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與抑郁有關的話題。相信大家對抑郁并不陌生,因為在社會大眾層面上抑郁已被廣泛了解。近期我們不斷聽到一些報道:知名人士發生意外,大抵都與抑郁有些干系。這樣看來,抑
今天我們一起來討論與抑郁有關的話題。相信大家對抑郁并不陌生,因為在社會大眾層面上抑郁已被廣泛了解。近期我們不斷聽到一些報道:知名人士發生意外,大抵都與抑郁有些干系。這樣看來,抑郁好像是一個重要的問題,需要嚴加防范,否則后果嚴重。可實際上,也許大家并不真正了解抑郁,也不知道該怎麼防范。
其實,抑郁作為一種情緒來看是很正常的。在每個人成長的過程中,是一定會經歷的。但抑郁的情緒和抑郁癥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抑郁的情緒嚴重到無法自控才是抑郁癥。大多數人感受到的抑郁情緒沒有什麼大不了,真正有抑郁癥的人,其實是很小的一部分。就情緒而言,抑郁和抑郁癥差不多。那麼,抑郁癥是如何產生的?我們應該如何治療抑郁癥呢?
抑郁反應(抑郁和抑郁癥)在醫學上的解釋過于專業,太枯燥又不易理解,因此在這里不做過多討論。我們今天就從法國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執導的著名電影《藍色情挑》出發談一談抑郁和自由。導演連續拍了《藍》《紅》《白》三部曲,其中《藍》要表達的主題是自由。
在電影中,女主角朱莉的家庭非常幸福:丈夫是著名的作曲家,他們有一個可愛的女兒。但在一次突發的車禍中,丈夫和女兒都死了,只有她一個人活了下來。由于突然失去至親,朱莉的情緒變得非常低落。她覺得活著沒有了任何意義,不久就出現了抑郁反應。電影細致地表現了她陷入抑郁狀態后的掙扎,以及為了重獲對自己內心世界的主動性控制能力——重獲心靈自由——而做的各種努力。
當一個人陷入抑郁時,心靈仿佛進入了牢籠。四周一片黑暗,無法動彈,生活變得毫無意義,內心處于非常束縛和不自由的狀態。擺脫抑郁情緒,重新體驗生命中的種種鮮活,讓生命流動起來,這就是自由。《藍》所描述的,就是朱莉走出抑郁,回到有意義的生活的整個過程。
抑郁是如何產生的
(1)自我的空虛和貧乏
抑郁是每個人都會有的情緒,那麼,在什麼情況下人會陷入抑郁呢?
朱莉原本的生活狀態是:她擔任丈夫的助手,丈夫非常有名,他們共同的女兒很可愛。她生活的意義來自于丈夫和女兒,與自身體驗的關系很少。
如果你的生活價值和意義來自于他人,而這種關系一直存在,那不會有什麼問題。朱莉已經和家人生活在一起很長時間了,而且一直生活得很好。但是失去丈夫和女兒后,她的世界瞬間崩塌,自我的無價值感、空虛和貧乏感就出現了。抑郁最核心的體驗就是自我的空虛和貧乏感。
精神分析創始人弗洛伊德總結抑郁和哀傷的區別是:抑郁是自我的空虛和貧乏;哀傷是世界變得空虛和貧乏。一個向內,一個向外。抑郁的產生源自自身意義感和價值感的轟然失落。意義感和價值感的失落,是因為個人的價值長期以來都建立在別人身上,處于被占據的狀態。所有的一切都來自他人,由他人提供,依賴他人,這就為抑郁埋下了禍根。
(2)嬰兒的抑郁
每個人都會經歷抑郁。
人在嬰兒時期,一切都依賴母親,與母親處于融合狀態。在這個基礎上,隨著嬰兒的慢慢成長,身體和心理的發展,逐漸架構起一個有自我存在感和界定感的身份。嬰兒時期,每個人自身的價值和意義都源于母親。如果你要成為自己,必須要離開母親。如果你永遠和母親聯結在一起,心理上就是一個孩子。
當我們慢慢長大,心理上需要對自己有控制感,因為依賴別人的時候是不自由的。任何人想成為自己,都要跟原來的狀態告別、分離。而在分離的過程中,別人給你的照顧和意義就會失去。這時候,你就要轉向自身,自己去創造意義。這就是長大的過程。
