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危機心理疾病易感人群容易受到哪些心理沖擊

解夢佬 5 0

面對肺炎疫情可能給民眾帶來的心理沖擊,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咨詢研究中心聯合心理學院、廣東省心理學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于1月29日正式開通了華南師范大學“心晴”熱線面向社會提供

面對肺炎疫情可能給民眾帶來的心理沖擊,華南師范大學心理咨詢研究中心聯合心理學院、廣東省心理學會心理咨詢與治療專業委員會于1月29日正式開通了華南師范大學“心晴”熱線面向社會提供電話心理咨詢及微信端網絡心理輔導服務。

自“心晴”熱線正式開通以來,短短兩日就受了三萬多人的關注,每天有800多名求助者通過微信端進行求助,上千名求助者進行了在線心理健康癥狀評估,其中20多例有迫切需求的求助者進行了一對一的電話心理咨詢。

從這兩天“心晴”熱線的求助信息來看,民眾面對疫情表現最普遍的是恐慌、焦慮等情緒癥狀。關于這個方面許多心理學家和專業機構已專門進行了分析并提供了應對策略,今天我們想重點討論的是面對疫情我們應及時關注那些原本就存在一定程度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肺炎疫情的不斷發酵會好像“扳機”一樣激發原有的心理癥狀或使癥狀不斷加重,必須要引起我們充分的關注與應對。

那麼,肺炎疫情對于心理疾病的易感人群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我們先來看看對于一些原本有著某些心理疾病的人群,他們分別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部分內容參考了SARS心理健康行動聯盟編制的《SARS安心手冊》)

1、廣泛性焦慮癥

這是心理熱線中最常見的求助者,這類人群容易因疫情的心理壓力而引起焦慮癥狀復發,常會出現經常提心吊膽、常有不安的預感,對自身軀體和內臟情況過分關注,容易激動,注意力不集中,或失眠,心理不斷擔心冠狀病毒可能會影響到自己。經常表現為過分地關注有關疫情的各類消息,容易受到各種媒體的心理暗示,搶完口罩搶雙黃蓮品服液,過分擔心自己或家人是否受到影響,一有什麼風吹草動容易變得惶惶不可終日,恐慌焦慮。

2、恐怖癥

尤其是合并廣場恐怖癥人群,原本到人多的地方就容易驚恐發作而不敢出門,現在可能擔心冠狀病毒感染產生異常的強烈恐懼或緊張不安的內心體驗,更加不敢出門,或出門后因壓力大,心情緊張,更易導致驚恐發作,需要隨時帶藥在身上。

3、強迫癥

該人群本來的癥狀就是怕臟,常常要洗手洗很久,現在可能碰到什麼東西就害怕有冠狀病毒而洗得更頻繁更久,而導致雙手脫皮或皸裂,嚴重者不敢出家門,反復檢查,清潔和消毒加重物品,不敢跟人說話。

4、疑病癥

此類人群本身就對自身健康狀況或身體某一部分功能過分關注,懷疑自己患上某種軀體或精神疾病,但與其實際健康狀況不符;醫生對疾病的解釋或客觀檢查,常不足以消除人群的固有成見。因而疫情的各類信息會讓人群不斷懷疑自己已經感染了冠狀病毒,并描述自己出現肺炎相關癥狀,比如鼻塞,咳嗽,發燒等,雖然體溫測試顯示體溫正常,但他們會不斷期望去醫院做檢查,又怕去了醫院增加患病風險,導致內心沖突嚴重,癥狀加重。

5、抑郁癥

抑郁人群原本就心情長期低落,什麼都沒有興趣,部分人群有自殺想法,現在因為疫情事件,會更加覺得活在世上確實是多災多難,加重了無意義感和絕望感,加上隔離的環境下無法出門,與家人相處原本就不太愉快,此刻需要時時刻刻裝笑臉,或者就只能把自己關在自己的房間,更是覺得無望無助。

6、躁郁癥

處于躁狂期間會認為自己身體很好,不需要帶口罩,不需要任何防護措施,情緒易波動,更暴躁,容易與他人發生沖突和爭執,也可能未經仔細評估下主動想幫忙做防疫工作,使自己暴露于被感染的風險中。

7、精神分裂癥

妄想型精神分裂癥人群可能會出現肺炎的相關妄想征兆,如認為恐怖分子在空氣中散發病毒、食物中有病毒污染,或對手要用病毒害他等。類似于《細思極恐,當年中國非典,是美帝對我們的生物戰》這樣的謠言,最容易讓妄想型精神分裂癥人群確信自己確實遭受到被害。

8、創傷后壓力癥候

過去受到重大創傷(比如經歷過非典事件)的人群,容易受到疫情事件影響,再度產生強烈的害怕、無助和驚慌。例如,親身經歷過2003年SARS的人群,很容易就會不斷回想起SARS事件期間經歷的恐慌、無助、絕望等情緒,無法集中注意力,造成失眠等心理癥狀。

9、物質相關及成癮障礙

疫情及限制活動更容易觸發此類人群試圖通過煙酒、賭博、藥物等方式緩解緊張、焦慮的情緒,隨著疫情的持續而物質或非物質濫用更加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