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一定要早睡!!!”“辦了一張健身卡,我一定會每周都去健身的!!!”“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計劃,每月要讀完兩本書!!!”2020年了,你有沒有給自己制定新年計劃?新的一年,要
“今晚一定要早睡!!!”
“辦了一張健身卡,我一定會每周都去健身的!!!”
“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計劃,每月要讀完兩本書!!!”
2020年了,你有沒有給自己制定新年計劃?新的一年,要戒掉熬夜的習慣,要給自己定好鬧鐘監督自己早睡;新的一年,不能再怠惰下去了,要少刷點微博,多利用一點時間讀書充實自己,不如先下單買點今年要讀的書吧;新的一年,我要認認真真地健身,不僅要減肥擁有好身材,還要有個健康有活力的好身體……
但為什麼不知不覺變成了“從明天開始我一定要早睡,不能再熬夜了!”、“下周我一定會去健身房的,這周先好好休息”……如此循環往復,似乎每天都想著:從明天開始我要認真生活,不辜負自己,也不辜負生命。明日復明日,每年都在年初的時候干勁滿滿,然后迅速地被自己的拖延打敗。
每每看到這樣的自己,都有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久而久之,甚至連以前想要戰勝拖延、努力制定計劃的雄心壯志都消失殆盡了。生活中的你,是不是也是這樣的“拖延癥晚期患者”?
在當今社會,“拖延”對于很多人來說都并不陌生。我們曾經做過一次調研,看看大家最想改變的生活狀態是什麼,問卷調研數據顯示:最想改變的就是拖延(50.46%)。并且在這項調研中,大家對多種生活狀態作出改變的努力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只有18.98%的受訪表示“成功改變了最想要改變的一個生活狀態/習慣”。可見,改變拖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經常談及“拖延”的時候都想要去改變它?這是因為拖延本身會給人們帶來焦慮和抑郁的情緒,習慣了“拖延”的人,容易陷入“因為心情不好而拖延,因為拖延而心情更不好”的死循環。那些越容易受到心情不好影響的人,就越有可能拖延。對于情緒低落、緊張或焦慮的人,光是改善情緒,就花費了他們大量的認知資源,更不要談完成任務了。
很多人容易把拖延的原因簡單化:因為懶,因為缺乏安排,或是因為沒有時間觀念。但實際上,除了這些直觀的認識,拖延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有時連拖延者自己都沒有意識到。
例如,有些人的拖延,是因為覺得要等到自己準備更充分時再開始(然而并沒有百分百準備充分的時候)。而有些人能在短時間內高效地完成任務,他們也因此享受拖延帶來的高效的成就感,潛意識里并不想去改變拖延。所以只有意識到自身拖延的真正原因,才能更為有效地認識自己的拖延行為、再去有針對性地選擇如何與它相處。
為了更好地幫助大家了解自己的拖延,能夠對自己的拖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KY測評部在Tuckman、Choi和Moran等心理學家關于拖延傾向的研究基礎上,自主研發了【拖延傾向測試】。整合了人們日常對拖延的困惑,全方面地定義了:
究竟什麼樣的表現才會被判為“拖延”?
拖延有哪些類型或表現形式?
為什麼會產生拖延?
并從結果滿意、壓力偏好、主動拖延、準時能力這4個方面判斷個體究竟是“積極型”拖延還是“消極型”拖延,并根據個體的拖延類型分析其拖延原因,給出實操的改變建議。
對于“積極型”拖延,我們需要認識到自身在完成任務時的“拖延”模式,這種緊張又高效地完成任務給自己帶來了更多的成就感,這或許也是你很難改變這種模式的原因。而“消極型”拖延像是對明天的一種透支——把今天的事,用明天的時間完成。但很多時候,“今天的事”錯過了就是錯過了。還有的時候,明天有“明天的安排”。對于想做的事,最好的時間點就是“現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