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眠真相:情緒不穩定的人,更容易被控制

解夢佬 15 0

圖片來自電影《催眠裁決》“心理學能催眠嗎?”這個問題在我剛學心理學的時候,就被問到過。一開始我很討厭回答這種問題,覺得這種問題簡直是對心理學的歧視。我也很憤懣,為啥大家一提到心

圖片來自電影《催眠裁決》“心理學能催眠嗎?”

這個問題在我剛學心理學的時候,就被問到過。一開始我很討厭回答這種問題,覺得這種問題簡直是對心理學的歧視。我也很憤懣,為啥大家一提到心理學就是催眠解夢算命,就不能對心理學有更多的科學期待嘛!

但如今作為一名科普工作者,我變了。我不僅會說“能”,還會嘗試去解釋我所了解的心理咨詢使用的催眠。

比如,催眠并不一定需要使人睡著;不會讓人盯著牛頓擺石英鐘什麼的,更不會操縱與控制人的思想……催眠一般是讓人注視著前方,使用舒緩的語言來讓來訪者專心與放松。

根據經驗,大家聽到這些,99%都會大失所望。因為這毫不神奇,甚至還很無聊。

事實上我也發現,對許多人來說,“催眠”到底是什麼其實無關緊要——人們對催眠感興趣,只是想知道“是否存在一些心理學的方法,能讓人在無意識中改變態度?”

是存在的。

利用心理學,確實能做到悄悄改變一個人的態度,并且在生活中,這個過程每時每刻都在發生。

這讓我很想聊聊最近的一部電影:《催眠:裁決》。

一部相當典型的港片,背景是一起謀殺案。案件庭審當天,陪審團中有一位具備多年催眠經驗的心理學家許立生(張家輝扮演的角色),他需要通過催眠,使陪審團中的其他成員裁定被告謀殺罪成立。

電影對催眠場景做了很強烈的渲染,包含了大部分大眾認知里常見的催眠元素:微波爐的倒計時,詭異單調的光,搖擺的吊墜等等——當然,這些都是讓一部影片更具視聽效果的必要元素——但拋開這些元素,這部電影中許多催眠情節的核心,其實就是運用心理學讓人改變態度的過程。

下面我們舉幾個例子,僅僅從心理學本身,去討論一下電影中的“催眠”是如何完成的。

與其說是“催眠”,其實更像是“說服”——只不過是運用一些心理學技巧的“說服”。

(下面正文會有劇透)

1.

對于心不在焉的人,“說服”可能只需要一塊巧克力曲奇。

先看第一個被說服的例子:方小姐。

方小姐在中學時因交通事故失去了雙腿,當時肇事司機的律師,正是眼前謀殺案那位被告的律師。

或許正是因為對被告的律師抱有敵視,在陪審團第一次的投票中,她并沒有立即做出判斷。

許立生發現這點,找機會和方小姐獨處,開始實施“催眠”:

讓她努力感受微波爐里巧克力曲奇散發的香味,漸漸放下防備;

接著,誘導她去想象律師與被告私下密謀、成功脫罪的場景;

最后,將方小姐對律師的仇恨投射到案件上,使其支持了被告有罪的判決。

這是一種典型的外周路徑說服(peripheral route to persuasion):如果我們在接受信息的時候心不在焉,就很容易關注那些令人不假思索就接受的外部線索,而不會注意論據是否令人信服[1]。

“被告律師狡猾陰險”,這是方小姐最先掌握的外部線索。

再聯想到自身經歷過的創傷事件,她便無法對案件全神投入,因此她快速被引導達成了“被告律師狡猾”——“委托人有罪”這一推論過程。

但稍微仔細想想就不難意識到,這名律師一貫狡猾,不代表他在這次辯護中也狡猾,更不能證明他的委托人有罪。

這次“說服”的關鍵步驟,是去渲染、放大方小姐對律師的憎恨,讓方小姐的情緒占領了智商高地,不假思索地判定有罪,忽視實質性的證據。

2.

