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悲情的執著

解夢佬 7 0

悲情,散發著絲絲無奈的氣息。有這樣一條難以捉摸的規律:人們對于悲情的人或事,印象極為深刻。諸如關羽、諸葛亮、岳飛、文天祥,都是些所謂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式的人物

悲情,散發著絲絲無奈的氣息。

有這樣一條難以捉摸的規律:人們對于悲情的人或事,印象極為深刻。諸如關羽、諸葛亮、岳飛、文天祥,都是些所謂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式的人物。相比于其他取得圓滿成功的歷史人物,難以取得后人們的深切青睞。

成功理應值得被稱贊,更值得被銘記,但偏偏那些悲情英雄卻搶了這些人物的“風頭”,他們的占有還帶著一些被迫與妥協的意味,不僅獲得了人們的關注,更攀登上了道德的頂峰,受人膜拜。

悲情英雄式的人物不僅縱穿歷史,在如今現代化的社會,很多人仍然對悲情著迷,達到了上癮的地步。這類人常見于那些“舍己為人”的群體中,享受著被人“銘記”的快感。

例如,悲情的母親。

一個健康陽光、積極向上的家庭,是沒有悲情母親存活的空間。充滿活力的家庭一定是有愛和邊界的,給予孩子的愛一定是無條件的愛,父母內心足夠穩定和強大,他們對孩子的期待和要求絕不會建立在自己未療愈的創傷上,給予孩子豐富的資源和愛意是因為發自內心的善意,這份善意而衍生的愛是溫暖而廣闊的,孩子對于他們來說就是上天派來的天使,本身就已值得擁有父母的愛,而無需做些什麼來換取。

充分沐浴在父母愛的光芒下的孩子,他們從小就獲得了一個堅實又穩定的信念:我是值得被愛的,我是好的,我配擁有好的事物。信念的獲得是孩子內化了父母人格的部分,在和父母熱情洋溢的互動中,信念得以強化,從而形成孩子最初也最重要的獲得:安全感。

那麼一個悲情母親會給孩子帶來什麼?

悲情母親的角色產生于混亂、復雜、糾結和沖突的家庭里。父母之間的關系脆弱不堪,他們不能為孩子提供一個包容情緒情感的容器,也無法成為孩子的榜樣。父母之所以做不到這些,可能在他們意識里并不想給孩子糟糕的成長環境,但迫于能力有限,人格殘缺,因此他們童年遭受的創傷在潛意識里發揮著作用,以一種不能被覺察的方式顯現在父母與孩子的關系里。造成的結果就是父母傷害孩子感到痛苦和內疚,孩子被傷害而感到內疚和痛苦。

經常會聽到一些家長無奈的心聲。她們說:我不愿意看到孩子調皮搗蛋、打架鬧事,成為一個遭人嫌棄的壞孩子,我也難處,我懂得陪伴孩子的重要性,但我也想給他們最好的東西,那麼我就得去出門掙錢。

這種矛盾所形成的沖突影響了許多家庭。這里我想“狠心”一點,嘗試為這些母親的行為作出解釋。意識上是母親要去上班而不能陪孩子,但潛意識很有可能是反過來的,因為不想陪孩子而選擇去上班。聽到這個解釋,估計她們血涌頭頂,齜牙切齒地關掉眼前刺眼的文字。事實有時確實難以令人接受,但它真實存在著。作為母親,誰不想陪伴自己的孩子?誰不想見證他們快樂美好的童年?這是每個為人父母的心愿,很多時候卻事與愿違。

潛意識里不想陪孩子,是因為你對孩子有敵意。這份敵意并不是孩子的,而是你投射給孩子的。這個投射過程是這樣的:我的童年是沒有父母陪伴的,如果你得到了我沒有的部分,我會覺得你在背叛我。出于這樣的考量,你會吝嗇給予孩子你的關愛,有時甚至還會故意戲弄孩子,以達到報復的快感。當然,這個過程你也很難意識到。當孩子體驗到父母把對他的愛等價于付出和取悅父母的程度,孩子對愛的理解就發生了偏轉,在他以后的親密關系中,也同樣依照父母愛他的方式來愛他的伴侶,這會是慘痛的惡性循環。

悲情母親潛意識用這樣的方式表達著她對孩子的“愛”,這麼做的目的也是希望孩子反過來補充愛意給她。要使孩子愛自己,就讓孩子經歷自己過往的遭遇,把孩子變成一個徹底理解自己的人是最好的方式之一。擁有共享經驗是表達愛的方式,共享快樂、幸福和感動,痛苦也能被共享。

持續被悲情感動的母親和孩子,雙方都很有可能失去應對現實的能力。她們都停留在過往的遺憾中,強迫性重復著這些遺憾,用當下和未來的時間不斷重復。

有時,我們給予悲情太多的關注和同情,而使自己停留在過往的記憶中。好處是映射了內在的創傷,壞處是被創傷所困擾。之所以創傷會駐足停留,是因為它并沒有被溫柔以待。社會是不斷進步的,身體的細胞也是指數級的增長,我們的心靈也同樣需要成長。不想被創傷影響,就要直面它,對創傷進行充分的哀悼,給它和自己一個明確的交待,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我不希望自己的人生充滿悲情,僅希望我的人生晴雨參半,冷暖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