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萬青少年自殺身亡,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最近,翻到一則新聞。2019年11月17日,石家莊有個13歲女孩,她吞下了一百多顆藥片自殺,直到第二天,她父親才發現異樣,趕緊送
每年10萬青少年自殺身亡,我們的孩子到底怎麼了?
最近,翻到一則新聞。
2019年11月17日,石家莊有個13歲女孩,她吞下了一百多顆藥片自殺,直到第二天,她父親才發現異樣,趕緊送去醫院。
而在小美的枕頭底下,父親發現了一封“遺書”,上面寫著:“照顧好我的貓,別把它拋棄了,對它好點。”其中有一行被劃掉,無法看清。
事后,女孩的微博被曝光,因為學習壓力太大,她得了抑郁癥,只好在這里盡情地傾述自己的痛苦和絕望:“太痛苦了,我堅持不下去了。”
她在自殺前,其實曾在微博留下一條求救信息:“等一會就吞藥,希望有人可以幫我報個警。”
經過30天的搶救,女孩終究還是不幸離世。
小美的遭遇,無疑是令人心痛。
但更讓人難過的是,這并不是第一起發生的悲劇。深圳一名高三女生留下遺書跳樓自殺,稱“反正他們都不了解我,沒死請給我一刀”;
重慶某小區在停電期間,有三名初中女生手牽著手從18樓跳下,送院搶救無效身亡;
江蘇一名九歲男孩不小心打破學校玻璃,因害怕被家長責罵,在家中自殺;
成都一名八歲女孩,因為父母不讓看電視,直接從21樓一躍而下;……
不知從何時開始,死亡成了孩子“解脫”的“最好”方法,似乎現在的孩子越來越“玻璃心”。據衛生中心相關數據顯示:上世紀80年代前,多數孩子的問題在于多動癥,情緒問題很少;而到了90年代后,因情緒問題而尋求幫助的孩子越來越多。
在我國,每分鐘就有兩個人自殺身亡,還有8個自殺未遂,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于自殺。這些孩子到底怎麼了?
生與死之間缺少的是一次機會
2018年11月24日,重慶,兩名初中女生相約一起從33樓跳下,墜樓身亡。
據報道,這兩個女孩在自殺之前,曾在朋友圈發過動態。
一個說“我走了,再見”;另一人則是說“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叫(名字)的人了”。她們的配圖,都是在樓頂的邊緣。
許多網友都在惋惜,如果在她們產生自殺念頭時,有人及時發現并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或是撥打求救電話,悲劇是否就能避免呢?
如果她們的家人早點看出不對勁,平時多點關心,她們是不是不會如此想不開呢?
可惜,這世上沒有如果。
有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心理都這麼脆弱,大部分都和家長教養方法有關。
在當下,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壓力都很大,前者忙著賺錢養家,孩子忙著讀書升學,彼此間卻缺少溝通的時間和機會。
結果,大人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也不理解大人苦衷,雙方的誤解不斷地生成,直至悲劇發生。
悲劇無法挽回,留下的唯有對生者的警醒。
孩子的生命只有一次。
而在生與死之間,或許只是缺少了一次溝通。
孩子大喊“我回來就跳樓”為什麼父母就看不見呢?
曾在網上看到一個故事。有個專門關注疑有自殺傾向者的志愿者團隊,發現這麼一條微博:“跨年的時候我去武夷山玩,回來我就跳樓”。
之后,他們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查出發這條微博的是個女孩,她患有重度抑郁。于是,他們聯系上其母親,將此事告知。
然而,這位母親不相信志愿者的話,并且大罵一通:“是你了解我女兒,還是我了解我女兒?你敢到處傳我女兒要自殺,她以后丟了工作,找不到男朋友,我就要起訴你們!”
結果跨年夜當天,這個母親完全沒把志愿者的話和女兒的異樣放在眼里,她留下女兒,自己出門了。
而此時,獨自一人的女孩,在樓上拍了一張從窗戶往下看的照片,并配上文字發給朋友:“我要跳樓了,你們來參加我的追悼會好嗎?”