如果你能喚起ta的恐懼,就能更好地“催眠”ta。

利用恐懼心,是說服的另一個方式,影片中許立生用來改變梁 sir 判斷的正是“恐懼”。

在得知梁 sir 很愛自己的女兒后,許立生便通過“催眠”,為梁 sir 構建了一個“女兒被綁架”的場景:如果不投被告死,女兒就會死。

在不斷被強化“女兒死去”的恐懼后,梁 sir 也終于被說服了。

這則是一種喚起恐懼效應(Effects of Fear-Arousing Communications):如果你給出的信息,能引發說服對象的消極情緒反應,就會有說服效果。

喚醒恐懼,讓人們害怕威脅的嚴重性與可能性。在恐懼達到一定程度后,再給他解決辦法,讓他發現自己有能力改變——此時,他就可能更容易被說服。

就像現實生活中,“注意防火”的宣傳語常常與火災現場照片放在一起、在線課程廣告也會與“再不學 python 你就失業啦”放一起,都是在利用人們的恐懼去強化廣告效果。

相關研究顯示,通常情況下,人們的恐懼程度越高,越脆弱,說服效果就越好 [2]。

3.

避免被“說服”的關鍵之一,是懂得保持情緒穩定。

避免過多劇透,暫且只舉兩個例子。但必須承認,人是可以很容易地被言語操縱和利用的。

原因很簡單:人都是情緒動物。

上述的兩種說服技巧之所以奏效,關鍵就是調動了被說服者的情緒,促使Ta在情緒驅使下做判斷,這種判斷自然會有失偏頗。

如何才能讓自己保持情緒穩定,避免自己被“說服”和“利用”,也是一個需要長期鍛煉的過程。

當情緒發生時,你首先要意識到,自己正處在情緒中。你需要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才能把握好自己可能出現的生理、行為反應,也才能有的放矢地去應對每一種具體的情緒。

如果意識不到自己的情緒,也可以嘗試去感知自己的身體。心理學家Alexander Lowen 曾經發明了一個生物能量療法,他們發現:當人壓抑情緒的時候,身體不同的肌肉群會有所響應,可能會出現緊繃收緊或者不舒服的現象。

比如有些人生氣的時候,脖子還有肩膀的肌肉會不自然地收緊;恐懼的時候,胃部的肌肉會不舒適,有點想要拉肚子的感覺;難過的時候,胸口的肌肉會有所響應,可能會出現胸悶等現象。

感知到情緒后,嘗試做下一個步驟:認知重評。

在發現自己情緒不對時,閉上眼睛從1默數到30,給自己30秒鐘平靜下來,30秒不夠的話可以用1分鐘、3分鐘。然后問自己一個問題:我剛剛在想什麼?

或者更明確的問自己:我剛剛處于怎樣的情緒中?我為什麼生氣?

沿著這個問題去找答案,你就會帶著理智去重新思考剛剛發生了什麼,去檢驗自己剛剛的想法對不對。

多數情況下你都會發現,自己剛剛的判斷是失準的。此時智商重新占領高地,你可以繼續重新去做判斷。(順便可以鄙視一下剛剛試圖通過煽動情緒來說服你的人。)

一個能保持情緒穩定,不會輕易失去理智的人,往往是難以催眠的。正如影片中的一位地理學博士,從始至終都在堅持尋找證據,全程基本都處于足夠理智和情緒穩定的狀態中。無論是兇器、尸體漂流的位置,他都覺得十分可疑,因此堅持被告無罪。

所以,他從始至終也未被“催眠”。

愿你早日成為一個情緒穩定的成年人。

參考文獻

[1] 戴維・邁爾斯, 邁爾斯, Myers, 樂國安, 侯玉波, & 鄭全全. (2012).看不見的影響力. 人民郵電出版社.

[2] De Hoog, N., Stroebe, W., & De Wit, J. B. (2007). The impact of vulnerability to and severity of a health risk on processing and acceptance of fear-arousing communications: A meta-analysis.Review of General Psychology,11(3), 258-285.

#對啦,建議大家都去看看《催眠裁決》這部電影~雖然催眠的部分不夠嚴謹,但電影質量還是很不錯的,張家輝和張翰的演技也雙雙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