對于心理上長大的過程,心理學有很多描述,我們這里就不再涉及太多概念了。在電影《藍》中,通過成人朱莉展現了小孩離開母親后必然產生的抑郁情緒。之后,她經過各種努力,最終成為了真正的自己,內心才獲得了獨立與自由。
“嬰兒”朱莉的人生功課
(1)無用的逃避
朱莉是一個成人,已經結婚并生了小孩,可因為這種突然的喪失處在了抑郁當中。這就反應出:她跟母親原始分離的心理過程沒有完成。所以成年之后,當受到外部事件刺激的時候,自然就掉落在抑郁之中。當然,喪失親人對每個人都會產生很大的應激,悲傷難過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長期陷落其中,就說明你在嬰兒時期沒有完成這一過程。
在生命歷程當中,如果我們沒有花很多時間去爭取屬于自己的意義,而是寄生在他人的生命過程中——寄生不一定不被社會接受,很多時候是被社會接受的,一旦失去對方,寄生的個體就會發現:其實你沒有達成你自己。這樣的話,自己就需要再次補上功課。作為丈夫的助手,朱莉和丈夫生活在一起很幸福,如果不是出現了車禍,就不會有問題。
朱莉剛開始自殺時被阻止了。為了能擺脫抑郁,她做了各種努力。她離開了自己的房子,賣掉了所有的東西。這種努力在心理學上叫回避:不去接受讓自己難過的東西。當我們不去接受的時候,是不是感覺不再難過了?事實上,這樣的努力最終總是以失敗告終。朱莉雖然搬出了原有的家,住在陌生的街區,但她依舊無法擺脫抑郁的情緒。
(2)妓女的啟發
除了朱莉自己的抑郁,導演還借助她的眼睛去看其他人的抑郁經歷。我們不妨借此來討論:當人處在不自由的狀態中,應該做什麼才能找到自己,創造出生命的意義。
朱莉住在陌生街區的時候碰到了一個妓女。街區里其他住戶覺得很羞恥,要把她趕走。因為朱莉的強烈反對,妓女才留了下來。于是,她就有機會了解妓女的故事。電影對這一情節展現得很簡單。妓女說:“我做妓女是因為自己喜歡,而不是迫不得已。”如此看來,她應該很自由。但是,她并不感覺自由。
有一次,她的父親到她工作的場所看她,那一刻她是崩潰的。她完全不知所措,打電話給朱莉求救。她所謂喜歡的事情,貌似不是真的喜歡,只是為了反抗家庭的壓力、束縛和責任。她想走自己的路,但在心理上沒有找到這條路。她表面處在反叛的位置上,骨子里其實還是依賴,還是不自由——對家人的反叛,類似于青少年的叛逆,看似在追求自己的權利(雖然這也是追求自己權利的必經之路),但她本質上并沒有真正地獲得自由,只是在回避承擔自己。
朱莉從這個女孩身上領悟到:也許正是自己的逃避,使自己無法獲得真正的自由。一次意外的人生災難,迫使她不得不思考人生的終極意義。但在沒有得到結論之前,她始終處在抑郁狀態。
(3)接受新戀情
在某種程度上,抑郁會讓人變得深刻。在生活中,你可以感覺到:抑郁的人比較思辨和深刻。
在逃避失敗之后,為了回到原來的生活狀態,朱莉做了新的嘗試。丈夫早期的助手跟朱莉表白,希望和她一起完成丈夫未完成的工作。其實,在搬到陌生的街區之前,這個助手曾找過朱莉,他們甚至還發生過親密關系。當時,朱莉試圖通過與他人迅速建立親密關系,來抵擋內心無法忍受的失落和空虛。然而,人無法直接通過身體接觸獲得充實感。所以,那個時候她放棄了,離開了他。
期間經歷了妓女的事情,她開始慢慢地回到過往的生活,開始接受他的邀請并嘗試完成丈夫未竟的工作。她總算為生活找到了努力的方向,此時,她的抑郁雖然沒有完全消除,但畢竟有所改觀。
朱莉的這一轉向帶給我們的啟發是:人生意義的失去容易產生抑郁。要想擺脫抑郁,就要重新獲得人生的意義。你會失去意義,是因為你的人生寄居在別人的生命中,比如朱莉和丈夫的關系。無論是誰,要想獲得自由,要想擁有活生生的感覺,都要付出。唯有通過付出獲取屬于自己的意義,抑郁才會離開。
(4)尋找屬于自己的意義
什麼是屬于自己的意義?
