我接納時,我所做的所有的一切都只是在補洞,但那個洞何時能填滿?沒有誰拍著胸脯給我確信的答案。于是,美好如我所愿的與我擦肩而過。

人生做加法很容易,做減法卻很難。丟棄所夾雜的內疚、自責和低價值感足以擊垮我們的心里防線,這是我們難以抵抗的沖擊。老舊的事物隨著時間的過濾,它變得不再有用,大多時候轉而會成為枷鎖禁錮我們的自由。

當我們通過后天的努力,有意識的做出改變,建立自信、高價值感,把丟棄的行為賦予積極的意義,才能涅槃重生,無拘無束的擁抱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