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當戶對才是婚姻的正確選擇

解夢佬 6 0

1.“最硬氣豪門兒媳”郭晶晶前幾天,鄧亞萍在微博發布了一段她采訪郭晶晶的視頻,倆人從運動員生涯聊到奧運趣事,再聊到婚姻家庭。鄧亞萍直接問郭晶晶:“當時和霍啟剛結婚是蠻大的新聞,

1.“最硬氣豪門兒媳”郭晶晶

前幾天,鄧亞萍在微博發布了一段她采訪郭晶晶的視頻,倆人從運動員生涯聊到奧運趣事,再聊到婚姻家庭。鄧亞萍直接問郭晶晶:“當時和霍啟剛結婚是蠻大的新聞,畢竟是這麼大的一個家族,你有考慮過門當戶對嗎?”

郭晶晶毫不猶豫地回答:“沒有。我很信任啟剛,我們兩個在一起很開心,沒有什麼問題。我覺得談戀愛就是兩個人的事。”

鄧亞萍接著問:“你們倆在一起,你有壓力嗎?”郭晶晶坦然回答:“沒有什麼壓力。我覺得啟剛有壓力。08年奧運會的時候,啟剛跟我說,如果我拿不到冠軍,大家都會罵他的。”

她自信、果斷的回答,不禁讓人想起那句廣為流傳的話:“豪門有很多,冠軍可沒有幾個。”

郭晶晶和霍啟剛的交往曾被質疑過“門不當戶不對”,因為郭晶晶出身平凡,父母都是普通工人,而霍啟剛則是名副其實的“豪門公子”,論出生、談家世,他們之間相距甚遠。

但一身傲骨的“跳水皇后”,最終還是不懼世俗的評判,與“豪門公子”攜手邁入婚姻殿堂。

都說“一入豪門深似海”,但郭晶晶卻是個例外。她婚后并沒有悠然自得過起“豪門闊太”的生活,而是遵從內心的意愿,我行我素過起了接地氣的“小日子”。她戴5毛錢的發圈、拎450塊的包包、給兒子買20元一件的衣服、帶著兒子老公在農田里插秧,就連搬個家也無半分矯情,和老公一塊兒“手提肩扛”、協同作戰。

可見在他們的關系中,并非郭晶晶變成豪門媳婦,而是霍啟剛變成了郭晶晶的丈夫。這樣的女人,絕世獨立,嫁入豪門,也不卑不亢、挺直了腰板做人。

2.門當戶對的原始意義

所謂“門當”和“戶對”在古代原本是指房屋建筑上的部件,其數量的多少標志著一個家族的財勢等級。“門當戶對”的本意是指:男女在婚姻擇偶時要遵循“木門對木門,竹門對竹門”的標準(木門指的大戶人家,竹門則指小戶人家,即比較貧困的家庭)。

在中國,數千年來,“門當戶對”的擇偶觀可謂深入人心、口口相傳。在封建社會,年輕人的婚姻都是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無數男男女女面對自己的婚姻大事,既無話語權,也無決定權,甚至在婚前連對方的高矮胖瘦都不知道,更別說人品、內涵。

在那個年代,婚姻的確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在男女雙方對彼此一無所知的情況下,就用一紙婚約將兩個人的命運捆綁在了一起,完全忽略了個人內在更深層次的需求。

所以,在大時代的背景之下,婚姻成了“一錘子買賣”,女人必須“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婚姻市場幾乎是絕對的“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因為集體潛意識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所以“富豪娶千金、布衣嫁貧民”才是一種生活常態。

無法決定自己命運的年輕男女,對于母親有很復雜的情感。回看:恨母親的孩子該如何走下去?(可點擊)

3.門當戶對是省時省力的擇偶原則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男女在戀愛、婚姻問題上越來越崇尚自由、平等。但是“門當戶對”的觀念并沒有被世人所摒棄,它延伸到現代婚姻中便成了一項“硬指標”,象征著男女雙方身份背景、經濟條件的匹配度。

有統計結果表明,在所有的婚姻里,絕大多數婚姻遵從的仍然是門當戶對的標準。

為什麼我們會推崇“自由至上”,同時卻又半推半就被世俗所困?因為人類是一種群體性動物,很容易跟風、隨大流,其本質上這就是一種“從眾心理”。簡單點來說,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多數人眼里,“富家千金”與“豪門公子”才是天生一對,“灰姑娘與王子”的故事只能是傳說。

即便不是官二代、富二代,普通男女也大都會在家庭背景、學歷、工作收入等現實問題上充分評估、全盤考慮。絕大多數人還是會抱著一種“吃虧占便宜”的心態從中擇優錄取,選擇跟自己各方面條件都匹配的人締結良緣。

比如:愛讀書的不找愛打麻將的、城市的不找農村的、985畢業的不找沒上過大學的、月薪1萬+的不會找月薪5000的。人們在婚姻大事上似乎一點兒也不含糊,更趨向于找同一個階層的人。

因為人有“趨樂避苦”的心理,而婚姻本就是一件需要慎重考慮、勞心勞力的大事,客觀來講,“門當戶對”的擇偶標準的確為年輕人找到了一條通往婚姻大門的捷徑。在這個忙碌的時代,年輕人按此標準,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花最少的精力找到匹配度最高的對象。

你看,“門當戶對”在信奉者心里絕非“俗氣”的象征,而更像一桿刻度精準的秤,即可省時省力,還能借此獲取心理上的平衡。

4.真正的“門當戶對”是愛的能力的匹配

從古至今,盡管門第觀念深得人心,大多數人還是在婚姻市場中“精挑細選”,期待通過婚姻成全彼此的幸福。但“門當戶對”不是靈丹妙藥,它無法治愈婚姻中的各種疑難雜癥,更不能確保你走進了婚姻就能“歲月靜好,現世安穩”。

婚姻對普通人而言,就是柴米油鹽的日常瑣碎,平淡如水的日子會磨滅最初的熱情,遇到爭吵、矛盾和背叛,婚姻的小船說翻就翻。所以,相比愛情,婚姻更需要兩個精神上的強者彼此扶持、相互支撐才能走到最后。

傳統意義上的“門當戶對”錨定的是物質基礎,而現代人更看重的是三觀、審美標準、生活習慣上是否契合。“門當戶對”也因此被大眾解讀為個人能力、經濟地位、甚至精神力量的平等。

卻唯獨忽略了一點,“愛人與被愛能力”(即愛的能力)的對等。

弗洛姆說“愛是一門藝術,一種可以通過后天學習和培養的能力。真正成熟的愛是兩個相互獨立的個體發展出的親密關系。”

可見,成熟的人才能給彼此成熟的愛,而成熟的愛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愛。

所以,那些即使看似并不“匹配”的婚姻,也有幸福的可能。因為門當戶對的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后天的勤奮與努力,去翻越世俗的屏障,去跨越人與人之間的高墻,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門當戶對。

作者:木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少兒咨詢師,自媒體寫作者,一枚終身學習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