朱莉和助手共同完成亡夫未盡的事業,看似是目標,其實是別的。他們在別人創作的基礎上來創造自己的意義,難度是很大的,因為這中間有很多地方跳空了,需要來彌補。
剛開始,他們努力揣摩丈夫要表達什麼,但總覺得很不對勁。嘗試失敗后,他們突然意識到:沒有必要將它看成亡夫未完成的作品來繼續創作,可以將其看作自己的創作。自此,兩個人才變得鮮活很多,才開始創作自己的東西,尋找屬于自己的意義。
但是,他們的意義在哪里?意義需要去創造嗎?
意義到底來自哪里
意義來自何方?導演用了兩個隱喻來探索這個問題:生命的意義是需要自己創造呢,還是慢慢尋求捕獲呢?
(1)正例:流浪漢的笛聲
電影中吹笛子的流浪漢,吹出的旋律跟朱莉想要捕捉的東西非常相似。后來她問流浪漢從哪里學到的這首曲子,流浪漢說是他隨便吹出來的。
流浪漢固然很窮,在街邊隨便吹吹笛子,別人就給他一點錢。但同時,朱莉看到有貴婦人開著高級轎車送流浪漢來吹笛子。這就說明:這個人不被約束,完全處在自由的狀態中。他可以接受身無分文,也可以接觸到很物質的生活。然而,在物質層面上,他沒有做太多的停留。他的生命始終處在流動之中。這,就是自由的感覺。
他吹笛子的旋律就有自由的感覺。這就是朱莉和他丈夫一直在尋找的感覺。每個人都在尋找這種自由的感覺。已經存在的自由感,因為很多情況被掩蓋,所以無法找到。自由被掩蓋后,自身永恒的意義和價值就無法彰顯。
而當我們處在流動狀態中,人性自由的意義就彰顯出來,不管是吹笛子、畫畫還是工作。這個時候,你似乎抵達了生命相對自由的狀態。在感受層面,你就不會抑郁。因為,在自由的狀態中,你能感覺到自己直接與存在本身相連,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自我存在感。自我存在感,與寄居在別人身上的存在感不同。它更宏大,跟整個存在本身關聯,而不是跟他人關聯。這是自我發展的過程,也是自我成長的過程。
(2)反例:母親的逃避
此時,我們發現:尋找自由,擺脫抑郁,就是尋找生命意義的途徑。一旦有這種存在感,你就能感受到自由,獲得獨立。如果采取逃避的方式,會有什麼結果呢?第一,繼續抑郁。電影中的朱莉曾嘗試自殺。不過,朱莉有積極的部分,雖然她很痛苦——她努力想辦法擺脫抑郁,最終找到了真實的自我存在感。
通過抑郁,找到自由。抑郁仿佛是通向自由的必經之路。
如果你覺得太痛苦而放棄努力,會有什麼樣的結果呢?電影是通過朱莉的母親表現這個結果的。如果你陷入抑郁和痛苦,放棄努力,最極端的情況就是自殺。朱莉的母親變成老年癡呆,是變性的自殺。為什麼說老年癡呆這種逃避痛苦的方式與抑郁有關?
