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三十來歲的男性走進咨詢室,他的痛苦是由于沒完沒了的工作導致婚姻出現了問題。他說:“我除了工作我什麼都不會,就算待在家里我也是在工作,我的妻子厭倦了跟一個機器人生活,所以她離
一位三十來歲的男性走進咨詢室,他的痛苦是由于沒完沒了的工作導致婚姻出現了問題。
他說:“我除了工作我什麼都不會,就算待在家里我也是在工作,我的妻子厭倦了跟一個機器人生活,所以她離開了我。我非常痛恨現在的自己,而我不知道怎樣讓自己從工作中抽離出來,使自己放松。”
他生活在一個五口之家,三兄弟他排行老大。在他十歲那年,母親一病不起,之后也是昏昏沉沉的過日子。父親為了維持家里的生計,每天早出晚歸,因此照顧弟弟們的重擔就落在了他的肩上。跟他一樣大的孩子可以出門玩耍,而他大部分時間都被困在家里做飯或打掃衛生。
當咨詢師共情他的童年經歷,對他說:“那個小男孩一定非常孤獨,我感到有些心疼。”然而他卻不領情:“我忙的要死,哪有時間可憐自己。”
對于這位來訪者,他目前所體驗到的痛苦感受與過去的生活經歷息息相關,然而他卻絲毫沒有這樣的意識。生活中絕大部分和他的狀況相似的人,面對自身出現的問題感到不知所措,在痛苦的泥沼中拼命地掙扎,只為讓自己沉沒的慢一點。他們的軀體和心理感受到許多令人難受的情緒,包括焦慮、沮喪、傷心、低落和抑郁,充斥著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這些情緒情感在他們過往生活環境里反復的出現過,在重要的撫養者身上顯現。
長時間與撫養者在一起,撫養者身上的情緒情感像海綿一樣被他們全部吸收,好的或不好的,照單全收。出于對撫養者的愛,撫養者是以完美的形象出現在他們的腦海中,奉若神明。于是,就算對自己不利,甚至會傷害自己的情緒情感會被他們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壓制或壓抑到潛意識中,這麼做的目的只有一個,保護心目中的完美形象不被打破。
許多人小時候的經歷都不同,是常常挨打還是被獨自留在家里,是過度承擔家庭責任還是被當眾唾棄,是被溺愛還是為負罪感所累,受家庭影響的成年子女所表現出的癥狀有著驚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損以及由此引發的自我毀滅式行為。幾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自己毫無價值、不討人喜歡而且一無是處。
他們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源自一個事實:這些成年子女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因為父母的虐待而自責。對于一個毫無防范、依賴父母的孩子來說,很容易覺得自己做了“壞事”在先,惹得父母生氣發火是理所當然的,并為此感到羞愧。他們該如何認識到這樣一個事實:本應該保護和愛護自己的父母竟然是不值得信賴的。
這樣的孩子成年后,會繼續背負著身為不稱職子女的罪惡感,他們也就很難建立一個積極的自我形象。由此引發的自信心和自我價值的缺失會反過來影響他們現在的生活。
心理療法的側重點早已從“當時”轉變為“此時此地”。如今很多心理治療不再倚重分析來訪者早期的生活經歷,而是把重點轉移到對他們當前行為、人際關系和心理機制的檢驗和改善了。我認為這種轉變的原因是“回到過去”的心理療法昂貴、耗時,卻收效甚微,令來訪者心生抵觸。
對于能改變破壞性行為模式的短期療法,我堅信不疑,但許多事實依據與經驗證明,僅治療身體上的癥狀是不夠的,還必須解決引發這些癥狀的根源。只有雙管齊下,才能獲得最好的療效:在改變來訪者現階段自毀行為的同時,也要徹底治愈過去的精神創傷。
父母在我們心里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隨著我們一同成長。在有些家庭里,父母種下的是愛、尊重和獨立,而在另外一些家庭里,則是恐懼、責任或負罪感。
消除父母對你造成的負面影響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但耐心的治療與勇敢的面對將使你的內心力量得到釋放,你隱藏多年的自我也會浮出水面,你將找回那個富有愛心和責任心,努力上進,追求獨立于自由的人,成為獨一無二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