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外界的心理刺激,你內心的穩定程度有多大

解夢佬 6 0

從導致心理創傷的原因來看,有沒有心理創傷這麼回事,都是一個問題。同樣的一件事,對有些人來說,已是滅頂之災;而對另外一些人,卻只不過像是被螞蟻咬了一口的小事而已。差距之大,無法以

從導致心理創傷的原因來看,有沒有心理創傷這麼回事,都是一個問題。同樣的一件事,對有些人來說,已是滅頂之災;而對另外一些人,卻只不過像是被螞蟻咬了一口的小事而已。差距之大,無法以道里計。

一次,一位女性朋友發來短信說,她因一件事情受到很大的精神傷害。事情經過是這樣的——一所大學通知她參加一個在“十一”長假期間舉辦的重要學術會議,但她已事先安排去國外度假。一番猶豫之后,她決定放棄度假去參加會議。“十一”那天早上,她開著車、帶著錢去報名,卻因為據說是通知誤發給了她的理由,被拒絕。

可以想見她的失望與憤怒。一小時后,我回復了一條短信,問她:“你希望這件事對你的傷害有多大呢?”一小時后,這位朋友回短信說:“你這麼一問,我一想,怎麼就覺得這事也沒什麼了不起了呢?”

這是一個典型的對心理創傷進行澄清的過程。心理傷害跟身體傷害是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身體傷害是在物理學層面發生的,在這個過程中,傷人者主動,被傷害者被動,而且受傷害者身上會留下肉眼或者儀器可以檢測出來的創傷。而心理傷害是發生在象征的層面的,看似傷人者主動、被傷害者被動,其實并不一定是這樣。

任何心理創傷,都必須有所謂受傷害者的“配合”,才能夠完成。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有人用中國話辱罵你,你會覺得受到傷害;但是,如果他用你不懂的俄語辱罵你,你可能完全一點感覺也沒有,傷害就無從談起了。

“澄清”就是,你懂中文就是對用中文辱罵你的人的一種“配合”,你不懂俄語就是對用俄語辱罵你的人的一種“不配合”。所以在這樣的心理傷害面前,受傷害者也是主動的一方。

上面提到的女性朋友,看起來她是完全的受傷害者,受傷害的程度,似乎完全由拒絕她的會議主辦方決定。我所提的問題——“你希望這件事對你的傷害有多大呢?”——改變了事件中主動方和被動方的位置,隱藏著這樣的意思:這件事已經擺在那里了,受多大傷害,完全你自己看著辦。

這位女性朋友的悟性實在是太好了。在短暫的思考之后,馬上就讓自己從這件事情中脫身了。這樣的利落,當然也是因為她實際上早就為不受傷害做了性格上的準備,這種健康的性格可以稱之為“趨樂避害”型性格。而也許對另外一位女性來說,遇到同樣的事件,遇到我的反問之后——算是一種專業處理吧,仍然對該事耿耿于懷,令自己長期處于創傷性的狀態中不能自拔,對這樣的性格,也有一個描述性的“診斷”,叫“對創傷成癮”。

心理健康意味著,面對外界的心理刺激,你內心的穩定程度有多大?一般來說,越穩定,就越健康。而這種穩定,取決于你的性格在多大程度上把這些事情當回事兒。佛所謂“無我相”,則是最高級的境界了。在“我”都不存在的情形下,傷害藏身何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