朱莉母親在電影中出現兩次。她住在醫院中,被人照顧著。朱莉兩次見她,她都把朱莉叫成自己妹妹的名字。朱莉的母親因妹妹意外去世感到非常悲傷和抑郁,但是她沒有像朱莉一樣,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抑郁的痛苦而獲得自由。
朱莉的抑郁其實也是母親通過感受傳遞到她心里面的,即代際傳遞。情緒、心理疾病等會由母親代際傳遞到下一代。回到母親身上,朱莉的母親無法接受失去妹妹的現實,之后開始變得癡呆。心理的防御完全消失,暴露了她的真實狀態。癡呆之前,她的內心一直是被束縛著的,她不會呼喊妹妹的名字。但是,癡呆之后,她反而可以喊出妹妹的名字了。
在電影中,有個情節表現老年癡呆的母親企圖擺脫抑郁:她看電視上的極限運動節目,一次是高空走鋼絲,另一次是蹦極。你可以想象,一個老年癡呆的老太太,沒法跟人對話,在半無意識的狀態中看極限運動的神情。
極限運動,仿佛是最極端的掙扎方式,似乎想獲得最大的自由。但事實上,在極限運動中,人獲得的自由恰恰很小。蹦極的時候,看似十分自由,其實你是被一根鋼絲牢牢地綁住。高空走鋼絲,好像要突破能力的極限,其實你能做出的自主反應非常有限。朱莉的母親一方面盡最大的努力擺脫束縛,完成分離,另一方面又在逃避。由于在逃避,因此,所有的努力只能帶給她最小的活動范圍。最后,她越來越感覺到被束縛。
(3)插曲:老年癡呆與抑郁的關系
老年癡呆與抑郁差不多。抑郁是陷入某種情緒中無法自拔,無法控制自己,是很深的束縛。老年癡呆是更深的束縛,情緒無法反映,甚至連思維、人際關系、跟外界的接觸都在慢慢喪失。最后,跟外部的一切隔絕。這些都是逃避狀態發生后在身體上的反應。
電影很巧妙地通過母親的狀態——半無意識地看電視和將朱莉喊成妹妹這些場景——表現出:一個人在生命中重要的人和物喪失之后,如果不能完成分離來尋找自身的意義就會越走越遠,在行動、語言等方方面面越來越深地失去自己,在形式上變得跟癡呆一樣。
(4)對比:被束縛的身體與自由的身體
在《藍》中,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場景,講的是與朱莉的母親對應的另一個老太太。她的身體狀況很不自由:駝著背,走路時拄著拐杖,一步一步地往前挪。她的手里拿著一個空瓶子,她想把它扔進垃圾桶,但垃圾桶太高,對她來說很費勁。可是她仍然不停地慢慢挪動腳步,一定要把空瓶子扔進垃圾桶里。
當時,朱莉坐在咖啡廳的窗戶邊,看到這一場景,她的內心被震撼了。老太太那麼不自由,還要努力遵循社會規范。表面上看似不自由,但你能感受到她內心的自由。老太太的自由是在她把空瓶子扔進垃圾桶里的一剎那顯現出來的。那一刻,坐在人生陰影中的朱莉,看到老太太身上有一種自由的光芒。
在中國傳統中,有一句話叫“從心所欲不逾矩”。老太太遵循社會的所有規矩,她堅持將垃圾扔進垃圾桶里,而不像那個妓女一樣反叛所有的規則。即便她的身體很不方便,她也完全地接受自己,因而獲得了心靈的自由。朱莉母親的身體似乎沒有什麼問題。也許在癡呆之前,她一直抑制著這一問題,但她心靈的束縛卻通過癡呆彰顯了出來。由此可見,這兩個老太太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電影帶給我們的啟發
首先要理解:抑郁在人成長的過程中是必須經歷的,只有陷入其中才會成為心理問題。我們要學會通過接受它來努力達成自己。否則,就會陷入其中而失去自由——在正常的成長過程中心理受到阻礙,隨后出現的心理問題,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抑郁癥。
其次,抑郁癥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沒有能力擁有自己的生命意義——因為過度依賴他人,人生完全被他人占據著,沒有真正利用自己的生命來品味人世間的種種。不體驗自己的生活,就無法真正地擺脫抑郁。如果你嘗試去做,將會得到生命中的另一種感覺——自由的感覺。《藍》通過一種很感性的方式展現了這一過程。
再次,我們通過電影還看到了另外一點:一個人的內心狀況,與生活中發生的事情密切相關。正所謂“心外無物”,這個世界就是心的世界,心的世界之外沒有別的東西。你看到的、感覺到的,都和心靈狀態相對應。只有調整好心靈的世界,生活的種種才會自由和順暢,否則就會被束縛住。
最后,抑郁其實是被束縛后的反映,也是最普遍的反映。因為有被束縛的感覺,才能明確自己要到哪里去。如果在生活及生命發展中完全沒有抑郁的感覺,沒有被束縛的感覺,你怎麼知道自己要去哪里,可以去哪里呢?抑郁雖然讓人感到不舒服,但同時也非常有益——它能告訴我們前進的方向。因此,適當地承擔抑郁,會讓你的內心更深刻、更寬廣。
所以,完全拒絕抑郁和被束縛的感覺,不去努力尋找與之對應的另一種方向看似自由、開心,其實內在的空乏一直存在著。內在的空乏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存在。
所謂的意義是要穿越抑郁才能獲得,而不是通過回避來得到。朱莉的母親就是沒有人生意義的反映,內心空空如也,因為她沒有把抑郁、把經歷的災難當成了解自己和生命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