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需要談戀愛?5種類型的愛,這種最好

解夢佬 3 0

前幾天,媒體部的大大給我遞了兩個讀者的提問。其中一個寫的是:“為什麼要談戀愛?懷疑戀愛的必要性,覺得找一般的朋友都可以滿足各種陪伴的需求,兩個人在一起也沒什麼意思。”另外一個提

前幾天,媒體部的大大給我遞了兩個讀者的提問。

其中一個寫的是:“為什麼要談戀愛?懷疑戀愛的必要性,覺得找一般的朋友都可以滿足各種陪伴的需求,兩個人在一起也沒什麼意思。”

另外一個提問是:“自從過了三十歲,我就不想再確立一對一深度的親密關系了。沒有一個男生在我看來是完美的,反而是從不同的約會對象身上,我能夠獲得不同方面的需求滿足。他們各自有自己的長板和優勢,我就把自己的需求拆分開。這樣淺淺的關系反而更美好。我并不隱瞞自己有多個約會對象的事實,確保每個和我約會的男生都知情同意,是他們能夠接受的。不知道KY對我這種實驗性的生活方式有什麼評價?”

首先想回復第二個提問的朋友,我非常欣賞你在關系中對知情同意的使用。兩個成年人之間你情我愿的關系,只要是知情同意、不傷害到第三方的,均是一種形式的自由。

但我并不認為這種實驗性的生活方式,能夠真正意義上替代親密關系在人的生命中對人起到的影響和作用。用媒體部某位大大的話來說,“我總覺得這樣的說法,把關系過于功利化了。”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人為什麼需要親密關系”這件事。

事實上,這兩個提問的朋友,都在一定程度上、自知不自知地異化了關系。

異化是我們近期反復討論過幾次的話題。異化在拉丁文中譯為 alienation,有疏遠、分離、精神錯亂等意。在西方中世紀,“異化”最早指人的精神錯亂、精神死亡。異化的內涵,是讓“非人”的東西凌駕于“人”之上,讓人與他自身分離,讓人與他人分離。

對于人的異化討論的最多的哲學家是馬克思。但他并不是唯一。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提出了“全面異化”的理論,他所謂的異化不僅局限于政治、經濟等宏大的方面,還體現在娛樂、家庭、鄰里關系、兩性關系等日常生活之中。甚至連人自身也變成了東西和物。

社會心理學家弗洛姆是馬克思的信徒,他說:“在現代,人與人的關系是一種僵硬的、毫無情感的相互利用的關系。”

這兩個提問中,兩個提問者都把親密關系看成是“滿足自身需求的方式”。所以他們思考自己是否需要親密關系的角度,是“有其他方式可以滿足、甚至更好地滿足這些需求”。在這樣的視角中,關系的功能性是片面且僵死的,容易替代的。但真實的人性的需求則是更為復雜的。

親密關系對于人來說,首先的確是可以滿足一系列片面的需求。比如打發時間的需求、互相陪伴和支持的需求、性的需求、甚至是經濟的需求等。

但我們從親密關系中能夠獲得的東西,其實還遠比這些更多。

親密關系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外顯。在一段足夠觸動我們心弦,足夠深入我們的欲望深處的親密關系中,我們人格中的斑斑劣跡都會被最大程度地激活。

你可以認為親密關系是一條通往我們內心最黑暗處的道路。在親密關系中,你試圖遺忘的會被記起,努力掩蓋的會被彰顯,竭力控制的會失控和反噬。

因此,對于那些對自我的了解還不多、對自身的控制力還不高的人來說,每每進入親密關系,就如同一艘在海上航行的船駛入了黑色漩渦。在漩渦中,我們不斷重復自己的模式,繼而重復舊日的創痛。

這聽起來不是什麼美好的事情。但正是因為親密關系的這種機制,它也成為了我們人格療愈的一種最為重要的契機。

隨著我們對自身了解的增多,隨著我們對自身控制力的增強。我們開始能夠理解在黑色漩渦中究竟發生了什麼、以及發生著什麼。此時,有了更多的內在資源的我們,人格已經有了更高的靈活性,也已經有了更好的情緒承受力。這個時候,再次進入親密關系的我們,得到了一個在關系中觀察自己、調整自己、放下過去的機會。也許我們仍然會感到痛苦,但我們的自我不再會由于這種痛苦破碎。

繼而,假如你的運氣足夠好,你會遇到一個更健康、人格水平更好的伴侶。Ta向你示范情感、情緒、思維模式的其他可能性。Ta讓你相信過去不相信的,理解過去不理解的。親密關系就成了你人格成長的重要契機。

但這一切的前提,都是你給自己機會,進入到一段深入的親密關系里。文首兩位朋友的提問中提到的、隔絕深度親密關系的生活方式,其實也使他們遠離了他們自身,少了一個面對自己的重要機會。

什麼才是真愛,在弗洛姆看來:

“真正的愛植根于生產型的愛之中,它能增強人們愛的能力和為他人奉獻一切的能力。“

那什麼是生產型的愛呢?弗洛姆把人的社會性格分為非生產型和生產型兩大類。

在這個框架下,非生產型的愛又可以分為四種:

1.接受型的愛。這種愛以不斷地接受和忍受為表現,有受虐的屬性,缺乏自我和主動性。

2.剝削型的愛。這種人內心深處常常伴有懷疑、嫉妒、虛偽,他們的愛有施虐的屬性,靠力量和狡詐從他人處強奪而來。

3.囤積型的愛。這種人對外界的一切沒有信心,害怕親密,認為只有獨處的占有是最安全的。

4.市場型的愛。這種人把自己和他人都看成可交易的商品,確定自己的價值,也評估他人的價值,然后尋求成交。

前文中兩個讀者的提問,透露出囤積型和市場型的色彩。

而生產型的愛,是積極的、靈活的、有創造性的,你能夠主動地為對方付出、也靈活地堅持自己的訴求。你能夠在一些時候把對方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也能夠拒絕對方不合理的要求。你們不被僵化的標準束縛,而是創造性地尋找你們之間關系的答案。

“一個真正懂得愛的人通過自己對一個具體對象的愛而顯示出對整個世界的愛。它不是一種征服人的熱情,也不是一種感動人的影響力。它具有關心、責任、尊重、認識等基本要素。愛是一門藝術,愛可以把他人、社會、自然結合起來,同時又把人從(存在的)孤獨中解救出來。”

一個真正懂得愛的人,必然是一個有能力愛世界的人。Ta感受到自己不是被動地接受著自己的命運,而是在世界中主動地創造著自己存在的意義。尚沒有能力愛這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做主動的創造者的人,往往也尚不能給出真正的愛。

存在是孤獨的。每個人都與這種存在式孤獨共處,感同身受并不存在。沒有一種名義上的關系、或者肉身上的在一起,能夠對抗這種存在式的孤獨。只有深度的、真實的關系,哪怕這種關系中充滿了沖突和暗涌,才能夠一定程度上讓你感到存在的意義。

因此我還是希望,正在讀這篇文章的你,有勇氣去進入一段深入的關系,有勇氣在關系中面對真實的他人和自己。