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這6條,你的心理健康水平就不會差

解夢佬 6 0

“當代人,活得很矛盾。腦子要減肥,嘴巴吃得香上班想去跑步,下班癱在床上白天嗜睡灌咖啡,晚上失眠工作忙……”這是我們的合作方丁香醫生今日推送的一段開頭。誰說不是呢?明明心里已經感

“當代人,活得很矛盾。

腦子要減肥,嘴巴吃得香上班想去跑步,下班癱在床上

白天嗜睡灌咖啡,晚上失眠工作忙……”

這是我們的合作方丁香醫生今日推送的一段開頭。

誰說不是呢?

明明心里已經感覺被掏空,還要帶上面具嬉皮笑臉。明明覺得未來一片迷茫,還要自己給自己打雞血。每天夜里都想辭職,白天在公司還是拼命表現。

對于這樣的當代人來說,精神健康始終搖搖欲墜。

在新舊年之交,精神健康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去年十二月上旬,KY和丁香醫生聯合發起一項調查,深入調研當代人的心理健康狀態。

注:本次研究使用的隨機樣本來自KY粉絲群體,若以此數據推論其他群體的情況,可能出現偏差。回復“樣本”提取本次調研樣本分布情況。我們的心理困擾,來自哪些方面?遇到困擾時,我們從哪里獲取過力量?又希望在哪里得到更多支持?

來看本次的調查結果——

在問卷中,我們請被訪主觀評估自己近一個月內的心理健康程度,從0-10進行打分。在參與調查的被訪中,主觀心理健康程度總體平均值為5.23分;

同時,我們對被訪人群的負面情緒、自我了解程度、社會支持系統、認知效能(即一個人有多能夠集中精力做某事)、情緒調節能力,以及處理負面經歷能力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測量,作為Ta們的客觀心理健康程度指標(郭菲等,2019)。

結果顯示,被訪客觀心理健康程度總體平均值5.89分,顯著高于Ta們的主觀評估(p<.00)。

注:需要注意的是,自評數據可能受到KnowYourself粉絲群體特征影響。相比一般人群,KY粉絲更關注心理健康、對心理健康程度要求更高,這可能會導致Ta們自評打分整體偏低。

*有26.22%的被訪低估了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是說,我們中有這麼一部分人,他們的實際心理健康狀況比他們自以為地更好。

從年齡、學歷水平及所處地域來看,年齡越大、學歷越高、身處城市越發達的被訪,客觀心理健康水平越好;從婚戀狀況來看,相較于其他被訪,身處親密關系(包括戀愛和婚姻關系)中的被訪客觀心理健康水平更高;

看起來,變老、讀書、相愛、和經濟能力提升,都的確能使人變得更加幸福。

本次調研還發現,生活中其他方面的指標與客觀心理健康水平呈顯著正相關。具體來說:

1身體越健康

2三餐越規律

3睡眠滿意度越高

4性生活滿意度越高

5社交頻率越高

6運動頻率越高

做到以上六條的被訪客觀心理健康水平也越高。

在問卷中,我們請大家用0-10分評估了自己近一個月內感受到各種負面情緒的程度。在參與調查的被訪中,該題目均值為6.04分。

整體而言,學歷越高、收入越高、睡眠滿意度越高、性生活滿意度越高的被訪,感受到負面情緒的程度越低。

其中,關聯性最強的兩大因素是“睡眠滿意度”和“性生活滿意度”。(KY作者:所以說,“睡得好”心情才會好;當然,反過來心情好也會“睡得好”~)

另一方面,越多工作可能意味你會越不高興——調研結果顯示,工作小時數越多,感受到負面情緒的程度越高。看來,工作還是使人不快樂的。

*在眾多負面情緒中,人們感受到疲勞、焦慮和壓力的程度最嚴重;

如圖所示,在這三項中,被訪總體平均值均超過了7分(滿分10分);

全體被訪中,感受到疲勞、焦慮、壓力程度處于8-10分(滿分10分)的被訪分別占比為51.20%、50.29%及46.51%。也就是說,有接近一半的被試,都感到相當高度的疲勞、焦慮與壓力感。

*女性被訪感受到負面情緒的程度顯著高于男性被訪。

數據顯示,比起男性被訪,女性被訪感受到焦慮、疲勞、壓力、低落沮喪、絕望和想到死亡的頻率更高。

注:這個結果與“女性被訪的客觀心理健康水平比男性被訪更高”并不矛盾。參照這兩方面數據分析結果,更可能的解讀是,相較于男性被訪,女性被訪的自我了解程度、支持系統、認知效能、情緒調節能力或處理負面經歷能力更好一些。

