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幾乎沒有任何生物喜歡為難自己,除了人。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為難自己,不然整個世界的基調不會是愛與和平,而是被無盡的痛苦所取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有一些人熱衷于待在
這世上,幾乎沒有任何生物喜歡為難自己,除了人。
當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喜歡為難自己,不然整個世界的基調不會是愛與和平,而是被無盡的痛苦所取代。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有一些人熱衷于待在令自己難受的環境中,在他們意識里可能并不想這麼做,因為人都是趨利的,但這些人好像有某種難以言說的隱傷,使其深陷泥潭之中,徘徊在快活輕松與痛苦的兩個端點之間。
既然一時間無法從痛苦的泥沼中全身未退,面對如此困境,或許找尋其中的意義才能換得一線生機。
1、痛苦能讓自己感覺是活著的。
有一些人,他們會通過傷害自己身體的方式來體驗活著的感覺。這類人在銀幕中的形象是冷峻、不茍言笑或歇斯底里的,在現實生活中碰到他們,或許也難以分辨。《天才與瘋子》這本書里有關于這類人的一些描述,他們時而鎮定,時而瘋癲,看見鮮血從肌膚里冒出來,他們變得異常興奮。
損傷身體必定會感到疼痛,這是一種對機體的刺激。這麼做的好處很可能會讓麻木已久的身體重新獲得感官體驗,以此來證明自己是活著的。對于頓感強烈的人,身體一定長時間處于未激發狀態,以至于他們常常忘記身體的感受。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情況?原因可能有很多種,站在心理學的視角,很有可能在早年,他們很少被撫養者當做心理學意義上的人來養育,更多的是以生物學意義上的人來對待。
心理學意義上的人是具有情緒情感的,這個部分也是區分人與其它動物非常重要的特征。一個有著健康強大人格的人,在他的孩童時期,父母或重要撫養者給予他的滋養絕不僅僅是最底層的照顧,還有充實、安全、健康的依戀。比如,父母除了喂養孩子生存必需的食物之外,還會增加肢體上的撫摸,以此來傳遞父母無條件的愛。孩子會把這份偉大的愛通過撫摸所獲得溫暖的體驗而內化進自己心里,這成為孩子今后進入其他的親密關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因此,當一個人小時候很少、甚至沒有父母愛撫他們的經驗時,身體的各個細胞就處于休眠的狀態,甚至是“假死”的狀態,身體變得麻木、沒有知覺就顯而易見了。
2、痛苦能抵消掉部分沖突。
我們都知道,正常的作息能幫助身心擁有良好的精神狀態。但是一些處于嚴重沖突中的人,他們很難獲得類似的體驗。熱心的網友為喜歡熬夜的人寫了一個段子:我也不知道在等什麼,反正就是睡不著。或許我們會覺得好笑,但卻非常真實,因為很多人的夜晚就是這麼度過的,直到身體疲乏到精神難以支撐的時候,才會不甘心的閉上眼睛。
沖突意味著精力在內耗中喪失,沖突還給他們身心帶去了極大的困擾。沖突經常以自我攻擊的方式顯現,比如讓自己陷入低落的情緒中,同時伴有嚴重的內疚感。通過讓自己痛苦而減輕內疚淹沒身心的威脅。就像很多有著強迫性重復的人,他們“主動”選擇讓自己長期處在痛苦的情境中。
3、痛苦是對親密的渴求。
快樂的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治愈。這句話是心理學家阿德勒對于人生的總結。改變自己的人生或許需要幾個重要的轉折點,但前提是須以健康快樂的童年作為基礎。健康快樂的童年由父母提供物質與精神兩個層面的資源而組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親密關系。
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每個人都需要親密關系。這或許是人存活于這個世上最重要的意義所在。如若有人說他不需要親密關系,我大膽的猜測他不是不需要親密關系,而是害怕擁有親密關系。親密關系是把雙刃劍,如果我們能經營好它,就能從中獲得非常多的益處;但對于沒有能力經營好親密關系的人,他們將會受到巨大的傷害,足夠花費一生的時間來療愈。
而對于在關系中受到傷害的人,他們常常對關系既渴望又恐懼,一遭被蛇咬的經歷使得他們對親密關系望而卻步。出現這樣的結果,他們并非需要負全部責任,只是他們沒有那麼幸運,在本應該學會親密的時期卻飽受重要撫養者的摧殘,以至于他們形成了錯誤的認知:強大的人是不需要親密關系的。
時間這把利器消磨了世上絕大部分事物,但很難把人內心的渴望所磨滅。雖然缺失擁有親密關系的技能,但內在似乎總有一股動力推著人們互相靠近,這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在“痛苦”的指引下,負重前行。因此,痛苦有時不僅是一個情緒狀態,它也不全是壞的,它還能起到提示的作用,進而喚醒對親密的渴望。
很多人,很多時候陷入痛苦中是情非得已的,他們往往比正常人更渴望走出困境。暗無天日的世界實在消耗了他們太多的精力,對自身問題的斗爭,他們從不輕言放棄,只是需要有人能看見他們的努力,伸以援手。
對于痛苦中的人,你們也不必氣餒,痛苦不僅能讓你失去一些東西,同時還能讓你懂得什麼是值得珍惜的,什麼是值得被你重視的。痛苦是一面鏡子,鏡子前的你可能是狼狽不堪的,但鏡中的你卻極有可能是美好而自由的。
體驗痛苦,體味生命,這是一場不得不經歷的冒險,唯有如此,生命才能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