幸好持續關注的志愿者們,當即報警求助,及時將女孩救下,這才沒有釀成悲劇。這起事件之中,最可怕的是,直到女兒自殺未遂,這個母親依舊不明白女兒發生了什麼,也沒有去了解女兒的想法。
其實,許多慘痛的悲劇背后,大都源于家長沒有及時“看見”孩子。臨床心理學家喬尼斯·韋伯曾提出一個“童年期情感忽視”的概念。
他認為,父母如果沒能給予孩子足夠的情感回應,將會對孩子的一生造成極大的創傷。著名心理學家武志紅說過:“一個人的脆弱,很少是寵出來的,大多是幼時被情感忽視造成的。”
很多時候,父母看起來處處為了孩子好,實際上,卻極少顧及孩子的真實感受。
這種情感上的忽視,導致孩子發出的所有情緒信號石沉大海,得不到父母的回應和反饋,是一種無形的精神虐待,比家庭暴力,更加傷人。
一個孩子,無論如何,他最渴望的,都是父母的關注和理解。
“我看見你了”是這世上最好的養育
認識一位徐姐,有段時間,她兒子曠課上網吧,她得知后,打過罵過,兒子還是天天泡網吧,有幾次甚至夜不歸宿。
不知怎麼辦的徐姐在朋友的輔助下,改變了策略。
某天,她兒子在網吧玩到很晚才回家,她忍住脾氣,直接去廚房把一直熱著的飯菜拿出來,說:“回來啦?餓了嗎?吃飯吧。”
這次,兒子沒有像往常那樣,直接回他自己房間鎖門不出,而是默默地坐下吃完了飯。
接下來日子,徐姐都沒有發火,而是關心問候兒子餓不餓、冷不冷,只字不提網吧的事。
兒子感受到來自媽媽的關心,態度肉眼可見地軟化,母子兩人重新建立起溝通。
徐姐終于知道,兒子為什麼會沉迷網吧。
兒子上的是省重點,學習壓力極大,排名一不留神就會掉下去,心里藏著無數焦慮和緊張。
然而,他的情緒都無處安放,因為徐姐從未關心過他難不難受,每次只問成績,他的苦悶說不出口,壓力越來越大。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了網游,在虛擬世界里,他可以盡情地宣泄,從此不可自拔。
這一刻,徐姐終于看見并體會到了兒子的情緒,由衷地感到心疼。
之后,她每天都抽出一兩個小時,專門聽兒子說心里話,走進兒子的內心世界。兒子也漸漸敞開心扉,不再沉迷游戲,成績逐步回升。
最好的養育,不是簡單的一句“我愛你”,而是真正地看見你、理解你。
孩子任何行為的背后,都藏著目的。
父母只有透過表象,看到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才不會釀成誤會。
如何看見?
1、遇到任何事情,先別急著發火,而是耐心地去聆聽、了解孩子的想法和目的。
比如問孩子:“為什麼要這麼做呢”“說說你的想法好嗎”……
2、每天至少抽出一兩個小時,平等地跟孩子交流,聊聊今天發生了什麼,了解孩子的情況和內心世界。
比如:“今天有什麼好玩的事情嗎”“爸爸媽媽今天工作很充實,你呢”……
3、孩子無論是向你詢問問題,還是跟你說別的什麼,一定要及時給予回應,不能敷衍。
比如當孩子問問題時:“爸爸媽媽聽到了,這個答案是……”比如孩子拿著手工制品求夸獎時:“哇,好棒哦,爸爸媽媽也做不好,能說說/展示一下怎麼做到的嗎?”……
正如《與神對話》中的這一句話:“愛永遠不是由你觸及對方多少次來衡量的,而是由你走進對方心里多少次來衡量的。”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父母“看見”,他們希望被理解和接納、被允許和信任。
唯有這份深刻的接納,才能滋養出孩子無限的能量。
讓孩子無時無刻都懷揣希望,相信自己值得擁有并享受一切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