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開心和快樂的需求,我們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切。縱使每個人的天賦有差異、性格迥異、能力各不相同,但時間這份禮物,或叫做資源的東西對于我們來說,就顯得千篇一律,沒有新意,但卻很公平。
對開心和快樂的需求,我們心甘情愿的付出一切。
縱使每個人的天賦有差異、性格迥異、能力各不相同,但時間這份禮物,或叫做資源的東西對于我們來說,就顯得千篇一律,沒有新意,但卻很公平。揮灑時間的筆墨,給白紙人生描繪炫彩的圖騰,是生命意義最本真的存在,盡情使用基因賦予我們的天賦,探尋與體驗接近理想世界的歡愉,秉持著一條道走到天黑的心態來度過此生。
如若我們真能如自己所愿,心身合一的去實現預設好的壯闊愿景,這是對自身最好的恩賜,也是對生命最偉大的敬畏,想必整個過程都充滿激情與挑戰,完成此壯舉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但也攔不住我們最原始的向往。
人除了擁有理性思維的頭腦,還有共情情緒感受的心靈,這使得我們對外界有著豐富多變的感知,回憶一下你認為比較“爽”的時刻,是否有理性與感性參與其中,復合感知形成極致體驗,令人久久難以忘懷。
例如,一位學生的“爽”可能體現在解答難度極高的數學題上,當他充分使用智力,如愿得出答案,此時由內向外噴破而出的成就感而形成的喜悅和激動是理性和感性的混合物投注到外界的結果,叫人大呼過癮。可能他難以覺察其中的緣由,但此時的高峰體驗如同一個標記,記錄了生命能量釋放的動人時刻。
類似這樣的經歷,來上多次可能也不會覺得膩,因為實在是太爽了。而這個世界還有另一群人,他們幾乎很少會有這樣的體驗,或者持續的時間極端,作為一個旁觀者來看待,會覺得他們有受虐的傾向。
人人都有受虐的需要,這是潛意識層面的需求,難以被察覺,也很難被意識化,更加不會付諸行動。但那些給使自己“爽”的事情上設置障礙的人,或許就有付諸行動的動力,違背本能需求的行為必定會帶來他們不想面對的結果,但結果卻“如期而至”的來到了他們面前,令其痛苦的背后或許還蘊含著某些“勝利的喜悅”。
什麼是他們如期而至的喜悅?對此,精神分析的解釋可能有以下三個。
1、如我所料,我真的不配太“爽”。
既然“爽”是人的本能需求,不配擁有“爽”可能的原因是被“爽”傷害過,就像很多人不相信愛一樣。他們懼怕所有讓其身處“爽”的環境,拒絕所有讓其“爽”的可能,從側面來理解,他們對“爽”有著深深的恐懼,使其避而遠之。
心理學認為影響人性格的重要因素來源于早年經歷,那麼這類人的早年經歷就是與父母或重要撫養者的經歷。他們生長的環境大多可能是缺乏歡樂的,孩提時期的他們在完成一件事情后得到的并不是父母的夸贊而是刀刀見血的抨擊,這是幼小脆弱的心靈難以承受的暴風驟雨。除了給他們刻下傷痕,還會悄悄偷換正常的價值信念,把“完成挑戰=開心”替換成“完成挑戰=打擊”,像一顆帶著毒素的種子深埋心田,影響著成年后的生活。
因此,一旦他們感知到自己太“爽”了,就會有意無意的做點什麼使自己難受來避免體驗太爽時的恐懼。很多時候,他們展現出驚人的“預示”未來的能力,以此確保不會被懲罰,卻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會懲罰他們。
2、給快樂設定閾值。
這類人比完全不能的快樂的人要幸運一點,至少他們能蜻蜓點水般的觸碰快樂源泉。對好的關系的向往,他們會付出努力,同時懼怕愿望會真的實現,在前進與后退中徘徊躊躇,重復著“可遠看而不可褻玩焉”的動作。
他們給人的感覺是糾結和混沌的,并非是不清晰自己的目標,只因受到喜愛和恐懼的控制。滿足喜愛時就淺淺的獲得快樂,等到快樂的程度達到了設定的閾值,警報拉響,他們就會迅速撤離,回到讓自己感到安全的軀殼中。
3、太爽意味著對父母的背叛。
很多人深受父母苦情教育的影響,常年回蕩在耳邊的一句“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成為了揮之不去的夢魘。他們的父母或許是靠吃苦來獲得想要的生活的,身體力行地實現這個愿望使得他們的父母對這個信念予以加強,并傳承給子女。父母的初心當然是好的,吃苦也是值得贊揚的,但我有一個疑問:是不是所有的苦都得吃?
我個人認為,我們不應該吃生活的苦,而應該吃奮斗的苦。如果我們大部分的精力都在吃生活的苦,在事業奮斗上的苦我們無法承擔和消化,創造力也難以凸顯,獲得想要的成就更是難如登天。
而父母堅固不破的信念一廂情愿的塞給了他們,不管接不接受,最后還是得接受。他們秉承著父母的信念行走世間,處理事物時也是一臉愁容,事情解決了也難以舒展,這所有的一切只為向父母致敬,向父母表達愛意。
孩童時期的我們是弱小的、脆弱的,為了給生存讓路,我們迫不得已去接受這些不被新世界所接納的價值信念,它既保護了我們成長,也限制了發展。但現在的我們已不再是當年那個無知無助的小孩,頭腦和身體都得到了巨大的進步,除了排解對父母積壓已久的憤恨,我們還應當試著為未來做出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