從年齡來看,年紀越輕的被訪,壓力感、疲勞感、低落沮喪感和想到死亡的頻率都越高;這可能是源于人們在年輕時情緒尚不夠成熟的概率更高,應對負面情緒的能力仍待發展。

而從學歷水平來看,調研結果印證了“知識就是力量”這一常識:受教育水平越高的被訪,絕望感和對生活缺乏興趣的程度越低。

在不同性別、不同婚戀狀態的被訪之間,最影響情緒的生活事件類別沒有顯著差異。

*而年紀越大的被訪,工作學習情況、人際關系對Ta們情緒的影響越小,家庭關系、個人身體健康情況帶來的影響則越明顯。

盡管被訪心理健康水平的自評分數并不低(5.23分,滿分10分),卻有84.77%被訪認為,自己可能患有或曾經可能患有一種或多種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癥、躁郁癥(雙相情感障礙)、強迫癥、焦慮癥、物質成癮及其他心理疾病。

其中,占比最高的三項心理疾病為抑郁癥(58.40%)、焦慮癥(53.73%)和強迫癥(23.12%)。

僅有15.23%的被訪不認為自己(曾)患有任何心理疾病。

從性別來看,認為自己(曾)患病的女性被訪(85.18%)略多于男性被訪(81.57%)。

從世代來看,80后和90后被訪認為自己(曾)患有心理疾病的比例高,分別為85.61%和85.08%;70后被訪比例最低(78.04%)。

我們認為,這一數據仍有可能是由KY粉絲群體的樣本特征造成的。因為懷疑自己曾經或當下得過心理疾病,從而關注了我們。而前文提到的客觀心理健康水平,正好給這個群體提出了友善的提示——負面情緒并不等于心理疾病,很多時候我們不必過于杞人憂天。

*但更值得關注的是,人們一般如何應對自己心理亞健康狀態或心理疾病呢?

數據顯示,在所有被訪中(N=23322),睡覺、上網購物、玩游戲、進食等方式成為首選(62.47%)。這可能是因為,相比其他方式,這類行為更容易實現,付出的成本(無論金錢還是其他成本)看上去更低、更可控。

也有不少被訪表示,會找人傾訴心理困擾(54.94%)。

還有一些人選擇培養興趣愛好(41.71%)、與親友外出游玩、聊天或參與其他社交活動(41.45%)、運動鍛煉(41.01%)等積極活動來緩解情緒壓力。

令人遺憾但在意料之內的是,僅21.48%的被訪嘗試過進行心理咨詢、求助救援熱線等專業服務;僅12.09%的被訪前往精神衛生中心或醫院的精神科就診。

我們也詢問了大家,沒有尋求心理咨詢幫助或精神衛生診斷的原因:

*58.03%的被訪表示,認為自己能夠面對或解決目前的心理問題/不良狀態。

面對這樣的回答,我們一方面欣喜于,這些用戶有著足夠的力量感,相信自己的能力。但另一方面也擔憂是對于心理問題缺乏足夠了解、對尋醫問診感到害怕或有一定偏見。

人們不尋求專業幫助的其他原因還包括,負擔不起治療費用或療程(43.30%)和不知道怎麼尋找靠譜的治療渠道(38.35%),等。

在選擇主動就醫的2,820名被訪中,有82.30%的人被確診,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主動就醫被訪對自身心理健康問題嚴重程度是有判斷的,側面印證了及時尋求專業幫助、就醫確診的必要性。

而在上述確診的2,315名被訪中,有超過九成被訪(91.79%)選擇遵醫囑接受治療(包括藥物治療、專業心理治療,等等);

不到一成被訪(8.21%)沒有選擇接受治療,主要的顧慮包括“覺得病情不嚴重,能夠自己好”、“怕上癮或產生依賴”和“經濟或時間上負擔不起”。

寫在最后:

在這次調研中,我們留意到,在認為自己存在心理亞健康狀態或(曾)患有心理疾病的被訪人群中,即使保守估計,也有至少六成的人沒有尋求專業幫助。

同時,此次調查也反映出,很多人雖然未達到疾病的嚴重程度,但已經處于心理亞健康的狀態,ta們需要負擔更低、更可及、更去病化的方式,來應對自身的心理困擾。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們為大家介紹過一些在日常生活中方便嘗試的身心健康練習,例如正念冥想、書寫、積極的自我對話、放松練習,等等;

我們也鼓勵大家回歸線下,在人與人之間真實的關系中支持、照料彼此。你可以參加互助小組、團體分享、與自我探索相關的工作坊……在心理疾病尚未發生時,就開始關注內心的健康狀況。

KY正在研發一大批能夠在生活中,通過堅持自我練習,有目標、有針對性地提升心理能力的工具;以及能夠在線下結伴成長的心理服務與產品。2020年敬請期待。

以上。

Reference:

郭菲、黃崢、陳祉妍,2019,《國民心理健康狀況調查》,《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第001-05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